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以农为本[农]-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这,夏婶、夏五斤以及姜秾,都觉得姜金那小娃子真是有几分可爱啊,时常被他逗笑。
  其实吧,姜家和夏家——更甚至是村里其他人家,现在都不是缺一两口饭吃,姜金在夏家吃饭也就是添一副碗筷的事情。
  不过家中教导小孩子却不一样,要让小孩子知道,不能随便去麻烦别人家。一次两次还好,时日久了难免会讨嫌,也容易让人日后念叨,毕竟人情难还啊。
  夏婶也知道,于是也不拦着周翠娘教导姜金,不过平时会待他更好就是了。
  姜秾嫁入夏家后,她也没什么不习惯的,基本都还是像以前一样——虽然夏五斤或许不这么认为……
  姜家和夏家因为成为了儿女亲家,两家相处得也更加和睦亲厚了。
  ……
  然而,视角跳出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温宁村,大昭南北的平民百姓,就普遍过得不太好了。


第65章 
  从‘袁管事’那里得到征选民女的风声; 到征选皇令下达; 再到通过嫁人逃过征选这一劫; 正经历时觉得紧急惊险得不得了,不过经历完这事之后再回头来看,也不过是才发生在短短几天内的事情而已。
  村里人帮着夏家扩建并修缮了房屋; 坑里沤的绿肥也已经熟了,于是就把绿肥撒到了收割后剩下麦茬的田里; 就等下一场透雨,把田地下得湿透了就翻耕麦田,然后等时间一到,就播种小麦。
  然而,这一场透雨; 一直等到秋分,也没有等来。
  没有雨水的湿润,田地板结死硬,好些村民拼着手被锄头柄打出血泡来,拼着磕断锄头和锄头柄; 也只翻耕了小半田地还不到。。。。。。
  没办法,等到秋分都过去十来天了; 都还是没有等来一场雨; 就只能用薅锄浅浅的刨出一条一条浅沟来——土地太硬也不容易刨得深; 然后撒下麦种并掩盖上。
  播种下了麦种,接着也一直没有等来一场雨能够让麦种萌芽出土。
  只等到寒露过后,快到霜降时; 这才下了一场小雨,勉强湿润了浅浅一层地皮。
  懂得农时气候的老农们,一看就知这是一场只在一村或一地里下的山雨。就是姜秾认知里的地形雨,因为温宁村在玉皇山山脚,云团沿着地形抬升而降下山雨。
  这样的雨,只能算一时幸运,解去了眼前之急,让麦子发了芽出苗来。
  然而将地域扩广开去,大范围内却是没有降雨的。如此一来,之后无法风调雨顺的可能,就非常之大了。。。。。。
  这时候的温宁村村民,也没那心情去担心外面的人了,因为小麦在霜降后才萌芽出土,越冬时还没长得足够茁壮,怕是要遭霜冻了。。。。。。
  对此,姜秾很是庆幸这一茬麦子,村里人家换了‘高产三代’杂交小麦去种。
  姜秾:“这次的小麦种子,虽高产特质突出,但在耐寒与耐旱方面,也比以前的要好上许多。”
  得了他们‘在世小神农’的安抚,村民们有稍微放心些。
  “便是这一茬绝收了,家里也还存了些麦子,能吃到后年夏收的。”这是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想法,家里都存着粮食呢,这一茬减收或绝收,也饿不死。
  温宁村的村民们,如今相比之前底气足了许多,因为家有存粮和余钱!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姜家和夏家——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的‘在世小神农’。
  已经嫁人在村民眼里算作大人了的姜秾,又被村民们宠爱了一波,送了一些自家做的糕点零嘴。
  姜秾:。。。。。。
  田里庄稼像是要遭旱、遭冻了,这也不是塌天大事,不还有段木香菇的营生呢嘛!
