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妾[榜推]-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女儿便是没有经历过,也知道宫里不是普通的后宅可以比的,哪里无一不惊险,女儿何必去凑那个热闹,过那种战战兢兢的生活。”
    孟文敷拍了拍她的肩,高兴而骄傲道:“果然是爹爹的女儿,能看事情看得通透。”真是比宋氏强多了。宋氏一个三十岁的人,看事情还不如只有十三岁的女儿。
    孟大姑娘看出了父亲在想什么,替母亲辩解道:“爹爹,娘也不是看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因为外祖父家突然失势,让她有些不安心罢了。娘有些事固然做得不对,但她也是个可怜的人。”女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是娘家,二是儿子,三是丈夫的宠爱,现在这三样她一样都没有,偏偏父亲所有行事看起来都像是为了庄妃,所以她才会惶恐不安,才会没有安全感,所以频频出昏招。
    但孟文敷却不会像孟大姑娘这样去体谅孟宋氏,崇安侯府固然是失势了,但她靠的是娘家不成,她的诰命她的地位她优渥的生活,哪一样不是他替她挣下的,嫁了他十几年,心心念念的还是娘家,哪一个男人会高兴。她虽然没了儿子,但他难道让妾室越过了她去不成,这府里她仍是说一不二的当家主母,她又什么还不安心的。他不指望她能帮他什么,但她也别拖后腿啊。
    孟文敷也不想再说她,免得好不容易消下去的气又要出来,转而跟孟大姑娘道:“我给你寻了一门亲事,是陆家的三公子,单名一个闵字。他长你三岁,身上有秀才的功名。无论品行和模样都是出挑的,与你正般配。”
    说着顿了顿,又道:“你年纪还小,我本是打算再看一段时间的,只是你母亲今日做出这样的事,亲事却要趁早定下来了。”无论如何都该先给宫里一个态度。
    十六岁就考中了秀才的功名,其他不说,至少才识是过关的。只是孟大姑娘仍有些疑问,她问道:“陆家是哪一家,倒是没听说过。”
    孟文敷道:“陆闵的祖父陆祻是皇上的老师,皇上为太子时,陆祻被先帝责教导太子不力,引咎致仕,后面带着一家老小回了山东老家。陆闵是陆家长房的嫡次子,陆家有家规,长房嫡长子要留家中守成,不得入仕,陆家二房的公子才识一般,陆家以后怕是会全力鼎助这位三公子入仕的。”
    他说着顿了顿,怕女儿听不懂,又道了一句:“皇上对陆太傅有愧,必定会对陆家有所补偿。”总之这位陆三公子的前程是一片大好。
    孟大姑娘点了点头,又有些不解的问道:“当初可是陆太傅或皇上做了什么事,才会被先帝责备教导太子不力?”
    孟文敷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茶,抿唇不语。皇上不是嫌弃陆太傅没有将太子教好,而是嫌弃他教得太好了,好得令他升起了危机感。而只要天子看不顺眼,就算没做什么,也能被鸡蛋里挑骨头挖出几件错事来。
    孟文敷没有说,孟大姑娘也没有再问。父亲总不会害她的,他既然说陆家是好的,是值得托付的夫家,那必然是值得嫁的人家。
    没多久之后,孟大姑娘和陆闵的亲事很快便定了下来,只是因为双方年纪都还小,两家约定了过两年等孟大姑娘及笄了再成亲。
    而宫里皇上听到消息后,则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徐莺听到消息后也是很高兴的,觉得孟大人真是会办事,大大的好官啊!她高兴之余,加上真心看孟大姑娘挺顺眼的,倒是常将这小姑娘叫进来说话,也算是给她做面子了。

  ☆、第一百三十二章 

等先帝的百日国孝过完的时候,夏天也就差不多过去了,在一转眼也就到了秋季。
