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乱世女医-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英亦香,而形色不及。近似圆瓣者,皆如荷花而微有尖;仅象狗英者,皆由用狗英接换故也。若以子出不经接过者,花小而香淡,其品最下。实如垂铃。夏熟。采取试水,沉者种之多生。
    腊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故人称早梅。腊梅先花后叶,花与叶不相见,腊梅花开之时枝干枯瘦,故又名干枝梅。腊梅花开之日多是瑞雪飞扬,欲赏腊梅,待雪后,踏雪而至,故又名雪梅。又因腊梅花入冬初放,冬尽而结实,伴着冬天,故又名冬梅。
    可是,今年的腊梅开得特别早,也开得特别的好。才十月,满院子的腊梅争奇斗妍,竞相开放,隔得远远的,三娘就闻到了那一股子腊梅香气。这种香气在这种天气里,越发有一种清冷的气息。
    一进丽华殿,满院子的腊梅花,花色各异,有纯黄色、金黄色、淡黄色、墨黄色、紫黄色,也有银白色、淡白色、雪白色、黄白色,花蕊有红、紫、洁白。更有那花心洁白,浓香馥郁,花开时不全张开且张口向下,似“金钟吊挂”的金钟梅。
    裴如玉得了三娘的信,老早就来丽华殿门口迎了,一一介绍道:“这是小花,这是狗牙,这是檀香,这是素心,这是荷花,这是虎蹄。。。。。。”
    一些话说的三娘呆头呆脑,腊梅就是腊梅,还有这些说道啊!好好的腊梅,叫什么小花,这也罢了,荷花和狗牙算什么意思啊!这是腊梅还是荷花啊!怎么看也没看出来这哪里像狗牙了的!
    三娘觉得这一趟还算没白来,至少赏了花儿不是么?还有大名鼎鼎的香妃--丽妃裴如玉同学做讲解员。这品质,这派头,绝对是帝王级的享受,还不花钱。
    虽然三娘不懂如何分辨腊梅花儿的品种,但是她懂这腊梅花儿的药效。腊梅花味微甘、辛、凉,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解毒生肌,止咳的效果。主治暑热头晕、呕吐、热病烦渴、气郁胃闷、咳嗽等疾病。民间常用腊梅花煎水给婴儿饮服,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裴如玉陪着三娘赏玩了花儿,回了大殿坐好,三娘笑道:“我两不熟吧!不知丽妃找我来所为何事?”
    裴如玉笑道:“也没什么?皇后娘娘还好吧!我做了替死鬼,也想知道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三娘道:“这问题你要去问陛下了!我可没那胆子说给你听!”
    裴如玉笑道:“也没指望你说给我听,就想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三娘想了想道:“也许三五个月,也许一年半载,谁知道呢?全看陛下的意思!”
    裴如玉是个聪明的,止住了自己的求知欲,换了话题道:“我身上的香味消失了!”
    三娘笑道:“药效是三个月的!”
    裴如玉道:“满朝均知我身有异香,现在如何是好?”
    三娘知道,这才是帖子的主要目的,正色道:“你要方子还是药丸子?”
    裴如玉笑道:“药丸子!我哪里知道如何制药,就算知道,我去哪里寻药材。我若出宫制药,叫人家拿着把柄,只怕更好陷害于我!”
    三娘点点头道:“你我不适合再见面。三日后,我把药给李烈陛下!”
    裴如玉苦笑道:“哪我这几日当如何?足不出户倒还好,丽华殿腊梅百株,人家也发现不了。不过,明日太后寿辰,我不能装病吧!人家还以为我恃宠而骄呢!”
    三娘大笑道:“笔墨伺候!”
