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以农为本[农]-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中有一点小智慧或说小聪明,无疑就是:闷声发大财,谁也不告诉,免得引来无谓的眼热和麻烦。
  姜家的两个大人挑着麦子去县城了,夏家的夏婶去了蘑菇房,于是姜夏两家便只有几个小孩子在家看家。
  现在夏五斤不用再去山里找山珍野货,再拿去卖钱养家糊口,因为已经有了栽培蘑菇的赚钱营生,就闲了很多,以至于有些闲得无聊。
  “秾妹,我们什么时候再约着一起去打猎吧?我又馋肉了!”两家挨得近,夏五斤到姜家院子里坐着,也照样看(夏)家。
  夏五斤正使着一把镰刀,在砍削一根细长木棍。
  半大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肉量和饭量都会明显增加,馋肉是正常表现。
  “等过些日子再说吧。等卖了麦子凑足钱,再把代役银和捐银交清了,然后过不几天就又要采摘蘑菇去卖。等这阵忙完了,再去看其他人有空没。”
  姜秾有些好奇地问道:“你削这根木棍做什么?”
  夏五斤拍去膝上的树皮木屑,把木棍一头凑到眼前,一只眼睁、一只眼闭,眯眼瞅着木棍的弯直。
  “我打算做一把弓,下次打猎时,可以试着用弓箭射杀兔子、野鸡和小麂子这些。”
  姜秾伸手将木棍拿过来,双手向内掰折,试过承受力和弹力,再辨认了木棍的树种。
  “看你的样子,是想做长弓?但是你就这样砍了一根松树小苗,准备掰弯了就做弓?”
  一看姜秾,就感觉是要噎人的熟悉神情……
  夏五斤赶紧摇摇头,再摆摆手!“我就随便想想,随便做做,不知道什么长弓短弓!秾妹你知道?你会做?”
  姜秾觉得,如果顺应刚才似是血脉里传出的一股莫名冲动,那想来她应该是会的。
  “或许会,我想尝试做一次。若做成了就送给你。”


第31章 
  捕猎和采集野生动植物; 属于农林牧副渔大农业之中的副业,姜秾主攻小农业即是种植业的同时; 其他农牧副渔也有所涉及和了解。
  不过; 制作捕猎用的弓箭; 虽然和她的专业领域勉强能擦点边; 却也真的是很勉强了!
  她对弓箭的了解程度; 大约就是休闲时看书; 随意翻看过一遍的那种了。
  可是,当看见夏五斤在削木制弓时,她陡然就想上手去做出一张弓来。
  那仿佛是根植在全身血脉里的某一种冲动,好似突然被唤醒; 于是随着血液注入心里; 这让她心里开始鼓噪着:
  砍一根松树苗就想制一把射杀猎物的长弓; 简直儿戏一般!得要认真对待!看我做出一张好弓来给你看看!
  姜秾没有抗拒,而是遵循了内心这莫名其妙的鼓噪。姑且跟着直觉走罢; 她倒是要看看,血脉之中的神农之力究竟有多灵异神奇。
  不过就像姜秾推拒夏五斤的打猎邀请时所说; 制作弓箭的事情还是不急,得等这一阵忙完了; 再找合适的木材来制作。又或者到时去打猎时,顺便来做这件事。
  ……
  先前所料没错; 姜双五和周翠娘卖麦子时,麦子果真降价了。
  因为温宁村麦子受了旱,导致颗粒不甚饱满; 再加之周遭甚至全国多数农人都在卖粮筹‘祭天银’,正是供大于需的情况,所以粮商就压价了。
  平常都是三十文钱一升,现在被压到了二十文钱一升。也即是说,原本一百斤麦子就能卖得一两银子,然后顺利捐上‘祭天银’,现在却要卖一百五十斤才行。
  不管是税赋还是苛捐,朝廷或许觉得都并不多,却何曾站在百姓的位置想过,在交纳或筹钱时会有‘损耗’呢?
