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福明-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允彝摇摇头,说道:“联合早报毕竟是那位王爷的,不希望刊登这些东西那也是正常,对此,我早就料到了!”

刘宗周笑道:“你有这个预料就好了,只可惜如今京城一带也只有这样一个联合早报,我们想要投稿也别无选择啊!”

夏允彝却道:“先生,难道您就没想过另外创办一个报社?”

刘宗周摇摇头笑道:“彝仲,你可知道这报社当中究竟有多少门道,需要多少人力,每天要从无数的投稿当中拣选出合适的文稿,这样就是一份极为浩繁的工作,而且光着京城附近就有数百万份报纸的发行量,卖出这些报纸又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你年纪还小,如今不过是个秀才,还未过乡试,理应以学业为重!”

夏允彝也知道刘宗周是好意,不过他对张道玄的那边文章仍然有些不满:“先生,您是不知道,那与天下人共治天下的文章,根本就是那个黄老余孽所写的……”

刘宗周笑道:“黄老余孽?彝仲,你为什么要怕那些黄老之学?我们儒家经过千年的发展,其中又分为各门各派,实际上很多都已经糅合了黄老的一些理念,那黄老之学也是我们华夏的学问,他们想要再次兴起,却也是一件好事,天道不足,有时候独尊未必是一件好事,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看中了我们儒家的进取之心,但是之后千年,儒家已经成为了唯我独尊之势,这让我们儒家不思进取,贪图安逸,有了黄老在后面之后,反倒是能够让我们更快地发展。”

“好,先生此论大妙!”此时一年轻男子上前道:“恕在下唐突,在下王博听到先生妙论便忍不住起来叫好!”

夏允彝皱了皱眉头,看着王博,说道:“王兄,不知道您听了刘宗周的话有什么所得?”

王博笑道:“天道不足,在王某看来确实一种平衡之策,刘先生,如今联合早报一家独大,的确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在下也希望建立一家报社,就叫做南方日报,原本以刘先生的威望出任主编是最好不过了,不过我们也明白刘先生还要教习弟子,所以我们希望能够邀请刘先生出人我们的撰稿人,日后您的青龙峡书院的一应费用,都由我们解决!”

要办报纸不只是有钱就行的,当然财力那是先决条件,在京城有这么大财力和人脉的人可不多啊,刘宗周奇道:“您是……”

王博连忙解释:“家父王乔,想必刘先生也早有耳闻!”

王乔可谓是徽商翘楚,徽商在商人当中自称“儒商”,算是跟读书人最接近的一类商人,实际上在读书人眼中就算是“儒商”,那也是四民之末,而在商人眼中,徽商明明是逐利的商人,却要硬安上一个“儒商”的名头,那属于猪八戒照镜子,两头不是人。

尽管如此,儒商因为努力靠近朝廷,却也得到了盐商巨利,并且扶植起了东林党这样一个庞大的势力,经过东林党的宣传,他们的名声也好了很多,说出他们王家,也是为了让刘宗周不至于太过反感。

实际上却是王博过虑了,刘宗周自己办学以来,那种阿堵物已经成了他必须要考虑的事情,而现在跟联合早报的人闹翻了,他正需要另外一个金主,此时王家进来得正是时候,他欢迎都来不及呢!

第五章 枢密院(中)

刘宗周连忙笑道:“原来是王贤侄,这件事情也是好事,彝仲他的一篇文章正好没办法在联合早报上刊发,我看过这篇文章,深得程朱理学之妙处,若是有了另外一种报纸,也好给有不同意见的人一个渠道!”

夏允彝却对刘宗周这么容易被王博售卖有些不满,夏允彝属于那种富家子弟,而且是典型的书呆子,对王博这种人根本不屑一顾,在他看来,朱由崧提出的“议会制”当中最大的败笔就是让这些商人参与户部事务。

王博与刘宗周相谈甚欢,已经降到了报社成立的具体事情,而夏允彝却径直站起身来,说道:“先生,晚生身体不适,告辞了!”

夏允彝走后,刘宗周有些尴尬地看着王博说道:“彝仲他……”

王博仍然笑道:“刘先生不必如此,这种事情我见得多了,若是没办法做到唾面自干,我们王家也成不了现在的样子,大明朝的商人可不是那么好做的!”

夏允彝离开聚星楼之后,却有一个人拦在了他面前,说道:“夏先生,我家主人有情!”

