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汴京春深-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昉侧耳听着屏风里的动静,点头道:“是的,你舅舅来了,放心。”这才想起来掏出帕子替她擦了擦脸:“你舅舅来了,六郎肯定很快就到。你去里面看一看吧。兴许你娘和你舅母没听到,告诉她们好让她们安心。”
见赵浅予愣了愣还没回过神来,苏昉柔声道:“要笑着去说才好。”帕子已不能再用了,再美的小娘子,鼻涕也不会比常人美上多少。
赵浅予用力点点头,顺手捞起苏昉的手臂,在他臂膀上蹭干脸上黏糊糊的地方,跑着进了屏风里。
苏昉松了一口气,低头看着自己臂膀上的濡湿和黏糊,沉甸甸的心也轻松了一点。陈青来了,六郎不远了,狂澜将挽,大厦得扶。纵然父亲在自己心中越来越模糊不清和遥不可及,但阿妧一定能安然无恙。有失也有得,母亲这次回来,还会再离开他吗?
眼前屏风上的山水起了烟雾,一叶扁舟,那独钓寒江雪的渔翁背影也模糊起来。
赵浅予努力笑着,跑进了屏风后,却见魏氏身下一片血红,钱婆婆一只手似乎伸入了她肚子里。来不及惊呼,方绍朴一把捂住了赵浅予的嘴:“别惊了产妇。”
魏氏骨架纤细,产道一直不能全开,羊水早就没了,腹中胎儿有窒息之危,偏偏孩子还未足月,依然脚朝下,头朝上。他只能豁出去,让钱婆婆伸手进去将胎位拨正,自己用银针吊着魏氏的精神。方才外头传来“陈青在此”的喊声,不知真假,魏氏倒又来了力气。
钱婆婆吐出一口气来:“正了。”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孩子命也好。
方绍朴立刻松开赵浅予,拔出五根极长的金针迅速扎入魏氏的穴道里。
“头——!”赵浅予一声惊呼。
钱婆婆看着方绍朴朝自己点了点头,立刻一掌击在魏氏腹部,婴儿被一股大力压了出来,落在钱婆婆另一只手上,满身血污,眼睛紧闭,也没有声音,手脚只颤抖了几下就无力地垂落下去。
陈素紧握住魏氏的手,喜极而泣:“生了!生了!”
魏氏却已疼晕了过去。
一旁的稳婆从惊吓中醒悟过来,赶紧拿剪刀剪断脐带,喊道:“千金万福,千金万福,是位小娘子,恭喜恭喜。”再接过婴儿将她倒拎着,照例拍了几下小屁股,依然听不见她啼哭,又慌了神,看看给魏氏止血的医女,又看向无所不能的方医官。
方绍朴接过孩子,抠开她的小嘴,掏出一团污物,再轻轻按压她的胸口,不几下,婴儿呛咳了几声,哇哇大哭起来,月份不足,中气却十足。
赵浅予又哭又笑道:“活的,活的。”她凑到方绍朴身边,见他手中小婴儿只比他双手大了一些,闭着眼哭得声嘶力竭手脚乱动,赶紧伸出手指碰了碰她那极小的手,轻声哄道:“小五不哭,阿姊在这里。乖,不哭哦。你爹娘都在,你姑母也在,还有你四个哥哥很快就回来,天底下再没有比你更得宠的小娘子了,你要笑才对啊。”
兴许是她声音舒缓动听,兴许是她手指温热柔软,小婴儿无意识地紧紧揪住了赵浅予的一根手指,再也不肯松手,哭声也渐渐平息。
苏昉在屏风外听到婴儿啼哭声,往屏风方向走了两步,又停了下来,心里酸酸软软。又等了一刻钟,见钱婆婆抱着一个小包裹走了出来,身边赵浅予寸步不离。
“阿昉哥哥来看看小五——”赵浅予侧过身。
苏昉见她一根手指被包裹中的婴儿捏在手里,不由得也笑了:“她喜欢你。”
赵浅予笑得极开心:“是的,我也喜欢她。你看她多漂亮,鼻子那么挺,像我,眼睛将来也很大,像我——”她脸一红,方绍朴说的这些话怎么听起来像是在夸她……
苏昉不记得妹妹二娘出生时是什么样子,他当时甚至不在府里。第一次看到刚出生的婴儿,他忍不住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她另一只小拳头。
那么软,那么细嫩,令他心悸,然后心都化了。
小拳头动了动,伸出小手指来,握住了苏昉的手指头,同样拽紧了就不放。
赵浅予瞪圆了眼:“阿昉哥哥,小五也喜欢你!”