  夫妻两挑去的那五十升麦子卖了,卖得一贯钱(即一两银),回家后就去交给了村长葛贡士。
  等又过两天,村里人都凑够钱捐上了‘祭天银’,就找了村里几个壮汉护送,去县城的县衙交上了温宁村一村二十三户的‘祭天银’。
  没过两天,就有县衙的衙役腰佩大刀,敲着锣走乡串村地呼喝:
  “小雪之日,正役启程之时!亲往服役者,带足赶路衣物及干粮!纳银代役者,携银亲往县衙文书处记名!”
  小雪那天,姜双五带着户籍黄册,以及在葛贡士那里开具的‘伤病文书’,与村里包袱款款出门去服役的人一路,在村长葛贡士的带领下往县城而去。
  临走前,周翠娘末了还怕姜双五心疼二两银子,偷偷跑去服役,就故作恶声恶气道:
  “孩他爹,你去县衙交了代役银,就赶紧往回走,家里柴禾快没了。过冬和明年农忙时要烧的柴禾,也都还没去砍,这活累得很,就该归你了!
  我不时就要去照看菇房,可忙得很呢,你得赶紧回来去砍柴禾!”
  姜双五‘嗯’一声,点头答应了。
  家里还有一双儿女要养活,翠娘又要照看菇房,砍柴禾、麦田除草,万一麦田干旱就要挑水浇灌……这许多的活儿,如果丢给翠娘一个人做,不知得累成什么样……
  或许姜双五没有犹豫过,也或许是有过犹豫的。但是因为牵挂一双儿女,心疼周翠娘一个人在家劳累,这才没有偷偷地去服役。
  不管怎么样,小雪当天午时才刚过,姜双五就回村归家了,然后立即拿着一把镰刀和一根扁担,就出门往山脚去砍柴去了。
  除姜双五外,还有葛二叔以及沈双二,也没去服役。
  葛家不用说,虽说一家子都是读书人,却也一样种田收粮,而且还不时写两幅字、画
  两张画,拿去县城卖掉,虽不知确切数目、可每次几两银子总是不会少的。
  葛家是村中家境最好的人家,这是众所公认的,葛家二叔不去服役,再理所应当不过了。
  姜家不及葛家富裕,但紧紧裤腰带也能凑足二两代役银,何况自到了温宁村后,姜双五就从来都是纳银代役,他没去也并不稀奇。
  可是沈家?逃荒到此后只剩下沈双二一个人,后来娶了带着孤女的齐四娘,这才凑成一个家。
  不过像沈家这样的人家,在村里面并不多稀奇。有好几家都是一样的,定居温宁村后,鳏夫寡妇凑成一个家,凑合在一起过活。
  也正是因为不稀奇,才会引起更多人好奇。
  ‘沈双二身患积年的老寒腰,先前听说愈发严重了,不去服役倒也说得过去。但是他家哪来的那许多银钱?’
  ‘沈双二老寒腰加重这事,应该是有的,只看前段时间去县城卖粮只四娘一个人去,也就知道了。但是那二两的代役银……莫不是把家里麦子都卖完了,方才凑足的?之前好些天的早上,我都看见四娘挑着装满麦子的箩筐出村去,直到傍晚才回。’
  ‘这么一说,好像是啊,有四五天呢!这样一算,还真是可能去卖麦子凑钱,然后才交了代役银。’
  ‘唉……谁家也不容易啊!沈双二那一把老寒腰,到了冬天可不好受,四娘也是个疼人的媳妇啊,总不能让一家之主去受罪,更甚是折在外面。’
  ‘沈家那个小女娃,最近一大清早就出门去田间地头找野菜,沈双二虽不是她亲爹,也愿意和她阿娘一起陪他吃糠咽菜,也是好娃儿啊!’
