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官-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魁的见识,比周围普通山乡村民还是多了一些,说起县内事情头头是道,甚至对邻境的掌故也有所耳闻。“淳安县地处浙西偏远之处,再向西边就是南直隶的徽州府了,想必贤侄也是听说过的。近些年来,那边风气与从前可是有所不相同了。”
原来淳安县西边就出了省界啊,方应物闻言问道:“什么不同?”
王魁感慨道:“徽州府里有不少百姓出外行商,而且近些年人数越发的多了,风气愈演愈烈,听说一连几年不回乡的都有。”
方应物登时反应过来了,王魁说的这些人,敢情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徽商。但他也知道,在当今这成化年间,还没有到徽商的全盛时候,最多算是萌芽期。
要知道,大明立国才刚一百来年,重农抑商的风气也才刚刚有所松动,但以后商业会兴旺起来的。方应物随口断言道:“彼辈大有前途,一百年后当独占江南商帮鳌头。”
王魁听到这句话,觉得有点夸大其词,太言过其实了。但也能听出方应物的看好意思,于是试探道:“方家贤侄以为商贾之业如何?”
方应物想了想,答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无商不富……说得好!贤侄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伙?”王魁接过话头道。
从商?那可不是他想要的未来。方应物想也不想的推脱道:“我家徒四壁,身无余财,无法与王叔合伙。”
王魁热切地邀请道:“合伙不是只有出本钱的方式,出人也可以,只要你肯出力,自然可以得到部分身股。以你的人才,困居村中是委屈了,何不外出闯荡一番?
更何况贤侄确实有这方面的才华,不然我也不会上门相邀。今日在祠堂中,贤侄谈利算数信口拈来,口才便利心思灵敏,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应付你叔父时,先诱使他现丑,然后气定神闲的反击,也颇显手段,连当铺取利行情都晓得,真是绝好的帮伙人选。本乡出了贤侄这等人物,我怎能错过?”
对王魁的诚意,方应物是相信的,这年头出门经商需要用到人手时,谁不拉几个同乡同族的人一起干?只有这样才可靠放心,这也是一个个地域性商帮兴起的原因。
如果身处嘉靖朝万历朝,方应物说不定就答应了,但现在不行。他熟读明史材料,自然知道一些社会发展进程。
几十年后商业风气兴起时,半儒半商算是个时尚的事儿,但是成化朝社会风气虽然已经开始松动,不过仍在嬗变过程中,远没有一百多年后那么开放。当下士子经商还是很非主流的事情,想做读书人就不要经商,否则会被鄙视和排斥的。
王魁以为方应物有赚不了钱的顾虑,解释商机道:“贤侄莫不是担心赚不了钱?且听我一言,我们淳安县虽然地处偏僻,县境内山陵密布,道路不通,但是水流也很多。这里地处新安江上游,下游直通钱塘江到杭州府,距离不过三百里而已,行船极其便利,运货往来其实不难。
邻境徽州府那边都是贩运茶叶木材出境,获利甚丰,我们这里一样有茶叶和木材,难道不能效仿么?起码运到杭州府不成问题。”
对王魁的分析,方应物也是赞同的。虽然他对本县情况不是很明白,毕竟上辈子研究明史更多的是宏观方面,不可能把所有地方志都看过,特别是淳安县这种不出名的小县。
但方应物听得出,王魁所言很有道理。山中有特产,同时与杭州府这种大都会之间水路便利,这就是最大的商机所在了。
这王魁摆出了如此大的诚意,方应物眼见虚晃不开,只得如实答道:“实不相瞒,我欲效仿家父,走那功名之路,所以王叔的好意只能心领了!如若将来功不成名不就,说不得还要指望王叔给几碗饭吃。”
王魁猜来猜去,就没猜到方应物打算去考功名,吃惊道:“贤侄意欲投身举业?”
见那王魁一副不能置信的表情,方应物很是不爽,心中的傲气又被触动了。这明摆着就是认为他不可能在这条道路上出头,也太小瞧人了。便反问道:“怎么?王叔以为不可?”