苏昉没想到小小的婴儿力气还不小,小心翼翼地举着自己的手,笑道:“我也喜欢小五。你看她多漂亮,鼻子像阿予,眼睛以后也会像阿予……”
钱婆婆托着小小包裹,眨了眨不昏花的老眼:“郎君夸完了么?”
苏昉一愣,脸上一热。他和赵浅予将钱婆婆夹在中间,面面相觑。
门口一个高大的身影遮住了大半日光。
“舅舅——!”赵浅予红着脸喊了起来。
第315章
赵梣的头从陈青身后探了出来, 紧紧拽着陈青的衣角,小脸还很苍白, 看着赵浅予强笑着问:“四姐, 那是个什么宝贝?”
陈青眼睛一直盯着钱婆婆怀里的小小包裹,伸手牵了赵梣往前走:“陛下, 那个宝贝是臣的第五个孩子。”他大手掌心都是茧子, 语气却甚是温和,步子也迈得小。
苏昉赶紧从小五的小手中拔出手指,躬身向惊魂未定的赵梣和向太后行了礼:“草民苏昉恭贺陛下和娘娘能脱离险境。”他看向陈青微笑道:“表婶虽然早产, 所幸母女平安。”
赵梣眼睛一亮, 松开陈青的手:“你快去抱抱她。”他转身紧紧靠在向太后身边, 轻声问:“大娘娘,我能抱抱她么?”
向太后搂着他在罗汉榻上坐了下来,闭了闭眼, 打了个寒颤,稍定下神来, 见赵梣经此生死巨变竟毫无胆怯之意,她不禁搂紧了赵梣,哽咽道:“十五郎也做哥哥了, 自然能抱的,只是你要小心一些——”
陈青小心翼翼地接过小五,见她稀疏的胎毛柔软地耷拉着, 眼睛紧闭, 有些不高兴的样子。他只抱过刚出生的元初, 跟个蚱蜢似的不停扭动,力气也大。可掌中的小宝贝极轻极软极弱,如疲惫的蝴蝶或初萌的新芽,他面临千军万马时也没这么害怕,生怕自己不小心弄疼了她。
陈青不禁低头亲了亲小五的额头,粗糙的胡茬扎得小五猛地睁开眼,松开了赵浅予的手指,胡乱挥舞,放声大哭,险些从陈青手里挣脱下来。赵浅予气得不行:“舅舅!你的胡子弄疼她了!快抱好。”
陈青大笑起来,将小五直接放入赵浅予怀里:“去,你带小娇娇给陛下看上一看。我去看你舅母。”他无暇顾及礼数,直奔屏风后。
屏风后早已收拾干净。陈素看见兄长来了,喜极而泣:“哥哥!大嫂刚醒。”
方绍朴赶紧带着一应宫女内侍药僮医女识相地退了出去。陈素犹豫了一下,也悄悄走出了屏风,回过头,见兄嫂眼里只有彼此,心里既高兴又难过。大哥回来了,六郎一定也很快就到。一根针倏地戳在她心头,疼得她眉头都皱了起来。
屏风外大乱后难得的平静,其乐融融。赵梣正紧张地托着小五问钱婆婆:“她动了怎么办?她会不会不舒服?我这样抱对吗?”