  庄稼上,他们无计可施了,那就多花些心思去侍弄段木香菇,也能多买些银子然后买粮食回来。
  因为袁家要把新鲜的平菇和香菇上贡给皇室,姜家和夏家的合伙菇房就由原来的四间,扩建至了六间,并很快发酵好培养料,装裹好菌包并接了种,之后就只等时候到了出菇长成后,拿去卖给袁家。
  每斤鲜蘑一百文钱,大约到来年开春时一个月卖鲜蘑的毛收入,就能达到四五十两银子!再加上段木香菇的收入,平均下来每家每个月大约能有三十来两银子。。。。。。
  相比以前的一年十来两银子,翻了三百五六十倍,可谓是钱途可观!
  虽然田里庄稼可能无法达到最高亩收,但还有栽培蘑菇这赚钱的营生呢,或者根据袁管事之前的提醒,趁着粮价还未涨得厉害,把家里的钱拿去先买些粮食回来存着,也能放心些。
  这么想着
  ,姜家也就这么做了。趁着外面农人们为了交赋役银,去卖粮筹银的时候,花了十来两银子以二十文钱一斤的价格,买了五百来斤麦子回来。
  因为姜家的粮食地窖里,原本就存了三四千斤麦子,所以就买的少了些。不过夏家因为将两亩地全拿来种了菜蔬,或者让它半荒着了,地里没有种麦子豆子这些正经粮食,买的就要更多些——买了两千斤回来。
  至于村里其他人家,没有往家里买粮食。因为段木香菇的收入已足够交纳赋役银,又都是些懂得听风声的,见姜家都在往家里买粮食了,他们扒拉了一下家里存粮后决定不往回买粮食,却也没有往外卖麦子。
  。。。。。。
  温宁村的人做法极其正确,因为整个大昭的东西南北中部,都早已开始干旱了!
  姜秾那次进县城时,袁管事除向他们透露要征选民女的风声外,还透露出南方的大多地界,自今年开春以后就再没下过一滴雨。
  事实上,形势比这还严峻。不仅是南方,西南、华北、北方和西北方,都在开春后有了程度不一的干旱趋势,也即是说,整个大昭都开始了干旱!
  十多年前,温宁村村民便是因为一场关中大旱,才背井离乡逃荒至此。
  如今,全国开始了干旱。。。。。。
  相比主要种植是秋种夏收的冬小麦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以及南方同样种植冬小麦的部分丘陵山地区,主要种植是春种秋收的水稻的南方平原地区,要更早的受到此次干旱的影响。
  开春之后再未下一滴雨,那也就是说,今年的一茬水稻已经是绝产,颗粒未收。。。。。。
  因天灾导致绝收,按说朝廷和皇帝要减免赋税,甚至开粮仓赈灾的吧?
  然而并没有,赋役银照常交纳。
  先前有场关中大旱的天灾,所幸没动摇根基,然而如今这场全国大旱,让本就有不少佃逃离的形势,立即像烈火之上烹了油一般,‘噗’地燃烧加剧!
  佃农们的日子,能够一年接上一年饿不死的活着,就算是不错了,大多是没有存银和存粮的。因此哪怕只是有一季的庄稼绝收,于他们而言便是灭顶之灾。
  况且,这次因天灾干旱导致绝收后,朝廷不仅没有免除赋役或者开仓赈灾,竟然还要他们照旧交纳赋役银!
  就是刮了他们一身几斤几两的肉,放案板上卖了,也是缴纳不上的!不逃,能怎么办?
  佃农逃离之势,已如溃堤之水,奔腾难收!
  大量逃离田地的佃农,以何处为家?又以何为生?没有落脚之地,没有饱腹之物,这样处境的佃农,便如曝晒而亡的枯柴,遇上一点火星便可燎原。。。。。。
  加上他们如今这位升和帝,所做的种种丧失民心的事情:继位十六年整以来,先是花了近十年时间修建西京皇宫,再是变革赋役法——好心办了坏事,又是搬迁到西京皇宫‘小住’——一直没有明确说是迁都,期间还不时额外增派些像是‘祭天银’、‘贺迁银’和‘鸭饷、牛饷和禾虫饷’之类的‘三饷’等,好些个荒唐至极的苛捐杂税!