    春夏秋冬,徐莺最爱的就是春秋两季,既不太冷,也不太热,不冷不热的天气,人的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
    国孝期间,禁止饮酒宴请,娱乐歌舞,那些被拘得久了的勋贵官宦士大夫早就已经蠢蠢欲动了,就是那些贵女命妇等国孝一结束的时候,也迫不及待的脱下了素衣,换上的华服,今天不是参加那家的宴请,就是明日去她家赏花,或者三三两两的约出来到寺庙或别庄里踏游。
    就是皇帝也有些坐不住了,到了九月初九那一日,便带了王公大臣,率领精骑兵队去千景山狩猎。
    千景山从大齐开国以来便是皇家的猎场。大齐是从马背上夺得的天下,高祖时,为了让王公子弟百官臣民能够继续崇尚于武,不耽废武艺,便将千景山开辟出来,做了皇家的猎场。
    高祖和□□都是尚武之人,在高祖和□□时期,每天春秋两季都会在这里举行皇家狩猎活动。但到了先帝时期,先帝因为偏重于文而轻武,对春猎和秋猎倒是举办得少了,有心情的时候举行一下,没心情的时候也就停了,所以多少有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意。
    而比起先帝来,太子明显更像他的祖父和高祖父,他自己便是出征过的将才,对武一项要比先帝要重视。
    秋猎时候不能带女眷,但这并不包括皇帝。徐莺自然要跟着侍奉在帝侧的,还有跟着去的有三公主。
    早在皇帝说要去狩猎的时候,三公主便吵着说要一起去了。徐莺本不想她去,三公主太小了,狩猎场上刀箭无眼,万一伤了三公主怎么办。
    但皇帝对三公主一向有些宠爱无度,三公主软磨硬泡,对皇帝端茶送水,撒娇卖萌的求带,最后终于被三公主说动了,见徐莺担心,跟她道:“到时候找个信得过的人看着她就行了。”
    四皇子见三公主去他也想去,学三公主撒娇卖萌,但这一只吃亏在年龄,最终没将皇帝和徐莺说动。三公主好歹说四岁多快五岁了,但四皇子三岁都还不足,徐莺答应让三公主去已经是限度了,若是四皇子再跟着去那简直就是要她的命。所以最后四皇子和五皇子被徐莺留在了宫里扔给了刘淑女照顾。
    四皇子对自己不能去很是不高兴,秋猎前的一整天都跟在徐莺尾巴后面,也不说话,徐莺走到哪他跟到哪,眼睛巴巴的望着徐莺,露出一种十分委屈又怨念的表情来,俨然一个被抛弃的小孩,让徐莺可怜得差一点就要答应了他。
    偏偏三公主还故意在他跟前炫耀,得意洋洋的跟他道:“昭儿你好好呆在家里跟弟弟玩,我跟父皇母妃去打猎,我打一只兔子回来给你。”气得四皇子一整个晚上都没有跟她说话。
    除了徐莺和三公主以外,一起去的还有大皇子和二皇子。大皇子已经十岁了,在这时代,十岁已经能算半个大人了,但大皇子被柳淑妃宠得还像是个孩子。皇帝一直担心这个长子会被柳淑妃给养废了,所以觉得将他带出来多见识对他有好处,且为了切断他对柳淑妃的依赖,故意将淑妃留在了宫里。
    而至于二皇孙,他自被杜邈医治了一年,如今身体已经大好。虽然说比平常的孩子看起来还是弱一些,但也不是像从前那样见风就倒。皇帝对他的期望更明显,他是以后要继承他大业的人,越加要多见识。虽然跟着去不能参与狩猎,但在旁边多看看也是好的。
    等到了出发的那一天,徐莺才知道,皇帝找来看着三郡主的所谓信得过的人原来是徐鸰。
    徐鸰如今是十五岁,已经长成了一个英挺的小公子。他的面容和徐莺有些相似,但因为常年习武的原因,又比她多了份英气,穿着戎服站在一群世家公子之间,却不会被湮灭了风采。
    见到徐莺,徐鸰跑过来笑着喊了一声“姐姐”。
    徐鸰现在在金吾卫任职,金吾卫本就属于皇帝的亲兵,皇帝狩猎,他们自然要随扈在侧的。将三公主交给徐鸰,徐莺自然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徐莺跟他说了几句话,然后皇帝走了过来,拍了拍徐鸰的肩膀道:“替朕好好看着三公主。”
