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婶子,我姓李,以后嫁了人,我依旧是李家的女儿。”李绮节意味深长地盯着周桃姑看了半晌,慢慢移开眼神,“日后如果您有什么烦难之处,只管来找我,多个人多个主意。我把两位姐姐当自家人一样看待。”
  被她的明澈灵动的双眸扫过,周桃姑竟然觉得脊背有点发凉,心下一颤,说不出话来,等李绮节远远走开,她才恍然回神:娘家兄弟们的抱怨,怎么会传到李绮节的耳朵里?
  她刚刚那几句话,是警告,还是示好?
  孙天佑把杨表叔送出门,正准备转身回去,眼角忽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他嘴角微微一勾,“哟,秀才老爷今天怎么没穿那身白衣裳啊?”
  孟云晖扫了他一眼,脸上未起波澜。他怀里抱着一个胖乎乎的奶娃娃,奶娃娃咿咿呀呀闹着要下地,手脚直扑腾。很快把他那件藕丝褐细布长袍糅得像腌菜一样,皱巴巴的。
  孙天佑还想接着看孟云晖的笑话,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是李绮节。
  他慌忙转身,堵在门前,同时示意阿满关上院门。
  李绮节抬起头,眉眼含笑,“表叔走了?”
  看到她的笑容,孙天佑心里豁然开朗,“嗯。”
  李绮节眨眨眼睛,露出几分俏皮神态:“表叔刚刚拉着你的手不肯放,他和你说什么呢?”
  孙天佑脸色一僵。
  还能说什么,无非是劝他不要和杨县令闹得太僵,有时间的话,回家看看,最好到嫡母金氏跟前赔个罪,祈求对方原谅他的冲动莽撞。然后重新改回杨姓。
  他离开杨家的时候,走得潇洒快意,怎么可能再回去受气。
  李绮节飞快地瞥孙天佑一眼,“我一力为阿爷张罗续娶的事,你意外吗?”
  孙天佑摇摇头,“你那天半路折返,我就知道,你已经拿定主意要劝你父亲娶亲。”
  当时是有些意外的,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很正常。
  “不错,那时候我就想好了。”李绮节低头,手心里揪着一块雪青色软帕,“不管是我,还是大哥,儿女始终是儿女,没法替代夫妻,阿爷终究需要有个人陪伴。”
  她从来未曾对自己说过这种心里话,孙天佑一时有些诧异,心底刚刚浮上两点喜意,又忽然微微一沉。
  李绮节分明不是在向他倾诉心事。
  “你也想劝我回杨家?”
  他脸上的笑容像潮水般褪去,狭长双眼里泛着冰冷的幽光。谁都可以给杨家人当说客,唯有她不行,不管他是对是错,是任性还是固执,她都应该和他站在一边。
  李绮节暗暗翻个白眼,没好气地瞪孙天佑一眼:“你觉得呢?”
  杨家的家事就像一团乱麻,怎么理都理不清。尤其是金氏这对母女,一个疯癫,一个跋扈,俨然是一对大杀器,想安安生生过日子,离他们越远越好。她既要嫁孙天佑,以后夫妻同甘共苦,孙天佑离开杨家,彻底和金氏母女划清关系,才能过上清静日子,她高兴还来不及呢,又不是吃饱了撑的,干嘛要劝孙天佑回杨家?
  而且,如果孙天佑没和杨家划清界限,她当初也不会点头答应亲事。
  孙天佑知道自己误会了,摸摸鼻尖,眼里重新浮出几点笑意。
  不等他开口赔不是,李绮节板起脸:“我确实想劝你几句。”
  孙天佑的笑容再度僵硬在脸上。
  李绮节依旧板着脸孔,表情是严肃的,但她眼里却满是促狭之色,眼珠子骨碌碌转了个圈,别人做这个动作,是狡猾,她来做,却只有天真狡黠。
  面对这张脸,孙天佑无论如何都硬不起心肠,长叹一口气,双手一摊:“好吧,你想劝我什么?”
  李绮节看向他的眼睛:“你以后真的一辈子都不见表叔吗?”
