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种田旧事-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继文半眯着眼睛:“这是程家庄,你才是主人。”
程灵慧转头,羞恼道:“苏同可是光着身子的,那不成你想让俺去守着?”
常继文在她脸颊上亲了一口,放开手道:“想得美。”转身下楼去了。
苏同在大锅上足足蒸了三天。他身份贵重,又性命攸关。程灵慧两口子不敢把他交给下人。两人和那小将陈亮轮流看着火候。程小山岁数大了,时不时来指点一二。
三天后,苏同还真得苏醒了。只是十分的虚弱。
这下,大家伙儿可是对程小山佩服的五体投地。这老爷子简直就是神仙在世。
送走了程小山,程灵慧两口子把楼上的书房收拾出来,给苏同养身体。已经到了腊月二十三。看苏同的样子,只能在这里过年了。
有陈亮和珠儿悉心照顾,程灵慧两口子也不用费什么事。苏同卧床不起,出不了门。家里的下人又不敢胡乱嚼舌头。程灵慧连给他的忽然出现找个理由都不用。
到了腊月二十三,程灵慧身为常家媳妇,是要和常继文一起回转水城家里的。往年两人都是天天两头跑。今年不用了。陆晓晓已经大好,家里祭祖的事当仁不让揽了过去。把个程家的媳妇做的有模有样,有声有色。让程灵慧都有一种自己真的只是回娘家小住的错觉。
程之松过继给了陆晓晓,是要留下的。但是陆晓晓只要程之松,不要程之柏。程灵慧和常继文临出门时,她硬让人把程之柏给塞进了他们的马车。说程灵慧要是不把程之柏带走,她就让人把这孩子丢到门外。反正她是不允许这个孩子在家里过年。
在沙溪县,不让孩子在家过年,就是不认这个孩子。陆晓晓对程之柏的厌恶,已经到了毫不掩饰的地步。如果强行把这孩子放在家里,程灵慧也不放心。天知道陆晓晓发起疯来,会做出什么事来。
程灵慧回到转水城也就忙碌起来。过年的事物还是挺繁琐。她虽然做了常家的三奶奶,可那小户人家的脾性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的。又没人教过她怎么管家。家里的事能有条不紊,还多亏了关雎小丫头。
小丫头虽然不懂过年的条条款款,但是管束起下人来,那可真是一把好手。程灵慧相信,要不了几年,这小丫头一定会长成一个和大奶奶一样厉害的人物。到那时,她可就心轻了。
常继文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开州府,就是在程家庄,回来的时候很少。如今到了年下,常二爷也回来。兄弟仨难得碰面,今年又合股挣了钱,自然要好好的聚一聚。还要帮着常家大爷忙家族里的事。所以,回到转水城后,就在家待了一天,就往桥上祖宅去了。晚上就和二爷一道儿宿在那边。
没了常继文见缝插针的斯缠,程灵慧只觉得难得清静。
常之洲在程家庄别的没学会,却学得一手一等一的淘气。一回到转水城,就跟孙猴子被拘进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浑身都难受。没一天功夫就带着程之柏跑到隔壁去找常之钰玩了。
常二爷这次回来和以往不一样。以往多是带一两个小妾,和那个妾生的儿子常之芳。这次回来,几乎把在省城所有的家眷都搬回来了。大小姨娘不算,光儿女就十来个。可谓是人丁兴旺。常大奶奶最爱的就是家里子嗣多。常二爷那个由妾扶正的媳妇嘴又甜,哄的大奶奶很是开心。给每个孩子都包了红包。
也不知是常大奶奶疏忽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所有孩子都有红包,就连常二爷那成了亲的庶长子都有,就没有常之钰的。