小五离开娘胎,只喝了点宫里的羊奶,又费力气哭了一回,小脸往那丝布上靠了靠,懒懒地看了赵梣一眼,又睡着了。
赵梣高兴得很,得意地看向赵浅予:“她喜欢我抱呢。”
赵浅予冷哼了一声:“喜欢,谁敢不喜欢官家你呢。”
赵梣躲开钱婆婆的手,极小心地抱着小五坐回罗汉榻上,不舍得放下来,就这么僵在那里。
赵浅予拉了拉苏昉的袖子:“阿昉哥哥,我们等着看十五郎的小胳膊能撑多久。哼,十五郎,你可别硬撑,摔着了小五我舅舅会很生气。”
赵梣头也不抬,注视着小五长长的睫毛覆盖在她近乎透明的眼睑肌肤上,留意到她耳后有一块青色的胎记。怎么会有这么小的小人儿呢,好像在他手里就很安心的样子,看了他一眼就睡着了。掌上明珠原来便是这种感觉。
向太后凝视着赵梣,一瞬间,她感觉到,赵梣长大了。
屏风里魏氏微微侧过头,看着一脸胡茬的丈夫,微微笑了起来。
陈青坐在榻边,看着魏氏秀致的小脸上无一丝血色,伸出替她拢了拢鬓边还湿着的发丝。
“娇娇。”他柔声唤她的闺中爱称,“不哭,伤眼睛。”
魏氏眨了眨眼睛,陈青的拇指滑过她眼下和眼角,放到自己口中含了一下,笑道:“甜的。”
魏氏嘶哑着嗔笑道:“胡说。”
陈青笑着低头亲了亲她的唇:“你尝尝。”他不敢用力抱她,怕弄疼她。
魏氏抬起手,掌心从他刺刺的胡茬上滑过,无力地勾住丈夫的脖颈,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屏风边一声低呼,一片压抑着的轻笑声。陈青依依不舍地在妻子唇上啄了啄,才转过头来。
一群小儿女正停在屏风边,赵浅予捂住嘴瞪大眼,苏昉转过头看着屏风上的水纹,非礼勿视。方绍朴也转过身盯着那渔翁轻声道:“愿者上钩愿者上钩。”
赵栩却轻靠在屏风架上,对微微笑的九娘眨了眨眼,颇有些懊恼,没想到自己输给舅舅了,方才在库房里竟不曾一亲芳泽。
陈太初抱着幼妹,垂首注视着怀中睡得不太安稳的小人儿,唇角微翘。也好,以后家中会被爹娘恶心坏的终于不只是他们几兄弟了。
九娘白了赵栩一眼,他想什么自己为何都明白呢,真是平添羞恼。她见魏氏红了脸闭上眼扭过头去,陈青却坦荡荡什么也不曾发生似的,不由得笑着走上前去:“恭喜表叔表婶平安相见,心想事成。这位小表妹真是小福星呢。”
陈青握紧妻子的手,笑道:“心想事成倒不错。太初,快把你妹妹抱过来。”
陈太初将妹妹如珠似宝地捧到父母跟前,轻轻放在魏氏身侧,跪在脚踏上柔声道:“妹妹睡着了,爹爹你说话轻些。”
陈青眉头一扬,站起身问赵栩:“外面眼下如何了?”
“阮玉郎重伤而逃,赵棣和叛军已通畅无阻地进了御街。黄河水既然还未到汴京,陈十六他们应该挡住了掘坝的敌军。”赵栩转身看了看外头的漏刻:“舅舅留在这里陪舅母和表妹吧。孟在已经将人手都调过去了,我和太初护送官家前往即可。”
陈青点头道:“你们小心。我们返京时击溃的女真和契丹那三千多骑,未能掘破黄河堤坝,恐怕这两日就会南下。还有不少硬仗要打。”
陈太初正和魏氏说着贴心话,听到父亲的话,轻轻拍了拍妹妹的襁褓,站了起来:“我今夜就要赶去应天府,高丽和福建路叛党明日就会抵达应天府。”
陈青凝视着儿子,忽地伸手摸了摸陈太初的发髻:“你们兄弟四个,都很好。待你收复淮南那一片,回来可以行冠礼了。”
不等陈太初应答,陈青又拍了拍他的胳膊:“你们爱护妹妹也要和打仗一样胆大心细,知道么?”
看着陈太初脸上怪异的神情,赵栩笑道:“六郎得令!”
苏昉看着他们,胸口酸酸胀胀的,陈家父子五人,连着赵栩,上阵杀敌一条心,相亲相爱也是一条心。
九娘跟着赵栩从垂拱殿前殿而来,约莫猜到苏昉和苏瞻发生了不快。苏昉脸颊上隐隐还有不显眼的指印,九娘心疼得很,又不能在众人面前开解他,看到他眼中的黯然,便携了他的手也走到陈青面前,笑道:“阿昉和阿妧也得令,对了,还有阿予,快来接将令。”
赵浅予笑嘻嘻地应了一声,爽脆得很,怕苏昉触景伤情,赶紧看向赵栩轻声道:“哥哥,你再疼小五,也不能越过我去,知道吗?”
