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此生应不负-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鬼子用来送人的军车; 听得离城门不远; 左不过十几米而已。他看得很清楚,刚刚开口说话的那人,大檐帽上镶着的帽徽是五色星。那是伪满军的军装。
“全都给我快点儿的!”
不待锦颐和马启鸿说些什么,那伪满军士兵的身边; 有一个日本士兵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那伪满士兵便又语气不大好地连忙吆喝了一句。
“走,先跟着去排队。有什么等进了城再说。”
因着东北彻底被围堵,除了些有着特别原因,不得不进到东北的以外,国内鲜少再有人往返于东北。是以,这次被鬼子的军车给载到沈阳就城门门口的人; 压根也就没有多少。
锦颐瞧着那稀稀拉拉地十来人,在那伪满士兵的喝令下畏畏缩缩地就迈着步要去排起了队,怕被落在了后头,反而引起了注意,便叫着马启鸿和于科涵一起跟了上去。
他们插在进城队伍的中央,因着伪满和鬼子的士兵们审查得十分仔细的缘故,前头的人轮了好一会儿,这才排查到他们的身上。
见排在前头的几个人已经进了城,锦颐三人便也往前走了一步,一字排开。
打头的那个伪满士兵一开始并没有问话,只是伸了伸手,点出了三个士兵来,就着三人身上有可能藏下东西的袖口、腰间和裤口搜了搜,等到三个士兵确认三人身上并没有携带枪、支等可疑物品后,这才正眼瞧向了锦颐三人。
因为假扮着落魄人的缘故,于科涵同锦颐和马启鸿身上的衣衫都是较为破旧的。甚至,就连他们的头发,因为不曾有闲暇时间进行打理,此刻瞧来,也多是凌乱。
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这样落魄的装束和大半决计是不少见的,更甚者,也都多得是。那伪满的士兵,大抵也瞧不出什么特别的,如果真要说些什么的话,无非便是这三个人气质有些出众,尤其中间那个短发女人和她左边那个年轻的男人,除气质外,容貌同样十分出众罢了。
这在鲜少有“外来”人出入城的沈阳来说,是十分稀奇的一件事。
“你们是谁?从哪来的?为什么要来沈阳?”那伪满士兵把诧异摆在脸上,却仍旧是认认真真地嘱咐着身边拿着纸和笔做记录的士兵仔细听好信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唉——”
当着这些伪满兵、鬼子兵的面儿,马启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下就把那多把眼神放在锦颐和于科涵身上的士兵们的注意力给抢了过去。
“我们原本都是开封的,这两个是在下家里的弟妹,算是在下一手拉扯大的。这么多年把他们供养大了,让他们上完了学,好不容易有些闲钱开了个书斋,哪想得到,一场大水,什么都给冲了个干净!”
“那么多书!那么多书!愣是一本也没抢救出来!家里头什么都没了呀!”
马启鸿一副旧时老文人的模样,一脸爱书如命的肉痛样子。
到底是功夫深。这一番话里,别看他像是一句没讲到重点,瞧那伪满兵脸上都有些不耐烦了。但事实上,他反而就是用着这三言两语的,以任何人都没有起疑的方式,把自己要说的话给说清楚了。甚至,话说到这,他还哀嚎一声,愣是叫他挤出了几滴眼泪。
然而,马启鸿哀嚎的声音才刚刚想起了一秒,那伪满兵又立马不耐烦地甩了甩手,冲着于科涵抬了抬下巴道:“行了行了,唤你来说。”
“这位军爷抱歉,家兄心绪有些激动了,还请军爷多多包涵。”
于科涵比之马启鸿也不遑多让,知道面前的人,是前清的人,便故意作出了酸腐文人的模样,冲着他弯腰弓背地道起了歉。
等到自觉道歉道得差不多了,他这才神情泛着涩意地勾了勾唇角,哭丧着脸道:“开封叫一场大水给冲了!咱们家什么都没剩下来!原本,河水下去了,我们咬咬牙,舍点面子跟别人借些钱,也还是可以活下去的,可谁知大水过后还不是终点。”
语气哽咽了些许,他又接着道:“一场大水冲走的不仅是我们全家的家产,更是咱们那块儿地方的所有农作物。庄稼都死了,整个省都发了荒!要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我们也没想着要来投奔一个一年到头都见不上一次的远房亲戚。”
说着,于科涵的眼眶就红了一圈。
至于锦颐,她大概是自觉自己的功力比不上这二位,便主动扮演了一个性格怪异、沉默寡言的幼妹角色,时刻分着神注意着城门里头的动静。等到她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呼哧呼哧地一阵小跑着往城门这里靠了过来,这才重新把目光放在了眼前的伪满士兵身上。
“到了。”时刻记着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她没头没脑地这么沉着嗓子极短地说了一句。
“什么到了?”那伪满士兵反射性地莫名其妙问道。
话音还没落,便有一个跑得气喘吁吁地男人弯着腰,一副小心讨好地模样凑了上来。
“军、军爷,这是小人的表哥和表弟、表妹们。”
说话的这人既然敢在那伪满士兵问话的时候凑上来,显然是在心里有着什么底气的。
果然,他话刚说完,那伪满士兵一转过头,刚对上了他那张满脸堆着谄笑的脸,便立马恍然道,“原来这是你小子的远房亲戚啊!”
