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面对紧衣缩食而支援我等的百姓,更对不起战死的将士,而且我们若此虎头蛇尾的撤了回去,日后如何面对大明?伏首称臣吗?”皇太极听到面露微笑,在座的这些后金将领那个也不是易与之辈,一见皇太极的表情,便知这多尔衮又是棋胜一着,得了皇太极的欢心,那些中间派再也坐不住板登,纷纷向皇太极建议,明日定要与明军决一死战,不胜誓不还朝。就连原本支持阿敏的部分将领也掉转风向,转而支持力战明军。

只气得阿敏面色铁青,狠狠的看着代善和多尔痛等人,却又是无可奈何。皇太极见堂下众人已纷纷表态,而且又是主战占大多数,终于一拍桌子,下面顿时一片寂静,皇太极这才开口道:“好,众将不亏是我女真英雄,既然众将都同意与明军血战到底,那明日便与明军决战,务必将这锦州城拿下,以显我后金威武。”

堂下众人齐声应命。阿敏也不敢再说什么,只能点头称是。第二日清晨,后金大军在锦州城前列好战阵,只待一声令下,便将冲向战场。十一月的辽东已是初冬时节,天空中云层如积絮一般,看来今年的第一场雪已为时不远。

锦州城中的明军也做好了准备,城墙上滚石、檑木堆得老高,墙垛边一字摆开百余口大锅,锅下烈火雄雄,锅中热油滚沸,明军更是手持火铳,严阵以待。皇太极骑着心爱的大青马,立于汗旗之下,远眺这锦州城雄居于这平原之上,仿佛一只吞人的巨兽,不知又将有多少女真儿女葬身于此。可他知道,如不能在这场大雪之前夺下锦州城,仅着单衣的后金士卒更加不是明军敌手。皇太极见时间已经差不多了,命身边亲兵挥动令旗,只见阵前十余万后金骑兵、步卒,仿佛一股股洪流冲向坚若磐石的锦州城。此次攻城阿敏的两蓝旗当然是绝对主力,继续主攻锦州南城,其余几路人马各攻东西北三城,吸引明军注意力,以做掩护。

锦州南城昨日在代善两红旗的攻击下已是残破不堪,若不是城内军民,昨日连夜抢修,怕是连后金第一轮攻击也挺不下去。赵率教心知今日后金军若要攻城,这南城必是首选,所以城中滚石檑木等守城之物大多被集中于此,城中仅剩两万余守卒有七成就在这南城之上。双方可谓是知己知彼,也都没有什么新意,明军依旧是大炮火枪为主,后金军则是长箭相对,两方从清晨战至正午,俱是死伤惨重,士卒也是劳累不堪。阿敏此时已是打出火气,眼见帐下几万士卒在这南墙之上撞得头破血流,死伤一万有余,若是不能将这锦州城拿下来,如何对得起死去的战士。更何况既然已经落入了皇太极的阴谋,实力大损,就算回了盛京也不会好过,莫不如孤注一掷,全力攻打锦州,若自己真能将这锦州打下,看那皇太极和代善还有何话可说,到那时自己便是后金的英雄,不怕各方势力不争相来投。而此时的明军更不好过,本来后金就是明军的几倍,前几次攻城只是后金军众将不能齐心协力,加之城池坚固,才挡住了后金的进攻,可自昨日被代善率人强攻,这南城墙已是摇摇欲坠,今日半天下来城上滚石擂木所剩无几,更重要的是城中火药也是不多,明军手中火枪已不敢随意射击,等火药、弹丸用尽一刻,手中这些火枪还不如烧火棍好用。

两军都顾不得用饭,几万大军就在这锦州城下展开生死较量。明军毕竟人少,渐渐已不是后金对手,城上大炮、火枪也稀疏起来。阿敏一见明军已没有初时锐气,实力大减,忙命身边三千亲卫也加入进攻当中,期望着这三千亲卫成为压倒明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城上赵率教率将士经过连日苦战,早已是疲惫不堪,后金军又多了三千最精锐的骑兵,一时间士气大涨,眼看既将攻上锦州南城。正在这时,位于中军大帐的皇太极突听哨探来报,从宁远方面竟有一支两万余人的骑兵正向此处赶来,距此只有五十余里,不到一个时辰的路程。