这人的脸色灰白,而且声音尖锐,在机上浓重的香粉味道,很容易让人想到他的身份——宦官,对于宦官,文人士子一向是非常讨厌的,他冷冷说道:“你家主人是谁?我为何要去?”

那人微微一笑,说道:“不只有您,还有钱谦益钱公子,杨涟杨先生,李三才李大人一起都在那里!”

夏允彝被这人的话吓了一跳,这几个人几乎是把东林党老中青三代的人都包括了,夏允彝鬼使神差地跟着那个太监走进了雅间,此时他才发现,刚刚那个太监还少说了,此时不止是李三才杨涟和钱谦益,还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东林党。

李三才虽然因为一系列行为不检的原因,被罢了官,实际上名声反而没什么影响,这不得不说东林党在颠倒黑白粉饰自己方面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而坐在主席上的人,却正是太子的心腹徐诵,此时他已经不是徐诵了,而叫做徐鸿儒,为了能够正常行动,他自然不可能再保留当反贼时候的“匪号”。这次他也是为太子收拢势力,来应对日后的变局,原本他并没有打算让夏允彝过来,毕竟此时他们属于弱势,行事自然要隐秘,不过那些东林党人看到夏允彝之后却满满地打包票说此人绝无问题,徐鸿儒一想,这些书呆子能够认同的人也就是些书呆子而已,相比不会有太大的麻烦,便同意让他进来。

夏允彝被请到雅间之后,看到这么多他崇拜的前辈先贤,自然非常激动,然后就看有人拿出一册黄绢为封面的名册,上面已经写满了这些前辈的名字,夏允彝看了看封面上用正楷写着“复社”二字,夏允彝还以为这些前辈是要组织一个诗社,他居然还有机会进入这样的诗社,自然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徐鸿儒接过名册,翻看无误之后,心中不禁冷笑,这些人就是好糊弄,只要有个大义的名头,他们就能够争前恐后地去死,不过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他此时倒还麻烦了,徐鸿儒合上名册道:“好,大家既然都愿意加入复社,支持太子,驱逐奸王,那么都是忠诚之士,说实话现在太子的处境堪忧啊!”

杨涟也说道:“徐公公说的是……”

徐鸿儒一听到“徐公公”三个字不禁一愣,方才反应过来那是在说自己,自己虽然已经自宫,不过在宫中太子仍然对他十分尊重,这让他都有些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此时听到“公公”二字,也只能暗叹无奈。

只听杨涟继续说道:“朝廷当中那所谓的‘大学党’的奸党已经完全投向了北海奸王的怀抱,而我们东林当中,赵南星俨然已经承认了奸王便是我大明继承之人,甚至开始组织一批门徒排斥我们原本的东林党人,像汪文言汪大人钱谦益钱大人含冤入狱,他不思营救,反而将钱大人发配到了北海,如今才回,而孙如游、李汝华便如木雕泥塑,不发一言,这些人根本没办法依靠,东林如今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我们要重立复社!”

杨涟的与其非常具有煽动性,他道:“所谓复社,并非复国土,而是要复道义与正统,如今奸王弄权,要行议会乱政,我们必须要组织学生反对这等乱政!”

此时李三才突然站了起来,李三才一向是作为东林党的智囊,此时出来也是迫不得已,原本还以为东林党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不过这些日子以来,而视他如仇敌方从哲地位却越发稳固,东林党却有些四分五裂的意思,这就让他有些坐不住了,不得不从通县回到了京师。

李三才却道:“人家是‘与天下人共治天下’,那可比宋太祖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还要开明,虽说他们的目的是让那些奸商进入朝廷,不过口号上却没有什么大错,我们贸然反对,只能给我们自己扣上一个抓权不放的印象,甚至让所有的人都反对我们!”

李三才嘴上这样说,实际上却绝非如此,朱由崧说出的这个政策,刚刚开始未必有人能够品味过来,不过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想到那其中的权力,若是他们反对,所有的商人都会视其为敌,杨涟此人只知道正义公理,却从来不去想一想其中的利害关系,李三才就不痛了,他长期作为东林党的上层,这些事情都是他必须考虑的。

徐鸿儒看了看李三才,心中有些惊异,此人倒是有些头脑,在东林党中却也算是一朵奇葩了,徐鸿儒笑道:“那么不知道李先生有什么想法?”

