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荣归-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瑶娘得意地点点头,“我们快去了婵娘厢房,让婵娘解了你看,保准令你拍案叫绝。”
  林子琛将信将疑,那日与三皇子弈棋的可是大圣朝棋技排第一的棋侍诏,而三皇子、五皇子,还有他自己,自诩棋艺已属上乘,他们三人都未解的棋局,如何能叫个小娘子解了。
  到了厢房,婵娘迫不及待地还原了棋局,而林子琛亲眼见了解局之法后不得不表示了诚服,那落子之人,不止是有能想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悟性,更是有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性……
  “我要将这解局之法快些告诉了三皇子与五皇子。”林子琛说着便要带僮仆出府,可转念一想,又退了回来,讪讪笑道,“还是明日里再去说了好。”
  瑶娘不屑地斜睨琛郎,不过是担心一会阿爷回来了,被发现人不见了要挨训罢了……
  次日,林氏早早遣了拜帖与前黎国公府,安排了三架藤舆,本不打算带茹娘去的,可将茹娘一人留在国公府,林氏不放心。
  自温荣伯祖父过世后,谢氏便将大门处高祖御赐的‘敕造黎国府’金牌匾取下,交予了二房,长房的广亮大门处,如今是颇为寂寥的‘遗风苑’三字紫檀门匾。
  遗风苑与黎国公府在同一市坊,只隔了一条小街,不过小半时辰,肩舆便行至遗风苑大门处。
  有两名老嬷嬷在门外等候林氏母女,见了人上前笑着问了好,说是不用下肩舆,直接进府便可。
  遗风苑毕竟是前黎国公府旧宅,纵是人丁不兴,但放眼过去依然是遮掩不了的古朴和大气,山水纹青石砖旁是修得平平的细草,坪间宽敞处立了数座山水奇石……周围院落因无人居住而封得严实,院廊上福寿双全的花样蒙上了浅浅灰色。
  谢氏修行的寺院建在府内西处一座小山丘上,肩舆在山脚下停了,温荣等人下了肩舆,沿着石板阶梯依级而上。
  一位着檀色宽袍、慈眉善目的老夫人早已立于寺院正殿门处,手中紧紧攥着十八菩提子念珠,痴痴地望着石阶方向。
  石阶处终于出现了人影,林氏母女皆是素色常服,温荣抬首便见着不远处,虽素着头面、衣饰简朴,却难掩气质的慈祥老夫人,知是伯祖母了。
  温荣望着谢氏抿嘴一笑,那如风生空谷般静谧而入心的笑容,令谢氏微微一震,原来这便是化不开的血浓情深,纵是一面不曾见过,感觉却可如此熟悉。
  林氏带着温荣与温茹缓缓下拜,两位小娘子甜甜地问了伯祖母好,谢氏本已如死水般的内心,泛起了暖暖涟漪。
  谢氏只是笑着颌首,并无太多表示,转身带着林氏三人去了后殿禅房。
  谢氏身边一位老嬷嬷引起了温荣的注意,她见着林氏等人时异于常人的欣喜与激动,老嬷嬷应该是伯祖母的贴身侍婢了,在伯祖母身边并无太多拘束,不同于伯祖母的平静祥和,老嬷嬷一直指手画脚,最重要的是,那老嬷嬷是个哑人……
  禅房布置的简洁清雅,正墙悬挂了祥云裱边真书体‘禅’字画,草芯垫胡床两侧是带了回纹格心门扇的紫檀矮脚书架。
  紫檀壶口案几四周摆放了数张编草席子,在谢氏的招呼下,林氏等人端正锯坐于席上。
  谢氏命人取来了煮茶用具,是一整套的长沙青窑,那把褐彩云气纹执壶,泛着浅色釉光,幽雅而庄严,使人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了下来。
  “伯祖母可是要煮禅茶,可否让荣娘伺候了伯祖母吃茶。”温荣见谢氏要亲自煮茶,慌忙说道,心下更生惶恐,那有长辈为小辈煮茶的道理。
  谢氏愣了愣,看着温荣诚挚的小脸,才意识到此举确违了礼制。
  谢氏已过了数十年不问世事的生活,那还能想到这些,平日里,她亦是自己煮茶,还会拉上哑婆一起吃。
  顺着温荣的诚意,谢氏笑着点点头,缓缓说道,“你可知禅茶之道。”
  温荣心知伯祖母是在考自己,若是说不出禅茶之道,必然也煮不出禅茶之味,如此一来,伯祖母宁愿不煮,只请大家吃寺中清水,也不会让自己过手的。
  “禅茶讲究正、清、和、雅,正即正八道,清需煮茶人与吃茶人有一颗清净心,和便是六和敬,雅则是脱去凡尘俗意,伯祖母,不知荣娘说的可对。”温荣的浅笑,见之便令人忘俗。
