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玩宋-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一把手的。一般来说,这地儿是用来安置临近退休的老干部,或者和当前执政者有矛盾的官员。
据司马琰回忆,他未来岳父赫赫有名的《资治通鉴》,似乎就是在洛阳给写出来的,写了足足十几年,所以内容特别多,块头特别大,乃是后世许多皇帝、官员填充书架的常用书之一,要是买精装版的话可以独占一整栏!
王雱与张载、梅尧臣抵达之后见天色已晚,先去找了家店用了晚饭,而后由王雱负责跑下三个临近府衙的公租房,分了钥匙,分头到收拾出来的宅院里歇下了。
第二日一早,王雱才和张载去拜见长官。
目前的西京留守是吴育,和包拯、韩琦、文彦博是同年,今年已经五十三岁,身体不大好,整个人给人一种清癯瘦弱之感。他显然已经从韩琦那得了信,对王雱很是和蔼:“稚圭以前就和我说起过你,我还想着什么时候能见见,不想你这么快就中状元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王雱去韩琦家辞别那天已知晓这位曾经官至副相的上司和韩琦私交不错,过来时一点都没担心,见了吴育自然也是一点都不怯场。
听吴育问起是否已经安顿好,王雱自然道:“昨晚来的,因为天色已晚,就没过来拜见,先找了地方落脚。”说完他又给吴育说起他们昨天抵达时吃的一顿洛阳特色菜,许是因为昨天饿着了,所以他吃得格外香,描述起来也勾人极了。
吴育本来因为身体不好,胃口一直不好,听王雱说得起劲竟也跟着饿了起来,当下叫人去准备饭食,说要留王雱和张载吃饭。
张载在京城时就见识过王雱顺着杆子往上爬的能耐,如今到了任地更是颇有些佩服。他们这些搞学术的,在官场往来方面往往不够圆融,不像王雱这样到哪都如鱼得水!
与长官一起用了顿饭,王雱大致摸清了这边的西京这边的情况。吴育因为年迈体衰,基本是不管事的,所以如果他想要干什么,请示一下就可以自行去办;要人手也尽管开口,洛阳好歹也能称为“西京”,不管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充足的,遇着什么疑难还可以请教一些退居洛阳修身养性安度晚年的前辈。
王雱对此非常满意。
不错,这地方够大,够富裕,人口还挺稠密,够他祸害的了!
第一零六章
洛阳这地方; 要说权力大; 那还真不大,它是河南府的治所,所以西京留守一般由河南府知府兼任。
由于上一次官家巡幸洛阳还是真宗年间的事情; 后来又设立了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洛阳的陪都功能逐渐被削弱; 渐渐就成了老病官员养老之地。
经济、军事方面的事情; 西京留守一般是不能自行裁断的; 得往上打申请。不过相对于许多地方州县,西京众多官员的选任相对比较严格,比如这通判之职责一般由西京留守亲自挑选或者拥有知州资历的人选过来。
王雱这个状元郎; 搁在中郡或下郡可能能捞个通判当当,到西京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当个西京签判了。
新官上任; 王雱要干的事还挺多; 主要是西京这边的上官老的老、病的病; 很多事得年轻人去协调。
目前的西京通判姓林,乃是吴育的学生。这也是很多地方的标准组合; 若老师老病体弱; 又外调任职; 学生通常会自请跟随,方便随伺左右; 比如司马光当初就跟着庞籍去郓州。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这是这个时代独特的师徒文化之一。林通判长得有些文弱; 气质上与吴育有些相仿,性格却意外爽利。他并不是特别擅长官场交游,因此很享受在西京的生活,对王雱这个调入养老窟的少年状元郎十分热情,时常邀他一起去赏花喝茶,介绍介绍洛阳的情况。
等介绍完了,林通判就把一些工作分给了王雱,比如迎来送往。
洛阳这地方,水陆交通都很方便,除去洛水河道偶尔有些淤堵之外没别的缺点,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不管是宋人还是外邦人都时常会从洛阳经过。
王雱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推出去招待客人会让对方感觉很有面子,因此林通判把这活儿扔给了他。
王雱刚上任不久就觉得自己可以去考个导游证了,每天带着往来的大佬们逛逛洛阳旅游路线,陪着赏赏花聊聊天什么的。相比起其他地方的签判,他的日子过得特别充实。
哪怕职位分工与想象中的清闲有些不一样,王雱也没放弃搞事之心。他早修书给几个老熟人——周文兄弟俩和胡管事,让他们过来洛阳玩耍。他到任后没几天,人也陆陆续续过来了。
胡管事算是看着王雱长大的,这些年基本是王雱去了哪,他便跟到哪,收到信便直接带着家小过来了,二话不说便着手帮王雱建设实验室和盘下郊野之地开工坊。
既是要开创“新洛学”,王雱自然得把手伸到文教方面去。眼下西京国子监归梅尧臣管,张载这个刚刚授官的新科进士则负责协助主管官员搞河南府的文教工作。
简单来说,教育系统里都是老熟人啊!
