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儿女成双福满堂-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返回来摘洗干净,水法了两条海带,切成大小合适的块,收拾锅灶生火炒菜。
放入荤油葱姜炝锅,倒入一大碗五花肉油吱啦,然后仿佛海带翻炒,炒的海带差不多熟了,也浸透了油水滋味儿,就放入洗净切好的菠菜,继续翻炒几下,菠菜熟的快,变色即可出锅,盛在大陶盆里,盖上盖,在回头炝锅做了一大锅小白菜疙瘩汤,用的是昨天猪肉的肉汤,还切了两斤煮熟的五花肉进去,一掀锅,扑鼻子的香。
邱晨一边往外收拾着饭菜,听到兰英三人已经从后院做完了活儿,转回来,就笑着抬头朝屋外吆喝:“吃饭了!”
几个大的也就罢了,阿福阿满立刻欢呼起来,“吃饭咯……”
俊言俊章则啪嗒啪嗒地跑出院子,招呼挖池塘的一干人。
热热闹闹地吃着饭,邱晨就向众人询问各家的家里情况,家里兄弟多不多,地里活儿做不做得过来,有没有闲散劳动力啊……
听着听着,吃饭的一些人就有些不淡定了。刚刚那位回春堂的少东家过来,门外的众人可是看得清楚,后院的三个妇人也是知道的,结合那日邱晨说的,不少人就敏感地猜测到,林家娘子这么问,看样子是要再招人工咯……
林子等这个机会好多天了,这会儿一听出林家娘子有招工的意思,哪里还沉得住气,他不好直撅撅地自己问,就在桌下,用脚踢了踢旁边的青山。
青山刚刚也听出了邱晨话里的意思,只不过他家里地多,自家有二十亩地,还租了刘炳善家的二十亩,孩子们还小,只有他和老爹两人收拾,根本替不出人手来。像盖房子挖池塘这样的短期工作,不是农忙的时节还行,过几天可就要夏耕,然后夏收了,他根本没时间出来做工。所以也就没在意。林子一踢他,他才想起旁边还有个急着来林家做工的。
林子十六岁了,家里兄弟四个,前边三个哥哥娶亲把家里的老底儿都掏光了,只剩下他一个,家里不缺劳力,缺的就是钱,倒是正好来做工,没结婚也无牵无挂的,干起活儿来利落,脑子也够活泛,关键是心思很正,虽然急着用钱,却并不动那些歪心思,替他问问也算帮这孩子一把。
心里快速地算计定了,青山一脚踢开林子又伸过来的脚,端着碗笑着问道:“林家娘子,听你这意思,是不是又要招帮工啊?”
青山问的直接,邱晨也没有什么不可说的,于是笑着点点头道:“是啊,这回的活儿急,要找几个利手利脚的,紧着就要上工,来了还得带上几天,学会了熟练了,才能真担起活儿来……可眼瞅着地里的活儿也忙起来了,就怕村里找不到得闲的人。哦,这回的活儿也不是三天两天的事,一旦来上了工,就要签下年契,平日家里没什么大事儿,就不能耽误活儿了!”
这话一落,青山家的就叹息着对庆和家的道:“可惜,咱们两家的地都多,不然也让他们都来上工……”
自家媳妇这一打岔,青山原本准备好的推荐林子的话就被截了回去,顿了顿,只得换了句话问道:“那要招的工人可有什么要求,还是只招婆娘么?”
邱晨早就看到林子和青山桌子底下的官司了,见青山这话一出口,身子就一撇,显见地是躲开林子的暗示,忍不住笑道:“这回的活儿可不是炒药晾药那么轻松了,做体力活儿,当然要找有力气的,壮年的男子恐怕没几个能抽得出身来,那我这里用半大小子也成啊……不过,一定要踏实肯受累能干的才行啊!”