王魁皱眉挠挠头,这个问题不好正面回答,所以旁敲侧击道:“贤侄……不是不可以,但不知贤侄可否考虑过,这功名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其实等于一种豪赌,有钱人家不惜本钱固然无所谓,但不富裕的人家如果过于执着于此,很容易就血本无归,穷困潦倒。”
王魁所言,方应物岂能不知?不过他还没想得太长远,他的短期目标只是混个秀才身份而已,然后再观望下一步如何。
方应物不是凭空幻想,他也有他的把握。首先这辈子上了七年社学,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教育,在社学里算是相对出色的一个;其次前生的记忆和见识还在。两者结合,起码具备了冲击秀才的可能性。
当然他最大的把握还在于周围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他在前世乃是饱读各种史料的人,他知道在明代有很多交通闭塞的穷困山区县,不但人烟稀少,而且文化教育极其落后,而他的机会就在这里面。
在这种地方,读书能读出头的人才真心稀少,甚至只要能写几句通顺文章,往往就会被地方官拉进县学成为生员秀才。虽然严格来说,程序往往很不规范,但教化一项关系到地方官的政绩,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据方应物观察,他身处的这个地方也是在崇山峻岭里的,大概就是上述这种生员录取率很高的情况。可以说,这就是方应物目前最大的底气或者说信念了!
如果他身处苏州、吉安这种最著名的科举强府,初级县试都有数千人报考的地方,他早就没信心了。那些地方真是千军万马独木桥,县学最终录取率常年低于百分之一,他凭什么和别人拼关系和文才?趁早另谋他路去罢。
但淳安县只是个山区小县,教育水平只怕连正常的县州都比不上。所以对于考秀才,方应物已经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必须去试试看,闯一闯那县试、府试、院试三关,不然这辈子都不会甘心的。
若真能考中秀才,这辈子的路就非常好走了。就算不能中举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抄袭诗词士林扬名;比如熬资历成为老贡生,去国子监读书选官;比如依仗士子身份包揽词讼收取好处……
王魁摇摇头,仿佛看到了误入迷途的人,对方应物诚恳说:“贤侄听我一句劝,虽然只是秀才,但也是千难万险,你父亲当年废寝忘食地用功,然后再加上邀天之幸才得以进学,就这还折损了部分家业。你万万不可执迷不悟,在这上头孤注一掷荒废了自家生计。”
方应物觉得王魁的话不对头,简直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别人是别人,但他可不是一般人!
他两世为人接受过七年古典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六年大学教育,具有明代政治史、社会史专精的明史专家!
虽然术业有专攻,他不是最擅长写八股、考科举的,肯定无法与全国顶尖的科举精英去竞争席位,但在这种山区小县考个秀才总该不难罢。
方应物遂傲然道:“不瞒王叔,放到文风鼎盛的大地方不敢说,在本县我对进学还是有六七成把握的,值得去试试看。”
他竟然敢说有六七成的把握?王魁听到后瞠目结舌,极度震惊道:“贤侄豪气干云,绝非池中之物也!壮哉,壮哉!”
方应物有些不可思议,这王魁的反应似乎有些过度了。
又见王魁抚须感叹道:“想我淳安县自李唐以来,科举鼎盛,人才辈出。我看过县志记载,历代至今出过二百余名进士。
仅国朝定鼎以来,我淳安县就出过三十名进士,特别是自永乐朝起,几乎每榜都有两三名我淳安籍的进士。
而且现今当朝首辅商辂也是我们淳安县仁寿乡芝山人,在正统年间连中三元,更为吾县荣耀!
可那都是别的几个乡的,我们花溪两岸从未出过文魁。贤侄的勇气和胆量实在让我钦佩!可惜此处无有好酒,否则当浮一大白为贤侄功名之路壮行!”
二百?三十?每榜两三个?几滴汗水悄然地从方应物的额头渗了出来,他的心在流泪……
他居然不知道,淳安这样的山区小县,应该是教育文化很落后的,怎么会这样恐怖加变态?这不科学啊,让不掌握情况的他彻底判断失误了。
连中三元的商辂大神他是知道的,可忽略了商辂也是淳安人哪。
可叹方应物虽然精通明史,但也不可能穷尽浩如烟海的所有地方史志。过于自信的他,却没料到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而他所在的淳安县就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同时今生记忆支离破碎,住在深山村中见识也很狭窄,实在缺乏有关信息。
此时方应物已经木然到没有思维能力了,只想不顾体面地骂大街。
他以为开启的是容易模式,谁知是最困难模式;他以为投胎到了鹤立鸡群的地方,谁知这默默无闻的不起眼小县居然是超级死亡之组。
开什么玩笑,全国每榜进士不过两三百人,每次都能有两三个淳安县的,这是什么比例?这是什么教育水准?
