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负娇宠-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京城居、大不易,大梁的京官,单靠俸禄是很难养活一家人的。
很不幸,沈度就是穷京官中的一员。
沈大娘的弟弟还要进学,妹妹还要出嫁,样样都需要钱。
不过沈家虽穷了些,却不肯失了骨气,所以没有像某些落魄世家那般“卖婚”。
王家也豪富,到底不是那等没有根基的暴发户。没看到王怀瑜的嫡亲大哥也娶了世家唐氏女嘛。
夫妻二十多年,生儿育女,恩爱非常,堪称京城豪门夫妻的典范。
王怀瑾唯一的亲弟弟,应该也差不到哪里。
沈度暗地里观察了王怀瑜好几次,确定这小子跟他的父母不一样,且与兄长感情甚笃,这才答应了王怀瑾的提亲。
“家风正、规矩严,比金山银山都重要。”
唐宓很理解父亲的想法,点头说道。
唐元贞笑了,“没错,你阿爹也是这么想的。”
王怀瑾继承了国公府的爵位,自己一家人的富贵是没跑的。心里便分外放不下一双弟妹。
王怀婉经过当年的那件事,意外的强悍起来,将程季吃得死死的,如今也有了身孕,手里更有丰厚的嫁妆,日子不会太差。
王怀瑾唯一担心的就是王怀瑜了。
如今亲事终于定了下来,王怀瑾便想好好给弟弟操办,待沈氏过了门,那边府里一切也将步入正轨,王怀瑾便能彻底放心了。
唐宓却想到了另一个隐患,“阿娘,阿婆她——”
还有个李氏呢!
唐元贞眼底没有笑意,冷冷的说道:“她?呵呵,中的药瘾太深,短时间内很难戒除。”
戒毒是那么容易的事吗?
再者,似李氏这般自私又易犯糊涂的人,还是远远的待在戒毒所比较好。
就算她戒毒顺利,唐元贞也会动点手脚,绝不会放她出来再祸害人。
唐宓太聪明了,自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就猜到了真相。
好吧,虽然这么想有些不孝,但唐宓确实不希望自己的亲祖母回到京城。
“阿娘,婚期定在了什么时间?”吃了口茶,唐宓换了话题。
“二月初六。”唐元贞道。
唐宓点点头,暗暗将这事记下来。
母女俩又说了些闲话,眼见时辰不早了,唐元贞和长安准备回去。
正巧李寿从宫里回来,唐元贞便又捉着他交代起来,什么注意安全,什么保护好妻子……期间还有长安时不时的冷言讽刺,只把李寿说得冷汗直冒。
最后,李寿再三向岳母保证,“阿娘请放心,我定会保护好猫儿,绝不让她受半点委屈。”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长安不屑的哼了一记,凉凉的说:“我怎么听说,李家又换了人管家?”
唐元贞的神色也有些不善,她的猫儿管家才半个月呢,结果就换人了。
知道的是猫儿嫌累不愿意管,不知道的,还以为李家觉得猫儿干得不好,这才夺了她的管家权哩。
对于这件事,李寿还真是无法辩解。
唐宓却笑着帮他解围:“阿娘,管家有什么好?早起晚睡,我只管了几天就累得不行。让阿周和阿苏代我管,又恐传出去惹人非议。所幸娘子(即萧氏)和二婶愿意帮衬一把,我也乐得清闲。”
唐元贞一听这话,顿时心疼坏了。是啊,管家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她的猫儿娇养惯了,如何吃得这些苦?
唐宓挽着唐元贞的胳膊,继续道:“再者,我还有件大事想办,待过了年,我就着手准备。”
她的征程可是星辰大海,她绝不想被束缚在内宅之中,为了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而劳心费神!
第374章 唐宓的征程(二)
唐元贞正准备走,一听女儿有大事要做,顿时停住了脚步。
“猫儿,什么大事?”
李寿也有些意外,他怎么没听猫儿提起过?
“也没什么,”唐宓笑了笑,道:“我想开个书院。”
哈?
“开书院?”
唐元贞、长安和李寿三人都是一脸惊讶。
“猫儿,你怎么想起开书院来了?”唐元贞率先问出口。
李寿稍一沉思,便猜到了,“猫儿,你想解决李家的家学问题?”