林子刚刚听到青山问及是否只招婆娘,他就有些急,若是只招婆娘他的事儿不就黄了,正焦急着呢,就听邱晨说招半大小子,登时又欢喜起来,也不再指望青山替他问话了,一听邱晨说要肯受累能干的,立刻站起来表态:“林家嫂子,我能受累,你要是用了我,我保准踏踏实实地干活,啥重活累活都成……”
刚刚林子和青山的桌底小动作,众人没有不知道的,听邱晨那些话,其实心里都有数,林家娘子只怕早就看好林子这小子了,却没想到林子心急慌了神,竟没听出林家娘子的意思,还巴巴地站起来请缨保证,所以,不等林子把话说完,就忍不住都哈哈地笑起来。
邱晨也跟着笑了一气儿,瞥见林子被大伙儿笑的满脸涨红,站在那里挠着头憨憨地笑,却也不急不恼,心下更是满意。十五六岁的孩子,搁在现代正是叛逆最严重的年龄,一个个都和倔驴儿似的,咋摸都没顺毛儿。这些日子,邱晨没少关注这个孩子,这么小的年龄,搬砖和泥,什么累活儿都肯下力气干,不叫苦不喊累,也没有嫌重就轻的毛病,不管男女老幼都处的好,用句村里的话来说就是‘合群儿’,丝毫没有现代那些生活优渥的孩子们那些毛病……
忍住笑,邱晨抬抬手示意林子先坐下,然后又缓了缓劲儿,喝了口水,这才笑着道:“这不是小事儿,你今晚回家和你爹娘商量商量,要是来了,试工合适的话,可是要签年契的。”
在村子里,外出做工有两种,一种是短期工,就被称为‘短工’,这个一般不需要签契书的。另一种是长期工,一般按年签订年契,在工期内,工人不得随意离职,主家也不能无缘无故地辞工。而且,一般情况下,长工的月工钱比短工要多一些,有些人能够在一家里做几年甚至几十年长工,基本上已经和家仆一样了,唯一不同的可能只有身份是民籍,而不是奴籍。
这话就是答应用他了?!
林子期盼多日的事情,一朝得以实现,心中激动不已,都失了平日的稳当深沉了,连连保证道:“我爹娘一定没话说,这么好的事儿,他们都要欢喜坏了,怎么会不同意……”
青山这回算是找到机会了,狠狠地踢了他一脚,笑斥道:“我说你小子能不能有点儿出息,稳当会儿,大家伙儿都听你白话了,还吃不吃饭啊?林家娘子让你回家商量,你就回家商量,咋还没来上工呢,就不听吩咐了啊?”
林子被踢了一脚,呲着牙咧着嘴,用手揉着被踢疼的腿,却仍旧止不住地嘿嘿笑着,连连点着头,端起碗狼吞虎咽地扒起饭来。气得青山又笑骂道:“我说你抢啥啊,林家娘子准备的饭量足,还怕不够你吃的么?就你这饭量,这么能吃法,干的活还不够你自己个儿吃的呢!”
众人又笑,林子却只是憨笑着挠挠头,又低头吃饭,速度却慢了不少。
一顿晚饭,邱晨就发布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林子的事儿过去后,邱晨又补充了几句,主要是对用工人员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没有疾病,二是只要干净勤快,男女不限。另外也说了,这回的活儿虽然急,但用人并不多,只要十个人。
除了林子外,其他人也不是没有来做工的心思,但思虑思虑自家的情况,不是有地多,就是人手不足抽不开身来,也就只能暗自叹息。不过,自己不能来,自家七大姑八大姨的亲邻近枝的怎么都能踅抹出几个合乎条件的来,于是,这顿晚饭的速度就比往日快了不少,大伙儿麻利地吃饱了,匆匆就往家赶,都想着尽快把林家招工的信儿送回家去,有合适的人来做工的,也好尽快来林家说道说道,若是晚了,说不定名额就被人家抢着占了。
等人都走了,兰英三人也帮着把锅碗瓢勺收拾干净了,邱晨也开始琢磨,除了林子外,还有什么人是她比较了解又合适做工的。
制药、制酒精的事情基本已经谈妥了,这两项可不是炒个罗布麻那么简单,真的一天出上百瓶的疗伤药,那可至少要十个人才能完成。而蒸制酒精则需要至少三个青壮来上工,才能完成挑水、搬运等重体力活儿。而且,蒸馏酒的工作耗时长,一个蒸馏过程至少需要一天一夜,那就需要两到三班人轮换……
提到用人,邱晨自然要听听兰英的意见。毕竟,她对村人的了解还少,制药蒸酒又都是需要特别注意技术保密的,用人必须格外谨慎。
兰英家,兰英正和婆婆王氏在蒸馒头。
兰英在林家上工,这些日子得了不少银钱,又有邱晨各种贴补,满囤家的日子眼瞅着宽裕了不少,王氏也就不再掯勒家里人的饭食,这不,婆媳俩蒸的就是二面卷子,看两人搋的两大块面,发了足足七八斤面,这在往常的兰英家,过年也不定会蒸这么多馒头。
邱晨在院子里逗了灵芝和栓子两句,走进大敞着的屋门:“婶子,兰英姐,蒸馒头呐!”