难怪王魁十分不看好自己去走功名之路,并非瞧不起自己,而是县内的科举竞争已经是激烈到了惨无人道的地步,出头成神的概率确实太低了,偏偏自己一时气盛放出了六七成把握的大话。
县里若都是随便就能考中进士的读书人,那自己号称六七成考中秀才的把握,简直就是坐井之蛙、狂妄自大。
前途暗淡呐……方应物呆呆地坐在床沿,半晌无语。手中筷子不知不觉从手里掉了出来,恰好此时天上响起了一声春雷。
“正好好说话,怎么掉了筷子?”王魁奇怪地问道。
方应物擦了擦汗,“迅雷不及掩耳,受了惊动。”
王魁更惊讶了,“你这样无畏的壮士,也害怕打雷?”
方应物没继续谈论打雷话题,强撑住场面道:“低调,低调,关于我的事情不要传出去。先请借县志一阅。”
“哦,贤侄是想低调扮猪吃虎,以收一鸣惊人之效么,我很期待贤侄震惊全县的那一天啊。”王魁若有所悟道。
第七章 你不出面谁出面?
大明浙西淳安县,根据官府籍册上登记,该县三围是户万余、口四万余、田两千六百顷。从哪个角度看,都算是不折不扣的偏僻山区小县,让“熟读史料”的方应物身临其境时,产生“这里好混”的预判情有可原。
但与此同时,淳安县确实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科举强县,不过士子都是集中出在一批书香世家里的。这些大家族世世代代的把持住教育资源,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考试强人。
据王魁介绍,本县科举人才主要出自九家,当之无愧第一家是县东云村的吴家,本县一成的有功名之人出自这里。其余是县西蜀阜徐家和洪家、县北文昌村何家、富山村方家、县东南的赋溪方家和王家、县东北进贤溪的方家、县境最东的锦溪洪家、县城西门外的慈溪胡家。
方应物瞪着眼洗耳聆听,先后听到了三个方家,真不愧是淳安县第一大姓。可惜那些方家与上花溪村方家没什么实际关系了,彼方家非此方家也。
他们花溪和本县其他几百个村子一样,日常生活只有种田交税服役,平平淡淡。偶然也会出人才,但属于基因突变,比如花溪到现在出过的最大人才就是方应物的父亲方清之方相公。
最后王魁叹道:“县中功名多年来大都出自这些世族,不在其门墙之内的很难进入县学,除非确实天资卓越,或者得到诸位大老爷们的赏识。最有名的便是当朝宰辅商阁老,出自寒门却能三元及第,新竖起了县南商家的名声。”
方应物和王魁闲谈了一下午,直到日头偏西才告辞而去。临别前,王魁对方应物赞道:“贤侄不愧是方相公之子,志气远迈常人,果然有乃父之风,我看好你!”
实际上是吹牛皮,却被解读为志气可嘉,方应物暗暗苦笑。这一刻,他发现父亲在自己心中的形象陡然高大威猛起来,再也不敢对父亲有什么怨气和小瞧了。
普通农家子弟能在本县这“死亡之组”杀出一条血路,获得宝贵的秀才功名,这其中要付出多少心血,简直难以想象。
不疯魔不成活啊,若没有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父亲他又怎么可能出人头地,为家里博回一个秀才?他们花溪方家可从来没有什么人文传统,也没有士林和官场上的臂助。
不过秀才虽然有了一定体面和特权,但与官宦之间还是有很深的鸿沟要跨过,这是摆在父亲面前的难题,想必也是父亲拼命读书求学的原因。
现在自己呢?方应物长叹一口气,念叨起一句上辈子非常耳熟的话——新人难出头啊!
但方应物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易认命的人,不然上辈子以孤儿身世也不会奋发刻苦地考上名校。这辈子大话都吹出去了,说什么也要闯一闯。
通过今天与王魁的闲谈,方应物发现蜗居在这闭塞的小山村中真不行,必须要走出去开开眼界。否则只靠肚子里的“史料”去想象,很容易再闹出坐井观天的笑话。
当然,虽然方应物已经险些闹笑话,但他不会承认这是自己内心优越感太强的原因。
回到院中,却看见叔父抓耳挠腮地正在转圈子,显然是着急了。
方应物略一思忖,便明白了叔父的心理。只要分家分不清楚,叔父就没法干农活去,谁知道那块地明天还是不是属于自己的?
当然这种尴尬局面对于方应物来说也一样,但是方应物却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而且最差还有卖身去王大户家这个选项。而拖家带口的叔父方清田就不同了,真的拖不起时间,荒废了这几天农时就肯定全家挨饿。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给叔父的教训也够了,再折腾下去就要坏自己的名声了。方应物便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叔父叫道:“分给你们二房五亩地好了,若是同意明天就去找二叔爷立了约!”