赵栩长臂舒展,将赵浅予的发髻揉松了:“好——傻。”
苏昉眼明手快,赶紧接住赵浅予跌落的发钗,替她插了回去,把自己的那点伤春悲秋暂且抛开,低声安慰她道:“你是六郎的亲妹妹,谁也越不过你。”
赵浅予轻轻点了点头,笑了。
九娘看着他们两个,也笑了起来。
※
宣德门大开,广场上一个抵抗的禁军也没有。
自从进了内城,就有人劝赵棣先将外城占领,再深入内城,最后再攻入皇城,以免中计。可赵棣却对阮玉郎深信不疑。他说城会破,城就破了,他说孟在会被释兵权,便也说中了。
赵棣对朝中大臣们擅长什么不甚了解,可却清楚大赵的文臣历来退缩,能给钱的给钱,能给物的给物,哪怕是公主郡主,只要能不打仗,总会送出去求和。这样的兵临城下,他们必然有人愿意归顺,有人想着求和,能死战到底的只有为数极少的硬骨头。趁胜追击,方是上策。只要他登上宣德楼,昭告天下——想一想赵棣手中的缰绳都会轻轻颤抖起来。
他高举手中剑:“登楼——!”
第316章
自宣德楼往南看去, 宽阔的御街两侧,斜柳有气无力地轻轻摆动, 热闹的街市门户紧闭,往日在商铺外一溜排开的摊贩也都不见踪影。招牌如旧, 布旗招展,汴京是这个汴京, 赵棣却疑心自己攻占了一个假汴京。
没有禁军, 没有文武群臣,没有百姓。只有他和麾下将领们站在宣德楼上,可容纳万人的广场上,只有日光无动于衷地笼罩着略显疲惫的军士们。
白日光晃得赵棣心慌慌,他不禁四处寻找先生的身影,可连那报讯童子的身影也不见了。不管如何,登上宣德楼,他是天子,他是大赵唯一的皇帝了。接下来,挥兵先攻西边的都堂, 还是北面的文德殿垂拱殿?
自州桥方向疾驰过来近百骑, 远远地能看见旌旗不整, 队形混乱。
赵棣大喜, 定是京中溃败的禁军。他心底反而踏实了一些, 举起手中剑笑道:“哪位将军去擒下败寇?”
周围沉默了一息, 一位副将朗声道:“陛下, 那是河东路的人马, 看来是遇到劲敌了。末将愿去接应!”
赵棣一惊,仔细看去。耳中轰鸣声渐盛,此时看得清楚,一团黑色乌云,旋风般追上了那百骑,瞬间吞噬了他们,甚至不见箭矢飞过也不闻呼喝声。
铁骑隆隆,旌旗高高飞扬。铁钩银划的“陈”字依稀可见,如狂潮般席卷过来。
宣德楼上瞬间乱成过一片。
“陈家军在此——!陈青在此——!陈家军在此——!陈青在此——!”示威声响彻云霄。
御街两侧不知何处涌出许多颈系红巾的殿前司禁军,随之高呼:“燕王在此——燕王在此——!投诚无罪,归顺保命,倒戈有赏——!”
这正是赵棣攻入外城后令人呼喊的话。不少叛军被陈家军和燕王的名头吓到,手脚都软了,听到这话不免心惊胆颤地看看周围,不知道此刻的同袍,会不会变成下一刻的敌人。
赵棣从宣德楼上看得真切,街巷中还涌出了许多手持锄头板凳菜刀的百姓。广场上的军士们赶紧举起了兵器、旁牌。陈家军重骑已奔雷般闯入了他们的队末,弓都来不及举,人人只求自保。
赵棣脑中一片空白,身不由己被亲卫们挟裹着往宣德楼下奔。方才那君临天下的一刹那,如梦如幻,似真又疑似从未发生过。或许他一直在做梦?
“先生?”赵棣高声喊起来,“先生——?”