  谢氏面上的表情渐渐活络了,那嘴角边的细纹如岁月一般,愈发的深刻,轻捻念珠,笑着点点头。
  温荣压着裙裾优雅地起身,哑婆已在谢氏身侧,临近茶具的位置加了张藤席……
  

第十八章 梦魂长缭绕
更新时间2013…12…20 21:27:17  字数:2331

 温荣将伯祖母事先烤好的禅茶,匀匀地撒入鸿雁流云纹茶碾子槽,碾了似松花粉般细腻,再用仙人驾鹤纹壶茶罗子筛一遍……
  准备妥当了,温荣架起风炉与锅釜,娴熟且稳当地煮好了茶,为保留顾诸紫笋中的清香,温荣只在茶汤中加了少许盐,将茶汤缓缓倒入青瓷花口茶碗,再用竹枝于杯中匀薄的茶粉上认真地点出禅字,温荣又仔细看了看,这才盖了茶碗,由哑婆奉至每一人。
  谢氏揭开茶盖,碧青的茶汤上用茶粉勾画出了娟雅离俗的禅字,还未入口,已是清香扑鼻。
  “火候与水温都掌握的很好,未减一分一毫茶香,荣娘煮的禅茶汤可谓上佳。”谢氏颇为欣慰,心下思量到,如此茶汤,需是心下无尘之人才能达的境界,荣娘的内蕴与心性,却不似她的年龄。
  谢氏并未问林氏母女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不过说了些浅显的禅佛理学,并送了林氏母女三人一人一本手抄经书。
  午间谢氏留了众人在寺里用斋饭,因需做午课,故林氏三人斋饭后便告辞了。
  谢氏与哑婆婆将林氏母女送至殿门口,笑着颌首作别,哑婆婆似乎想说什么,只无奈口不能言。
  林氏母女三人的身影消失在了视线中,谢氏攥着念珠的手微微颤抖,不过是短暂的天伦之乐,却已扰乱了她多年修得的静谧心境。
  而哑婆婆在谢氏身边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很是着急,眼里有着浓浓的愧疚。
  “禾妈妈,回殿吧,谢谢你将一切真相告诉了我,让我在有生之年,能见到自己的孩子和孙辈,他们很出色。”
  豆大的泪珠自哑婆婆苍老的脸庞滚落,那表情蕴含着莫大的不甘和噬骨的歉疚,可不论心情多么复杂,哑婆婆双手依然一刻不停地比划着,强烈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似乎在替谢氏着急,生怕谢氏那一心皈佛的漠然心性,会再次错过本该属于她的幸福。
  “禾妈妈,不过是陈年往事罢了,都过去了,他们过的很好不是吗?”谢氏将自己的赭色方帕递给了禾妈妈,缓缓说道,“她们今日来看望我,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和关心,并非来向我抱怨的。既然她们的笑容满足和平静,那又何需因我的私心,而去搅乱了他们的生活呢。丹书铁卷是磨灭人才华和志气的枷锁,珩郎凭了他自己的博学经论,考中了进士,如今已是正四品中司侍郎,得以于朝堂之上为君分忧,如此不知比那国公虚名要好了多少倍。”
  谢氏回到了禅房,盘坐于禅垫,缓缓阖上眼,佛中所说的世事无常,四大苦空,或许她还未能参透,可也已能看开了,一世平安与心安,是比那富贵奢华来得重要。
  哑婆婆虽烦急却也只能顺着谢氏,垂下眼默默地退出了禅房,三十四年前发生的事,哑婆婆现在想起了依然周身寒凉。
  哑婆婆痴坐在禅房后的院廊上,盛夏的竹林借了骄阳泛着迷眼的光晕,密密匝匝的竹叶中尚有遗漏的稀落缝隙,缝隙处泄了的光束,斑驳地投与黑土,好似未亡人残存的念想……
  在回黎国公府的路上,温荣想起伯祖母,心里漫着暖意,伯祖母虽未表现得热情,但是眼里的真意温荣却可感受到。
  “阿娘,我喜欢伯祖母。”茹娘软糯的声音无一丝杂质,单纯的心性说出的是最真的话语……
  回到黎国公府西苑,绿佩伺候了温荣沐浴更衣,换上了青莲色纱衣素裙,简单地挽了个矮髻。
  温荣闲闲地坐在院廊阴凉处,看着庭院里婢子们玩花色鞠球,惠香的脚法倒是很好,那鞠球似沾在圆头小鞋上似的,怎么颠都不会掉了。
  院子里愉悦的笑声,串起了零零碎碎、想忘却忘不了的过往……那世李三郎为博她一笑,差人领了一队宫婢玩花色蹴鞠,那日一溜金丝刺绣尖顶蕃帽、脚踩织金尖头小靴的宫婢,每人至少控制着三颗染了七宝色的鞠球,随鞠球飞旋和翻跃的还有那宫婢身上的金铃……温荣无奈笑着摇了摇头,一切不过是场梦……
  “荣娘。”
  温荣听到熟悉的声音,转头见是轩郎,“大哥,今儿学堂下学早吗?”