一夜无话,待到次日,方应物和叔父再次一起去找到二叔爷,请他老人家做见证人,两房立约分家。就照昨日约定的,屋舍一边一半,田地大房三亩,二房五亩。
方应物拿到画了押的一纸文书,家务纠纷可算暂时告一段落。却瞥见叔父仍然在旁边逡巡不去,便心知肚明了,这叔父肯定有租种自己手里三亩地的想法。
但方应物不会把田地租给他的。一来实在看不上叔父的秉性,不想有什么经济往来,免得到时自寻烦恼,鬼知道他会不会仗恃长辈身份故意拖欠地租?
二来可不想被看做烂好人,辛辛苦苦分了家,若最后还把田地租给二房,那看在别人眼里自己也太软弱好欺负了。绝对不能让别人产生如此印象,不然谁都想来占小便宜了。
所以方应物决然无视了叔父,但他又不想亲自下田,便很快把招租的消息放了出去。如此每年三亩地大约可以收两石两三斗的租子,够他一人吃饱饭了,反正他家的地不用交税。
村子不大,任何消息都传得很快。有一些人家田地不够种,自然对租种方应物这三亩田很心动。但他们也都知道,方清田还想继续种这些地,于是便又犹豫了。
即便是在这偏僻山村中,人际关系也是个很微妙的问题,为了租三亩地冒着得罪小人的风险值不值得?很需要仔细考虑。
当日下午,等不到别人来租地,方应物又放出了消息,“我家可以免两个亲属徭役,除我外尚有一个缺额,同时我家可以免二石田税,额度根本用不完,还剩有相当于一石七斗米粮的空额。今后谁租我家的田地,就能以我家亲属兼佃户的名义享受以上两项朝廷优惠!”
傍晚时分,方应物便成了香饽饽,被热情的同族叔伯们包围了,挤满了他的房间里。
最终议定,三亩地被切成小豆腐块租给了四个亲戚,这四个人中,一个得到了今年免役名额,另外三个则瓜分了一石七斗的免税指标。
但很异乎寻常的是,地租高达七成,不过众人很心甘情愿。
因为方应物将朝廷赐予他们家免税二石的指标,除去自留的三斗外,全部分解给了几家亲戚。并经过方应物眼花缭乱如同天书的精确测算,才得出了七成地租这个对双方都最有利的分成方式。
双方利益可谓得到了最大化,几家亲戚挂上了佃户名义租来三亩地,每亩地多给方应物三斗地租,却能换来免税六斗,瞎子都能看出是很划算的。对了,几家还要轮流管方应物的饭。
简而言之,就是方应物将免税指标转让给别人,而受益者则付给方应物半数利润为报酬。但这种行为是比较灰色的,属于钻制度空子行为,为此大明朝廷少了一个劳动力和一石七斗的税。
这让叔父方清田气得牙痒痒,当初他怎么就没想到这样经营免税指标?白白让因为用不完而多余的免税指标浪费了八年。
如果说还有什么后果的话,那就是这次分家也让全村乡亲对方应物刮目相看。不要说这件事小,在寻常百姓生活中,分家已经是最大事情之一了,而且很容易纠缠不清。
从一开始处于弱势时翻手压服叔父,一直到最后与乡亲们瓜分朝廷恩典、利益均沾,方应物表现出的手段和干练,以及出口成算的精明强干,都给了乡亲很深刻的印象。
众人只觉得秋哥儿不愧是秀才相公家的儿子,小小年纪便天赋异禀,不同于他们这些庄户人啊。有见识、有主意、会办事、能办事,绝对是本村出挑的人物!
对于乡邻的吹捧,方应物一笑置之,折服几个闭塞山乡里的村夫村妇,真没什么可得意的。
完成了分家和出租田地的事情,方应物彻底放松下来,安安心心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上午,他优哉游哉地围绕村庄转了一圈,同时去邻村王魁那里把最新版本的县志借来了。
他计划看完这本县志后,就去一趟县城。一方面试着找县学讨要属于父亲的廪粮,能要到多少算多少;另一方面是顺便实地考察风土人情,为将来做准备。
午后又小睡了一会儿,方应物看看天气很好,便打算在外面院中读书。当他走到院子里时,却发现有七八个乡亲堵在大门口那边。
堵门的乡亲们看到方应物出来,七嘴八舌地叫道:“小相公,不好了!”
