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汴京春深-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早晚的事。”孟老太爷点了点头,一双总有些浑浊的老眼忽地清明严厉起来:“老二,你现在是天子近臣,无论如何不要掺和他们新党旧党的破事里去。还有,记住了,万万别想着从龙之功。”他声音冷厉起来:“你和老大,越走越高,更要千万小心。我们家和燕王殿下,因为陈家的关系,总是割不开扯不断的。你们越发要谨慎些,不要往上凑。”
  孟在和孟存赶紧站起身,恭敬地应是。
  百年世家,已经毁过一次,不能在他手中再毁一次。梁氏再怎么帮着太后,在这件事上和他想的是一样的。二弟三弟在天之灵,看着呢。那许多人命,都看着呢。他欠的还没还清,儿子们不能再牵涉进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
  张正道《金明池争标图》,就是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
  

第121章
  广知堂外面传来娘子们的笑声,穿红着绿的四个小娘子,簇拥着梁老夫人进了广知堂。吕氏脱了大披风,忙着安排开席。偏房里的小郎君们也过来给长辈们见礼,兄弟姐妹们再互相见礼,一时间,广知堂里热闹得不行。
  得了阮玉郎死讯的梁老夫人,放下了心头一块大石头,看着神采飞扬的孟彦弼马上又要娶亲,更是高兴。连带着对孟老太爷说话都柔和了不少。
  四娘领着妹妹们给孟老太爷梁老夫人敬献了鞋袜,磕了头。管事娘子过来请他们入席。
  照惯例,郎君们随老太爷坐在屏风左边,娘子们随老夫人坐在屏风右边。因十三郎才两岁,被乳母抱着坐在了九娘下首。
  阮姨娘得了老夫人的恩典,解了禁足,也穿了一身新袄,和其他几位姨娘,挽着袖子,捧着酒壶,伺候在一旁,只是胭脂薄粉下还透着面容苍白愁丝袅袅。
  不多时,小郎君们就过来屏风这边给婆婆、娘亲们敬酒请安。刚满十岁的十郎自从十三郎回了三房,每回请安,见着他总要下手欺负一番,捏几把掐几下骂几声是常有的事。现在看到这个外室子在乳母怀里,一双眼只盯着碗盏里,像模像样地喝着汤羹。十郎越看越生气,再转头看见姨娘含着泪想说什么又一句都不敢说的模样,更是气得要命。都怪生他的狐狸精将爹爹迷晕了,若是爹爹多放点心思在家里,又怎么会护不住姨娘?竟害得姨娘这么伤心!爹爹肯定是晕头了,才会把十一郎那个胖子变成了三房嫡子!连着九娘都能越过四姐成了嫡女!
  十郎挤到十三郎身侧,一手举起装着果子酒的酒盅,嘴里和哥哥们一起喊着“恭祝婆婆万福金安”,另一只手却在十三郎后腰上狠狠拧了一把。
  他正得意着,不防十三郎头一转,乌溜溜的双眼看着十郎。十郎笑嘻嘻地看着他。呦,还敢瞪我?十郎索性又伸手拧了他一把。
  “哥哥?”很少开口的十三郎忽然开口叫道。抱着他的乳母高兴得厉害,十三郎说话了叫人了呢!
  “怎么?”十郎得意地靠过去,这小东西肯定是想求饶吧?
  他刚靠近,十三郎伸出小手,猛地一抬,他乳母手里的半碗汤羹全泼在十郎头上身上手上,还溅了些在九娘衣裙上头。
  十郎猝不及防,惊叫了起来。一桌人纷纷侧目。九娘也站了起来。
  阮姨娘赶紧上来拿帕子给十郎擦拭,看着他脸上手上已经红了起来,眼圈就更红了,因是冬至过节,又不敢掉眼泪。
  程氏淡淡地吩咐:“十三郎既不爱吃这个,就换别的喂给他吃。十郎不要怪你十三弟,他还小,不懂事呢。让人送个药膏过来擦一擦就好。”
  十一郎看到九娘衣裙上也有些脏,便走过来拿出帕子想递给九娘。却被十郎用力推开:“滚!谁要你假情假意的来献殷勤?你巴不得我被烫死吧?最好三房就剩你一个儿子,你就开心了?”
