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福明-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朱由崧没有继续说下去,想要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掌握权力,即便是再有钱也不可能。徐光启听得热血沸腾,却也明白这件事情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够做到的。

二人一时沉默,此时唐铁汉却突然来求见。

遵化钢铁厂,现在的炼铁高炉已经超过了二十座,这种炼铁高炉的内部已经完全接近现代化高炉的水平,只是外面的原料输送系统还没有实现现代化机械化,虽然使用了滑轮组和辊道提升,不过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操作,好在这个时空的人力资源还算是充足,特别是万历后期,自然灾害加剧,流民增多,他们钢铁厂完全可以招收大量的壮丁来操作。

不过最近唐铁汉却遇上了难题,随着他们钢铁厂的效益的提高,那些钢铁工人手里的钱多了,也就在这里呆不住了,他们纷纷想要离开这里,用手里的钱,回家乡买块地娶个老婆,唐铁汉遇到这种情况,虽然也不怕,反正外面想要进厂的人更多,不过每次进厂的工人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训,而是用起来也比不上老人那么好使。

这让唐铁汉不禁有些苦恼,却也没办法解决,只能来请教朱由崧,说道:“其实也不怪他们,我们的集体宿舍虽然宽大,但是那是如果按照人数来住自然是宽大,不过现在一个人往往都带着一家子,好几家子挤在一个房间里,四个人的宿舍,往往挤上十几个人,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朱由崧听完唐铁汉的事情之后,不禁点了点头,唐铁汉不愧是从钢铁工人当中出来的,即便是成了厂长,对那些工人的需求仍然十分明白,笑着对徐光启说道:“徐先生,这教化一国孩童之事,暂时是没影子了,不过暂时让我们公司之下的这些百姓子女入学,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徐光启奇道:“难道殿下想用办学的方式来拴住那些工人,此举虽然有些效果,不过也有些百姓恐怕并不会把这些放在心上!”

朱由崧摇摇头说道:“当然不是,唐铁,你这般这般!”

在晚上,钢铁厂当中一千多钢铁工人聚集到喷着火星的高炉面前,高炉当中深处的几十处管道通在几是个超级大锅下面,点燃之后,喷射出的熊熊火焰,让围在周围的钢铁工人都感觉到一丝炎热之意。

锅里煮的是加了糖的腊八粥,围着一群携儿带女的钢铁工人,腾腾的蒸汽裹挟着香甜的味道让周围的钢铁工人都食指大动,他们可都是没吃晚饭都赶到这里来开这个腊八会了。

朱由崧则裹着厚厚的大氅,来到这里,下面那些钢铁工人在几个锦衣卫的维持之下保持着安静,都静静地等着朱由崧说话。

朱由崧微微一笑,以前都被人拉着去开年会,看领导收买人心,现在他称领导了,自然也要学着领导收买人心,不过第一句话就大声说道:“从今天开始,你们每个月的工钱将扣去五百钱!”

朱由崧的话刚刚落音,下面就吵开锅了,谁也没想到腊八节居然会碰到这种倒霉的事情,有几个怒气冲冲的小伙子正狠狠地等着朱由崧,要不是他身边的锦衣卫恐怕早就冲上去饱以老拳了。

好不容易静下来,朱由崧接着说道:“当然,这是自愿的,如果你们不愿意被扣这五百钱倒也可以!”

朱由崧这几句说完,倒是再也没有人喧哗了,朱由崧故弄玄虚,谁都知道肯定有下文,毕竟没有好处,谁会自愿扣这五百文钱?于是纷纷等着朱由崧继续说下去。

“从明年开始,我们厂将兴建十栋住宅楼,就像是现在的集体宿舍一样,是楼上楼下的,不过每家人都能有一套房子,包括了三室一厅,当然了造价不菲,就算是优惠价,你们必须要每月也拿出一部分钱来,大约五年的时间,这房子就算是你们自己的了,不过你们要是自己离开了公司,这优惠自然就没有了,房子也自动收回,你们知道了吗?”

第三十八章 王朝社会主义道路

那宿舍楼是高炉完工之后修建的,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过五层高度,这样的强度,熟铁是完全能够满足的,水泥地面,冬天免费统一供暖,通过高高的水塔和钢铁管道供应干净井水,当然如果朱由崧愿意,他甚至一颗安排上燃气供应,但是煤气太不安全,在山东的油气勘探有成果之前,他是不打算这样做的。

实际上这些职工宿舍除了供电和燃气之外,与现在的那些保障房并没有区别,那些工人对这种楼房也非常满意,在他们看来这些楼房可比以前他们住的土坯房气派多了也舒服多了,除了太过拥挤和上下搬运柴禾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缺点。

不过现在一听,朱由崧居然将这种房子每家安排上一套,所有的人都沸腾了,有几个激动的人甚至马上跪下了。

“福王爷大恩大德,世子殿下大恩,没齿难忘!”

