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以农为本[农]-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76章 
  在姜秾与沈甜所在时空的历史中,陈仓、雍城、宝鸡和凤翔等地名之间; 虽叫法不同; 约莫也是指的同一地域范围; 不过随着朝代的更迭; 具体指代地域上有细节上的不同。
  而在这个历史上的大昭这里; 陈仓县与她们认知中指代的地域,有重合也有不同。
  凤翔县是凤翔府的府治所在; 陈仓县则是凤翔府辖下一县。
  陈仓此地,依旧是‘川陕咽喉’,大散关就在陈仓县内。
  ‘陈仓道…褒城…金牛道’这条道路,是关中和川蜀之地的交通要道; 虽然‘褒斜道…汉中…米仓道’、‘子午栈道…西乡…荔枝道’也能出入川蜀与关中之间; 然则都不及前者直通川地成都府的常走。
  毕竟,后两条道已在蜀地地区了; 蜀地也多山脉,行军穿行会有所受限。
  夏简戟率‘炎军’两万; 陈兵陈仓县的大散关上; 就相当于扼制住了关中和川蜀之间的要冲!
  便是文史学得一般的姜秾; 通过看《三国演义》,也知晓些有关大散关或陈仓的真真假假的典故。
  比如,曹魏以千人之军固守陈仓; 使得诸葛丞相万人大军久攻二十余日不下,最终‘守无可据’不得不退军。
  还有,虽无因果联系; 但诸葛丞相六出祁山伐魏,除了穿越秦岭的路难走,以及腰斩陇西的战略考虑等原因外,未尝没有陈仓大散关难攻的原因。
  葛家那一屋子的书,夏简戟也挑着看了不少,比如兵书和地理志等实用的书,他都看了。
  早在出了太白县,打下郿县,而大昭朝廷却毫无动静时,夏简戟就将大昭朝廷的意图揣摩了个一清二楚:
  入川府军归来时,顺道剿灭‘炎军’。
  于是,夏简戟索性留下一万‘炎军’由葛圭章率领,镇守并治理郿县,护卫南边后方的太白县。
  他与葛圭章两人既为‘暗中’情敌,又是抱负相合的挚友,对葛圭章能守住并治理好郿县这事,夏简戟信心十足。
  因为他深知,葛圭章哪怕以身死守,也不会让进攻的敌军攻破郿县,进而南下太白县。因为在后方,有着他们都在意的人。
  所以夏简戟非常果断的,就将郿县交予了葛圭章。除了信任他会尽心镇守外,他还觉得葛圭章有那守住并治理的能力,毕竟他们也当了这些年的‘师兄弟’了,互相也了解,葛圭章虽然与他同龄、同样年轻,但能力是有的。
  然后,夏简戟就率领剩下一万多‘炎军’,直接向西打下了陈仓县!
  反正是要和入川府军对上的,索性打下陈仓县、占据大散关要冲!
  “。。。。。。我们两万‘炎军’,据守在大散关,若是大昭朝廷未有传信入川,那无知无觉的入川府军自然就会走大散关。若是大昭朝廷传信入川,言明了起义‘炎军’据守陈仓的事情,那么入川府军依然会走大散关!
  毕竟大昭入川征抓壮丁的正规府军就有约两万之数,这就与‘草台班子’拉起的两万‘炎军’对等了。何况,还有从川地征抓来的十万至十五万之数的壮丁,十多万大军对上两万‘炎军’,听起来胜算很大。
  而且,至今大昭朝廷都未对卧榻之侧的‘炎军’派兵镇压剿灭,也正说明了他们的打算:让入川府军和川地壮丁,顺道剿灭我们‘炎军’。”
  两万‘炎军’和入川府军所率的十万大军,在陈仓大散关对上,正合他意!