  ……
  旁人口中吃糠咽菜的小女娃,正凑在姜秾身边说悄悄话:
  “我们家当初的野猪肉卖了有四百多文钱,再卖了八十斤麦子就凑足了一两的‘祭天银’。可家里面也只剩下四百斤左右的麦子了,如果再卖三百斤交上代役银,就只剩一百来斤麦子了,恐怕都不能吃到开春的,更别说等到明年夏收了。”
  “所以沈双二就非常坚决,说是硬撑着直不起来的老寒腰,也要去服役。”
  姜秾:“沈双二,是个难得的好人。”
  看看听听,也算经历了不少,沈甜早已明白这个时代的不易。
  “是啊,是个好人。他不愿卖掉麦子去交代役银,不然他就能轻松些,这也只是因为不愿我和阿娘饿肚子。我又不是他亲生,阿娘也只是一个柔弱可欺的女流,他还能这样对待我们,确实是个好人。”
  即使是在后世,家暴的事情也从来都没少过,更别说现在了。沈双二宁愿自己撑着病体,也要去服役,确确实实是个好人了。
  沈甜感叹一番,继续凑到姜秾耳边说悄悄话,生怕别人听了去,“结果啊……”
  姜秾还算配合沈甜卖关子的行为,疑惑地嗯了一声:“嗯?”
  “结果啊……我在山脚林子边挖野菜时,居然挖到了一根人参!”
  “……”姜秾一时间竟不知作何反应了。
  “你的运气,确实很好。”最后只能这样感叹一句。
  莫名其妙的,姜秾就想起了当初穿越时的感受:仿佛因为钱少买不起票,于是仓促地蹭上一列已经启动的快铁,还没等祖宗交代完临别赠言,车就‘咻!’地驶离了站台!
  有可能,她就是蹭了沈甜的穿越专车……
  这个念头起的莫名其妙,也一闪就过了,无法深究。
  殊不知,这一闪即过没留痕迹的念头,让姜秾无意识地对沈甜更好了,。
  这大概也是沈甜运气好的具体体现吧?
  这是后话也是题外话,不必多说。
  沈甜:“那根人参没有长成人形,不过也有我拇指粗细了!我阿娘用卖麦子作掩饰,拿去了县城的药铺,结果卖了十两银子!这下子阿爹的代役银,轻轻松松就能交上了!”
  “这很好。”姜秾由衷附和道。
  “对!我阿爹在我的劝说下,也只肯拿了二两银子交代役银,剩下的他一文都不多要,都交给我阿娘收着,要留着给我做嫁妆呢。”没有极品亲戚,爹娘也很好,沈甜也觉得很好很高兴。
  接着又一脸骄傲地说:“秾姐我给你说,我阿娘也好聪明厉害的!”大佬的阿娘很厉害,她的阿娘也很聪明的!
  姜秾再次捧场,疑惑地嗯了一声:“嗯?”
  “我阿娘怕人眼红,更甚至知道后到我家来盗窃,就闷不吭声地继续去卖麦子!不过不是真的一次卖一挑两箩筐的麦子,而是在箩筐里放上了隔板,这样外面看起来是满满当当两箩筐麦子,实际上却只有一二十斤!”
  “而且,就连每次的一二十斤麦子,也都没有卖!我阿娘挑出村再走远一些后,就用麻袋将麦子装一起,避着人在外面呆半天后,就一边往回走一边采些长着野果的树枝,往箩筐里一放,就把麻袋遮得严严实实了!傍晚时再挑回家来,这样就遮掩过去了!”
  “你阿娘确实聪明。”姜秾从善如流地夸奖。
  沈甜直点头,深表认同:“对对,我阿娘话不多,可还是很有主意的。”
  此时,夏五斤突然从篱笆墙上探进来半截身体,冲着凑在一起咬耳朵私语的两人喊道,“你俩在说甚么呢!沈甜,你是不是在秾妹面前,说我的坏话?”
  沈甜被吓得一惊,没好气地怼回去:“你管我和秾姐说什么呢!你是不是做了什么坏事,才怕我向秾姐揭开你真面目?你快站直,你要把我秾姐家的篱笆压倒了!”
  小豆丁也跟着起哄:“压倒了!压倒了!”
  夏五斤‘唰’地往后往下一跳,果真看见篱笆被他压得有点歪,就赶紧随手捡了一快石头,把篱笆上的木桩扶正后,‘叮叮邦邦’使劲敲打几下,给敲正了。
  “秾妹,我又给敲回去了!”
  说完就扔了石头,也没从篱笆上面跳进院里,而是绕路半圈,从大门进去的。
  姜秾略微有些无奈,“夏五斤,听说你开年就十二岁了,怎么一直站没站相的?站在那里,还要依靠着墙或其他什么,才能站得稳?明明也是剑眉星目,一副正派明朗的好样貌,就这么给毁了。”
  本来闲话不多的人,说着说着,竟然有些痛心疾首的感觉了!