  火星燎原,那是再容易不过了。
  秋分之日,湘赣之交,某一处县城外。
  有一群人,一群衣衫褴褛嘴唇皲裂渗血,瘦骨嶙峋身上不见几斤肉,眼睛射出视死如归般的狠意目光的人。
  二三百人沉默无声的赤脚行走着,就像是一群末路饿狼在觅食。。。。。。
  两三百人之中,甚至还有十几个人,一手抱着或牵着孩子,一手拿着棍棒、连枷或锄头等农具。
  这一场夺城起义,在走近城门之前,都是无声无息
  的。
  因为他们早已饿得渴得没有力气去吼叫了,他们要把最后一丝力气留住,留到最后赌上性命去夺一口饭。。。。。。
  当这群人越来越靠近城门,并且没有步伐减缓或停下的打算时,县城门前的衙役就恶声呵斥道:
  “止步!难民不许进城!止步!”
  走在两三百人最前的一个肌肉虬结的壮汉,双目怒似铜铃!“我们是难民吗!是谁让我们成为难民的?!是你们这些稻田里的吸血水蛭!”
  “我们只是要吃一口饭!既然你们不开仓放粮,那我们就自己来开!”
  之后,便是一场刀光血影。先前沉默无声的两三百匹末路饿‘狼’,一旦交锋之后,也许是砍在身上的刀子太疼,也许是为了将棍棒朝对面人头上挥去而壮胆,他们终于不再沉默,最终嘶吼出声!
  “锤死你个敲骨吸髓的!啊啊啊!”
  “你们倒的泔水一桶桶,啊!为什么我们却连一碗稀粥都不得!”
  “我要吃饭!我要吃饭!我要吃饭。。。。。。”
  那两三百手拿棍棒农具的人,在城门处永远倒下了不少,但等守门的衙役也一倒不起之后,也就冲进城去了不少。
  最后浑身浴血,直接冲进了县衙!
  在县里有座精致大院子的县太爷,没有住在县衙后的官署,得以逃脱一命。但在他去找县尉镇压乱民之前,又从县城里的各个脏污小巷里,钻出来许多扬着菜刀板凳的人,犹如山泉汇入溪流,最后这股人流愈加粗壮,愈来愈奔腾有力!
  一时间,街上声响愈来愈大,城中血腥味愈来愈浓。。。。。。
  想去找县尉的县太爷,也不去了,直接仓促收拾了包袱,携着娇妻美妾和儿女,揣着一匣子银票,趁着喊杀声还没从县衙粮仓那儿,喊到近前来之前,在壮仆和几个士兵的保护下钻进马车,弃城逃跑了。。。。。。。
  县太爷在县郊入官道之时,遇到了同样驾着马车赶来的县尉和县丞一行人,于是一碰头一商量,不一会儿就并作一行,驾着马车‘得儿得儿’的,扬起一路尘土后跑了个没影。
  等县城里的饿‘狼’们夺了粮仓,去到县太爷的大宅子时,里面桌倒椅子歪的,只留下一地狼藉。
  对逃走的县太爷来说,留下的这些东西不值钱,但对饿得能不顾性命奋力一搏的这些人来说,却已是他们一辈子没见过的好东西。
  华美的丝绸衣裳,香软蓬松的棉被,厨房里剩下的鸡鸭米面。。。。。。都是他们平日里不敢奢想的好东西。
  “哈哈哈!我这辈子睡过了暖和松软的大床,穿过了丝绸衣裳,等我把分抢来的粮食和鸡鸭吃完后,便是立即死去也无怨了!我做鬼也要做个饱死鬼!”
  。。。。。。
  及至冬至日,升和帝主持祭天大典之前(因没有修建京郊圜丘,便在长安城皇宫里走了个过场),已经有十来封奏明难民叛乱的折子,先后送入长安城了,且颇有未尽之势。
  虽已经奏明的难民叛乱,大多都没成气候,很快就被镇守士兵扑灭。
  却也已经有一南一北的各一处难民,已经占据了一两府之地,且还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帜,俨然是已经旗帜鲜明的反了!


