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匡扶后周-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到王景崇发觉的时候,火势蔓延甚大,根本无法逃离。而且门口还有弓箭手把守,只要看到人影,就是一箭射出!事到如今,王景崇也只能长叹一声,与全家葬身火海!

看到城中燃起大火,公孙辇立即发动,将措不及防的张思练所部围杀,而后打开城门,向城外的汉军投降。凤翔府就此平定!

卷三第192章先行返京

郭威听闻王景崇死、凤翔府光复的消息,很是高兴,接过赵晖的奏章来,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兴冲冲地向朝廷报捷,将赵晖、周璨、公孙辇等人的功绩一一写上。有人劝说郭威也在有功将士的报送单上写上自己的名字,郭威却断然拒绝。

平定三大叛乱之后,汉朝的西部终于安定下来。郭威立即命令解散农夫民壮队伍,让他们马上回家。这些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有他们帮着伺候田地,今年的收成多少也能挽回部分。同时,郭威命人从军粮中省出部分杂粮来,分给那些民壮,也算给他们减轻一下负担。

在董遵诲的建议下,郭威还命人押解三地被俘将士展开军屯,努力补种些粮食。西北地区乃是后汉比较贫瘠的地区,这三镇的叛乱带给当地经济沉重的打击,许多地区出现了流民。为防备流民聚集闹事,郭威一方面挑选青壮入伍,另一方面郭威联系当地官府,让他们开仓赈济。

不过在军事方面,郭威作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可以一言以决;可在民政方面,官吏们只认识杨邠和苏逢吉的命令,郭威的命令根本就不好使。虽然有些官吏想办些实事、也有些官吏想讨好下威权日盛的郭威,但更多的官吏却对郭威的协调赈济活动推三堵四,不屑一顾。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王守恩!

王守恩作为静难军节度使,在平定三叛的战斗中没有立下丝毫的功劳,对总掌全局的郭威很是嫉妒。他对别人说郭威只是因为坐上了那个位置,这才有了点成绩,而随便一个人坐在这个高位上,也能建立功勋。不仅如此,王守恩还对郭威的操守妄加议论,说他在开封清廉度日,外出后却随意接受部将的贿赂,是个十足的伪君子!王守恩笑着说道:这样的伪君子,还不如我表里如一,虽然多少也算点贪婪,可至少言行一致!

郭威对王守恩的论调不置一词,却也有些生气。只是要维护自己的度量、形象,不得不忍气吞声。

四月十七日,朝廷对董遵诲的封赏确定下来,因为董遵诲在西部平叛战斗中建立了诸多功勋,又在随州智退南唐大军,特提拔他为昭武校尉!昭武校尉可是正六品上的官职,只要再多建立些功绩,就能够提拔为游击将军。到时候如果董遵诲选择出外,就可以担任某一州的团练使或者某一州的刺史!

眼见着董遵诲不断进步,郭威也很是替他高兴,这一天特意将他叫到自己帐中,对他加以勉励。

郭威还对董遵诲说道:“按照朝廷的法度,到了正六品的级别,就要回京述职,在枢密院中接受新的委派,如果有机会还能够随同上朝,参见陛下。乐安在这里也不是办法,正好重进(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也要回京述职,我准备让他带上乐安,一同回京。不过重进比较鲁莽,希望你能与他同行,对他也有些约束,不知你意下如何?”

董遵诲当然是欣然同意,他转世以来辛辛苦苦与郭威搞好关系,为的就是成为郭威的自家人,在即将建立的后周站稳脚跟。如今有这样一个好机会摆在自己面前,自己当然要好好珍惜。而且西北苦寒,虽然高桂英英姿飒爽,董遵诲却也不愿意让她受罪。反正战事已定,还是让她跟着自己去开封府见识一番吧。

四月二十二日,李重进、董遵诲拜别郭威,护送乐安前往开封府。李重进只带了五百亲兵,其余部队皆移交出去;董遵诲却将所有什长以上军官都编入自己的亲兵队伍,凑足了三百亲兵。