王氏坐在炕上,扎着两只沾满面粉的手笑着招呼邱晨。
邱晨笑着去水盆里洗了手,挽了袖子,从王氏手里接了半块面,用力揉着,一边和婆媳俩说着话儿,也算是从侧面打听着村子里谁家能抽出人手来。刘家岙充其量百十户人家,其中还有些极难相处的,剩下的连九十户都不到,邱晨这回两个项目都开动起来,每户一个人都差不多了。
此时,二魁媳妇听到声音也过来说话,她要伸手搋面,却被屋里的三个妇人一起拦了,只让她坐着说话就成。笑话,搋面可是个力气活儿,不但胳膊使力,腰腹部受力都大,万一二魁媳妇抻着了肚子可咋办!
很快,面就搋好了,兰英拿了把刀,将揉成条的面咯噔咯噔一切,就成了一个个类长方形的卷子,盖上笼布稍稍醒一下,放进锅里蒸就行了。
收拾面板子的活儿,兰英就不用邱晨动手了,邱晨就去洗了手,回头就听王氏和二魁家的说话:“红梅啊,你身子不便利,就不用忙着蒸干粮了,后儿寒食,到这屋里来拿几个干粮过去就成!”
寒食?若是没记错的话,寒食是清明节的别称吧!
邱晨眨眨眼,她天天忙忙呼呼的,倒是忘了春天这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过,听王氏这话说的,怎么寒食必须吃卷子吗?她家里还有些馒头,却没有卷子,难道还要蒸上一锅?
洗完手进屋,王氏又对邱晨道:“海棠啊,你那边要是没蒸下,也过来拿,今儿我特意多蒸的,三家吃也足够。”
见邱晨点点头,王氏又道:“后儿寒食,你可是要去给升子上上坟?”
邱晨愕然,不说林升死在边关没见尸首吗,哪来的坟?可这惊讶她又没办法说出来,只好隐了下去,等回家侧面问林旭去。
点点头,邱晨也算是应了下来。丈夫新丧第一个清明,怎么说都应该带着孩子去上坟,邱晨倒是觉得对一个死者应该保持一份尊重,何况于理于情,这都是她应该做的。
看她垂了头,似是哀婉,王氏叹了口气,拍拍邱晨的手道:“应该去,应该去,虽说只是升子的几件衣裳,可你们的心到了,他在那边也能知道的。北边儿冷,等会儿我帮你糊两身衣裳,你给升子送去,也免得他在那边受寒!”
被她这么一说,邱晨就觉得脊梁上生生地直冒冷气,却也无法拒绝,只好点头应了。
道过谢,邱晨才想起这么半天了,居然没见到本该在家的三个男人,就开口询问。
兰英正好收拾完进来,就笑着接话道:“后儿不是寒食了嘛,咱们村里要搭悠千,他们都去了!”
二魁媳妇在旁边笑道:“咱们村里搭悠千少了谁也不能少了大川叔,都说大川叔领着搭的悠千,曲的最高,还不会出事儿,最是结实牢靠呐!”
