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六月依旧暴雨滂沱,李大伯和周氏已经麻木,转而商量下半年该补种什么庄稼,开始轮到周桃姑为连绵的雨天发愁:
  李二姐即将出阁,天天落雨,不说迎亲不吉利,嫁妆也会被淋湿。而且新娘子一身泥泞进夫家,男方家人肯定会嫌弃新娘子——老百姓们迷信,认为新娘子会把不干净的东西带到夫家,很多人家迎亲时不许新娘子下地,或者把新娘子走过的脚印重新踩踏一遍,就是为了避讳阴邪之物。
  李大姐四月间已经出嫁,回娘家帮周桃姑张罗妹妹的婚事,见周桃姑每天愁得吃不好,睡不好,安慰她道:“三娘出阁的时候还落雪了呢,那时候乡里人还不是暗地里说不吉利,您看现在呢,三娘和三妹夫感情多好啊!我屋里那个要是对我有三妹夫对三娘的一半好,我做梦都能笑醒!”
  周桃姑苦笑:“那哪能一样?三娘的嫁妆那么多,女婿又早就中意她。”
  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略微亮堂了一点:说不定二姐和姑爷也能像三娘和三女婿那样,过得和和美美,人人称羡。
  李绮节不知道自己成了榜样。
  二姐出阁的前一天,姑表舅亲齐聚,她和孙天佑回家吃喜酒,席上众人免不了催促李子恒,劝他早日成家,他大咧咧地一挥手:“不急,不急。”
  背着人,偷偷和李绮节诉苦:“世子在我们身上押注,害得我们不敢休息,每天没日没夜加练。三天后我们去武昌府比赛,你得来给我鼓气!”
  李绮节连忙答应,之前定期举行的各种比赛只是为了让老百姓们养成观看比赛的习惯,花样繁多的戏目和每场免费分发的红包是吸引人的手段,在市井流传的小报颂文是潜移默化的宣传工具,球场周围的各种店铺是顺便赚个外快,酒坊才是最有赚头的。
  而地区之间的大赛,才是大进项,一年举行个三个场,收益抵得上前几年的所有盈利。
  成功的大门才刚刚打开一条细缝,两地盛会,她当然不能缺席。
  李南宣也在席间吃饭,众人知道他身世复杂,倒是没人敢劝他。
  第二天夫家来迎亲,雨势小了些。
  李二姐出门的时候,周桃姑哭得死去活来,半天喘不过气。周氏看她脸色不好,等宴席散后,忙忙的请大夫来为她诊脉,大夫连声道喜——周桃姑已经有四个月的身子了。
  一下从伤心过度,转为惊喜交加。
  众人忙向李乙道喜,李乙面色微红,高兴中夹着些难为情——这么大年纪了,没想到还能添丁进口。
  李子恒和孙天佑分头出去送客,不在家中,来赴宴的长辈中有几个年事已高,走不了长路,他们得把老人送回家中安置好,才能返家。
  雨滴淅淅沥沥打在瓦片上,顺着屋脊,汇成一条条银线,砸进廊檐前的水沟里,水花飞溅,像是谁不小心打翻首饰盒,滚落一地圆润碎珠。
  李绮节从房里走出来,身后一团喜气,众人围着李乙和周桃姑,打趣个不停,没人发现她中途离开。
  她知道会有这一天,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了,心里还是免不了怅惘迷茫。
  恍惚间记起已经遗忘很久的前世,那时候父母感情不好,整天吵架,她天天夹在中间受气。有一天,爸爸和妈妈通知她他们已经离婚的消息,她的反应很平静,甚至悄悄松了口气。
  亲戚们可怜她,一个接一个安慰她,她反而笑着劝亲戚:“他们天天吵架,谁都过得不痛快,离了也好。”
  那时候她是真的替父母觉得解脱,不是在强颜欢笑。
  可是那年过年,爸爸在城东,妈妈在城西,她不知道该去谁家吃团圆饭,走在市区最繁华的商业街上,一张张洋溢着欢乐的笑脸从眼前闪过,忽然有个老太太停在她跟前,问她是不是不舒服。