李三才说道:“此事我们可从长计议,不过另外一件事情却是迫在眉睫,诸位,朝廷要进行军制改革的事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兵工厂也已经开始选地开工,不过据我所知皇上却有意将军制改革的事情交给北海王,若是真让他掌控了兵权,这才是最大的问题,难不成大家想要重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不过是两王争权,原本对文人来说,都是老朱家的爷们,为谁效忠都是为大明做事,不过用了对文官的态度可不是太好,方孝孺这种大儒居然被诛十族,这是文官对靖难最不满意的地方。

徐鸿儒笑道:“那么李先生有何高见?”

李三才正在喝一口茶,突然听到徐鸿儒发问,忍不住呛了一口茶水,咳嗽不止,他这次提出军权的问题,不过是为了分散注意力,让在场诸人不要把视线放在抵制“议会”上,哪里想到过什么解决军权的问题?

“这个……我想大家还是等等看朝廷究竟是个什么方略再说吧!”

实际上臣子在军权方面根本是不宜对君主有什么异议,大明朝你可以骂君主昏君,只要你的组织有足够的力量,就能够保你无事,该做官还做官,不过你要是把主意打到军权上,那可就是大逆不道了,就算是诛你十族,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

徐鸿儒不禁摇了摇头,实际上他原本就没有打算依靠这些东林党人,在他看来这些人不过是些充门面的,真正做事还要靠其他的人,若是要是这些人能够给朱由崧填一些麻烦,他也不介意用一用。

在明朝,皇帝毕竟不可能直接将一个军职或是政职赋予某个皇子皇孙,这在洪武年间可能,不过在万历年间长期的传统已经不可打破,不过却也有可以取巧的地方,比如上一次皇帝任命魏进忠为监军,并且将无怨言这个一样毫无根基的军官派到了神枢营里,只要朱由崧拿下了那几个没了后台的刺头,便可以通过魏进忠操纵整个神枢营。

而在这次军制改革上面,万历帝便让朱由崧给了他一个名单,让他给五军都督府重新配置人员,而朱由崧对五军都督府现在的组织结构都不认同,便直接将一份改革五军都督府的计划呈了上去,还把五军都督府改名为了枢密院,而万历帝和内阁也全都认同,反正在内阁他们看来,这个枢密院不可能拥有调兵权,而文官也不可能让他们参与议政,就算是再怎么变,也不可能拥有宋元时期枢密院的威风。

现在的五军都督府,无论是前后左右中军,全都指的是陆军,对于海军根本没有一点地位,而朱由崧要做的正是要改变这一点,他在北海已经建立了一支五六十艘蒸汽大舰的海军,不过北海缺少不冻港,将他们调到山东南方等温暖地带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军制改革当中不可能没有他们的地位。

在朱由崧重新设计的枢密院当中,拥有陆军部、海军部、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四个主要部门,陆军部此时只能控制京营,要进行全国改制,必然牵动大量利益的利益,为时还尚早,海军部则要容易得多,反正现在只有他的那支舰队可以称得上是海军,总参谋部虽然还没有调兵的权力,不过在作战指挥上却可以替代文官的指手画脚,总后勤部则在军队当中设军需官,取代了军官的发放军饷以后勤补给的权力。

当然这些制度只能在京营试行,想要推广到全国,任重道远!

第六章 枢密院(下)

与枢密院同时成立的则是大明皇家陆军军校,主要分为炮兵工兵步兵和参谋四科,这种军校算是枢密院的下属部门。

实际上枢密院的改革是与军校分不开的,新式的火药和大倍径长身管让现在炮兵的射程已经超过了直瞄可以观测的极限,必须要使用精确的测量仪器才能够使用,原本想佛朗机炮、虎蹲炮那样放于阵前直接开炮的方式已经没办法使用新式的远射程火炮,而新式的武器、新的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及新的作战战术,也催生着新式的军事建筑,工兵科也应运而生。

若是没有军校培养出的大批人才,枢密院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而原本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这样的一二品的大员,也被朱由崧扔进了军校,让北海的那些军官对他们进行现代新式战术的学习。

明朝虽然政策强硬,实际上仍然是袭承了宋朝以文统武的政策,五军都督府原本为枢密院,后来改名为大都督府,再后来却被一分为五,由原本的“中枢机构”变成了处处受制于兵部的单纯执行命令的机构,就连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官衔,此时也成了虚衔,而且人事任命都需要经过吏部认可。

此时朱由崧的军校却让枢密院人才方面不在受制于吏部,有了自己培养人才的机制,不过军校对于那些武将来说,却不是一件受欢迎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军校不过是那些北海系的人,抢夺他们权力的一种手段。

枢密院有了这些人从中阻挠让枢密院的改制陷入了停滞当中,对此朱由崧也不得不亲自予以关注。

“究竟是那些人在闹?”

