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青梅变凤凰[重生]-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先帝龙驭上宾多年,早年的心腹大臣大部分都早已上书乞骸骨,这些年朝廷里的阁老辅臣们,哪个不是看着皇上的眼色做事?当年被惠诚太子连累的几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后人都不一定还存于世上,他们的学生门人们,就算没有被当年的事牵连,这几年也是宦海沉浮,仕途不会得意——这群几乎都还在地方任上混日子的小官,朝廷里的主事大员又怎么会把他们放在眼里?与己无碍,又能送皇上一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
  因此,为惠诚□□人平反的事进行得异常顺利,外祖父也随之由黑翻红——其实也只是在史书上多添上一笔罢了,真正获得了实惠的,还是茴娘。
  她被接进京城的时间,被提前了,甚至提前了将近一年。
  还没过正月,秦家村的族长秦孟冬就收到了秦孟远的信,说等正月过后,会派遣管家过来接茴娘进京。这封信一到,秦孟冬对茴娘就换了另一张脸孔,甚至试图劝说茴娘改住到宗族的宅子里去,却被秦孟章和茴娘以“正月不宜搬家”为由给拒绝了。被拒绝之后,秦孟冬也少有的没有记恨在心,反而见天地派人、甚至亲自到秦孟章的二进小院里给茴娘送东西。只是到底舍不得金银之物,送去的东西也大多是些点心、果脯之类,茴娘不爱吃甜,转头都拿去给了珊娘和表弟秦嘉玳。
  这些旧事一一在茴娘的脑海中翻滚,不知不觉,一行人已经走到了秦府的大门前。茴娘只觉得车速减缓,外面传来了管家的声音,“进去通禀一声,就说二姑娘到了。”
  外面传来了沉闷的门响,似乎是有家丁跑进去回话了。等了片刻,外面又传来一声门响,不知是家丁还是别的什么人走到车前,对着车外的管事道:“大管家说二管家辛苦了,老爷已经去开朝会了,让您带着二姑娘走侧门,直接进老太太的院子。”
  茴娘坐在车里微一挑眉——上一世进京,她走的可是正门,怎么重活一世,待遇反倒比上一世还差了?


第19章 
  青油车进了侧门,又往内走了一段,直走到一个垂花门外,才停下。管家娘子掀开车帘,扶着茴娘下车,又伸手帮她整理了一下斗篷,才领着她进了垂花门,走在抄手游廊内,“一会儿见了老太太,不要害怕,老太太一直念着姑娘呢。”
  祖母对自己的感情又几分真、几分假,茴娘自然心中有数,不过当着管家娘子的面,她还是轻声细语地应了一声:“是。”
  管家娘子满意地点点头,笑容里露出更多的和善,“您打小就生活在西北,和姐妹们都没见过,不过也不必担心,府里的几位姑娘都生性柔顺,也很知礼!现在早上请安的时辰已经过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今天您过来,恐怕现在都还在老太太的院子里等着见您呢——您是一定会喜欢她们的!”
