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醉卧美人膝_我想吃肉-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嘀咕,要不是年纪不大对,情况不大对,我真要以为你是我叔亲生的,这么为我们家考虑!
  齐王则看了一眼皇帝,心道,都说我命很好,怎么闹出格都有人给善后,我看你的命也很好了,这节骨眼人居然有这样的人给你出了这样的主意。齐王还是比较信任程素素的眼光的,也想听程素素说的什么。
  程素素提出来了政策的延续性的问题,以及“利益捆绑”。皇帝与齐王都露出恍然的神情,太子瑛则有一半明白一半不太明白。太子受的教育里面,仁义诚信还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的,前半截说理想,说忧国忧民,说要小康大同,他都能理解。突然间急转直下,只说利益了,他有点懵。
  皇帝已经在感慨了:“我已在想了,这次殿试的题目出与货殖相关,在官员里择选精明强干忠义之士。这些却都是用术,不如立下法度更有效了。”
  齐王道:“难!”齐王生来天不怕地不怕,他说难的事情,那是真的难。且不说法典的制度要花什么样的功夫,想让它颁布通过,就是件麻烦的事情。皇帝虽然是“封建独裁”的总头子,却也不是能够为所欲为的。“乱命”,绝对连政事堂那一关都过不了,更不要提一大群的御史了。
  程素素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迟早要做的,现在当然要规划好了。”
  程素素这些日子也没有闲着,她仔细研究过了,现在想要“资本主义萌芽”那是纯属扯淡了。与其总是套社会形态,还不如就事论事,跳出社会形态来看、跳出她前世所学“历史”来看。既然现在已然向皇帝提过宏观调控了,那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从现实出发呢?
  现在的现实就是,皇帝都已经插手了,你还想“自由资本主义”吗?不可能的!那就抛开这些,不谈“资本主义”,只看眼前!只说眼前的“发展”。
  政府扶植!只能是政府扶植的殖产兴业。无论是大型矿山的勘测开采,还是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海外屯垦,都不可能离开政府的作用。程素素也考虑到了皇帝的顾虑,这些事情得让皇帝也放心,最放心无过于皇帝也参与其中,握在手里。所以程素素给皇帝出了个主意,虽说是家天下,但是国库是国库,皇帝的内库是皇帝的内库。内库自有一系列的人去管理,个个都带着官职、领着俸禄。如今就是从内库上做文章,以皇帝的名义牵这个头。
  这样,既是国家官员,但政事堂通常是管不到,吏部也要睁只眼闭只眼,这样的一拨人,去参与到海外的贸易与拓展事务中去。同时,可以吸引一大批权贵与皇帝合伙做股东。
  既有官职,行事就要有章法。就可以据此确定任职要求,行为规范,做一个简单的章程出来——这就是新法典的雏形了。尽量可能地杜绝人浮于事的官僚毛病,这个机构只有一个要求“就事论事”、“契约精神”。谢麟的理解为,法家。
  朝廷上,皇帝已经在做的,就是继续穷着。不同意加税,但是又要做好对魏国的军事准备,这样必须加大财政上的压力。最后,为了钱,也会有很大一部分中间派不得不倒戈。〃 T1果然,皇帝频频点头,再次怀疑齐王是不是偷偷生了个闺女。
  谢麟还记得程素素说过的“钱不值钱”的问题,当即提了出来:“钱要不值钱了,真是金钱如粪土了,粪土尚可肥田,金银有何用哉?!”