常之钰的生母,自请降成妾的梅姨娘,本来就是个拎不清的。加上常二爷那些个莺莺燕燕,哪一个也不把她放在眼里。说出的话无不是软中带刺,直捣她心窝子。没几日就把梅姨娘给呕病了。这个梅姨娘,往年过年总要病上两场的,但那时她还是正头奶奶。常二爷就是为了面子,都得偏顾她一些。
今年可就不一样了。她现在只不过是个妾,还是个不得宠的妾。人老珠黄,又没见识。新扶正的二奶奶说了,今年不比往年,家里人口多,孩子们也多。就算不顾念大人,也得疼惜着孩子们。怕梅姨娘把病气过给孩子们,连夜就把她从正房打发到偏院儿里。
这偏院儿是常二爷临来时,让人新建的。在程灵慧的房子东边,和常二爷的房子并不挨着。原来是一户人家。不知什么原因卖给了常二爷。
常二爷就拾掇了出来。只得三间正屋,一侧的厢房都改建成了马棚子。梅姨娘没去的时候,住着个喂马的老倌儿。梅姨娘去后。新二奶奶说为了避嫌,就把那老倌儿撤了。那十几匹大骡子、大马就只好让常之钰喂。
以前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冷。天寒地冻的,梅姨娘又是被人服侍惯了的。本来没病,只是心气不顺。这下看见让捧在心尖上的儿子喂马,真的就气出病来。
常之钰十分畏寒,又被母亲娇惯坏了。一个娇生惯养的十来岁的孩子,哪里干得了喂马的粗活儿。没几天也病了。
梅姨娘本来做着傍上富贵亲戚好出头的好梦呢。从家里搬出来,只带了两件换洗的衣服,连件首饰都没带。娘俩儿在偏院儿,缺吃少喝的,那日子过得可想而知。
但她不光糊涂,还是个掐尖要强的性子。那怕你去和常二爷说说,常二爷为了脸面也不能弃这母子二人不管。可她不,硬等着常二爷来和她说软话呢。
先前你是正妻,常二爷不得不盖个大场面,说几句好听的,给你抹抹脸。现在,别说二爷不知道,就算知道,他也不会给个妾低头。
眼看着常之钰病得越来越重,已经到了人事不知的地步。梅姨娘这才慌了。也顾不上自己的病了。紧赶着去家里,想让人去给常之钰请大夫。
谁知,门上都是新二奶奶带回来的人,谁认识她是谁?别说请大夫,就是门都不让她进。她往日那些积蓄就更别想了。到了这时,梅姨娘都不肯醒悟。和那些家人在大街上吵嚷起来。新二奶奶终是要脸面的,这才让人给了她二两银子,跟打发要饭的似得,把她打发了去。
梅姨娘没了可矫情的依仗,也顾不得什么往日的架子。拿了银子急忙忙给儿子请了大夫,就在偏院儿支起锅熬药。人说,为母则刚,果然不错。自此,梅姨娘的身体反而好了起来。
常之洲本来和常之钰很是要好。去找了常之钰两次。但是,梅姨娘心里一直觉得,当年两孩子中毒,是常之洲连累的常之钰,所以就不让常之洲进门。
常之洲去了两次,也就不去了。反正常二爷子嗣挺多,常之洲不缺人玩耍。小孩子嘛,注意力总是很容易就转移了。
程灵慧对这个工于心计的新二嫂没什么好感。但是,新二奶奶好像十分喜欢过来串门。程灵慧见她一次,头疼一次。这个二奶奶总是笑吟吟的,说话柔声细气。可那笑容就跟戴着张面具似得。程灵慧看着都替她累。
她是和这个二嫂没什么话说的,可这个二嫂十分的会找话题。就算是程灵慧只‘哼哼’,她自己个儿也能高高兴兴的说上半天。让程灵慧总是下意识的就想起喜欢自说自话的苏同,和那个比苏同亲奶奶还像亲得的林老太后。
一来二去,终于被程灵慧琢磨出一个回避这位新二嫂的巧宗。那就是,只要这位二嫂来,她就把关雎叫来。别看关雎小,可她就跟天生就会应付新二奶奶这样的人物一般。
那小嘴一张,甜甜脆脆的叫着二伯娘,硬是能和二奶奶聊个不相上下。二奶奶是话里有话的想套程灵慧的底细。她现在虽然称心如意当了正房奶奶,可对上程灵慧当初那一身县主服饰,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程灵慧以前没少让她吃瘪,甚至连她娘家嫂子都不得不给这个三奶奶低头。自持比这些乡下妇人都高贵的常二奶奶,心里怎么想怎么不舒服。
