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再许芳华-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长公主有高祖亲赐金令,出入宫闱无需候诏,但她鲜少使用这个特权,今日的确有些不同以往。
大长公主被旖景扶着坐下,轻轻拍了两拍孙女的手,抬眸时,深遂的目光暗含锐利:“圣上诏见犬子?听这口气,似乎不是好事。”又向太皇太后:“我今儿个入宫,确为一件蹊跷事,暂且不论,未知圣上何故在慈安宫诏见外臣,五嫂可愿释疑。”
太皇太后即使暗暗疑心,自是不会现于面上,话却不由她说,而被天子接了嘴,又将刑部尚书陆泽如何审案,凶犯怎么招供一一说来,末了深深蹙眉:“单凭两个庶民之供,朕也不敢尽信,但到底关系一条性命,兼又涉及永昌候府,才想诏卫国公来此,当着祖母的面问个清楚明白。”
大长公主神色自然冷沉下来:“五嫂相信那凶犯的话,认为苏家心怀叵测,害人性命不说,还欲构陷永昌候府?五嫂,候府也是上元外家,上元怎会加害。”
天子冷笑,却没有反驳,有的话说得明显了反而于事不利,苏家有没有动机太皇太后自己也有掂量,便听大长公主又问:“我倒是曾听孙子苏荇提起,早前外头也有些议论,都说永昌候府待个狂妄庶民极尽礼遇,我正疑惑,今日一听,难道那庶民就是死者吴籍?”
太皇太后正因大长公主那句质问心里微微有些不自在,好在大长公主也没不依不饶的纠缠,话及正题,也算给了彼此台阶,便将吴籍声称知晓曹大下落的事说了出来,前头严廷益的案子两位也曾经商量过,大长公主自是晓得曹大的重要性,微微颔首,却问旖景:“景儿看事,历来有不同眼光,听了这番经过,可觉得有蹊跷之处,到底是谁在后头兴风作浪,先是构陷永昌候府不成,转而又污篾卫国公府。”
严廷益案引发时,旖景尚陷“余孽”之手,不可能知道个中详细,这时又装模作样的问了不甚了了处,并没急着推测,一时蹙眉深思。
天子慢条斯理地开口:“严廷益案虽引言官争论不休,但这案子朕是交由大理寺卿负责审理,曹大甚是关键一事知者虽然不少,也仅限朝臣,吴籍一介庶民倘若不是真知底细,万万说不出曹大来,他那故友若非得了吴籍叮嘱在先更不可能知情,便是凶犯,倘若没有听得利贵、张明河议论,也不可能提起曹大,故而朕认为,凶犯之言并非随口胡诌。”
“圣上所言不错,臣妾也以为吴籍并非普通无赖,他的目的绝非讹财。”旖景这才开口:“但臣妾陋见,吴籍也有可能并不知曹大,而是受人指使,有意用曹大引诱永昌候府关注,他在数回众目睽睽之下,极尽不敬之辞,态度狂妄无礼,似乎是有心而为,意在让众人误以为他握有什么把柄要胁永昌候府,是以,他一旦被人毒杀,永昌候府才有行凶动机。”
天子微一挑眉:“这么说,王妃是承认有人布局,意在构陷候府。”
天子的话真是无处不设陷井,旖景直言不讳:“臣妾其实以为,吴籍绝不可能知道曹大下落。”
自从大长公主进了殿堂,连天子都让出主位,这时坐在下侧的圈椅里,旖景与严夫人自是不敢与天子“平起平坐”,两个都站在一旁,旖景说完那笃定之辞,微侧身子转向正座:“娘娘方才解释,三表兄之所以遭到质罪,是因被搜检出贿款,而锁放贿款的箱栊正是曹大经手寄存,有言官质疑,应是三表兄眼看罪证确凿,为了脱罪,串联表嫂族亲,使得曹大失踪,嫁祸在他身上,倘若真相果是如此,那么曹大就算没遭灭口,也定是被永昌候府关押看备起来,吴籍又怎会知他下落?永昌候府绝不可能受他胁迫。”
虞沨自打推算出吴籍必死,对手意在嫁祸卫国公府,其实便告诉旖景严廷益案的详细,旖景听后,不难发现对手在策划阴谋时,露出的这个微小破绽。
这时她继续说道:“永昌候府之所以将吴籍的话信以为真,便礼待于他,只能是因为寄希望找出曹大,让三表兄清白得洗,这就说明,三表兄不可能收人贿赂贪桩枉法,并让曹大顶罪,事实真相应是曹大被人收买,将贿款藏于主家寄存之物中,分明有人欲陷害三表兄,而这曹大,多半已被灭口,又怎会让吴籍察知行踪?臣妾虽不能断定策划阴谋者究竟是谁,但三表兄的清白应能证明。”
天子万万不想旖景没急着为卫国公申冤,却借着这个纰漏证实了严廷益的清白,唇角漫不经心的笑容就如外头积雪般消融一尽,眉心渐有戾气,又听太皇太后喜不自禁的一句:“景丫头所言不错,圣上怎么以为?”