“狗蛋,给殿下磕头,祝殿下长命百岁!”

……

朱由崧用手压了压,等下面的声音停了下来,继续说道:“好了,这只是一件事情,那五百钱里面一部分是用来偿还这些住房的,一部分则是由公司存起来,等你们七老八十,干不动活的时候,这些钱,在加上公司给你们的一笔相同数目的钱,一次性还给你们,防止你们每人养老,老来难!还有一部分就是为了保证你们能够看得起病,当你们生病的时候,也是由公司出钱给你们看病。”

下面的人开始合计起来,别看这些老百姓没什么数学知识,但是在自己的利益上面却是非常精明的,不过这次矿业联合公司几乎把他们的生老病死都考虑进去了,他们根本没有什么顾虑,只要努力干活就好了,像这样的好地方,他们要是走了,可就找不到另外一家了。

对了,当然他们还要养活自己的孩子,这件事情他们是要考虑到的。

不过他们刚刚想到这里,朱由崧就说道:“当然考虑到你们整日工作,几乎没时间看孩子,所以你们的孩子我们将会成立一个小学,延请名师教授你们孩子一些东西,当然不光是四书五经,谁也不能保证你们的孩子都是万中无一的奇才,大明至少有一万万人,加上那些隐户,两万万也未曾可知,不过整个大明却只有几千官僚,所以就算是万中无一的奇才,也未必就能够考得进士!”

下面的钢铁工人们一听奇了,不禁嚷嚷着说道:“那为什么!”

唐铁不禁骂道:“你们还问为什么?你们现在不是也在学识字,要是不识字,你们怎么当上师傅,怎么带学徒,李二狗,你家的狗蛋不是在造四轮马车吗?要不是现在多学了几个字,能看得懂那些机械图?能造出马车来?”

朱由崧笑道:“唐厂长说得对,日后这些工艺会越来越难,要是不认识字,不懂点算术,还真难应付过去,而且我们还会划分技师层级,就像是造马车零件的叫做钳工,做钳工的那些师傅一共分为五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每涨一级月工资增长二两,要是成了高级技师,你们可是要是成为高级技师,一个月工资就有十五两!”

在明朝,十五两能做什么?一个七品官每年都能够拿到二十八两银子,十二石米,三百多宝钞,宝钞不值钱就不用说了,这么多粮银可是一个七品官一年的俸禄,一个高级技师一个月居然都赶上人家大半年的薪俸了。

这样的高薪,又是让一群钢铁工人欢呼不已,个个都称颂着福王和小福王的恩德。

福王朱常洵也乐颠颠地享受着众人的吹捧,高邦佐在后面不禁说道:“福王殿下这些事情如果真的做下去,就等于尽收这些公司当中工人之心,我永平县增长一千户,税收增长近万两,都赶得上南方那些大州府了!”

徐光启摇摇头笑道:“按照小王爷的布局,这日后的发展还不知道回到哪一步呢,小王爷日后还要加大发展的话,一个公司上万人都不止,光这个公司的利税就超过你们永平府数十万人的税赋了,而且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富裕的日子,以道,你就不想想这其中的道理?”

以道是高邦佐的字,也是描述他心志的二字,徐铉有诗云:以道卷舒犹自适,临戎谈笑固无妨,高邦佐牧守永平府,北面便是山海关,是京畿要塞,取这二字便是要自己能承担起边防重任。

不过自从他成为知府之后,边事并无变故,而他又不愿意成为一个昏官庸吏,于是便将精力集中到民生之上,因此他才发动民众疏通滦河兴修水渠,来保证来年的水利供应,如今经过一个秋天的奋战,再加上钢铁厂提供的各种原料,各种水渠小坝都已经筑成,来年即便是如今年一般少雨,永平府的百姓也能够过得去了。

一个地方官能让百姓不饿肚子,便已经是政绩斐然了,但是这些日子在徐光启的影响之下,高邦佐的思想也开始转变了。既然工商能让百姓过的更富裕,给国家提供更多的税赋,那又何乐而不为?

高邦佐叹息道:“这当中的玄妙,非我能参透的,还望老师指点!”