显然,他们是相互熟识的。
那伪满士兵熟稔地拍了拍他的肩,自觉该问的也问得差不多了,见这是熟人的亲戚,就笑着摆了摆手,“行了,我这盘查的也都差不多了。既然这是你的亲戚,那其他的走个过场就行了,你把人带进去吧。”
“哎呦,可真是谢谢军爷了!”
那来接人的男人,立马摆出了哥俩好的笑,往着那伪满士兵和鬼子兵的手里挨个塞了些钱。前后忙活了好一阵,他这才转过身领着锦颐几人进到了城里去。
一进到城里,锦颐和马启鸿、于科涵面上仍旧保留着一副沉痛的神情,但眼睛,却不约而同地开始打量起了这座城市。
那来接人的男人回头一看,心顿时提了提,连忙往后凑了凑,呵着气对三人哀声道:“诶呦!你们可都注意些!别给别人发现你们的异样了!这里可跟外头不一样,日本的士兵、满洲国的士兵,那是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的!或许你们一个抬头,还会在这看见日军和满洲国的高层呢!要是被发现不对劲了,那可就全完了!”
这来接人的人是韦三。时隔这么久,他还是同以往一样贪生怕死。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却在她请求他来到东北继续帮华夏做华夏耳目的时候,违背了自己生存的本能,选择来到了沈阳。
说起来,这还是南京时候的事了。
她必须得承认,她同她一直厌恶的秦非正一样,同样是一个工于算计的人了——
在从地雷引诱战中苏醒后,在她得知将自己带回了营地的人是韦三后,她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想法,竟然不是感谢,而是认定了韦三是个“可用之人”,想要说服他为华夏做事。
事实上,韦三这个人,他想的仅仅是活下去。所以,他最应该做的,其实就是远离华夏、远离日华战场。但偏偏是这样一个人,在最该抽身的时候没有抽身,而是选择将她带回了营地。
华夏,或者不乏去过日本留学、懂得日语的人。但既懂得日语、又能够左右逢源、心怀华夏的人,却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
于是,他被她牢牢地捏住了心里对家、对国、对同胞的最后一处柔软,生生把自己这半辈子的安宁给搭了上去。
或者是因着心里些许的微妙,锦颐真就随了韦三的话,收回了自己打量的目光。一路瞧着韦三见着鬼子兵、伪满兵、鬼子伪军打着招呼过来,一直到了城市一角、韦三在沈阳略显偏僻的住处的时候,也没有放松警惕。
韦三在沈阳住的地方,是十几户人家合租在一起的大院。周遭住的,也多是生活在沈阳中下层的人们。
“呦,三子呀,你这是带了朋友回来啊?”
跨进大院门槛的时候,恰好瞧着一个妇人手里跨着个竹篮要出门。
韦三倒也不急着往里走,停了下来,笑嘻嘻地同那妇人说了一句,“这是我家亲戚来投奔我来了。”
“也没听你说你在这片儿还有别的亲戚啊?”
那妇人是以为锦颐几人也是东北人了。自从东北被围堵以后,多的是人想要从里头出去,就没见过有几个是会从外头进来的。
韦三含糊着糊弄了两句,也没细说锦颐几人的来处,就同那妇人道了别,领着几人往院子里最深处的一间房子走了进去。
房子是院子里最大的房子,有三个房间,一个小客厅。
韦三先打开了门,等锦颐三人也跟着走了进去,连忙就把门给关上。之后,又悄摸摸地把小客厅里的窗户都给掩上了。
“房间我都收拾好了,您三位都住房间,我拿着被子住客厅就行。”
担心了一路,韦三抹了抹额上并不明显的虚汗,瞧了瞧锦颐和马启鸿、于科涵,这样说道。
他在国民政府里担过职,于科涵这个被秦非正重用的小舅子他是知道的。于是,能跟着谢司令和于科涵来的人身份还能低到哪里去,他想想就能知道了。
“传递情报的纸条里也说不清楚,我说谢司令,您究竟是为什么要来沈阳啊?”