  那时候她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泪流满面,哭得稀里哗啦。
  之后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爸爸再娶,继母生下弟妹,她成了家里的异类,家庭聚会,她总是最尴尬的那一个,谁见了她都别扭。
  明明是她的家,是她生活十几年的地方,她却连请朋友到家里去做客的勇气都没有。
  “外头风大,进屋去吧。”
  一把清亮的好嗓子,把李绮节从遥远的记忆中惊醒。
  李南宣着一身茶褐色袍衫,头束方巾,趿拉着避雨的木屐,走到她身旁,眉眼低垂,鸦翅浓睫像两把小扇子,不泄露一丝思绪。
  李绮节伸手拂去眼角泪滴,神色怔忪。
  两人站在廊下,望着轻纱织就的朦胧雨幕,一时无言。
  南风拂过长廊,寒意透过重重春衫,仿佛能吹进骨头缝里。
  良久,李南宣双手握拳,掩在嘴角,轻轻咳嗽一声:“回屋吧,别着凉了。”
  李绮节把双手拢进袖子里,转身躲开飘进廊檐底下的雨丝,“三哥也进屋吧。”
  快进房时,回头去看,却发现李南宣还站在廊檐深处,长身玉立,身影单薄,眉目姣好的脸藏在半明半暗的阴影中,仍旧丰神俊逸,举手投足间清冷出尘。
  不论何时何地,他始终站得笔直,像一株沐浴着风雪怒放的寒梅,傲骨天成。
  李绮节冷的时候,会忍不住缩肩膀发抖,会抱着自己的双臂取暖,会跺脚让脚底发热。
  而李南宣从没有这样的时候,他永远是那样一张清淡的脸孔,苍茫的双瞳,挺直的脊背,站在风雨中,任它东南西北风。
  李绮节忽然想到一句话,刚极易折,强极则辱。
  回到屋内,周氏吩咐刘婆子赶紧去灶房炖补汤,李大伯和李乙已经在商量该给孩子取什么名字,李大姐拉着周桃姑的手,母女俩低声说体己话,李昭节和李九冬坐在竹席上玩七巧板,人人脸上带笑,满室和气。
  孙天佑从门外进来,身上袍衫淋湿半边,脚下的长靴也湿透了,看到一向不苟言笑的岳丈李乙竟然笑得和傻子一样,吓了一跳,走到侧间,凑到李绮节身边,小声道:“岳父怎么这么高兴?”
  又忽然神色大变,攥紧她的手腕:“你是不是哭过?谁欺负你了?”
  李绮节笑着摇摇头,踮起脚跟,为孙天佑脱下**的外袍,后者立刻蹲下身,让她可以轻松地摘掉他头上的巾帽。
  她耐心替他脱掉被雨水打湿的衣袍长靴,把干燥的布巾轻轻按在他冰凉的脸颊上。
  她不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多么轻柔,表情又是多么温柔。
  孙天佑怔愣片刻,心里涌上一阵复杂的情感,又咸又苦,又酸又甜,滋味难言。
  拉住她的手,握在掌心里,十指交缠,半天不肯放手。
  李绮节抬头看向孙天佑。
  夫妻俩默默看着彼此,忽然同时微笑起来。
  一个字没说,但仿佛什么都说了。
  李绮节知道,这一世,不论阿爷李乙会不会和她疏远,她绝对不会和上辈子那样黯然神伤、孤单寂寞,因为她已经有了孙天佑,他给了她一个安稳的家庭,一段真挚的感情,他将陪她走完漫漫人生,相濡以沫,白首到老。
  作者有话要说:  说句题外话,因为我算是爸妈的老来子,和哥哥姐姐年纪相差比较大,所以感觉自己刚长大出社会,父母就老了,而同学们的爸妈还都很年轻,忽然发现父母头发已经花白,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但哥哥姐姐们就镇定多了。所以说大家要珍惜爸妈身体还硬朗,能够中气十足念叨你的时候。然后如果有亲戚想要生二胎,除了兄弟姐妹间的和谐外,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经济基础,这个不说了。还有一个就是身体健康状况啊。