    徐鸰拍着胸脯笑着道:“皇上和娘娘放心,臣一定将三公主保护得毫发无伤。”
    皇帝略点了点头,跟他说了几句话,然后才各自上马。
    徐莺在没有跟皇帝之前,是没有学过骑马的,主要是那时候的徐家没有这种条件。后面跟了皇帝,皇帝有兴致的时候虽然会教一教她,但到底天赋有限,徐莺骑马的技术十分的有限。
    皇帝也知道徐莺的马术水平,也不另外给她安排马车或马匹了,直接将她抱到了自己的马上来,跟自己共乘一匹。周围王公大臣见了,不由跟身旁的同僚互视一眼,脸上俱多多少少有些惊异。从前他们虽知道徐庄妃得宠,但到底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实,如今亲眼看着皇帝连骑个马都要跟庄妃共乘一匹,如此的宠爱,不能不令人惊异了。
    皇帝不在乎百官的看法,徐莺对百官表现出来的惊诧则是装作没看见。总之这种时候,她还是很享受在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受宠的。
    不过被徐鸰带到马上的三公主却有些不满意了,嚷着道:“我不要跟舅舅坐一匹马,我要坐父皇的马。”
    皇帝在马上伸手摸了摸她的小脑袋道:“昕儿乖啊,父皇的马已经坐了母妃了,你乖乖跟舅舅一起。”
    三公主讨价还价道:“我很轻的,你把我放在母后的前面就行了。”
    皇帝道:“这样昕儿会摔下来的,摔下来昕儿父皇和母妃可要心疼了。”
    三公主道:“我会抓很稳。”
    皇帝最终没有同意让她坐到自己的马上来,三公主很不高兴的坐在了徐鸰的马上到了千景山。
    千景山离京城有半天的路程,大队人马从一大早便出发,到了千景山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大家用过了午饭,再休息了一会,然后狩猎便开始了。
    徐莺自然是带着三公主在旁边看的。
    秋高气爽,秋色宜人。随侍的太监寻了一个平整的地方支了一个一丈宽的华盖伞,伞下面放了一张八仙桌,上面摆了糕点、奶茶等物,徐莺和三公主就坐在华盖伞下,一边吃东西一边看别人狩猎。
    皇帝带着人猎了两圈,然后打回来了几只兔子,几只大雁,一只山羊和梅花鹿。
    猎场里的动物大都是人工放养的,人工放养的大都要比野生的温驯,皇帝猎了两圈感觉十分没有挑战性,然后便有些兴味索然了。倒是三公主十分的好奇,一见皇帝回来马上跑到他的马下,拉着马上的缰绳道:“父皇,父皇,我也要去打猎,你带上我,我要给昭儿和晗儿猎两只兔子。”
    皇帝自然没有同意。
    而后魏国公提出让在场的王公子弟出去比试,皇帝同意了,并以一副御用的弓箭作为彩头。
    这是在皇帝面前表现的好机会,在场的公侯子弟无不跃跃欲试的。其中就有宣国公府的大公子和二公子,魏国公府的大公子,以及柳淑妃的弟弟柳大少爷等人。
    徐鸰也是想要去的,只是想到皇帝和徐莺将三公主托付给了他,三公主在这,他自然不能离开,便又打住了主意。徐莺自然看到弟弟脸上遗憾的表情,但却并没有说话。这一看就是先后两个皇后的娘家在相较高下,没看到连楚国公府的两个公子都没有凑这个热闹嘛,徐莺并不想让徐鸰去趟这个浑水。
    而最终的结果是赵大公子略胜了其他人一筹,沈家大公子次之。皇帝不知道是什么想法,或者是想要给二皇子做这个脸面,最后除了赏赐原先允诺的御用弓箭外,另外还赐了赵大公子黄马甲,并准予御前行走。
    自来被准予御前行走的人,都是皇帝器重宠信的人。郭庶人宫变时,魏国公府有从龙功,但宣国公府却因为没有赶上这个机会,所以皇帝登基后封赏外戚,魏国公府得到的封赏要比宣国公府高许多,魏国公府如今在朝中的权势如日中天,甩出了宣国公府一大截。但皇帝此时的这番作为,却让王公大臣看出了门道来——皇帝或许要重用宣国公府了。