  程素素心说,金银啥时也不可能真的是粪土呀!口里却说:“有更多的粮食,能养更多的人,人要吃饭、要穿衣、要花钱,就需要更多的钱。”这也是程素素感觉在现有生产力并不算很发达的时候,强行提速可行的原因,即,国内市场很大很大!可以依靠自身的动力,推动这一进程。
  “只要车轮转起来!”程素素在空中画着螺旋线,“只要不停歇,就会有希望。”
  齐王与皇帝对望一眼,点点头。皇帝也点点头,起身一揖到底:“谢夫人。”
  程素素这回不避不让了,只是认真地说:“陛下,知易行难,陛下该谢自己。陛下,只要国家不乱,只要百姓少受些苦,就好。不必名垂青史,不必叫嚷得人人都知道要‘变法’要有‘新政’,自己心里明白就行。别树靶子,更不要把自己立成靶子。”
  ————————————————————————————————“知易行难”不是白说的,动真格干事儿的时候,还是皇帝、谢麟这些在外面奔波的人承担着大头。
  从谢府出来,皇帝又与齐王秘议良久,再亲自到了李府见了李丞相,师生又嘀咕一回。此后数月,不是召这二人进宫,就是亲自往这二人府上跑。殿试之时,出的果然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策论,并且将一篇“抑兼并”,放在案头研究到天明,无形中给不少人造成了心理压力。
  其中压力最大的还要数叶宁,他采取了谢麟的建议,睁一眼闭一眼,权当自己是死人。这已是他最大的让步了。果然,皇帝没再为难他,但是皇帝与李丞相藕断丝连,依然给叶宁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皇帝通过行动表示,他依旧眷恋着李丞相,即是对现在的政事堂没有那么的依赖。朝上总不管喜欢揣摩圣意的人,见此情形,对叶宁、对新的政事堂的政令也不大配合了起来。
  叶宁这丞相做得十分憋屈,却又不甘心就此引退——他要退了,上一个只知媚上的无耻之徒,岂不是要顺着皇帝上天?叶宁是真的不看好皇帝做这件事情。
  叶宁咬牙坚持着,希望市舶司那里出一点点可以用来劝谏皇帝的纰漏。不意蔡八此生最怕的人对他讲“好好干”,蔡八像是背后站了个催命鬼,丝毫不敢懈怠,一时竟挑不出毛病来。
  皇帝不断地挑动着叶宁的神经,继“崇李抑叶”之后,竟大剌剌地派员往南海经营。他既不加税,又不征发徭役,叶宁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来。与此同时,皇帝却又对新科进士、才入官场的新丁十分友好,允许他们君、相二人相持,魏国却不肯闲着,不时骚扰边境。此时的虞朝早非吴下阿蒙,张鸿飞、周锜之外,又陆续有年轻将领崭露头角。而北疆兵士久经沙场,也打出了经验。将有了、兵有了,就差点辎重就能反击了。
  谢麟当然不肯放过这样的机会,直接写信给了连山,让他挑动将士。又写信给王经,让他留意。王经是一个很会站队的人,接到谢麟的书信,二话没说,写了一份声情并茂的请愿表,不提国恨家仇,不提建功立业,只有一人中心——历年以来,被魏国掠为奴婢的百姓不知凡几,咱们不得去解救一下吗?
  有了王经的带动,将士们日也上书、夜也上书,请求反击,一雪前耻,为战死的同袍、为枉死的百姓复仇。
  此时距前张鸿飞初次告捷已过去七年了,皇帝一直不同意加税,朝野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丞相竟被这物议辖制得不能动弹。王丞相是主战派,为了战争加点税,有何不可?才一提,便被弹章给淹了。叶宁见状,也只能缩了回来。到得此时,他算是看明白了,这绝对是皇帝的阴谋!却苦于情势,不能说出口来。
  叶宁也不是省油的灯,指使着门生参了襄阳侯一本,罪名是——兼并!襄阳侯莫名其妙挨了一本,一看是叶宁的门生参的,急急忙忙跑到了谢府,他不找谢麟,却找程素素哭诉:“夫人!夫人!叶相公这是要做什么呀?我们一家这么老实,一片赤诚可昭日月呀!”
  他也不提自己是不是兼并了——显然是真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情在兼并之外,不是吗?他得先知道,自己这队,没站错吧?
  襄阳侯的面子是不能不给的,程素素劝慰道:“稍安勿躁,此事必有说法。”'
  襄阳侯有这一句话便不再纠缠,抹抹眼泪,开始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不容易。儿女这么多,还都活下来了,怎么让儿女衣食无忧就成了一个大难题云云。程素素耐心地听他哭诉完,才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您回府之后,也不必与别人诉苦,那样反倒容易激起事端。”
  功利一点的,就该让襄阳府往各处姻亲那里哭诉一回,谁家没点非法兼并的破事?闹得人心惶惶的,叶宁就成了扮黑脸的那一个,这个时候皇帝再提他的“权宜之计”,岂不很容易就收获一批没有坚定立场、只有坚定利益的支持者?