第66章 
  南边稍成气候的难民叛乱势力盘踞在江东; 占据了宛陵府和周边府的两三个县城; 自称为‘谷米军’。
  北边稍成气候的; 则是在晋鲁之交的邺城府,相比南方‘谷米军’几乎全部以逃离佃农组成外,占据邺城这一自古名城的‘言军’势力; 领导者及高层的身份就要高端许多了,是原先统管邺城府军事的都司; 及其心腹班子。
  因此,虽南方‘谷米军’因受干旱天灾影响更早,情势最严峻,起义更加如火如荼,但也没能夺了北方‘言军’的势头。毕竟草台班子相比正规叛军; 还是要劣势一些,不过因为南方旱灾情势更加严峻,又有人多势众的原因,南北两地的起义军也勉强算得平分秋色。
  不过呢,外面尽管难民起义; 眼前却也与温宁村的人没有关系,日子还得过下去;
  只是在过日子时; 村民们心里的忧患意识变得浓厚了; 更加注意探听外面的消息,生怕被波及到。
  虽各家都没明说,但村里各家都在找地儿存粮食了。还没挖地窖的动工挖起地窖来; 已经挖了地窖并将粮食存入其中的,也找其他地儿挖洞或挖地窖,然后分开藏匿粮食。
  这样就算其中一处藏粮出了意外,也还有藏在其他地方的粮食呢。
  温宁村的村民都是经过大旱的,遭遇旱灾时最重要的一是水、二就是粮食,再者如今这世道到处都在起义,流寇也不少,不仔细藏着粮食,被抢去或被‘征’去了,都是件要命的事情!
  夏家也挖了地窖,藏下一千多斤粮食,以备不时之患。
  而姜家,则是新挖了一个地窖。不过新地窖主体是挖在前院的地底下,若是两个地窖都挖在后院的话,容易把后院挖得坍陷下去。
  新地窖的入口呢,则开在原来姜秾那间卧房里床头的柜子下面,将原先一个地窖的粮食分一半放新地窖后,就把入口用木板封上,上面铺一小张草席子,在席子上放个小柜子其上又放竹篮,这样就完全恢复成没挖地窖之前的样子了。
  相比外面饥饿无着的人,温宁的村民家中有存粮,心底就有底气些,像是山上那些藏了一树洞松塔过冬的松鼠般。
  自此以后节省些,不要敞开肚子吃白面馒头,在馒头里掺些自家种的菜或采来的野菜,再和其他粗粮夹杂着吃,即便是像之前关中大旱一样连着旱两年,即是还要在干旱上一年多,田里庄稼没有一颗收成,也能渡过去。
  “唉,我上辈子不知造了哪门子孽啊!竟要我这辈子经受两场旱灾,末了还要经历一遭乱世世道!要是现在家中没有存粮、没有存银,我们一家子怕是会死绝了。。。。。。。”
  “姜夏和夏家,还有秾娃儿那娃子,几乎就是我们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哪。。。。。。”
  。。。。。。
  吃年夜饭时,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忆起即将过去的一年里的人与事,少不得感念几句。
  又不是世界颠覆的末世,不过封建王朝的一次更迭而已,仅是或许即将要经历乱世,世道艰难也还是要挣命活下去,日子还是得过。
  于是年节要过,年夜饭也要吃。
  这是姜秾出嫁为了人妇后——感觉好生不真实啊,第一次在夏家过年,夏婶和夏五斤两人也是这么久以来,第一次和第三个人一起吃年夜饭。
  村里人家已是居安思危,在节省着吃粮食了,过年时保证吃饱却也不铺张——铺张不是相对那些富贵人家来说的,相对的是之前几年顿顿敞着吃、隔上个把月能吃顿肉来说。
  尽管如此,夏婶也在姜秾打下手帮忙之下,整治了一桌子五菜一汤的年夜饭,荤素搭配,有凉有热,有菜有汤,算是非常拿
  得出手的一顿年夜饭了。
  夏婶伸筷子进香菇炖野鸡肉汤的汤锅里,把里面一只鸡腿夹到姜秾的汤碗里,“秾娃儿,来来来,边喝汤边把这只肥鸡腿吃了!”