    裴如玉松了一口气,亲自为三娘磨墨。
    三娘写了一纸食材方子与裴如玉,让她吃腊梅,喝腊梅,用腊梅泡个澡,忍耐三日就好。正好也解解裴如玉的心头热--可不是,人家裴如玉那可是急上火了,正好对症。
    -----------食方--------------------
    【腊梅鱼头汤】:腊梅花10朵,鱼头750克,各种调料适量,鸡清汤1000克。将鱼头洗净放入锅中炖,后加入调料,调好口味后再放入腊梅花瓣,即可食用。【腊梅烩牛肉条】:牛肉500克、腊梅花10朵、猪油50克、葱头25克、芹菜25克、胡萝卜25克、油面酱15克、精盐、胡椒粒、胡椒粉各适量。把牛肉切成条后沾盐和胡椒粉拌匀下入锅中,煎成两面嫩黄时,放入葱头块、芹菜段、戎萝卜片、胡椒粒等,大火烧开,煮半小时,然后放入油面酱和烫过的腊梅花瓣,即可食用。【腊梅炖豆腐】:腊梅花5朵、豆腐适量、熟豆油250克、葱丝、香菜、精盐、胡椒粉各适量。将锅上火,油烧热后放入切好的豆腐条,炸成黄色,捞出。把油倒出,放入葱丝烹一下,加水、盐,后把豆腐条倒入,炖5分钟,把胡椒粉放入,出锅时,加入腊梅花、味精调好味。【梅花粥】:取白梅花5-7朵,掰下花瓣,用清水洗净待用。将100克粳米洗净入锅煮至粥熟,加入白梅花、适量白糖,略沸即成。此粥能舒肝理气,健脾开胃,醒脑明目。适用于肝胃气痛、郁闷不舒、食欲不振、头目昏痛、神经官能症等,是开胃散郁常用之品。




☆、第六十五章 屯粮

第六十五章 屯粮
    这一切的一切都瞒不过李烈陛下,其实也没打算瞒他。只是对其他人,只是说:丽妃娘娘上火了,不愿意服药,请三娘去开两个食疗方子。裴如玉拿着三娘给的方子,吃了三日,火下了,李烈陛下也把药丸子带来了。
    三娘照旧在上京待了一个月,隔天去一趟坤宁宫,余下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和裴大郎胡闹。
    十一月的上京开始降温,三娘着了棉衣。天启三年的第一场雪飘飘洒洒的时候,三娘决定回岭南。一来她畏寒,二来在上京呆够了一个月,三来她还是担心阿幼的身体。
    三娘回到岭南,和苗三刀闲话了几句,说道今年的冬天不太冷,三娘回来时,上京才开始飘小雪,往年雪都结冰了。苗三刀一听就急了,就慌忙要告辞回苗寨。
    三娘大惊道:“老爷子在上京有亲戚怎的?上京一下雪你就要回家!”
    苗三刀叹了口气道:“那还是我小时候的事情了!那年也是一个暖冬,一整个冬天都暖洋洋的,可到了三月还一滴雨都没下,秧没法插。苗岭全是梯田,当年绝收啊!更甭提后面的了,那年中原也是大旱,还遇到蝗灾,粮食特别贵。苗寨里面还有高粱土豆,勉强活了人。我和父亲贩布到幽州,去的时候没察觉,回来时是一路挖树皮才活回来的。岭南城里少了一半人啊!多少年没有这么暖和的一个冬天了,我想想都怕,就怕旧事重演啊!”