同三人说好了住宿的安排之后,韦三终于忍不住苦着脸问道。
东北如今守得紧,进出都有人搜身盘查。进出的人能带着的情报纸条,一般都是极小的一张,压根就写不了几个字。就他拿到的那张小纸条,那寥寥的几个字,除了有说“大表哥、小表弟、小表妹将来投奔”以外,压根便没了其他的内容。
“来打探情况。”
锦颐相信韦三,即没有隐瞒。但韦三自己都不敢确定自己是不是个“硬骨头”,自己都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自己被鬼子抓起来拷打、会不会泄露消息,于是听到这,便自觉的没有再问下去。
如果他一开始就不知道那所谓的“情报”的话,他也就不会有泄露机密的可能。
“哎,你们有没有想过进来了要怎么出去?如果没想过的话,那可就惨了。”韦三叹了一口气,立马转开了话题,“现在的东北,是进也难、出也难。如果真要说的话,那可能还是进来比出去容易。”
他同几人说起了东北现在的状况,“要出城的话,尚且还可以取些巧,但要是想出东北,那就需要有鬼子颁发的‘通行证’了。而这通行证,却并不好拿。前前后后一大堆审核查询下来,程序也是十分繁琐了。”
韦三说完,锦颐三人却仍旧十分沉稳,并没有急迫的意思。
“那你有法子帮我们弄来通行证吗?”锦颐不疾不徐地问道。
然而这一次,就算韦三的确是凭着自己圆融的性格和流利的日语同鬼子们打好了交道,也不敢满口应承下来。
“现在的鬼子可不像以前那么好糊弄了,所以,我也只能说尽力试试。”
作者有话要说: 韦三是南京那个等到天亮,把锦颐带回了营地的鬼子翻译官,后来弃暗投明的那个~
更新get,爱你们,么么哒(づ ̄ 3 ̄)づ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没有忘记自己几个人来到沈阳的目的,第二天一早; 几人洗漱完毕之后; 就由韦三带领着一道去了外头的街道上逛了起来。
现在的沈阳; 同十几年前锦颐离开前的沈阳别无二样。若真要说道些什么; 那便是路上巡防的、流里流气的鬼子兵开始多了起来,以及人们的脊梁较之十几年前更弯了些许。
“怎么样?咱们要不要先回去?”
再一次碰到了鬼子兵里的“熟人”,韦三在又一次弯着腰、谄媚地上前去打了声招呼回来后,有些热地以手掌作扇呼着风,喉咙有些干涩地对着锦颐三人询问道。
一路走来,遇上了太多太多的鬼子兵和伪满兵、伪满警察。撇开韦三不说,在遇到鬼子兵、伪满兵的时候; 就锦颐他们所看到的; 百姓们大多都是缩着身子、唯唯诺诺地避了开去。
有的胆子大点的; 想求点旁的出路的,竟然在鬼子兵、伪满兵路过的时候,一边弯腰弓背地挪开了道,一边还小心翼翼地对着他们露出一抹讨好地笑。
千篇一律; 大多都是这样; 的确也是没有什么好看了。
除韦三以外,锦颐三人脸上的神色都不大好看,显然心里都各有思量。
等到回到了院子里房子的客厅里坐下,三人看着韦三再次把门窗都给掩好,也依旧是一片沉默。
诸多的想法自脑海里趟过,揪着眉想了会儿; 最终,还是由三人间地位稍稍低了一些的于科涵起了个头——
“这……都成了常态了吧。”
于科涵肯定道,没头没脑的,但偏偏,除了他之外的其他两个人却都听懂了——
他说的,是百姓们对鬼子们、对鬼子手下的伪满傀儡点头哈腰的态度,已经成为了常态。
“我们其实早该想到的。”
锦颐抿了抿唇,忽地就想起昨日里刚搬进大院时情景,“韦三懂日语,平常行事也没有什么遮掩的,在鬼子的面前得些脸面的事,这大院里的人就算真的是全都足不出户的,怎么也都该听到些风声的。”
“而事实是,昨天我们搬进来的时候,那个婶子不仅没有避开韦三和我们,眼里没有对韦三有任何鄙夷的神情。甚至在我眼里看到的,面对韦三的时候,她眼里隐隐约约地还夹带着些掩藏不下的势利和讨好。”
锦颐没有再接着去评判些什么,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眼里看到的东西给一一陈述了出来,之后便任由马启鸿和于科涵两个人自己去想。
其实,这如果仔细地思考起来,也非常简单。以韦三“汉奸”的身份,放在旁的地方,就算是百姓们不敢惹火鬼子的时候,也决计是鄙夷和唾骂的人更多。但这样的态度,放在了那婶子那里,却变得截然不同起来了。
如果通过今天几个钟头的观察下来,可以判定那婶子并不是沈阳个例的话,那也就是说明,这沈阳、乃至整个东北的百姓们,是没有预备反抗鬼子和伪满傀儡奴役的打算的。甚至于说,对于凌驾在他们身上、附着在他们肩上吸血的鬼子和伪满傀儡,他们是自主选择臣服的。
“等、等等,您几位溜进沈阳来,就是为了观察百姓反映的?”