  “谢谢娘。”姜秾做不惯谦虚推却的那一套,夏婶将鸡腿夹给她吃,她真诚道谢过后就开吃了。
  成婚后觉着别扭了两三个月后,开口唤‘娘’到如今,姜秾已经能无碍地称呼夏婶这个婆母为娘了。
  夏婶和夏五斤母子两,都是熟知姜秾性子的,不会去多想姜秾此举是不知道礼让长辈,竟然心安理得的吃大肥鸡腿,这些有的没的鸡毛蒜皮的,都不会往那去想。
  不过,夏五斤却是一个能在婆媳关系上,有忧患意识并能未雨绸缪的人。“阿娘,来来,您吃这只鸡腿!今年一年您多有劳累,临到年末了可得好好补补。”
  媳妇儿傻傻的不圆滑,他就要居中调停一下才好,以免到时婆媳两相处不好。
  姜秾心思一转,想起周翠娘曾说她的:‘你个闷葫芦!你还在家时没甚关系,可你这都嫁人了,在对待你婆母和五斤时,就要会来事些才好,嘴甜一些,话多一些,人家给你夹菜时,你也要给人家夹菜回礼。。。。。。’
  “娘,您也吃。”姜秾夹了瓦罐汤锅里一块一眼看去最肥厚的鸡肉,还礼了回去。
  唉哟,媳妇儿和儿子都给她夹菜呢!
  夏婶是打心里高兴啊,“唉,吃吃,我们都吃肉吃菜!”
  “。。。。。。秾娃儿啊,娘给你说,当初你还没带着五斤做栽培蘑菇的营生时,我和五斤我们俩就靠着小小一年纪的他啊,不时的艰难地撵一只野鸡、熏两只兔子,再摘点段木香菇晒干了,一起拿去县城里卖了,再买点麦子回来靠麦粉糊糊度日,我们家垦荒出的田地少、只有两亩地,一年的粮食勉强能交上赋税就算很好了。
  那时我时不时还要病上一场,病得下不来床,一躺就是七八上十天的,那时候的日子。。。。。。苦啊,苦的都过不下去了。要不是放心不下五斤,我早就一头栽进姜水河里那深些的水潭子里了。。。。。。
  唉,娘真是被这除夕年夜给惹得叨叨个了没完,算了,不说以前那些事情了!”
  三个人第一次在一张桌子上吃年夜饭,加上被年夜气氛感染,忍不住回忆往昔也是难免的。
  夏五斤垂着眼睑掩住眼底神色,只是听着,也不言语。
  姜秾想起当初两人有所接触时夏五斤的模样,小小年纪就背负起一家担子,他也真是可怜又辛苦。
  目光怜悯(?怜惜)地看了他一眼,也不知怎么说话安慰他,更不知怎么搭夏婶的话。
  就在姜秾面上一本正经、内里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夏婶也没给她多想的时间,自顾自接着感叹道:
  “所幸啊!五斤他脸皮厚似城墙转拐,又跟个猴精似的,一下就抓住了与秾娃儿你合伙栽培蘑菇的绝佳机会!
  然后呢日子立即就好过起来,娘啊吃饱穿暖了,想着五斤开始有出息了,心中也就有了个盼头,那副病得要死不活的样子也没了,如今是越活越有精神了!
  秾娃儿啊。。。。。。”
  姜秾:“嗯?娘您说。”
  夏婶接着说道:“秾娃儿啊,娘好早时候就喜欢你,喜得不得了!每天都在琢磨着:要是把秾娃儿给我做儿媳妇就好了。。。。。。
  如今娘可算是心想事成了啊!五斤有出息了,又娶回来了为娘最喜欢的秾娃儿你,今年这一年,真是娘这些年里最欢喜的一年了!
  今年真是过得有滋有味啊,如果。。。。。。虽然外面世道像是乱了,也不知何时能
  平定下来,但我们这一块儿,离那两个叛乱的地方还远着呢,以后也就得多且过吧。”
  到最后,夏婶还是没能将‘如果’后面的话说出口,因为夏五斤在桌下碰了她一下,她就止住了没说,硬生生转了个话尾。
  夏婶原本是想说,明年姜秾及笄后,她与夏五斤两人,如果能给她生个孙辈的孩子,那日子过起来就更加有滋有味了。
  也幸好夏五斤拦住了说得兴起的夏婶,不然这话一出,可不就把夏五斤的好多心血都搅没了?
