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负娇宠-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令齐不想再耽搁下去,直接从袖袋里掏出一个荷包,追上少女,将荷包递给她:“你既然不肯让我们送你回家,那么就收下这些银钱吧,权当我们赔礼了。”
粉衣少女连连推让,“不可,不可。我、我怎么能要你们的钱呢。”
她目测,荷包里是一整个硬块,联想到之前王令齐在客栈的豪爽,她敢确定,这里面应该是银饼子。
唔,重量嘛,应该不低于十两!
王令齐没了耐心,娘的,不过是个小事,他们却在路上耽搁了半个时辰,这都正午了,阿娘和猫儿早就饿了吧。
再磨蹭下去,饿坏了阿娘和猫儿,就是他的罪过了。
王令齐直接将荷包塞进少女的手里,硬梆梆的说:“要么让我们派人送你回家,要么就收下这银子。”
说罢,王令齐故意瞥了程叔一眼,冷声道:“省得又有‘好心人’说我们仗势欺人、不管伤患死活之类的混话!”
程叔知道王令齐说的是他,但他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依然昂起头,自认为傲气十足的回视王令齐。
粉衣少女轻咬下唇,表情很是为难,“这、这~~”
程叔最见不得女孩子这般柔弱、无措的模样,他想了想,道:“小娘子,不如你把这荷包收下吧。也好让他们安心的赶路。”
看来,这对兄弟倒也没有纨绔到底,还是有点儿良心的。
粉衣少女听了程叔的话,仿佛有了主心骨,缓缓点头,“好,我听郎君的!”
“既是这样,那我们就告辞了!”
王令仪抬头看了看日头,跟粉衣少女道了别,揪着弟弟的脖领子,兄弟两个重新上马,朝驿站的方向赶去。
在官道上停滞了许久的车队也缓缓启动,踏踏的马蹄声,咕噜咕噜车轮碾压地面的声音,掩盖了某些窃窃私语。
王令齐坐在马上,扭头往后瞧了瞧,果然看到程叔和那少女“依偎”在一起低语的模样。
他不禁嗤笑一声。
“阿齐,笑什么?”王令仪当然知道弟弟笑什么,但还是想问问。
王令齐冷声道:“一个聪明的女骗子,一个蠢笨的勋贵子弟,哼,真真是一场好戏。”
王令仪满意的笑了,道:“不错,有长进了!”能看穿那女子柔弱的外皮,阿齐果然进益了。
“嘿嘿,这有什么,这样的骗局,咱们跟先生在外面的时候,不知见过多少呢。”王令齐难得被兄长夸奖一回,竟有些不好意思。
王令仪又是一笑。
但很快,他似是想到了什么,笑容敛去,“程家,果然有问题啊。”
程叔都二十多岁的人了,却还这般“天真”,让王令仪不禁怀疑起程家的家教来。
“程家如何?与我们有什么相干?”王令齐嗤笑一声,“姑姑的亲事,是叔祖父、叔祖母定下来的,连阿爹阿娘都没办法呢。”
王令齐很瞧不上嫡亲的祖母和姑姑。
这几年他看得很清楚,亲祖母是个老糊涂,偏自以为聪明,总做一些让亲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姑母呢,被宠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明明握着一把好牌,却硬是打了个一团糟。
最让王令齐生气的是,阿爹阿娘对姑母绝对算得上仁至义尽,可姑母还不知足,未出阁的时候,没少找阿娘的麻烦。
阿娘看在阿爹的面子上,不跟姑母计较。
王令齐却拿着小本本,将王怀婉办的那些事一一记了下来。
时间久了,破事儿记得多了,也就磨光了原本就不多的亲情。
所以,王令齐根本就不想再把王怀婉当成亲人。也就不再关心,她的夫家靠不靠谱,她在夫家过得好不好!