  对于这话,茴娘更是不置可否,大姐芙娘、三妹苓娘、五妹茵娘尚且不说,至少她的四妹芝娘——除她之外府里唯一的嫡女,就和“柔顺知礼”沾不上半点关系。不过她也只是微微一哂,很快就遮掩好了表情,重新装出一副恭顺的样子,随着管家娘子的步伐往内走去。
  她不由得想到上一世——那是她真正的第一次进京,初进祖母的院子,免不了左顾右盼,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同时,心里又想着如果她的亲娘白氏还在……自己岂不是从小住的也是这样的院子?活着如此锦衣玉食的生活?一想到这些,就七情上面,一脸的不甘和愤恨。
  然而事实上——这还是重生之后,茴娘多次回忆才想起来的——在早年生母白氏偶尔对她讲起的京城生活中,当年秦孟远一家在京城住的不过是一座不带跨院的三进小院,甚至就连这座三进小院,还是白善倾亲自出面托了关系才帮女婿置办好的,地点在城北某条小胡同里,比起东三街、西三街这样的地方,可要差得远了。而现在这座位于西三街的、带着跨院、花园、甚至诸多小院子的大宅,却是魏氏出嫁后,长公主——现在是大长公主了——心疼女儿,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处宅院,直接送给女儿做了嫁妆。
  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秦孟远后来对魏氏言听计从,家里——除了长子之外——的大小事物都任由魏氏做主,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西三街是当朝文臣大员的聚居之地,大部分都是皇上亲自御赐给当朝几位阁臣居住的宅第,秦孟远就算当上了尚书,也不一定能在这里置办到宅子——他一直在京城做官,可没得过什么有油水的差事。更何况,如果没有魏氏,他能不能当上这个工部尚书,还是两说的事。
  这样看起来,上一世茴娘倒是白生了很多闲气,还让别人由此看清了自己的虚实……
  唉,就自己上一世的那点子城府,也难怪后来会被魏氏那只笑面虎玩弄于股掌之间、连半分翻身的余力都没有了。
  穿过穿堂,才算是真正进了祖母许氏日常起居的院子,院子里有一群小丫头正从厢房内往外搬箱笼,搬出来的箱笼就放在院子中央的甬道上,打开箱子的盖子,露出里面的绸缎、布料。一回头见到她们两人,又纷纷迎了过来,“邹大娘回来了,这位……就是二姑娘吧?”
  打头搭话的丫头身穿着艾绿色的长袄,米黄色长裙,头上带着些钿翠珠花,看上去打扮得比茴娘还要更富贵些。管事娘子的脸上也映着客气的笑,“半夏姑娘,二姑娘到了,老太太可得闲?”
  “奴婢半夏见过二姑娘。”名叫半夏的丫头笑着给茴娘行了个礼,又看向管事娘子,“老太太正在屋里等着二姑娘呢。不只老太太,太太和众位姑娘也都在……刚刚老太太还问紫苏姐姐呢,紫苏姐姐就吩咐我出来迎一迎,顺便盯着小丫头们做事,别让她们偷懒耍滑,误了事。”
  她的脸上又浮起一抹犹豫,“只是,紫苏姐姐刚刚和我说,大厨房的周嫂子不知道有什么事,等您好几天了,让您把二姑娘送到了就赶紧过去看看究竟是什么事呢,我带二姑娘进去就行了。”
  邹大娘望了一眼半夏脸上盈盈的笑意,放开了牵着茴娘的手。茴娘脸上表情不变,顺从地牵住了半夏的手,小心翼翼地朝着半夏扯了扯唇角,露出一个怯生生、却带着善意的微笑。而在她的心底,却忍下了即将脱口而出的一声叹息。
  上一世,在茴娘进京后,半夏就成了她身边的大丫鬟。半夏对茴娘不可谓不忠,但是茴娘却一直都没能对这个丫鬟真心以待,甚至最后……都没能保全住一直维护着她的半夏,这也成为了她无法释怀的遗憾。
  茴娘悄悄紧了紧相握的手,轻轻一晃,在半夏看向她的时候绽出一个更加灿烂的笑容。半夏一怔,又迎着茴娘的笑脸甜甜地道:“二姑娘,咱们进去吧,老太太正等着您呢。”
  ***
  跟着半夏进了堂屋,堂屋里却并没有人,半夏又带着茴娘穿过两个多宝阁组成的花罩中间,到了一间装饰华丽的屋子,屋内沿着窗根下面是一整排的炕,炕的对面摆着一张罗汉床,罗汉床边上还斜着摆了一张小巧精致的美人榻。
  屋内或站或坐,约莫有七、八个人在内,茴娘是经历过一次的了,虽说这一世和上一世的情形并不尽相同,但是打眼一扫,也就心里有数了。斜倚在美人榻上正拿着本书在看的是大姐芙娘,她和秦孟远的长子秦嘉蓉是一双龙凤胎——她还是姐姐,这对姐弟从小就被秦老太太养在身边,是以,虽然是庶女出身,但是她在老太太的院子里反而比四妹芝娘更像是主人,也更适意。