  那双乌黑的眸子瞬间凝滞。他怔愣片刻,脸上的神情说不清是怅然,还是坚定,“至少现在我不想见他。”
  “我明白了。”李绮节点点头,她知道孙天佑没有撒谎,“阿爷和我说,表叔想找我们家讨杯水酒吃。”
  话里的意思,是希望能够以亲戚的身份,参加她和孙天佑的婚礼。
  李乙不知该怎么应对,只能把杨县令的话如实告诉李绮节。
  孙天佑默然不语,嘴角轻抿,酒窝显得比平日深刻。然而这一次酒窝里盛的不是笑意,而是愁苦。
  想来想去,心里酸甜苦辣,不知到底是什么滋味。末了,他唯有苦笑,“三娘,你做主吧。”
  “既然你不想见他,那我们家的水酒,不给他吃。”李绮节神色轻松,很快拿定主意,“桐、桐章……”
  她皱眉想了半天,才想起孙天佑的字,“我今天为阿爷和大哥做的这些,不及他们往日对我的十分之一。你不必自责,我和周桃姑,你和金氏,完全不一样,我想通了,不代表你也得想通。哪怕你一辈子不原谅金氏,也不要紧。”
  ——逼人当圣母比盲目圣母还可恶。
  早在李、周两家人商量分家细节时,她就看出孙天佑心事沉沉,让宝珠找阿满打听了一下,果然如此。杨表叔拿她和李子恒当例子,劝孙天佑敞开心扉,接纳金氏,孙天佑拒绝了,杨表叔当时的表情很难看,孙天佑的脸色也没好到哪里去。
  不知是因为被看出心事而惊愕,还是因为想起杨表叔的话而郁愤,孙天佑喉头一阵发紧,竟说不出话来。
  李绮节还想再安慰孙天佑几句,恍惚听见李乙和李大伯说话的声音,脸上有些发热,拔脚就走,“不管你做什么决定,只要你开心就好。”
  这一句,彻底抚慰了孙天佑躁动的思绪,他心口怦怦直跳,一股热流从胸膛缓缓滑过,继而溢满五脏六腑。
  如果不是怕人看见,他差点就伸手把她揽入怀里了。
  像灌了蜂蜜一样,心里甜滋滋的,从李家告辞出来,再次看到抱着奶娃娃的孟云晖时,他竟然觉得对方挺顺眼的。
  孟云晖目送孙天佑离开,怀里的杨福生在他胳膊间使劲蹬腿,不会开口说话的奶娃娃,折腾起人来就像他亲舅舅一样,蛮横直接。
  他脸色一沉,手指微微使力,在杨福生的腿上掐出一道浅浅的指痕。
  杨福生歪着脑袋扑腾了几下,放声大哭。
  丫头端着一碗香喷喷的米糊糊出来,:“少爷,我来吧,您回房歇会儿吧。”
  孟云晖抱着杨福生不放手:“没事儿,我再抱一会儿,回去他又得闹了。”
  小奶娃一闹,孟娘子就生气,孟娘子生气,遭殃的是他。
  那道指痕很浅,他飞快卷起衣袖,挡在襁褓前。丫头光顾着喂杨福生吃米糊糊,什么都没发现,只是觉得小少爷今天好像哭得格外可怜。

☆、第95章 九十五

  人逢喜事精神爽; 李乙和周桃姑一个得娶娇娘,一个终身有靠,以后不再是孤家寡人,陡然间都像年轻了好几岁。不过夫妻俩相处起来还有些尴尬别扭; 尤其是李乙,从早到晚都红着一张脸,特别是当着李子恒和李绮节面前时; 更是手足无措,一句话颠三倒四,一副好像犯了大错、做贼心虚的模样。