李重进此行还带了不少财物,全是郭威麾下的部将送给郭威的财物。还是那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想让手下的将士都听从自己的命令,那适当地允许他们搞一点灰色收入也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而将士们也不是忘本之人,手中多了财物,自然会来回报自己的顶头老大,于是郭威手中便多了不少财物。他一有了钱,第一时间就想起自己的妻儿,她们还在开封府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清贫度日,所以郭威特意托付李重进押送所有财物回京。

李重进被舅舅看重,便想将事情办得漂亮,离开军营之后就买了几辆坚固的马车,将财物装在一个个精致的木箱子里,还细心地锁上几把小锁。

起先董遵诲并不在意,等到在京兆府换乘渡船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箱子,让董遵诲都有些发愣。幸好负责搬运的乃是两人自带的手下,这才没有引起过大的骚乱,不过码头上也有些闲人看到,颇有些议论。

董遵诲觉得自己受了郭威的委托,有义务维护他的形象,再说了他与李重进相交的关系也不错,也有义务提醒自己这个新朋友。

等到左右无人的时候,董遵诲就对李重进说道:“李大哥,你把这些财物装入箱子中虽然是处于好意,可也让这些箱子变得引人瞩目,影响郭帅的形象。如果被有心人上奏朝廷,那郭帅多年清廉的形象就会毁于一旦!要是被郭帅知道是我们两个让他名声受污,咱们哥俩谁也担不起这责任!”

李重进对真刀真枪打拼上来的董遵诲印象不错,又知道董遵诲是舅舅郭威的半个弟子,加上他的夫人高桂英和自己的表妹乐安又是手帕交,所以对董遵诲的劝诫能听得进去。更何况郭威临行前又特意嘱咐他要低调,多听从董遵诲的意见。而且李重进也知道董遵诲的这番话乃是处于好意,特意挑选周围无人的时候劝诫自己,也算是给足了自己面子。

李重进连连点头:“董兄弟,我是个粗人,不太懂这些事情。你刚刚说得很有道理,该怎么办你说就是,我一切都听你的!”

于是董遵诲挑选干过木匠的心腹手下,在渡船的底仓上悄悄加工出一暗室,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又把那些箱子里都添上碎石子,充当压仓物。

等船队到了洛阳,王守恩突然发难,命令部下围住了李重进和董遵诲的船队!经过一番仔细检查,发现那些箱子里全是用来压仓的石头,他这才垂头丧气地将船队放行。

李重进对董遵诲更是佩服,在董遵诲的刻意结交之下,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

而郭威听说王守恩擅自查抄船队的消息后也很是生气,后来在路过洛阳的时候,找了王守恩的数条罪状,以中书的名义,将王守恩的西京留守职位一举罢免!

卷三第193章居于开封(上)

董遵诲一行离开洛阳之后,一路顺风顺水,很快就来到了开封府。两人在驿站处分别,李重进带着乐安等人押送财物前往郭府,而董遵诲也将亲兵们留在城外的驿站中,自己孤身一人来到了城中。

一年不见,开封府的街道上冷清了许多,沿途所见的行人都匆匆忙忙地行走着,并没有太多的闲人。董遵诲有些个诧异,便找了个茶楼歇脚,一边喝茶,一边悄悄探听城里的局势。反正他穿着便服,也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

原来,河中府、京兆府、凤翔府三地接连发生叛乱,城中顿时人心惶惶。不少人传言李守贞势大,汉军接连吃了不少败仗。街头有人说与那李守贞有旧,售卖伪作的李守贞信物,居然成了巨富。

见此情况,朝廷诸公顿时有些不安,纷纷采取行动。杨邠立即请旨,在开封府实施宵禁,深夜严禁行人外出,尤其是那些相互串联者,立斩不赦!而史弘肇也调兵入城,频频对一些不法场所进行突击检查,查获了不少李守贞的探子,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人是被屈打成招。

太后的兄弟们对史弘肇不满,尤其是她的那些亲戚,想要在侍卫亲军中为官,却被史弘肇赶了出来。许多人向太后禀明屈打成招之事,太后便命令苏逢吉前去狱中梳理案情、释放无辜百姓,也算是为大汉祈福,谓之“静狱”。

但苏逢吉一要震慑开封府百姓,二不愿意得罪势头正猛的史弘肇,居然也不管狱中罪犯的罪行轻重、有无冤情,便将他们全部斩杀,然后笑着回宫,对太后回禀道:“狱静矣!”