  罗汉床上围坐着三个女孩儿,分别是三妹苓娘、四妹芝娘、五妹茵娘。苓娘和茵娘是同母姐妹,此时也挤在一处,但是苓娘却不怎么搭理妹妹——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是芝娘的跟班,此时也正努力伸着脖子凑到芝娘耳边不知在小声说些什么,一脸的巴结之相。芝娘虽然眼底藏着不耐烦,却也会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她。
  另一边窗下的炕上,对坐着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太太,还有一位面容富态的圆脸妇人,两人似乎正在商量家务事。见半夏牵着茴娘的手进来,两人的视线同时在茴娘身上一扫,就又移开目光,好似没看到有人进来了似的,继续着之前的话题。反而是对面罗汉床上,苓娘和芝娘说小话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她们、还有屋内站着的另外两个丫鬟的视线,自然也都投落在了茴娘身上。
  半夏轻轻一攥茴娘的手,茴娘就听话地规规矩矩跪在地上,朝着两位长辈磕了个头,“茴娘给老太太、太太请安。”她口齿清晰,声音不大不小,说出来的也是一口标准的京城官话,不带半点西北口音。
  两位长辈这才转过脸,光明正大地看她,秦老太太眼里更是带了一点惊喜和善意,“茴娘来了,唉,一转眼,你都这么大了。”
  这话说得,活似她小的时候老太太就见过她一般。然而事实上,茴娘是在秦家村出生的,为了诞下她,白氏还险些因为难产而丧命。虽然那一关熬了过来,但是后来也一直身体不好,没几年就病死了。
  而且——茴娘又忍不住在心底叹了一口气——甫一见面就得到老太太的善意可不容易,上一世她刚进京的时候可没得到老太太的几个好脸色,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老太太嫌弃她满口的西北口音,一听她说话,老太太就不会自觉地想起以前在秦家村最落魄的那段日子。老太太不愿意想起那段过往,也就愈发不待见这个孙女。
  这一口官话,是她上辈子出嫁后才慢慢改过来的。那时她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娘家和她不贴心,婆家人也排挤她——那时的她曾天真的以为,只要学会了一口京城官话,陈轲就会对她稍微好一些。她努力了将近两年,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口音,但是这一口官话没能改变她上一世的命运——但是,如果能让她这一世京城生活的起始变得更顺利一些,也还不错,不是吗?
  茴娘这边正心底感慨万千,魏氏也开口说话了,“茴娘从老家过来,这一路可累着了?先见见你姐姐妹妹们,等晚上你父亲和大郎回来,再全家人给你接风。”说完,盯着身侧挨着炕沿边站在炕下的丫鬟看了一眼,那丫鬟就自觉站出来,引着茴娘去给几位姐妹行礼。
  芙娘神色不冷不热,但是也没做出什么为难茴娘的事来。苓娘小心翼翼地觑着芝娘的脸色,但是长辈在边上看着,也不敢露出怠慢来。芝娘是妹妹,这礼行得心不甘情不愿,敷衍似地弯了弯腿,就算是行过礼了——其实这行为放在大家小姐身上算得上是极不知礼的了,但是魏氏就好似没看到一般,老太太睨了她一眼,也没有露出喜怒来。最小的茵娘胆子也最小,规规矩矩地行礼问好,声如蚊讷不说,全程垂着头,茴娘连她的正脸都没有看见。
  ——虽说这一世很多事情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这几个姐妹的性情还有对待她的态度,却和上一世没有半分差别。茴娘微微一笑,几乎是略带着些怀念地一一回礼。


第20章 
  茴娘见过了姐妹们,老太太又对着屋里的另一个丫鬟吩咐,“去那边屋里搬个绣墩过来,给二姑娘坐。”那丫鬟还不待动作,半夏就甜笑着说:“紫苏姐姐,我去搬就好了。”一扭身抢着跑出了屋子。