  夏五斤思索着,他好不容易让秾妹习惯了有他,两人之间的相处终于是自然亲昵了(虽秾妹没有察觉),可不能被他阿娘一把猛火给烧糊了,他要小火慢炖。。。。。。
  。。。。。。
  过完年就又是新的一年,任外面打打杀杀,似温宁村村民这样的普通百姓,还是要把日子过下去。
  然而,或许是夏五斤经历过征选民女那一场后,因为险些没能留住姜秾,刺激得他终于觉醒了内心里的掌控欲——或者说对于势力或权势的欲。望。
  于是,当外面更多的起义叛乱的消息,传入太白县后,他心里就似乎萌芽了一株莫名的小苗。。。。。。
  说不清这‘小苗’应该命名为权势,还是称它是由我不由人的掌控欲,因为当下说这些,似乎还早了些。
  然而,如今十七岁的夏五斤,虽然还不明白自个儿内心里面,蠢蠢欲动的究竟是什么,可练习长弓的时间变得久了。
  且更常去太白县县城里,与他那一大伙好友玩耍(关于夏五斤在县城里的好友究竟有多少,都是哪些人,姜秾不感好奇,也就从未特意问过),去县郊那个近来陡增到四五百人小山包的趟数,也多起来。。。。。。
  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姜秾已经非常信赖夏五斤了,否则她便是再如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种庄稼’,也不至于在外面乱象尽显的时候,还安心巡看庄稼地里的肥水,都不去做些其他打算的。真不至于,因为她不蠢。
  在姜秾的潜意识里,可能已经觉得,像夏五斤那样天性奸猾、能说会道、善于拉拢人心的人,他应该自有安排,不必还用她去操心。
  所以说啊,单纯的科研工作者,就是这么天真无邪的,要是遇见一个没有二心的好人还好,要是遇见那些靠不住的,真是准保掉坑里时一掉一个准儿!
  这一场大昭全国大旱,直干旱到了升和帝十七年夏天时,都还没降下一场足够缓解旱情的透雨。
  期间就是下雨,也只是飘了几滴,连地皮都打不湿的小雨而已。
  升和帝和天下正受旱的灾民,都是每次满心祈求着下雨,也好结束这场大旱,却次次都以失望告终。。。。。。
  失望得多了,各地反叛起义的百姓也就更多了。
  到升和十七年秋时,仅靠大昭原本的军队想要镇压民间起义已是妄想,而且就连与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对峙,也已经感到吃力起来。
  因此,升和帝下令,在民间征抓壮丁以充军。


第67章 
  如今大昭地域内的起义军; 北有占据齐鲁相交之地邺城府的‘言军’; 南有江东宛陵府的‘谷米军’; 说是在民间征役以补充军力,其实征兵区域也只能在长安府以西的西北之地,以及成都府所在‘天府之国’的西南之地。
  如今出入西南之地的主要通道,不是长江水路或沿线陆路——毕竟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主要还是走金牛道由汉中入剑南的‘由陕入川’的道路。否则,大昭朝廷的征军队伍根本无法南下; 因为邺城有‘言军’盘踞; 虽可以避开邺城,却难保‘言军’不会游弋拦击。
  而入西南征军; 又要途经西北征军的部分地域; 有打草惊蛇走漏风声之忧。像被征去补充军力这样的事情,几乎是十去九不回!如今在位的升和帝; 几乎就是民心全失的情形,老百姓可不会愿意去为他送死。
  因此,不管是就近原则,还是像之前征选民女一样打百姓们一个措手不及; 这次征抓壮丁以补充军力,都要从西北先开始。
  甚至于,要从长安府及周边府县最先开始,不给百姓们逃离的机会。
  温宁村隶属的凤翔府,与长安府相邻; 征抓壮丁开始后,他们基本上会是属于第一批被抓去的。
  。。。。。。
  时间稍往回看些。