  周桃姑倒是比李乙洒脱得多,该吃吃,该睡睡; 和李子恒、李绮节说话时态度大方、满面带笑; 一点都不忸怩; 在她心里; 只要自家过得好,外人的看法根本不重要。她每日依旧天没亮起床熬煮糖水,继续张罗熟水摊子的生意。她带着两个女儿嫁进李家,心中始终觉得底气不足,李家愿意为周大丫和周二丫置办嫁妆; 她感激之余; 又觉得心有不安,想趁着身子还硬朗,多攒些银钱; 就算赚不了几个钱,至少能帮着贴补家用。
  葫芦巷家家户户都是和李、周相处多年的邻居街坊,人都不坏,但都爱饶舌碎嘴,李、周两家一个娶 ,一个嫁 ,虽然不至于闹得沸沸扬扬,但在巷子里也是一桩大新闻。李乙在儿女跟前放不开,面对街坊们的打趣和探问,更是支支吾吾,不知该怎么应对。周桃姑性子泼辣,也对旁人的闲言碎语烦不胜烦。
  李绮节怕闹出是非来,和李大伯商量过后,决定搬出葫芦巷。一来,家里添了人口,已经住不下了,周大丫和周二丫年级不小,总不能让她俩和李绮节挤一间房。二来,李乙和周桃姑也需要重新换一个环境,夫妻俩才好安心培养感情。
  宅院可以慢慢找,但葫芦巷是一天都住不得了。决定搬家后,李家人立刻打点行李包袱,伙计们赶着牛车驴马,把家具和堆成小山包的行李全部运送回李家村。
  李绮节带着周大丫、周二丫回李宅,李乙则和周桃姑暂时搬去镇上赁的一间院子住。这是李绮节坚持的,夫妻蜜月嘛,最好不要有外人在一旁打扰。李乙脸皮薄,想让他彻底放下架子,和周桃姑认真相处,必须先把不相干的人全打发走才行。虽是单纯求个老来伴的半路夫妻,感情问题也不能马虎。
  搬家的那天,周桃姑让周大丫和周二丫改了名姓,因为不好和李绮节、李昭节论排行,她做主让周大丫叫李大姐,周二丫叫李二姐。
  李绮节不得不庆幸李大伯有个附庸风雅的臭毛病,不然她和昭节、九冬现在的名字很可能也是大姐、二姐之流。
  李大姐和李二姐初到李宅时,都很拘谨,把身为拖油瓶的谨慎卑微贯彻得一丝不苟。每天早早起床,梳洗过后,乖乖坐在廊下等李绮节起床,然后一起到周氏跟前陪着说笑,吃过饭,再陪李昭节和李九冬荡秋千,玩翻花绳,或是和丫头们一起做针线,夜里迟迟不睡,直到李绮节房里的油灯熄了,姐妹俩才抖开铺被困觉。
  李二姐曾经很不客气地奚落过李子恒和李绮节,生怕兄妹俩还记得从前的口角纷争,心里惴惴不安。不论李大姐怎么宽慰她,她还是战战兢兢,白天不敢高声说话,夜里辗转反侧睡不安稳,李大姐一天比一天胖,她却愈显清瘦。
  球场终于步入正轨,有了王府在后头做靠山,那些曾被花庆福斥为“异想天开”的计划可以放开手脚去实施,酒坊的新酒供不应求,必须扩大蛇草的种植面积,武昌府的球队和瑶江县的球队举行比赛的当天,县令和本地富绅都会出席……所有的事情堆在案头,等着李绮节一样样去批复,她忙得脚不沾地,哪有闲情去开解李二姐——何况她不是没对李二姐释放过善意,问题是李二姐不信呐!
  可丢下不管又不行,眼看李二姐一天天消瘦下去,等李乙和周桃姑从镇上搬回来的时候,看到二女儿如此憔悴,说不得还以为李二姐在李宅受什么大委屈了。
  宝珠见李绮节头疼,自告奋勇:“三娘把二姐交给我吧,保管不出十天,她就胖起来了!”
  她做事麻利,头天夜里在李绮节跟前揽下差事,第二天一大早就到李二姐房里送早饭。