王令仪沉默片刻,他也不待见亲祖母和姑母,但他是嫡长子,对于家人,除了血缘亲情,还有一份责任。
越想越烦,干脆不想了,王令仪吩咐弟弟,“好了,不说这些了,赶紧去驿站安排吧,耽搁了这么长时间,再不抓紧,傍晚前咱们就不能进城了。”
“遵命!”王令齐应了一声,打马朝驿站奔去。
在驿站简单用了一餐,王家人便又启程了。
因为时间紧张,车队赶得很快。
在城门关闭前,一队人马总算抵达了京城。
“呵~~”唐宓掩着小嘴儿,打了个哈欠。
柳佩玖已经习惯了唐宓的睡神模样,她坐在窗边,撩起帘子,饶有兴致的看着外面的景色。
“咦?已经进城了?”唐宓扫了一眼,看到了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街道。
“是啊,咱们终于回京啦!”
柳佩玖很兴奋,梁州那个地方,她真是呆够了。再次回到繁华的京城,她全身的细胞都欢快起来。
“嗯,我们回来了!”
唐宓喃喃的说着,眼底闪过一抹复杂。
车队在朱雀大街上行驶,穿过好几个坊区,终于抵达王家所在的务本坊。
王家大宅,中门大开,一排排的仆妇排列整齐,领头的便是唐妈妈。
她站在台阶上,翘首望着胡同口,好半晌,终于看到了两匹枣红色的马齐头并进的跑了进来。
“来了,娘子他们回来啦!”
唐妈妈高兴的喊着,众仆妇也都十分高兴。
不多时,车队在大门口停了下来。
王令仪兄弟两个搀扶着唐元贞下了马车,又去后面将小妹扶下来。
唐妈妈赶紧带着一众仆妇上前给主子见礼。
两年不见,唐元贞很是想念唐妈妈,但门口不是说话的地方,主仆两个简单寒暄两句,便进了大门。
唐宓、柳氏姐妹也在丫鬟们的簇拥下进了大宅。
穿过前庭、路过中庭,二门外,小万氏带着两个女儿迎了出来。
其中还有王鼐、王鼎的几个妾侍。
唐宓目光掠过人群,却惊讶的发现:咦,妙仪女冠怎么会站在王鼎妾侍的队列中?这、这是个什么情况?
第116章 匪夷所思的事
不知为何,唐宓悄悄的看了自家亲娘一眼。
咦,阿娘好像也看到妙仪女冠了,可为毛没有半点惊讶的表情。
等等,阿娘虽远离京城,但在国公府留了不少人手,或许,是唐妈妈飞鸽传书告诉阿娘的吧。
但……还是有些不对劲啊,唐宓总觉得这件事似乎跟阿娘有关系。
唐宓脑洞大开,正神游天外呢,那边小万氏已经笑盈盈的迎了上来。
“哎呀,弟妹,你总算是回来了!”别管小万氏心里如何抵触唐氏的回归,但表面上,她却表现得十分热情。
不得不说,过去几年,小万氏长进了。
或许,她背后有什么“高人”在支招哩。
唐元贞美眸闪动,不意外的看到王令慧站在了小万氏身后。
“这两年我不在家,国公府多亏阿嫂操持了。”
小万氏表现得很热络,唐元贞也不会闹别扭,反正说两句好话也不花钱,夸两句又何妨?
“瞧弟妹说得,咱们不是一家人嘛,何必这般生分?”
说着,小万氏热情的挽上唐元贞的手,作势要扶她进二门。
唐元贞想看看小万氏到底进益到何种地步,也就没有避开,顺着她的意思,妯娌两个相携往里走。
“弟妹,我给你说啊,春日里宴请多,你和二弟虽然不在京里,但给咱们国公府的请帖却一张不少,”
小万氏一边走着,一边跟唐元贞说:“原本,这请帖是给你和二弟的,与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我想着,在一个府里住着,彼此又是亲人,实在没有必要分得这么清楚。”
唐元贞挑起一边的眉毛。小万氏这话是什么意思?想解释她为何打着国公府的旗号四处参加宴饮?