  姜秾试验出的‘高产三代’杂交小麦,换给村民播种下去之后,除去年秋天播种时下了一场小雨,让小麦萌芽出苗外,就一直再没下雨,都是靠人力担水浇洒,方才勉强吊着了田里的麦子并让其成长。
  到冬天时,也只下了两场小雪。所谓‘瑞雪兆丰年’,如今没有瑞雪,既不能让瑞雪覆盖麦苗,以免被从西伯利亚袭来的寒流给冻伤,也不能在来年开春雪化后,以雪水滋润土地。
  冬天时,村里的老农看着那薄薄的一层雪,就唉声叹气:“这雪都遮不住土啊,麦苗怕是要被冻死唷!就是不被冻死,明年开春时也怕是要被旱死的。。。。。。”
  不过,姜秾试验出的‘高产三代’小麦,并没有让她失望。如她先前所说,‘高产三代’虽然高产特质突出,但耐寒和抗旱性能,也确实比之前常种的一般品种的麦子,要好上很多。
  开年后,有冬雪融化后的雪水渗入泥土补充水分,雪水虽然不多,但聊胜于无,开春后麦田里的麦子,也算是没有过于被耽搁到成长。
  之后直到夏收时,正经的雨水是一场都没有下过,就与大昭南北各地一样。
  不过得益于温宁村坐落在玉皇上之下,在紧临小麦灌浆的时候,所幸下了一场不大的地形雨。这场雨只下在温宁村范围内,就是那种‘坎上下雨坎下晴’的局部地形雨。
  有了这场不大的雨,加上村民们向来勤劳,开春后一直有在从姜水里担水浇洒麦田,‘高产三代’又有耐旱性能,于是也就挺过了抽穗扬花和灌浆这段最重要的时期。
  虽然最后到底是受了干旱影响,没能达到亩收八百斤的最优目标,每亩却也能收个五百至六百斤。外面的地界,除了在夏五斤资助下的县郊小山包的农人们,大多都是颗粒无收,而他们却还能亩收五六百斤麦子!
  想想以前的寻常年景吧,每亩只能收成两三百斤麦子,如今本该是颗粒无收的干旱年景,却反而能亩收五六百斤!要是以前他们听说这种事,绝对嗤之以鼻丁点都不会相信,可如今他们竟然有幸亲自经历了。
  于是村民们更加笃信,姜秾绝对是大有来头的!
  不是听说了嘛,他们村边这条起源于玉皇上的姜水,就流经了神农农皇的姜姓氏族起源之地,而且姜秾又恰好是姜姓,更有姜双五那人也像是天生就会种田的——自然没有他女儿这样神异
  ,这种种都说明了:姜秾或许真是农皇的血脉后人呢!
  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在夏收之后,之所以如此笃信姜秾来头不小,是因为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事让他们的笃信这事了。
  就是灌浆期的那场地形雨,让村民们变得神神叨叨了。起初还只是暗地里议论,到后来都已经有人到姜秾面前去感谢了。
  “秾娃儿啊,真是多谢你庇佑我们温宁村了,来来来,婶儿家里养的两只母鸡这两天下蛋勤快,给你拿几个来蒸蛋羹吃!”
  姜秾:“???”
  庇佑?她又不是神,如何庇佑?还有,怎么村里这些婶儿又都爱给她送零嘴了。。。。。。
  “哎唷~杨婶儿我啊,就知道!我们秾娃儿真是‘农皇的血脉后人’,是‘在世小神农’!肥得了贫田,治得了病害,经你手的庄稼从来是绝好的大丰收!可如今竟然连呼风唤雨都能了!”
  姜秾:“!!!”
  农皇的血脉后人,她的真身(真实身份)在村民的火眼金睛之下,已经是无所遁形被看出来了?不过,她什么时候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
  。。。。。。
  姜秾满心满脸都是懵然,莫名接收到了村里许多婶子们的道谢之后,最后也终于算是搞明白了。
  原来,在她不知道何时开始的时候,村民们已经在暗地里称呼她为‘在世小神农’、‘神农后人’、‘农皇的血脉后人’等之类的了。
  尤其是在大昭全国干旱的消息传入村子后,就有越来越多人家在说姜秾是大有来头的了。那一场精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