宣德门的城门依然打开,挤满了人,乱成一团。
北面方才还紧紧关闭的大庆门轰然打开,皇帝御驾的五色旌旗从大庆门厚重的朱漆大门内飘了出来,击地鞭声四起。
站在台阶半当中的赵棣看得真切。
六驷齐驱,往日的朱盖不见了。矮小的赵梣站在车驾之中,身穿天子衮冕,通天冠上九旒遮住了他的脸。他身后赫然站着赵栩和陈太初。
“大赵皇帝陛下御驾亲征,洛阳叛军速速弃械就擒——”
车驾前后,是盔甲闪亮,军容严整的十八班直。
宣德门以南,是陈家军和殿前司禁军。宣德门以北,是赵梣御驾和赵栩陈太初及大内禁军。
他无路可去,原本大获全胜,转瞬为何变成一败涂地?赵棣茫然四顾,身边的内侍忙着除去他的发冠:“陛下,请随小人想法子先回洛阳罢!”
赵棣警醒过来,立刻将身上外衫也除了,仓皇道:“退,退往外城去。”
赵栩眼中厉芒闪过,手中红色小旗高高挥起。
一马当先的孟彦弼立刻放声高呼:“射——!”一阵弦响,数百枝箭矢落入宣德门附近,中箭的,躲避的,相互踩踏推挤的,还未短兵相接,已是修罗场一般。
舆驾上的赵梣浑身汗毛倒竖,他头一次见到这般惨烈的场面,先前的兴奋都变成了恐惧,有种想吐的感觉。这时一只温热柔软的手握住了他的小手,赵梣转过头,见到九娘正凝视着自己。
“一将功成万骨枯,陛下不如先闭上眼,有九旒挡着,没人看得到。”九娘怜惜地道。入过地狱的人,才知道珍惜世间所有的平凡物事,才更容易将慈悲心保住。六郎一定是希望赵梣这个皇帝,日后永远记得今日的内乱、鲜血、残杀,能敬畏“人”的“性命”,方能真正做一个有仁心的皇帝吧。
赵梣立刻紧紧闭上了眼,死死拽住九娘的手。想起方绍朴说的魏氏生产之艰险,生,是那么难,可死,原来这么容易。他在福宁殿被贼人所制的时候,怎么竟不知道害怕,无知者无畏。
守城难,攻城更难,可瓮中捉鳖关门打狗却很容易。两个时辰后,已有大内的杂役宫人提着水桶开始清洗遍地血迹的宣德门。开封府的衙役们也因人手不够首次得以进入皇城大内搬运尸首押解近万俘虏。而数万汴京百姓,更是恨不得把墙角缝都清扫一遍,免得藏有叛军。
翰林巷,也早已恢复了宁静,被水清洗过的街面,在夕阳余晖下隐约透出七彩反光。观音院的前面却摆出了馄饨摊、蜜饯干果摊等等,只是没有了往日飘扬的布旗,但叫卖声却都中气十足。药婆婆佝偻着身子往瓦罐中添了水,转过身掏出汗巾替儿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道:“添火。”
“汴京三百六十行,馄饨看我凌大郎——”凌娘子的丈夫轮起大勺,在空中晃了一圈,头一回放声唱了起来。
凌娘子将头上的蓝布巾重新扎过,嗔笑着白了丈夫一眼:“人家只知道凌大娘的名号,哪个认得你?”
观音院门前一片笑声。汴京,还是这样的汴京。
陈家军勤王一毕,便按礼迅速退出汴京,在先前被赵棣踏平的陈桥北禁军大营处重新立帐建营,更有三千骑在陈太初率领下咬着溃退的叛军紧追不舍。
宣德门之变,常有后人感叹洛阳赵棣不通兵法,却无人知晓汴京这里外敌我数十万军民,逃过了黄河决堤倒灌汴京的劫难。最为茶社瓦子里津津乐道的,是七岁幼帝御驾亲征,是主少国疑时燕王赵栩力挽狂澜,是陈家军携手京城禁军击溃河东河北三路叛军。大赵内乱,宣德门之变是分水岭,而抗击外敌,宣德门之变同样是扭转局势的一战。
更令民众乐此不疲议论纷纷的,还有随后的朝野震荡。
※
赵棣叛军败退的当夜,垂拱殿上灯火通明。向太后撤帘移坐于官家赵梣的右边,手中拿着谢相的请罪折子,叹道:“谢卿何须如此?眼下局势尚难,朝中再动荡不安,只怕群臣不安。”
一旁左下首赵栩却有些出神,只看了向太后手中的折子一眼。陈太初应该已经出了南薰门,阿妧送完他,应该会直接回翰林巷去了。
谢相高举玉笏,毅然道:“陛下,娘娘,臣有愧,臣不安。弃外城军民性命不顾,退守内城,实乃懦弱无能之举,内不能解救陛下和娘娘,外不能抵御洛阳叛党,臣有何面目居高位?臣请辞相位,求陛下和娘娘成全微臣最后的脸面。臣,决不能厚颜为相!”