皇太极心中一惊,暗道:该来的还是来了。皇太极早料到宁远明军必不能眼见后金近二十万大军攻打锦州,早晚必派援军,只是没料到他们来得如此不是时侯。若是再晚来一个时辰,阿敏必能率人攻下这锦州城,可此时虽然锦州南城已是摇摇欲坠,就算能赶在明军援军到来之前攻下锦州,也必然将面对锦州城中近两万明军及十余万百姓的拼死抵抗,到时以疲惫之师面对两万明军和城中军民的前后夹击,就算最后得胜也只能是惨胜。自己手中本钱本就不多,除去此次随自己征战的二十余万八旗军,国内剩下的不过五六万士卒,大明却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随时都能再派出几十万的军队,就算是几十万只绵羊,也足以将后金顶得天翻地覆。今日拿下锦州,虽将成为自己毕生遗憾,不过削弱阿敏实力的目的已经达到,相信回到盛京,只要给自己三年时间,必能使后金焕然一新,到时再来报仇也还不迟。为防止被明军前后夹击,皇太极终于还是下令,停止攻城,全军整队迎敌,若是能将这两万余大明援军灭,也未常不是件乐事。阿敏虽有千般不愿,却不敢违抗汗令,眼看着自己既将成功,可没了其余后金士卒的掩护,他还没有盲目到以为凭自己几万人马便可攻下锦州这座坚场面,只能气急败坏的撤军回营。

后金大军本有二十几万人马,可此时能够列阵迎敌的却只有十几万人,为了防止城中明军出城支援,皇太极命阿敏率两蓝旗、杜度率镶白旗围城,又令损失最大的多尔衮率正白旗守住大营,他则亲率两黄旗和代善的两红旗在明军援军来的路上列阵,准备一鼓作气将这两万明军一网打尽。后金大军整军完毕,静静的站在距锦州城五里左右的一处小平原上,只等明军到来。锦州城中的明军终于有时间喘了口气,城上赵率教一看城下后金军的阵势,便知必是宁远方向来了援军,才迫使后金撤军,可他却不敢大意,关外明军总共不过九万余人,除去锦州三万,宁远共有六万左右,前次后金军攻打宁远,宁远虽说取得了胜利,可损失也是不小,死伤有两万人左右,此次宁远派来援兵,除去伤员和守城士卒,按赵率教估计也就在两万左右,可却要面对后金两黄、两红四旗六七万人,如何能是敌手。(没想到被推存了,一下子能进周点榜五十名左右,幸福来得突然,再传一章 以感谢各位,晚上六点还有一章 。)

赵率教顾不得休息,招来手下众将,询问伤亡情况,经过两天的攻防战,城中两万余人又有万余伤亡,剩下的万余士卒也是个个挂彩,身心俱疲。十万支援百姓中也有万人死伤在后金流矢之下。赵率教虽知手下士卒不易,可形势却不容他心软。只能在这仅剩的万余士卒中再抽出五千较好明军,组成突击队,准备支援城外的两万援军。

时间在众人的煎熬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皇太极终于看到 远处一片尘土扬,明军两万援军终于到了。此次来援的两万明军,领军的正是满桂,副将则是在宁远城下有上佳表现的吴襄。虽然前军哨探早已探明后金军六万大军就在锦州城下等着自己,可开弓没有回头箭,众人奉命支援锦州,连锦州城都没看到,这灰溜溜的回了,就是军令如山这一条,也足以将众人砍上一百回。更何况后金大军会让众人如此安逸的回去吗?与其如此窝囊的死去,还不如与后金在锦州城下与后金决一死战,自己不好过,也得让后金扒层皮,让他们知道大明不容轻侮。两军在相距两里左右的地方对峙。整个战场上除了战马的嘶鸣声,近十万大军竟无一人出声。