他还能怎么以为,只气恼陈相虑事不周,为了借吴籍嫁祸卫国公,竟没发觉这计划的自相矛盾之处,只好打迭精神:“楚王妃果然明慧过人。”
“景儿确是比大理寺官员更有明断之智。”太皇太后冷笑:“那些个朝官,拿着朝廷俸禄,却对显而易见之事视若无睹,廷益的案子拖了大半年,也没给出审断,哀家看来,大理寺卿能力不足,并不能善任。”
天子气苦——大理寺卿是他潜邸时的属官,实为心腹,不想却被太皇太后拿住了这把柄,眼看职位就要不保,损失了一枚重要棋子。
旖景小胜一局,自然要乘胜追击:“吴籍之所以知道曹大,极有可能是受陷害三表兄者收买,他万万不料自己会被毒杀,有人是用他的死,构陷卫国公府。”
赐婚一事发生不久,就算能造成苏、严两家生隙,可严廷益被人栽赃却在赐婚之前,卫国公府绝不可能是主谋,当然天子还可以狡辩,称卫国公就算不是栽赃严廷益者,也可能利用毒杀吴籍嫁祸严家,不过旖景已经提出永昌候府并没有杀害吴籍的动机,反而希望他告诉曹大下落,才能为廷益申冤,那么卫国公又怎么会认为杀掉吴籍就能嫁祸永昌候?
天子正当气闷,却又见旖景莞尔一笑:“圣上、娘娘容禀,倘若真如凶犯之言,此事是家父主谋,凭家父之能,让吴籍死于非命而不受怀疑实在容易,又怎会让他死在朝暮馆,牵涉利、张两位,岂不让人生疑?”
太皇太后这时基本已经打消对卫国公的怀疑,闻言频频颔首。
天子见势不妙,连忙说道:“事实真相,还得待将利贵与张明河逮捕审讯后才算水落石出。”
他暗暗计较,待那两人死讯传回,也许仍有办法说服太皇太后生疑——卫国公大有可能没有设想周全仓促行事,眼见事发,凶犯将利、张两个招供了出来,一边安排灭口,一边让楚王妃为严廷益开脱,好证明自身清白,只这话不能由他亲口来说,需要一个太皇太后信任之人,究竟找谁合适?
天子这边还没有反败为胜的对策,大长公主又再落井下石——
“五嫂,我今儿个不请自来,原不曾想竟然有人血口污篾,是我一个旧部家中长者故逝,他们原本是赶返赴告,昨晚上到香河,眼看不能入城,寄宿在一处乡绅家中,哪知半夜,忽听隔壁人家发生凶徒入宅杀人的恶事,他们连忙赶往援手……”说到这里,大长公主微微一顿,看了一眼颇显心神不宁的天子:“可巧,险些遇害的人正是利贵与张明河,我那旧部本是武将,又带着不少部从,对付几个凶徒不在话下,一个没放走,因问得利贵是我国公府的姻亲,也没报官,而是将他二人一路护送回京,我也晓得他们这回牵涉进命案,当即就让荇儿送去刑部,还有那帮杀人不遂的歹徒,也都绑给了陆尚书。”
天子:!!!