☆、第103章 一百零三

  瑶江县; 杨府。
  难得是个大晴天,丫头们在院前搭起架子,预备晾晒衣裳衾被,婆子们洒扫庭院; 清扫污泥。
  孟十二贪玩,在院子里看婆子们挖花池的时候,不小心跌了一跤; 蹭掉两块指甲盖大小的油皮,坐在台阶上哭得震天响。
  杨福生已经能下地了,这几天跟着舅舅一块玩,感情正好,见状也跟着舅舅大哭。
  丫头婆子们围了一圈; 又是劝又是哄; 藕粉桂花糕、奶油松仁卷、蝴蝶卷丝酥、顶皮鲜果馅饼; 琳琳琅琅摆了一大桌; 哄舅甥两个高兴。
  孟春芳被吵得头疼,差人把哭哭啼啼的孟十二和杨福生唤到跟前,好生抚慰一通,让婆子紧紧跟着,重新打发两人到院子里去玩。
  孟十二在姐姐家无人管束; 得意非常; 变着花样四处乱窜,领着路还走不稳的外甥杨福生,下棋、射箭、玩投壶、打秋千; 从这个院子钻到那个院子,一时撺掇杨福生去钻假山,一时又跑去池子里捞鱼,一时又闹着要拔鸭子的毛塞一个实心皮球顽,吓得几只成日意态闲闲的肥鸳鸯扑腾着翅膀躲到柳树底下,不肯冒头。
  满府都听得见孟十二和杨福生咯咯的笑声。
  杨天保从厢房探出半个脑袋,眉头轻皱,高声问丫头:“刚刚是不是大郎在哭?”
  小黄鹂站在他身侧,一双眼睛红通通的,好不可怜。
  小丫头一脸为难,看一眼垂着竹帘的正房,小心翼翼道:“大郎没哭,才刚舅爷摔疼了,大郎心疼舅爷,跟着扯了几嗓子。”
  杨天保噢一声,挠挠脑袋,回头朝小黄鹂道,“七娘把大郎照看得很好,小伢子玩闹起来,摔摔打打是常事,你别多心。”
  小黄鹂低声啜泣,拿帕子在眼角按了按,“官人勿怪,大郎毕竟是从奴的肚子里爬出来的,母子连心……”
  杨天保挥手打断她,不耐烦道:“你这是在怪太太不该把大郎抱到七娘跟前教养吗?你也不想想,你是什么身份,大郎是什么身份?七娘肯用心教养大郎,是大郎的福气,难不成你想让大郎以后落一个被小妇养大的名声?”
  小黄鹂脸色灰白,唯唯诺诺道:“奴知错了。”
  杨天保轻哼一声,像赶蚊子似的,面无表情驱走小黄鹂,“出去吧,没事别来扰我清闲。”
  小黄鹂心中悲凉,贝齿紧紧咬着红唇,把满腔怨苦吞回嗓子里:杨天保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被她哄几句就晕头转向的毛头小子了,他忘了曾经的甜言蜜语和海誓山盟。如今的自己对他来说,只是一个颜色略微娇美的小妾,有闲情时抱着摸弄几下,没兴致时就只是个听使唤的奴才,供人消遣,可有可无。
  那时候他愿意为她反抗高大姐,愿意和那个容不下她的李三娘退亲,现在呢?
  不过短短几年光阴,她在他眼里,连个丫头都不如了。
  主家婆孟春芳待她不坏,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小妾的身份,她不能出去和人交际,庙里的比丘尼僧倒是常常上门,却都是来求香油钱、讨尺头的,满嘴空话,一个比一个奸猾。杨天保往来的知己好友家的亲眷,嫌她出身不干净,从来不理会她。
  她煞费苦心挤进杨家,到头来,却只是一场空。
  连千辛万苦才保住的儿子都不认她,光跟着主家婆打转,还管那个孟十二叫舅舅,人家亲生的,说不定都没他听话乖巧!
  素清站在竹帘后,看着小黄鹂垂头丧气走出厢房,低啐一口,放下竹帘:“狐狸精!又到少爷跟前嚼舌头!”
  小丫头在旁边接道:“怕什么,现在少爷对她大不如前啦!”
  另一个丫头笑嘻嘻道:“就是,咱们少奶奶肚子里可揣着太太的宝贝心肝呢!”
  素清定定神,把小黄鹂抛在脑后,忧愁道:“小姐这几天胃口不好,吃什么都吐,下巴都瘦尖了。怀着身子的人,哪能不吃点东西呢?”