  夏五斤:“……”
  一时间有些受宠若惊:他生了一副好样貌?
  “哈哈哈!!!”不过还没等夏五斤多沉醉一会儿,沈甜就毫不犹豫地打碎了他的幻想,
  “哈哈哈,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总之是身上没骨 ,就算长得还算顺眼也没用,因为全都毁了!”
  大佬一本正经地教育人的样子,实在太好笑了!太有反差萌了!
  夏五斤当然不甘示弱:“你个小丫头片子懂什么!县城里的小姐们,就爱看我这样站得不规矩,有些小坏小坏的样子!”
  沈甜:“唉哟~县城里的小姐们?你见识蛮广嘛……”
  “沈甜、你!”被耍了!
  不过夏五斤立即镇定下来,“我只是举个例而已。不过秾妹说得对,我也差不多是个大人了,是该注意些仪态。”
  沈甜:嘁!看看这舔狗嘴脸!
  见夏五斤意识到了仪态问题,也同意她的说话,姜秾觉得这孩子和小
  豆丁一样,还是听得进去好话的。
  “嗯,很好。村里面就葛圭章的仪态还不错,你们又是好友,可以去耳濡目染地学习一些。”
  “……我也正有此意呢。”


第32章 
  除了纳银代役的葛姜沈三家; 以及像夏家这样家中没有成丁的人家之外,村中每户都有一个成丁出去服役了。
  村里像张家这样有张强壮和张武壮父子两个成丁的人家; 是一家都没有的; 都是要么没有成丁; 要么只有一个成丁。
  因此; 在接下来万物蛰伏的寂静冬天里; 不仅村中人口三去其一; 村中壮丁人数更是用一只手就能数尽。
  但这样的情况,这个时代的平民已经习惯了,也并不觉得孤寂。总归在过年前,服役的男人们就会回来的; 到时一家人就能团聚了。
  所以; 服役的男人们走后; 村里的日子也照常过着。
  冬天是农闲季节,却不是闲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季节。
  农活虽暂时不用忙了; 却也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这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砍柴。
  就像小雪那天,周翠娘叮嘱去县衙纳代役银的夏五斤时所说; 秋种农忙以及交纳秋税这段日子,忙过去之后; 就要考虑去砍柴了。
  过冬的柴禾,明年农忙时的柴禾,都要存足。免得冬天外面堆雪时; 都不能好好猫个冬,还得顶着风雪去雪下挖柴禾。
  柴禾存得足,还免得明年农忙正是顾紧庄稼时,却要费时去砍柴,从而耽搁了庄稼收成。
  一时间,玉皇山脚下的树林子里,响起‘咄咄’砍柴声……
  为防因为无意或有意地错认别家柴禾,抱走别人家砍好的柴禾,从而引起邻里争吵。
  玉皇山山脚面向温宁村的地方,及其蔓延出的巨大外围树林,村长葛贡士都已经对其做了分割。每家都有了对应的一片地方,让他们砍柴禾,那再越界去偷抱其他人家的柴禾,就可说是偷窃了。
  久而久之,山脚下分割给各家砍柴的地方,私下就被对应村民家看成了自家所有地。
  不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又没去县衙花钱买下这片山林,手上也没捏着对应的地契,便也不好说那是属于自家的。
  所属于谁,这事可是不好宣之于口,所以若是发生了纠葛争吵,也不敢闹大。
  姜秾先前不知道,其实当初建蘑菇房,夏五斤理所当然就建在了指给姜家砍柴的地界。他用段木栽种蘑菇的地方,当然也是在指给夏家砍柴的地界。
  不过指给每家地界,是为避免砍柴时发生争吵。其他像是搜寻山珍野货时,是否只能在自家地界,是没有规定的。
  所以,别人摸到姜家的砍柴地界去搜寻‘山珍野货’,也还真不能大张旗鼓的争吵。不过现在从村里雇请了帮工照看,还一直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刚砍下的柴禾是湿的,除了冬天紧急要烧的柴禾外,其他的都会摊在林子里晾一个冬天,等过完年了,再才去全部捆好挑回家,然后码在自家后院。
  所以姜双五傍晚砍柴回家时,并不常常挑两捆柴禾,反而多是扛着几根竹子,或是提两捆已经干黄的韧草。
  把竹子和韧草放着晾些时日,等柴禾砍足后,开始猫冬时,他就在家劈竹篾、捶干草,编织一些篮筐篓子以作增添和更换,再打几双明年一家人要穿的草鞋。
  然后整修一下农具,还有空闲就做用竹子做些小方凳和椅子。
  姜双五手巧也勤快,一个冬天下来,家里能多出来好多崭新的竹编用具!