这下他再也没了心思盘算找谁当说客的事。
“我暗暗猜疑,这事实在蹊跷得很,便想与五嫂商量一番,哪知这般凑巧,居然正赶上有人嫁祸陷构。”
太皇太后自是不会以为事情真有这般巧合,但这时她并不打算理会细节,只冷冷一笑:“也好,既然利贵与张明河都已归案,便诏他们来慈安宫,哀家可得察问个清楚明白,究竟是不是他们打算杀人嫁祸。”
☆、第六百九十四章 无奈妥协,损兵折将
天子有所不知,陈相这时其实正着急得团团转。
正如虞沨推断,当吴籍一死,利、张两个也逃不脱灭口的命运,好教这案子因无实据草草了断,卫国公却百口莫辩,陈相一早安排了府中蓄养的武师,暗中盯梢,就趁夜黑风高时杀人。
之所以让利、张两人暂离京都,是保证他们不被官衙收监,以致难以下手。
当然两人也不可能远走他乡,张明河在香河也有商产,自然而然便提议利大舅随他去别苑小住。
而陈相琢磨的是,既然要造成卫国公授意利、张杀人嫁祸,那么说明卫国公对这两人应当信任,凭白无故不可能杀了姻亲灭口,小伙计落网,张明河难逃其咎,他若是突然横死,旁人哪会信卫国公清白无辜?那么,只有当案子移交刑部,陆泽明察秋毫,逼得凶犯供出主谋,卫国公情知事败无可奈何只有将同谋灭口,这样便无法落实他与之串通的罪名,才算合理。
是以,灭口的最佳时机只能是在昨晚。
利贵与张明河都是庶民,张明河就算是个小富,也不可能有贵族官家的排场,府中不会有护卫,香河的宅子也没有太大规模,最多就是十余仆妇,几个丫鬟小厮,陈相觉得毫无压力,认为府中武师足能得手,根本不需向天子求助,动用暗卫杀人。
实际上天子也根本不觉得处理两个庶民需要他亲自安排。
这世道虽有死士,但这些人却非普通贵族能够大规模蓄养——虽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说,但真能为了钱财豁出性命者却少之有少,成为死士者,大多是些重犯,一旦落网难逃死罪,逼于无奈,抑或是想争取前程彻底脱罪,抑或是有亲长子女需要养活,才会铤而走险,一般来说,能得死士效忠者不仅有财,更得是权重势大。
陈相不可能养有死士,身为臣民,蓄养死士本身就触犯国律,天子不会应允。
天子在潜邸时为谋大位,当然蓄养了一批,但他既已登位,这些死士便能转暗为明,成了天子心腹,大多成为暗卫,以备天子“不时之需”,不需要再隐藏身份。
轻易也是不能动用的。
这就是说,陈相安排去香河灭口之人都有籍可察,又不可能全部都能舍身亡死,一旦落网,重刑逼供,便会有人供出相府,就算这些人都不招供,也会被陆泽追察到相府头上。
陈相压根不以为他的行动会失败,训练有素的武师会对付不了一帮普通仆妇,还能让利、张两个逃出性命。
这日早朝,陈相尚且心安,可当他回到相府得知派出的人手无一得返,甚至派去监管的心腹总管也没有踪影时,心里才忐忑起来,等了一阵,依然没等回半点消息,这才打算入宫告之天子事有变故。
而这时,利、张两个已经被提到慈安宫内,“姗姗来迟”的卫国公非但没有受到半句诘问,甚至未曾获准进入,天子显然已经没空搭理他了,卫昭十分抱歉地转达了天子取消诏见的御令。
卫国公便也像个没事人般折返京卫司,他才出了正阳门,就见陈相满头冷汗迎面而来,两人竟然还客套寒喧了几句,固然是一个气定神闲,一个心不在焉。
陈相听说卫国公本是得诏,却未见圣驾,心里也晓得有了变故,冷汗更是汹涌。
而慈安宫里,才刚死里逃生的利、张两位也是胆颤心惊,匍匐在下,视线里只有各人的衣裾裙角,眼睛都不敢抬一分。
张明河心里自是平静,却得装模作样。
利大舅却是实打实的魂不守舍——昨晚那场凶险经历彻底粉碎了他封候拜爵的美梦,想着就算逃得性命,陈相与卫国公只怕都放不过他,别说荣华富贵,也许最终仍会小命难保,一时万念俱灰。
还是张明河尚有几分冷静,与利大舅分析:“陈相必是得了圣上授意,咱们便是有十个脑袋,也不敢将他招供出来,当然,更不能承认杀人嫁祸之事,开罪了太皇太后也是一条死路,眼下之计,唯有推脱全不知情,或许还有生机。”
于是乎,这时两个匍匐在地都是大喊冤枉,咬牙不认是他们指使舞伎勾引吴籍,并授意凶犯毒害,只称是为商事去了香河,险险被人刺杀。