她父兄大小是个官,在朝中也有些门路。可是,任她使劲手段,也打探不出程灵慧这个县主是怎么回事。这也不奇怪。陆晓晓的事不光彩。皇帝为了安抚陆廷翰父子才封了她一个挂名的县主,每年不过给些微薄俸禄。事涉皇室脸面,除非翟之桓那样的朝中大鳄,和程灵慧这样相熟的人,其余人等就算知道也不敢乱说。常二奶奶当然打听不出来。
大户人家的后宅就跟战场差不多,讲究个知己知彼。你看常二爷那些莺莺燕燕,也知道这位新二奶奶是战斗中的高手。放着程灵慧这个明显不是和自己一路的人,一天打听不出来她的底细,新二奶奶一天不得安心。
新二奶奶以为,凭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轻而易举的就能完胜粗鲁的三奶奶。谁知道,程灵慧竟然还有杀手锏。这个杀手锏要是个大人也还罢了。偏偏是个七八岁的黄毛丫头。新二奶奶暗地里真是气得牙都咬碎了。后来也就不来了。
她不来,并不是死心了。家里的下人们还能不走动?此路不通,另觅他径就是。但是,她这个如意算盘也打空了。关雎小丫头,管束下人是一等一的好手段。家里的下人嘴上都跟打了封条一样。外人要是想从他们嘴里掏出点儿什么,还真的不容易。
别说下人了。连程灵慧现在都有些怕这个小丫头。
小姑娘要是不高兴了,那浑身上下都冒寒气。别说人了,猫走到她跟前都不敢大喘气。
程灵慧早就看出这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大一样。她跟常继文说过好几次,常继文不关心庶出的闺女。程灵慧也没办法。她跟个小子一样长大,小姑娘的心思也不大懂。观察了几天,发现关雎就是和那些下人说话的时候严厉些,其余时候,还是小姑娘的神态多。
程灵慧自己是双天足,也想不起来给关雎裹脚。关雎小时候,她亲娘是给她缠过脚的。后来因为她亲娘被常继文给嫁出去了。就没人管她。她乐得自在,就把脚给放了。所以,小姑娘不像别的小女孩那样,缠着小脚不能走路。她能吃能睡,走起路来步幅轻快。一年到头连个小病小灾都没有。
第136章 、关雎告状
乡下人养孩子,只要吃得饱、穿的暖,没病没灾,那就阿弥陀佛了。也有不少穷苦人家的孩子,老早就当家,干活儿的。程灵慧也就不纠结关雎那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了。
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一。沙溪县风俗,不过三十过初一。年三十是不守岁的,都是早早的睡下。第二天要起五更,出去给长辈拜年。
孩子们也是最高兴的,因为这一天会领到压岁钱。
常家的老人都不在了。本家又多在桥上村。程灵慧一早起来,就先去了隔壁。沙溪县拜年,小的要给大的磕头的。一般爷们儿也不和媳妇一道,都是分开的。
程灵慧到了二爷这边儿。给二爷和新二奶奶磕了头。因为新二奶奶是头一年扶正,还给她包了一个红包。程灵慧接过就交给了随身的小丫头。
新二奶奶看见那小丫头就笑了:“这么小的孩子,能干什么?”
程灵慧笑了笑,没答话。这也不是她愿意。家里现在除了四五十岁的老婆子,就是十来岁的小丫头。常继文把那些大一些的丫头全嫁出去了,一个都没留。
新二奶奶半是开玩笑,半是认真道:“这大年下的,想必你家里事也不少。要不这样,我再给你俩当用的,一并就算见面礼了。”
程灵慧连忙道:“不用。”
新二奶奶已经不由分说,叫了两个丫头进来。
那俩丫头,都是十五六岁年纪。长得身段窈窕,肤白貌美。程灵慧身为女子,看了第一眼都忍不住看第二眼。自从那俩丫头进来,常二爷的眼睛就若有若无的往那俩人身上瞟。新二奶奶也不知是不是真得没发现,向二爷道:“爷,你看把这俩人给了弟妹可好?”