  可惜叶宁是谢麟的亲舅舅,还是个好舅舅。程素素只好先压下襄阳侯,一面盼着皇帝赶紧想办法让叶宁休致。
  叶宁离休致也不远了,一头是边关将士请战,一头是国库空虚。皇帝还不支持这个丞相加税,抑兼并就是与权贵开战,别看他拿这个理由参襄阳侯,真要他卷起袖子来认真抑兼并,叶宁肯定不会干的。既然不干,那就只好下台一鞠躬。
  叶宁这样左右为难,程素素看着都为他难受,叶宁还不如早点下台呢!
  她这话不说还罢,一说,襄阳侯已经停下来的哭诉又开始了:“夫人,不会拿我给叶相公出气吧?”
  程素素笑得肩头一耸一耸的:“哈哈哈哈,怎么会呢?”为了叶宁,也不能让他这么怄气呀。
  襄阳侯半信半疑地走了。
  程素素待到谢麟回来,正要与他说此事。却见谢麟脸色很不好,压下了襄阳侯的话题,问道“有事?”
  谢麟声音里透着疲惫:“我……劝舅舅休致了,他同意了。”
  程素素微惊:“这么快?”
  “撑这么久,不容易啦。早退下去,少结怨。”
  ‘
  得,襄阳侯的事情,不用讲了。
  ————————————————————————————————如果你不是一个权臣,顶好不要跟皇帝顶牛,不然他憋也憋死你了。叶宁一个丞相,就被憋了好几年,一点建树也没有。谢麟眼看自己舅舅要跟皇帝正面杠,赶在叶宁没有亲自出手的时候,一哭二闹三上吊,硬将叶宁给拦了下来——道理已说尽,谢麟能让叶宁收手的,也就是赌自己在他心里的份量了。
  叶宁叩阍,与皇帝作了一次长谈。程素素建议皇帝“闷声发大财”的好处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没有一个口号,也没有一个名目,想攻击的人也只能揪着零碎的具体事情来说事。只要将问题从“变法” 降维到具体的事务,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起来,可以从容化解。
  皇帝坚决不承认自己要抛弃士人,更不承认要重用商人,只是给叶宁讲了国家的难处。他当然知道加税能马上解决财政的困难,但是,加完的税,皇帝减了,地方上不会减,最后还是个民不聊生,还是要造反。皇帝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所以要开源。直接将问题降到了“钱”上。
  叶宁既知大势已去,左右也没想出皇帝这话里的毛病来。他做丞相也不是靠脸上位,当然知道财政状况。再想一想外甥哭得那个惨样,终于下定了决心。
  次日,叶宁上书“乞骸骨”,皇帝也很给面子的挽留,双方来回推让之后,皇帝勉为其难地收下了叶宁的辞呈,同样给予了优厚的退休待遇。同时,皇帝正式地给了叶宁一些海外金矿的股份,并且手书给叶宁“知相公是为国,我亦为国,路不同,道同。”
  “利益捆绑”,皇帝很喜欢程素素说的这个词,捆到一起了,就都得陪着他走下去了!不止叶宁,皇帝还捆了很多人,嫡母袁太后娘家、自己的岳父家、许多勋贵,以及……近年来的“新贵”。
  简单地说,拿钱砸!只不过皇帝砸人的手法很好看,竟让人以为他这是因为“心疼大家子孙繁衍,不得不多置产业,兼并又损国家百姓”,所以为大家想的一条出路。
  旧族不反对,“新贵”们更是据此发家,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
  将叶宁的上表看了又看,皇帝露出一丝微笑来:“叶相公,其实是个好人呐。”放下手中的奏本,皇帝亲笔写下擢谢麟入政事堂的诏书。
  ————————————————————————————————程素素一口老血!
  才劝亲舅舅退休,接着上司让你接了你舅的位置,请问,不阴谋论的推测,这个什么情况?
  摔!不阴谋论也阴谋论了呀!
  瞧,谢先生都快抑郁了。
  宾客、幕僚、下属,乃至于家人,个个都喜气洋洋的。林老夫人等欣喜于谢府恢复了昔日的荣光,幕僚、下属们欢欣于老板更上一层楼,过往宾客交口称赞,这对甥舅真是简在帝心!
  谁也不知道谢麟内心非常的难过,这份难过在收到叶宁的礼物之后就再也绷不住,化成泪水落了下来。叶宁将他常用的牙笏送给了谢麟。
  程素素坐在榻上,抚着谢麟的面颊,低声道:“难过就哭一哭吧,哭完了想一想,怎么面圣,怎么谢恩,怎么……为舅家的兄弟们谋划一下,嗯?”