天子固然松了口气,但他也知道即使利、张二人没有招供,身陷刑部的“杀手”们也是个难题,当初他为了让计划顺利实施,只安排了一个心腹插手——便是那个落毒的小伙计。
这时利、张两个拒不认罪,小伙计势必会再受刑,这个心腹怕是保不住了。
果然,满心不耐的太皇太后刚让内宦将利、张两个带走,就有陆尚书遣人通禀,凶犯触壁而亡。
这下都不需要大长公主与旖景两个多话,太皇太后就冷笑出来:“当真奇妙得很,凶犯起初受不住重刑,陆泽亲易就能从他口中逼问出幕后主谋,眼下这凶犯再被逼问,竟然有了求死的决心,不怕死而怕痛,这凶犯还真是与众不同。”
天子握拳,眉心蹙紧。
太皇太后这时当然心中亮堂,天子的神色已经说明一切。
“祖母,依朕看来,卫国公果然无辜,永昌候更是清白,廷益也是被人陷害。”天子起身:“朕打算亲审那伙凶徒,拷问他们是被谁指使。”
这当然是天子暗示“妥协”——此事到此为止,关于“贪赃枉法”与“仗势欺人”那两桩也依“陷构污篾”审结,慈安宫也不需再追究吴籍案,天子亲审之下,那几个凶徒当然都会重刑而亡,背后主谋扑朔迷离。
天子这就是间接承认,这事是他一手策划。
因为他就算不认,太皇太后真要追究,也会揪出陈相这个罪魁。
太皇太后深深看了一眼天子,没有反对。
她并不希望这时与天子过多争执,相比不依不饶的追究,能息事宁人固然最好。
但太皇太后心中自然也有怨气,谁也不喜欢被人算计陷害,更何况那人还是亲孙子。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切都在虞沨计划之中,这一局小胜,但仅此程度,自然还不足以让慈安宫笃定废位之心。
一朝闹剧就此落幕,利、张两个并没再扣押刑部,得以归家,张明河自是“无忧无虑”,利大舅却十分忐忑,一夜惊险,朝早赶路,但到正午他却没有胃口用膳,卫国公却突然来访,提出建议,让利大舅回去祖籍,以耕种为生,终生不再涉足锦阳,他至少能保利大舅立命安身。
利大舅再无任何不满,长舒口气,甚至不愿再锦阳耽搁半日,只对利姥姥交待了一声,就收拾行囊如同丧家犬般溜走。
而这日午后,黄氏也得到了一条让她烦躁不已的消息——张姨娘又要回来了。
表面上的说法是八娘婚事将近,但黄氏哪能不知吴籍案,眼看张明河安然无事,张姨娘又“咸鱼翻身”,她立即想到事有变故。
算计落空,黄氏咬牙不已,但这桩事件她不过就是在太后跟前谏言,并没过多插手,还算隐藏在暗。
而慈安宫里,太皇太后当然是竭力挽留大长公主用膳,膳后,旖景告辞,太皇太后仍然不放大长公主出宫,借此机会,要与这位小姑子兼表妹促膝谈心,彻底解开心结。
“我知道上元为了六娘的缘故心生芥蒂,不过上元,我的确没有行逼迫六丫头的事,兼着今日这桩,我也彻底明白了,这桩桩件件,无非是为了挑唆咱们生隙。”太皇太后态度十分真诚。
大长公主也不再如同上回一般不冷不热,拍拍太后膝头:“五嫂也太小看了我,我哪会真以为你口是心非?便是六丫头,别看她年纪小又是个闺阁女儿,心里也明白得很,早看出庚帖与传言两桩事是有人想要挑唆矛盾,她之所以答应嫁去陈家,也是为了将计就计,果然,就引出了今日这桩。”
太皇太后大是惊讶:“我正不解,六丫头怎会情愿,竟是为了这般。”
“我也不瞒五嫂,我那长媳实在居心叵测,一昧地撮合这门姻缘,六丫头到底是她亲生,兼着又并不那么抵触六郎,一早就有了妥协的想法。”大长公主叹道。
“六丫头竟不抵触六郎?”太皇太后更是惊讶。
大长公主苦笑:“我那几个孙女,就六丫头最是寡言,但她眼光却不同世俗,她跟她五姐说呀,六郎对那红衣念念不忘,也是至情至性,不该受到世人诟病嘲笑,比那些满口海誓山盟实际朝三暮四的伪君子要强……她虽这么说,我心里却始终介怀,实在看不上六郎。”
太皇太后颔首,以示理解。
“前些日子,陈家过小定,陈夫人押着六郎来远瑛堂拜会,想是要让六郎当着我的面承认从前荒谬错处,答应善待六丫头,让我安心,我冷眼瞅着,六郎行止有度,倒真与那些纨绔不同,我便直接问他,是否还对红衣念念不忘,不愿另娶他人。”大长公主轻哼一声:“陈夫人被我这问话一惊,提心吊胆又满眼警告,就怕六郎又说出什么糊涂话,难怪她这个当母亲的不放心,那小子果真是个倔强的性子。”
太皇太后也提了半颗心:“六郎怎么说?”