常二爷挤出一个牵强的笑容:“还行。”话头一转:“只是,她俩是你用惯了的……”
“那怕啥?”新二奶奶笑道:“左右我不过是个粗人,再从二等的里面挑两个就是。送弟妹,总要送最好的不是?”
程灵慧又不是傻子,这二人这是有猫腻啊。可她知道自己说不过新二奶奶,就闷头不吭声。
常二爷那样子,明显是舍不得那俩丫头的。可又没理由反驳新二奶奶,只能点头答应。又心照不宣的嘱咐了两个丫头几句。于是,程灵慧从隔壁拜年回来,不但赚了一个红包,还赚了俩如花似玉的大闺女。
她怕常继文看见那俩丫头,当时就和自己翻脸。一进家门就急急忙忙去了关雎屋里。把那俩丫头放在了那里。
关雎再老成也只有八岁。大人的事并不懂。反正她这个嫡母是见什么漂亮东西都给她往回划拉,现在划拉回来俩漂亮丫头,她也不稀奇。只是,父亲恐怕要不高兴。
男丁要去祠堂祭祖。所以,程灵慧前脚回来,常继文后脚就带着常之洲先走了。程灵慧带着两个小的和关雎,等常二爷的女眷们一起随后去。
常二爷在三兄弟中最出息。家大业大,人马也多。光庶女就有带回来四个。两个大的十八九了,是常家倒霉前生的。那时候,原来的常二奶奶娘家没钱,也顾不上她们。常二爷的庶女和那些小妾,大多被卖的找不着了。
这俩丫头也跟着姨娘被卖了,后来常家复兴后,常二爷在省城做买卖。渐渐有了些名气。这俩丫头的姨娘领着两人找了回来。那时,省城的家里就是现在的新二奶奶当家。新二奶奶给了她们姨娘一些银两,就把那俩人打发走了,留下了这两个丫头。只是不知什么原因,俩人都这么大了,还没有说婆家。
剩下两个小的,一个四岁,一个八岁。
大户人家讲究多,姨娘有姨娘的规制,庶女有庶女的份例。要说这新二奶奶,场面上的事做得还是不差的。那些个姨娘小妾,庶女丫头,都打扮得光鲜亮丽。
但是,这些光鲜亮丽,一比到关雎面前,那头上戴的,身上穿的就得扔垃圾堆里。
程灵慧是小户人家出身,不懂规矩惯了的。而且,她从小养成的习惯,那就是宠女孩儿。家里就这么一位大小姐,还不让她宠上天去?
两口子又不缺钱,程灵慧出门在外,看见什么小姑娘用的时新玩意儿都往回买。关雎只有八岁,可她的东西,从布料首饰到小孩子的各色玩意儿,只要是小姑娘喜欢的,她都应有尽有。光那衣料,穿到她出嫁都穿不完。
这小姑娘也奇怪,她并不喜欢那些花枝招展的东西。要不是程灵慧非给她穿个红袄,她平常连件鲜亮衣裳都不穿。把那些姊妹比下去的,不是小姑娘的衣服,也不是小姑娘头上戴的仅有的一支东珠镶嵌的钗子,而是小姑娘脖子上戴的项圈。
那项圈也是程灵慧非要给她挂脖子上的。赤金打造,足有一指宽。下面镶嵌着各色灼灼生辉的宝石,系着五彩的丝线络子。要多打眼,有多打眼。
小姑娘皱着眉还不高兴:“这幅项圈很重啊,亲娘。戴这么大的金圈子出去,跟个土财主似得,很难为情的。”
可依程灵慧的审美,她就觉得小姑娘穿上红衣裳,戴上五彩斑斓的金项圈才好看。左手抱着程之柏,右手抱着常之远就出了门。
结果就是常二爷那些妾室一看见关雎脖子上的金项圈,那神色一下子就诡异起来。
常二爷再财大气粗,那也和这些妾室、庶女没太大关系。一指宽的金项圈,那得多值钱?