邓宛上前高声道:“臣邓宛,有弹劾!”
谢相叹了口气,转头苦笑道:“邓中丞这是连遮羞布也不给谢某么?”
邓宛朗声道:“陛下,娘娘,诸位臣工。赵棣叛党方退,汴京百姓已怒。现有三千国子监监生、近千外城士绅齐聚宣德门前,号哭不止,求陛下严惩误国误民之大臣。臣以为,放弃外城,罢免孟在兵权,大谬也。罔顾数万军民性命,不战而退,令数月来陛下坚守汴京之策付之东流,士气大伤。自古立功有赏,有过当罚。臣弹劾苏瞻、朱纶等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视人命如草芥,弃国策于不顾,何以为相?”
赵昪静静立在原地,停了邓宛的话,头也不抬,也不看苏瞻,高举玉笏沉声道:“臣赵昪愿请辞归田,臣愧对陛下、娘娘和燕王殿下所托。”
朱相冷笑了两声,上前两步傲然道:“不说不做,便不会错。臣朱纶问心无愧。马后炮事后诸葛亮,谁不会?若陛下和娘娘觉得臣等错了,那这垂拱殿里,今夜该有一百多臣子获罪。”他看向吏部尚书:“倒也无妨,挂在你吏部候补的不下千人,是不是?”
朝中群臣遂小声议论起来,论罪,这殿中的人,只怕没几个能逃脱的。邓宛这般咄咄逼人,借着民愤要掀翻二府众相公,实在有点落井下石。
苏瞻出列,举起玉笏,神色如常:“陛下,娘娘,燕王殿下,敢问是外城重要,还是内城和皇城更重要?血战街巷便是惜民么,便不会有人死伤?外城两门被破,火药裤被炸,四处乱党作祟。那么内城的城门会否被炸开?甚至皇城的城门会否突然失守?连陛下和娘娘都遭身边尚宫、供奉官所制。若有贪生怕死之心,我等臣工,只需开城迎接赵棣便可,何须紧闭内城城门?”
堂上百官纷纷点头赞成苏瞻之言,斥责邓宛居心不良。
苏瞻待议论稍平息后,摘下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呈上:“为相不为相,做官不做官,臣苏瞻并无留恋,但诸臣工所虑,从无万全之策,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若需因此获罪,为使朝廷各部各司能如常运转,臣请陛下和娘娘将决策之罪归于臣苏瞻一人身上。臣乃平章军国重事,众宰执之首,臣当领罪。”
百官们有的立刻大哭起来,有的也摘下官帽,归于阶前,愿与诸相公共进退。
向太后娥眉微蹙,见赵梣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不由得看向赵栩。
第317章
赵栩亲自走了下来, 接过苏瞻手中的乌纱帽,拿在手中端详起来。他唇角带笑, 面容柔和,一双桃花眼却淬了毒一般, 自乌纱帽上转向两侧的官员们。
殿上官员们立时安静了下来,不少人垂首缩肩, 成了赵梣口中的鹌鹑。毕竟这位风华绝代的燕王殿下翻脸快过翻书, 杀死亲兄长鲁王赵檀时眼睛也不眨一下。死在他手上, 也就只能白死。
“和重真是世间少有的君子。”赵栩长叹了一声, 面露可惜之意,举了举手中的乌纱帽:“这款官帽,透气清爽,比双脚幞头好看许多,听闻还是由和重所创, 风靡官场。”
苏瞻不禁一怔, 赵栩这弦歌的雅意,他听不出。
赵栩笑了笑, 亲手将乌纱帽替苏瞻戴好:“和重三次拜相, 心胸宽广,世人多有不及。这弃城弃民之罪, 你愿一力承担,为百官替罪, 本王实在钦佩, 也十分不舍。”
苏瞻胸口一酸, 他因赵栩才再次拜相,诸多利国利民之策,只待战事平息后方能一展宏图,他微微躬身道:“和重有负殿下所托,实在无颜以见殿下。”