  谢麟哭声渐歇,慢慢爬起来:“好。我要洗脸。”
  程素素想笑又忍住了,亲自动手给他擦了脸,又梳头。谢麟打镜子里盯着她出神:“哎,都是我给你梳的。”
  “嗯,简单的我会,难的就你来啦。”
  两人收拾齐整,还要往宫中面圣。
  皇帝已迫不及待了,待礼毕,第一句话便是:“夫人,咱们下面要怎么做?”
  ——————
    正文完。
  有番外哈~
  作者有话要说:
  完结八,完结吧……
  写到这里,感觉这篇文就可以结束了。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它的风貌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感谢近一年来大家的支持和陪伴。
  下面的事情并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做完的,大概一两百年也做不完,不过会越来越好哒。
  六爷不需要自己名垂青史,大概就是“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你记不记住我,我不care”。所以也就不需要开太逆天的挂,让六爷直接能领导工业革命成功啥啥的。亲手开启一个时代,足够了。
  素素最终还是和大哥一样,做到问心无愧就好。喜欢老版《三国》片尾曲,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
  我最开心的是她最后没有沉沦,开始计划就是写个家里开道观的狗血傻白甜来的,谈个恋爱虐个渣男斗个表妹发个家啥啥的,所以大家看开头的时候狗血忒多2333333写到后面人设还是没有压得住她一颗跳动的心,于是幺妹变成了六爷。我也写嗨了,吭哧吭哧研究东西方政治经济,然后发现自己是个学渣= =。
  为了庆祝素素破茧成六爷,今天一百红包,随机掉落哈。
  下一篇文我再也不挣扎了,主角爱咋咋地,该造反的造反,该掀摊掀摊。
  17年做了个手术,恢复得不算太好,今年冬天太冷了(对,所以写小冰河了),最近大雪实在扛不住了,休息一阵等天气暖和了再来开新坑。欢迎收藏作者,随时查看新文情况。
  大家有缘江湖再见!
  会有番外哈。计划里有师祖,有魏主,其他的看情况,大家还想看谁的?能写多少写多少哈。

第257章 番外一
  “呜——”低沉的声音从缠绕着彩带的长长号角中传来,是魏主召集群臣议事的信号。
  王庭的建筑早已染上沧桑,庭院铺地的青砖楞角变得圆润,宫城初建时植下的树木也亭亭如盖了。御座上的魏主,名字还叫重华,人却再也不是当初的少年。比起他的父亲,他幸也不幸,幸的是没有短命暴毙,不幸的是这三十年来不曾有似他父亲那般的耀武扬威。
  重华的目光在他在这宫殿里居住了三十余年,一草一木都透着熟悉。宫殿初建的时候,是仿着南朝的样式,又揉和了自身的特点,墙壁极厚,采光便稍有不足。光线透过窗棂上的格子射进来,每一柱光线都像利箭。御案上摆着文书,用的是两种文字,其一便是他父亲心心念念要创制的自己的文字。重华终于完成了父亲的一件遗愿,而另一件,只怕要抱憾终生了。
  文书简短,内容却字字扎心。魏国快要维持不下去了,南人多狡狯,以大量的金银贿赂了魏国重臣,给予重华以重大的打击。年景又不好了起来了,魏国君臣已经很努力了,只靠放牧与劫掠,自然是不如农耕要稳定,他们也在国内推行了屯垦,无奈老天不帮忙,收成并不很好。
  南下又受阻,虞朝的边将终于跟上了步伐,非但守城不失,且自二十年前便开始试图反攻。这种反攻的阵势自十年前开始便越来越强,重华曾亲与虞兵交手,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来自对面的压力变大了。虞兵无论从操练、行军布阵,以及装备上,都比之前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
  魏兵也有缴获,从这些缴获上,重华感觉到了不妙!他亦读过不少书,从虞兵身上,他看到了另一个强盛帝国的影子——传说中的秦军。虞朝士兵的兵器结构变得复杂,每一件兵器几乎一模一样,零件可以替换。这些都是魏国无论模仿的。
  以重华的智慧,完全可以推断出,虞朝的后方,必然有无数的作坊昼夜不停。他希望这样的战争可以拖垮虞朝,但是没有,至少十年以来,虞朝越战越强,即使垮,也不是垮在他的眼前。而他的国家,却要支撑不下去了。
  没有足够的收入来做支撑,他的改革就进行不下去,部族残余的势力重新聚集以来,认为他的路走错了,希望回归到“旧俗”上来。旧俗?重华笑了。
  回忆被群臣的脚步声打断,重华坐正了身子,看着以他的岳父为首的心腹大臣俯身行礼。
  “赐座。”重华平静的说。
  坐在第一位的正是呼延英。少时英俊的面容被岁月吞噬,不留一丝痕迹,唯有眼中的锐利还在。欠了欠身,呼延英先开口:“陛下,真的让他们南下吗?恐怕不会有好结果的。”
  重华冷淡地道:“哦,他们肯受朕节制吗?”