  所以哪怕姜家只有一溜三间的土墙蓬草房,有这些崭新竹编用具摆设起来,加上先有周翠娘后有姜秾都会时常洒扫整理,家里干净温馨之中,又有点乡土文艺气息。
  当然,这种乡土文艺气息,只有姜秾和不时来姜家玩的沈甜,她们两人能体会
  得到就是了。
  扯远了,话说回现在。
  由姜秾和夏五斤最早栽培的那批香菇,出菇后终于长至八成熟,可以采摘了!
  调配培养料、捆装菌包和采摘蘑菇,这些时间段,是所有雇工都要来上工的。对应每次上工七八三五天时间不等,平常就只有两个一直看管的。
  说是所有雇工,也只有六个妇人罢了,不过这六个可个个都是村里的厉害人物,加在一起村里没人敢去惹。
  而平常一直上工的两个雇工,更是一个出了名的厉害,一个有背景。她们就是村中有名的老寡妇赵寡妇,和村长葛贡士的二儿媳——也就是葛圭章的二婶。
  因为雇请了帮工,再不用像当初那样半夜就要去菇房采摘蘑菇。
  于是鸡叫三声天将亮时,伴着东边天际亮起的鱼肚白,几个妇人和一个‘小女娃’,就出了村走在田间小路上,说说笑笑的往林中蘑菇房走去……
  “秾娃也去采摘蘑菇?你们小孩子觉多,竟然这么早就起来了啊,真是难得。”赵寡妇伸出粗粝的大手,轻轻拍了拍姜秾的脑袋。
  姜秾一边想着不知道今早梳的两个小辫子有没有乱掉,一边礼貌地回答:“赵婶早,对,我也去采摘蘑菇,我觉不多,想起就能起。”
  一路走着的其他妇人,也爱和姜秾说话,看她一板一眼跟个小大人似的,着实可爱得紧!
  “秾娃儿,真的啊?真能想三更起,就绝不四更起?”
  姜秾:“倒是没这么精确。”
  “那秾娃儿刚就是在骗婶子们呀?这可不是个诚实的好孩子该做的啊!”
  “并没骗婶子们,我想早起就早起,想晚起就晚起,只是不能掐得准而已。”又没有闹钟,怎么可能分秒不差。
  “那还是不能想哪时候起,就哪时候起。”
  “对啊对啊,秾娃儿骗人!”
  “我不和婶子你们争了。”姜秾发现,每次她明明是正经地在和这些婶子们说话,可她们却总不认真,就像现在这样胡搅蛮缠地逗她。
  “哈哈哈!”
  “哈嚯嚯!不争了、不争了,秾娃儿是个好孩子,是我们不该。”
  “是的是的,秾娃儿,来叫婶子一声?”
  “哈哈哈,哪来的怪婆子逗我们秾娃儿呢!”
  姜秾:“……”果然是在逗小孩儿一样地逗她。
  众人一路笑笑哈哈地到了菇房,然后开始在姜秾的指点下采摘香菇。
  天色离大亮还有好一会儿的时候,众人就将长成的香菇采摘完了,然后又去把长在一茬末尾时候的少量平菇给采摘了。
  等都采摘完了,天色方才亮起来,夏五斤和周翠娘赶紧一人挑着两个筐子,趁早往县城里去了。
  两人挑的筐子,是姜双五为挑运蘑菇定制的,筐子口宽肚大,中间还加了两个隔层,能装更多鲜蘑,却不会压坏它们。
  “我们走了哈!”
  “慢走啊,别慌,早去早回啊!”