王雱给周文兄弟俩在府衙中讨了个差使,着他们一个负责收集消息、一个负责整合数据,自己一得空便往梅尧臣、张载那边跑,争取先把内部关系给打牢了!
熬到第一个休沐日之后,王雱便与张载一同去拜访邵雍。
邵雍虽开班授徒,居处却颇为简陋,早年靠打柴奉养父母,生活清贫得很。前些年邵母去后,邵雍收徒授学,靠着束脩总算不必入山打柴,不过他仍与父亲居于山中,家中资产仅有房屋数间,都是茅草搭成,简陋得很。
王雱两人趁着晨雾初消寻至邵雍那几间草屋外,只见一年近五旬的男子正在菜畦间忙碌,口中还吟咏着不知名的诗。
王雱粗粗地扫了几眼,发现那菜畦上的菜秧子蔫耷耷的,品种不明,不过显然不太适合深秋种植。再瞧瞧那高低不一的土垄,王雱更是浑身难受,好歹是一方名儒,怎么种起菜来这么不讲究呢?
想想陶渊明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王雱才稍稍释然,这文人种地不是为了收成,而是为了陶冶身心。
可来都来了,王雱瞅着很不舒服,进了园子拜见过邵雍之后,便讨来锄头帮邵雍把那土垄给打理整齐,而后和邵雍分享起农事心得:这菜垄是保水和防涝的关键,不能随便,一定得弄好;入秋之后呢,得挑些适合在秋季生长的蔬菜,比如萝卜啊,芥菜啊,胡荽啊!
接着王雱又给邵雍介绍,这些菜也很好吃的,比如胡萝卜和豆腐泡一起炖煮,炖到入味,可好吃了;要是侥幸得了牛肉,那更是无上美味,萝卜鲜甜,牛肉熟软,浸在汤汁里的豆腐泡也煮的软和易入口,一口咬下去,能同时尝到肉汁的香、萝卜的鲜。芥菜虽然味道不大好,不过若是有那农家腊肉带带味,吃起来也是很不错的!胡荽就更不用说了,吃肉做蘸料好吃,单吃也不错……
张载在一边听得瞠目结舌。他虽虚长王雱近二十岁,却不甚精通农事,没想到种个菜还有这么多门道。可是,为什么突然说到吃的呢?
邵雍也是头一回碰上这样的寻访者,从前朝廷派过几批人来征辟他去任职,都被他以生病为借口给推了。可听王雱这么一介绍,他竟觉得自己有点饿了,可以回去轻轻松松吃下两大碗饭,贼大的那种碗!
邵雍奇道:“你年纪小小的,还通晓农事?”