  翁婿二人说的,便是旧族们叫嚣着要放弃那些“文绉绉、软绵绵的没用玩艺儿,上马挎刀,打到南朝去”,并且在重华的刺激下,真的已经点兵南下的人。
  呼延英恨恨地道:“乱臣贼子!不知天高地厚!”他至今仍然认为重华父子要走的路是没有错的,不能放弃尚武之风,这是对的,但是,南朝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了。从典章制度,到统治的技巧,不能还依着旧俗来朝廷统治。一个国家要做大,就不能跟个匪帮似的。人口的规模就不同!
  新近得到重华重用的学士打断了翁婿二人的对话,问道:“则陛下的意思是?”
  重华道:“让他们打着吧,咱们……迁都。”
  学士愕然,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迁都?”
  呼延英等跟着也重复了一遍:“迁都?”
  呼延英紧跟着问道:“迁往哪里?哪里还有这样的城池可供陛下驻跸?”
  重华苦笑,最后一层遮羞布就这么无情地被剥了。他只得说得再明白一些:“离开这里,另找一片我们可以生存的土地。难道要在这里坐以待毙,等到被睰人的大军俘虏,去做他们的囚徒吗?”
  呼延英低头看着脚下的地毯,离开,太不甘心,然而拿什么留下来?两国的差距也是越来越明显的,此时走,还能留有大部分的力量,不走,留下来就是被消耗完,然后被人一勺烩了。
  空气变得压抑了起来,还是之前的学士无知无畏,问重华:“可是大将军他们已经点兵南下了,带走的都是精锐呀,走也要等他们回来吧。”
  重华冷笑一声:“等他们的精锐回来与我作对吗?”
  不错,这就是他的计划了,趁着旧族与虞朝纠缠的时候,自己带着本部人马迁徙。虞朝的兵力被旧族吸引,他自然可以从容远遁。而那些一直给他找麻烦的旧族,既然能假装驯服,又反水,不妨去试试虞人有没有他这样的好脾气,可以容他们两面三刀!
  学士为难地道:“只怕准备不完。”魏国建国好说歹说也有五十年开外了,虽然现在国力有些衰微,攒下的家底子也不算少了,辎重、人口、牲畜……等等,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想要全数搬走?非得好好筹划一下不可!
  “笨重的都不要带了!”重华果断地道,“有马、有牛马、有毡车,足够了。”
  呼延英诧异地看着他:“那这几十年的功夫,就都白费了。”
  重华道:“只有活下去,才有将来。”
  学士又问问:“能往哪里去呢?”
  “向西,”重华笃定地说,“到西面去,西域,西域不行,就再往西。沿着匈奴人走过的路,沿着突厥人走过的路。”
  众臣你看我、我看你,重华的目光越来越给人以压力,终于,呼延英仰天长叹一声:“早知如何,当初又是何苦?”那么辛苦的想在魏国确立制度,如今却要统统抛下。
  重华只问:“您与我一同走吗?”
  呼延英反问道:“臣何时不与陛下一起了?”