现在人总参谋部参谋长的张风府说道:“是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李如柏为首的一些人,他闹得最凶,其他人不过是随着起哄!”

原本朱由崧属意的总参谋长是邵杰,不过因为邵杰跟李三才曾经有一段时间的合作,让他出任总参谋长,必然会让现在朝中日趋缓和的局势,再次恶化,因此朱由崧不得不选择了张风府,在谋略方面,张风府自然也是及优秀的,不过在处理一些事物上面,张风府还是不如邵杰圆滑。

朱由崧道:“李如柏?”

对于李如柏,朱由崧并不陌生,萨尔浒之战当中,其他三路具全军覆灭,而他却仅仅丧师几千,能够全身而退的李家名将,日后自裁身亡的那个家伙。李如柏是李成梁的二子,李成梁长子李如松早逝,他就成了李家乃至整个辽东军阀的代言人,辽东边军在李成梁的带领之下,虽然开创了一时的辉煌,也开创了克扣兵饷豢养精锐家丁的政策,然后九边各军有样学样,造成了边军的糜烂和军阀化。

李如柏闹事,朱由崧并不奇怪,在李成梁时代,辽东已经形成了一个“养贼自重”的军阀团体,辽东几乎成了他们李家的私人王国,李成梁去世之后,朝廷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让辽东重归朝廷治下,不过对于辽东军队他们仍然没有任何动作,或者说那些根本不懂军事的文人意识不到辽东军队军阀性质的变化。

这次改制,朱由崧设立的总后勤部和军需官制度,直接切断了高级军官克扣军饷的渠道,这就等于摧毁了豢养家丁的“李成梁模式”的基础,辽东军队他们会同意才怪!

朱由崧冷笑道:“既然反对,就让方大人和赵南星赵大人罢免他!”

张风府说道:“王爷,这样做会不会激化与辽东边军之间的矛盾?”

朱由崧冷笑道:“放心,就算是激化了矛盾,他们还敢来进攻京师不成?”

“这倒不会,只是对朝廷掌控辽东不利啊!”张风府忧心忡忡地说道:“现在北海的农具正在普及,大量佃户失去了土地,北海如今已经有二百万人,土地已经日趋饱和,若是没有新的移民地点,恐怕回生乱子,辽东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是最好的移民地点,若是没办法掌控辽东,那么怎么安置大量的移民?”

朱由崧点了点头,说道:“你看得很远,不过就算是我们结好辽东边军,辽东的事情也没那么简单,李成梁的义子奴儿哈赤,如今已经快要统一建州女真,而这些年来,李成梁的去世和朝廷的争斗,却给了家伙发展壮大的机会,辽东的事情最后还是要动武解决,此时没必要对李如柏客气!”

在朱由崧的授意之下,很快枢密院就向内阁和吏部提交了罢免李如柏的建议,对于枢密院的“建议”,内阁方面早有准备,谁都知道,若想改革不罢免几个碍手碍脚的家伙,还那叫什么改革?

而且李成梁在世的时候,就飞扬跋扈,这让百官对李家并无好感,这次罢免李如柏自然也是顺手推舟,答应了枢密院的授意。

而对于其他军官,朱由崧则选择了拉拢教育的方阵,毕竟这些人熟悉明朝军队现状,对他来说还是有些价值的。

因为罢免了李如柏,杀鸡儆猴,这些人虽然不敢在阻挠朱由崧进行改革,心里的怨气自然难免,因此朱由崧也亲自给他们办了一场入学鹰扬宴。

“诸位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才,只是因为新式的炮兵和火枪兵战术已经与往日不同,所以诸位需要入学学子一段时间,等学成之后,诸位必定能够官复原职!”

朱由崧举起酒杯笑道:“来,大家干了这杯!”

其他军官都随声应和,一饮而尽,而只有一人桌前的酒杯仍然满着,丝毫没有动过的痕迹,这让这次鹰扬宴的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朱由崧看了看那人,魏进忠连忙上前,说道:“殿下,那是都督同知马林,也是一位边军骁将!”

朱由崧点了点头,对马林说道:“马将军,难道你读我的话有什么异议?”

马林站起身来,肃然说道:“王爷,末将不敢,只是末将自幼军户出身,刀枪剑戟,兵法布阵都略同一二,之后又在边军,随戚军门的军队一起训练,鸳鸯阵,车阵,这火枪火炮,末将也是极为熟悉,何用再次学习?”