  “啊哦。”
  “慢走!”
  ……
  姜秾则拍拍手打算回去补觉,这些婶子们接下来,就要去清理菌包上坏死的菌柄和菌丝,再去给菌包洒水,好让蘑菇开始下一茬的生长。
  “各位婶子,这些品相坏了的平菇和香菇,若是不嫌弃,你们就分了罢。”姜秾指着一篮子鲜蘑道。
  栽培的蘑菇多起来后,品相不好的鲜蘑也多了起来,有时就会让雇工们分些回去。按周翠娘的说法,与其吝啬后让她们去偷摸我家的好蘑菇,不如时不时
  地分出去些品相不好的,你好我好顺便人情也有了。
  “嫌弃什么啊!再怎么好看,吃进肚子后再拉出来都是一个样儿!”
  “理是你说的这个理,但怎么就是那样恶心人呢?秾娃儿好白嫩乖巧一娃儿,你这话可别教坏她了!姜家厚道啊,这些鲜蘑我们就分了。”
  “多谢秾娃儿啊,有时间碰上了,在婶子家来吃饭啊,婶子给你做清炒菇吃!”
  ……
  “嗯,好的,不必谢,有机会就去……”姜秾答应着。
  与热情的婶子们告别后,姜秾就提着一篮子品相有损的平菇和香菇,往村里走回去。
  她进村后没直接回家补觉,而是绕了半圈来到沈家。
  沈甜刚起床,正在院子里嚼柳条刷牙——从姜秾那里学来的。
  嘴里是苦涩中带点清香的柳汁,然而她只尝着苦味了,于是刷牙时苦得皱着一张脸!
  “大佬早……秾姐早!”幸好嘴里含着柳条,说话不清,不然差点就把小心思喊出来了!
  牙齿也刷够两三分钟了,于是就拿起一旁的竹筒杯漱了口,一下搞定后就‘嗒嗒’的上前去迎接。
  “早。今早我们采摘了蘑菇,有不少品相不太好的,只能留着自家吃,我给你送点来。”
  姜秾看见一旁的凳子上有个篮子,就走过去把提着的一篮子鲜蘑往外分,两样都分出来一半了才停手。
  “秾姐够了够了!分给我这么多,你自己都只剩那么点了!”
  沈甜真是感动惨了!这是什么面冷心热还大方的神仙大佬啊!一篮子蘑菇,就分出一半给她!
  先前为了感谢她帮忙做了冷吃兔和红烧板栗炖野猪肉,就送给她二指宽得有一斤的半条野猪肉,是一点便宜都没占去的!
  这时,沈甜的阿娘齐四娘从屋里出来,一看是姜秾就露出了笑容:“秾娃儿,这么早啊,进屋来坐会吧!口渴喝水不?”
  姜秾婉拒:“沈婶早,这会口不渴,也不进屋坐了。我只是来送点蘑菇,站会儿就走,稍后还要回去补觉,沈婶不必管我。”
  齐四娘的年纪看着还不到三十,相貌比一般农妇好看许多,想来以前更加的风华标致。不过除此之外,她就是一个脸上和手上都可见风霜和愁苦的普通农妇。
  “甜甜,你快去把脸洗了、头发梳好,再把脚上鞋子给穿好,别给我拖着鞋,走路‘嗒嗒’的哪好听了?!”
  沈甜朝姜秾挤了挤眼,就又‘嗒嗒’地走回去,三两下洗了脸,把头发梳好、一边扎了一个揪揪。
  弯腰把鞋后跟提起来,穿好了鞋子后,就又凑到姜秾身边来。
  沈甜拨了拨自己的双丫髻,然后又猝不及防地戳了一下姜秾的发包,然后又戳了一下……
  最后忍不住扑哧一笑:“跟个哪吒头一样!秾姐这样扎着头发,好可爱~”
  沈甜摸清了姜秾轻易不计较的性格之后,就大胆很多了,时不时就要皮一下,不皮不开心!
  “……”不管内里是否为成人,难道一旦呆在一具年轻孩童的壳子里后,就会变得调皮幼稚?嗯,看来是的。
  “我回去了。”说完,姜秾就挎着篮子,身板挺直地往外走。
  “唉唉!!秾姐,再玩会儿啊~”沈甜只差手上没挥一块香帕了!