  紫苏是秦老太太身边一等一的大丫鬟,根据茴娘上一世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她在老太太心里的位置也就仅仅低于秦孟远、大少爷秦嘉蓉、大姑娘秦嘉芙、四姑娘秦嘉芝等几个人而已,比苓娘和茵娘的分量都要重上不少。茴娘隐约还听人说过,紫苏是被老太太看好,将来要放到秦嘉蓉房里替老人家照顾长孙的,可惜直到上一世茴娘出嫁,紫苏依然是老太太屋子里“一等一的大丫鬟”。
  因为名字里有个“紫”字,并且是全府里唯一名字里带“紫”字的丫鬟,所以紫苏非常喜好穿紫色的衣裳。例如今天,她就穿着丁香紫色撒花绸面的袄子,桃红色百褶裙,通身的穿戴气派,比起一般中等人家的小姐来也不差什么。一个丫鬟,能随着自己的心意穿衣裳,也可见老太太对她的宠爱和看重了。
  对于半夏抢着去办差事的举动,紫苏只淡淡地“嗯”了一声,看半夏往外去了,就一扭身,为老太太捶起了肩膀。不一会儿半夏搬了绣墩过来,就放在老太太的左手边,茴娘过去坐下,微垂着眼眸,安静地盯着老太太袄子领口处的花纹。
  老太太似乎没想到在西北老家孤身长大的二孙女举动能这么得体,任凭她在京城生活多年修炼出的一双厉眼,也挑剔不出什么毛病来。老人家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一开口问的,却是老家村子里的情况。“去年天冷,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老家那边还好过吧?”
  好不好过,都已经过来了。开春了才问,又有什么用呢?
  茴娘掩下眼中的嘲意,“族长堂伯心里想着族人们呢,刚进了九,就从族库里拿出粮食分给大家,今年还多从外面换了些煤炭,所以冬天不算难捱。”
  “那就好。”老太太似真似假地叹了一声,“前年听说老族长去了,我还担心族人们受苦。没想到孟冬行事也还有些章法,村子里的族人们跟着他,能把日子越过越好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越过越好?茴娘险些就要冷笑出声来。三年前,族长秦孟冬想出了让族人抵押家中田土,族里同意雇佣长工种地,各家拿着抵押得来的银钱供家里的男孩读书、考功名的法子,三年下来,宗房的田产可不只增了一、二十亩。尤其在前年乡试之后,不少人家里孩子落第,又拿不出钱来赎回田土,田中的出息大多都便宜给了宗房和族库。
  村子里那么多人家的田土、出息都归了族库,这难熬的冬天宗房若是再不出点血,那吃相也未免太难看了。
  “你在村子里,读书识字了没有?”老太太终于问到了茴娘自己身上。
  “回老太太话,茴娘在村子里一直受孟章堂婶教养,也识得几个字、读过几本启蒙书。”
  “孟章……”老太太沉吟一声,眼中神色略有些玄妙,随即又笑着点了点头,“孟章这些年主持崇实书院,你在他家住着,不识字反倒不像了。既然这样,你从明天开始就也跟着姐妹们一起去上学吧,我们这样的人家,读书写字和绣花针线都不能一点都不会。”老太太话音一顿,又问茴娘,“我听说孟章家里的大儿子前年乡试中了解元?”
  “是。”茴娘脸上也露出一抹真心实意的笑,“嘉琋堂哥书念得好,前年考中了解元,在村子里也是一件大喜事。”
  老太太眉头一挑,好奇地问:“怎么去年没上京参加会试?我原想着,都是近亲,他家老太太当年还帮衬过咱家,他上京里来,理所当然住在咱们家里,少年解元,如果再考中了进士,到时候你爹出面,进翰林院不说,说一门好亲事也是理所应当的事。若是殿试成绩好,被哪位阁老招为东床,那就更是大喜事了。”
  没想到大表哥刚考中了个解元,老太太就已经替他计划到以后的仕途、甚至娶妻生子的事情上去了。茴娘不禁有些瞠目,但是很快她就遮掩好了自己的真实表情,“孟章堂叔说嘉琋堂哥底子还是薄了些,会试就没让他下场。表……”她猛地顿住嘴,悄悄咽下“表舅母”三个字,“堂婶说,嘉琋堂哥年纪还小,再等三年也不妨事。”
  “说起来,嘉琋今年……”老太太盯着茴娘,微微拖长了声音。
  “十七了。”茴娘垂下眸子,适时回答。
  老太太了然地点了点头,“年纪确实不大,若真的有才华,等几年也没什么。中了进士再说亲,也更有面子。”
  这个话题茴娘着实不感兴趣,但是也不敢把自己的不耐烦表现出来。可是让她这样一直和老太太就着秦嘉琋的亲事一问一答……又实在是没趣。先放着家里的大哥大姐——两个人今年都十五了,秦嘉蓉身上还没有功名且不说他,芙娘却是实打实到了该说人家、准备嫁妆的年纪了,老太太放着养在自己院子里的亲孙子、孙女不关心,忽巴拉地一门心思给远房亲戚家的孩子说亲?这热心肠未免放错了地方吧?