“没错。”唐宓笑得宛若春花般灿烂,“那日知道李家家学的状况后,我便一直在想,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整顿,治标不治本。
家学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积重难返。
唐宓又是个刚过门的新妇,在李家的威信并不高。
只靠着李寿,或许能暂时取得成绩,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而且,唐宓也不想事事都扯着李寿做大旗。
“李家家学有什么问题?”唐元贞问道。
唐宓看了眼李寿。
李寿当着岳母大人,倒也没有太多的隐瞒,一五一十的将李家家学的问题全都说了出来。
连当初柳氏想动家学,结果却被族人告到老祖宗跟前,害得柳氏被老祖宗训斥的事都说了。
“其实家里人都知道,家学问题重重,但因为族中子弟太多,且家学也不是真的无法读书,有心上进的人依然能读的很好。”李寿沉声说道。
当然啦,能在那样一个乱环境中还能沉得下心来读书的人,少之又少。
更多的还是在混日子,想方设法的从家学刮油水。
唐元贞听说了李家家学的种种乱象,眉头皱得很紧,“看来李家的家学问题确实很严重啊。”
何止严重,简直就是个坑啊。
唐宓却一脸无畏,“再严重也必须解决。”
嫁给李寿后,唐宓便有了一种自觉:李寿是李家未来的家主,她与李寿夫妻同体,他们二人要肩负起兴盛李家的重任。
家学,只是一个介入点。
唐宓想通过此事,慢慢树立起他们夫妇在李氏宗族的威信。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李家上下捧着李寿,更多的是因为李寿是圣人跟前的红人儿。
李寿可以推荐李氏族人入仕。
这跟李寿本身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有的李氏族人甚至觉得李寿好命、会投胎,有个皇帝阿舅、掌兵公主阿娘做靠山。
至于李寿自己有多出色,却被那些人无视了。
唐宓想让那些人知道,李寿以及他的妻子,不止会“狐假虎威”,还能给族人谋取更多的福利。
“说说你的计划。”
唐元贞捻着手指,脑子里已经开始思索起这件事的可行性。
唔,开书院,貌似不容易,可对她唐氏来说,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她的便宜老爹是谁?
桃李满天下的唐太府啊。
朝中的重臣就不说了,单是那些学识渊博的名士、才子,就不知多少。
这些年,唐元贞一直没有断了跟那些师兄的来往。
猫儿若是开书院,唐元贞便给师兄们写信,少说也能请来十几二十名前来做先生。
唐宓见阿娘一副思索的模样,便知道她老人家已经开始为她筹划,赶忙说道:“我在务本坊有处五进的宅院,我想用那处院子做书院。面向全京城招收学生,李氏族人优先录取——”
“你在务本坊有宅院?”唐元贞抬起手,打断唐宓的话。
话说猫儿的陪嫁都是她准备的,她怎么不知道猫儿还有务本坊的宅子?
唐宓笑着去看李寿。
李寿抹了抹鼻子,“前几年在西北打仗的时候得了些东西,我处理了一下,用那些钱置办了几处宅院和田庄。然后都记在了猫儿名下。”
正所谓“父母在、无私财”。
大家都知道李寿有钱,但李寿名下除了几处御赐的产业外,并没有其它的财产。
究其原因就是那句话。
李寿不想把人想得太坏,可也不得不防。
为了以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李寿索性把东西都换成钱,然后以唐宓的名义置办了产业。
唐元贞有些古怪的看着李寿,这小子,对猫儿倒是一片赤诚。
她很认同后世的那句话:给女人钱花的男人不一定多爱那个女人,但舍不得给女人钱的男人一定不爱她!
李寿倒好,将自己全部身家都给了猫儿,不错,这是个好习惯,以后要继续保持!
“是啊,有一套正好就在国子监旁边,”唐宓浑不在意的说道。
她承继兰陵唐氏全部财产,又有父母给的嫁妆,家资不是一般的丰厚。
所以她根本就不在乎李寿塞给她的东西。
不过,李寿将自己的全部积蓄都给了她,她还是很高兴的。
“嗯,位置不错,”唐元贞满意的点点头,“猫儿,你继续说。”
“我已经写信给先生,请他暂回京城几天。”
唐宓继续说道。
“你给先生写信了?”李寿又有些委屈,呜呜,他事事都不敢瞒猫儿,猫儿倒好,竟瞒了他这么多事。
“十八郎,我不是有意瞒你,”唐宓吐了吐舌头,赶忙解释:“我是想等先生回了信,事情确定下来,再跟你说。”
李寿见唐宓急着跟他解释,心里那一丝委屈顿时化作云烟,“好好,你没忘了我就好。”
咳咳!