朝廷这当政的三公一起行动,很快,开封府上下再无人敢谈论投降李守贞之事。大家平日里如果没有事情,轻易不敢出门,都害怕惹祸上身。加上郭威不时命人传回捷报,开封府的局势顿时稳定下来。

见开封府百姓心中胆怯,有些个下级军官就大了胆子,开始敲诈勒索。有个人抬起头来观察天象,随意说了几句,正好被巡街的官兵们听到,就将他擒获。因为交不出贿赂的银两,不久便以私自观天象、有谋反之心的名义,腰斩处死!还有个人喝多了酒,跟一个士兵吵了起来。士兵上了火气,也眼馋那百姓的钱财,就诬陷他私通叛逆、造谣生事,结果那百姓就当场处死、暴尸街头!

等过郭威平定三地叛乱的消息传来,史弘肇这才将军队撤回军营,开封府里的衙役这才接替了嚣张残酷的禁军士兵,开始上街巡逻。军队撤走之后,街上终于恢复了几丝生气,虽然还有些部分胆大的军官在敲诈勒索,但整个开封府总算是得到了安宁。

大家正在茶楼中低声谈论,那茶楼的老板见董遵诲身强体壮、佩戴兵器,而且一边喝茶一边偷听,便猜测他是禁军中人。老板顿时吓白了脸,赶紧跑到人群之中,连连作揖:“大家给我个面子,勿谈国事,勿谈国事!”老板还凑近了董遵诲,悄悄塞给他一串铜钱,低声说道:“将军大人有大量,这壶茶我请了!”

董遵诲有些个哭笑不得,连连推辞,那老板却更是害怕,颤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个银锭子来,一个劲地往董遵诲身上塞,一边塞自己一边打哆嗦。

董遵诲见状只好收起那铜钱,转身离开。见他一走,茶楼的老板立即吩咐:“赶紧上门板,今天歇业!”

董遵诲站在大街上,看着立即歇业的茶楼,哭笑不得。稍一沉吟,便往福旺赌坊的方向走去。不过他走到地头的时候,便惊喜地发现那赌坊的规模居然又扩大了三四倍。

正好王政忠出门送客,看到了董遵诲。兄弟两人很久没有见面,都极为欢喜。王政忠立即换了一身衣服,与董遵诲一道悄悄来到赌坊旁边的酒楼里。这酒楼也是赌坊的产业,里面的厨师、跑堂的小二都是随州派来的忠心人,十分安全。两人径直上了二楼雅座,自有小二站在门外放哨。

王政忠向董遵诲的大婚道喜,董遵诲也打趣了几句王政忠的肥肚子。两人寒暄几句,便说起了正事,董遵诲对王政忠关切地问道:“前几天开封府的宵禁对你这里有没有影响,上次我写给你的信收到没有,有没有进展?”

王政忠笑着说道:“当然有影响,大哥你没看到赌坊的面积扩大了吗?时局越是动荡,咱们这赌坊的生意越好!许多人醉生梦死,就愿意在赌坊中挥霍他们的钱财!上次你的信我早收到了,也派人向苏逢吉府上送上银两。不过那苏逢吉很是贪婪,送上百两黄金就换来他一句轻飘飘的‘知道了’,这也太亏了吧?!万一引来了苏逢吉的觊觎,那咱们可就亏大了!哪像人家杨邠府上的大管事,送上钱财后就时不时过来坐镇,那钱花得才值!”