  ————————————————————————————————
  脱掉了宽袍大袖繁复累赘的绸袍,换上窄袖皮靴,扳鞍上马,身后是装载着财货家小的毡车。号角再次被吹响,少了几分威严,多了无限悲凉。亲吻着这一片已经习惯了的土地,再看一眼熟悉的家园,人们流着泪,且行且回头。
  重华容色冷肃,下达了命令:“开拔。”
  背后是一片哭声,滚滚浓烟从宫殿中冒起,大火从民宅中蹿上天空。
  上帝抬起了他执鞭的手。


第258章 番外二
  阳光透过树枝洒到地上,地上尽是斑驳的光块。雏鸟在枝间的巢中啾鸣,叽喳个不停,那么的活泼。远处田间黄牛发出长长的一声“哞——”,扶犁的农夫手中的鞭子在空中打了一个空响。几个顽童追着小小的白色或浅黄的菜粉蝶嬉戏,不顾满手的鳞粉,捏住了小小的生灵。
  天地间一派生机勃勃。
  半山之中一座香火鼎盛的道观,正到了做早课的时候,钟磬之声伴着飘渺的和唱,仿佛在讲述天地的玄机。
  东殿,城隍祠,祠后一所三间小屋的院落里,药汤的苦涩弥漫各处。一个极精致清俊的少年托着一张漆盘,盘上玉色的瓷碗冒着腾腾的热气。少年推开房门,轻轻唤一声:“外公,药好了。”
  程玄抬起眼来,低声严肃道:“拿过来吧。”
  谢璋答应一声,稳稳地将药碗递到了道一眼前,放下托盘,将床上的老人扶起,在老人腰下垫了只方枕。
  老人干枯削瘦,吃力的抬起手来摆了一摆,带着寿斑的皮肤包裹着硬硬的骨头:“不成啦,到时候啦。”
  程玄一撇嘴,眼泪掉了下来:“师父,是到吃药的时候了。”
  “你呀,傻的时候多,这一次是装假。唉,还有能看到你装傻的时候,不错,不错。”老人笑着笑着便咳嗽了。
  程玄道:“吃药。”
  “有这功夫,你听我说几件事。”
  “哎!”程玄手忙脚乱地要擦眼泪,手里却又拿着药,谢璋接了药碗放到一旁,拿出手绢来递了过去。
  紫阳真人满眼欣慰地道:“你长大啦,儿孙满堂了,我总算没有辜负程公。”
  “什么呀!不是因为我是你徒弟才疼我的吗?!为了我都没见过的爹……”
  紫阳真人无奈地笑笑:“你见过的,就是不记得罢了。我找到你的时候,你大病一场,烧了三天,我差点以为你救不过来啦……”
  “哼!”程玄气乎乎的拿过药碗,“吃药了。”
  紫阳真人道:“我死后,就葬在你大师兄旁边儿吧,可惜见的,他操了一辈子心,这么些年没人陪也怪冷清的。”
  “啪咔!”洁白的瓷药落在地砖上,碎作几片,程玄两手在半空虚拢,仿佛还抱着个碗,张开了嘴:“啊?!不不不,师父您说什么呢?我没听懂哈,没听懂……那个。”
  谢璋轻轻叹了一口气,他的年纪只有这位老祖宗一个零头,可也知道这老祖宗这会儿是知道真相了。他的外祖父还是一厢情愿地想糊弄过去,缓步上前,谢璋放柔了声音:“外公,听老祖宗有什么吩咐再说。”
  直勾勾地看着紫阳真人,程玄眼神里透着委屈:“师父。”
  紫阳真人幽幽地道:“我都知道啦。什么都不用说了,照我说的办,嗯?”
  师徒二人眼对眼,紫阳真人慢慢抬起手来,程玄将自己一颗脑袋凑了过去,紫阳真人轻轻笑着,干枯的手掌落在了小弟子的头上:“你头发都白了,还跟以前一样……”
  那时候他们既没钱也没权,打卦测字做法事混口饭吃,还要担心小弟子长得太好看被拍花子的拍走了。后来才知道,小徒弟虽然呆一点,却不容易被人骗走,只是经常跟人打个架什么的。
  那一天,他背着个幡儿从外面回到简陋的道观里,却见大徒弟左手一只长柄大勺在半空中挥舞,勺头有小徒弟半个脑袋那么大,右手揪着一脸委屈的小徒弟,小徒弟浑身脏兮兮的,还挂着不知道在哪里滚来的一身杂草。
  看到他回来,大徒弟匆匆说:“师父,饭做好了,盛出来放桌上了!我给这泥猴洗干净了就来,您先吃!喂,别扭啦,跟我走!”
  漂亮得犯规的小徒弟可怜巴巴地看着他:“师父,我要吃嘛……”
  紫阳真人垂下眼睛,摸摸小徒弟的耳朵:“记着我说的话,他做好饭等我了,是咱们都爱吃的野菜粥……”【 http://。cc】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