长安轻咳几声,没好气的瞪了李寿一眼,仿佛在说:我们还在呢,别这么旁若无人的黏糊,好伐?
李寿回赠长安一个白眼。
唐宓:……
“李先生回信了吗?”唐元贞还是关心正题,问了一句。
唐宓摇了摇头,“先生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都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信是根据他留下的旧地址发过去的,不知先生何时才能收到。不过,我想过年的时候,先生或许能看到那封信。”
李寿道,“放心,我能查到先生的踪迹。”
唐宓笑了,“那就太好了,我再写封信,争取尽快把信送到先生手上。”
只要能让先生在自己的书院坐镇几天,哪怕就几天,便能吸引来大批的学生。
至于李氏族人,就算再贪图李家家学的那点子油水,也会为了李克己这位海内名士而投奔她的学院。
再者,唐宓也会在书院设置种种福利,只要用心学习,得到的银钱物品不比在家学少!
第375章 粮食
听完女儿的计划,唐元贞满意的点点头,“不错,你的这些想法都可以。”
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勤工俭学等,可以招揽京中的贫困子弟;
开放唐氏珍藏的古籍、孤本,可以吸引官宦乃至世家子弟;
每个季度定期考核,接连三次不合格的便予以退学,可以筛掉那些不为学习的李氏宗亲。
基本上,唐宓把能想到的都做到了计划里。
至于她受时代限制而没有想到的,唐元贞这个穿来的亲娘则会帮她考虑到。
唐元贞手指轻轻敲着小几,缓缓说道:“还可以设计校徽、校训和校服——”
校徽、校训唐宓理解,只是这校服又是什么鬼?
对自己亲娘,唐宓没有什么隐瞒的,有问题直接问了出来。
唐元贞便细细的将校服解释了一下。
李寿有些明白了,眼里带着热切,“哦,这就跟做官的统一穿官服,当兵的统一穿战袍一样。”
唐元贞赞许的点点头,女儿聪明绝顶,女婿也聪明过人啊。一下子就抓住了校服的精髓。
没错,就是统一,以及统一教育下而让学生产生的归属感。
朝廷上,有同僚;军队里,有同袍。
学堂里虽然也有同窗,但到底差了一层。
唐宓既然要办学院,那就要办一所在大梁前所未有的新式学院。
唐宓将阿娘说的一条一条都记了下来。
唐元贞见女儿乖巧的模样,心里一片柔软,慈爱的说道:“猫儿只管放手去做,我和你阿爹都会支持你的。我回去后就给几个师兄写信,就算他们过不来,也要推荐几个好的先生过来。”
唐宓一把抱住唐元贞的胳膊,爱娇的说:“我就知道阿娘疼我。”
母女两个腻歪了一会儿,唐元贞见时辰真的不早了,便起身准备回家。
李寿再三挽留,唐元贞都拒绝了。
最后无法,只得和唐宓一起将唐元贞、长安送去百忍堂。
跟柳氏告了辞,又跟管家的萧氏、顾氏道了别,唐元贞和长安这才在唐宓恋恋不舍的目送中离开了李家。
回到桂院,李寿跟唐宓继续说书院的事。
“除了咱们先生,我倒是还能找几个弘文馆的教授,他们都是博学之人,学识、人品都是极好的。”
唐宓表示,这个可以有。
弘文馆隶属东宫,李寿跟太子交好,挖他几个墙角也不算什么。
再者,弘文馆的教授和国子监教授一样,名儿清贵,但真心没什么油水。
家境好的人也就罢了,根本不在乎这仨瓜俩枣。
可似沈度这般家境一般、乃至贫困的,那点子俸禄真心不够养家糊口。
若是能来书院做个兼职,赚点儿“零花钱”,与那些教授来说,也是极为实惠的。
而唐宓的书院则能得到大批优质的先生,没准儿,日后还能拿这些先生做招牌哩。
毕竟李克己是个闲云野鹤的性子,唐宓和李寿谁都不忍心让自由自在惯了的先生被他们束缚在小小的书院里。
“对了,书院的名号可起好了?”李寿问道。
唐宓颔首,用手指沾了些水,在小几上写下四个字:“东庐书院!”