兰英也笑道:“是都这么说呢!”又对邱晨道,“前些年,咱们这边儿没有合适的孩子,今年俊文俊书旭子,可都能参加了,海棠你可一定让他们去。咱们刘家岙的悠千搭的好,每年王家庙子、北高村甚至南边儿前窝铺、清水镇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瞧呐,曲的一手好秋千,上门提亲的就能踏破门槛子。我看呐,海棠还是赶紧地准备好了,旭哥儿和俊书还小咱不说,俊文长得好,性子也好,到时候啊,你们家的大门儿只怕要挤破了!”
初听‘悠千’一词,邱晨还没反应过来,听了几句又前后联系,邱晨就恍然了。在北方好多地方,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这儿说的‘悠千’估计就是秋千了。
不过,这么隆重的清明节活动,邱晨还是第一次听说,被兰英唧唧咯咯这么一说,刚刚被王氏说的浑身的寒意都散了,笑着点头道:“兰英姐不放心别的,还不放心满囤哥的手艺嘛!”
上梁的时候,满囤爹在西厢房,满囤在门楼,邱晨说信得过满囤,就是指的此事。自然引得几人一阵笑,把兰英笑红了脸。
见天色不早,邱晨就告辞出来。二魁家的也跟了出来,匆匆去西厢把做好的衣服交到邱晨手里。大大小小竟是六套衣裳。
二魁媳妇就道:“一匹布做两身大人衣裳,我看着有剩,就自己做主也给阿福阿满都做了一套,海棠妹子别嫌我自作主张。”
邱晨原就准备做完俊文几个的,就给林旭和阿福阿满再做,如今二魁家的一回给阿福阿满做了,邱晨自然只有欢喜满意,哪里会怪她,连连笑着让她别多想,又带了她一起回家,又拿了一匹上好的天青色细棉布出来,让给林旭再做两身夏衣。
之前已经给林旭做过春衫了,加之十多岁的少年正是长个子的时候,春天的新衣到了秋天可能就短了,干脆不再多做,直接做夏衣。等林旭这两套细棉布夏衫做完,邱晨还要做几匹素锦的,只不过,如今二魁媳妇已经怀孕三个月了,到时候她还要看二魁媳妇的身体情况再看。
二魁媳妇摸着柔滑细腻的棉布,连连感叹:“旭子能有你这样的嫂子,也真是有福气了。”
听这话,邱晨就知道二魁媳妇是联想到自家那个极品大嫂了,笑笑道:“现在旭子还小,自然是我怎么说怎么管都行,等过几年大了,再娶了媳妇儿,就有他媳妇管了,到时候我就能放手了。”
说着,还轻轻地叹了一声,倒真有些怅然若失之感。
原来,总听年龄大的人念叨,‘儿大不由娘’,‘娶了媳妇忘了娘’,之前一直没什么体会,这不过当了一个多月的嫂子和娘,想及日后孩子渐渐长大,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家庭……那种滋味儿,欣喜和失落混杂在一起,还真是难以描述。
二魁媳妇反被她这一声叹息给逗笑了:“哎呀,你待承旭子,就是亲娘也不过如此了。等旭子娶了媳妇儿,自然要好好孝敬你的!”
邱晨笑着摇摇头,却没有说什么。她才不会,那才是没病找病,给自己添堵呐!
她现在照顾林旭,不过是为这具身体尽责,而且林旭也确实懂事的让人心疼,可她从没想过将来要弟媳妇孝敬,更不会那么做。她一来习惯有个人空间的生活,二来这一个多月也见多了婆媳妯娌间的矛盾,即使兰英这么爽快的女人,还经常表达对婆婆的不满呢,更遑论品性差的小心眼儿多的……
回头,邱晨招呼还在识字写字的孩子们:“你们都停一下,休息会儿,来试试新衣裳,看合不合身!”
一听有新衣裳,阿福阿满第一时间就冲了过了,俊言俊章也乐呵呵地过来了,倒是俊文俊书毕竟大些了,懂事了,有些不好意思,最后才过来,俊文还向邱晨道:“姑姑,我们刚做了新衣呐!”