  既然已经知晓大昭朝廷的意图,夏简戟自然要提前做些打算的。。。。。。
  ……
  霜降这日,大昭入川征抓壮丁的两万府军,带着约有十二万之数的
  川地和汉中壮丁,抵达了大散关外。
  不过,在此之前,夏简戟的布置已经生效。
  ……
  早在刚打下郿县不多久时,就有王五七带着一千做回了壮丁本职的‘炎军’,与策反的大昭朝廷一千户将军一起,悄然折回太白县。
  穿过太白县后,从靖口关穿越秦岭南下,以大昭朝廷的名义,顺便在褒斜道上的留坝县征抓了壮丁。
  然后继续穿越秦岭南下、到达汉中,赶在北归的入川府军之前,继续打着大昭朝廷的旗帜,顺便把汉中的壮丁也征抓了。
  接着,带着从留坝县和汉中府征抓的两万余壮丁,西进到达陈仓道和金牛道的中间站——褒中,等着北归的入川府军……
  北归的入川府军,到达褒中后,就见到了率领一千府军并两万壮丁,等在此地的大昭朝廷千户将军——姚青云,及其率领的一千府军。
  对出现在褒中的姚青云,总负责川蜀征抓壮丁事宜的从二品武官袁风袁同知,心中疑惑:“姚千户,你为何在这里?”
  姚青云总负责凤翔府南边三县——太白、郿县和凤县的征抓壮丁事宜,后来太白县‘炎军’起义,很快就占下太白县和郿县。
  在朝廷向川地传讯时,姚青云及其所率府军尚且不知所踪,怎知竟然在这时出现在褒中!
  袁风与姚青云并不是很熟,有过一面之缘而已,算是听闻过对方的同僚关系。
  姚青云一个正五品千户,能被袁风一个从二品同知所听闻,这也间接说明了,姚青云在武官中间也算是个名人了。
  姚青云为大昭武官所听闻的是,他率领手下三千兵士,以神出鬼没的奇诡之策,打退了试探西进的一万邺城叛军!
  至于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为何沦落到来负责凤翔府南边三县的征抓壮丁事宜?
  朝廷上的事情,袁风也是玩不转的,否则他自个儿也不会来负责川地征抓壮丁的事宜了,而是应该率军陈列前线,与邺城叛军对战。
  姚青云苦涩一笑:“唉,我一个外地来的光杆千户,过来带着凤翔府拨出的两千府军,负责凤翔南边三县征抓壮丁事宜,真是力不从心啊……
  这不,去太白县的龚向两位总旗,在第一趟时,就将好些百姓家征抓得断子绝孙了,可不就逼反了‘炎军’?
  接着万人‘炎军’冲出太白,其势不可挡,又直接打下了郿县。
  在下无能为力,又无颜回朝,于是就想着戴罪立功,与袁同知您领的入川大军会合,届时再与袁同知一起北归,攻打‘炎军’。
  因此,在下就悄然绕到了‘炎军’身后,从太白县边缘借道穿行而过,穿越秦岭南下。
  途经留坝和汉中时,顺道就征抓了壮丁,也免得袁同知到时再去走一趟。”
  袁风一想,姚青云此人足智多谋,猜测到朝廷打算用北归府军攻打‘炎军’这事并不稀奇,不疑有他,回应道:
  “姚千户想得透彻,朝廷也早已传令,让本将北上时顺道剿灭‘炎军’,姚千户就与本将一起吧,戴罪立功后就能班师回朝了!”