  九郎走过来顺手又推了十一郎一把:“假惺惺的做给谁看?!你改了名字也还得喊我们哥哥!这就要来显摆威风?想得美!”
  在一边伺候的林氏赶紧放下手里的酒壶,扶住十一郎,接过他手中的帕子,去给九娘擦拭衣裙。孟彦弼大怒,挽起袖子就要收拾九郎十郎,却被杜氏揪住了胳膊肉动弹不得,二房的四郎五郎也过来劝他。长房的八郎和二房的六郎在学里就和看九郎十郎不顺眼,巴不得孟彦弼去揍他们一顿,七嘴八舌地怂恿起来。
  四娘不敢偏帮九郎十郎,又不想再得罪九娘,只垂首不语。七娘却冷笑着不说话。六娘轻声问九娘可有被烫到。九娘摇头,想着刚才明明听见十三郎喊了一声哥哥的,就留心起十三郎的一举一动,见这个两岁的小童正埋首躲在乳母怀里,小手紧紧揪着乳母的衣裳,不哭不闹。
  一片混乱嘈杂声里,梁老夫人啪的一声,将银箸拍在了桌面上。
  隔壁的孟建赶紧过来,拎着九郎十郎的后衣领就往外去。十郎索性大哭大闹起来:“爹爹你偏心!你偏心!偏我姨娘生的做不得嫡子嫡女?”
  安顿了九郎十郎,孟建回来给老夫人请罪。老夫人叹了口气:“家和万事兴,你和阿程夫妻一体,当好好理一理木樨院才是。”
  程氏也起身请罪,却不多看孟建一眼。
  这夜,广知堂亮灯到亥时,孟府家规森严,即便是全汴京城的百姓都在街上喝酒赌钱,孟家的儿郎们却不许出门玩耍,更不许碰那些赌博物事。只准留在广知堂喝些米酒果酒,行一些酒令。孟彦弼手痒得很,想着明日晚上就能去苏昉的田庄上和陈元初赌个痛快,心里才好受一些。
  到了亥正时分,九娘给程氏请过安,去东小院探望林姨娘。林氏笑嘻嘻地献宝,她已经开始给九娘缝制春衫了。粉红桃红、真罗红,选的都是极鲜的颜色。肚兜上绣着牡丹、海棠、芙蓉,旖旎艳丽。
  九娘笑着让玉簪拿出一双绣鞋,递到她手里:“姨娘,这是我孝敬你的。你可不要嫌弃我的绣工。”她两世都不曾花时间在针线上面,虽然能绣些小东西,却远远比不上针线房的绣花娘子的手艺。这几年冬至,她都给林氏做的袜子。这双鞋她也做了一个多月,纳鞋底鞋面就费了好些时间,废了好几双。
  林氏看着绣鞋上的朵朵绿萼梅,高兴得厉害,恨不得抱着九娘亲上两口。今天开始,自己生的一双儿女,终于成了三房的嫡子嫡女。这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一来成双,她喜不自胜,偏偏到了程氏跟前却又笨拙地说不出什么感激的话。
  “九娘子。”林氏捧着绣鞋,认真地把自己想了好些天的话说了出来:“你看,娘子待你们这么好。奴虽然不懂嫡庶有多大不同,可郎君是庶出的,就样样都不如大郎君、二郎君。可见这嫡出的还是不一样的。你呢,成了三房嫡出的小娘子,以后也省得被那些不长眼的人家挑挑拣拣。姨娘心想啊,你和十一郎还是少到奴这里来,你们多去陪陪郎君和娘子说话。娘子也是可怜人。七娘子又那么不省心,还多出来个膈应人的十三郎。奴也会关起门好好过日子,多给你们做些衣裳,你放心,我不会和阿阮来往的。唉,她也可怜得很。”
  林姨娘看着九娘脸上没什么不高兴,才接着说:“你看,姨娘脸上一点疤也没留下来,已经好了。你就不要再怪七娘子了。她也不是有心的。你小的时候,我还经常掐你两把,想替你把肥肉掐掉一些呢。娘子那么丰厚的嫁妆,原先都是留给七娘子一个人的,现在平白要分给你和十一郎。不看僧面看钱面,娘子这么费心,你也要领情才是,你和七娘子好了,也显得你们懂道理,知道感恩戴德。名声才会好——”
  九娘仔细看着林姨娘,看得她有些毛骨悚然起来。林姨娘赶紧看看自己胸口,摸摸自己脸上:“九娘子?你看什么呢?”