  小丫头道:“上回孙家送来的酒糟腌鲤鱼,少奶奶吃了说很好,我记得那天少奶奶多吃了一碗粥。”
  素清一怔,孙家?
  随即想到那坛腌鲤鱼是现在的孙家主妇李绮节送的。
  因为李绮节只给孟春芳一个人送,没有理会杨县令那一房和高大姐那边,当时金氏和杨天娇说了不少酸话,高大姐也不请自来,对送礼上门的阿满横挑鼻子竖挑眼。孟春芳怕阿满寒心,特意把他叫到房里耐心安抚,足足赏了他半贯大钱。
  素清曾经敌视过李绮节,因为她不相信这世上有小娘子能够在被退婚以后真的一点都不在意,而且还能和取代她的人照常往来。李绮节对小姐那么好,肯定有什么险恶居心,只是暂时没现出真面目罢了——就像球场那边唱的一折叫《三打白骨精》的渔鼓戏,妖怪直到最后才显形。
  现在,素清不得不得承认,自己以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李绮节根本没把曾经和杨天保订过亲的那段往事放在心上,她是真的完全把杨天保当成一个无关的陌生人看待。对嫁给杨天保的小姐,她不仅没有丝毫嫉恨之心,反而更多的是惋惜,惋惜温柔貌美的小姐嫁了一个懦弱自私的男人。
  是的,懦弱自私。陪嫁到杨家后,素清很快认识到姑爷的本质,他曾经不惜和小黄鹂私奔,曾经闹着要把小黄鹂明媒正娶抬进杨家,曾经为了小黄鹂给小姐脸色看,可现在呢?姑爷眼里心里只剩下怎么巴结讨好四少爷,怎么结交那些眼高于顶的士子,怎么营造一个体面的好名声……
  他开始嫌弃小黄鹂低俗,后悔当年不该意气冲动和花娘勾连,他甚至以大郎杨福生为耻,千方百计想遮掩杨福生的真正出身。得知孟春芳怀孕的时候,他欣喜若狂,逢人就说,终于有后了。
  杨福生的存在,被他一笔抹去。
  他疏远小黄鹂,但也不曾痛改前非——他开始宠爱另外一个从小服侍他的大丫头。
  素清为孟春芳不值。
  后来李绮节和脱离杨家的九少爷成婚,杨家的丫头婆子私底下嘲笑李绮节,说她掉了西瓜,赶着去捡芝麻。五少爷前途无量,九少爷却是个没人要的可怜虫,她竟然猪油蒙了心,舍弃五少爷不要,嫁给一个被嫡母赶出家门的落魄庶子!
  高大姐倒是没有讥笑和自己沾亲带故的李绮节,她替李乙心疼:“好好的小娘子,怎么嫁了个泼皮?”
  叛出家族,忤逆长辈,不肯对嫡母低头,堂而皇之改掉姓氏,孙天佑的种种举动,对瑶江县人来说,可谓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高大姐说他是泼皮,其实还是很委婉的——金氏和杨天娇,每次提起孙天佑,总是一口一个“畜生”。
  素清不知道小姐是怎么看待九少爷的,她只知道,小姐从李家婚宴回来的那天晚上,一夜无眠。
  素清睡在帐外的脚踏上,半梦半醒时,依稀听到孟春芳浅浅呢喃:“如果那时候我有三娘的勇气……”
  以前伺候孟春芳的丫头得了良籍出府嫁人去了,素清是从干粗活的丫头里提上来的,她想了大半夜,也想不明白孟春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那时候是什么时候?小姐是后悔嫁到杨家了吗?
  第二天孟春芳起床梳洗,脸上并没有什么异样,她依然是端庄贤惠的杨家少奶奶,对婆母孝顺,对庶子宽和,敬重丈夫,友爱姑嫂。
  仿佛她并没有把那句叹息说出口,一切都是素清的幻觉。
  素清以为,就算李绮节和小姐感情好,但碍于孙天佑和杨家的尴尬关系,两人终究还是会慢慢疏远。
  她甚至认真考虑过到时候要怎么安慰小姐。
  然而,不管孟娘子和高大姐怎么捣乱挑拨,不管金氏和杨天娇怎么含沙射影,李绮节对小姐一如往昔,小姐也始终把李绮节当成最信任的知己。
  不过因为怕给李绮节添麻烦,杨县令、金氏和高大姐在家时,孟春芳不会主动找李绮节。
  孟春芳是杨家唯一一个笃定李绮节的眼光不会错的人。
  素清将信将疑,李绮节对杨家的了解不多,不知道九少爷的真面目,但杨家的丫头、婆子是看着九少爷长大的,十个人里有九个说九少爷深藏不漏,变脸比翻书还快,而且九少爷还敢对太太金氏动手呢!