  闻言,姚青云心中嗤笑:戴罪立功后,就能班师回朝?呵,自从他被从与邺城军对峙的前线调回后,就知他此生想在大昭朝廷建功立业,若无意外是很艰难的了。
  何况,如今又有‘炎军’起义占下太白县、郿县和陈仓县三县,就算他戴罪立功,回去朝廷后的下场恐怕也不会有好下场。
  若他真想戴罪立功,他就不会跟着一直走陈仓道北上关中,而是会分出大半兵力,北上时在中途分道,走祁山道进入陇西。而后从‘炎军’后方形成
  包抄之势,将‘炎军’围在陈仓,以十多万大军包围两万‘炎军’,再怎么也是不会输的。
  就算如此一来,陈兵郿县的‘炎军’会退守太白县,并从靖口关南下汉中、再南下进入川蜀之地,也无关紧要了。因为川蜀之地能用的壮丁已经被征抓殆尽,‘炎军’残部只能在川蜀之地休养生息,哪怕有‘神农血脉后人’姜氏此人在,至少也要休养五年以上。
  如此一来,朝廷便可腾出手先打邺城军,再南下攻打宛陵的‘米谷军’,或许能有一线生机。
  其实,每每想到走祁山道包抄‘炎军’这法子时,姚青云都是有一丝意动的。毕竟为将之人,对打败敌军这事,是天然就很喜欢的。
  然而每当此时,他就会想起‘炎军’首领夏简戟——此人实在合他心意,再还有‘神农血脉后人’,以及亩收八百斤的高产麦子,加上壮丁队伍中还有王五七带领的‘炎军’士兵在暗中挟制他,他便打消了这个想法。
  继续忠于大昭朝廷,他也不会有好下场——至少封侯拜将的愿望是无法达成的,可若是跟着夏简戟搏一把……这次一旦搏赢,川蜀之地便在‘炎军’掌握之中,届时有川蜀之地作退路的‘炎军’,未必不能问鼎天下,那他姚青云距封侯拜将的愿望也就更近了。
  他才刚过而立,年轻得很,搏上一把才甘心。
  夏简戟在派出王五七和姚青云时,熟读地理志的他自然是知道大昭府军北归,还能绕远路从祁山道走,届时就能对陈仓‘炎军’形成包抄之势。但他不得不走这一步,除了里应外合从入川府军内部分而化之,他一时也不能找到快速战速决的办法。
  毕竟,虽然大散关易守难攻,但也经不起十多万大军的长期进攻,万一僵持太久,使得大昭朝廷派军从后方来个前后夹击,那样的话‘炎军’就必败无疑。
  虽然姚青云有反水可能,然而有王五七在旁挟制,能降低些可能。他之前又与姚青云有过一场促膝长谈,想来能让姚青云对‘炎军’的前景,更加看好的。
  不过便是姚青云果真反水了,他也能逃出陈仓,想要两万‘炎军’全身而退不容易,但若提前有了准备,跑出来几个人也不会很难。跑出包围后,就与郿县的葛圭章会合,然后退回太白县再南下入川蜀,休养生息几年后,再北上也就是了。
  姚青云有巧计,夏简戟心中也有成算,若姚青云最终决定使计,夏简戟也有应对之策。
  事实上,入川府军北归时,最后全都走的陈仓道,中途未有一人分道,姚青云最终还是站在了‘炎军’阵营。
  在大昭北归入川府军之中,有姚青云在,而下面的壮丁之中,则有王五七率领的‘炎军’壮丁在。
  扮作户籍是留坝县但去过太白县的‘壮丁’王五七,以及其他或自太白县逃出、或有亲戚在太白县的(‘炎军’)壮丁们,北归的一路上都暗里在川地壮丁中间活跃着。
  王五七:“……留坝和太白是临县,我今年才去过太白县,你问我为何去太白县?我给你们小声说啊,可别传出去了,毕竟太白县如今可是叛军‘炎军’的地盘。我去太白县之前,‘炎军’还没有起义呢,至于我为什么去,当然是与我所听说的有关了!
  我以前听一个穿越在秦岭里的采菇人说,太白县有一个‘在世小神农’!先别说不可能这些话,你们想想啊,神农炎帝的姜姓部落兴起于哪里?兴起于清姜河啊,而清姜河又发源于太白县玉皇山北麓、在太白县境内一般称作姜水,那个‘神农的血脉后人’可就住在玉皇山下的姜水畔!
  我起先也是不信的,但是那个采菇人说‘小神农’纯善大方,将亩收八百亩的麦种分给乡亲们播种,致富了一方呢!我想着反正苍天大
  旱,在哪不都是一样的啃树皮、嚼草根、吃野菜?于是我就与同村几个好友一起,去了临县太白县。。。。。。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我们亲眼所见,在天下大旱、农田颗粒无收的时候,我们居然看见了太白县的农田里,长着金灿灿的麦子!麦穗是又大又胖,一支麦穗能顶我们平常的麦穗两支都不止!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在田里侍弄庄稼的,还能不会估算庄稼收成吗?因为受干旱影响,可能没有亩收八百斤那么夸张,但亩收六七百斤也是有的!”