邱晨瞪他一眼:“那是你娘给做的,这是姑姑给做的,怎么一样?”说着,一边儿将各人的衣衫分了,然后当场给阿福阿满试衣服。
二魁媳妇的针线在全村都是数得着的,孩子们试衣自然没有什么不妥,二魁家的也就拿了新布料走了。
邱晨转身将孩子们放了,让他们去遛马,顺便弄点儿草回来。邱晨则借着孩子们写字的桌子,拿了纸笔开始画图纸,毛笔太软,她跑到灶坑里寻了块木炭削尖,顺手了好多。
晚饭后,邱晨和一群大小孩子说了明天去县城,四个小的是欢呼不已,三个大的也是目光闪闪。
邱晨抱着阿满,微笑道:“二弟自己在家,我已经和兰英姐说了,她中午晚上会给你做饭。早上我做完饭走,你只要早晚遛遛马,喂喂苏苏和鸡只就行了。”
只有他一个被留下家里,林旭难免会有些些沮丧,却还是懂事地答应下来。
倒是俊书很出乎邱晨的意料,开口道:“姑姑,赶车我大哥一人就行了,我还是留在家里吧。不说明儿要收药了?兰英姑不认字,到时候记账都麻烦!”
出行对于每个孩子的吸引力之巨大,邱晨也是从孩子过来的,自然很清楚。也因此,能够抵御这种吸引力,主动提出来留在家里,是多么不容易。
略略沉吟片刻,邱晨就笑着答应下来,抬手摸了摸俊书的头顶:“俊书长大了,知道替大人着想了!好,明天你就留在家里,不过不用难受,也就过几天,还要去,到那时,就让你跟着哥哥去。”
俊书虽然主动提出留在家里,但小小的心里不是没有遗憾的,不过,听到邱晨这么表扬,又知道很快还有机会去县城,这小子就把那一点点不高兴丢开了,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后脑勺,嘿嘿笑道:“姑,你尽管放心吧,我会把家里看好的。”
俊文这会儿也从错愕中醒过神来,不免有些羞惭,弟弟都能想到替姑姑分忧,他作为大哥却没想到,于是期期艾艾道:“老二,要不你赶车去县城,我留在家里……”
俊书却没让俊文说完,就笑着止住了哥哥的话:“大哥,还是你去吧。你赶车比我赶得好……嘿嘿,到时候姑姑买了东西,你力气大也能多帮着搬搬运运的。”
俊文此时也释然了,笑着拍了俊书一巴掌:“就你小子看的最明白!”
俊言也在旁边嚷嚷:“二哥,明天去了县城,我给你带兔儿腿啊!”
安平县城有一个老胡家肴肉,做的肴兔腿最出名,原来杨树勇去县城给孩子们带过,俊言就记住了那美妙的滋味儿。小心思里就把这肴兔腿儿当成了最美味的东西了。
俊书也给了这小子一巴掌,笑道:“你小子,别光记得吃,明儿去县城,大哥要帮姑姑买东西办事儿,顾不上你们,你和俊章都要乖,不要乱跑,还要看好小福小满,可不能乱跑,小心让拍花子的把你们拍了去!”