    苗三刀的话没能劝动更多的苗人,苗三刀只好把所有的积蓄全部换了粮食屯起来。
    三娘有所触动,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在现代,那可是好东西。
    油炸飞虾是一道美食:先将蝗虫洗净去除泥土等杂质,油烧热,倒入蝗虫炸制金黄色,捞出沥干油,锅内导少许油,盐,味精,将沥干油的蝗虫倒入爆炒即可食用。
    蝗虫不但是美味佳肴,中国人除了用蝗虫做食品外,也有做药用,而且还有治病良方:蝗虫焙干,研末,每次服3克,一日三次,用酒送服,治疗破伤风,用砂糖和服,治小儿惊风,皆取本品治痉挛、息内风,但均属治表(缓解症状)之法,宜于治本对因的药物配用。
    蚂蚱钩藤汤,用蝗虫10头,钩藤15克,薄荷10克,加水煎服,来源于〈百草镜〉本方取蝗虫,钩藤息风热,用于惊风发热,抽搐痉等。蚂蚱汤,蝗虫30头,加水煎汤,分3次服,来源于〈本草纲目拾遗〉本方专取蝗虫止咳降逆,平喘,用于百日咳,咳嗽气急,连连不已。亦可用于支气管炎哮喘。
    茴香炒飞蝗:蝗虫30g,小茴香6g。一同放入食油中翻炒,待熟时加食盐少许炒匀。本方用蝗虫健脾消食,小茴香理气健胃。用于脾虚气滞,脘腹满闷胀痛,饮食减少等。
    然而,开封大蝗,秋禾尽伤,人相食。——虽然蝗虫有使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但是那是家养的,是可控的。而蝗灾却是不可控,损失极大的。
    白居易的《捕蝗》诗中,同样描绘了蝗虫大肆爆发时的景象:“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三娘把苗三刀的话转告了四郎,四郎也忐忑了起来,一面寻找治蝗灾的办法,一面囤积粮食,尤其是偷偷从通州卖粮,储存到岭南粮仓。岭南的粮仓早就十仓九空,四郎把军饷换成粮食,作为军粮存了起来,防止突然断粮造成的哗变。
    屯粮的同时,四郎走访了许多苗三刀一般年龄的或是大上许多的老人,想了解一下蝗灾。
    有老人说蝗灾是因为鱼虾缺水而转化成蝗虫,所以治蝗虫最好的方法是派鸡鸭兵,在它还没起飞时。也不知确切不确切,正好验证。
    听当地的老人们说保存蝗虫最好的方法就是腌起来:网捕后开水烫去头足翅,再烫容器一般是直筒小缸,一层韭菜一层盐一层虫的腌好,再撒些花椒,封好即可。半月可食,再炸更好吃。
    不过蝗虫不可多食,助火生热,还生虫,肚里的虫。
    也有人把蝗虫看作具有灵性的动物,认为蝗灾是天谴,而民间也修有蝗虫奶奶庙,因而蝗虫可谓由来已久的“灾仙”。
    苗寨的人感触不深,岭南城里有人见证了那一段历史。
    那一天,四郎又拉了几车粮食回岭南城,找云天借仓库。
    云天好奇了,问道:“军粮不是上京派发么?你都屯了多少了,还屯粮做什么?”
    四郎苦笑道:“有老人说,天旱,大旱之后有蝗灾!我多从通州买来一点,屯着。就算没灾,也能用得上不是!”
    他俩正说话呢!门口就有人小声啜泣着。两人门口一看,是打更的老李头和看门的老刘头。
    “老李头,你哭啥啊?”王云天奇怪的问道。
    老李头一愣,眼睛红红的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回答道:“从那个夏天开始,天一直没有下雨,庄稼绝收,村民断粮,我们村饿死了几十口人。我娘、我叔、我的两个堂妹都饿死了。家里就剩下我爹和我,靠着青州的亲戚接济,一天一顿稀的能照出人影子的米汤,熬了过来。”
    老刘头叹了口气道:“你这算啥,小时候我们老家也有闹过蝗灾,大人你不知道,种田人家就靠几亩薄田讨生活的,没了粮食,我们村上饿死不少人,我哥哥姐姐都被我爹娘给卖了换粮食,才保住我一条命……”
    后来,老刘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眼睛湿润、声音颤抖,只能不断念叨着:“太惨了,太惨了??”
    四郎问道:“就没有父母官治一治?”
    老李头收了眼泪道:“人父母官说,蝗灾是天谴,就是老天爷下的惩罚,只叫我们去求佛,蝗灾继续着,那是我们心不诚。哎~”
    老刘头也只是摇头。
    第二日,老刘头过来找四郎道:“将军是好人,知道屯粮。听说白石县有个好官,治过蝗灾,也不知道对将军有用没!”
    四郎忙道:“有用有用!我明日去白石县走一趟,看看能寻到一点好办法没!”