  庶子对嫡母动手,这要是告到官府去,是要流放戍边的大罪啊!
  素清不由替李绮节捏把汗。
  她忧心的场景没有成真,传说中睚眦必报、性情阴郁的九少爷,对李绮节言听计从、无微不至,俨然是个温柔体贴的好丈夫。九少爷每天除了必要的应酬之外,剩下的时间老老实实待在府里陪娘子,偶尔出门,也是和李绮节结伴而行。夫妻俩琴瑟和谐,形影不离,连杨家人都知道他们过得很恩爱。
  素清有时候会想,如果九少爷没有离开杨家就好了,那孟春芳和李绮节肯定会是瑶江县最和睦的一对妯娌。
  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如果九少爷留在杨家,那他的名声依然还是“狼子野心,目无尊长”。有金氏在上头杵着,谁敢嫁给九少爷?
  丫头从灶房回来,苦恼道:“腌鲤鱼吃完了。”
  素清皱眉,“一大坛子,这么快吃完了?”
  丫头撇撇嘴巴,指指东边院子,“灶房的婆子说那边屋的人隔三差五要走一点,拢共一坛,哪够吃呀!”
  素清哭笑不得:她知道太太小气吝啬,但没想到太太连自己儿媳妇的便宜都要占!
  丫头噘着嘴道:“那东西只能冬天做,夏天吃。没了就是没了,不能现做。怎么办?”
  素清无奈道:“切几个腌蛋试试,那个下饭。”
  想了想,又道:“问问灶房有没有藕带菜,要嫩的,炒一盘,只搁油盐,其他什么都不要,记住,不能用猪油炒。”
  丫头两手一拍,喜道:“本来这时节没有藕带的,正好五娘子挑了一担送来,灶房的婆子刚洗了一大把。”
  素清惊道:“五娘子来了?怎么不请她进来?”
  丫头道:“她走山路来的,草鞋、裤腿上全是泥巴,不敢进院,婆子说要先领她去换件干净裤子。”
  话音才落,就见婆子领着换好鞋袜和裤子的五娘子进来。五娘子的裙角压得低低的,显然婆子为她找的裤子和她身上的衣裙不大匹配。
  素清连忙迎上去,“婶子来了?”
  孟娘子见识浅,把孟云晖当成仆人使唤,杨家人却知道少奶奶家的这位舅爷日后必定能平步青云,杨县令和杨表叔都曾暗示过孟春芳,要她务必笼络好孟云晖。
  以高大姐的脾性,如果不是因为知道孟云晖来日不可限量,对儿子是个大助力,她才不会容忍孟春芳总把娘家兄弟接到杨家小住。
  以前在孟家时,孟春芳做不了主,现在她已经是杨家妇,别的她做不了,但至少可以把五娘子请到家中来——这是杨县令叮嘱她的,善待五娘子,就是向孟云晖示好。
  寒暄毕,素清把五娘子让到里间。
  孟春芳躺在罗汉床上小憩,强打精神和孟娘子说笑几句,笑吟吟道:“四哥在那边院子看书,婶子去看看他吧。”
  五娘子眼圈一红,明白孟春芳的好心,想谢她,又觉得尴尬——谢孟春芳,不就等于在怪孟娘子不通人情吗?