高邦佐却也是个老实人,这种人正直认死理,不过有什么缺陷,却也不会隐瞒,而且他也有种感觉,或许这位老大人能够带给他一条从未有过的新路,因此他也毫不避讳地拜了徐光启为师。

徐光启笑道:“因为这高福利的原因,百姓便有了钱,百姓有了钱便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百姓有了需求,便会有人去做某样产业,某样产业又会大量雇用百姓,让百姓有利可图,而官府也要保证这种产业不会竭泽而渔,荼毒百姓,而且要从此等产业当中抽税来作为百姓福利,如此下去,究竟发展到如何,以道,你不妨想一想!”

徐光启已经深刻研习近现代的一些经济学书籍,这让他总结出了一治一乱两条路强国之路,他要做的倒像是德国的王朝社会主义。以官府来平衡平民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并且以官府发放福利,来凝聚人心,同时加强教育,让百姓知道福利来源于国家,强化百姓的国家民族意识,让资本家无法控制百姓为乱,这条道路被他称之为“治世之路”。

历史总是有必然性的,英国美国的道路并不适合中国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反倒是德国的制度,一来能够让国家崛起,二来能够保证王朝的稳定,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若是碰上一个威廉二世那样的君主,很显然会让中国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

不过按照徐光启的思考,以现在中国的国力,再经过这种改造,完全可以凌驾于世界之上,那些西夷人便可不足为虑。

另外一条则是乱世之路,这条路就像是自由贸易主义,这条路也是一条强国之路,但是同时也会壮大那些东林党代表的南方大户的势力,于国于民无利,更无法强军强国,因此这条路被他毫不犹豫地扔掉了。

“自汉以来,凡是盛世,必然是休养生息,与民休息,我们汉民那是勤劳无比的,只是有些太过保守,不知进取,只要善加引导便能够制造出无边的财富。以道,这些日子以来,你带领百姓修渠筑坝,可有感受?”

高邦佐不禁点了点头,他对最近这些日子的修筑水利工程也是颇有感触的,原本指挥使打算小修一番,但是在福王爷出钱,在加上各种材料敞开供应之下,滦河附近居然修成了一个个不小的蓄水池,就算是大旱大涝,也足以保证他们的粮田安稳。

而附近的遵化铁市,每天都能够给他们带来丰富的税收,当然那些来做生意的人也需要吃住,这又让附近的遵化市民小赚了一笔,今年足以让他们过上一个好年了。

平常年份,秋收之后,百姓也就只能呆在家里造人,但是现在动员了他们,却在永平府制造出了一个不小奇迹。

高邦佐这个深受儒家影响的人产生了心态上的变化,对徐光启,高邦佐也是万分佩服的,他这位刚刚拜的老师已经另外开辟了一门治国之学,在经济之学上面,远远超过常人,他不禁问道:“徐大人,福王爷这番作为,似乎并非儒家,更非法墨及黄老之学,这究竟是何样学说?”

徐光启笑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工商之道虽为强国富国之道,却容易滋生像吕不韦那样的大户,因而导致国体不稳,所以无论儒家或是黄老之学,都主张实行抑商政策,若是能够找到解决之法,也未必便不能实行重商之策!”

高邦佐不禁惊讶说道:“难道老师已经找到了那个法子?还请老师指点?”

徐光启笑道:“很简单,第一福利,第二教育,福利让百姓归心,教育开启百姓之智,而工商所得之银钱,正好借着投入其中,长此以往,我国便如铁桶一般的江山,或许甚至能逃出那一治一乱一分一合的怪圈!”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三十九章 教育计划

徐光启的所说让高邦佐心中起伏不定,工商之利,仅仅半年时间已经让他看的清清楚楚,的确是一门重利行业。而江南之地那些富庶无比的盐商海商吃得肚腹滚圆,其中蕴含的巨利,即便是他也有耳闻。

“徐老师这番学说,与那张居正改革之策完全不同,短期来看虽然会令一些工商行业损失一定利润,但是长期来看却是适合共商发展的,那些有眼光的大户自然能够看得出来,不至于反对,而那些看不出来的蠢货,即使反对也无用。老师此学,貌似是糅合了儒家与黄老之学,又有所创新,这等学说如果公行于世,未必便不能再造一个圣人!”高邦佐思忖着。