☆、第六十六章 一部防治书,几人辛酸泪

第六十六章 一部防治书,几人辛酸泪
    白石县是岭南最繁华的县城之一。或者可以这么说,除了岭南城,白石县城的人口最多,街道最整洁,治安最好。
    一切都是因为白石县有一个好县令。这县令可不是朝廷派下来的。
    万安叛乱之后,朝廷派的县令那就跑了。白石县的居民对逃跑的县令可不感冒,他要跑就跑吧!我们自己推举县令。
    这推举县令在白石县可不是第一回。五十年前那场蝗灾爆发,县令不作为,白石县就推举过一回县令。推举出来的县令白亮就治了蝗灾,虽然成果一般,但是到处颗粒无收,四处都是饿死的人的时候,白石县治下没有一个人饿死,白石县居民收上来的粮食勉强糊了口。
    也就是那一回,白石县成了岭南大县,人家居民多啊!
    后来白石县出去开荒种地的人都称自己是白石人,白石县扩大了一倍还不止。
    新推举出来的县令不是别人,正是白亮的长孙白平来。白家自从白亮做了县令以后,白家就成了白石县的大户人家。虽然白家勤俭持家,白亮也不是刮地皮的贪官,反而一般的俸禄都资助了无家可归的难民。然而,白家出门不用带一分钱,百姓感恩戴德,说起钱,就翻脸,什么都白送。
    白平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白平来是个争气的,四书五经,种田经商都略通。白石县缺了县令,不推举白平来,白石人民想不出第二个选择。
    白平来接了县令一职,也是励精图治,不辱先人之命,把白石县治理的井井有条。
    岭南成了李烈陛下的统治区以后,白石县并没有换新县令--人家政通人和,换它作甚。
    四郎要找白石县令很容易,要找五十年前的白石县令也很容易。五十年前的白石县令白亮在白家祖坟呆着呢?白平来听说四郎要找五十年前治蝗灾的白石县令--他的祖父白亮,并不奇怪。只是询问四郎要不要去看看,说是很多人当年受过恩惠,现在还有人专门前来祭拜,白平来那是见怪不怪了。
    四郎苦笑道:“我并不是前来祭拜令祖父的,而是想向他咨询治蝗灾的法子!”
    白平来好奇的看向四郎,道:“你询问这个作甚?”
    四郎道:“今年看样子又要大旱,大旱之年容易起蝗灾,我想学了,先预防预防!”
    白平来沉思半晌,从房里拿出一本书来,递给四郎道:“我不管你是何许人也,说的是真是假,只要是能帮上黎民百姓,我就试上一试,你看吧!祖父的法子都在上边记着呢!只是学后能多帮几人是几人吧!”
    四郎接过那本书,仔细看了,细细研读,这本书上只要与蝗灾有一点关系的只言片语都有记录,可谓治蝗大全。
    到白平来这里借书的不少,可从来没有看道哪一位有这样认真的。
    只要大旱,更是无数的人上门求方,只是得了有用的一两个法子,也就回去了,并不细看。
    四郎看了书,并没有立刻还给白平来,而是闭目沉思后,缓缓道:“在下是否能够抄录一份带回家细看?”
    白平来点了点头,这书虽然是祖父半生心血,不过祖父所求不过是天下无蝗灾而已,多一个人知道便多一份力量,有何不可。
    四郎一个字一个字的誊抄,写了两个时辰,才誊抄完毕。
    四郎回到家,兴高采烈。三娘笑道:“今日出门捡到银子了?”
    四郎笑道:“比捡到银子了还高兴!”从怀里掏出了那本誊抄而来的书给三娘看。
    三娘细细的看了,道:“这里面只有两个法子可用。确切的说是一个半!”
    四郎道:“如何这样说?”
    三娘笑道:“这书里明确的说了,常用的法子只有一个--架火堆。这本书记载的倒是全,只是一半写了蝗灾的起因、受灾情况、蝗虫的生存周期。另一半的一半写的是怎么样捕捉蝗虫,这个只能用于小规模的蝗灾,人力毕竟有限。剩下的本就不多的文字一般内容都是道听途说,不见的可用。唯一能用的除了架火堆这个方子,就只有鸡鸭啄食可用,可现在岭南一地的鸡鸭数量不多,只能算半个法子!哥哥觉得我说的可对?”