“东庐?”李寿略一思索,便想到了这个词的来历,“唐太府的雅号?!”
“嗯,外公年轻时守孝邙山,曾结庐与山下三年,人称东庐先生。”
唐宓从未见过这位外公,但他的故事却听了不少。
当年唐元贞为了帮丈夫刷名望值,没少把这位便宜老爹拿出来当幌子。
不管她唐复礼在唐元贞的心中是个什么形象,但在她的嘴上,这位亲手掐死宝贝女儿的唐太府,却是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颇有魏晋遗风的风流雅士。
唐宓从小听着唐复礼种种美好的故事长大,对这位早逝的外公极为崇敬。
再者,她手上的古籍、珍本和孤本,基本上全都是唐氏藏书。
这次开书院,她想拿出一部分填充进书院的藏书阁。
唐宓是个厚道的人,她既用了人家唐复礼的藏书来招揽学生,那么就当有所表示。
一番思索,唐宓干脆将外公的雅号用来做书院的名称。
“嗯,不错。”
李寿想了想,点头道,“这个名字很好。”
李寿想得比唐宓还多,唐太府去世多年,可他的学生却遍布天下。
用他的名号做书院的名字,也能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
名字定下来了,李寿又跟唐宓讨论起唐元贞所说的校徽、校训。
夫妻两个仿佛得到了一件新奇的玩具,商量起来头头是道。
这一忙碌,竟忘了时间。
直到丫鬟们进来点灯,唐宓和李寿才惊醒:噫,天黑了啊。
咕噜、咕噜噜~~
两人肚子里也传出响动。
李寿和唐宓对视一眼,扑哧扑哧的笑出声来。
“时间不早了,咱们还是早些用饭吧。”
唐宓想站起身,结果跪坐的时间太长了,腿都坐麻了,身子一个踉跄,险些摔倒。
李寿眼疾手快,赶忙伸手扶住了唐宓。
结果他一动,发现自己的腿也麻嗖嗖的。
赶忙用力抻了抻,活动了活动双腿,李寿这才扶着唐宓缓缓起身。
阿方领着几个丫鬟搬来食案,端来饭菜。
李寿和唐宓相对而坐,净了手、擦了脸,一人一份饭菜,安静的吃起来。
用过晚饭,又将书院的事商量完,李寿这才换了个话题。
“京城外所有的水源都找了一个遍,能用的并不多,”
李寿捧着碗茶汤,语气有些低落,“明年的形势不容乐观啊。”
旱灾不可避免,蝗灾也极有可能发生,李寿的心无比沉重。
唐宓忽的想起一事,起身进了寝室,不多会儿拿出一封信来。
“这是阿玖给我写的信,最近一段时间她不是一直在东市照看铺子嘛,”
唐宓将信递给李寿,小声说道:“她遇到了个南边来的商人,听那商人随口提过一句,说是岭南、以及更南边的琼州,气候温暖,很适合种植,那里的粮食能达到一年三熟。”
“什么?一年三熟?”李寿很是惊讶。
“嗯,阿玖听那商人是这么说的,”唐宓继续说道,“十八郎,明年的天灾避无可避,那么咱们就要想各种办法筹粮。岭南虽远,但到底是个希望——”
“猫儿,你说的没错,不管怎样,咱们都要试一试!”
李寿一边说着,一边在心里盘算,明日就派人去岭南、琼州。
益康堂里,老祖宗也在跟心腹说话,“粮食收购得怎么样了?”
第376章 那件事
“好叫老祖宗知道,老奴已经在河东等地收购了近万石的粮食,”
躬身站着的老仆恭敬的回道,提及自己的差事,他又忍不住赞了一句,“多亏十八郎提醒得早,否则——”
“否则什么?”
李家老祖宗别看着快九十的人了,脑子却十分清楚,反应也十分敏捷。
“今年冬天不一般啊,有越来越多的人察觉到了,都开始纷纷囤积粮食哩。”
不管是什么天灾,粮食都是最要紧的。
所以,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囤粮食就不会错。
老祖宗点点头,又问了一句,“很多人都开始囤积粮食了?”