王雱道:“不算通晓,从前与我爹他们到乡里看过而已,有时我们会住在村子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便去看别人种这种那了。”他一点都不谦虚,“农户们都觉得我聪明,什么都愿意教我。”
王雱与张载便被邵雍请进草屋里饮茶,茶也是山上采来的,不是城里的泡法,而是随意抓上一把放热水里泡开就喝。
王雱许久没试过这种喝法,不觉粗鄙,反倒有些怀念,接过茶喝了一口,又和邵雍攀起关系来。
要知道吕希纯父亲的吕公著与邵雍交好,兄弟几人皆是邵雍的亲传弟子,王雱与吕希纯同窗两年多,还是同一个寝室,多亲近啊!便是不看这一重,他未来岳父司马光也有些交情,两人常有书信往来。
等邵雍态度越来越宽和,王雱又将张载推了出去。邵雍善治《易》,张载对此经也颇有研究,即便两个人年纪相差十几岁,聊起来后还是十分酣畅。
到后头,邵雍甚至去开了坛酒,留他们用过晚饭、喝到微醺才放他们走。
邵雍自己也有些醉意,王雱两人走后便倒卧在一旁等着酒意过去。邵父随着他们一起用饭,见邵雍醉倒在那,不由道:“你挺喜欢这两个后辈。”
邵雍含糊地道:“是两个不错的后辈。”
像王雱这样年纪轻轻便能连中三元的少年,邵雍自是喜欢;而张载许多想法都很新颖,邵雍很乐意与这样的青年才俊往来。
邵雍少年时也想过科举,只是后来渐渐放弃了。人过中年,朝廷倒是屡次征辟要授予他职位,可他早已无心官场,只想草屋闲田聊度余生。
当山野间的邵雍,他可以自由结交任何人,山野村夫也好,朝中诸官也好,他可以任情肆意;若是接受了朝廷的征辟,他不过是个低品小官,终日俯首低眉任人驱遣。
那样的日子,少时的邵雍也许可以去熬,年近半百的邵雍熬不了。
……
王雱到西京后不久,韩琦收到了吴育的来信。从前他们也有通信,韩琦本没放在心上,等拆信看了,才发现这信画风突变,通篇写的都是最近王雱常去陪他吃饭,然后就是吃了什么、有多美味,连他这个近年来胃口不大好的人都能多添饭,他学生林通判还说他近来长肉了!
韩琦:“……”
韩琦默不作声地放下信,他,感觉有点饿了。
韩琦把友人的来信收好,打开另一封来信,这信是王雱写给他的,打开一看,主要是描述他去找邵雍时都吃了什么,看得韩琦脸皮直抽抽。末了王雱还说,他和邵雍学了占卜,回头给他算一卦,不收钱,白送,虽然不一定准。
收到王雱信的自然不止韩琦,王安石、司马光和司马琰都收到了,眼下他们已经订婚,司马光便不再拦截他们的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由着他们自由通信。
当然,这主要得益于王安石给他洗脑,说应该尊重小孩隐私,有时给小儿女俩一点私人空间,可能更能拉进父母和孩子的距离。
司马光虽然觉得王安石和他儿子也太没距离了,可也被王安石一套一套的理论成功说服,不再去拆两对小儿女的信件。
为此,司马琰亲手给司马光缝了件外套,正巧可供初冬穿。
一到休沐日,司马光便穿着女儿送的新外套去参加同僚聚会,不经意地朝同僚炫耀:这是我女儿给我做的。
同在座中的王安石觉着,司马光这骄傲嘴脸简直没法看。
不就是一件衣服而已,没出息!
王安石结束聚会回到家,在信里把这事写给王雱听,话里话外都在明晃晃地暗示:你得给我送点什么能让我在聚会时跟别人炫耀的。
王雱收到信时,正陪吴育在烤芋头吃。他一边芋头扔进炭火炉子里,一边烧水煮茶,口里则和吴育汇报近来的各项事务。
本是枯燥乏味的事务,王雱说起来却有趣得很,听得吴育都忍不住开怀直笑。周武跑来说有王安石的信,王雱也不急,先搁一边,把烤熟的芋头从火炉子里扒拉出来,一颗颗剥了皮放到盘子里,与吴育一块吃了大半,才擦了擦手,当着吴育的面打开信看了起来。
到看完了,王雱还把其中两段念给吴育听,和吴育说:“你看我爹,就爱和人攀比,老师得了件袍子,他也想我给他送东西。我一个人在外头饱一顿饿一顿的,见天儿只能来您和梅先生他们那儿蹭饭,他不关心儿子就算了,还要我给他送东西,有他这么当爹的吗!”