“诸位叔伯,有什么事?”方应物迎上去问道。
乡亲们答道:“县里来了几个衙役,在村里抓人,霸道得很,我等请小相公去看看!”
方应物差点脱口而出,衙役来捉拿人,那你们找我干什么,和我有什么关系?但强行忍住,“叔伯们需要我作甚?”
众人纷纷理所当然地表示:“小相公你是有大本事的人,村里遭了事情,你不出面谁出面?”
方应物突然明白了,这些位于底层的村民或许没有大智慧,但永远不缺生存的小聪明。
说难听点,就是把自己高高地捧起,同时推出去解决麻烦,比如眼下这个县衙衙役跑到村里来捉人的麻烦。这就是底层百姓习惯成自然的生存智慧。
他们遇到事情,总是想找一个能包办的领头人,没有领头人就不知道怎么办事了,为此他们宁可受些委屈。
当然,被找的一般不是大户就是缙绅,上花溪这个小村却没有这两种,辈分最大的二叔爷也是个老糊涂。恰好自己最近表现得很抢眼,像是个管用的人物,又是堂堂秀才相公的儿子,所以他们就找上自己去出面。
几千年来,老百姓都是这么过来的。当然也有遇人不淑时候,例如头领登高一呼、稀里糊涂被拉着造了反的事情很不少。
即使看破又怎样?乡亲们都以为这是看得起自己,所以才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既然你有本事,你不出面谁出面?办不成是能力问题,办不办是态度问题。
若是不闻不问装聋作哑,只怕以后在村里不好见人。方应物哭笑不得,这不是强迫他承担责任,并赶鸭子上架么?
这年头和二十一世纪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这人心观念上面。他算是深切体会到了,鹤立鸡群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木秀于林,这个坑还是自己挖的。
县衙胥役之徒,常常都是凶狠刁钻欺压良善的人物,不知自己能否应付得了。
第八章 中二少年抗差记
在乡邻们的簇拥下,方应物来到了村中,果然远远地望见村口有几个不速之客喧哗,有手持棍棒的,有手拿牛皮绳的,个个凶神恶煞盛气凌人。二叔爷也在那里,正卑躬屈膝地说些什么。
走得近些,便听到对方领头衙役不耐烦地推了一把二叔爷,大喝道:“你这老儿好不晓事,真当爷爷手中家什是吃素的么!
皇粮国税,谁人欠得,父母大老爷如今要修学宫、仓库,哪里不用钱?你们上花溪村去年秋粮有七户拖欠,今天若不完纳钱粮,少不得要请事主往县里走一遭,戴枷示众三日以儆效尤!”
这衙役约莫三四十年纪,生得五大三粗,脸黑须长,边说话还边东张西望。方应物被村民簇拥而来,煞是醒目,所以他看到了这衙役的同时,这衙役也看到了他。
却说方应物这几天所见的大都是村民,除了农民还是农民,要么就是王小娘子这不合规矩的女人。难得现在看到些不同身份的人物,新鲜感十足。
这就是那经常在史料和小说笔记中出现,并充当反面角色和大明底层社会一大害的胥役之徒?方应物饶有兴趣地仔细打量起来。
眼前此人头戴平顶方巾,帽檐插着羽毛,身着箭袖青衣,腰缠红裹。果然和史料上所描述的明代衙役服饰一模一样哪,方应物点点头想道。
再看这位衙役身边还有四五个人,穿戴不一,各持家伙,唯衙役马首是瞻。根据研究经验,方应物判断出这四五个人就是所谓的帮役,也叫白役,用上辈子的说法就是坏事无所不能的临时工,而那位服色鲜明的人则就是在编人员了。
此时作为熟读史料、专精明代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的高材生,方应物出于职业习惯的考据癖得到了轻微满足,而且平生所学终于发挥了用处,顿时心理产生了莫名的愉悦感。
在上辈子,方专家的这些职业专精就是屠龙之术,连古装剧顾问都当不上,古装剧也从来不需要头脑这么明白的顾问。或许穿越到这个时代,对他而言确实是一件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好事情。至少,现在就熟练利用潜规则摆平了小家子气的叔父,收服了本村人心。
殊不知方应物的神态落入了被研究对象,也就是淳安县县衙正役谭公道眼里,却是另一种感想了。
要挑出这世上最善于察言观色的职业,胥吏肯定是强力候选。今日到上花溪村的衙役是县衙快班的谭公道,他已经干了十三年,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物,自诩也是个有眼力的。
不过谭公道偶然瞥见走到身前的方应物,细细打量过后却产生了奇怪的感觉,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奇怪感觉。
这个少年人站在一群村民里十分与众不同,气质很独特,既不是士子的狂放狷介,更不是小民的胆小懦弱,而是看透世事的讥诮,或者说是俯视众生的冷漠。
虽然这个少年掩饰得很好,但是在与自己对视的刹那间,还是流露出了几许“你不过是蝼蚁”的神色。
他似乎并不是活生生的人,同时也没把别人当有血有肉的活人看。怎么像是修道有成的方外神仙?谭公道心里嘀咕道。他可以肯定,眼前这个年轻人并没有能把他谭公道当蝼蚁的力量。
因为之前他打听过,上花溪村里并没有权贵士绅人家,所以也不可能有能抵抗自己的人物,但这个既非出自达官贵人之家、又手无缚鸡之力少年人是从哪来的清高自傲的心境?