“嗯哼~”王令慧右手抵在鼻子下面,轻轻哼了一记。
小万氏赶忙堆起无奈又讨好的笑,凑到唐元贞耳边,“当然,我还有点子小心思。弟妹啊,你也知道,我们家阿茂和阿佩都到了说亲事的年纪。可我们家郎君现在也就是个从六品的校尉,根本没资格参加那些聚会,为了儿女,我也是没法子了,只好舔着脸拿了弟妹你的请帖……弟妹,看在我一片慈母心的份儿上,你可千万别生我的气啊。”
阿慧说了,谁也不是傻子,你占了别人的光,就要大大方方的承认,并诚挚的表示感谢。
没准儿人家会看在你“坦诚”的面子上,不与你计较。
可若是你既想沾光,还想摆架子,那就别怪人家跟你翻脸了。
当然,阿慧那死丫头说这话的时候,嘴巴略毒,连“既想当XX又想立贞节牌坊”的混话都说了出来。
小万氏捶了小女儿好几下,但还是将她的建议记在心上。
因为小万氏发现,最近几年来,只要她按照小女儿说的去做,面子上虽不太好看,却得了许多实惠。
面子跟里子哪个重要?
出身农家、过过苦日子的小万氏表示,脸面值几个钱,只要能得到实惠,说两句恭维的话又能怎地?
果然,她这么一说,唐元贞心中刚刚生出的几分不喜也淡了。
罢了罢了,左右她不在京里,国公府却需要交际,只要小万氏不太出格,去参加宴饮就去参加吧!
小万氏觑着唐元贞的脸色,见她神色如常,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王令佩跟在人群中,非常看不过母亲低三下四的模样。
她用力扯着帕子,心道:国公府明明是她父亲的,可恨王怀瑾勾结赵氏,这才抢夺了去。
偏偏母亲为了点儿蝇头小利,在唐氏面前伏低做小,真真丢人!
父亲不上进,母亲靠不住,再如此下去,他们一家早晚会被赶出国公府。
不行,她必须采取行动!
王令慧感觉到姐姐身上的低气压,眉头微蹙,唉,有个蠢货姐姐,她真的很无奈啊。
最可气的是,王令佩蠢也就罢了,却还以为自己聪明,时不时办一些令人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的事。
关键是,她犯了错,自己处理不了,最后给她擦屁股的还是她王令慧!
王令慧暗暗决定,这次她一定盯紧了王令佩,决不能让她再折腾!
一行人簇拥着来到了朝晖院。
唐妈妈早已命人收拾妥当,丫鬟婆子也井然有序的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唐元贞目光扫过,很是满意。
来到正堂,众人分主宾落座。
一队队的小丫鬟们走了进来,她们有的端着热水,有的端着茶盘,有的则端着点心。
唐元贞跟小万氏道了句“失礼”,从小丫鬟手里接过湿帕子擦了擦手和脸。
唐宓和柳氏姐妹也是如此,擦脸、净手、漱口,又涂了些润肤的珍珠膏,这才端起茶盅吃茶。
小万氏和王令慧含笑看着,唯有王令佩撇了撇嘴:穷讲究!
小万氏见唐元贞收拾妥当了,便捡着最近京里发生的新鲜事说了说。
这些八卦,唐元贞早就从唐妈妈那儿知道了,甚至知道得比小万氏说得还要多、还要详细。
不过,唐元贞看出,小万氏是诚心想跟自己交好,她也就没有拦着,故意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模样,小万氏说到精彩的地方,她还会插上一两句。
妯娌两个谈得十分热络,堂内的气氛也很和谐。
王令慧也笑着跟唐宓、柳氏姐妹闲聊,问一些路上的趣事。
都是年龄相仿的小姊妹,也曾同在一个学堂里上课,彼此间很有些共同语言。
几个小少女回忆起当年在梁州的情景,更是时不时的发出一阵笑声。
小万氏见小女儿和唐宓如此谈得来,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唐元贞也含笑看着。
就在这时,外头响起小丫鬟的通传声。
“万姨娘、楚姨娘、吴姨娘来了!”