吴育乐道:“儿子孝敬父亲才是正理。”
王雱趁机怂恿吴育搞西京团建,比如出城打个猎什么的。自古都是秋狝冬狩,秋天冬天都是狩猎的季节,近来洛阳又没下雪,风高气爽,正适合出游。
吴育身体不好,来洛阳后也没怎么出过城,听王雱这么一提便有些意动,叫林通判过来商量出猎事宜。巧的是,狄咏有事来了洛阳,王雱便邀他多留两日,一块出城去玩耍。
王雱来洛阳两个多月,认得的人已不少,再加上林通判居中协调,打猎当日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出了城。像吴育这些年迈体弱的,也乘着车出城在猎场中宴饮,等着王雱这些年轻人四散开去寻找猎物回来加餐。
王雱把邵雍也请来了,早年终日打柴种菜,邵雍身体很不错,哪怕已经快五十岁,上马弯弓依然不输任何人。王雱与狄咏骑行一段路,聊了聊狄青的近况,便一起去寻想要的猎物。
王雱提议出来打猎,自然是为了亲手猎些皮毛回去。真皮裘衣他就不奢望了,猎些毛色好的猎物给他爹他娘他妹妹他岳父岳母和他阿琰妹妹做帽子、做手套挺好。
王雱在心里一估算,任务还真是沉重。当个拖家带口的好儿郎不容易啊!
王雱一阵唏嘘,和狄咏约好分工合作,一人将猎物驱赶出来,一人负责射杀。两个人默契不错,效率极高,没一会儿就猎到一批不错的猎物托有经验的仆从帮忙将皮毛处理出来。
到太阳西斜,众人都回到吴育他们所在的地方。吴育和梅尧臣他们已经写了几轮诗,聊了几轮家国天下。王雱着周文帮忙切了一些野味,和吴育他们一块涮肉片吃,薄薄的肉片用筷子夹着涮熟即吃,若是吃不惯,还可以蘸点自带的蘸料,掩去野味异于寻常的口感。
一行人吃到兴起,喝了些酒,又作起诗来。
王雱对这次出猎有万全准备,早叫些通文墨的文士随行抄录。
于是回去时王雱不仅带着满满当当的漂亮皮毛,还带了厚厚一摞诗文,梅尧臣让他回去后校对排版,到时由西京国子监的印书所给刻印出来。
王雱亲自画了图、写明大小,叫有经验的裁缝店做些帽子手套围脖之类的。东西准备了好几套,都是按他离京时目测的尺码来的。
没过几日,王雱把《洛阳出猎》给排好版了,还顺手给配了图,什么群官马上英姿啦小火炉配小火锅啦,再加上梅尧臣他们出色和一干老干部酒到酣处写出的诗文,看着十分精美。
有些诗文有错别字的、用错典故的,王雱还空了一两个字亲自登门去问对方说“这两字记录的人没听清,该填啥来着”,众人都顺水推舟地给改了。
只有梅尧臣看了自己醉后写的东西,当场撕了其中一张,又教训起王雱来:“小小年纪的,你怎么这般油滑,错了就错了,还说什么没听清!”
王雱立刻替自己叫屈,他这可不叫油滑,这叫你好我好大家好,非要跑去和别人说“你这里写错啦,快给我改改”,那不是找打吗?
梅尧臣懒得理他。也不知范仲淹那家伙怎地就收了这么个学生,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这家伙都是妥妥的弄权小人苗子!