天空铅灰的云层越来越厚,终于一片细碎的雪花飘落下来,晶莹剔透的雪花使得这萧冷的战场更添几分寒意。雪花落在皇太极的脸上,他只觉脸上一凉,抬手一摸,却不料精神紧绷的后金战士以为皇太极下令攻击,也不知是谁最先喊出的冲锋口号,刹那间,只听得“杀啊!冲啊!”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冲锋的号角也被吹响,六万后金精骑分左中右三队冲向明军。明军主帅满桂明知此次是九死一生,却是毫不退缩,指挥镇定,命吴襄率其部下千人一字排开,后面由他亲率万余步军为后队,左右两翼各有将领分率五千骑兵掩护中军。眼见后金大军人多势众,锦州城上赵率教见援军势单力薄,遂命城上各式火炮齐开,支援两万明军。几十门射程较远的红衣大炮炮弹准确的落在正在冲锋的六万后金大军中,顿时后金大军人仰马翻,死伤近千。可皇太极、代善等人却视若不见,后金大军也无人退缩半步,继续冲向明军阵营。

吴襄站在明军阵营最前面,眼看后金军距自己不过两百米左右,终于下令道:“准备、瞄准……”后金军又向前疾冲二三十米,已经到了长枪的有效射程内。“射击……”千条火枪如火蛇一般,吐出要人性命的子弹。冲在最前面的后金骑兵又是伤亡一片,倒下的后金士卒马上被后面的往日同袍踏成一片肉泥,可此时却无人有瑕为其感伤,若不能冲到明军阵前,下一个倒下的也许就是自己。后金大军越来越近,吴襄命道:“所有人自由射击。”说完他也从怀中取出三桂送于他的两只短铳,准备与后金军决一死战。这千余人两排枪过后,虽然打死打伤后金军两千有余,可后金骑兵也已冲到明军阵前不足百米,他们取出了强弓劲弩,予以还击。

满桂见吴襄及其手下在这平原中毫无掩身之地,在后金军的骑射之下只能成为活靶子,马上命后队盾牌手上前掩护吴襄等人,吴襄等人则隐藏在盾牌手身后,继续用手中利器打击敌人。后金大军几万只箭矢仿佛一片乌云落向明军阵营,只听得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虽有盾牌手掩护可还是有几百明军伤亡。明军则同样以箭矢、火统还击,双方各有损伤。后金军在付出近五千人的代价后终于冲到了明军阵前,满桂立即令长枪手上前,刀盾手后退,以接迎后金骑军的冲撞。中军中三千长枪手手持两米五左右的长枪,喊着口号,分成五排站到了最前列。将长枪尾端向地面狠狠一砸,在这坚硬的地面上砸出一个小坑,长枪手便将长枪尾端抵在坑中,他们紧紧抓住枪杆,便枪身呈30度角,斜指前方,在明军阵前树起一道荆棘。后金前锋五百余人已经冲到明军阵前,根本来不及停马,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要停马,连人带马撞在了明军阵上,撞得是头破血流。可是后面后金军却踏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冲锋,仅有三千人的长枪阵,抵挡不住后金万余骑兵的冲锋,却同样没有一人后退,一名长枪兵长枪将后金骑兵连人带马串成一串,可后面的骑兵马上跟了上来,面以踏向自己的马蹄,他没有退缩,而是挺起了胸膛,视死如归。

很快明军长枪阵便被冲破阵形,三千长枪手,活下来的不到千人,可他们也用手中的长枪,和自己的生命为同伴争取了机会,不但杀伤三千后金军,同时将原本疾驰而来的后金军阻在了阵外。虽然以步兵对骑兵基本上没有胜算,但相对来说对付停下来的骑兵总比对付冲锋起来的骑兵好上十倍。长枪队阵形一乱,后面的刀盾手马上顶上,施展起地趟刀法,专砍马腿。而吴襄已经从长枪队身后又撤到了刀盾兵后面继续用手中火枪收割后金军的生命。这时左右两翼的后金军也冲杀上来,一万后金军对上五千明军,虽然双方都是骑兵,可明军却远远不是后金军对手,形势甚至还不比中军,已经是节节败退,看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后金军便会冲破明军两翼,对明军中军全面包围。