  九娘忽地伸手轻轻搂住林姨娘,靠着她轻声喊了一句:“娘——!”
  林姨娘如遭雷击,立刻伸手捂住九娘的嘴,看了看一边的宝相和玉簪,摇着头说:“九娘子她喝醉了,喝醉了喝醉了——你们没听见啊,没听见啊。我什么都没听见!”
  宝相和玉簪相视一眼,笑着福了福退到外间去了。
  林姨娘任由九娘抱着,眼泪忽地止不住。原来她还能听见自己生的孩子喊自己一声娘呢。原来被称作娘是这种滋味。
  “九娘子?”
  “嗯。”姨娘身上的香味真好闻。原来有人总为自己着想,是这么美的事情。
  “你可不能再犯这种傻了啊!不合礼法不合规矩呢。”
  “嗯。”是不合礼法不合规矩,可是合情合理,合乎自己的心意呢。九娘心里有一种痛快,偷来的痛快,格外的舒畅。
  “下雪了!下雪了!”外间的玉簪和宝相笑着进来禀报。九娘爬上罗汉榻,把木棂窗朝外推开一点点,一阵寒风扑面而来,她打了个寒颤。林姨娘赶紧给她披了件自己的小袄。两人头靠头地往外看,廊下灯笼暖暖地照着,半空里碎碎堕琼芳,似花似蝶的碎玉纷纷沓沓而来。这个暖冬的第一场雪,竟然在冬至夜降临了。
  林姨娘笑着喊宝相去热一壶酒要两个小菜来,九娘笑倒在榻上:“姨娘今夜要打谁骂谁吗?”林姨娘一愣,红着脸把九娘送的绣鞋往脚上套:“高兴不行吗?高兴!奴高兴得很!”
  是夜,青玉堂的灯火一直燃着。三更天的时候,青玉堂忽然喧闹起来,两盏灯笼伴着油纸伞飞奔到二门处,又往角门而去。过了两刻钟,那灯笼从角门匆匆回转到二门来,又进了青玉堂。到了五更天,一辆马车停在了角门处,几个人护着一顶油纸伞从青玉堂出来,上车的上车,上马的上马,大雪纷飞中,渐渐远去了。
  翠微堂掌起了灯,梁老夫人听贞娘回禀完毕,匆匆起身穿衣,赶往青玉堂。
  孟老太爷斜靠在床上,看见梁老夫人来了,也不说话,径自合上了眼。身边伺候的小厮们行礼退了出去。贞娘想了想,也退了出去,轻轻合上门,守在了门口。
  梁老夫人在床头定定地站了片刻,才开口问:“你怎么竟然——你怎么敢?”声音却有些哑。
  孟老太爷睁开眼:“我已经递了折子,待宫中宣召,自会去向官家和娘娘请罪。”他转开眼不看老夫人:“那人已经死了不是吗?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
  “太后娘娘有旨,阮眉娘终生不得离开青玉堂一步!你怎么敢抗旨送走她?她去哪里了”
  孟老太爷掀开自己身上盖着的被子。梁老夫人低声惊呼起来:“你——!”
  孟老太爷垂首看着胸口包扎好的伤口:“她用金钗给了我一下子。”他指了指伤处,看着梁老夫人:“所有的事,我才是始作俑者,我欠她太多太多。我早该去死的。就这样她也没杀了我。”
  孟老太爷看着梁老夫人:“她手下留情了,要让我看着彦弼成亲呢。”
  老夫人颓然坐到床边:“她要去哪里?她能去哪里?天下之大,除了这里,还有哪里能容得下她?你还动用了过云搂的护卫……”
  “那几个人,原本就都是老三的部下,当年护着她出宫的,自该随她而去。她要去哪里,她定。”孟老太爷苦笑道:“等我领了罪,就把老二过继到二弟名下,把老三过继到三弟名下。他们后继有人,我才放心。”他顿了顿,叹气道:“虽然终究还是我孟家欠了你。但你我这辈子是敌非友,我是不会感激你的。”
  梁老夫人看着他,半晌才摇了摇头:“是我一时不慎,害了你两个弟弟的性命,我答应了二郎的事,我做到了。你我各为其主,愿赌服输,无需怨尤。我不用你感激我。”
  孟老太爷点点头:“愿赌服输,我已经服输了半辈子。但阿梁,你不能把阿婵推进火坑里去。”
  梁老夫人含泪颤声道:“阿婵是我的亲孙女,嫡亲的孙女,我一手养大的孩子,我愿意吗?我舍得吗?太后娘娘是念着当年二郎舍命救护了她和官家,要给你孟家免死金牌!这一大家子,将来要靠阿婵才能护着孟家!现在是太后仁慈,官家仁德!以后呢?你我闭眼去了,要是有人翻出旧账呢?儿子们怎么办?孙子们怎么办?你孟家在汴京的近千族人怎么办?!”