王雱精心设计的文刊太漂亮,梅尧臣虽然很看不惯他左右逢源的作派,却也舍不得不把它给印出来,勉为其难地让王雱将排好版的文刊搁下,表示自己回头会让人去印出来。
文刊正式刊行值日,王雱让人做的“冬日保暖套装”也做好了,裁缝店那边直接派人送上门来。
王雱逐一检查过了,发现做工很好,皮毛也处理得没有半点气味,非常爽快地付了钱,托人将全家人人手一套的礼物送去京城。
又过几日,“冬日保暖套装”便和文刊一起到了京城。
王安石一看,每个人都有,心中有些不满,不过转念一想,儿子做事妥帖也挺不错,便不追求独一份的了,当即把王雱亲手猎来的礼物分了下去,又亲自送了三份去司马光家,顺便带着文刊去和司马光一起品读。
这文刊,在京城也第一时间上架。一开始买的人挺少,后来有人注意到封面上头印的标题和作者名,什么吴育啊、梅尧臣啊、邵雍啊,这不是自己的好友老师吗?
这年头退休老干部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门生故吏满天下!
买买买,必须买!
有些还不知晓的,也被买到书的人宣传一番,赶紧遣人去方氏书坊买一本回来。
隔天就是休沐日,虽不算特别冷,王安石与司马光还是一人戴着一顶皮毛帽子出门。同僚问起,王安石就很谦虚地说:“我儿子在洛阳打猎猎来的皮毛,给我们一人做了一套保暖的玩意。这小子就爱捣腾这些,早说过让他别忙活,非要弄。”他又把手套给拿了出来,“看看,还说冬天手容易受冻,出门可以戴个手套。瞧这怪模怪样的,怎么戴得出门?”
王安石炫耀完儿子的孝敬,又取出一本文刊来,和交好的同僚们分享起梅尧臣他们的诗文,顺便念一念自己儿子写的新诗。真的只是顺便,他没别的意思!
司马光:“……”
真不想和王安石一起出门了。
第一零七章
韩琦最近没再收到吴育和王雱的信; 感觉挺清静,日子也过得挺舒心。结果《洛阳出猎》那本文刊一出; 韩琦又看到了吴育等人悠闲的退休生活。
年末忙得不得了的韩琦瞬间感受到当年朝中大佬们看到柳永开文会的愤怒。
这些家伙过得舒坦就过得舒坦; 做什么还要写诗呢?闲着没事集体出城玩耍很光荣吗?还有这文刊,写就写了,你还给配图做什么?生怕诗文还体现不了你们吃吃喝喝多快乐是不是?
更过分的是,这才刚看完西京那边来的文刊,齐州那边像是要和王雱他们隔空唱和一样,也开了个文会,领头的还是身骨越来越硬朗的柳永。
柳永在文会上带着其他人夸了他们齐州的冬天一番,说这地方四面环山,冬暖夏凉,便是冬日来了,那也是不冷的。冬天的大明湖,景致十分地美,他们行到建在湖上的小亭中; 红泥小火炉烧着; 细细小雪飘着; 人不觉得冷; 心更是暖和得很,烫上一杯暖酒; 快活似神仙。
柳永还特别写《忆元泽》一首; 先提了个小序说早听闻我的小友三元及第中了状元; 如今怕已是授官了; 山长水远,书信难通,也不知小友是否能习惯宦海生涯,许久不见,很是想念。
写完后柳永还觉得不够尽兴,又补了篇《记元泽三两事》,文字清隽秀美,又带着几分盎然趣味,令人回味无穷。
文刊剩下的内容,又都是说齐州山好水好风光好,吃吃喝喝真逍遥。
韩琦虽然常常写信邀人商业互吹,不过骨子里是个实干派,写的文章多是经世致用之谈,看完两本内容是“我们的日子真啊真快乐”的文刊之后只有一个感想:回头得想个法子折腾折腾始作俑者那混账小子。
虽说旁人可能不晓得其中关窍,韩琦却不可能不知道。他与范仲淹关系不差,试探试探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文刊要和王雱没关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真要没关系,怎么这小子走到哪,哪就印起文刊来了?