    四郎无奈的点点头,自嘲的笑笑,道:“妹妹说得对!哥哥誊抄了两个时辰,算做了无用功么?”
    三娘摇头道:“也不算无用功,只要能得一个法子,就算没白费工夫,只是我们要先做准备罢了!”
    四郎忙道:“如何做准备?”
    三娘笑道:“苗人虽然不愿屯粮,但是一家多养两只鸡,改善一下伙食还是会同意的吧?我们收购鸡蛋,孵了小鸡出来,免费送给他们养。必定很多人愿意的。”
    阿幼道:“这和防治蝗灾有什么联系?”
    四郎笑道:“没蝗灾,我们就当结个善缘,帮苗人改善生活了。若是真有了蝗灾,我们收购了这些鸡,也能挡一挡,吃上一些算一些。”
    阿幼道:“为什么不给大家都发,不就有很多鸡了么?”
    三娘笑道:“阿幼真有钱,愿意发宏愿为岭南百姓改善生活呢!”
    阿幼这才明白过来,自己相公的俸禄并不多,能出的银子也不多,够上苗人已经不容易了,要够上整个岭南,不吃不喝多少年才够啊!阿幼忙摇头道:“我没银子!三娘不要闹着我玩儿!”
    四郎叹了口气道:“虽然我做了准备,岭南一地靠近曲江上游,蝗灾历来不算严重,我也只是尽微薄之力罢了!却不知道惠州、涿州、通州、雍州怎么办?”
    三娘苦笑道:“我的哥哥,世上难有两全事,你忧国忧民过了头。须知救人要一救到底,你只够救一个人,非要救两人,不过是两人多活半年,然后一并饿死而已。若是蝗灾真来了,你打开城门,放人进来,救得了多少算多少罢了!”
    四郎叹了口气道:“我只是不愿看到生灵涂炭罢了!大家五百年前是一家啊!”
    三娘想了想道:“若是持续大旱,你把誊抄了的书上呈李烈陛下,他有了法子治蝗灾,便能号令天下,也能多救一些人罢!”
    四郎点点头,道:“罢了!能救多少是多少吧!也只能这样了!”
    三娘笑道:“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若是蝗灾真来了,李烈陛下一统天下之日也就近了。还免了逃荒百姓之苦。”
    四郎摇了摇头,三娘这也太乐观了。蝗灾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四郎把养鸡的计划和苗三刀商议了。苗三刀大笑点头道:“很好!不过,也用不着你白出银子,只要你把鸡仔弄来,我叫人帮你养着,蛋归了苗寨就好!这要是没蝗灾,你卖了鸡,也能把银子赚回来不是!”