  更何况,老太太还不是想着自己说亲,还是想着让儿子秦孟远帮人家说亲……
  好在,魏氏在此时轻咳一声,瞬间转移了老太太的注意力,“娘,媳妇想着,嘉琋那孩子既然想着中了进士再说亲,那等等也无妨。但是茴娘初来乍到,还不知道该把她安置在哪间屋子里,等老太太决定了,媳妇好差人去收拾准备。”
  茴娘低下头,假装害羞,但是唇边却挂着一抹冷笑:自己可不是昨天临时决定进京的,京城这边早就派人回老家接自己了,就算别的不知道,自己进府之后需要一间落脚的屋子这还能不知道?上一世还晓得提前收拾出偏院来给自己住,这次却连屋子都不给准备了?
  她的眼中又浮现出疑惑来——还是那个问题:怎么重活一世,自己进京后的待遇反倒比上一世还差了?
  老太太扭头瞄了一眼窗外的院子,院子里几个小丫鬟还在里里外外地搬着东西。她脸上神色不变,淡淡地说:“先让茴娘住在我院子里的东厢房吧,再过半日恐怕就收拾好了。你让邹管家从库房里找出套家具过来,等屋子里的东西收拾出来就摆进去,到了晚上茴娘刚好住进去。”她又扭头看向茴娘,“你先在东厢房住些日子,等你大哥过完十五岁生日搬去外院,就把东偏院重新收拾一下给你住。”
  茴娘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上一世一进府就住着的东偏院,现在还属于大哥秦嘉蓉,自己当然不能和大哥抢屋子住了——而且就算她想抢,也抢不过。
  “孙女住哪里都好。”她谦恭地回答,顺便用余光瞄了一眼魏氏脸上的神情——如果可能的话,她此时还很想看一看几位姐妹脸上的神色,可以她现在背对着她们,只能感受到她们的目光全都钉在她的背上。不过,就算只能看到魏氏脸上的神色,她也已经很满足了。虽说魏氏此时脸上神色和刚刚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茴娘到底多活了一世,已经能分辨出魏氏是真的“无动于衷”,还是假的“无动于衷”了。
  刚刚听到老太太的话,魏氏眉头微动,唇角也微不可查地抖了抖。这可不是真的无动于衷的表现,只不过她到底城府深些,掩藏得快罢了。
  魏氏恭敬地点了点头,“您放心,媳妇等下就吩咐下去。”在婆婆面前,魏氏似乎一向把自己的脾气控制得很好,半点看不出属于公主之女的骄纵来。
  老太太忽然又想起了什么,“等下叫针线上的人过来,给茴娘量身做几件衣裳。”
  魏氏的目光在茴娘身上打量了一圈,用帕子掩着唇,遮住了唇边的嘲意,只不过那嘲意太明显,遮掩的动作又太慢,就连对面的几个女孩都看得分明。茴娘清楚地听到芝娘发出了一声轻笑,又有细细碎碎听不清楚的声音传到她的耳朵里——竟是芝娘和苓娘两个人当着长辈的面就说起了小话。
  “针线上的人就算加紧赶工,最快也要两天后才能做出一身衣裳。”两天做出一身衣裳,这还是用现成的印花料子剪裁,不能往上绣花。
  在茴娘看来,新衣裳等两天也没什么关系,就算她这一世的命还和上一世相同,那还有五、六年的时间能穿那些好衣裳呢。再说,身上这一身棉布袄裙,她也没看出来有哪里不好。
  但是老太太似乎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孙女身上穿着棉布衣裳——她简直恨不得让茴娘现在就去换一身绸料的衣裳出来。她想了想,“东厢房收拾出来的箱笼里应该还放着些芙娘以前的衣裳,有些是做了没穿过的,先翻出两身当季的,让针线上的人抓紧改好了,新衣裳多等几日倒是不碍事。”她又扫了一眼对面的几个孙女,补上一句,“给芙娘、芝娘她们姐妹也一人做上一身新的,茴娘回家,这是喜事……家里的两个男孩子,也不要落下了。”