也许是自己想多了,谭公道又忍不住自嘲了几句。真是江湖越老胆子越小,这大概只不过是不经世事的少年人无知无畏罢了,而且还是认真读过书却读傻的。
正因为不明世道人心的险恶,又读书读得自以为是,所以他才敢如此轻蔑县衙公差,却险些将自己唬住。自己作为老资格无良衙役,一巴掌能拍死十个这样的无知少年!
如果谭公道是二十一世纪网民,八成还要感慨一句——人不中二枉少年。其实同村的乡亲们也能感觉秋哥儿与从前不同,只是见识太低说不上什么来,也描述不出感觉。
二叔爷见到方应物过来,好像看到了唯一的救命稻草,这个侄孙能说会道通事理,肯定比他强,便病急乱投医地迎上去对方应物道:
“去年秋季村里收成不好,有几家拖欠了一点钱粮。县衙派下人来催讨了,那位谭爷说,今天若不交上,误了父母大老爷的大事,便要拿人去县里枷号示众。你也知道,眼下这时候哪里能补得上?而且人去了县里就要耽误农时。”
后面有个帮役大叫:“老头儿,若识相的就让那几家自己出来,跟了我们去县里,否则让我等破门入户,坏了家里女眷器物,大家面上都不好看!”
听了二叔爷的话,方应物心头闪过一丝疑云,县衙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催讨去年拖欠的秋粮?这不符合他的研究经验。
方应物上前对谭公道说:“这位差爷请了,小可家父乃县学廪膳生员方清之。今日在家读书听得外头人声搅扰,方才得知差爷到敝乡来,不知差爷可持有官府牌票?”
原来是那出门两年的方秀才的儿子,难怪如此书呆子气……谭公道当然明白花溪村的情形,不然他也不敢如此横行霸道。一边想着,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亮给方应物看。
这就是牌票?方应物瞪大了眼睛仔细看。所谓牌票,是衙门发给衙役的执法凭证,一事一票,事毕销毁。
从理论上说,衙役没有牌票是不许下乡扰民的,否则被打死都没地说理。不是开玩笑,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从身份上衙役是列于四民之外的贱籍。
牌票是所有衙役都梦寐以求的东西,是他们可以合法敲诈勒索的凭证,别看衙役在无权无势的平民面前耀武扬威,但为了能领到办事牌票一样要去委屈求人。
牌票是种纸质东西,又是事毕销毁的,所以后世留存很罕见,至少方应物搞研究时没有见过。这次见到了一张真实物品,顿时考据癖又发作了,盯着牌票翻来覆去地察看,嘴里啧啧作响。上面有事项、期限、姓名以及必不可少的鲜红的知县大印。
谭公道疑惑不已,此人莫不是头脑有毛病?方才看自己像蝼蚁,现在捧着张破牌票当个宝,这又不是传说中的银票!虽然对衙役而言,有时候牌票确实也可以当银票。
老江湖心里没来由地急躁起来,一把将牌票夺了回来,却冷不丁听到方应物很熟稔地问:“差爷为了这玩意儿,不少花钱罢?”
“费了我五钱银……”谭公道刚夺回牌票,用力过了度,正担心撕坏,一时分心之下信口答出,随即他反应了过来,大怒道:“不与你啰唣!”
“原来催讨欠税牌票的行情是五钱银子么……”方应物若有所思,这都是珍贵的第一手研究素材啊。
如果这个少年不是一等廪膳生员家的儿子,谭公道早就一巴掌打过去了,真当“无罪也该杀”的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