    四郎大喜,孵了近千只鸡,交给苗寨养了。
    苗人养鸡可不跟汉人一样,苗岭林子大,拿渔网罩在林间,只要鸡钻不过去就好。隔些日子丢些青草,换个地方也就是了,不用太多成本。所以,苗人为了鸡蛋,也愿意帮四郎养鸡。




☆、第六十七章 旱

第六十七章 旱
    天启四年,天气反常。春天气温就偏高一些,三四月份还不太明显。
    二月里,阿幼生下一对龙凤胎。五月里,三娘一家高兴地为新生儿办百日宴,庆祝洛家的双生子满百岁。
    之后不久,岭南的人们就觉得不对了--苗三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三月插秧时还好。时间进了五月,五月的天启朝,滴雨不下。天气又干又热,曲江的水位都低了不少,有部分井都压不上水来了。
    至七月,便有抢水事件发生。四郎忙得脚不沾地。一边张罗着,打更深的井,一边也是犯愁。如果水位再下降,只怕水车也不能够到河水了。苗寨还好一点,虽然梯田是顾不上了,可喝的水还有。高山有清泉,地下有涌水,水井深,又在曲江上游,四郎还不用顾家里。
    前天,为了水源地事,高庄和乔村差点发生械斗。想到这里,四郎又抹了一把头上的汗,也幸亏他那时候正在坝上,离着不远。不然的话,这几百人一打起来。再死上个把人,那就更热闹了。
    天山的太阳勤奋的令人厌倦,远远地一朵白云飘在天边,白白的,高高的,给人以心理上的安慰。大地被烤的火热,走了这一圈,四郎的脚底都要烧着了。
    四郎难过,亭长、乡里和属吏们随四郎走了一早。自也不好受。眼巴巴的望着四郎,就等四郎开口。
    “歇会儿吧……”
    为了防止械斗,四郎和一群人在坝上守了近半个月,就怕内乱,械斗抢水。
    站在树荫下,众人不觉长吐了一口气,这该死的天气。一干人就没人坐下--站着更舒服点儿,虽然是热风,可有点风,也能清凉些儿。
    四郎拿着早上三娘灌上的凉茶喝了一口,天气炎热,一早灌好的凉茶水经变成热茶了,虽然是温热的。想着三娘的苦心,想着降降火,四郎还是喝了下去。
    这天气一天比一天热,高村里七口井,有两口都不出水了。莫怪乔村在上面截流,高庄的老少爷们拿起家伙就想抢水。实在是吃水都成问题啊!
    等到四郎回了家,抹了抹脑门上的汗,阿幼已经把镇好的凉茶给四郎端了过去,持了扇子给四郎扇风。
    苗寨并不十分热,岭南城的热气没能穿过密密麻麻的树林。
    岭南并不是最旱的,只有靠近惠州的那一片,既远离曲江,又干旱严重,才会缺水抢水。
    阿幼知道四郎的辛苦,也因为有了孩子,不再像往常那样贪玩好动,守着一双孩子能安安稳稳待上大半天,另外半天则是扒着门口等四郎。
    四郎见阿幼乖巧许多,才放得下心来处理事物,许了阿幼每天回来看她,把她留在了苗寨。若阿幼还是往日的样子,四郎说不得要把阿幼带在身边才放心。
    十二个州,除却不知道状况如何的琉球,幽州、和州、霸州、青州无事。上京、雍州、岭南部分地区干旱,通州、涿州干旱,惠州才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四郎处理旱灾的时候,三娘正在上京呢!
    公孙皇后天启三年十月怀孕,五月底三娘吃完龙凤胎的百日宴,就去了上京,为公孙皇后的生产做准备。
    其实,公孙皇后生产,三娘是帮不上忙的。三娘并未生育,连产房都不进去,只是为了预防万一,稳定公孙皇后的心神,三娘还是要去上京守着。
    公孙皇后一病十个月,直到六月初六,坤宁宫里传出了婴儿的哭声,大家才知道,公孙皇后身体不适并不是病了,也不是因为嫉妒而被李烈陛下幽禁了,而是怀相不好,静坐养胎。
    天启四年六月初六,天启朝长公主安宁出生。
    四郎把那一本治蝗灾的书取了一个《蝗灾概要》的名字,送来上京,做了安宁公主三朝贺礼。
    李烈陛下最近也是焦头烂额,大旱吃水难的问题还没解决,更有司农寺的少卿上了奏折道:大旱之后,必有蝗灾。
    蝗灾有多严重?李烈陛下心里没有谱。但是,不妨碍李烈陛下知耻下问啊!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五十年前的大蝗灾,三月,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
    旱灾之后更容易引起蝗灾,由于蝗虫能飞移,有时候大量发生,形成大集团,因此灾害扩大面积往往远大于水、旱。
    史料记录的数据是:春三月,蝗螟大起,被害者十州。至青州、幽州,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青州禾稼不伤,幸免于难。
    十州是什么概念?就是说蝗灾遍布全国。青州和幽州只是因为有一群白鸟相救,才辛免于难。
    至于死伤人数,史料未记载。然而,有一件事情,窦太后却是知道的--景龙帝建国之初,十室九空,景龙朝的人数不及现在一半。也许是战争使人口数量骤减,可是前朝蝗灾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四郎的书呈上来,虽然有些不合时宜,然而李烈陛下是高兴地。这礼物来的太是时候了。虽然上面的法子不一定可靠,可是好歹还是有法子可用了吧!比白瞎强不是?