  “真的吗?受了干旱影响,还能亩收六七百斤麦子?!那寻常年景时,亩收八百斤也不稀奇吧!”有川地的真壮丁表示不解。
  要知道,川地可是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在种粮食方面占尽优势,却也只能像江南一样亩收四百来斤粮食呢!
  “当然是真的了,我们和王兄一起去的,我们亲眼所见,还能有假?”
  “对啊对啊,我也去了!我也亲眼所见!”
  “我也去了!”
  “我也是!”
  与王五七同去太白县的同村‘壮丁’们,纷纷附和王五七的话,真的是很有说服力了!
  王五七继续说:“那个神农的血脉后人姜氏,也就是如今‘炎军’首领的妻子,确实如传言一般纯善大方!她没有恶声驱赶在麦田边窥视的我们,而是言语温和地说:‘吾之愿,便是让天下之人吃饱饭,你们虽不是太白县人,但却属天下之人,便给你们百斤高产麦种带回家乡,将高产之粮传播开去,福泽更多天下之人。’
  于是我们五人就带着一百斤麦种回乡来,路上便是饿狠了也舍不得吃一粒麦种!又等到秋播时,原本以为要继续干旱不能播种了,谁料天降甘霖,两年的全国大旱一朝结束!我们就高高兴兴的把带回来的麦种播下地了,遗憾的是没能看上一眼丰收景象,便被征抓来充军了。。。。。。”
  “唉。。。。。。”
  “唉。。。。。。据说两年全国大旱之所以能结束,还是因为……”一个‘壮丁’谨慎的左右看了看,见没有府军注意,才低声道:“还是因为‘炎军’起义呢!据说在夏简戟揭竿而起的那一刻,晴空陡然旱雷!接着便风起云涌!不多时就天降大雨!”
  “这事早就传遍了,我也听说过,据说夏首领是天命所归之人,先前的两年大旱是上苍惩戒大昭朝廷无德,之后夏首领甫一起义归位了,上苍才结束大旱、降下甘霖,以迎夏首领归顺天命!
  哎呀!看我在说什么呢,可不能说了,‘炎军’可是叛军,可不能让看守的府军知道我在说这些,不说了不说了。”
  一个来自汉中的‘壮丁';说到:“我们小声说,不让府军们听见就是了。唉,你说的是真的吗?神农后人真会分发出高产粮种?除了太白县,其他地方也能种上高产粮?”
  刚才说着‘不说了不说了’的太白县临县——留坝县‘壮丁’,又回道:“那谁说得准?我又没亲自去问过‘炎军’首领!
  不过呢,我们来推测一下,除了太白县外,其他地方——当然是指‘炎军’的地盘,肯定是能种上高产粮的!你想啊,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太白县收那么多粮种,‘小神农‘又是纯善大方的人,夏首领能起义想必也有不小本事,不管怎么想,都会让自个儿地盘上的百姓过得更好啊。”
  “能种上高产粮的地方,真好啊。。。。。。”
  这感叹,就相当于:在‘炎军’的地盘里,真好啊。
  事实上,王五七他们传播的说法,有许多漏洞,不过这些漏洞,也只有熟知秦岭南北地形的才能发现。比如,留坝县确实与太白县相邻,然而一个是在秦岭北麓,一
  个是在秦岭南麓,虽然中间有斜谷可通,却不是五个普通农人就敢通行的。
  虽说两县是临县,却与位于天堑两边,也没多大不同了。有些‘据说’的消息,是很难这么快就传到的。留坝县和汉中的本地壮丁或许知道些,然而这些壮丁是姚青云在负责看守,没有漏出消息让川地壮丁知晓了的可能。
  一般百姓大多一字不识,这些川地壮丁,或许自出生起都没出过村子或者一县之地,哪里知道秦岭地形的详情?就是读书人,若只一心读圣贤书为考取功名奋斗,没有看过地理志等杂书,也是不知道秦岭具体地形的。
  于是,王五七等人诸多说法里的漏洞,无一人发现。不过除了言语中的逻辑漏洞外,他们所说都是实情,像是亩收八百斤的麦子就是确实存在的,并不怕日后被拆穿。
  有姚青云做内应,王五七等人就这样不着痕迹的,流窜在川地壮丁中。
  五千壮丁为一营,总共二十多个壮丁营里,最后他们全都呆过了。
  等王五七他们从头到尾流窜过一遍后,也随着北归的入川府军一起,到达了大散关下。
  在姜秾她们所在另一个时空里,历史上有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名句,众多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都游览过大散关,留下过许多诗词名篇。
  大散关的自然风光确实出众,立于城墙上,极目望去,群峦叠嶂,满目蓊郁苍翠,两旁山峦有如卧牛者、有如奔马者,动静相宜,气势恢宏!