董遵诲自然不会告诉那王政忠,根据自己回想起来的历史,杨邠会被刘承祐干掉,而苏逢吉却一直洋洋得意,直到后周的建立。

董遵诲对王政忠低声说道:“二弟,百两黄金不够,就送五百两!苏逢吉这个人虽然贪婪吝啬,但他也有分寸,多少也知道我和史大人、郭大人的关系。如果没有两位大人的关系,我岂敢让你送上黄金?!只要你送上足额的钱财,他会庇护这赌坊!”

王政忠连连点头,“怪不得他收下黄金后却没有对赌坊再加敲诈,原来是看在大哥身后的两位大人面上。对了,大哥你是不是从郭大人那里得到了消息,是不是那杨邠要倒台了?”

董遵诲微笑不语,王政忠却认为自己猜对,对自己的这个大哥更是佩服。谁家儿郎二十二岁就能升到正六品的官位,而且还能得到朝廷枢密使郭威郭大人的认可,得到史弘肇史阎王的欣赏?只有我王政忠的大哥董遵诲!

卷三第194章居于开封(下)

两人闲谈了一会,董遵诲又对王政忠说道:“我刚刚升任正六品武官,按制度是要去枢密院备选,等候统一分配。现在郭帅还没有回京,你帮我查查枢密院里现在谁说话最管事,我也好心里有底。”

见王政忠点头应诺,董遵诲又说道:“我这次估计要在开封府住一段时间,可麾下还有三百精锐将士,也不能让他们一直住驿站或者包客栈啊!花钱又多,又没有训练的地方。你手上有没有在城外的田庄?最好交通比较便利。”

王政忠疑惑地问道:“到城外住?大哥,你如果要经常去枢密院的话,还是在城里找个住处比较好。虽然能容纳三百人的宅邸有些大,可是仔细找找也是能找到的。”

董遵诲摇了摇头,“三百人全在城里目标太大,再说了,也不能让他们闲着,该有的训练也得继续。不过最好是附近人比较少的地方,免得又生事端。”

王政忠点了点头,“大哥考虑的甚是,我手里倒是有几张地契,都是几十亩的小田庄,还是前段时间人人自危的时候我趁机收购的,价钱也比较便宜。虽然是在城外,可距离码头也比较近,交通比较方便,而且田地都临着汴水,灌溉起来也比较方便。”

董遵诲点了点头,对王政忠说道:“这样的田庄就很好,改天你帮我挑一个最合适的。对了,从城里也帮我找个小宅院吧,能容纳四五十人的那种,最好带个小花园,方便你嫂子散心。”

王政忠连连点头,按照出资比例及事前约定,董遵诲享有赌坊的四分之一以上的利润分红,从里面随便拿出点钱来,就能购买一座不小的宅院。何况,作为董遵诲的二弟,王政忠也想为大哥准备一座上好的府邸,作为迟到的结婚礼物。

三天之后,王政忠的手下就发现了一座符合要求的府邸。这座府邸也是个正六品官员居住,因为年纪较大准备回家养老,这才忍痛割爱。那人所要的价钱倒是十分公道,董遵诲稍微一看就拍板买下。

从外面看这院落的面积倒不算很大,可走到里面却发现另有洞天。府邸大致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前院为待客所用,除了居中的会客厅外,左右还有两个小院子,可供幕僚、宾客居住。中院是家眷居住的地方,美观大方,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射箭场,可供日常训练。后院是一个非常别致的小花园,里面有假山流水还有一条小河。那河道虽窄却汇入汴水,乃是一条活水,最近天比较热,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看上去分外漂亮。

这府邸在建筑之初就考虑了安全与美观,三个院落紧密连在一起,外面有两重又高又厚的院墙,将府邸保护的严严实实。附近又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根本看不到院落中的虚实。

在开封府府衙过户之后,董遵诲很快带人搬了进来,前院左右两个小院子分别送给了刘庆义和马德海,至于张逸,这家伙流连于开封府中的青楼花巷,哪里愿意安稳待在一个地方?而刘大庆更喜欢待在田庄里调戏农家碧玉,待在大城市可不是他渴望达到的梦想。

高桂英也很喜欢这个府邸,尤其是后院,更成为她们一众闺蜜聚集的好场所。因为天气越来越热,乐安几乎天天泡在后院的水池里,就差在后院树立一块牌子:“女生乐园,男士止步!”