韦三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他没想过要猜测锦颐嘴里说的“打探”究竟是要打探什么,但听着他们三人云里雾里的把话给说到这里了,他根本也就不需要多想,大致就能猜到了。
“你、——”
他想说,你们也太胡来了。可转念一想,他们不在东北,在鬼子的严守之下,从东北传出去的消息又不大详尽,他们自然也就不会知道东北里百姓们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你们也太草率了!”
不论如何,如果仅仅是为了打探关于百姓生活的这一点消息,就这么冒险的选择在这种时候溜进东北,那也真是太胡来了!
他并不知道就是他所想的这点不关紧要的“百姓生活”,其实牵扯到的是华夏军队针对东北的收复计划,于是,他摆着一副有些夸张过了头的沉痛神情,没好气地咬牙道。
真的,他说真的,他真想上去臭骂这三个来给自己找事的人一顿。
他抬头看了看锦颐、又看了看于科涵,想了想这两人的身份,最后还是自己心里先怂了起来。
耸着肩、驼着背,他泄了一口气,认命地给三人解释了起来,“我刚从南京过来的时候,东北的百姓就已经是这样了。偶尔一次,我问黄家婶子、就是昨天你们看见的那个婶子,我问她,怎么看见伪满的警察也那么害怕?那就是警察,又不在伪满做政官、又不在伪满军鬼子军当兵的,有什么害怕的?”
“你们猜怎么着?”像是韦三自己说来也还觉得有些惊奇,他稍稍瞪大了眼,轻晃着脑袋,也不知道是嘲讽着什么般的讥笑了一声,“她竟然连向我‘呸呸呸’了好几声,满脸忌讳地跟我说,那些都是朝廷的人,吃朝廷饭的。”
“朝廷”这个词,真是好久没有听见人提起过了。
一般人,称呼日本控制下的傀儡皇帝,无外乎便是“前清皇帝”或“伪满皇帝”两种。想必,像这样还承认、称呼着伪满为“朝廷”的人,对前清皇帝的称呼,一定也只会是“皇上”了。
这样想来,竟还觉得有些可笑。
锦颐一下子就理解了韦三先前那一抹讥笑的意味,她甚至也想跟着哂笑着嘲讽两句。
然而,大抵也是知道这样的嘲讽除了能过两下嘴上的干瘾以外,再没有别的用处,她面不改色地深吸了一口气,到底还是忍住了嘴角将将要展露出来的讽意。
“认真想来,似乎也不是不能想到。”
大概是自民国建立之后,众人没有怎么遇见过满嘴把“皇上”、“朝廷”挂在嘴边的人,乍一从韦三嘴里听到了这样的人的存在,还不是作为个例的形式存在的时候,众人便只剩下了愕然。于是,在几人的沉默中,率先从愕然中晃过神来的马启鸿便率先开了口。
“东北这块地方,前清封建朝廷落败之后,又出了个堪比土皇帝的林家军阀。平日里,大家都司令、司令的叫着,但事实上,谁都知道,军阀,在地方上,是比朝廷、比政府更具权威的存在。要不然,那时候的秦先生也不会一门心思的想要除掉国内的军阀了。”
喘了一口气,马启鸿又接着说道:“更何况东北离南边政治中心离得远,其实没受多少民主思想教育。说到底,东北的百姓们从根本上就还没从旧社会的桎梏里跳脱出来,一个伪满朝廷就又建立了起来,东北百姓们对伪满朝廷、对旧社会的封建制度的接受程度,自然也就比其他地方的百姓们要高得多。”
也就是说,这些生活在东北的百姓们,实质上,同生活在前清还没灭亡时的愚民差不多了。他们相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相信“士农工商,人有三六九等”,他们形成了畸形的三观,是以,他们是在心甘情愿地接受着鬼子和伪满的奴役。
锦颐把马启鸿话里的意思给翻译了出来。
但是——
“封建社会都还有人揭竿起义、反抗封建王朝,我就不信,奴性这东西是人生来就有的。”
她说着,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鬼子兵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心里有数。从前鬼子在东北照了许多同百姓们“相处友好”的照片刊发,她一点也不相信。她不相信鬼子会在东北改了性,不相信他们会善待东北的人民。所以,她也不相信,这整个东北,她找不到要反抗鬼子和伪满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虽然有点短小,但好歹也是更新get√
谢谢木子鱼扔了1个手榴弹
爱你们,么么哒(づ ̄ 3 ̄)づ
☆、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抵是心里不愿意相信,在华夏的土地上; 还会有那样一个地方的华夏子民; 甘愿对自己的仇敌俯首称臣; 锦颐的心里拧着一股冲劲; 势必要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身上,找出些华夏人的骨气来!