在国子监时,这小子还撺掇直讲们捣腾出《国风》呢!现在《国风》上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儒生们讨论起上面的问题时甚至会毫无风度地大打出手,厉害得很!
要说出文刊,他们倒也不是头一个,从前就有不少人出些唱和集,比如杨亿选编的《西昆酬唱集》就很有名,只写带起了追求华美浮艳文风的“西昆体”。
可像王雱这样不要脸,直接叫人在书坊门口摆个宣传海报,写上所有与会者姓名、摘出佳句吸引眼球的,着实是世间罕有。
毕竟不是谁都有这种厚脸皮的!
第二天韩琦去上衙,还听底下的人说,官家召翰林学士去聊天,叫翰林学士给他讲那本《洛阳出猎》了!听说官家听完之后很是心动,若不是冬日不好出门,官家都想去巡幸洛阳了。
韩琦只能庆幸现在是冬天,要不然官家真的临时起意想出行,台谏怕是要把王雱喷得狗血淋头。自从真宗年间玩了场耗资巨大的“东封西祀”之后,朝臣们,尤其是言官们,就非常警惕这种事。
当初与辽国立下澶渊之盟后,大宋仍与西夏连年交战,举国上下赋税加重、人心不稳。真宗怕朝局不稳,开始沉迷于各种祥瑞,底下的人为了迎合真宗也献上各种各样的祥瑞,宰执丁谓等人更是献上“天书”策划了一场东封西祀。
所谓的东封,就是去东岳泰山封禅,然后再转去西山祭祀,这一路上耗时极长、耗资巨大,真宗在路上遇到某人某事,还会大肆封赏一番。再加上大兴土木营造各种宫室,算是给朝廷财政挖了老大一个亏空,还把太祖设置的封桩库给败光了。
这封桩库,乃是太祖为收复燕云而准备的战略资金,封存着钱绢说存到一定数额再取出来收回燕云十六州。
结果现在什么都没了,朝廷还得为入不敷出的财政想办法。
也因此,官家继位后是极少外出巡幸的,至少继位这么二三十年都不曾去过洛阳。官家真要因为一本文刊就临时起意要巡幸洛阳,那王雱绝对又要被喷蛊惑君上!
对王雱这种去哪都能搞风搞雨的家伙,韩琦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韩琦正无语着,文彦博又给他递了个折子。这折子,又是身在洛阳的王雱写的。虽然王雱眼下只是个六品小官,但是,朝廷待文官十分宽容,若是你有事要上奏,官再小也可以把折子往上递。
王雱这回走的就是这个开放性途径。可他不是有事上奏,他纯粹是闲着没事,把折子当成长信来写:他说,他在洛阳过得很开心,大伙都很照顾他,长官吴育更是对他很好,时常留他在家用饭,他很不好意思,平时便买些菜过去加菜。
接着他又表示吴育家厨子厨艺极佳,平平无奇的食材也能做得非常好吃,并花了几百字描述有多好吃。但是,哪怕这么快活,他还是很是怀念在崇文院学习的日子,当初在崇文院的时候他时不时可以与官家一起散步,像朋友一样聊天,可开心啦。
后面的内容就更肉麻了,这厮在信里说什么“我很想念官家,官家您想不想我?”“冬天了,您要注意保暖,双手记得擦些防冻疮的膏药,免得冻伤了手。”“若是屋里烧了炉子,千万不要门窗紧闭,要及时通通风。”“当然了,便是天气再冷,也不要忘了走动走动,锻炼身体,身体好了,才不容易生病”。
韩琦觉着,自己还是当不认识这家伙比较好。这信写得,简直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那厮难道不知道这些折子会先经宰执筛选之后再送上去吗?
……
身在洛阳的王雱还真不晓得这回事,他从吴育那得知还有这种小官上奏的特殊通道,就在给他爹他们写信时顺便给官家写了一封,积极地加深他与官家之间的君臣情义!
世上任何感情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得靠自己去维系!