唐元贞笑容敛去。
唐宓却有些好奇,万姨娘和楚姨娘是王鼐的妾侍,因为有女儿,又不肯改嫁,便留在了国公府。
赵氏不是个喜欢迁怒的人,真正与她有仇的,她都报复了回去。
对于两个侍妾和两个庶女,却没想着为难。
不过是多及双筷子、多养几个人,偌大一个国公府,还真不在乎。
所以,赵氏并没有苛待万、楚两个姨娘和她们的女儿,她们在国公府住得还算舒适。
如今赵氏没回来,唐元贞这个主母回归,两个姨娘商量一番,还是决定来请个安。
可、可这吴姨娘又是谁?
唐宓一双好看的眉毛微微蹙起。
王令慧一直关注着唐宓,见她这般,便知道她在想什么。
凑到唐宓的耳边,王令慧轻声道:“吴姨娘,是、是叔祖父去年新纳的妾。说起来也不是外人,你还记得阿祖身边的那个女冠,道号妙仪的那人?”
唐宓恍然,原来妙仪就是吴姨娘啊。
她也凑近王令慧,两个小姑娘几乎脸贴着脸。
唐宓小小声的问道:“她不是女冠吗?怎么忽然就做了妾?”
其实她很想问,妙仪怎么跟王鼎混到一起去了?
在她的印象中,王鼎并不贪恋女色,是个愚孝却耿直、老实的人哪。
还有,李氏又不是死人,又怎会容许这种事情发生?
说起这件事,王令慧一脸惨不忍睹,“这事,唉,还真是有些匪夷所思……”
第117章 果然够狗血
两年前,王鼎的孝期刚满,李氏便吵吵着要回京。
她不能不急啊,王怀婉守孝耽搁了两三年,程家那边每年都写信催李氏。
如果再拖下去,这门亲事肯定要黄。
王鼎也不想在梁州呆着了,没回老家之前,总觉得老家哪儿哪儿都好,可真正回来了,却发现处处不方便。
虽然有些老兄弟陪他说话,但到底身份有别,每每看到昔日的小兄弟、小伙伴小心翼翼的哄自己开心,继而拐弯抹角的求他办事的时候,王鼎就觉得腻烦得慌。
话说他丁忧三年,自己的前程还没保证呢,哪里还顾得上别人。
所以,刚除了服,李氏那边一吆喝“回京”,王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正巧王怀恩一家也要回京,王怀瑾便直接安排人,将这两家全都送回了京城。
回京后,王鼎还不等安顿好,就找几个同袍、世交走关系,希望有人能去圣人那儿提醒两句:他,王鼎已经丁完了忧,可以重新为朝廷效力了。
霍家和段家是王家的通家之好,尤其是霍顺,虽没了兵权,但还是车骑将军,每次朝会都能站在最前头。
王鼎便求到了霍顺跟前。
霍顺没说二话,直接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
霍顺也确实那么做了,某次朝会结束后,圣人留几位宰相和老将去御书房议政。
待议政结束后,霍顺故意磨蹭了一会儿,待其他人离去后,悄悄跟圣人提起了王鼎。
圣人沉吟,相较于王鼐,王鼎的人品还是很不错的。
但问题是,圣人刚刚提拔了王怀瑾,本着不想一家独大的原则,圣人不准备再给王鼎什么实缺。
霍顺听完圣人委婉的说辞,不禁有些默然。
其实他现在的境遇跟王鼎差不多。
圣人重用了他的嫡长子霍延年,而他这个老子就要给儿子让路,只担了车骑将军的虚职。
心里憋屈,霍顺却还要感激圣人。至少圣人没有忘记霍家,更没有将霍家踢出朝堂。
圣人只是提前让他霍顺退休了而已。
如今,王鼎竟也是如此下场。
唉,不肯服老的霍顺只能无声的叹口气,佝偻着身子离开了御书房。
刚回到家,王鼎便火急火燎的赶了来,追问他事情怎么样了。
霍顺想到王鼎和王怀瑾这对父子复杂的关系,没有将实情相告,只推说已经将王家除服的事禀明了圣人,圣人却没有表示。
其它的,霍顺没多说。
王鼎见霍顺这般,还以为他故意拿捏,不肯帮自己。
胸口堵着一口气,王鼎黑着一张脸回到了家。
李氏忙完了王怀婉的事,看到王鼎,赶忙追问差事的事办得如何了。
还能如何?