于是,锦颐便开始每日都同着马启鸿和于科涵在城里闲逛起来。
一开始,为了不因频繁在城里打转而引起鬼子的注意,他们几乎每一天都只是挑着城里的各个地方的茶楼坐上一天。到后来,一天天的,他们把城里百姓们生活的常态给看仔细了; 便也跟着一天天变得沉默了起来——
在这座沈阳城的角角落落; 他们随处可见的; 是百姓们对鬼子兵的点头哈腰。偶尔,他们高高坐在茶馆二楼的窗边,往窗外一个探头,甚至还瞧见鬼子们随手从百姓里揪了四个健壮的大汉; 就让他们当了人力脚夫; 坐在中间放了个椅子的小轿子上,就让他们抬着自己走。
而即便是如此,百姓们似乎也没有丝毫的抱怨。眉头也没皱一下,便直接任凭了鬼子们对自己的奴役。
在这样鬼子几乎等同于“天”的畸形社会关系之下,便连带着那些跟在鬼子身边的、原本应该备受唾弃的汉奸,也开始跟着水涨船高。
就好比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 韦三不用去同鬼子们打交道、办事的时候,总是会跟着他们一起出来。在韦三出现在他们身边之前,他们不管去到哪儿,那些店铺商家的老板,同外头那些做生意的老板实际上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自从韦三出现在他们身边之后,那些老板们没等他们开口说什么,似乎自己就先让自己的地位低上了一截。
那些老板们不仅仅是不收他们的银钱,甚至行为举止间,不论是花钱消灾,还是出自真心实意,他们总让人有种上赶着要将东西双手捧上的味道。
锦颐他们三人,一个铁血军司令、一个产党现任领导人、一个国民政府内部要员,在进到东北以前,还没试过“以权压人”,在进到东北以后,反倒跟着韦三尝了一遍“特权”的味道。
“到这里,这沈阳城我们就算是看了个遍,那明儿早上,咱还要继续出来吗?”
靠近鬼子在沈阳城里防卫军部那块儿的酒楼上,韦三瞧着神色都有些郁郁的三人,颇有些小心翼翼地询问道。
锦颐和马启鸿、于科涵三人没有注意到韦三的表情,只是沉默。
他们也都是些见过大场面的人了。鬼子侵占了华夏土地后,华夏百姓们的生活,他们也并不是没有见识过。但在东北以外的地方,百姓们至少还可以知道有华夏的军队在奋战、知道华夏还有一支战无不胜的铁血军!他们看得到希望。
而在这几乎被彻底断绝了外界消息、哪怕从外界进一个人都要通过五花八门审查的东北,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想着明天该怎么生活,想着自己挣的钱会不会那帮鬼子兵、伪满兵和汉奸夺走,想着鬼子们会不会哪天一个不高兴了、就要抓走自己,他们生活得一团糟,一片寂寂,除了“活着”,几乎再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明天能出城去农村里看看吗?”