“说他不敢违逆你的懿旨,也不能再有失孝道违逆父母之命,却承认仍旧不能忘怀旧情,实难做到对六娘一心一意,只不过再不会有冒犯之举,将来会尊重结发之妻。”大长公主又哼了一声。
“这混小子。”太皇太后甚是恨铁不成钢:“依然执迷不悟。”
“总归还算诚实,也明白过来那么对待简氏是为大错,不是一无是处。”大长公主叹了一声:“六丫头她心甘情愿,这事也已落定,我还能如何?总还望日长时移,这两个孩子将来能和睦就好,只要六郎真能如他所说,尊重六娘,我也懒得再提他曾经的错处。”
大长公主又是话锋一转:“朝暮馆发生命案,又听说利贵和张明河去了香河,我心里就不安得很,大郎也安排了人手暗中盯护,便见有人要害他二人性命,五嫂应当也知,事情没这么多巧合,旧部赴告途中搭救就是一个说法,实际上是荇儿带人阻止了灭口。”
太皇太后咬牙:“这事上元不消解释,我倘若还有疑心,那就真成了老眼昏花!圣上是受了信臣唆使……”她长叹一声:“他是天子,又是我亲孙儿,我难道还能不依不饶?只望圣上能察明陈秦二相的贪欲,远奸侫而重忠正。”
大长公主自然也不会再纠缠不清,点点头:“圣上登位不久,又年轻浮躁,五嫂还得缓缓引导。”这便表明卫国公府也会守口如瓶。
于是吴籍案就此告破——凶犯是受人收买,意图嫁祸卫国公府,后畏罪自尽,利、张两个也属无辜,卫国公更是清白,只那背后主谋,却因一众罪犯皆“抵死不供”而未曾暴露,案子就此审结,真相却“扑朔迷离”。
☆、第六百九十五章 风雨间歇,如此犒赏
旖景这日回到关睢苑时,已经下昼申正,本是放晴的融雪天,到了这时阳光却早早没入云层,朝早还垂在屋檐下的冰凌已经不见踪影,草木上的积白融滴入冻泥,北风一卷,阴湿扑面而来,即使围着厚重的风领,也不能完全抵达寒意丝丝入襟。
软轿停到正房阶下,旖景才一出来,就被这么一阵风刮得呼吸一窒。
大冷的天,帘卷几个丫鬟却靠坐在廊庑里,一个个笼着袖子缩着肩膀,眼见着王妃进了院子,才都站了起来行礼,但都没有跟进屋子侍候的想法,依然候在屋外。
夏柯与秋霜互视一眼,便猜度着怕是王爷今儿个进来得早,一般情况下,王爷不耐这么多丫鬟围绕服侍,这下王妃既已归来,只怕就更不需“闲人”叨扰,她们俩竟也识趣地没有跟进卧房,一个服侍着王妃在正厅除了脚上的木屐,一个留在外头一问,果然证实了猜测,便只替旖景挑了次间的锦帘。
宴息间里,唯有西风坐在脚踏上做着针线,因着天光越发暗了,手里的绣绷高高举在眼前,听见响动才移开,赶忙上前解了主子身上的披风,与那件染满寒气的大袖对襟外衣。
屋子里烧着暖墙,连夹袄都穿着不住,旖景干脆解了下来,只在中衣外披了件家常着的开襟齐腰罩衣,轻而软的锦缎里只絮着一层薄薄的丝绵,这才让旖景轻舒了口气,摆脱繁重的礼服后,觉得骨头都轻松了几分。
她侧坐炕沿,由得西风拆下发髻,取下一头金簪花钿,挽起轻便的矮髻,一边才问:“王爷回来了?”