有个总不注意自己身体的爹,王雱唠叨起这些事情来可熟练了,简直能落笔千言不带停。
王雱写完信自觉干完一件大事,又去干一些小事情了。
最近他让周文带西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做了个课题,统计洛阳驿马的损耗率,反正监生们也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王雱就不客气地跑去让梅尧臣下达任务了。
接着王雱又把驻扎在洛阳的医官整合起来,完成另一个课题:研究马的解剖结构。
马匹是大宋的珍惜资源,每年朝廷与辽国、西夏等等交换礼物,都会涉及到马匹交易。宋辽、宋夏开榷场时,马匹也是能抵钱的重要物资。
但,大宋没有特别适合养马的地方,马,尤其是战马,永远稀缺得很,一度规定只有有官身的人才允许骑马、乘马车,普通老百姓只能骑驴子和赶牛车。
王安石今年当了群牧判官,王雱就了解到一些马政相关的事。他发现这时代虽然也有一些保护马蹄的措施,比如用铁底和皮革之类的将马蹄裹起来,但是这样的“马鞋”容易损耗和丢失,样式也千奇百怪,很不统一。
要知道马蹄长期与地面接触,容易磨损和被腐蚀,长途骑行和运载重物之后面临的往往是马蹄脱落的困境。一匹马若没了马蹄,和废了也没什么差别了。
市面上马肉之所以卖得便宜,除了它吃起来口感不好之外,还因为马肉比牛肉、鹿肉、獐肉容易弄到。
在崇文院完成岗前培训时,苏颂就给王雱提过这样一件事:开封曹门外有专门处理死马肉的一条街,他们把死马肉切下来埋藏一天,挖出来之后肉质会鲜嫩许多,只是有些腐烂了,做的时候要多加些调料掩盖住腐臭味!这样一处理,马肉吃起来就会有鹿肉、獐肉的口感,可以当成鹿肉或獐肉去卖。
反正听了苏颂这些话后,王雱直接就不想吃开封那些鹿肉和獐肉了。
而死马之所以容易弄到,就是因为它蹄子脆弱,耗损率高。
患有轻微强迫症的王雱觉得,万事统一一点会有好处,比如这马鞋,统一换成马蹄铁应该比较好。
只是他不是铁匠,对马蹄铁也仅限于理论水平的了解,具体怎么把它给弄出来,还得有强大的铁匠团队和研究团队。
首先要做的,就是摆出数据证明马蹄的脆弱。
这么脆弱的玩意,我们得悉心爱护,光穿鞋不行,带得穿订制铁鞋。随随便便套上也不行,得用钉子钉一钉,确保铁鞋能穿牢。
但是用于骑行作战的马和用于驮运的马,穿的鞋子是不一样的,这区别就相当于长跑运动员穿的鞋子和工地搬砖的人穿的鞋子,得找对方向来选。
所以得找人给铁匠们授课,讲解马的解剖结构,让他们对马蹄有充分了解,最好做到看几眼马蹄就能确定要给它们做什么类型的鞋、它们的鞋子要做多大。
顺便还能让医官们练习练习解剖技巧,今天能剖马,往后技术再纯属些就能剖人了!
当然,解剖这种事,医官们起初还不大愿意干,没事干嘛要去给死马开膛破肚?好在王雱早有准备,搬出曹老头和“玉圭客”给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示他们解剖完之后保证可以将论文,哦不,文章刊出在《医学问答录》上,终于成功让他们往解剖学迈进了一步。
第一个医官剖开马腹之后,好奇心战胜了一切。很快地,医官们发现马儿也有与人相似的五脏六腑,心脏的形状、肾脏的形状、肠子的形状,竟与第一期《医学问答录》当初刊出出来的人体解剖图颇为相近。
一时间切心脏的切心脏,切肾脏的切肾脏,数血管的数血管,数骨头的数骨头。等将马的内部构造琢磨透了,又按照王雱给的缝合教程将切口给缝合起来,据说练习熟练了,人伤口大了也能用这样的法子缝合!
巧的是,期间居然出现了一匹身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