赵栩将他扶了起来,朗声道:“大赵百官,若人人都能似苏相这般敢说敢做敢承担,何愁官场不清明?何愁大赵不兴?今日和重虽因弃外城之决策替百官顶罪而罢相,却令天下人见识到朝廷绝不退让的决心。”
殿上众人都一呆,燕王不是在挽留苏相么?罢相?他方才是说了罢相两个字么?不少人面面相觑,再看向上首的苏瞻。
“唯有君子心,显豁知幽抱。”赵栩叹道:“还请和重仍在资政殿担任大资,每日入宫来给授课。诸多大事,陛下和娘娘依然有赖和重出谋划策。今日和重你替百官顶罪,百官亦愿与你共进退,身为人臣,这等荣耀亦极其难得。”
苏瞻看着赵栩深不见底的眸子,心中苦涩难当,结党营私以百官要挟两宫,他怎会是这种奸佞之人?弃外城之策并没有错,但情势转变后,没有错也有错,他来担当便是。赵栩话里给他留足了余地,不远离朝政,便有再次拜相的契机。
苏瞻转身拱手道:“诸位臣工,叛党方退,百废待兴,还请诸位全心全意效力朝廷,坚守其职。若因和重而弃朝廷与万民不顾,岂不陷和重于滔天大罪之中?万万不可!”
赵栩的眸子落在苏瞻的背上。确实可惜了。
百官一阵嗡嗡声后,纷纷躬身向苏瞻行礼,允诺会为朝廷和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苏瞻缓缓转过身来,向御座上的赵梣和向太后跪拜下去:“臣奉先帝遗命,蒙娘娘陛下信赖,承燕王殿下之器重,身为宰执之首,三个月来兢兢业业,不敢有须臾疏忽,今日罢相前,臣还有最后一奏。”
向太后感慨万千,柔声道:“苏卿奏来。”
苏瞻高举玉笏,朗声道:“二府与两宫先前有约,有朝一日燕王殿下腿伤痊愈,需承先帝遗愿,还政于燕王。今臣喜见殿下痊愈,臣苏瞻奏请陛下禅位于燕王,由燕王赵栩继承大统。”
殿上骤然寂静了片刻,谢相出列高声道:“臣附议。”
百官里也有人醒悟过来,苏瞻就是苏瞻,此奏一出,离他再次拜相的日子还远吗?
有想将功赎罪的,有想讨好赵栩的,也有真心想遵守旧约的。满殿文武官员,附议者十有八九。
张子厚却一声不吭,他亲眼见到向太后与赵梣三个月来变得十分亲厚,若是两宫不情愿逊位,便又生出了嫌隙,倒不如在天下太平后再议此事,顺水行舟势不可挡。而赵栩带着赵梣参加宣德门之战,他竟吃不准殿下心中所想,是要赵梣知难而退,还是殿下在壶口一跃后已无意帝位。
向太后抿唇不语,看着左下首云淡风轻面不改色的赵栩,心里有一些踌躇和怅然。
赵梣突然猛地站了起来。
殿上又静了下去,不少人微微抬起眼皮,在赵梣和赵栩身上来回打转,心惊胆战。
赵梣大声道:“苏卿言之有理,六哥腿伤好了,就该由六哥做皇帝。”他转头看着向太后,有一点如释重负地吁出口气,笑了起来。
向太后眼眶一红,低声唤道:“十五郎?”
赵梣却挪动小短腿,走下御座,来到赵栩的面前,仰首道:“今便祗顺天命,出逊别宫,禅位于燕王栩,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这几句却是从他即位开始便熟记于心的,先是盼着早点说出这句便能回到生母姜氏身边,后来是盼着说出这句就能不再那么早起床那么晚睡觉,甚至练弓马和写字时也会默默念叨几回。再后来向太后不提起,他差点忘记了。宣德门的杀戮和鲜血浮现在他脑中,赵梣的后背汗毛又倒竖了起来,他殷切地看向赵栩。
赵栩却巍然不动,注视着上首的向太后。
向太后站起身来,指了指赵梣让出来的御座,叹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