至于府邸的警卫力量,董遵诲从那三百名亲卫中挑选了训练最刻苦的一队士兵,然后对所有士兵吩咐道:“咱们每个月都在田庄里进行比武,比试成绩最好的一个队就可以待在开封府里休整一个月。”

董遵诲还托李重进买了不少大狗,每天晚上巡逻队不定期牵着狗在院墙内外巡逻,倒是抓住了三四个小偷,也算是给开封府的治安做了贡献。

安顿好府邸,董遵诲就携带着精心购置的礼品前往史弘肇府上探望。董遵诲的关系严格来说侍卫亲军马军都,只不过现在他已经有虞候的差遣、六品邵武校尉的官职,而侍卫亲军中一直没有相应的空缺,也就无法安排他。而且赵弘殷、赵匡胤父子在护圣军中的威望很高,大家都知道他们俩与董遵诲不对付,也就更没人提起董遵诲的安置问题。

史弘肇这段时间忙于京城治安,也没有心思关注这些外派的军官。接到董遵诲拜访的门帖之后,他愣了一下,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那个十分懂事又能干的董遵诲啊,据说他在西部建立了不少功绩,现在已经是正六品的官员了。而与他相近的解晖,现在还在从七品那里晃悠。

史弘肇立即召见董遵诲,两人相谈甚欢,但是碍于李洪义和赵弘殷的面子,史弘肇也无法对董遵诲立即安排。他对董遵诲说道:“道安,你多往枢密院跑跑,多接触一下。因为郭大人还没有回京,如今在那里说话最管事的是同签枢密院事陶谷。这个人很是没趣,比较喜爱鉴定古代书画,你多留意一下。”

董遵诲连忙致谢,如果没有史弘肇的点拨,谁知道那陶谷居然有如此能量。如今只要多买些古代字画,想办法打通那陶谷的门路,自己的前途就会有了保障。

史弘肇沉吟了一下,低声说道:“道安,其实有些事也不怨你,可是那姓赵的心里总记恨着你,冤家宜解不宜结。前些日子我让解晖去赵府(赵弘殷府邸)陪个不是,可解晖这家伙却死犟,愣是不去。你既然来了,有空的时候还是去一趟为好。毕竟你前途远大,不要被这点小事所耽误!”

史弘肇说出这句话来,也算是将董遵诲看成自己的晚辈,有意提点,对此董遵诲很是感激。可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己虽然为人也算圆滑,但却不愿意卑躬屈膝去赔不是。何况即便自己主动低头,赵匡胤、赵弘殷父子也不会轻易饶恕自己。毕竟在他们看来,董遵诲不但毁了赵匡胤在随州的前程,还害死了赵匡济和赵德秀两人的性命!

船到桥头自然直,担心这么多干什么?董遵诲和解晖一样,也是犟脾气,他谢过史弘肇的好意,恭敬地离开了史弘肇的府邸。

卷三第195章《争座位帖》

董遵诲离开史弘肇的府邸后,马上去了王政忠的赌坊。正好王政忠刚刚得到枢密院的相关情报,正要去向他汇报。两人一盘算,发现这陶谷乃是关键人物,想要谋个好官位,必须打通他的关卡才行。而要想打通他的关卡,就得寻找古董字画。可赌坊里面除了金银财宝,就是金银财宝,还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古董字画。没办法,董遵诲也只好揣上大笔钱财,去城中的古玩店里搜寻一番。

前些日子禁军上下敲诈勒索,许多家庭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之际,也只能拿出传家的字画来卖命。禁军中的那些将官,都是些大老粗,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就算是个文化人,哪里懂什么字画?他们拿到字画之后,根本不想将其作为传家宝传下去,而是立即拿到古玩店里换钱财。