第21章 
  原本只是给茴娘一个人做衣裳的事,没想到最后家中小辈们都跟着得了彩头,这件事多少也算是她们占了茴娘的光——除了芝娘外,其余三个女孩盯在茴娘后背上的目光顿时变柔了一些。
  魏氏眨了眨眼睫,“虽说住在老太太的院子里,茴娘身边也该安排几个丫鬟专门服侍。”秦家的小姐,每人按照定例,屋内各有两个大丫鬟和四个小丫鬟服侍,小丫鬟专事洒扫,若是和生母住在同一个院子,混着使一份人手也无妨。像芙娘,虽说住在老太太院子里的西偏院里,好歹也算是一个单独的小院落,她身边的六个丫鬟就是配齐了的。
  “就算小丫鬟可以先暂使着您的人,屋里也总要有人照应。”
  老太太随手往门口一指,“半夏,从今天开始,你去二姑娘房里服侍。”
  “是。”半夏福了福身子,又安静地站到一边。
  不过,半夏也只是一个人,茴娘身边还有一个缺。
  老太太低着头想了想,“邹管家的大女儿今年也十三了吧?年前邹妈妈进来回话的时候,和我说年后想让女儿进来当差,我说既然她有这个心思,就先把女儿送到赵四家的那里去学服侍主子的规矩,想来现在也学得差不多了,就让她过去东厢当差吧。”
  邹管家是家里的二管家,就是他们夫妻两个把茴娘从秦家村接进京城的。不过,这夫妻两个在府里效忠的主子可不尽相同。当年秦家总共也就三进院子,哪里用得着两个管家?邹管家还是魏氏的陪嫁,魏氏进门后,家里宅子大了,秦孟远也步步高升,出入都需要专人照应,这才又提拔了这么个二管家。而他的妻子,却是老太太身边的大丫鬟出身,这夫妻两个强强联手,多年来在秦府后院地位稳如泰山。
  到了他们这个位置,还把家里的闺女送进来当差是为了展示他们的忠心,也打着或许能飞上枝头的念头——但是现在,老太太一句话就把邹家的女儿调到了小姐的房里,还是这么个初来乍到、谁都不怎么待见的小姐……
  不过这些念头也就只在魏氏脑海中一闪而过,随后就被她抛在了脑后。不过是个下人家的闺女,放到谁屋里对她来说都没有区别。而且以老太太对秦嘉蓉的看重,会提前坚壁清野,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是,媳妇等下就让人去带她过来。”
  其实,对于老太太的这个决定,除了魏氏,茴娘也有些吃惊。上一世她身边从始至终就只有半夏这么一个大丫鬟,和四个小丫鬟,可没有什么邹管家的女儿……没想到这一世和上一世的差别,竟然这么大。
  说完人事上的事,眼看着已经过了半个上午,魏氏却并不急着回自己的院子料理家事,而是笑吟吟地提起了另一件事,“娘,您知道,年前皇上一时意起问了几句先头姐姐父亲的事,后来又问起茴娘,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我娘耳朵里。她昨天给我来了封信,听说茴娘这几日就要进京,想着下个月她老人家生日的时候,让我把茴娘带过去给她瞧瞧呢。”茴娘心下一惊,又听魏氏继续道:“媳妇想着,那日必然热闹得很,那些官宦贵胄家里的女眷恐怕也有不少,茴娘刚刚进京,那天去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应付那副场面,也该请个人来,好好给茴娘讲一讲京城里的风俗礼仪,免得……”