  温景轩要九月初才入那国子监上学,温世珩担心这几月轩郎无人管束会荒废了学业,打听到了衡山书院在京中颇为有名,书院的学习氛围与风气在京中私塾里是数一数二的,故托人将温景轩暂时送入衡山书院。
  温景轩点点头,温和地说道,“夫子家中有事,午时放了大家学,林家大郎来寻了我,你猜我今日还见着了谁。”
  温景轩脸上露出欣喜的笑,那温柔含情的双目,此时弯成了两道玄月,疏朗的眉间多了几分喜意。
  绿佩搬了一张圆凳至走廊,温景轩施施然坐下,接过温荣递来的腌梅子和酸梅汤。
  温荣见着轩郎溢于言表的喜悦,自觉有几分好笑,林大郎即是林中书令府的长孙林子琛,是轩郎与她的表兄,她虽还未见过这位名声颇响的表兄,但是林大郎与轩郎是已熟识了,毕竟家中长辈皆在朝为官,两家又是姻亲,可林大郎带了谁来能令轩郎如此开心?
  若只是一般官家子弟轩郎不过是多交了个朋友,温荣掩嘴笑道,“轩郎可是见着了什么皇亲贵胄了,倒是迫不及待地到荣娘这炫耀来了。”
  “荣娘知道我没有这意思,”温景轩端起白釉玉璧底碗,吃了一口酸梅汤,称赞道,“夏日里还是荣娘的酸梅汤最解暑了。”
  温景轩停了停后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道,“今日林大郎是与五皇子一起来的,虽见着了五皇子,却没说上话,五皇子性子很冷淡,似乎不太好亲近。”
  温荣对五皇子纪王有些记忆,五皇子的母妃王贤妃与李三郎母妃王淑妃是同胞嫡出姊妹,出自四大家族中的琅琊王氏,一起进了宫,有琅琊家族做靠山,王氏姊妹在**中的地位自然不同,且陆续生下皇儿,有了傍靠,李三郎与五皇子皆是文采骑**通,极得圣人宠爱,早早地封了王。
  只可惜五皇子生母王贤妃福薄,早年便离了世,五皇子是王淑妃一手带大的,与李三郎甚是亲厚,前世李三郎能顺利夺得太子之位,五皇子是最大的功臣。
  放在如今五皇子不过十五出头罢了,五皇子确实如轩郎所言,不好亲近,虽容貌俊朗无双,可周身散发着肃冷之气,难以靠近……
  

第十九章 李树代桃僵
更新时间2013…12…21 20:32:36  字数:2074

 “荣娘,林大郎提到了昨日你至中书令府,帮林大娘子解开棋局的事,坦言了很是钦佩你的棋艺。说来惭愧,做兄长的,却不如妹妹。”温景轩自嘲地说道,虽然他好奇为何荣娘的棋艺突然大进,可毕竟是宠了十几年的妹妹,得了他人称赞,心里还是骄傲的。
  温荣听闻笑道,“大哥平日里读书辛苦了,可以与荣娘对上一两局,说不得大哥某日也顿悟了呢。”
  温景轩确有向温荣请教棋艺的想法,只是担心明说了会被误会是玩物丧志,毕竟他不同于五皇子,不似那皇亲贵胄可坐享了荣华,他只能通过科举之路,才可与阿爷一般,得机会入朝堂做出一番成就。
  温景轩连连颌首,“得了空,我一定随荣娘好好学棋,听说林家二位娘子也要来国公府与你学棋是么。”
  温荣笑着点点头,“林家大娘子与二娘子皆是好相与的,她们愿意与我弈棋,自是再好不过了。”
  自古棋艺过人的大师,皆不肯轻易收弟子,一部分人是因需凭了这技艺谋生,另一部分人则是自视甚高,不愿叫他人扰了清净。
  前朝棋圣王积新,在未成名前特意进那深山拜世外高人为师,传言王积新拜师伊始被拒,为表诚心,他在雪地里跪守了三日三夜,如此坚持才入了高人门下……终学成棋艺,成了一代棋圣。
  后来同有许多仰慕王积新棋艺的人前来拜师,可王积新却一名弟子也未收,他的棋艺如今已失传,留给世人的皆是极其难解的、耗费许多大师毕生心血也未解开的珍珑棋局。
  如此相较,倒是荣娘的心境更宽些。