    徐莺跟在皇帝身边久了,对他自然了解。皇帝这番行事,其实是在给二皇孙铺路。
    从前二皇孙身体弱,连太子都不能确定他能不能活过成年,对二皇孙能否封为太子有所保留,加之他又不喜欢宣国公府,所以对宣国公府并不亲近亦不重用。但随着如今二皇孙的身体大好,皇帝则要考虑给二皇孙铺路了。假如徐莺猜想得不错,等二皇孙的身体再好些,皇帝或许就该封太子了。
    哪怕皇帝再不喜欢宣国公府,但也不能不承认,宣国公府是二皇子最好的助力。但继后的娘家比元后的娘家要势大并不是好事,也别说继后还没生下儿子,就算没有儿子,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长盛不衰,皇后和魏国公府也可以选择扶持其他妃嫔的儿子。所以皇帝如今必须要压制魏国公府抬举宣国公府。
    这些徐莺能想到的事,魏国公和宣国公等人自然也能想到。宣国公和赵大公子露出了喜色,跪下谢恩。而魏国公和沈大公子却是垂下了眉,露出了沉思之色。
    但皇帝也没有太冷落魏国公府,亦给名次第二的沈大公子赏了一把弓箭。但这幅弓箭就只是普通的弓箭了,并非御用之物,亦没有黄马甲和御前行走的待遇。
    这件事在大臣心中引起了波澜,但皇帝脸上却没有任何异色,仿佛只是他随性而为的一件事般,并没有放在心上。而后皇帝又令在场的王公大臣各自去表现,猎得猎物多的有赏。
    百官得到皇帝的话各自散开,手持皇帝赏下的弓箭的赵大公子赵庐面带喜色,意气风发,在远离了皇帝之后,才慢慢的靠近在前面等着他的宣国公面前,悄声的问他道:“父亲,既然皇上已经准备重用我们家,那原本对五妹妹的安排还要不要进行下去?”
    宣国公府闭眼沉吟了一番,最终决定道:“还是按原计划进行。”
    赵庐道:“那儿子去安排。”
    宣国公点了点头。
    而此时,从另一边骑马走过来的魏国公看了他们一眼,然后眼含深意的道:“哟,赵老兄,你们父子二人可够腻歪的,这一刻都离不了的意思。”
    宣国公抬头看了魏国公一眼,然后道:“我是怕这孩子得了皇上几句赞赏,人便骄傲自满起来,所以多嘱咐他几句。”
    魏国公在心里不屑的“觑”了一声,玩弄小手段得来的第一,也好意思在他面前炫耀。要真凭本事,他儿子怎么可能比不上赵庐。不过魏国公想到就算自己儿子得了第一,皇上也不会像厚赏赵庐这样厚赏他的儿子的,心里便也没了什么多少遗憾之色。只是看了赵庐一眼,别有深意的道:“对了,赵大侄儿,还要恭喜你得了第一。年轻人,果然是前途无量。”
    赵庐脸上面无异色,对魏国公拱了拱手道:“承沈伯父吉言。”
    魏国公没再说什么,微仰着头半眯着眼睛露出高傲之色,然后驾着马走了。
    魏国公走后,宣国公和赵庐对视了一眼,也跟着各自离开了。
    而在另一边,皇帝看着端坐在他旁边,整个身子都紧绷着的大皇子,开口问他道:“晅儿,你想不想骑马去见识一下。”
    大皇子心里突了一下,他弓马并不出色,围场上又这么多骑马乱射的人,他其实很怕啊,也一点都不想去。要不是父皇发话让他来,母妃又逼着他来,这次狩猎他都不想来。
    只是大皇子想到来之前,母妃对他说的话:“晅儿,去了之后一定要听你父皇的话,他要你干什么一定要去,千万不要违背你父皇,要讨好你父皇,让他喜欢你……”
    大皇子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最终还是道:“想。”
    皇帝虽然看出了大皇子的不情愿,但却将这一次当成历练他的机会。于是让人扶着他上了马,选了马术和武艺高超的人坐在他身后护着他,又另外让几个武艺不俗的人在后面跟着,然后让人带着他去山里看一看。
    三公主见了很不高兴,碎碎念的道:“父皇偏心,父皇都让大哥去却不让我去。”
    皇帝哈哈的笑了起来,将她抱到自己怀里,笑着道:“你还太小了,等你再长大一些,父皇亲自带着你去好不好?”