  早饭是让进宝坐船去镇上买回来的。滚烫的豆腐脑,浇了红豆卤子,细棉白糖,吃一口甜丝丝的。刚出炉的胡麻饼,裹的是黑油豆豉馅,抹上酥油,贴在炉子里烤熟,撒上一层芝麻,酥脆焦香。雪白金黄的金乳酥、金银卷,软绵绵松趴趴,吃一口就像是在咬云朵似的。
  宝珠不知道李二姐的消瘦出于恐惧和忧虑,但她仍然自信能够解决李绮节的难题,因为她的手段粗暴直接:二姐不是瘦了吗,那就多喂她吃点好东西呗,早也吃,玩也吃,困觉前再喝一碗甜米酒,把二姐当成坐月子的小媳妇一样供着,肯定能养得白白胖胖的。
  家里的丫头见宝珠撇下三小姐,整天围着大姐和二姐转,都觉得有趣,跟在一旁凑热闹。
  李大伯不管家里的内务,周氏乐得看李绮节和大姐、二姐亲近,可是有一人心里却不大舒服。
  李昭节和李九冬是家里最小的小娘子,一直是众人宠爱的对象,李大姐和李二姐搬来李宅之后,众人的注意力难免会被新来的两位小姐吸引,周氏为了安抚两个继侄女,特意把身边的宝钗拨过去服侍她们。
  一个宝珠,是李绮节身边最得用的大丫头,一个宝钗,是周氏最倚重的人。李昭节不懂得周氏和李绮节的用心,只看到两个大丫头和家里的小丫头全都围着李大姐和李二姐打转,心里顿时直泛酸泡,气呼呼道:“丫头们偏心,大姐、二姐来了之后,都不来找我玩了。”
  曹氏有些哭笑不得,不愿多说二房的闲话,安慰李昭节道:“大姐和二姐以后就是咱们家的人,丫头们没见过她们,心里好奇么。”
  正说着话,丫头提着两只油纸包进来:“大郎回屋来了,这是店里的酱香卤鸭,大郎给四娘和五娘带的。”
  曹氏听丫头说卤鸭是带回来的,而不是买,那应该是从李家自家店铺里拿的。不过她分明记得李家没有卖卤鸭的铺子……
  多半是三小姐的开的。
  大官人和周氏一心守着原有的家业攒钱,二房的二老爷专心卖酒,唯有三小姐心思活络,这些年不知卖过多少稀奇东西。曹氏是大户人家出来的,曾暗中劝周氏多关心一下外边铺子上的生意,可惜周氏谨守本分,不愿分心管外头的事。一家子都是没有野心抱负,累得三小姐只能和外人合作。
  曹氏让丫头把酱香卤鸭送去灶房,让切一盘送进来。
  曹氏估算得不错,卖卤鸭的食肆还真是李绮节开的,不过铺子里的伙计和掌柜不是李家的人。葫芦巷后面临着街市,那边有一条巷道,开了十多家食肆,都是专卖腊鸭卤味的。除了鸭肉、鸭信、鸭肝,一并连鸭肠、鸭心、鸭骨也卖。卤好的鸭子色泽深红,香味浓郁,皮薄酥脆,咸中带甜。李家酒坊的雪泡酒卖得最好,县里的人在他家打了酒,都会拐到卤味店去买几样下酒菜。有些人嫌麻烦,买酒的时候,常常让酒坊的伙计帮忙跑腿,一来二去的,伙计们私下里总嘀咕,李绮节偶尔听见,干脆盘了家临近酒坊的铺子,专卖各种卤味。客人们这头买了酒,那边卤味也包好了,方便了顾客,肥了她的腰包,一举两得。
  丫头转眼从灶房回来,手里端着一盘切得纸片薄厚的卤鸭片,瓷盘边沿盛几只蘸碟。李昭节和李九冬坐在窗下丢沙包玩,看到卤鸭片,顿时眼睛一亮。
  李昭节拍手喜滋滋道:“卤鸭最宜佐酒,倒一盅辣酒来吃!”
  李家酿酒,自家人也爱吃酒。
  李九冬摇头,“不要吃酒!我要吃酸汤。”
  丫头苦着脸对李昭节道:“四娘,上回你说只喝一盅,结果吃了满满一壶,醉得直嚷胡话,第二天连学也没去上,想是都忘了?”