  孟老太爷无力地合上眼,两滴老泪从眼角慢慢滑落。他是个懦夫,从前是,现在还是。
  梁老夫人拭了拭泪:“我已经让老大告诉彦卿了,让他就留在江南。日后各房的儿郎们,要是出仕,都往南边去吧。留在江南,不要再回汴京了。”
  孟老太爷睁开眼,缓缓道:“还是你有心。”他当年如果留在四川,留在眉州,二弟三弟是不是就不会死,陈氏是不是就不会死,孟家是不是就能太太平平?
  他永远不得而知。
  作者有话要说:  今日腊月二十四,小年,本文女主九娘的生日。
  祝九娘生辰快乐。很快又要长大了。
  剧情已过半,冬天过去了,又是春天。感谢大家相伴,本章留言的前五十位天使,因六郎庆祝九娘生辰,会发红包。
  

第122章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这一夜的雪竟不肯停。汴京城已然银装素裹,粉妆玉砌。大街小巷里跺脚揉手扫雪者众多,不少孩童大笑着在雪地里奔走,互相投掷雪球,散落的雪屑一蓬一蓬的。没有了平日自五更天就开始忙碌的茶饭摊煎药摊,坊巷里少了袅袅的热气,只有行人互相招呼时口中哈出的团团热气,如云雾般蒸腾一下,被寒风大雪挟裹而去。
  九娘昨夜陪着林姨娘喝了两盅热酒,反而比平时睡得沉。因这几天过节,木樨院和翠微堂都免了她们姐妹早间的请安,她一直睡到辰正才醒来。见到雪还这么大,担心今天恐怕去不成苏家的田庄。
  玉簪带着侍女伺候她穿戴洗漱完毕。绿绮阁的侍女已经引了肩舆,说六娘子请九娘子过去说话,见她正准备用早饭,告了罪去外间自去等着。
  “翠微堂可出什么事了?”九娘蹙起眉问
  玉簪将食篮里温着的鸡汤和米糕并四色小菜摆上桌,遣退了侍女,才回道:“听说青玉堂的阮姨奶奶天不亮就离了府。老太爷和老夫人半个时辰前刚刚奉召入宫。大郎君和二郎君陪着去了,郎君和娘子们都在翠微堂等消息呢。”
  九娘吓了一跳,阮姨奶奶牵涉了先帝和今上纠缠不清的两代宫中秘事。谁敢由她离开青玉堂?
  “二门和角门都说用了青玉堂老太爷的对牌。还有几位过云阁的老供奉也一道走了。”玉簪轻声道:“慈姑一早就赶去翠微堂了,九娘子别急,用了早饭再去绿绮阁吧。”
  九娘的心乱跳起来,慌慌地悬在半空。急急地喝了几口汤,便让玉簪取过大披风穿了,就往绿绮阁去。玉簪急忙给她戴上狸帽,又披上风帽,塞了个热热的梅花纯铜手炉在她手中,让侍女们千万留意九娘子不能冻着。
  九娘一出门,被廊下的寒风一吹,镇定了一些,回头轻声叮嘱玉簪:“今日我爹爹在家里,燕大肯定在车马处候着。你拿上半贯钱,让他去各城门看看,可打听得出阮姨奶奶往哪里去了。再让他把这信儿送去陈家给太初表哥知道,还有,请陈家的大表哥别来我们家了。”玉簪赶紧轻轻重复了一遍,九娘听着无误,才上了肩舆。
  听香阁的西暖阁,木棂窗缓缓推开一线。四娘静静地看着院子里远去的肩舆,慢慢地伸手将窗又推开了一些。寒风呼啸着窜进来,十几片雪花穿过廊下,抢着往这温暖的地方钻。四娘伸出手,似花似梅,似梅似花,她抓住了两三朵,展开时,只有稍微的湿意。她禁不住打了个喷嚏,身后的女使赶紧过来将窗合拢了。
  池塘边的几株腊梅,被白雪轻掩,依然暗香浮动。
  九娘先到翠微堂里请安,廊下看见慈姑,朝她点了点头。进了屋见到杜氏神色还算平静,吕氏所知不多,只有些微愁意。孟建心神不定愁容满面,在翠微堂中踱来踱去。程氏的嘴角却依旧挂着一丝冷笑,偶尔抬眼扫过孟建一眼,也是说不出的疏离。
  杜氏还笑了一笑打趣道:“阿妧来得正好,阿婵一早就在念你了。你才回听香阁住了几天?她就想你想成这样。”
  九娘笑着福了一福告退去绿绮阁。六娘正在屋里急得团团转,见到九娘就告诉她:“婆婆说是去宫中请罪,怎么办?翁翁做的事,万一娘娘怪在婆婆身上如何是好?”