外间只留一个丫鬟服侍,隔扇也关合着,显然里间有人。
“正午就进来了,吩咐了要午睡,不让打扰。”西风的嗓音压得低沉:“已经睡了近两个时辰。”
旖景微不可见的蹙了一下眉头。
别说这段时日虞沨忙碌得早起晚归,便是从前,他也没有白昼小憩的习惯,他料得今日天子会冲国公府“发难”,商量好让自己一早入宫“打擂台”,为的也是干脆洗清严家三表兄的罪名,好让太皇太后记下附送的人情。
虞沨不便出面,自是因为他眼下的身份,倘若无诏主动请见太皇太后,未免太露痕迹,而不如旖景问安来得自然——利、张两个昨晚在香河遇刺,怎么也得等到时近正午才能赶返锦阳,旖景清早就入宫,太皇太后才会相信是场巧合,不会怀疑天子的计划其实一早就被苏、楚两府洞悉,却罔顾不问,眼看吴籍丧命才布下陷井意在抓天子一个现形。
这么一来,大长公主那番得知吴籍被害,又见张明河被牵涉进来方生警备的借口才可能被太皇太后信之不疑,毕竟吴籍没将曹大的事张扬得人尽皆知,虽说有人目睹永昌候似乎被这人捏住了把柄,可谁也不知其中仔细,吴籍若非死在朝暮馆,卫国公府又哪能想到这桩人命案是针对自家,甚至在利、张两个被人灭口之前,卫国公府也不可能笃定这是场阴谋,没有仅凭捕风捉影就知会慈安宫的道理。
是以,张明河才必须说服利大舅隐瞒陈相收买在先的真相,推脱两人是毫不知情纯属无辜,固然是为了让张明河全身而退,另一关键便是不让太皇太后察知卫国公府一早知情——若是太皇太后知道张明河倒戈在前,苏家早知天子要对吴籍动手行嫁祸之事,却不阻止而将计就计,那么今日最多也就算打个平手,谁也没占谁的便宜。
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预防太皇太后产生有人故意“挑唆”她与天子生隙的疑心。
这一切计划都是虞沨在后策定,但他不能登场,毕竟去后宫“问安”是女眷的职责所在,一个亲王非年非节涉足后宫显然是“别怀他意”。
但旖景认为虞沨一定会关注结果,因为安排及时,卫国公府势必不会担着杀人嫁祸的罪名,但若处理不当,也许仍然难免让太皇太后生疑,是以旖景午膳后出宫,并没有着急回家,而是去了国公府静待大长公主佳音,直到确定一切尽在计划,太皇太后完全相信大长公主的解释,卫国公府纯属“正当防卫”,并没预谋算计天子。
但他却在正午就归来小憩,情形有些不正常,旖景首先想到的是王爷身感不适。
等彻底卸下沉甸甸的首饰发簪,旖景才推开隔扇,里间的光线要更沉晦几分,隔着垂放的帐幔,里头侧卧的身影就显得越发隐约。
一室寂静让她下意识地放轻步伐,掀开一角帐幔,却迎上了帐中人尚且有些惺忪的目光。
“醒了?”旖景侧坐床沿,说话间手掌已经覆上虞沨的额头,并没觉得发热,心头才微微一松。
他散着长发,身上盖着一床白狐毛软毡,掌心温热干爽,并没有清冷的触感抑或潮热汗湿。
感觉到他收紧指掌,旖景且以为会这人会借势坐起,哪知自己反而被拉了下去,几乎是跌在了枕上。
温暖的软毡搭在她的腰上,他的气息就紧密围绕了过来。
“醒了有一阵儿,赖着不想起来。”虞沨的语气有些懒惫,将妻子又往怀里轻轻一拉:“今日天冷,快脱了鞋上来暖暖。”说着话就举手将那件敞襟罩衣往肩下一拉,又恶作剧般故意弄散了旖景本就松松一绾的发髻。