  大散岭下,清姜河怒吼奔流,奔向姜氏城,汇入渭河。
  姜氏城,炎帝神农故里。
  夏简戟想着,等这里事了,把川地也安排妥当,大约明年夏收后,就能去打凤翔县外的姜氏城了罢。


第77章 
  大散关位于秦岭北麓大散岭上; 北接渭河支流清姜河,南通嘉陵江上源; 扼川陕交通咽喉;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两岸山势险峻,层峦叠嶂; 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然而,北上的终究是十二万壮丁以及兵甲齐全两万正规府军,近十五万大军啊!
  尽管已有王五七和姚青云等人混入内部去策反; 可所起最终效果目前还未知; 用兵最忌侥幸; 夏简戟就做了最坏的打算。
  陈仓县三万‘炎军’若是五分; 四分兵力都陈兵在了大散关,一分兵力据守渭河沿岸,以防凤翔府府军南渡渭河。
  不过照夏简戟的想法; 凤翔府府军短时间内还不会南渡渭河以剿灭‘炎军’,毕竟北归入川府军加壮丁; 可是有十五万之数啊。。。。。。
  张武壮是天生神力的一员猛将; 如今他们几个同村好友里; 葛圭章镇守郿县; 王五七南下策反川地壮丁; 就张武壮还陪在夏简戟身边。
  张武壮脑筋直得很; 但他一直记着临出太白时,甜甜嘱咐他的话:
  ‘虽然我们几乎是和夏…夏简戟夏首领一起长大的,情谊深厚; 但如今他身份到底不同了,我们以后要把那份情谊放在心底,面上要对他尊敬些、不能表现得太过亲近,否则有损他的威严,无法让以后投奔的普通士兵敬畏他。
  我说太多你也听不懂,反正就是,武壮哥你不能再想着你年龄比他大,就把他当做小弟照顾,你得将他当做你的长兄去尊敬,明白吗?’
  张武壮知道自己憨傻脑筋直,但他肯听聪明伶俐的甜甜说的话,一直谨记着把夏简戟当长兄去尊敬。
  不过嘛,其实暗地里,他还是觉得自个儿比五斤年龄大,比五斤的力气也大,遇事应该要挡在五斤前面,好好护着他。
  夏简戟自然也察觉到了张武壮的变化,觉得心中非常熨帖,还有些感动——虽然张武壮的变化肯定是沈甜给支招的。
  当初攻打陈仓县时,能单枪匹马在敌阵中杀进杀出三个回合的张武壮,正是他最后的退路。万一被围陈仓,因为早有准备,应该能在张武壮的护卫下闯出去,再与郿县的葛圭章会合,退守川蜀再图以后。
  霜降这日,两万入川府军带着十二万余川地壮丁,抵达了大散关之下。
  夏简戟又拿出一块白棉布,擦着姜秾亲手为他做的长弓弓臂。
  一下一下仔细擦拭着,面上神情恍惚而温柔,在想着为他制弓的那个女子。
  张武壮:“入川大军已经来到关下,我们要怎么做?是趁现在他们正人马困乏,先打上一架,还是继续以逸待劳?”