    三公主道:“要长多大?”
    皇帝道:“等你跟你大哥一样大的时候。”
    三公主想了想大皇孙的身高,又看了看自己,只觉得自己要长得跟他一样高的时候一定还要很久很久,于是仍是很怨念道:“那还要很久。”
    皇帝想了想,又道:“那这样,等你长到父皇腰上的时候就带你去。”
    三郡主考虑了一会,又道:“长到母妃腰上的时候就去。”
    徐莺比皇帝矮了至少一个头,皇帝只觉得这个女儿真是聪明,笑着摸了摸她的头道:“好,等你长到你母妃腰上的时候父皇就带你去。”
    三郡主这才满意了。
    而正说着,远远的山中突然传来一声:“不好了,大皇子惊马了……”
    皇帝听得脸上一沉,连忙站了起来,眼睛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一句“大皇子惊马了”,听得徐莺等人也大惊起来。
    儿子出事,皇帝自然担心,转头便吩咐侍从道:“给朕备马。”
    只是没等侍从将他的马牵来,那边消息又传来,大皇子被人救下了。
    大皇子被人扶着回来的时候,退都是软的,一边被人扶着走还一边眼泪鼻涕一把的哭着道:“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我要回宫,我要我母妃……”
    皇帝看着这个儿子,脸上露出失望之色来。就是旁边大皇子的外祖父柳尚书见了,也是有些羞惭的闭上了眼睛。
    大皇子是皇长子,年龄又比二皇孙大了四岁。二皇孙的身体不好,他对储君之位也不是没有想法的。只是今日看着这个外孙的模样,不由怀疑起自己值不值得压下整个家族的命运,来协助这个有些扶不上墙的外孙。
    大皇子惊马,皇帝自然要过问的。跟随大皇子的人自然不敢隐瞒,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大皇孙对出去狩猎本就有些害怕,只是因为父命不得已才去的。结果进了山中之后,大皇子听着周围传来的射箭声,顿时吓得痛哭鼻涕起来,对身后护着他的侍卫吵着闹着要下马回去。
    皇帝说了要带大皇子在山里跑两圈,如今才刚刚进山呢,皇命没有完成,侍卫哪里敢带着大皇子回去。只好一边继续走一边哄着大皇子道:“大殿下,末将等人都护着你呢,不会让你受到伤害的……”
    结果大皇子不干啊,周围都是射箭声,听在他耳朵里好像随时旁边都会有一支箭射到他身上一样,他睁着眼睛是自己被射中的样子,闭着眼睛还是自己被射中的样子,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不行,他要下马回去。
    但见侍卫根本不听他的话将马停下来,也不肯带他往回走,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抢缰绳,更甚至直接以自己要跳马相威胁。
    侍卫不得已,大皇子在马上闹来闹去的,他们也怕让大皇子伤了,到时候他们可不够命赔的。
    侍卫正要将马停下来,结果这时候马却突然受了惊狂奔起来。侍卫吓了一跳,连忙一边去拉紧大皇子一边去拉缰绳控制马匹。
    大皇子这时候胆子都要吓破了,一边去打呼“救命”一边四处寻找能够抓住的东西。要是一般的人,惊马的时候自然是抱紧马脖子不让自己被马甩下来的,但大皇子这个人比较奇葩,一惊马却是去找旁边的树枝想将自己挂起来。
    结果可想而知,马在快速奔跑中,大皇子又抓着后面的树枝不肯放手,侍卫没抓紧大皇子就被受惊的马驮着呼啸过去了。偏偏这个时候,大皇子抓的树枝也根本没抓稳,眼看着就要掉下来了。
    皇帝安排给儿子的人自然都是能放心的人,这个时候本来后面赶上来的侍卫也是能接住大皇子的。只是大皇子迟了一步,却让另一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穿着护卫服侍的男子先骑马飞奔过来将大皇子接住。