  只好给孟春芳作揖。
  素清把五娘子领到院门前,“婶子先进去吧,我在外头等着。”
  这是让母子俩可以放心说私房话。
  五娘子谢了又谢,擦擦眼睛,走进书房,见儿子孟云晖穿着一件半旧衣衫,坐在案前读书,俊眉秀目,气质沉稳,心里爱得不行。
  孟云晖见阔别已久的母亲进来,放下书本。
  他一点都不意外,杨家对他的拉拢之意太明显了,他早猜到孟春芳会通过他的父母向他表露善意。
  五娘子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见过儿子了,当下情不自已,搂着孟云晖一顿摩挲,问他每天几时起身,几时歇觉,平时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先生对他严不严厉。
  孟云晖明年要赴武昌府参加乡试,孟举人和先生都对他寄予厚望,要他务必心无旁骛,刻苦攻读。
  唯有杨县令看出他心怀戾气,怕他因为寄人篱下而心中郁郁,以致于走上歪路,又或是读书读魔怔了,越读越迂腐,闲时撇开书本,耐心教他一些世俗人情的道理。
  人情冷暖,甘苦自知,孟云晖早已不复当年。加之少年要强,被母亲当成小儿一样搂着不放,心里有点别扭。但晓得母亲和自己阔别已久,在孟家根本不能相见,唯有此时才能借着孟春芳的帮助和自己私下见面,才会有如此情态。
  便也不推开,任由五娘子摸脸、摸手,就像小时候那样。
  五娘子摸了一阵,红了眼圈,道:“我儿瘦了,上回托人带给你的银两可用完了?家里还攒了不少呢,都是预备给你读书用的,别太俭省自个儿了。想吃什么就买,别委屈自己。”
  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累沉沉的托在手上,“前天才杀了两头猪卖了,我挑了一担子肉、背了一大袋的咸鱼干、腌酸菜、藕带菜来,一半送给你先生,一半送给杨家。这是六两碎银,一吊散钱,你仔细收着,别掉了啊!”
  孟云晖一大半时间住在孟家,偶尔受杨天保邀请来杨家做客,虽不必发愁吃穿,但常常要打赏下人,又要自家买些书本纸笔,钱钞总是不够用。
  他还是长身体的时候,一日三顿,才刚吃饱,转眼就又饿了,托灶间婆子下碗滚热汤面来饱肚,也得费钞。在杨家有孟春芳时时照应,还好些,在孟家的时候,就难过了:孟娘子总爱寻他的不是,几次嘲笑他肚大如牛。
  他性子要强,不愿和孟娘子起口角,宁愿去外头买些吃食果腹,也不愿劳动孟家的灶间婆子。
  加上同窗之间的应酬往来,哪一项都离不开孔方兄。
  如此一来,他手头便不能缺铜钱。
  书生耻于谈钱,但书生离不开钱。
  他如今大小也有个功名在身,赚点铜钞不在话下,去岁他为人撰写青词,攒了一笔钱,本来可以应付一阵,偏偏大病一场,积蓄花光了——孟娘子舍不得费钞请医,随便抓一副药让他服用,他只能自己去医馆看诊。
  但再缺钱,他也不能朝母亲伸手。
  父母给他的,已经够多了。他不能回报养育之恩,还为了前程抛弃家人,已经是罪大恶极,哪还有脸面接受父母的血汗钱?
  五娘子仍眼巴巴地望着他,满脸期待。见他一直不伸手接,以为他嫌弃布包上沾的污渍,小心翼翼把沾有污迹的那一面折到中间。
  孟云晖叹口气,接过布包,掩在被褥底下。等母亲离开,再托人悄悄送回去吧。
  五娘子走到床前,伸手压了一压,“藏在这里严不严实?丫头帮你晒被子,一掀开不就翻到银子了?”