“咱们李家是最早四处收购粮食的,现在顾、柳、郑、王几家也都出动了,河东、山东乃至河南等地,都出现了各大家族的管事。”
老仆掰着手指数着,然后挺起胸脯,十分得意的说:“不过,他们到底慢了一步,收购的粮食远不如咱们家多。而且,各大粮商也出动了,粮价开始走高。老奴算了笔账,收购同样数量的粮食,咱们家要比其他人少花近三成的钱。”
而这些,全都是因为他们提前得到了消息,抢在了所有人的前头。
老祖宗手里把玩着两枚核桃,听了这话,勾了勾唇角,“这次记十八郎一功。”
这个臭小子啊,别看平日里一副嫌弃李家人的模样,这些年来更是没少为难家里,可真到了关键时刻,心里还是记挂着家族。
“老祖宗,那咱们还继续收购粮食吗?”
老仆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
老祖宗没说话,继续捏着两枚核桃,片刻后才幽幽叹道:“别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就没利可图了。罢了,加上之前收购的,已经有十万石粮食,应该够用的了。”
不管是卖高价粮还是用粮食来收买人心,几万石都足够。
老仆听了这话,略有些失望,“唉,那些人的反应也太快了。”生生炒高了粮价,弄得他们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老祖宗倒是豁达,笑道:“已经很不错了。才花了这么点儿钱就买了这么多粮食,你们几个老家伙,这次干得真不错,没丢了我的脸。”
老仆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上满是骄傲,嘿嘿笑道,“老奴几个没别的本事,就是还能给老祖宗您跑跑腿儿。”
忽的,老仆似是想起了一件事,左右看了看,然后凑到老祖宗近前,低声道:“老祖宗,您让老奴查的事,老奴已经查到了些许眉目。”
老祖宗把玩核桃的手一顿,满是老年斑的脸上出现了一闪而逝的杀意,“怎么?当年那事还真有活口?”
老仆表情很是凝重,微一点头,“没错,是个打杂的小厮,他的老子是樱院的管事,那老家伙在出事前,似是有所察觉,便悄悄将自己这个小儿子送走了。”
“人呢?”老祖宗脸色非常难看,当年那事,他以为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竟还有活口。
若不是萧氏写信威胁他,他还发现不了呢。
老仆惭愧的低下头,闷声道:“老奴找了去,结果那人已经提前逃走了。”
“废物!”
老祖宗全然忘了他刚才还夸人家“干得不错”,手一扬,两枚核桃直接砸到了老仆的头上。
老仆根本不敢躲闪,任由核桃结结实实的砸在额头上。
嘭嘭两下,老仆的额头一片青紫。
“老祖宗息怒,都是老奴没用,老奴该死!”
老仆噗通跪倒在地,连连请罪不迭。
“……好了,起来吧。”砸完人,老祖宗的怒火也都发泄出来,阴着一张脸,冷声道:“这次暂且饶过你,记着,要尽快找到那个活口。”
“是,多谢老祖宗宽恕,老奴定会尽快将此事办妥。”老仆重重的扣了一个头,这才颤巍巍的站起来。
“还有,萧氏那边也给我盯死了,”
老祖宗浑浊的老眼里满是阴鸷,哪里还有半分往日的慈爱与豁达?
他目光幽深的看向榕院方向,冷冷的说:“我想知道她手里还有什么?她对当年的事又知道多少!”
老仆赶忙应道:“是,老奴省得。”
……
次日清晨,李寿和唐宓去百忍堂探看柳氏的伤势。
百忍堂里,除了李寿夫妇,李家两房的人马都来了。
连李敬菲的小跟班郑宝和郑宛都跟了来。
再加上服侍的丫鬟婆子,一时间,百忍堂里人影攒动。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
柳氏又上了年纪,伤势恢复得很缓慢。
头、腿上的伤痛折磨着柳氏,让她的脾气愈发暴躁起来。
看着满屋子的孝子贤孙,柳氏并不觉得欣慰与满足,只觉得烦躁。
胡乱跟两个儿子和长孙说了几句话,柳氏便摆出一副疲倦的模样,暗示众人快些走人。
王氏、小顾氏等人也不是没有眼力见儿的人,见此情况,纷纷告辞离去。
唐宓也跟着离开了百忍堂。
女人们都出去了,男人们也没有在寝室多停留,而是去了李祐堂的书房。
李祐堂跟儿子、孙子说了说朝堂上的事,又讨论了一下《氏族志》的编纂工作。
一直到了午饭时间,李祐堂才挥手将儿孙们打发出去。
回到桂院,李寿没有急着回正院,而是去了内书房。
书房里,一个相貌并不起眼的小厮躬身立在书桌前,小声的跟李寿回禀着什么。
李寿靠在凭几上,手里把玩着一方镇纸。
听小厮说完,他才问了句:“老祖宗那边的方老汉从河东回来了?”