  九娘心里也发慌,但看着六娘比自己更慌,只能反过来安慰她:“六姐别担心。不要紧的,昨日元初大哥不是说阮玉郎已经死了吗?阮姨奶奶一个老妇人,又能做些什么?翁翁放她走,肯定也是有他的理由的。再说,娘娘仁慈,又怎么会殃及婆婆呢。”
  六娘眼圈红了起来:“翁翁心里难道就只有姨奶奶一个人?为了她,连你爹爹都不管了。甚至连全家和全族的安危都不顾了!”她实在伤心之极,连她一个女孩儿都知道宗族第一,家族在先,把自己放在最后头。可这位一家之主如此抗旨妄为,让人寒心得很。
  九娘牵起她的手:“翁翁婆婆、姨奶奶她们之间的事,我们知道的实在太少,东拼西凑起来的线索,不足以窥全豹。你看一边是郭太妃和崇王,阮姨奶奶和阮玉郎;另一边是婆婆和太后娘娘、官家、先帝。咱们孟家究竟因为怎样的事才被牵扯到其中,只有他们心里清楚。想来太后娘娘不会因为翁翁的糊涂而怪罪婆婆和孟家的。不然大伯和你爹爹的仕途哪可能这么顺当?你别太难过了。”
  六娘落下泪来:“阿妧,虽然太后娘娘对我很和蔼,待婆婆和我们孟家极好。可是我知道,娘娘也是有霹雳手段的——”
  九娘叹了口气:“后宫之中,若没有霹雳手段,娘娘又怎么能坐得稳皇后之位,又怎么能扶持官家登基,垂帘听政十余年?但娘娘心里自有乾坤,我们多虑也没有用。”这几句话,九娘自己都觉得安慰不了她什么。两姐妹对坐着发了一会呆。九娘索性取出两本经书,劝六娘和自己一起抄经。
  她心中所忧虑的,比六娘更甚,昨日没有见到赵栩和陈太初,九娘总觉得阮玉郎不会这么轻易就死了。陈元初和苏昉所说的人证物证,似乎来得太不费功夫,而阮玉郎,苦心经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怎么会这么不小心?偏偏在同一天,蔡佑获赦,跟着阮姨奶奶竟然离开了孟家。九娘缓缓地磨着墨,心里却已经开始筹谋万一孟家因此获罪出事,会牵连到哪些亲族,又有谁能伸出援手,怎么救才能不触犯太后娘娘的忌讳。
  ※
  孟建的随从燕大,这些年给九娘打探市井消息,着实存了好些银钱,虽然大雪纷飞,还是乐颠颠地揣了半贯钱,跟车马处的管事打了个招呼,心里算计了一番,先往城西陈家去了,想着送完信还能得上几个赏钱,夜里赌钱又能多些胆气。
  巳正时分,燕大披着蓑衣好不容易走到陈府所在的街巷,身上暖得很,脚上的棉靴却已经被雪浸湿了,着实难受。一看街巷里竟然停满了牛车马车,行人出入都很不便。他往里走了几步路,就听见一阵欢呼声。
  “元初元初——!陈元初!”此起彼伏的娇笑呼喊从车里响起。不少牛车马车都打起了厚厚的帘子,雪花乱舞,往车里的娘子们面上扑过去。车内的热气也拼命往外四散。
  巷子那头缓缓出来两骑。当头一人披着红色大氅,雪天里也不戴竹笠风帽,朱红色发带在寒风白雪中更是耀眼。他一张俊脸带着笑意,正朝一路的小娘子们拱手道谢:“多谢各位美娇娘!元初今日要出城,你们早些归家,晚间可别再过来挨冻了!”又吩咐他身后的两位“提茶瓶人”给车内各位小娘子送上热茶,更惹得这一路的小娘子们不停尖叫欢呼起来。长得这么好看还这么体贴入微的郎君,全天下只有一个陈元初!嫁人当嫁陈元初!