开封府的古董字画店里顿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好货色,比如说瑞奇斋,它刚刚就从军营里进了一批新货,其中价值最高的,就是唐代颜真卿手书的《争座位帖》,也称《论座帖》!这可是海内孤本,过去被书帖主人藏于内室,大家还都以为这书帖已经遗失,只在西安碑林中存有一刻石而已。

瑞奇斋刚刚把它上架,就有一个叫李屿的人立即定了下来,不过因为身上所带的钱财不足,李屿便将心腹家人葛延遇留下,自己回家筹集钱财。

葛延遇却对李屿的说法嗤之以鼻,他是李屿的心腹家人,专门帮他经营贸易,哪里不知道李屿的家底。刚刚李屿身上的钱财,已经是他的全部家当,只是因为见猎心喜又抹不开面子,这才将他葛延遇留下。在葛延遇看来,等到天色已晚,李屿就会派人悄悄送信,让葛延遇偷偷溜走。

董遵诲也不懂什么古代字画,幸好他临出门之际,托王政忠从质库(也就是后世的当铺)里借来了一名当家的朝奉,付以重金,让他帮忙鉴定。

那朝奉见多识广,鉴定字画更是看家本领,在他的帮助下,董遵诲才知道山寨货不是近现代人的发明,而是咱古代人就有的智慧。比如说《兰亭序》,董遵诲就在几家古玩店里发现了不止一份,可是他们虽然模仿地很像,却缺少了王羲之那种独有的韵律,根本没有遒健飘逸的感觉。好不容易有一张有感觉的,所用的纸张却是后世才有的材料,分明是高仿的山寨货!

董遵诲和那朝奉转了半天,虽然也淘了不少真迹,却没有拿的出门的珍贵书画。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两人也转到了瑞奇斋,看到了那《争座位帖》。

那朝奉不由得眼前一亮,几步跑到跟前,双手在衣袖上擦了数次,这才拿起书帖来观摩。一边观摩,一边念念有词。

等了好半响,那朝奉才回过神来,对董遵诲说道:“大人,这幅书帖乃是真品,此稿是颜真卿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您看这里,字与行之间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可谓虎虎有生气,显示了他刚强耿直又朴实敦厚的性格!虽然只是一篇草稿,作者却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可与《兰亭序》并肩!”

董遵诲顿起兴趣,立即向那瑞奇斋的伙计说道:“这字画怎么卖?我要了!”

瑞奇斋的伙计笑着迎上来,歉意地说道:“这位大人,这张字画作价三百金,乃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不过刚刚有人预定下来,这不,旁边坐着的那人就是他的亲随。”

董遵诲转过头来,看到了葛延遇,便对葛延遇拱手说道:“这字画我实在是见猎心喜,不知能否转让一二,不白要,我自有酬劳奉上。”

葛延遇有些心动,自己都在这里等了大半天了,可主人还没有来此,分明就是跟上次一样,拿不出钱财却要冒充大款,最后还得灰溜溜走人。他葛延遇虽然经常在贸易中中饱私囊,却也帮着李屿赚了不少钱财,眼下就是个绝好的机会。与其等到夜里自己灰溜溜地走人,还不如现在赚上一笔呢!等到回家的时候奉上赚来的钱财,也能让最近对自己不满的李屿心花怒放一番。

葛延遇想到这里,心中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过表面上却装作不愿出手的样子,连连推辞。

董遵诲请来的朝奉眼睛毒得很,一眼就看出了葛延遇所打的主意,他凑到葛延遇的跟前,低声说道:“老弟,我在质库里干了十多年,一双眸子也算是见多识广,哪里看不出你打定的主意?!反正你又没有交上定金,人家书画斋厚道,才让我们问你的主意。与其一会灰溜溜地走人,让瑞奇斋的伙计卖给我们,还不如你现在将他转卖,回去禀告主家也能得到奖赏,你自己也能得些好处。要不是我家主人心急,哪轮得到你来赚这钱?!”