俊言俊章连连点头,一脸高兴也一脸郑重。
第二天要进城,晚上也就不讲故事了,说了几句话,就早早休息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天刚麻麻亮,邱晨早起做了饭,一家人吃了,俊文去套了车,邱晨抱了一床旧被褥铺在车上,把仍旧睡眼惺忪的阿福阿满抱上车,拿被子盖了,俊言俊章不好意思和小孩儿一样,笑嘻嘻地坐到车辕上去了。邱晨不习惯盘着腿坐,总会觉得憋气,而且坐一会儿腿就会麻,就小心翼翼地坐在车架子上,一边随着车辆的颠簸晃动着,一边琢磨,等忙过这一阵子,就给车子加个车厢,那样出门就方便了,万一刮风下雨的也不至于找不到个躲避的地方。
去往县城安平城,坐马车大概需要三个时辰,要经过清水镇和程家店,前几天杨树勇运砖的程家窑就在程家店北边儿。
马蹄哒哒,不多会儿,俊言俊章的兴头儿就过去了,坐在车辕上瞌睡起来。邱晨就在俊文的帮助下,把两个孩子也抱到车厢的被窝里,四个孩子挤在一起,左右都有车架子挡着,到不虞他们会被颠簸下去。
进了三月,阳光明媚的白天已经很暖和了,但夜里和早晚还是会有些寒意。邱晨临出门给自己和孩子们都穿了棉衣,这会儿坐在马车上,被清晨的小冷风吹着,还是有些瑟瑟。她掩了掩衣襟,坐到了车辕上。
在车厢里,除非坐在车架子上才能伸开腿,而在车辕上,则可以把腿垂到车一侧,而且,这边的视线也好……在邱晨看来,就相当于汽车的副驾驶了。
坐稳了,深呼了两口气,邱晨就开始和俊文说话,无非是杨家的事儿,还有杨家铺子的种种,俊文憨厚少言,却也尽心尽力地回答邱晨的询问,让她对‘娘家’多了许多了解。
姑侄俩说着话儿,倒也不觉旅途寂寞,不多会儿就到了清水镇。穿清水镇而过,又过了大半个时辰,就到了程家店。程家窑就在程家店北,隔着路不远。一路上,每当经过村庄俊文总会给邱晨指点着介绍,程家窑也不例外。
程家窑并不高大,青灰色的圆堡形建筑,周围堆垛着一些烧好的青砖青瓦,邱晨抬头看过去,细细搜寻了一周也没看到现代砖窑那种挖土的大坑,不由疑惑:“他们烧砖不是用土吗?”
俊文笑:“当然用土,不过烧砖用的不是普通的土,而是红色的黏土,要去有黏土的地方取,而且不能在一个地方,不然就把地给毁了。”
邱晨愕然,慢慢地转回目光,心里却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儿。
曾经的老百姓有他们对耕田淳朴的近乎虔诚的爱护和尊重,他们虽然不知道什么叫环境保护,却都自觉遵守着淳朴而有效的保护习俗,打猎会避开春天繁衍的季节,会避开幼崽和怀孕的母兽;砖窑烧砖,却没有为了一点点眼前的利润随地取土毁田,反而牢记着不可毁坏耕田的俗规……这些人如此做,并没有人监督,也没有什么法律法规约束。真该让现代那些为了追求利润,而近乎丧心病狂大肆破坏环境的人到这里来看看,让他们再来听听这些老百姓最淳朴的话语……只是,不知道那些被物质和利益完全腐化的心灵,还能不能被这里的淳朴和真挚所打动!
俊文偷偷看了姑姑一眼,不知道姑姑为什么突然不高兴了。他的嘴笨,也不知道怎么劝说,只能专心地把马车赶得快而稳。
到达程家店,太阳缓慢地跳出了地平线,暖暖的阳光,逼退了寒风,让人们身上也暖和起来。
清水镇以北多时山坡崎岖,过了程家店,山丘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放眼望去,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个时节,地里的麦苗儿已经返青了,一块块平整的麦地碧翠翠绿油油的,让人的心情也不知不觉地好起来。
“今年天儿好,这麦子长势真不错,若是能够再下两场雨,收成就能保住了。”俊文看着生机勃勃的麦田,禁不住欢喜起来。
邱晨回想,自从她醒过来,好像就下了一场小雨,这都将近一个月没下雨了,她这个没有多少天气意识的人都觉得要旱了,没想到俊文却说‘天儿好’。
斟酌了一下,邱晨开口道:“我看这天儿有些旱了,都一个月没见雨星儿了。”
俊文诧异地看了邱晨一眼,笑呵呵道:“姑姑,看来你是真的离家久了,咱们杨家祖传的看天气,昨儿晚上的月亮四围有雨晕呐,最多明天就有一场雨了。”
“哦,呵呵,我忙乎着没注意!”邱晨愕然了一下,干笑着把自己的窘迫掩饰了过去,“这场雨要是下下来,倒正是时候。”
心中暗暗告诫自己,别看俊文俊书年龄不大,她说话行事也要时刻注意着,一回两回也就罢了,再多几次不引人怀疑都难。
他们是约摸寅时末从刘家岙出发,到达安平县城的时候,已经是巳时中了,整整走了五个小时,这还是胭脂的脚力好,换一匹马,估计比这还慢。
隔得很远,邱晨就看到了安平县城青灰色的城墙,灰扑扑的颜色并不鲜亮,却厚重古朴,给人一种安全可靠的感觉。
邱晨早早的就跳下车,活动了活动酸麻的腿脚,然后跟在马车旁,慢慢地朝着城门走去。车上的四个小的也已经醒了,这会儿正满眼兴奋,却安静地看着越走越近的城门,透出第一次出门的兴奋欣喜和忐忑。看得邱晨也不禁莞尔,就想起自己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时的情形来。
进出城的人络绎不绝,却绝对谈不上熙攘。城门两侧分别站着两名穿着号服的兵丁,却并没有盘查,也没有收取入城费什么的。甚至还不时地和往来的熟人笑着打声招呼,看起来挺和谐,也挺有鲜活。
邱晨也放松了心情,随着马车往里走,却没想到,一个兵丁却伸出长枪挡住了他们的路:“你们是哪里的?进城做什么?”