  陈太初一身玄色大氅,戴了斗笠,哭笑不得地看着前面的大哥。早间大哥蹲在大雪盖着的墙头看着远处街巷里的盛况,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万花丛中过,任由叶沾身”,被爹爹又打了好几板子,催他过完冬至就赶紧滚回秦州去。结果大哥抱着娘好一顿掏心掏肺,哭诉这辈子还没和爹娘一起过上几次年,惹得娘哭了一场和爹爹还起了口角。
  陈太初叹了口气,每逢爹爹出门,这些小娘子们也肆无忌惮地笑闹高喊大哥的名字。爹爹再怎么摆出冰山脸也没用。大哥还高兴地说冰山也冻不住春心,戏谑爹爹每日花海中挤进挤出连马儿都挤瘦了。爹爹怕是真的生气了,这世上,能让爹爹生气敢惹爹爹生气的人,好像也只有大哥一个。
  燕大一看见陈太初,赶紧迎上去对陈家的部曲道明自己的身份,被带到陈太初跟前,将两条口信低声禀报了,果然得了十文赏钱,乐呵呵地赶往郑门去打听了。
  陈太初和陈元初商议了一下,两人出了街巷,陈元初往城西苏家田庄而去,陈太初转往宫中去会合赵栩。
  赵栩这时正在坤宁殿陪向皇后说话。孟老太爷和梁老夫人几乎是宫门一开,就奉召进了慈宁殿。跟着慈宁殿就派人去福宁殿请官家。这宫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样的大事自然极快就传到了赵栩耳中。不多时,宫外一直守着孟府的部下也送进了消息:阮姨奶奶离京了,离京前马车先去了金水门,在瑶华宫的宫墙外有人下车磕头。随后马车出了卫州门,上了官道往大名府方向而去。已经派了人一路尾随,但她身边有几位高手护着,不敢跟得太近。
  坤宁殿里温暖如春,向皇后正和陈德妃捧着茶盏商议着腊月里的各种安排。因太后要去巩义和西京,吴王赵棣和吴王生母钱妃都一路随行。这腊月准备过年的大事就全落在向皇后一人身上。向皇后按例就让陈德妃过来,看看这六尚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中,有些不那么要紧的,就交给陈德妃去打理。
  赵栩听着她们商议,时不时给她们递个水果,出个主意。向皇后见陈德妃并不推托,赵栩的主意也十分巧妙,更是高兴得很。
  赵栩因外命妇觐见一事,不经意地就提起孟老太爷和梁老夫人进宫的事:“儿臣听闻梁老夫人是为了他家的侍妾阮氏离府一事入宫请罪的。一个侍妾而已,何须大张旗鼓至此?这孟家百年世家,怎么这么不知轻重?娘娘理当好好降罪才是。”
  向皇后一怔,摇了摇头笑道:“六郎还是孩子心性呢。哪里就至于要降罪了。我听官家提起过,孟家当年是有过救驾之功的。虽然没宣扬也没封赏过,官家和娘娘一直都记在心里呢。你看看孟大郎孟二郎,一文一武,都算是官家重用的人了。”
  “救驾?”赵栩疑惑地问:“爹爹从未亲征过,孟家怎么会有救驾之功?还不封赏?”