  似乎是怕茴娘感到尴尬,所以魏氏贴心地没有把后面的话给说出来。但是这间屋里的人,又有几个猜不出“免得”后面的那几个字?老太太眉头一挑,脸上显出少许不悦,但是很快,她就收了脸色,“等下让人去南石炭胡同看看,如果郑嬷嬷还在,就再把她请来,让她教教茴娘。”
  魏氏似乎对老太太的这个决定并不是很满意,但是既然老太太已经发了话,无论她原本打着什么算盘,现在都没有必要为了这点小事逆了老太太的意思。她勾了勾唇角,不打算再敷衍自己的婆婆了。
  “娘,正院那边还有婆子等着回话呢,媳妇就先回去了。”
  老太太点了点头,“你去吧,等晚上再过来。”
  魏氏弯了弯身子,转头看了一眼对面的几个女孩,她身边的丫鬟连忙过去罗汉床边上,帮苓娘、芝娘、茵娘穿好鞋。魏氏又威严地一点头,芙娘和茴娘也同时起身。魏氏却看也不看她们两个,直直地走了出去,三个女孩也跟在她身后,转眼间,屋里的人就少了一半。
  对魏氏的忽视,芙娘似乎早就已经习以为常,茴娘也没有露出不满或是失落来。魏氏走后,她又坐回了绣墩上,低头想自己的心事。
  上一世,她是隆宁十一年的初冬进京,那时,外祖父刚刚由黑翻红不久,皇上下了旨意寻找外祖父的后人,发还家产。父亲派人接自己进京,很快就被皇后传入宫里,亲口夸她“有外祖父遗风”,并赏给她不少绸缎首饰。那时的她,携外祖父后人之势回京,风头可谓一时无两。可是后来,京里又发生了些别的事,大家的目光又转移到了别人身上,隆宁十二年大长公主的生日,自己就没能有份参加,更不用说隆宁十一年的了——那时她还远在西北呢。还是在出嫁之后,她才第一次见到了大长公主的面,然而那已经是她十六岁时的事了。
  这一世怎么——怎么这么多事都和上一世的不一样呀?
  茴娘只要一想到自己要应对这么多的未知,心里就忍不住地打鼓。
  和家中小辈们说了一早上的话,老太太早就有些乏了,此时儿媳一走,就很想躺倒了歇着。但是,她和茴娘毕竟是第一回见面,就算是自己的亲孙女,但是在她面前直接躺倒,老太太尚有些做不到。不过,除了自己这儿,茴娘似乎确实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茴娘不走,芙娘就也没有离开的道理……
  “芙娘。”老太太唤了一声大孙女,“带你妹妹去那边屋里说说话,你们姐妹两个年纪相近,你多教教你妹妹。”
  芙娘显然很尊敬祖母,她立即放下手中的书册——茴娘这才注意到那是一本《千家诗》——起身走到茴娘身边,示意她跟着自己离开。茴娘也不愿意一直挺着背脊坐在绣墩上,起身朝老太太福了福身子,安静地跟在芙娘身后出了这间屋子。
  老太太的院子是大院,正房五间,左右还另有耳房。茴娘注意到,她们刚刚说话时呆的屋子是东边第二间,芙娘带她出来,却并不出堂屋的门,而是一直往西边走去,直走到最里间的花罩内,当先坐到一张梅花桌旁,又指了指对面的一个位置,“二妹坐吧。”
  茴娘虽然觉得有些不自在,却还是从善如流地坐到梅花桌旁的另一张椅子上,和芙娘大眼瞪小眼,半晌两人都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最后,还是茴娘先找到了话题。其实也是借着刚刚的那一点事,她带着些腼腆和感激地开口,“还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