高邦佐也是文人,也有自己的理想,他既然不能成为圣人,成为颜回子路那样的圣人门徒,却也足以史上留名了。

腊八晚会上,朱由崧不但准备了大锅的腊八粥,还请京师名匠打造了一些绚丽的烟花,并且请了几个杂技卖艺的和唱戏的戏团,给这些人表演,也算是丰富他们的精神文明生活。

朱由崧朱常洵都在与民同乐,而徐光启高邦佐却在一边详谈了起来,当然主要是高邦佐在听,徐光启在说,徐光启将他心目当中的国家模型给设计了出来,不过究竟如何改革,他还并无头绪,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做,于是他决定将永平府作为实验地点,并且争取福王爷和皇上的支持。

高邦佐是完全支持他老师的意见的,而这个条件对福王爷有利,他自然也不会反对,有了福王支持,皇帝自然也不成问题。

不过他们并没有马上提出什么变法改革的东西来,毕竟万历皇帝一亲政就推翻了张居正的变法,对于变法,当今皇上是有些敏感的,他们是从教育开始的,只要教谕出一批新思想新思维的士子,变法改革自然水到渠成,而且在徐光启看来,当今明朝的教育现状非常有问题。

原本明太祖时期的州府县学的地方教育机构和国子监太学机构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后来却因为国子监的没落,州府县学也成了名义上的机构,教育属官名义上是当地童生秀才的座师,实际上大部分读书人都是自己攻读,能够接受指导的人少之又少。

反而当地的读书人接受地方宦绅的资助和进入私学学习却是习以为常,这就造成了考取进士之后,那些士子并不会对国家朝廷抱有什么感恩之心,反而会对原本资助他们的豪门宦绅感激肺腑,这种心态在朝中也就形成了齐楚浙党和东林党,东林虽不以地域为限,不过实际上仍然是那些资助士子的豪门大户的代言人,这一点与齐楚浙党并无分别。

徐光启和高邦佐的参考了朱由崧的意见,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健全州府县学,建立以校园为授课地点的学校,州府县学教授基础而全面的知识,而国子监则分科教育,明经明算明法明史这些隋唐时期的科举分类全都加进去,不过徐光启在后面却仍然想要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加入其中。

徐光启也明白让经济学和自然科学进入学子的课程并不容易,经济学名字虽然好听,经世济民之学,不过其中句句不离金钱利润,像这种充满铜臭的学说,很难想象会有哪个士子接受,而自然科学更是奇技淫巧之根源,那些理学家虽然也不少人喜欢格物之术,不过那只是副业,就像是诗词歌曲一般的,想要将这些东西搬到学堂,压力必然是巨大的。

好在现在朱由崧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试验田,让公司里的工人孩子能够入学,现在公司里的工人大约有一千多人,日后扩建人数会更多,现在每个工人大约有二三个孩子,日后经济状况变好,能够养活的孩子会更多,他们教的学生也会更多,几千孩子一起入学,都赶得上国子监当年的入学情况了。

一千多孩子的教育,教材方面,他自己就能够编纂,但是却缺少老师,有高邦佐的辅佐,他可以调用永平府的州府县学的教谕训导,但是相比一千多人几个门类的教学,却是杯水车薪。而且这些人只能进行经史方面的教育,算学上面,可以抽调审计师来做,再请上一批落魄书生作为西席先生,其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只能让这些人兼职了。

时近年关,也不可能安排这些人入学,因此徐光启和高邦佐主要将时间用在建设校舍和培训老师,而朱常洵则要安排押解银子进京了,这次一共二百二十万两白银的红利,再加上十万两的户部赋税,一共二百三十万两白银,几乎是岁入的一半,这样一大笔银子押解进京,万历皇帝直接派了神枢营前来护送,虽然是隆冬腊月,而且又是小冰河期,冬天的天气格外寒冷,不过因为朱常洵不惜本钱采购了大批的棉花和布匹,制成了几万套棉衣手套,分发给那些修路工人,这让遵化到北京的水泥路能够如期竣工,这样他们就能够通过大批的四轮车队来运送白银。

一路上无惊无险,有了水泥路,运送的速度也快了不少,两天的时间就已经达到了京城,这运银子的车辆,自然引起了众人的围观,冬季北京城里很多人也闲了起来,他们对这些新鲜事可是不会放过的。

“一辆、两辆……十三辆……”朱常洵为了加强视觉效果,并没有使用那种八匹马的“公路列车”,反而使用了小车,不过这样数量就出来了,几十辆过去了,后面还有一大队的马车,实际上这些马车里面除了白银还有他为皇家置办下来的各种年货,但是百姓是分辨不清的,不过他们也知道这次福王爷道遵化那是发了大财了。