眼看已经必死之局,满桂却毫不气馁,虽然明军已经死伤四千余人,便也拼杀了后金军万人以上,这其中吴襄的火枪队却是立了大功,万人中他及手下起码包办了六成以上。后金大军也早恨透了只会打冷枪的吴襄等人,可却又拿他没有办法,吴襄等火枪手永远只是躲在其他明军身后,让后金军有力却无处使,看来若不能将其他明军全部歼灭,想要与这伴小人决战是不可能了。

第十五章 后金大营

锦州城中的赵率教看到城外明军势危,想要出城相援,却发现在城外四道城门外都有近万后金士卒把守,怕是没等自己这五千余人出城便会被后金军射成刺猬,所以也只有在城中徒自哀叹。双方从开战到现在不过一个时辰,后金军凭借强大攻势,不计伤亡,已经成功包围了这仅剩万人左右的明军,皇太极连日来铁青的脸终于露出一点笑容。

就在后金上下都以为此将已经是稳操胜券时,意外又发生了。只见位于山后的后金大营突然如炸营一般,喊杀场直冲云霄,没等皇太极反应过来,又见大营位置浓烟滚滚。只恨得皇太极差点咬断银牙,好不容易将要迎来一场胜利,却又突发险情。要知道此次后金征战本就粮草不多,剩下的粮草将够大军回国。皇太极原本打算今日与明军决一死战,如能攻下锦州当然好,夺得城中粮草以为军粮,若今日打不下锦州,却也只有连夜撤退一途,不然没了粮草的大军如何还能继续征战。可现在锦州城依然屹立于眼前,自己仅剩的军粮全在大营之中,若大营被毁,就算能交被包围的这万余明军全部残灭,将来回程中,既无粮草,又无厚衣的十余万大军,不知要被冻死、饿死多少,得不偿失啊。

皇太极虽有心歼灭眼前这万余明军,可他也知道如何保住大营中的粮草更加重要。代善对这一切也知之甚详,看大营起火,心中也是着急,来到皇太极身边道:“大汗,大营危矣,应速派援军!”皇太极点点头,眼看到手的胜利果实却不得不放弃,这叫他如何甘心,不过他还有一定侥幸心里。他不相信,这在关外,明军还能有多少人马来援,眼前这两万人怕已经是极限了,再说大营还有多尔衮的正白旗近万人和几千辎重兵守卫,就算袁崇焕将宁远城剩下的两万明军派来,也能抵挡一阵。最后他终于舍不得既将到手的胜利,命代善率正红旗万余人马立既回援大营,同时传令阿敏,派部分士卒回援,他则率两黄旗及镶红旗共计四万余人继续围攻明军,誓要将这股明军一网打尽。代善得令后,马上抽掉战场上的万余正红旗将士,明军却因此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不过明军此时已仅有不到万人,在四万后金骑兵的包围中,决无幸理。

代善很快整军来到锦州城下,会合了阿敏派来的五千援兵,一万五千骑兵浩浩荡荡开往山后的后金大营。可刚走没多远,还没到山头附近,却见从山后冲出一支人马,虽然双方相距还有几百米,对方也没有打出将旗,可凭其衣着打扮,代善还是认出了这队人马竟是后金军。代善心中一惊,没想到明军真有如此实力?竟在这短短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内,将多尔衮近万正白旗士卒及几千辎重兵打得落慌而逃。代善也不敢轻举妄动,忙令万五大军原地止步,不到一刻钟,这队溃兵已经来到代善大军眼前。领头的正是多尔衮,他此时却是一副狼狈,头上铁盔早不知丢到那里去了,身上甲胄也是破烂不堪,上面还有几道刀痕清晰可见。代善虽然对多尔衮没有什么好印象,不过此时却也无瑕饥讽于他,大声问道:“前方到底发生何事?”