朱由崧不禁莞尔,这马林倒是个直性子,而且对自己的军事素质也极为自信,有几分军人的气质:“马将军,你说你会用火炮?”

马林应声道:“这个自然!”

朱由崧说道:“那你可敢跟我的炮手比一比?”

马林虽然放过火炮,不过当上军官之后,为了安全已经不再亲自开炮,毕竟这个时代的火炮安全性根本无法保证,不过此时心中一想,就算是火炮炸膛,此时也不能退缩了,道:“有何不敢?”

北京西郊,一片空地上,两匹高头大马拉来了两门闪着幽幽蓝光的黑色火炮,完全是现代牵引式火炮的设计,炮架当中液气制退复进机、上下机、方向机,平衡机、护盾,橡胶轮胎和瞄准具都一个不缺,身管使用的是跟海军舰炮一样的80口径和45倍径,因为发射药威力大,所以在炮口也设计了双侧冲击制退器,最大射程十三公里。

这款火炮可以说是世界最先进的一门火炮,不过这门火炮与其说是孙元化和那些军工人员设计出来的,到不如说是根据教科书复制出来的,毕竟在朱由崧交给他们的军工书籍当中,已经包含了这些机械技术,他们制定的只是一些具体的参数而已,经过这两年的努力,他们总算是拿出了这样一种合格的火炮。

朱由崧看了看马林,笑道:“马将军,我们要打的靶子先是直瞄靶,在四五里之外,您可以随意测定诸元!”

马林看着密密麻麻的摇轮和机关,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摆弄,而此时在炮兵指挥官的指挥之下,炮兵已经将驻锄塞进了刚刚挖好的土坑当中埋实,一个人炮弹推入炮门,马上就有人使用推杆将炮弹推入炮膛,关闭炮闩之后,前方的测距员已经报出了射击诸元。

“距离两千米,角度左5,风向西北,炮击标尺……”

“开炮!”

“咚!”远处的木制靶子已经在炮击之中变成了碎木屑,而马林的靶子却仍然安然无恙,此时马林还在满头大汗地摆弄自己的那门火炮呢,马林算是看出来了,人家这种火炮那是绝对没有炸膛的危险,不过摆弄起来,也是不容易。

刚刚那些炮兵在开炮的时候,马林就在旁边跟着偷看,等人家开完了,马林才让自己的士兵跟自己一起上去,笨手笨脚地打开炮闩,推弹入膛,最后在朱由崧的炮兵指挥之下,总算是打响了一炮。

“咚!”远处升起一团爆炸云雾,不过距离靶子却有一里多远,这种直瞄射击都输了,之后北海炮兵表演的十五里外的远程间瞄炮击,马林根本就没有那个心情去丢脸了。

“王爷,这次是您说得对,我马林是犯浑了,愿受军法处置!”

朱由崧笑道:“马将军哪里话,你只是心有不解,我也只是为你,也是为大家开解难题,哪里说得上军法处置,好了,马将军你就在军校当中好好学习,争取能够早日学成归来!”

第七章 议会政治(上)

马林在最新的火炮面前服输之后,其他人也不得不服软,跟着马林在军校里面学习各科的军事理论,并且进行军事训练,这些军官虽然有些人武功不错,不过真正进行起军事训练来,未必就比那些士兵的技能好。

将这些旧军官踢出军队之外之后,朱由崧就开始在京营当中大刀阔斧的改造,此时山东的神枢营也已经北上京师,三大营理应有二十万人,不过实际上却因为吃空饷的问题,军队缺额达到了五万人,因此朱由崧不得不重新招募士兵,补满缺额。

虽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不过北直隶一带的旱灾也造成了大批的难民,再加上地主大量购买农业机械,让很多佃户也失去了土地,出海垦荒算是一条活路,不过能够留在自己的土地上,就算是加入军队当兵,那也没什么不好,而且朱由崧还提高了军饷待遇,每年还有冬装夏装和春秋装三套军装发放,这对那些年轻人的吸引力是相当强烈的。

仿照神枢营旧例,朱由崧将神机营、神枢营和五军营三大营的旧制废除,建立了九个师三个旅,约十七万人,而其余的三四万人责备划入了后勤部队,原本明朝军队当中就有辅兵和战兵的划分,朱由崧这样做也不惹人注意。

而朱由崧提出的“军队即军校”的口号,随军军校也办得十分顺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能够读书习字这对这些大头兵来说是一种不小的诱惑。随着这些人识字率的提高,将校尉士兵五个等级的军衔制也在部队当中贯彻了下去,并且在军纪当中明确规定了,在长官死亡之后,低军衔的士兵和军官必须承认高军衔的军官的领导,若是不从,可以当场击毙,就算是最后活着的人,也将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原本李如柏还以为朱由崧肯定会在那些军官大员面前吃亏,毕竟就他一个小屁孩还想折服那些沙场悍将,那岂不是个天大的笑话?不过马林还真被朱由崧跟镇住了,不过朱由崧并不是是用什么王八之气,而是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新式战术!