葛延遇冲他拱了拱手,知道遇上了老狐狸,便也不再矫情。两人就在袖筒里开始比划,董遵诲就看着那袖筒不断地飞舞,心中很是艳羡,自己怎么就没有这般功力呢?

不久,朝奉就与葛延遇谈妥,以三百一十五两金子的价格成交。虽然可以等到那葛延遇走后,再以三百两的价格向瑞奇斋购买,但迟则生变。一会华灯点起,就是书画街最繁忙的时候,万一遇上个懂行的来竞争,就不是十五两金子能够解决的问题喽。

董遵诲立即取出三百二十两金子来,将三百两金子递给了那瑞奇斋的伙计,又将十五两金子给了葛延遇,然后将剩下的五两金子递给了那朝奉。

今天一天,这朝奉帮着省了不少钱财,最主要的是帮着选了不少真货,日后还有用到他的地方。反正这赌坊日进斗金,五两金子不过是他一天的利润分红而已。朝奉推让了一番,乐呵呵地收下钱财,连连称赞董遵诲的慷慨。

董遵诲拿着字帖笑嘻嘻地离开,葛延遇也揣着钱财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李屿的府上,正好碰见要外出的李屿。

葛延遇立即献上十两金锭(他自己吞没了五两),正要乐呵呵地炫耀一番,却被李屿一巴掌抽在脸上!就听李屿怒声责骂道:“蠢材,谁让你转让的?!”

卷三第196章血案(上)

葛延遇捂着脸,惊恐地看着李屿。这是怎么了?我这次可是只贪墨了五两金子,拿出了大半献给主家,怎么还挨了一耳光?早知道我就把金子全部留下,一文钱也不送给你!

李屿怒声说道:“平日里你中饱私囊也就算了,看在你鞍前马后操劳的份上,我也就装作看不见,如今你却坏了我家大事,这次我可容不得你!来人啊,扒了他的裤子,给我重打二十大棍,丢出门去!”

早有艳羡葛延遇往日待遇的家丁恶狠狠地冲上前来,扒下了葛延遇的裤子,随手拎起一木棍,就狠命打了下去。前十棍葛延遇还能高声叫痛,后十棍他却没了力气,只能疼得直哼哼……

李屿也害怕打出人命,就命令家人将他丢到了门外药铺的门口,至于葛延遇这么多年积攒的钱财,就连李屿都有些眼热,又岂会让他回府收拾?

可怜的葛延遇,咬紧了牙关,好不容易才有些精神,连忙哀求药铺的人帮忙。幸好怀里还有董遵诲给的五两金锭,这才得到了及时救治,要不然差点就死在了当地!想想自己落在李府里的诸多钱财,葛延遇泪流满面。痛哭一阵后,他支付了医药费,便央求药铺伙计将他送到同乡李澄的家里。

而李屿回到府里,对大哥李崧说道:“大哥,我门下的奴仆这次自作聪明,居然将那《争座位帖》白白放弃,便宜了别人!这是您刚刚交给我要换三百两金子的地契,您赶紧收起来吧,如今咱们可怎么办?”

李崧长叹一声,“这也是咱们的命,谁会想到咱们好不容易才回到中原,大部分的家产土地却被皇帝送给了苏逢吉,尤其是咱们埋在宅子里的那些金锭,全都便宜了苏某!如今想要谋个差使,居然还要设法买通陶谷!”

“陶谷这个白眼狼,真不是东西,枉您当年将他提拔起来,居然一点也不念旧情!大哥,那陶谷就认古董字画,要不我再去街市上转转,兴许还有真品!”李屿不甘心地说道。

“算了,哪里有这么多的真品?就算是有,也比不上《争座位帖》!我估计花重金买下字帖的人,也是准备走陶谷的门路。”李崧黯然说道:“如今整个开封府的人都知道:杨邠清廉,他府上的管事也就是他的小舅子,却很是贪财,不过就算是给他送上钱财,杨邠也很难说动。史弘肇、苏逢吉两人都只喜欢真金白银,一时之间咱们也拿不出这么多的钱财。只有枢密院的陶谷,就喜欢名人字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