多尔衮驱马一直冲到代善面前,才勒住马缰,停下马来,喘着粗气,断断续续的回道:“明……明军……袭营!”代善一听,果然不出所料,心中却担心粮草,追问道:“敌军有多少人?何人领军?粮草可还无恙?”

多尔衮听闻此言,浑身都是一抖,仿佛刚才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心中不想回忆起来。直到代善又追问了一遍,多尔衮才答道:“来人,来人有五千之众……”一听来人只有五千人,代善松了口气,可多尔衮随后接着道:“领军的却是那吴三桂!”

“什么?吴三桂?怎么是他?”代善一听“吴三桂”这三个字虽不至于像多尔衮一般浑身发抖,可也觉头痛。这个吴三桂自宁远出名以来,仅仅不到一年时间,直接、间接死在他及其部下手中的后金官兵上至大汗努尔哈赤、贝勒莽古尔泰,下至普通士卒,已经有几千之众,已经与宁远大战前,后金伤亡人数的总和还要多。后金官兵已经送了吴三桂一个响亮的称号——魔狼,形容他仿佛有种魔力一般,后金军中无论谁碰上他决无好下场,又说他像狼一样,隐忍、凶残,平时你找不到他,可一到关键时刻他就会带着他的狼群出现。莫非这个吴三桂真的是后金克星?而此时他们口中的魔狼吴三桂却正带着其百名亲卫和近千明军士卒骑着高头大马,站在原本属于后金的大营上,其身后还有四千多打扮各异的壮汉,与三桂手下一样手持新式火枪,站立于山岗之上,打量着这后金大营。

更不可思意的是,在这本来应是战火硝烟的战场上,竟还有五千多普通百姓,虽然个个衣裳不整,面黄饥瘦,可脸上却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忙着搬运后金大营的金银粮草等物,那怕就是营中一个小小的汤匙也不放过。三桂坐在马上眼见这些普通百姓如同过年一般,兴奋不已,他心中也是一阵喜悦,总算没有辜负这些百姓对自己的厚望。至于三桂如何到了这里,他身后那四千壮汉是何来历却是别有因由。三桂率部下自在杏山驿附近救了满桂等人后,便与满桂分手,又率人回到锦州附近,以待战机。没想到,皇太极却因久攻锦州不下,竟率大军转攻宁远。

三桂得知此信后,却是大为放心,宁远不仅军卒是锦州一倍,且大炮更胜锦州,火器也十分充足,更有袁崇焕亲自坐阵,后金军在锦州前都没能讨得好去,去了宁远只能是自讨苦吃。锦州只留有代善的两红旗负责围城,此地既无战事,宁远又无担忧,三桂干脆率人寻路北上,想要打击后金的小部队,没想到此去百里左右,却是连一个后金士卒也没看到,反倒是大军回程到杜家屯时,引出了几百名躲在路边深山中的大明百姓。这些百姓都是听从了明军号令,从村中准备撤往锦州城的,可拖老扶幼速度太慢,被后金大军赶了上来,无奈只好躲入了深山,希望等后金大军撤去再重建家园。这些人在山中躲了半个多月,带的干粮已经吃光,几天来只能靠在山中采些野菜充饥,可天气越来越冷,再在山中呆下去,怕是要被冻死山上。他们只好又来到大路边,准备看看形势,最好是能撤回大明城中。

没想到却遇到了三桂这支骑兵。百姓此时一见明军真是尤如见了亲人般,跪在大跪两侧,痛哭流涕,只希望这支明军能发发善心,救助自己,免得死于荒野。三桂勒住战马,跳下马来,一位已经是花甲之年的老人走了出来,来到三桂面前道:“军爷,行行好,给我们点粮食吧,只要一点就行……。”三桂伸手将马上干粮取出,交给老人,道:“大爷,你们是从什么地方过来的?怎么会在这里?”