“是,听说他在河东收购了近万石的粮食。”当地的粮价都被他炒高了两成。
李寿缓缓点头,他知道,老祖宗一直在悄悄命人收购粮食,只是不知,老祖宗想拿这些粮食做什么文章。
提到粮食,小厮又回禀道:“除了方老汉,老祖宗还派出去了几波人,分别在山东、河南等地大肆收购粮食。而且其他几大世家的人也都开始行动起来。”
嗯,今年冬天这般反常,聪明人自然会发现问题。李寿并不奇怪。
接着,小厮犹豫了片刻,还是说道:“郎君,还有一事,属下发现,老祖宗派出去的几波人,除了购粮,还在暗中寻找一个人……”
第377章 为难
“找人?找什么人?”
李寿不动声色,心里却已经掀起了惊涛骇浪,他有种预感,老祖宗要找的那个人就是解开李家谜团的关键。
“方老汉行事十分隐秘,若非郎君特意叮嘱让属下密切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属下极有可能发现不了。”
小厮回想着方老汉的举动,说道:“属下曾经跟踪过他,他非常警觉,且反探查能力极强——”
小厮不知该如何形容这个方老汉,表面上看着像个淳朴的老农,五十多岁的人了,居然还这般机警。
要知道,这小厮可是李寿精心训练的暗卫,一身好轻功,跟踪能力极强,想要悄无声息的混入太极宫都轻而易举。
结果,却险些在方老汉身上翻了船。
听了小厮的回禀,李寿凉凉的说:“不要小瞧了老祖宗身边那几个老汉,他们都是李家部曲,跟着老祖宗上过战场、打过仗,论身手、论作战经验,比西北军也不差哪里。”
只是近几年上了年纪,这才慢慢退了下来,安心给老祖宗当起了庄头。
不过,这些人手里的功夫可没丢,一旦有事发生,抄起兵器就能杀敌。
反跟踪什么的,更是刻入骨髓里的技能。
小厮赶忙应了一声,“是,属下省得。”
李寿郑重的吩咐:“继续盯着那几个老汉,我要知道,他们到底在找什么人!”
“是!”
……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转眼就到了除夕。
柳氏受了伤,无法主持除夕祭祖,便准备将此事交给小辈。
按理说,她直接交给管家的萧氏和顾氏就好。
柳氏偏偏没有这么做,而是叫来了唐宓。
百忍堂的正寝室。
柳氏吊着一条腿躺在榻上,榻前的两个鼓墩上分别坐着萧氏和顾氏。
萧、顾两人的脸色都不太好,显是已经知道了什么。
唐宓却丝毫不知,进来后,像往常一样跟三位长辈见礼。
柳氏一反受伤后对唐宓的冷淡,十分亲切的招呼:“阿唐过来啦,快起来吧!”
萧氏和顾氏却只抬了抬眼皮,而后由萧氏开口:“无需多礼。”
唐宓多敏锐的人哪,一看这情况,心里暗道一句:哟,这是有事啊。
柳氏头上的大包已经消下去了,骨折的小腿却时不时的疼一下。
柳氏忍着腿疼,笑眯眯的对唐宓说:“阿唐啊,今儿就是除夕了,晚上要祭祖,我受了伤,无法操持,你是家中冢妇,便由你来主持吧。”
郎君不是说她不照顾、不看重唐氏嘛,现在她把家族里最重要的事交给唐氏,够照顾她、看重她吧?
唐宓一点儿都不稀罕这种“照顾”,她怀疑,如果眼神可以杀死人,她早就被萧氏和顾氏的眼神凌迟而死了。
“阿婆,我是小辈,家里的事当有娘子和二婶料理。”
唐宓硬着头皮说道:“再者,我年纪轻,入李家还不到一年,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祭祖,许多事还都不清楚呢。”
柳氏却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看着唐宓,语气中带着些许责怪,“你这孩子,这祭祖能使随随便便的吗?李家祖训,须有李家宗妇主持祭祖事宜。”
柳氏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她是现任宗妇,而唐宓是下一任。至于萧氏和顾氏,哪个又有资格主持?
得,柳氏这话还不如不说呢,妥妥给唐宓拉了两大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