王鼎自觉在霍家碰了钉子,心里正烦着,没好气的吼了李氏一顿。
事关自家富贵,李氏被王鼎骂了,却没有生气,反而冷静下来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忽然,她脑中灵光一闪,用力拍着桌子,道:“好个杀猪匠,嘴上说着跟你是兄弟,帮个忙却还想着要好处。”
王鼎听李氏这么说,不禁有些纳闷,“这话怎么说?”
李氏就把刚打听来的消息告诉了王鼎:“王怀恩那小子不是刚补了个从六品的校尉吗?你以为他的官职是怎么来的?”
王怀恩当年犯了那么大的错,若非王鼐“救驾”,他早就被弄到牢里问罪了。
罪责免了,可他的仕途也毁了。
就在大家都以为王怀恩这辈子都不会当官的时候,王怀恩却得了个校尉的闲职。
没有实权,却是一个信号:王怀恩当年的事儿过去了,他,可以走仕途了。
王鼎忙追问:“你不说我都忘了问,是啊,他的官职怎么来的?”
李氏哼了一记,“能怎么来的?还不是霍顺帮的忙!”
王鼎沉吟道,“阿兄和霍顺的关系很好,看在阿兄的面子上,霍顺会帮忙倒也在情理之中。”
“狗屁的关系好!”李氏爆了个粗口,没好气的说道:“还不是王怀恩给霍顺送了礼。啧啧,听说小万氏不知从哪里寻了个极美的小娘子,请人调教了二三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关键是骨子里带媚……一下子就把霍顺给迷住了。”
得,后头的话不用说了,王鼎全明白了。
霍顺不缺钱,也不缺势,被家里的母大虫压制了二十多年,唯一缺的就是合心意的娇妾美婢。
王怀恩送礼送到了人家心坎上,难怪得到了霍顺的大力支持。
王鼎迟疑的说:“难道我也要给他送女人?”可问题是,他去哪儿找寻合适的人选。
李氏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我倒是有个人选——”
她凑到王鼎耳边,小声低语了几句。
王鼎更加迟疑,“她?合适吗?”
最关键的是,人家是自由身啊,又不是王家的客女、奴婢,如何能将她送人?
李氏不以为然,“怎么不合适?我养了她三四年,如今到了用人的时候,她合该回报我。”
原本李氏想留着她给王怀瑾做妾。
可问题是,王怀瑾被圣人钦点为梁州折冲府将军,掌管一府军务,还不知要在梁州待多久。
当初李氏回京的时候,不是没想过留下她,可李氏实在想不出合适的理由。
唐元贞不是好相与的,若没有恰当的理由,她绝不会留下一个妙龄女子。
若就这么拖下去,她的年岁就大了,李氏可不想养这么个闲人一辈子。
尤其是最近和程家谈论婚事,李氏无意间发现,“她”竟然借着两边说和的机会,跟程季勾勾搭搭。
李氏如何能容忍?