那老者颤抖的接过干粮,老泪纵横,原本只是报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才走出深山,没想到竟真的遇到了自己的军队,听吴三桂问话,哽咽着道:“老汉姓谢,本居住在塔山铺附近,听说后金贼酋来了,我们附近几个村的都出来逃难,想到锦州城避难,没想到半路看到后金贼酋,只好躲进山里。”三桂看到这些衣裳褴褛,面黄饥瘦的大明百姓,心中一痛,他们为了不让后金大军得到一粒粮食,毁家出逃,最后却只能躲入深山,性命难保,衣食堪忧。谢老汉说完,拿着干粮却不吃,而是将干粮递给身边一个年青的妇人,道:“小翠,快拿着给孩子们分分。”

那叫小翠的妇人却没接干粮,而是道:“爹,你都三天没吃东西了,你先吃吧。”“胡说,我这把老骨头都入土半截了,孩子才是咱的希望,只要孩子没事,我就是死了也瞑目了。”老头一番话只说得三桂心中难受无比,含泪道:“大爷,你放心,只要有我们一天,就必定保着各位无事。”

后面千余士卒也早已下马,听了这话心中难过,看到这些可怜的百姓,难免会想到自己家中的父母妻儿,将心比心,同是大明百姓,如何能不心生同情。没人下令,这千余士卒却纷纷取出本已不多的干粮,交到这些百姓手中,没想到这些百姓却后退几步不接干粮。三桂心中不解,看着老头,问道:“大爷,这是为何?”那老头道:“军爷,我们只是些普通百姓,吃得再饱也不能上战场杀那些后金贼酋,只要给我们点吃的,不让这些孩子饿坏就行,他们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我们这些大人在这山中找点东西也饿不死,只盼军爷们吃得饱饱的,上战场多杀几个贼兵,早日将他们赶回老家,我们就高兴了。”

三桂没想到这些已经饿得连走路都费力的百姓却如此大义,双手紧紧抓住大爷的手,双眼含泪,却说不出话来,过了半晌,三桂才强忍激动的心情,道:“大爷,我们不会丢下你们不管的,身为大明的军人,上不能保护大明彊土,下不能保护大明百姓,还要我等何用?大爷,你叫老乡们先吃点,然后跟我们一起上路回锦州。”谢老汉等人对此当然是求之不得,在三桂等人反复劝导下,这几百名百姓才吃了些干粮,跟随三桂一同上路。好在三桂等人都是一人双马,这些百姓长年生活在关外,基本上人人都会骑马,大军速度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不过既然在这里遇到了这些百姓,那山中定然还有逃难至此的大明百姓。三桂不忍这些百姓在这荒山野岭中忍饥挨饿,便派出两只小旗,沿路来回巡查,务必要将这些逃难百姓集中到一起,以便救援。三桂带着谢老汉等人第二天便回到锦州城东南方的松山堡山上隐蔽起来,锦州城外尚有几万后金士卒围城,想要进城是不可能了,而三桂等人所带粮草本就不多,加之第二天,派出去的两只小旗有士卒又带回两百余名百姓,而且听这些百姓说,还有近万名大明百姓躲在山中,两只小旗已经进山去找了,想来过几天就会回来。到时千余军卒,再加上近万百姓,现在的这些粮食就算全军只喝稀粥,怕是也撑不到三天。为此三桂忙亲兵快马加鞭返回中后所联系叔父吴迪,请他派船运粮到松山堡附近海上接应自己。三天后,两支小旗竟陆继带回万余大明百姓,虽然其中老弱病残居多,可也有几千壮汉,大家在山上勉强撑了两天,喝了两天稀饭,可到了第三天三桂已经是一粒米也没有了,就是想喝粥都不可能了,真是愁煞了三桂。

(大家帮忙多推荐,多收藏,谢谢了!)