程灵慧可不知道这些,她也没想和谁攀比的心思。一行人到了桥上村的时候,已经是半晌午了。
程灵慧还没下车,常之洲已经大叫着:“娘……”跑了过来。这小子就改不了咋咋呼呼的毛病。紧跟在她后面的是大奶奶的孙子常鸿照。这叔侄俩从小关系就好。一见面就拆不开。
常鸿照趴在地上就给程灵慧磕了个头,站起来伸出胖乎乎的手:“三奶奶,压岁钱。”
“好。”程灵慧说着就去袖子里掏银子。一直安安静静坐在傍边的关雎忽然拉住了她,一板一眼说道:“母亲,红包我已经替你准备好了。”说着让小丫头给了常鸿照一个红包。
程灵慧不仅汗颜。往年,她给孩子们压岁钱都是乱给。想给多少给多少,从来没个定数。常大奶奶是个宽和的,也没有说过什么。可常二奶奶终是有微词的。今年换了新二奶奶,就那派头拿的。要是不注意,说不得闹什么不愉快呢。她这个脑子啊,一遇上这些家长理短的就打结。
给大嫂见了礼,妯娌仨就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相比较于程灵慧,大奶奶显然更和新二奶奶能说到一块地。程灵慧只能在一边儿默默的听。
关雎小丫头静静的依偎在她身边。逗着程灵慧怀里的常之远。
常大奶奶好一会儿才省起这个小丫头,说道:“你怎么不去和姐妹们玩耍?”
关雎未语先笑:“我想和弟弟玩。”
常大奶奶向她招手:“来大伯娘这里。好久不见这丫头了,还挺想得慌。”
关雎走过去,牵起大奶奶的手摇晃道:“大伯娘骗人,明明是你不喜欢我。”
常大奶奶笑道:“我怎么会不喜欢你呢?”
关雎道:“那我住在这里陪你好不好?”
“好。当然好。”大奶奶抱住她,把她抱到膝盖上。
新二奶奶笑道:“你怎么想要住到大伯娘这里呢?难道你家里不好吗?”
关雎忽然叹了一口气。引得大奶奶和二奶奶一阵笑。新二奶奶道:“有什么不高兴的,跟二伯娘说说?”
关雎摇头:“还是不说了吧。”
她越不说,新二奶奶就越逗她。关雎小姑娘一本正经道:“可是你让我说的。”那样子恐怕新二奶奶反悔似得。她看了看程灵慧,程灵慧分明在这孩子眼里看到了一丝无奈。不知道这孩子又要闹哪样。一般这孩子做出这样表情的时候,紧跟着就会干出让人大掉眼睛的事来。比如,吓跑奶奶给常继文说得二房。
只见这小丫头蹙着眉头,露出十分担忧的表情:“我怕今天回去了,到不了天亮父亲就会把我和哥哥、弟弟重新送回来。索性就不想走了。”
“为什么?”大奶奶好奇。
关雎指了指新二奶奶。
“关你二伯娘什么事?”
关雎道:“二伯娘今天早上送了我娘两个漂亮姐姐。可是,我爹不喜欢漂亮姐姐。一定会和我娘吵架。他们吵架了,就一定会把我和哥哥送到大伯娘这里。”
常大奶奶什么人,一听关雎这话顿时就明白了。新二奶奶的那点儿肚肠还瞒不过她。可现在人已经送了,程灵慧也收了。三兄弟又是分了家的。自打出了原来常二奶奶那件事,这位大奶奶也想明白了。各人自有各人的造化。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她也就懒得操心了。说道:“既然这样,那你今天就别走了。住在大伯娘这里。”
关雎大概没想到常大奶奶竟然不管这事,有些小失望。点头道:“好。”
常大奶奶转了话头,望着关雎的项圈:“这项圈可真好看,谁给你的?”
关雎委屈的望向程灵慧:“我说好重,我娘非要我戴着,脖子都快压断了。”
常大奶奶转向程灵慧:“你也是。小孩子骨头软,你给她挂这么重的东西干什么?”