不管“她”有没有勾引程季,但无风不起浪,“她”绝对不安分就是了。
既是这样,李氏就更容不下了。
索性借此机会,将“她”送到霍家,既能当个礼物,还能打发祸害出门,真真是两全其美。
李氏的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殊不知,就在当夜,便有人悄悄将她与王鼎的商议内容透漏了给妙仪。
没错,李氏选中的对象就是妙仪。
妙仪听完小丫鬟的回禀,细长的眼眸闪过一抹寒光:李氏,好样的!你竟敢这般算计我!
三天后,李氏非但没能将妙仪打包送到霍家,反而黑着一张脸,喝了妙仪奉上的茶。
“……叔祖父无意间碰到了阿祖养的那只黑猫,便想起了阿祖,正巧这只猫现在归妙仪饲养,叔祖父便跟妙仪有了来往,一来二去,咳咳,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王令佩半遮半掩的将事情说了出来,只把唐宓听得目瞪口呆。
第118章 打劫!(求订阅)
王鼎到底是家中长辈,更是唐宓嫡亲的祖父,王令慧不好说太多。
很快便转移了话题,她问道:“猫儿,你还记得姜家的那个姜清吗?”
“姜清?”唐宓楞了一下,旋即便想了起来,“显新县君姜清?”姜皇后最宠爱的侄女儿?
王令慧点点头,“可不就是她。哎呀,这位县君真是——”
唐宓挑眉,“她怎么了?”
唐宓可没忘了当年在皇宫发生的事,虽然用蛇吓唬人的是熊孩子杨谏,但姜清绝对脱不了干系。
事后,赵氏曾跟她说过,杨谏因着杨太妃的关系也自幼养在宫里,与姜清一起长大,彼此的感情十分好。
姜家式微,姜皇后要看顾整个后宫,根本无法时时关照姜清。但姜清娇娇弱弱的,依然在皇宫里过得顺顺当当,其中少不了杨谏的帮忙。
姜清柔弱“不敢”跟人发生争执,杨谏熊,他敢啊。
所以,每次都是杨谏冲锋在前,姜清躲在他身后悄悄的出点子。
两个外姓人,硬是在郑家的皇宫里混得风生水起。
唐宓听完赵氏的话,瞬间脑补出了这两个人“狼狈为奸”的画面。也更加确定姜清绝不似她表现得那般柔弱、无害。
这不禁让她心生怀疑——
正旦那日,万氏和韩王太妃在皇宫掐架,自己前排围观,却被人推进了战圈,险些被毁容。
事后皇后和赵氏都查了又查,依然没能查出下黑手的是谁。
唐宓反复回想那日的情景,最后将嫌疑人锁定到了姜清身上。
原因很简单,那时唐宓才三岁,根本谈不上得罪人。
王鼐树敌颇多,但那些人绝不会把气撒在一个奶娃子身上。
唯一有作案动机的便是姜清。
唐宓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姜清那双含恨的双眸。
是了,就算不是她亲自动手,也有可能是杨谏那熊孩子冲锋陷阵。
但不管是谁,都跟姜清撇不清关系。
唐宓猜到了凶手,却没有说出来。
因为没有证据啊。
再者,自家阿婆和姜皇后的关系有点儿微妙,若是她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指证姜清,某些个有心人没准儿还会利用此事兴风作浪。
左思右想了许久,唐宓最终还是将那份猜测压在了心底。
反正她不经常进宫,也不会跟姜清太过接触,即使偶尔接触了,她躲着也就是了。
在这种想法下,唐宓刻意淡化了姜清的记忆。
平日里也很少打听她的消息。
时隔多年,忽然听到这个名字,而且还是王令慧用八卦兮兮的口吻说出来,她不免也好奇起来。
“说来也怪,姜清就跟得罪了月老一般,亲事真真是一波好几折啊。”
回京这两年,王令慧没少参加聚会、宴饮,她性子活泼,人也聪明,着实认识了几个好友,也着实听了不少豪门新闻、市井八卦。
“话说自她及笄后,姜皇后便着手给她相看亲事,第一次是看中了奉恩公家的柳三郎,结果还没提亲事呢,柳三郎便在打马球的时候摔断了腿。”
姜皇后自然不会让心爱的侄女儿嫁给一个瘸子,于是,此事便就此作罢。
“接着,姜皇后又觉得太仆寺少卿郑家的五郎不错,正想召郑家夫人贺氏进宫‘闲聊’,郑五郎便闹出了在平康坊与人争胡姬的事。”
姜皇后把姜清当女儿养,根本不会把她交给一个浪荡子、纨绔子弟。所以,郑五郎直接上了黑名单。
“随后,姜皇后相中了蒋将军家的蒋四郎——”
唐宓听着都替姜清郁闷了,呆呆的接了句,“蒋四郎也出问题了?”