  张武壮觉得他或许生来就是要做将军的,他非常喜欢上阵杀敌!将敌兵打的“嗷嗷”败退的时候,真是太爽快了!
  闻言,夏简戟手上动作未停,依旧仔细擦抹长弓弓臂:
  “我们继续等。按照最坏做打算,即五七和姚将军他们未能完美施行计划,那么关下就有十五万大军……
  便是他们跋山涉水穿越秦岭北上到关下,已经人困马乏,可我们杀出去也讨不了好,即使杀他们两三万人,他们也依旧是十万大军,于我们其实并无差别。
  我们就据险关坐守,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们依旧不动,就和他们耗着,耗到他们粮草耗尽,或者耗到看一看五七他们的动作……先耗个十天半月吧。”
  张武壮约莫真是天生武将,不识字也未读过兵书,却对军事有着一定的敏感度,接话说:“由川蜀北上的大昭大军,只能先攻破大散关,才能进而包围陈仓,不过大散关易守难攻,而且关下的河谷陡而窄,十五
  万大军摆不开,便是十五万大军也难以一时半刻就攻下来。
  所以,其实不管是十五万大军,还是两三万大军陈兵关下,对我们来说并没多大分别。”
  夏简戟满意的点点头:“武壮你说的没错。不过还有一点,若是率领府军的袁风用兵谨慎,且不轻敌的话,又或者姚青云心有二意,那么想要兵围陈仓,除了攻出大散关这个办法外,还能半道分兵走祁山道绕路陇西,从后面包抄我们。”
  张武壮就是一块璞玉,稍加打磨以后就是一员猛将,夏简戟乐意指点和培养他。
  “渭河一线只有五六千‘炎军’驻守,若是有大军从后方包围,我们就危险了!姚青云那娃子主意多得很,可奸猾着,万一真有二意……那五七不就危险了!我们也危险了!”张武壮很快意识到这事了。
  夏简戟安抚一笑,“无碍。能想到半道分兵,必然也能想到要等包围之势将成的时候,南北两股兵力再同时进军夹击我们,如此包围夹击的效用才能尽显。不会一股兵力提前到达大散关下,在我们眼下等着后方的一股兵力,来形成夹击包围之势,否则让我们察觉到不对、也就白做了。
  看一看眼前关下大军抵达的时间,不像是半道分了兵绕远路从后方夹击我们的。若是走祁山道绕远路从后方包抄过来,怕是要等立冬时,眼前关下的大军才会到。”
  张武壮懂了,语气兴奋道:“也就是说看关下这支大军到达的时候,不像是有分兵从后方来包围我们的,眼下这支大军,就是一支约有十五万兵力、完完整整的入川北归的大军!”
  这样才好嘛,干干脆脆的,直接对上,能痛痛快快的打上一场了!
  夏简戟觉得,恐怕不能满足张武壮痛快打上一场的愿望了。“关下到达的,究竟是一支十五万之数的大军,还是一支两万的大昭府军,少则等上五至七天,多则等上十天半月,大概就能知晓了。”
  ……
  十五万大军,在狭窄的河谷里,密密麻麻的绵延开去了四里多地……
  袁风命令看守府军和壮丁原地修整了半天加一晚上,第二日一早就带着五千府军并一万壮丁前去大散关前叫阵了:
  “本将袁风!关内叛军速速开门受降!”
  嘁!开门受降,青天白日的说什么梦话呢!
  夏简戟与张武壮登上城墙,先是看了看大昭将领袁风的距离。嗯,一般兵士用的复合弓射不到那么远,与身等高的长弓也还差点,守城弩虽然有两架、射程也还行,但准头不行。
  既然无法射杀对方将领,那还有什么搞头?