  等姜秾快走出院门了,沈甜才扬声说:“秾姐!我待会儿做凉拌菇,加了芥辣、花椒油和姜蒜的麻辣凉拌菇,待会儿给你送一碟去啊?!”
  “好。”姜秾回头答了一声,就转身走了。
  “哈哈哈!秾姐慢走啊~”
  等到姜秾回家了,姜双五才把姜金小豆丁交给她,然后拿上镰刀出门砍柴去,临出门前说了声:
  “你们阿娘把早上和中午的馒头,都蒸好了放着呢。早上的温在锅里,中午的你烧把火,蒸热了再吃。”
  “嗯,晓得了。”
  小豆丁规规矩矩地站在他阿姐面前,仰着头:“阿姐,吃早饭。”
  姜秾低头和小豆丁对视片刻,然后商量道:“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立即就吃早饭,二是等你甜甜姐做的凉拌菇送到了,再吃早饭。你怎么选?”
  “选二!选二!”
  “那好,等甜甜的凉拌菇送到了,我们再吃早饭。”
  小半个时辰之后,在家吃完早饭沈甜,端着一碟麻辣凉拌菇到了姜家。
  麻辣凉拌菇就馒头,好吃得让姜秾姐弟两比平时多吃了一个馒头!并且,也让小豆丁粘着沈甜不放了……
  沈甜也喜欢大佬这个听话乖巧的弟弟,看他粘着不放,“秾姐,你补觉吧,我把金娃带去我家玩,等中午时再送回来。”
  “好,麻烦甜甜了。”姜秾没有多客气。
  小豆丁跟着沈甜到她家玩去了,姜秾吃饱喝足,就关上院门和大门进屋补觉去了。
  而此时,已经到达县城的夏五斤和周翠娘,与袁屋杂货的袁老板和另一个不知名管事,围绕着新出的香菇谈得正热闹。


第33章 
  每次到县城来卖平菇时; 都会提前和袁屋杂货的袁老板说好,像是下次再来大概是什么日子; 约莫能有多少斤货等等; 也好让袁老板这边提前做好安排。
  上次自然也无例外; 而且还说了这次会有一二十斤的新品香菇。
  所以夏五斤他们一到袁屋杂货; 袁老板就立即叫了店铺小厮; 带他们进到杂货铺后面院子的正厅里。
  与袁老板一起的还有一位管事; 是夏五斤以前没有见过面的。
  三十来岁的年纪,样貌只是寻常,但看其不胖不瘦的体型和端正自持的仪态,隐而不露浑然天成的一身气度; 夏五斤就知这人与市井中寻常的掌柜或管事不同。
  但显然; 袁老板又或者说是那位‘管事’; 并不想说出他的真实身份。
  “夏小子,姜婶子; 你们可算是来了!”袁老板打过招呼,又为双方引见:“袁管事; 这就是我与您说过的夏五斤和姜婶了。夏小子和姜婶子,这位是袁管事; 这次也来看一看你们新送的香菇。”
  夏五斤心中有许多思量,面上却不露声色:“小子在这里见过袁管事; 袁老板近日可好?”
  周翠娘也跟着打了招呼:“袁管事和袁老板安好。”
  袁管事并未起身,不过也还算温和地点点头,应答了两人的问好:“二位安好。”
  “劳两位惦记; 老头儿近来都好!来来,快坐下,小六上茶来!”袁老板推着夏五斤的肩膀,热情地让两人快快坐下,又吩咐侍立一旁的小厮上茶。
  周翠娘和夏五斤依言坐下。先前几次来时,就已经被请到后院的厅里坐着谈话了,这次同样让两人在厅里坐着,也没甚可惶恐或拘谨的。
  夏五斤挑着的那两筐子平菇,已经按例过了称、装车运走了,只剩下周翠娘挑着的这两筐子香菇,此时正靠边放在周翠娘的脚前。
  那个名叫小六的小厮很快就上了茶,袁老板又招呼着几人喝茶:“来来,袁管事喝茶。夏小子和姜婶子二位也喝茶,这大清早的一路走来,定然也口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