    四郎的书拯救了闷闷不乐的李烈陛下,李烈陛下把司农寺少卿找来,把书塞给他,让他和户部、吏部两部尚书还有首辅裴寂一旁研究去了。
    李烈陛下暂时解决了一桩事情,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高高兴兴的参加了闺女的洗三宴。
    洗三宴是高高兴兴的开始,圆圆满满的结束,没有出任何岔子。
    宫中嫔妃那是既庆幸又伤怀啊!庆幸的是皇后得了的是闺女,闺女那就和皇位无关,自己还有机会。伤怀的是,陛下目前为止还没有废后的打算,自己和后位那是失之交臂啊!
    裴如玉倒是轻松了许多。自从皇后娘娘生下小公主,废后的传言那是消失无踪。谣言平息了,自己与皇后的位置无缘了,嫔妃们也把裴如玉放下了。不放下怎么滴!人家规规矩矩,十个月也没让人找出错处来,现在大家都没有机会,歇一歇再斗,也还来得及。




☆、第六十八章 种痘

第六十八章 种痘
    三娘也参加了小公主的洗三宴。
    皇家的洗三宴和平民百姓家的洗三宴并没有什么不同。若真要找点不同,那就是宴席更加漂亮(到不一定更好吃),供奉的十三位娘娘更加精致逼真--逼真到三娘一直盯着瞧!
    李烈陛下看见三娘那样子,不由失笑道:“落shen医也有这般小孩子心性的时候。这可不多见!”
    三娘是觉得多少年没玩过娃娃了,如此逼真如同3D娃娃的模型,拿回家去给侄女把玩,说不得侄女会很高兴,但是这话可不能说出来,笑答道:“民女只是在想,宫中禁止使用巫蛊之术,为何这人偶做的却如此逼真。”
    李烈陛下大笑道:“这可不是巫蛊之术,这是供奉的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眼光娘娘等十三位神像,宫中就这独一份,别处可没有?”
    三娘惊讶道:“我那侄儿侄女洗三的时候也有神像,可没有这样逼真的!”
    李烈陛下道:“这人偶是前朝传下来的,我可不知道谁制的,不过且可以给你讲讲哪位一尊是哪位娘娘!”
    三娘没想到李烈陛下还知道这个,忙点头道:“确实要好好学学的,免得出去不丢人!”
    李烈陛下笑道:“就是!你做郎中的,不认得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也就罢了,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你也认不得,那可就丢脸了!”
    李烈陛下一一拜了神像,一边指点三娘道:“这位是。。。。这位是。。。。”
    三娘仔细看着,拜完了十三尊神像,三娘笑道:“看来看去,还是痘疹娘娘最漂亮。”
    李烈哑口无言,半响才回过神来,道:“也只有你才会评论娘娘们的长相。不过,痘疹娘娘再漂亮,得了天花那可就不好玩儿了!”
    三娘哑然道:“豆疹娘娘是管天花的?”
    李烈陛下望着三娘道:“你做郎中还不知道?”
    三娘挠挠头道:“我一直以为痘疹娘娘管水痘呢!”
    李烈陛下都快翻白眼了。
    三娘哪知道天花这一种疾病对古代人来说有多可怕,二十一世纪已经没有天花的出现。只因为天花是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古代人没有控制天花的技术,供奉痘疹娘娘也是祈祷孩子不要得天花,出痘疹。不过,三娘可是知道如何种痘。这还要得益于今日满大街都流行的穿越剧。
    人康熙大帝是唯一一个在患了天花之后活下来的名人。写清穿剧的各位大神么就纷纷鼓吹自己如何种痘--还是种牛痘。三娘看多了电视剧,得到了充分的知识普及。
    不过,我国倒是很早就有种痘的历史。只是这种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