朱常洵这样做自然是为了吸引他人,他现在可谓是势单力薄,虽然有皇帝的支持,不过并没有像东林党和齐楚浙党这样强大的政治势力可以为他保驾护航,他有的是钱和赚钱的机会,因此他愿意将这些东西拿出来,来换取那些人的支持。

相信有人看到他的赚钱赚到手抽筋,恐怕会忍不住的。硬来他们是不敢的,只能跟他结成联盟,才有分享利润的机会。

乾清宫暖阁当中,高高挂着的汽灯将暖阁照得通亮,水暖的暖气片让整个暖阁温暖如春,旁边栽在大瓷盆当中几客橘子树上已经挂满了金黄的橘子。

万历帝看着眼前自己的这个儿子,对于这个儿子他还是非常满意的,出去一趟有什么好东西都没忘了他这个父皇,造出了汽灯,先给他乾清宫装上了,说是防止油灯的烟气熏坏了父皇的眼睛,这暖气片也是个好东西,屋里也不用弄个炭盆,没了烟火气不说,也没有中炭毒的危险。

朱常洵正在向万历皇帝回报他这一年的收获:“今年的毛利应该是五百多万两,明年需要的启动资金和扩大生产的资金,因此儿臣留下了一百二十万两,剩下的利润则被送到了父皇这里,这毕竟是不足半年的利润,明年的利润将会更大,这里是我们的报表,还请父皇过目!”

万历帝说道:“放那里吧,洵儿,你总算是没让我失望,要不是你押解了这么多银子来,朝廷连百官的俸禄都拿不出来了?”

朱常洵不禁惊讶道:“父皇?朝中财务已经败坏到这地步了吗?”

万历帝摇摇头叹道:“这几年北方几省的干旱灾害此起彼伏,为了这些事情,朝廷也经常免除赋税,还要出银赈灾,也不知道那些银子能发到灾民手中几成?年关也是朝廷发俸的难关,这几年甚至会使用胡椒苏木来替代粮银给百官发俸,那些胡椒苏木虽然价值不菲,不过这些人一起拿到市面上来卖,也就换不了多少钱了,对于那些高官显贵来说,这点俸禄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对那些没有多少油水的小官来说,这些俸禄可是他们一家子的救命钱了,有了你这些银钱,我总算是能度过一个难关了!”

朱常洵说道:“父皇,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给那些清正的官员一些补贴呢,现在我们那里制造了很多铸铁炉子还有一大堆的煤炭,不如就以父皇的名义给那些清水衙门的官员每家一只炉子,几千斤煤炭,就算是让他们过个好年吧!”

万历帝呵呵笑道:“洵儿,既然是你出的,为何要以朕的名义,还是以你的名义做吧!”

“可是……父皇,这是不是有些不好啊!”

万历帝笑道:“以朕的名义发放也不会给朕带来什么好处,朕现在已经是皇帝,而你却根基未稳,这也是为你铺路而已!”

朱常洵连忙说道:“多谢父皇!”

朱常洵有些欲言又止,万历帝看了他一眼,说道:“有什么事情,就说吧?你我父子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朱常洵说道:“父皇,说到这大明的财政问题,儿臣也有些自己的想法,这些日子管理联合矿业公司,研习银粮之道,曾读《宋史?通货志》,有些问题搞不太懂,还请父皇指点!”

“尽管说来!”

第四十章 福王的成长

朱常洵心一横说道:“宋朝每斤盐抽税五十一文多,实际盐价是一百二十文,而我朝抽税不过二十六文,几乎比前宋少了一半,为何前宋的盐税可达一千二百万贯,南宋南渡之时几乎是以盐税支撑起整个王朝,而我朝人口可达前宋两倍,盐税却只有两百万贯,还经常缴不上来,而盐价却高达每斤三百六十文,这是为何?中间的银钱究竟是被谁贪墨了?”

万历帝闭着眼睛,良久才叹息道:“看来你的确是用心了, 你说我朝实际盐税应该多少?”

这些事情朱常洵已经思考很久了,对于万历帝的问话,朱常洵直接说道:“我朝盐税比前宋低一半,而人口比前宋多一倍,盐税理应相差不大,以盐引计算,每引盐可收税六两六钱四分,纲盐法,共分十纲,每纲二十万引,一共是二百万引,收税的话应该是一千三百二十八万两,这根前宋的盐税相差不大,应该是正确的数字,为何连个零头都不到?”

万历帝突然睁开眼睛,瞪着朱常洵,似乎无法相信这个数字,说道:“你算得可准?”