沉默过后,倒是用不着锦颐开口,那于科涵便率先不死心地问道。
或者在他的心里,因为“东北并不属于华夏”的思想,他并不如何在意东北的生活常态。乃至如若不是身处东北内部,他也许还会完全漠视东北里百姓们的生存处境。但“人”这种动物,大抵总是在心里向往美好的。他看到了黑暗,于是便也开始像锦颐一样,想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收回往窗户底下望去的目光,锦颐和马启鸿随着于科涵的问题一齐望向韦三。
而韦三却在三人的注视中,有些犹豫地摇了摇头。
他解释道:“你们也感受到了,现在的东北十分封闭。除了拿到出城证明很不容易以外,这出城证明其实只能使用一次。也就是说,要是您三位出城去农村里走了一趟,我这花了小半个月活动来的出城证明可就要作废了……”
说着,他的神情也开始有些为难起来,“毕竟,我在那帮子人眼中,也不是什么大人物,短时间内,我可再弄不来其他的出城证明了……”
“那帮子人”指的是鬼子,在外头说话,为防隔墙有耳,他们总是要小心些的。
听了韦三的话,锦颐三人的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遗憾。但好在,在韦三回答他们之前,他们便已经对这个结果有了预想。
韦三见三人没露出什么想要求他想办法的神情,偷偷松了口气,提醒道:“我先前还忘了说,那出城证明只有十天的有效期,从拿到那出城证明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已经有六七天了……”
你们要是再不走,这出城证明可就要过期了……
后面这句话,为了不让锦颐三人有种被赶着走的感觉,韦三便没有说出口,但锦颐三人却都听了个明白。
“走吧,我们回去吧。”
茶壶里的茶水约莫还剩半盏,锦颐放下了手里的茶杯,便站起了身来。
可谁知马启鸿、于科涵和韦三刚跟着她站了起来,窗户外头便窸窸窣窣地响起了嘈杂声。
拧着眉,锦颐和马启鸿、于科涵挪了挪位置,直面着窗户口,往外头望了出去——
这酒楼离鬼子的军部离得近,共有四层楼,是由一个汉奸翻译官的家属开的。平日里多是些鬼子、以及来到鬼子军部同鬼子商谈事项的“权贵”歇脚和临时居住的地方。
从这二楼探视出去,他们稍稍可以看见些鬼子军部里的训练操场。大抵是鬼子们确信在东北的地界里,不会有任何的可能威胁到自己势力的因素存在,对于裸露在酒楼二楼视野内的训练操场,他们竟也不加以掩饰。
那鬼子军部里,有一个鬼子军官和五六个鬼子兵直剌剌地站在他们视野范围内能看见的训练操场上,也或者,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更多的鬼子兵,但当下,他们已经看不见了。
那鬼子军官手里捧着一把尖刀,握住刀柄一把抽出了刀鞘,中气十足地似乎对围在他身边的鬼子兵们说了一句什么,他们听不大清,只能间隙听见几个听不大懂的日语单词,然后便又瞧见那日本军官身边有个鬼子兵似乎是领到什么任务般跑开了。
“你刚刚听到那鬼子说什么了吗?”马启鸿扭过了头,对着落后自己半个身子站着的韦三问了一句。
酒楼离鬼子训练操场虽然离得近,却也是绝对听不到那日本军官说了什么的。只不过是因为从军的人大都习惯了在下达命令的时候气沉丹田,他们这才能模模糊糊听见了一些。
“好像……是说什么试刀吧?”结合着空气中传来的那几个被模糊了发音的单词,同及那日本军官手里的动作,韦三有些不是很确定地猜测道。
话刚说完,想了想,他又补充道:“那帮人在郊外是有武器制造厂的,经常生产了一批武器后,就要试一试。这一次应该是生产了一批刀,想要试试刀吧……”
就像是要印证着韦三的话一样,前头那两个跑开的鬼子兵很快又跑了回来。与先前他们离开时不同的是,回来时,他们还钳着一个穿着粗麻布衣、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
深深地,锦颐四人深深地望着那一幕,他们看着那老人激动地冲着那鬼子嚎叫着些什么,应当是愤怒,应当是辱骂,然后又眼睁睁地瞧着那日本军官立定在那老人的身前,高高地举起了手里的尖刀——
“唰!”
那一声,他们听不见,却又仿佛听见了。
此时此刻,仿佛他们就在那老人的身边,迸裂的鲜血迷乱了他们的双眼,沾染在了他们的眼里心上。
那老人死了。一瞬间的。尖刀割破喉咙的片刻便死了。
锦颐目光呆滞地望着窗户底下,脑子里像是打了结,久久回不过神来。
这十几年来,她的手里握过枪也拿过刀。她杀了很多人,往往也是一击毙命。这还是第一次,她从背脊深处地感到寒凉。她的手甚至隐隐都在颤抖——
如果真的只是为了试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