屋子里光线沉晦,透过帐幔将将能辨眉目,有些像夜幕即将四合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暧昧。
“今日怎么睡了半昼,可是染了风寒,觉得不适?”旖景整个人窝进了软毡里,到底还是问了一句。
“昨晚没睡好,大早就觉得有些疲倦,兼着融雪实在太冷,趁机躲懒。”虞沨吻了吻旖景的鼻尖:“我没事,前些日子总防着对手‘动作’,难保提心吊胆,好容易等到机会反击,这才敢松懈半日。”
旖景还想追问,就被虞沨略一翻身压迫上来,唇角是舒展的笑意,眼睛里的惺忪这会儿倒彻底消散,就像清晨雾气刚散的湖面,正显澄明。
“王妃若是不信,看来我得努力证明。”
里衣的襟口稍稍敞开,肌肤的暖意丝丝渗出,薰艳了枕上人的面颊,旖景似嗔似笑的看着男子清俊的眉目,浓睫随他尚且长缓的呼息颤颤,却待那修长的手指正要抚上面颊时,她准确握阻。
“我以为王爷会关心今日慈安宫里的事。”
“不用问,王妃出马,势必战无不利。”说话时已经反握住她的手,放在唇上:“我得好好犒赏王妃,以为激励。”
又是这般“犒赏”?旖景“大怒”,身子一个翻转。
发上仅有的一支白玉簪早被无声无息地取下,青丝滑落肩头,王妃“居高临下”,早被暖意缓和而恢复了嫣朱的嘴唇紧抿,却依然俏丽有若春樱。
虞沨被猝不及防地推卧在枕上,笑意却深入眼底,没有反抗的意思,任由发作的温顺。
她尚且还有些微凉的指尖,拨划过明明想占便宜还口称犒赏的人俊挺的鼻梁,落在他的嘴唇上,描着笑意到唇角。
她身子下倾,中衣竖领扣得一丝不苟,并没有泄露半分旖旎,但这姿态却尽显妩媚。
“王爷,究竟是谁在犒赏谁?”她眼中“嗔怒”,嗓音却满是娇憨,话音才落,吻也落了下来。
虞沨的呼息渐渐紊乱急促,却渐渐不满她过于灵巧的舌尖,正欲缠绵,却又逃离。
手掌穿过她的秀发,锁牢项后,他已难耐她保持清醒的挑逗,要纠缠着她一起沉沦。
但唇舌忽然一冷。
睁眼看她,双靥更艳,眼睛却仍然澄澈,眉梢轻挑着,笑意里全是心满意足。
“王爷,可还想让妾身犒赏?”她满是促狭地问,却根本不待他回答,就吻住了他的耳垂。
他难耐地呻吟出来,一直知道这是她最为敏感的地方,却不知自己原来也是。
她的吻沿着他的脖子一侧,跳动的血脉下来,隔着轻薄的里衣,牙齿轻轻一叼锁骨上的肌肤。
胸腔就像被谁的手掌穿破,直接摁上心房,导致心跳那般急促,激越一股炙烫弥冲咽喉。
“看来王爷是不想得这犒赏?”正觉意乱情迷,耳畔又是她娇俏的调笑,这一句之后,竟想挣扎出他的怀抱。
放了火就想逃跑,世上可不容这么无法无天的行为。
虞沨终于“反击”,重新拿回主动,握着旖景纤纤手腕,将她拽了回怀抱,勾牢了她调皮的脚踝,一个利落地翻身,文质彬彬的王爷轻易就将略通骑射的王妃制服。
吻一触而深,急促的呼息与醉人的情话,在间歇时烫热了唇舌,事实证明王妃确难抵抗王爷的温存,分明是他嗓音暗哑,分明是他急不可捺,可神思恍惚、颤栗呻吟者渐渐就成了她。
未至夜暮,有一场缠绵欢好就演绎得轰轰烈烈。
最后她几乎是失力般地攀紧他的肩头,当他释放之时,颤栗着几近昏厥,脑子里长久空白,直到他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