  “挂免战牌。”
  没想到,这免战牌一挂,就连着挂了三日。
  想来主要还是袁风想要继续休整,打算养精蓄锐后再攻关。
  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为何诸葛丞相北伐屡屡受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后方粮草补给困难。一旦北入秦岭到达大散关或其他川陕关隘下时,那离川地就已经很远了。
  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之间,想要像在平原上一般大批量运送粮草?兵士穿山越岭跋山涉水从秦岭南边翻到秦岭北边,就已经很疲累了,而且车马不便通行,想要大批量运送粮草,想得倒美呢!
  入川北归的府军,也遭遇了这个问题。
  两年全国大旱才刚结束,之前田地里几乎颗粒无收,距明年夏收又还远着,要说各府县的粮食还存储了很多,那实在是在开玩笑呢。
  府县官衙都没有粮食了,一般百姓还能有?就算是川地有‘天府之国’之称,可照样受了旱灾影响,征抓而来的壮丁无法从家里带上足够的干粮上路,大多壮丁的干粮包袱
  都是干瘪瘪的。走到大散关下时,甚至有不少壮丁的干粮都已经吃完了,平时就在揪树叶挖草根、采野果野菜来充饥。
  自带干粮的壮丁们的口粮见底了,两万府军的军粮储备也非常堪忧,那些军粮都是在川地府县强征来的,本来就没征到多少,就算征得多了也很难运过秦岭来。
  那么去猎秦岭中的野兽回来做口粮?他们是壮丁、是预备兵士,却不是山中猎户,个把两个人去那就是喂给野兽的份儿。
  当然,可以仗着人多势众去围猎,可是不允许这么做。这点袁风还是懂的,将壮丁们放到莽莽群山中去打猎?那怕是一旦放出去了,就没有回来的人。
  届时别说攻打大散关了,恐怕两万府军也要折在这无边无际的秦岭里!打猎是不可能放出去打猎的,否则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府军和壮丁的口粮都堪忧的情况下,也别去讲究什么免战牌了,反正他们都已经休息好了。
  到关下后的第四日,袁风再次亲自指挥一万府军外加两万壮丁,壮丁在前、府军在后,向大散关冲杀而来,预谋强行攻关!
  两万川地壮丁手无寸铁,让他们冲杀在前,这几乎就等同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南下劫掠时,让汉人俘虏和杂胡冲在前面起的作用一样,拿命来填!
  夏简戟看着城下的情景,神情冷肃地微眯眼,“袁风此人,还真是个狠人呢。。。。。。”
  身处对面后方的姚青云,心中也直冷笑:呵,川地壮丁莫非就不是大昭百姓,而是可以随意宰杀的牲畜了?
  所以袁风此人沦落到这征抓壮丁的差事,还真是大昭朝廷里难有的意料之中的事呢,可笑啊,既蠢还狠!
  夏简戟自然不是什么连鸡都不忍宰杀的见不得血的人,不然他也无法起义了,之前打下郿县和陈仓县时他射杀过不少大昭守军,也见过‘炎军’的伤亡,他并不心慈手软。
  心慈手软的人,可成不了大事。但他却也不会像关下的袁风一样,将手无寸铁的壮丁驱赶在前面,通过大量消耗人命来攻关。
  “武壮,你去点一队用弓好手,专门射杀抬撞木的壮丁,只要有人抬起撞木,你手下就不必留情。”
  居高临下射杀抬撞木撞城门的壮丁,以张武壮射箭的准头是没问题的,便是头顶盾牌护住头顶,总也有隙可乘。
  不忍心朝冲在前面的壮丁一通射杀,或投石下去,也不忍心施行其他守城方法。但射杀抬撞木的壮丁,却是必须要做的,最好是射杀得让他们心中胆寒,再不敢沾手去抬!
  不忍心是一回事,但据守城关这件事,却不能够放任这种不忍心。
  夏简戟接着下令道:“浸油的柴捆备好!一旦有试图架云梯登墙者,就向下推滚石,再将柴捆点燃后推下去!”
  “领命!”
  就算大散关再如何险峻,在城关墙下也有着一块不小的开阔夯实的平地,点燃浸油柴捆用火防守,并不会让火势蔓延到两边,引起秦岭大火。
  “呜呜呜!”冲锋的号角响起。
  “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