俊文虽然憨厚少言,这会儿却自觉责无旁贷应付官兵,连忙勒住马缰,笑着给那兵丁打拱道:“这位官爷,咱们是清水镇刘家岙的,进城采买点儿东西!这是我姑姑和几个弟弟!”
那官兵上上下下把邱晨和几个孩子打量了一番,见确是一个妇人和几个毛孩子,也就没了兴趣询问,挥挥手让他们进了城。
赶车马车过了城门洞,一个步行的青年笑着道:“你们是第一次进城吧?”
俊文憨厚实在,笑着答道:“这位大哥看得明白,姑姑和我们兄弟确实是第一次进城,之前都是家父来的。”
邱晨看那青年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个子高大魁梧,一张微黑的脸膛,浓眉大眼,五官端正,笑容灿烂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来,看起来很淳朴很阳光的样子。
俊文见对方穿着一身黑色棉布衣裳,黑色千层底布鞋,都是半旧的,却没有补丁,肩膀上还搭着一个褡裢,于是问道:“看样子,这位大哥是城里人吧?”
那青年笑道:“小兄弟好眼力,我就在城门里槐树巷儿住着。”
说着,青年的目光在胭脂身上扫过,眼角几不可察地抽了抽,话语也是一顿,继而咧嘴一笑,道,“守城的这些官爷眼睛好使着呐,谁是常来常往的,谁是生面孔,他们都能一眼看出来。若是平日也就罢了,这几日,听说北边儿又有鞑靼扣边,县城里进出就查的严一些,就怕又细作混进来。”
邱晨对于这个世界的地理形势还没搞清楚,印象中除了两年前林升被征夫去了边关外,似乎老百姓平时都是安安稳稳过日子,很少有人提及边关之事,下意识里就以为边关离得远着呐,除非大规模战争,不会影响到小小的刘家岙。今儿听这位一说,蒙人的细作都有可能到了安平县,那岂不是说边关离得很近?
心中诧异,邱晨不由道:“边关那么远,也能到这边劫掠?”
那青年嘿然一笑,道:“大军对战自然离得远,但蒙人扣边往往只是小队人马,他们劫掠了钱财粮米就走,来去如风,每每让边军莫叹奈何。又因为边关有大军驻守,反而不易得手,他们又有马匹,二三百里路也不看在眼里,有时候就会扮成马贼进境劫掠。不过,安平毕竟隔得远,眼下这样也不过是有备无患罢了。”
二三百里路?原来,边境只隔着自己二三百里路,这么近!
这个念头一闪,邱晨的目光不由再次关注到少年身上。这个少年的衣着打扮,就如一般人家的子弟,可听他所言,却对行军之事极为熟稔……这似乎不正常吧?
虽说县城的信息接受面比较广,但邱晨也不认为一个普通人家的少年会知道这些!
于是,邱晨话题一转,笑着问道:“我们进城是想找制铜铺子的,请问这位小哥儿,该往哪边走哇?”
黑衣青年咧嘴笑笑,抬手指着前面的大街道:“你们沿着这条大街一直走,走到一家客来居酒楼一转,就能看到了。哦,制铜铺子门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