  李昭节撇撇嘴,改口道:“桂花酒也使得,酸酸甜甜的,吃一斗我都吃不醉。”
  曹氏见李昭节听劝,脸上含笑,这才让丫头去倒桂花酒和李九冬要的酸汤来。
  丫头托着黑漆小茶盘,送来一壶桂花酒,道:“外头间壁张家小姐着人来家里,问四娘在不在家。”
  李昭节一块鸭肉噙在齿间,“咦”了一声,急急忙忙把鸭肉吞下肚,道:“就说我闲着呢,这就去找张姐姐学画画。”
  说着又邀李九冬,“妹妹一块去,你还记得张姐姐不?高高的,瘦瘦的,比三姐姐生得还周正灵醒。”
  曹氏听到这话,眉头微皱。
  李九冬从小和李昭节形影不离,姐妹俩从没分开过,但两人年岁越大,性格差异也越明显,李昭节爱热闹,李九冬爱清净,姐姐爱玩,妹妹喜欢待在房里看书绣花,不再像以前一样密不可分。李昭节前几次就是单独出去的。
  李九冬看一眼盘子里的鸭肉,不怎么想出门,李昭节又开口催促了几句,她才恋恋不舍地放下筷子。
  到了张家,进了屋子,丫头端来一盘子点心,跟螺狮一般,底下浑圆,上头尖尖,一样雪白,一样腻红,精致玲珑,一盘拢共只有十二枚。
  张桂花笑向二人道:“家里才雇了个南边来的厨娘,她造的好汤水,还会拣滴酥鲍螺。酥油不经放,一会儿就化了,只有冬日里才能拣,亏得她手脚快,才拣得一盒,这玩意儿得即做即吃,你们尝尝。”
  滴酥鲍螺就是酥油鲍螺,也不算很难拣,但原料不易得,要将牛羊奶不停搅拌,使奶油和奶、水分离,舀出奶油,在凉水中揉捏,挑出柔润成型的酥油——这才是预备好了最初的原料,再加蔗糖、蜂蜜搅拌,待凝固后,扭旋成一枚枚或扁或圆、形似螺纹的小点心。滴酥鲍螺在南方较为常见,富贵人家总有一两个会拣鲍螺的丫头。苏州府的带骨鲍螺尤为盛名,文人特意为其撰文,称带骨鲍螺是天下至味。
  北方以奶油制成酥山,京城多冰窖,夏季时宴席上必有一道酥山。南方则爱精致小巧,多带骨鲍螺、酥油鲍螺。瑶江县不南不北,常吃的是鲍螺。
  花娘子会拣鲍螺,李家其实也有丫头会拣,不过没有花娘子拣的好,也及不上张家的这么精致,而且周氏节俭,只有张大少奶奶登门时,才会让人拣上一两盒。
  李昭节近来随张桂花学画,彼此熟稔,也不客气,先捻了一枚吃,滴酥鲍螺入口即融,香甜满口,不由赞道:“好吃!”
  李昭节不爱甜口,噙了一枚,化在齿间,心里还在想着那盘没吃完的卤鸭。
  李昭节推了她一把,道:“你见过张姐姐的画没有?待会儿让你开开眼界。”
  张桂花矜持一笑,慢慢悠悠吃了几枚滴酥鲍螺,方故作疑惑模样,道:“你们家来客了?”
  李昭节点点头,“张姐姐听说了?我二叔娶了个新婶子,新婶子又带来两个新姐姐。”
  张桂花脸上笑容不变:“噢?她们多大年纪?”
  “和我三姐姐差不多大吧。”李昭节继续吃鲍螺。
  “她们为人怎么样?”
  李昭节见张桂花似乎对李大姐和李二姐很感兴趣,低头想了想,“张姐姐是不是想邀她们来做客?我看不必,她们俩不识字呢!每天只会说些针线活儿和市井粗话,我都懒得理会她们,何况张姐姐你呢。”
  张桂花听说李大姐和李二姐都不识字,心口一松。
  李子恒回家,不止带回几只卤鸭子,还背了一篓旧衣裳——平时不小心蹭破磨坏的。
  李绮节看着李子恒一件件往外掏衣裳,笑道:“球场那边不是有会缝补的老师傅?”
  李子恒笑眯眯道:“还是宝珠的手艺好。”
  宝珠顿时喜笑颜开,一把搂走所有衣裳:“那当然,外边那些人,哪及得上自家人用心。”
  丫头送来午饭,主食是绿豆稀饭,两样凉拌蒸菜,并一笼杂色煎花馒头和千层蒸饼。馒头是梅菜素馅的,千层蒸饼里揉了桂花蜜、花生仁,撒了一层红绿玫瑰丝。
  李绮节喝了厨房送来的稀饭,吃了几个拌了油炸的杂色煎花馒头,千层蒸饼她却不肯吃,豆腐脑、桂花酒酿汤圆、米酒糟她都能吃上两三碗,但蒸饼、糖糕、豆沙卷却是一两块就饱了。
  她忙里忙外,没时间讲究饭食,吃得比往日简单些。
  李子恒正好肠胃不适,也想吃稀饭,丫头过来传话,让他去隔壁院子陪李大伯和周氏一块吃饭。
  买了间壁的院子后,大房和二房分开住,李大伯和周氏仍然住原先的房子,李子恒兄妹俩搬到这边新院子住,李大姐和李二姐也住在这边。
  李子恒陪李大伯吃完饭,仍旧回到这边院子来。李绮节正领着丫头们在树底下摘桃子。
  早春时节,还没到吃笋的时候,桃花悄悄吐蕊,枝头满簇,灿若云锦,粉黛红颜,风情千万。等到暑热天气,落英早已化为春泥,桃树被晒得蔫蔫的,细长尖叶子挑在细枝上,枝头挂了累累的青白果子,压得树干弯了腰,抬手便能够到。初秋时分,桃子才渐渐染上几丝胭脂色。本地的桃子,成熟后也只有小娘子的半个拳头大小,果肉薄脆,酸得倒牙,没人爱吃。
  李绮节偏偏就爱吃酸桃,越脆越硬,她越喜欢。
  丫头摘了几个快成熟的桃子,放在篮子里,桃肉已经绽开些许,稍微用力一捏,中间的桃核便松动脱落。
  李子恒从枝头摘下一个红得最烂熟的,咬一口,脸上立即皱成一团,“太酸了,难为你怎么吃得下去!”