王令慧摇了摇头,“他倒没出什么问题,人品好、家世清白,本人也努力上进,姜皇后左看右看,最后定下了他。”
唐宓蹙眉,“这、这亲事莫非又有什么波折?”
王令慧点点头,叹口气,“唉,两家刚换了庚帖,蒋四郎便出了事,与兄长一起去剿匪的时候,不慎受了伤,脸上落下好大一个疤,看着就吓人。姜清偷偷去看了看,回来后就哭着喊着要退亲。”
唐宓无语了。姜清这运气,不是“一波好几折”这么简单了,简直就是扫把星附体啊。
王令慧继续道:“姜皇后起初不答应,蒋四郎虽破了相,可人没事儿啊,而且还入了圣人的眼,直接被选拔入了虎贲,前途正好。怎奈姜清抵死要退亲,又是上吊、又是绝食,闹得姜皇后也有些烦了,直接跟蒋家退了亲。”
唐宓扯了扯嘴角,姜皇后说是烦了,其实还不是心疼侄女儿?!
王令慧似乎看出了唐宓的心声,道:“大家也明白,姜皇后心疼侄女儿,这才一次又一次的给她相看。其实很多人都背地里说,姜清命硬,是扫把星哩。”
自那以后,姜清的婚事就愈发艰难。
姜皇后刚刚看好某个小郎君,刚露出点儿苗头,人家家里就宣布自家孩子定亲了。
这种事一多,姜皇后也明白了,大家这是在嫌弃姜清哇。
姜皇后气得不行,可也没办法,结亲是结两姓之好,讲究的是你情我愿。
慢说她只是皇后了,就是圣人,也没有强行给人定亲事的道理。
姜清就此“剩”了下来,直到现在,都快二十岁了,还没能嫁出去。
宫里,有人也在讨论姜清。
“阿寿啊,皇后也不容易,姜家那小娘子不小了,好歹让她嫁出去吧。”圣人好声好气的跟外甥商量。
李寿头都没抬,冷冷的问:“嫁出去做什么?祸害别人家?”姜皇后既然养出这样的祸害,那就索性养一辈子。
当年的事,别人查不出来,可瞒不过圣人。
圣人碍于皇后的面子,这才没有声张,也拦住了怒气冲冲的李寿。
李寿见胖丫头没受伤,又看圣人说得可怜,这才将这事儿压了下来。
但却在心里狠狠的记了姜清一笔。
这些年,姜清婚事不顺,很大一部分是李寿的功劳。
眼看姜皇后为了姜清的婚事愁得头发都要白了几根,圣人不禁有些心疼,叫来李寿,好好的与他商量。
“阿寿,皇后不是坏人,她对姜清好,也是在移情。唉,早些年过得苦,我们第一个女儿刚出生就夭折了,连个名字都没起啊。”圣人想起了往昔,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这么一说,李寿也心软了。
姜皇后生长女的时候,圣人还是前朝的质子,夫妻俩过得很是艰难。孩子会夭折,也是因为请不到好大夫,生生给耽搁了。
自此,姜皇后再也没有生过女儿,而姜清的出现,弥补了姜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