程灵慧笑道:“俺就是觉得好看。过年嘛,图个喜庆。”
常大奶奶替关雎把项圈摘了下来,递给旁边伺候的丫头:“我记得以前大姑娘在家时有一副银麒麟,你拿来给十一姑娘戴。”大姑娘是常大奶奶的嫡生女。已经出嫁好几年了。
程灵慧听了,急忙道:“不用,不用。您留着送外孙子、外孙女吧。”
新二奶奶也在一旁道:“弟妹说的没错。那是大姑娘从小戴着的。还是留给她的孩子们吧。我年前得了一副嵌八宝的如意项圈,比这个轻省些,送给关雎吧。”
程灵慧还没开口,关雎脆生生道:“谢谢二伯娘。我有好多项圈,金的、银的、不金不银的,就是没见过嵌八宝的如意项圈。”
程灵慧看向小姑娘,小姑娘连个眼神都不给她。好像得了那八宝如意项圈多高兴似得。程灵慧心里明白,那丫头根本就不喜欢那些玩意儿。
新二奶奶这次回来,大奶奶一时高兴,给了每个孩子见面礼。当时并没有和程灵慧说。如今看见新二奶奶送了关雎一副项圈,这才想起来和程灵慧说那件事。
乡下人家不怎么看重那些哄小孩子的礼节。程灵慧原来也没多想。大奶奶说了,才觉得自己也有必要表示一下。可她来桥上预备的红包都是关雎小丫头准备的,身边再没有长余的东西。常二爷的子嗣又多,家里的情况又复杂。总要斟酌个深浅。就说等回去了补。
新二奶奶假意推辞了一番,也就应允了。按说,大奶奶和程灵慧给她家孩子见面礼。这位新二奶奶也应该对这两家的孩子表示表示。可她打心底里看不起这俩妯娌。没人提,全当忘记了。谁嫌东西咬手?可见,这妇人虽然自持官宦人家出身,也不过比原来的二奶奶多些见识,也是个不明事理,拎不清的禀性。
她可记得,程灵慧连宫内御造的物件都不当回事。谁知道这土包子还有什么好东西。也许她自己不知道价值,随手就打发出来了呢。想到此,对于损失的那副八宝项圈也就不那么肉痛了。要知道,就算家大业大如常二爷,金器也是贵重物件。况且,二爷的银子还有大用处。
不过,这位二奶奶捡漏儿的希望要落空。程灵慧根本掂量不清楚嫡庶轻重,她也懒得用那心思。回去后就把这事推给了常继文。
开粮行的有一桩好处。沙溪县风俗,正月里不开仓。所以,常继文一个正月里都没事。程灵慧乐得清闲。
常继文读书人出身。人说秀才人情一张纸。他不是没钱,只是嫌给钱太俗。所以,他预备出的见面礼可想而知。男孩儿都是笔墨纸砚,女孩每人多一匹缎子,一对时新的珠花。那珠花还是程灵慧年前从苏州带回来的。整整一匣子,各种各样的都有。本来是给关雎的,现在派上了用场。
这所有东西加起来,也抵不上新二奶奶给关雎的那副八宝如意金项圈。
第137章 、清闲过年
这两口子并不是想占便宜。程灵慧做了甩手掌柜,常继文骨子里有几分酸儒的遗风。素来就在钱财上看得很轻。结果就成这样了。新二奶奶心里不高兴也没办法。她一向自持身份,决计做不出原来那个二奶奶吵闹到明面上的事。
至于新二奶奶给的那俩丫头。因为是放在关雎房里的,所以常继文一时还没发现。程灵慧乐得装糊涂。早早放了下人们回家去过年。两个大孩子留在了桥上,夫妻二人各搂一个小孩子也就歇下。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二。转水城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闺女要和姑爷一起到岳家拜年。出了转水城地界,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就各不一样了。只是都要回去拜年就是了。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女子看重娘家后代的原因之一。要是娘家没人,过年时别人都走娘家去了,自己总是凄清些。还有清明、寒日,上坟祭祖的时候,出了门子的闺女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那是啥滋味?