☆、第96章 九十六

  李绮节笑了笑; 不等丫头送桃子来,先走过去,从竹篮里拣起一个吃,刚拿到手里; 唉哟了一声,连忙放下:桃子外面有一层白色绒毛,只需浸在水里轻轻一搓便干净了。这层绒毛很碍事; 桃子如果不事先洗过就直接吃,手上、嘴上沾了绒毛,会发红发痒的。
  小丫头是惯干粗活的,自然不怕,李子恒铜皮铁骨; 更不会怕; 李绮节却是身娇肉贵; 才碰了那层绒毛; 便觉手指痒得厉害,连忙用手去抓,结果越抓越痒,一并连脖子、头发都痒起来了。
  宝珠哭笑不得,连忙命人去抬热水来; 把李绮节按在浸了晒干的金银花瓣和凌霄花瓣的热汤里; 好好搓洗一顿。又替她拆了发髻,洗了个头。
  沐浴过后,她抹了一层薄薄的香脂; 换了一身水红纱衣、杏黄纱裤,散着长发,怀里搂着一枚湘竹枕,伏在窗前的美人榻上。
  宝珠搬了张绣墩,坐在美人榻旁,捻起李绮节肩上的一束长发,把毛刷在兑了桂花油的热水里蘸了一下,从发根到发尾,轻轻搽在每一根发丝上。
  李绮节才刚泡了热汤,正自昏昏欲睡,嫌宝珠弄得忒慢,“快些搽好抿起来罢,这会子困着了,夜里就不想睡了。”
  宝珠答应一声,加快速度。
  李子恒有事要和李绮节说,坐在外边院子里,一边看丫头们摘桃子,一边等果子吃。
  丫头送来一盘六月雪,拌上嫣红的西瓜瓤,再淋一层厚厚的酱色桂花蜜,盛在缠枝莲花纹的碟子里。
  李子恒最爱甜食,登时露出一脸笑容。正好看到李绮节散着一头半干的长发出来,挥挥手,让丫头先放一碟在她跟前。
  “刚才没酸倒牙吧?吃点甜的。”
  李绮节悄悄打了个哈欠,闻到碟子里散发出来的香甜味道,来了点精神,拿匙便吃,心里还惦记着树上的桃子:“桃子洗干净了没?”
  宝珠一边给李绮节的头发抹桂花油,一边劝道:“快些忘了桃子罢,上一回吃了几个桃子,把牙齿都吃酸了,一天三餐都只能喝粥吃豆腐,三娘忘了?”
  李绮节有些悻悻然,吃完一碟子六月雪,晃晃脑袋:“这六月雪不像是咱们家做的。”
  李子恒随口接道:“托人在外头买的,也不晓得是哪一家。”
  李绮节道,“镇上齐娘子家的六月雪做得最好。”
  宝珠插嘴道:“她家间壁的油炸果和炸麻花炸得好吃。”
  正说些吃食点心,丫头提进来一篓子新鲜的覆盆子和山果子,“前头来客了。”
  满满一篓子鲜红、橘黄的覆盆子,跟一粒粒珊瑚珠攒成的珠串似的,鲜亮可爱,山果子的颜色更深,紫红、紫黑,个头也更大。
  “哟,这玩意儿哪儿来的?”李子恒连忙朝丫头招手,“给四娘、五娘和大姐、二姐送了没?”
  丫头道:“送了,人人都有。”
  李子恒点点头,向李绮节道:“真是奇了,院子里的桃子都熟烂了,外头还有覆盆子?”