    不过谢天谢地,大皇子除了惊吓过度总算没有受伤,他们头上的脑袋总算是保住了。
    保护大皇子不力,侍卫跪下来请罪道:“末将等人保护大皇子不力,请皇上责罚。”
    皇帝眼睛沉了沉,道:“下去每人领五十鞭子。”
    几个侍卫也不敢求饶,道了一声是,便退下去领罚了。
    救下大皇子的人皇帝自然也是要见一见的,人家救了你儿子,总要有所表示是不是。
    救人的那人被带上了,穿着护卫的服饰,应该是哪家公子一起带来的府卫。不过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护卫的身材十分娇小,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跪下来给皇帝请安时,那声音如黄莺出谷,脆若银铃,简直像是弹奏出来的琴音。
    座中众人皆在心里赞叹道:好俊俏的人儿啊,不过是不是长得太像女人了。
    不过这一声赞叹,也在赵庐吃惊的声音:“五妹妹,你怎么会在这里?”中得到证实。
    原来这位是宣国公府的赵五小姐啊,然后众人看她的眼神便多了些其他含义了。
    赵五小姐好像并不知道别人在看她,调皮的吐了吐舌头,娇俏的笑了一下,眼睛不经意的撇过皇帝一眼,而后伸手将头上的帽子取了出来,摇了摇头,一头乌黑发亮如丝绸般的头发便将垂落在了肩膀上,然后才道:“我是扮成你的护卫偷偷跟着你来的。”
    众人再次赞叹,好一个绝色的美人儿啊。
    宣国公府出美女啊,一位赵宁妃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色女子,这位赵五姑娘也不遑多让,更加之赵五姑娘脸上带了点男子的英气,正是如今后宫中缺少的类型。而她又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皇帝面前的,说不好皇帝就……有人已经在脑海里脑补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帝妃相爱故事了。
    不过更多的人则是去看皇帝和庄妃的表情。
    而徐莺此时也在望着皇帝,但见皇帝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只是微微蹙眉,看着跪在地上披着一头青丝的赵五小姐。而赵五小姐也在偷偷抬起头打量着皇帝,见皇帝在看她,露出一个娇俏的笑容。那笑容令人惊艳,令人不由想起一句诗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宣国公此时并不在此,赵庐便急忙出列跪到了地上,对皇帝道:“皇上恕罪,这是我三叔家的嫡女,家中排行第五的堂妹,闺名一个‘妧’字。因我三叔和三叔母仅有这一个女儿,平日将她宠得有些过了,她又自小爱使棍弄枪作男儿打扮,跟着师傅学了点三脚猫的功夫,所以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臣并不知堂妹会扮成男装跟着臣来,堂妹冲撞了皇上和大皇子,臣愿代堂妹受罚。”
    徐莺心道,介绍得可真清楚,怎么不顺便说说她芳龄几何,待嫁闺中,就指着皇上你将她收拢到后宫帮她完成终身大事了。
    徐莺心里堵着一口郁气,下不去上不来,简直想怄死。她无不恶毒的想,宣国公府就是家妓院,宣国公府的人不是老鸨就是龟奴,专干拉皮条的事,从前是皇帝跟赵婳,现在又来一赵妧。赵家的姑娘是不是都嫁不出去了,一个个都往宫里送。
    徐莺一边用手在自己脸上扇着风,一边很呼吸平息自己的怒气。坐在徐莺膝盖上的三公主见了,不由问道:“母后,你是不是很热?”