  孟云晖怔了一下,半晌摇头笑道:“不碍事。”
  孟举人把他过继到名下,是真心爱惜他的才华,为他的将来铺路。孟娘子却对他防备极深,孟十二渐渐长大后,她更是直接把他当成孟十二的小厮,每个月还像模像样给他发一份月钱,让他好生照看孟十二。孟十二晓得后,常常支使他跑腿,一时让他帮着摘朵花玩,一时让他出门去买果子,后来还干脆让他替他做功课。
  他借口两人的字迹不一样,这才给遮掩过去了。
  孟家的丫头不敢得罪孟娘子,虽然没跟着一块欺负他,但对他的态度也越来越随意。他受了几次闲气之后,不让丫头进房,自己收拾床铺,打扫房间,拾掇案桌,夜里打水洗漱,也都是自己动手。
  习惯了之后,在杨家也是这样。杨家下人不知道内情,以为他性情高傲,不爱别人动他房里的东西,为他打扫房屋时,绝不会翻他的书案和床铺。
  五娘子在房里转了一圈,又叮嘱道:“若是银两不够花,你托人往家里带句话,你阿爷说了,家里的钱钞够使,不能叫你在外头受苦。”
  孟云晖淡淡道:“我在这里吃喝不愁,没人给我委屈受。”
  委屈当然是有的,可孟家、杨家能给他一切他想要的东西。
  母子俩说了一会子话,孟云晖问起家中的兄弟姊妹们,五娘子笑道:“咱家要办喜事了,你妹妹重阳的时候就嫁人,嫁的是村子里木匠家的儿子。”
  孟云晖微微一愣,“小妹才几岁?是不是太急了点?”
  五娘子笑了一下,道:“小妹十三岁了,也不算很急。”
  孟云晖疑惑片刻,很快想通了:前些年,父母晓得他将来一定要走上读书科举这条路,所以急着多攒些银钱供他使。底下几个兄弟姐妹破衣烂衫,兄弟没有彩礼,姐妹没有嫁妆,亲事难上加难。家里没办法,只能先把几个女儿嫁出去,免得将来年纪大了,被人嫌弃。
  他觉得嗓子一哑,沉默半晌,方轻声道:“莫让妹妹受委屈。”
  五娘子噗嗤一笑,朗声道:“我和你爹可没偏心,你是没看见,蔡木匠家对小妹好着呢!女婿虽然长得寒碜了点,但为人又勤快又能干,邻里街坊哪家不夸他?他们家只有他一个儿子,小妹嫁过去不用和妯娌住一起,轻省自在。女婿会木匠活儿,日子过得红火,小妹自己都满意的不得了。他们家一来求亲,小妹立时催着你爹应下了,现在屋子已经粉刷好了,里头的家具全是女婿自个儿做的。”
  蔡家看中孟小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五娘子则看中女婿平实憨厚,会手艺活儿,闺女跟着他不用受穷。
  听说双方都是皆大欢喜,孟云晖这才松一口气。
  午间孟春芳带着孟十二和杨福生在正院吃,灶房另外预备了一份席面,送到孟云晖房里。
  五娘子十分过意不去。
  吃完饭,孟云晖把五娘子送到院门口,五娘子挥手赶儿子回去,“别送了,让别人看见不好。回头你娘要和七娘生气的!”
  她说的是孟娘子。
  孟云晖只得回房。
  素清带五娘子去向孟春芳辞别,半路上刚好碰到在假山洞里玩的孟十二。
  五娘子堆起满脸笑:“十二郎,都长这么高了!”
  孟十二认出五娘子,冷哼一声,转头就走。
  五娘子干笑两声。
  素清连忙道:“婶子别理他,刚刚七娘说了他两句,他就成这样了。”
  五娘子嘿嘿一笑,道:“一两年没见,说不定他已经不认得我,被我吓着了。”
  沉默一阵,终究还是忍不住,旁敲侧击找素清打听,问孟云晖和孟十二平时相处得好不好,兄弟俩会不会打架。
  素清脸色一僵。
  孟云晖和孟十二相处得好不好?
  肯定是不好的。
  孟娘子从前常常给五娘子送些吃的送穿的,因为这份恩情在先,她对孟云晖总存着一种纡尊降贵的意思。孟十二有样学样,也渐渐把孟云晖当成家里给他买的书童小厮使唤,好起来时亲亲热热唤孟云晖一声四哥,闹起脾气来随手摸到一块镇纸就往他头上砸。
  镇纸哪是能随便用来砸人的?孟云晖躲闪不及,当场被砸得头破血流。
  他城府再深,到底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儿郎,也是有脾气的,捂着头上的伤口,差点想卷包袱离开孟家算了。想起母亲和父亲宁愿穿补丁摞补丁的旧衣,买一块肉骨炖汤都要犹豫半天,给他买纸张书本时却连眉毛都不皱一下,心里不由一酸,只能打消家去的主意。
  素清那时候在孟家当小丫头,亲眼看到孟十二朝孟云晖砸镇纸。事后孟云晖自己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