  这时节白日天气虽然依旧有些燥热,但早晚却渐渐有些幽凉,丫头们早就换上夹袄。
  宝珠朝李绮节挤挤眼睛,“莫不是孙家送来的?孙少爷总能鼓捣到稀罕东西。”
  李绮节不知道宝珠怎么如此笃定,愣了一下,才想起上次孙家确实送过覆盆子和桑葚之类的夏果子来。
  算算离定好的婚期只有几个月了,李乙已经明确过孙天佑,年底之前,不许他再登门,他当时答应得好好的,又寻借口上门来了?
  丫头却摇了摇头,笑答道:“外头早没覆盆子了,听说这一篓是五娘子在山坳里摘得的。”
  宝珠有些失望:“原来是五娘子送来的。”
  说完,便将篓子接过去,先洗一碗送进来——覆盆子酸甜适口,汁水丰沛,最经不得水洗,碰水容易烂。
  李绮节回房换衣裳,宝珠跟进来给她梳头,刚戴上绒花,宝钗从外头走进来:“太太让三娘去正堂。”
  刘婆子挽着袖子,去灶间下了一锅鸡丝面条,面汤里卧了六个荷包蛋,撒了一层切得细细的芫荽,大碗盛了端上来。五娘子稀里哗啦,一连吃了三大碗,末了还捧着碗,把汤汁都喝得干干净净的。
  孟小妹坐在桌边,低头吃面。她母亲吃完三大碗,她一碗仍旧没有吃完,筷子戳破碗底的荷包蛋,嫩嘟嘟的蛋黄凝而未凝,鸡丝裹了蛋液,掺在绵软的面条里面,小口小口抿在齿间,轻轻咬断,一点声音都不发出。她的头虽埋着,背脊却挺得笔直,端端正正坐在小方凳上,惟恐李家的丫头耻笑她粗俗。
  李绮节出来,和五娘子问好,一眼瞥见孟小妹,笑着去拉她的手,“妹妹今年几岁?”
  周氏在一旁笑道:“哪里是妹妹,你要喊她姐姐。”
  李绮节不由错愕:生得如此瘦弱单薄的孟小妹,竟然比她年长一岁!
  五娘子也笑了,说孟小妹确实比她大一岁。
  李绮节连忙改了称呼,脸上的诧异却没来得及收回去,在她看来,眼前这个面有菜色、头发干枯的小娘子,哪像是自己的姐姐,明明像比自己要小三岁。
  想想又觉得没什么可奇怪的,乡下人家的小娘子,五六岁起就能帮着父母做些家务,七八岁便跟着下地锄苗,插秧、抱谷、喂猪、放牛,样样都能张罗。到十一、二岁时,便可以算得上是大半个劳动力。孟小妹从记事起就会干农活,整日跟随父母在田间山头劳作,风吹日晒的,自然生得单薄。
  孟家的所有体面,全都给了孟云晖。
  五娘子打了个饱嗝,抹了抹嘴巴,憨笑道:“让嫂子见笑了,一大早走了几十里山路,就吃了一个饼子,正饿得慌呢!”
  孟五叔和五娘子包了几座山头种果树,如今一家人住在深山里,出入得走几十里山路。
  周氏笑骂道:“和我客气什么?”
  一边说笑,趁便让宝钗去收拾屋子,要留五娘子在家住。
  五娘子差点跳起来,推辞不肯:“不住了不住了!这就要家去!快别收拾屋子。”
  李绮节回过神来,收回逡巡在孟小妹身上的目光,帮着周氏留客:“婶子好容易来一趟,就算急着家去,也该吃了中饭再走。”
  几碗鸡丝面,只是饱腹而已,算不得正经中饭。
  五娘子面色微微一滞,随即便搓了搓手掌,道:“我也不瞒着嫂子,这回进城来是为了去县衙取办好的文书。一大早进城去,坐渡船过江,费了不少工夫才拿到。家里男人等着呢,这会子再不走,怕要走夜路,山里冷清,荒无人烟的,身上又没带火把,路边也没个投宿的地儿。”
  周氏看五娘子神色有异,怕耽误她的正经事,只得吩咐丫头预备好扛饿的油饼干粮,送五娘子母女出门。
  丫头早把东西收拾好了,糯米、赤豆、果子,一袋一袋扎得严严实实的,堆在麻袋里,五娘子是挑着担子来的,等她走的时候,李家的丫头再度把那两只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