    徐莺没好气的道:“是很热,火气大。”
    皇帝听得脸上抽了抽,差点要笑出声来。转头看向徐莺,徐莺却气恼的撇开了脸,并不看他,脸上仍是怒气腾腾的表情,看着仿佛脑袋上都在冒烟。
    三公主一边奇怪的看向母亲,再看看父亲,露出了不解的表情来。
    而此时跪在地上的赵妧,在赵庐刚说完话的时候便急着抬起头来否认道:“不,不,皇上,是臣女自作主张偷偷跟着来的,不管我大哥的事,皇上要罚就罚我吧。”说着又再次大胆调皮的对皇上笑了一下,道:“何况臣女今日虽有过错,但臣女也救了大皇子呢,皇上能不能看在臣女救了大皇子的份上,以功抵过。”
    敢直接的跟皇帝讨功,众人免不了又在心里赞叹一句道,这姑娘大胆啊大胆!不过这样的姑娘也是容易让男人产生兴趣的类型。
    各人家中的夫人大都是一套规矩教导出来的世家女子,这样的姑娘管家理事出门应酬是一把好手,但在夫妻情趣上就少了那么一些。而那些妾室呢,对他们不是毕恭毕敬就是太假情假意,这样行事说话大胆的姑娘实在少见。
    皇帝在座位上找了个舒服的位置靠着,然后看了赵妧一眼,喜怒不明的道:“你说的不错,你救下了大皇子,朕不仅不能罚你,还该赏你。”
    赵妧立刻顺杆子上爬的笑着拱手道:“多谢皇上不罚之恩。”
    皇帝没有什么表情,十分随意的看着她道:“说吧,你想要什么赏赐?”
    赵妧在这里跪了这么久,似有似无的给皇帝送秋波的事情也做了不少,但赵妧也看得出,皇帝对她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惊艳或欣赏之色。她心里不由有些失望,但想到家中父亲和伯父等人的叮嘱,再加上皇上的英挺伟岸,雄韬伟略也的确让她心生仰慕。她自小心高气傲,自认为这世间只有最好的男儿才能配得上自己,从前那些仰慕她的男子,她连看一眼都觉得嫌弃,直到见到皇帝,她才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能够配得上自己的人。
    所以此时便是有些失望,但也是继续硬着头皮演下去。
    她对皇帝道:“臣女不要皇上的赏赐,但臣女有一个心愿,想让皇上成全。”
    皇帝道:“说说看是什么心愿。”
    赵妧再次对皇帝看了一眼,露出一个曾经练习了千百遍,自认为最好最好看的笑容,道:“臣女自小仰慕皇上,那一年大姐姐出嫁,臣女偶然看见过皇上一眼,自此便不能忘怀。所以臣女请求皇上,让臣女进宫侍奉皇上左右,求皇上成全。”
    众人再赞叹,胆子够大。
    而徐莺却在心里不屑的“却”了一声,先皇后出嫁的时候她几岁,五岁?六岁?她的少女春心动得可真够早的啊。
    徐莺再低头看了一眼坐在自己膝盖上快要五岁的三公主,这还是跟自己要糖吃的年纪呢,哪里懂得什么喜欢不喜欢。
    而赵庐也故作的训斥了赵妧一声,道:“妧儿,快住嘴,不得大胆。”说着向皇帝再次磕头道:“皇上恕罪。”
    而赵妧却并不怕兄长的训斥,再次眼含期待的望了皇帝一眼,道:“求皇上成全。”
    皇帝的耐心都已经快要告罄,只是看到坐于他一旁的二皇子,终是弯了一下嘴角,对地上的赵妧道:“朕后宫里要的是温柔娴淑的女子,可不是位女将军。”
    这便是拒绝了,赵妧毫不掩饰的露出自己失望并失落的表情。就是赵庐心里也不能说不失望。
    皇帝又问道:“你今年几岁?”
    赵妧听得一喜,以为还有戏,连忙高兴的回答道:“臣女去年已行了及笄礼,今年十六了。”
    皇帝道:“朕看你已经到了出阁之龄,朕做主给你赐门亲事吧。”
    赵妧惊愕起来,正要出言拒绝,皇帝却已经往人群里喊了一声:“魏国公。”
    一直在旁边看戏看得津津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