“妈的,那个小屁孩王爷欺人太甚,都督,要不然我们直接反了他!”李如柏身边的部将祖大寿不禁骂道。

李如柏连忙说道:“你们胡说什么,我父我大明建功立业,功勋赫赫,作为他的儿子,这种事情连提也不要提?”

李如柏不想造反绝对不是有什么忠贞之心,而是反了哪有现在这么舒服?有朝廷给他们供给粮饷,来养他们自己的军队,要是反了,辽东那点人口也养不起他们那么多的军队,他手下的那些军队还不得把他们自己给吃干净了?

李如柏虽然被罢免了右军都督府右都督的头衔,实际上他却并不太过在意,就算是没有这个头衔,辽东边军仍然是铁桶一只,那里充满了李成梁时代留下来的骄兵悍将,又经过多年的联姻关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团体,在他们看来,辽东就算是他们的地盘,文官到这里来,也要跟他们合作,后世的“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不过是因为这种情况的一种无奈的妥协。

李如柏故作悲痛状,说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我们做臣子的,岂能够非议君父之过?”

祖大寿仍然嘟嘟囔囔道:“都督,那个小屁孩算什么君父?”不过看了看李如柏豪不在意的脸色,却也没心思继续嘟囔下去。

不过李如柏的被罢免,却让徐鸿儒非常精细,他一脸喜色地跑到太子身边,说道:“殿下,这次我们可有救了!”

太子朱常洛昨天晚上,服食过红丸之后,又跟几个江南进献过来的美女一通胡天胡帝,此时正是精神恍惚,勉强睁开眼睛,说道:“原来是鸿儒啊,有什么喜事啊?”

徐鸿儒笑道:“是大喜事啊,那北海王让内阁罢免了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李如柏,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啊!“朱常洛不禁奇道:“改革罢免几个军官也是常事,你要是看得上,就去把他拉拢过来就是,这种事情干嘛还要对我说?”

徐鸿儒笑道:“太子殿下,您也知道我对民间的一些事情都很清楚,这位李如柏将军可不是普通的军将,就算是被罢免了,在辽东边军仍然有着我们难以企及的影响力,听说在辽东边军,李成梁在开饭的时候会问那些边军士兵‘你们吃的是谁家的饭,为谁效命?’,他们就会说‘吃李成梁的饭,为李成梁办事’,不过现在变成了‘吃李家的饭,为李家办事’。”

朱常洛皱了皱眉头,说道:“这李家也太无法无天了,他们吃的是朝廷的饷银,理应为朝廷办事,如此岂不是成了他们李家的私军?真是乱臣贼子!”

徐鸿儒叹道:“虽则如此,我们也无可奈何,毕竟这个天下并不是太子殿下的天下,这李家军毕竟是跟戚家军齐名的强军,我们能够将他们拉拢过来,对我们的好处那是不言而喻的!”

朱常洛叹道:“我居然沦落到要与这等乱臣贼子为伍的份上,不过我们与他们合作可以,却也要长点心眼,防着他们,否则大明沦陷于此等贼子之手,我就算是得到了皇位,恐怕夜无烟区间列祖列宗了!”

徐鸿儒点了点头,说道:“太子说的是,不过现在我们还得跟他敷衍,等太子成为了帝王之后,想要收拾这等乱臣贼子,易如反掌。我希望等我联系好李如柏之后,还望太子殿下能够亲自去笼络与他,这李如柏也算是一员悍将,若是有感于太子殿下的龙威,顺从于我们,倒是能够为我们添一员大将!”

朱常洛点了点头,此时他也清醒了,道:“这种轻重缓急还是分得清的,你尽管去吧,我还要休息一会儿,等有了消息,再来告诉我!”

徐鸿儒眉头紧锁了起来,看了看朱常洛,说道:“殿下,此时您还要保重身体,毕竟国运多舛,大明天下还需要殿下!”

朱常洛随口一应,却已经有了些不耐烦的以为,徐鸿儒也只能离开了寝宫,在慈庆宫,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