正在三桂犯愁之际,当日派去求援的亲兵竟带了二百名壮汉回来,只见这二百壮汉个个膀大腰圆,古铜色的脸宠一看就是长年经历风霜日晒,肩上还扛着只袋子。领头的却是三桂的族兄吴力。这吴力长三桂十岁,早在几年前便随吴迪经商,现在已是吴迪手下得力干将,这二百壮汉也是吴迪船上水手。三桂一见吴力心已放下大半,果然吴力及这二百壮汉肩上扛的正是粮食,这几千斤粮食可是解了燃眉之急,足以让这万余百姓好好吃上几顿饱饭。吴力又告诉三桂,叔父吴迪得到消息后,率十艘大船连夜赶路,按照三桂的吩咐,船上还载着近二百万斤白米和同样份量的草料,此时就停在不远的海上,并问三桂道:“三桂,叔父带来的粮食足够了,不知你是打算继续在此驻守,还是将这万余百姓运回到中后所安置?”

三桂想了想,却没有马上答复,此时后金大军虽然去攻宁远,可锦州之围仍然未解,自己当然不能就此离去,倒是这些百姓,如果回到中后所,自己的冰凌山庄又可以扩大几分。不过他也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他让吴力等这些百姓吃完饭,由他们自己决定。吃过饭后,三桂将情况一说,这些百姓真是喜出往外,他们从来没敢想此次竟还能活下来,而且竟还有机会回到大明的领土。这些百姓商量了一会,最后还是派三桂最初遇到的谢老汉代表大家上前答话道:“军爷,小的们也想为我大明尽分力,可我们这些人大多都是老弱病残,怕是不但帮不上忙反而拖累大人,因此我们商量着,我们这些老的小的就随大人先走,那些年青人却还想跟随大人尽一分力。”老者说完,周围的年青人已是纷纷叫嚷着:“大人,让我们留下吧。”“是啊军爷,只要老人孩子安全了,我们就是死在这里也瞑目了。”“就是,那些后金狗拼死一个够本,杀两个就赚一个。”

三桂正愁自己势单力薄,虽然人少有人少的好处,可此时后金大军不再分兵行动,自己这千余人实在是啃不动那些动辄上万的后金骑兵,而这些长年居于关外的汉子,只要给他们一把刀就马上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就连那些女人也没有不会骑马射箭的。遂含笑点点头道:“好,既然如此那便留下吧。”这些百姓一听可以打后金,个个兴高采烈,最后留下近五千青壮男女,其余五千老幼随吴力返回海边,准备乘大船直下蛇务山。

众人走后,三桂从手下抽出一支小旗统领这五千人,准备在日后与后金战场争雄。没想到刚过一个时辰,负责送人的吴力竟又回来了,而且同时带回四千多装备了长枪的壮汉。一问才道,原来吴力带回五千余人,虽有十支大船,可也乘坐不下。船上的水手一听三桂要继续留在这里打金狗,个个磨拳擦掌,纷纷向吴迪请命,要求下船打仗。吴迪本来正为这五千余百姓犯愁,一听此话,暗道:正好,这些水手随自己长年奔于海上,各式海盗也没少见,三桂发明了新式长枪后马上给自己送来一百只,以后又陆继送来几千只,已经将这些水手全部装备上,一些小头目不仅有长枪,以前三桂送来的火铳也别在腰间,自从有了这些新式装备后,着实打了几场大胜仗,如今附近一带海域已经是吴迪的天下,再没人敢来打秋风。有这些水水帮三桂自己更加放心,而且他们下了船,这五千百姓也就有地方安置了。最后各船除必要水手外,其余水手由吴力率领来找三桂,因不知这仗还要打多久,所以将船上共四百万斤粮草也般了下来,此时正堆放在岸边。

三桂听到此处,真是好比睡觉有人送来枕头,正愁实力不足,这不,马上有人送来人马,四千装备了新式长枪,并久经战场的精卒,足顶得上后金一万兵马,这下子终于可以与后金大军打上一场了。三桂带人交粮草运到山上后,便带着这万余人便在这山上安营扎寨,以待时机。没几日,下山的哨探便带回消息,皇太极率领十几万大军在宁远城前惨败而归,损失惨重,如今已经在返回锦州的途中,估计今晚便可到达城下。三桂估计,这皇太极在宁远城没计到便宜,必不甘心就此撤退,想来明日锦州城下必有一场激战,遂命人马上埋锅造饭,连夜行军,直奔锦州,希望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