程灵慧已经离开程家庄好几天了,心里也十分惦记。一大早带着两个小的就往回赶。
年前一场大雪,道路十分难走。从转水城到程家庄不过十多里,足足走了一个多时辰,到家都半晌午了。二姐和五妹住得村子近,早就到了。
二姐闲不住,在灶下和掌灶的婆子一起做饭。五妹在奶奶屋里跟奶奶和母亲说话。
二姐夫和五妹夫带着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儿。
二姐那个继子,一看见程灵慧进来,吓的哧溜就钻进屋里,说啥也不敢出来了。程灵慧拿装了压岁钱的红包逗他,引得众人一阵好笑。
楚凤生从陆晓晓的房间里蹑手蹑脚出来,想要趁程灵慧不注意,捂住她的眼睛。
程灵慧是练武的,最是耳聪目明,这样的小伎俩怎么能逃得过她的眼睛。等楚凤生走到近前,忽然转身,冲她做个大大的鬼脸,反倒把楚凤生吓得‘哇哇’大叫。花如烟捧着肚子,直叫笑得肚疼。把贺昆那憨祸给吓的冷汗都冒出来了。
众女子围坐一起,嗑瓜子,说闲话。
程灵慧望向楚凤生:“你怎么来了?”
陆晓晓在一旁插话:“你们前脚刚走,她后脚就来了。那小模样儿怪招人可怜的,我就大发慈悲,留她在家里过年了。”
楚凤生闻言,搂住陆晓晓的脖子撒娇:“陆姐姐最好了。”
陆晓晓推她:“去,没个正形。”
程灵慧心里暗自摇头。这个陆晓晓,连楚凤生都肯留下,却不肯留下自己的亲生儿子。
几个人正热闹着,门帘一掀,走进一个美貌的小妇人,笑道:“冻死俺了,快给俺让个地方烤烤。”正是路最远的四妹来到了。
程灵慧已经记不清多久没有和四妹好好说过话,闻言起身道:“你坐我这里吧。”
四妹眼神都没给她一个,就跟她根本不存在一样,走到五妹和陆晓晓之间:“快让俺挤挤。”
程灵慧一时有些尴尬,花如烟拉了她一下:“站着干什么,吃个花生。”说着把一颗花生递了过来。程灵慧笑了笑接了过来。低头剥花生。
四妹自顾亲亲热热的和奶奶、母亲、五妹她们说话,往程灵慧这边连看一眼都没有。
程灵慧把花生塞进嘴里,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站起身:“俺去找二姐。”往灶下走去。
二姐看见她:“你怎么来这里了?又是油又是水的。”她在家的时候依赖程灵慧习惯了,下意识就把她当男人看待。不想她沾灶下的活计。
“二姐……”程灵慧看见二姐,莫名就鼻子发酸,心里委屈的受不了。
“咋了?”二姐放下手里剥了一半的葱。
程灵慧撅着嘴:“俺不知道咋惹四妹了,她就是不理俺。”
二姐道:“你和她置气干什么?她就是闲的。一天天吃饱喝足,啥活儿不干。都快不知道姓啥了。她不理你,你就不能不理她?”
二姐自小就是个没主意的,程灵慧也不指望她能给自己出什么主意。拉她道:“你来,俺和你说个事。”
二姐跟着她到了灶房外。程灵慧看见她卷着袖子,露着双手,忍不住就替她冷。伸手把二姐的手捂在掌心,把答应父亲,今天去给他拜年的事说了。
二姐垂头,有些难过:“爹也是糊涂,什么都听二娘。”想要不去,毕竟是亲生的父亲。要是去呢,泥人还有三分火性。父亲当初做得事,就算是二娘授意的,可也实在令姊妹几个心寒。
程灵慧望着二姐。如果把自己换到二姐的位置,乍然听到这样的话,她一定立刻就暴怒起来。可在看到父亲凄凉的样子后,她的怒火早变成了心疼。这大概就是骨肉血缘不同于其他之处。
“你说去,就去吧……”二姐低头,虽然还有些不情愿。
程灵慧道:“四妹不理俺。你去和她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