朱常洵点点头说道:“理应无误!”

万历帝不禁摇头叹息道:“我原本就知道我朝盐税流失太多,虽然有开中法的原因,但是这一千三百二十八万两,与一百万两之间的差距也实在太大了,洵儿,你既然知道这些事情,是否有应对之策?”

“儿臣无法!”朱常洵苦笑道:“父皇,每年一千多万两白银被侵吞,在加上高额盐价的利润,大明开国至今,养出来的那些盐商大家族,哪个不是存银数千万两,足以让他们制造出了一个官商勾结的保护网来,各种关系盘根错节,若是动了这些人,他们不再售盐,恐怕整个国家都会陷入盐荒!而朝中恐怕也会立刻陷入混乱!除非我们能够解决售盐和朝中官员的问题,否则儿臣亦无法可施。”

万历皇帝叹道:“若是你说有法,这说明你还是那个做起事来乱七八糟的洵儿,但是你说无法,说明你已经长进了,对国事也有自己的看法了,朕心甚慰!好了,这件事,你我君臣父子二人知道便罢了,不要再往外传,你去向太后问安吧!”

朱常洵点点头,刚要告退,只听万历皇帝说道:“洵儿,你放心,我决定是你的,总是你的,谁也夺不走!”

这句话让朱常洵听得有些莫名其妙,来到李太后的慈宁宫中,这次见到慈圣太后,却让朱常洵吓了一跳,李太后原本是个美人,就算是上了年纪,因为惜福养命,保养得好,也不见老态,在朱常洵的记忆当中,慈圣太后总是一副美丽而慈祥的样子,但是此时见到,这位李太后脸上皱纹迭起,面目上似乎蒙了一层阴郁之气,即使朱常洵来请安,她也没有起身,只是靠在榻上,抱着暖炉闭目养神。

“孙儿朱常洵,向慈圣太后请安!”

李太后点点头说道:“起来吧!”

说完叹了口气,对朱常洵说道:“人老了,做什么都有些力不从心了,该去哪里,总归还是要去的,就算是再怎么挣扎也没用!”

朱常洵心中一突,她这是什么意思,“该去哪里,总归是要去的。”难道是说自己就藩之国的事情,嘴上连忙说道:“太后,您一定长命百岁,怎么能说这种话!”

李太后说道:“好了,洵儿,你也不用安慰我了,人要知足,有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也就足够了!”

朱常洵越来越觉得李太后话里有话,说道:“如此,孙儿便告退了!”

李太后点点头说道:“那里刚刚有南方进贡的雪梨,这时节有个雪梨润润嗓子也好,你就拿回去给崧儿吃吧!”

朱常洵叩谢之后,离开慈宁宫,心中颇有些神不守舍,他父皇最后一句话明明是有所指的,而李太后也是话里有话,这宫中颇有些波诡云谲的意味。

这让他心里有些不安,只能来到他生母郑贵妃的慈宁宫中,原本有资格进住慈宁宫的嫔妃万历原配皇后王氏、太子生母王恭妃和李敬妃都已经过世,现在唯一有资格住在慈宁宫的也就是他生母郑贵妃了。

“陶嬷嬷,母妃现在睡了吗?”

陶嬷嬷是郑贵妃从家里带过来的,算是郑贵妃的随嫁丫鬟,陶嬷嬷笑道:“当然没有了,一听说殿下今天回京,娘年怎么睡得着呢!”

亲生母子之间自然不像是跟其他人之间那么生分,看到朱常洵郑贵妃十分高兴,说道:“你来了,崧儿那个小滑头呢?”

朱常洵笑道:“崧儿还小,这一路上风波劳累的,他早早的就去睡了!”

郑贵妃笑道:“那就好了,崧儿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可比你机灵多了!这次你总算是给我争了口气,给朝廷弄了几百万两银子,总算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这下子我看谁还敢说,我家洵儿是个无能王爷纨绔子弟!”

朱常洵不禁汗颜,他这次去遵化的确是没怎么出力,基本上都是朱由崧跟徐光启一起设计起来的矿山和钢铁厂,乔家负责银钱的运转,那些矿山、钢铁厂、玻璃窑等等产业都有专人管理,而审计师则负责监督,就算是朱由校发灰的作用都比他大,他基本上就是个摆设。

寒暄过后,朱常洵忍不住问了一下这宫里的事情,并且向郑贵妃说了一下,刚才在慈宁宫的经过,郑贵妃不禁冷笑道:“那个老太婆快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