  向皇后叹了口气,片刻后才轻声道:“官家当年登基时也着实惊险万分。”她指了指脚底下:“不是外边,是这里。”
  赵栩出了坤宁宫,在庑廊下默默站了一会儿。大雪终于停了,日光越发亮了起来,眼看就要出太阳了。他出了会神,让人先往孟家给九娘送信,才出宫会合了陈太初。两人并辔往西,一路商议起来,更肯定了阮玉郎未死。陈太初笑道:“幸亏你一直派人盯着孟家和程家,只要阮姨奶奶这根线不丢,总能找得到他。”赵栩脸微微一热,他的人盯着孟家好些年了,倒不是因为阮玉郎的缘故。
  大雪初晴的午后,苏家的田庄迎来了暖房的贵客。赵栩和陈太初带着一众部曲下马后,四处环顾,恍如隔世。
  工部的人极为卖力,按照苏昉给的图纸,两个月就把田庄重建办得妥妥当当。村民们无论原先是草房还是木屋还是瓦房,都建成了清一色的砖瓦房。此时过节,家家张灯结彩。雪地里两只狗儿朝着来者一阵狂吠。三四个穿着红袄带着棉帽的孩子正在太阳下头玩雪,看到他们来了就喊:“大郎家来客了——大郎!”
  离上次险些被屠村的惊魂夜只不过隔了三个月,这些孩童们早已经恢复了平时的欢快。几个妇人急忙从院子里跑出来,领了自己的孩儿回家去,只有她们依然心有余悸,新房子,朝廷给的银钱也填不平心里的隐隐恐惧。
  苏昉带着苏昕的两个哥哥亲自出了大门迎客。进了院子,赵栩和陈太初都一愣,这个院子,和当初他们来的全然不同了。没有了葡萄架没有了秋千,没有了老树,也没有了菜园。
  苏昉淡然一笑:“有些东西,没了就是没了,再来也是枉然。还不如放在心里。”
  忠烈祠堂就建在后院,赵栩和陈太初先绕去后面拜祭了王氏忠仆,替六娘九娘孟彦弼也上了香。一行人回到正屋,看到陈元初正歪坐在新建的炕边,正在给苏昕表演手剥核桃壳,史氏心疼地道:“这有小银锤子,敲开就是,仔细把手指甲剥裂了。”
  赵栩和陈太初上前给史氏行了礼。史氏和苏昕听说孟家出了事,九娘她们不来了,都担心起来。赵栩安慰了她们几句,便准备和苏昉去书房里说话。
  陈元初忽地眉头一扬:“哎!对了,太初,你的细帖子已经拖了这么久还没送去孟家,这下恐怕又得拖上许久,娘肯定又要担心了。还有,你最好给九娘送个信,免得孟家误会咱们家是因为怕事才拖着的。”
  他说完话,也不管这一屋子里的人都没了声音,径直指上用力,手中三个小核桃的壳脆脆地齐齐碎了。他将核桃壳挑拣了出来,把核桃肉送到苏昕面前:“阿昕,看大哥厉不厉害?”
  苏昕一双清澈眼看着陈元初,陈元初却满脸微笑。她默默低下头伸出左手将手中的小碟子抬了起来。
  史氏一怔后笑道:“太初这是要和阿妧定亲吗?我是听阿妧她娘提过两次你们两家要结亲,没想到你们两家都已经换了草帖子了。”
  陈元初又捏了一把小核桃在手里,笑道:“可不是早就换了!哎!我看了阿妧的草帖子,才知道原来阿妧的祖父以前是眉州的马军都虞侯,回京后还任过眉州防御使。可巧我爹爹也加封过眉州防御使。对了,阿昉,你苏家不就是眉州大族?会不会以前和孟家就认得?”
  苏昉、赵栩和陈太初又都一惊。他们从来没留意过孟老太爷的往事。更没有想到孟老太爷竟然也在眉州军中任过职。
  赵栩看着陈太初,突然笑问:“这么快?”
  陈太初温和地摇了摇头:“还要再等等。”两人都又点了点头,心照不宣。苏昕抬起眼看了陈太初一眼,又垂下了眼睑。
  苏昉略一思忖却问起史氏:“二婶以前在眉州,可有听说过孟家?”
  史氏想了片刻,摇头道:“不曾,我嫁进苏家不到半年,就举家一同进京了。不过当时要给你表姑说亲,还是你翁翁一眼替你表姑看中了孟家的二郎,也就是现在的孟大学士。后来虽然换成了庶出的孟三郎,你翁翁也没说什么。”年代久远,她早已记忆模糊,而且她当时和王玞两个忙着收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