  “林大郎今日来寻大哥可是还有其他事么。”温荣有听阿娘说,林家大郎明年正月就要进贡院了,是被府里盯着读书的,管得很是严厉,难道真因一局棋,就巴巴儿大老远地与五皇子去衡山书院么。
  温景轩想了想说道,“倒也没甚特别的事,林大郎还查了我的功课,夫子现在教习了帖经,虽说是只需下苦功夫便能会的,可我却少了些悟性,杂文与试策也还是不通。”
  温景轩垂头丧气,面露不悦之色,林家大郎查了功课后,颇为生气地训斥了他,说是若再不抓紧学习,入那国子监学是要跟不上的,就算再学五年,也进不了贡院考进士……
  这被训斥的话,叫他如何有脸面与荣娘去抱怨,温景轩叹了口气,不曾想林家大郎看似温和儒雅的人,遇见了正事,却一本正经不留情面。
  林家大郎的才学温荣自有耳闻,是有资格教导轩郎的。
  在杭州郡时,家中虽请了西席,却未曾按科举的套路教习过,大哥虽是聪慧有才,只是那才不在科举考试上,看轩郎的委屈表情,想必是因功课不过关,被林家大郎说了,温荣轻声说道,“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些话听着严厉了些,却是能鞭策了人的,只要努力进步了,又何尝担心得不到赏识与认可呢。”
  温景轩点点头,“林大郎是极好的,课业中有疑问的地方,他皆耐心与我讲解,从不藏着掖着,只是……”
  阿爷先前在轩郎是去国子监还是去弘文馆上学的事上还有一丝犹豫,后知晓林大郎自弘文馆转入了国子监,便做决定了,温荣遂笑着说道,“这再好不过了,阿爷也是夸赞过林家大郎的,刚大哥说的‘只是’什么呢?”
  温景轩有几分犹豫,左右不过还是说了,“五皇子虽未与我说话,可他同林大郎是交好的,无事翻看了我的功课,五皇子向林大郎抱怨,说科举考试中枯燥乏味的第一试帖经早该摈弃了,不过是死记硬背的记忆功夫,离学问研博相去甚远,而第二试杂文诗赋的比重过大,只考量了文才而非吏干,”温景轩略停了停又说道,“听了五皇子所言,倒是只剩下试策尚有可取之处了。”
  温荣听了扑哧一笑,捻起一颗梅子含入口中,这梅子是杭州郡时阿娘腌渍的,酸中带甜,入口生津,于温荣而言,梅子是解苦夏的佳品。
  五皇子所言倒是与温荣心中所想一般无二,只是她却不能如此和轩郎说了,进士科要考的门类,都应好好学和记忆的,遂劝道,“五皇子所言颇有道理,高祖立朝即崇尚励精图治、务实无华,五皇子为皇室中人,自当谨遵教诲,可天子选吏却是又有另一番思量的,儒学经典为德才之基,而吏干中修史、编书、拟诏更是离不开雕虫的文笔,如此一来,只有学好了帖经与杂文,才可胜任了吏位。”
  温景轩表情终于舒朗,先前五皇子所言,虽被林大郎笑了胡诌,可他却觉得有道理,故钻了牛角尖,想不明白为何要苦苦学了这无一用处的书。若不是荣娘的拨云见日,他怕是短时内都难以解开困惑,无法一心向学了,遂笑着向荣娘谢道,“我懂了,谢谢荣娘的点悟”。
  ……
  黎国公府祥安堂内一如往常地弥散着浓郁的苏合新香,温老夫人把玩着鎏金鱼龙纹银香囊,阖着眼,面露不耐,她已知道了三房前往原黎国公府旧宅看望谢氏的事,对三房心生不满,不过是才回来了几日,便不知消停的四处走动,一般官宦人家倒也罢了,偏偏去看那无用的老婆子。
  “老夫人,那哑婆子会不会恢复了记忆。”白妈妈小心翼翼地问道。
  三十四年前,尊为嘉宜郡主的温老夫人与国公大夫人谢氏同日产子,而嘉宜郡主早已觊觎了那国公爵位,故事先买通了两处的接生婆子,并以谢氏母子的安危,威吓胁迫谢氏的贴身侍婢禾铃。
  易子事成后,本该是黎国公府嫡出长子的温世珩成了嘉宜郡主第三子,而国公府大夫人却只生了一名女娘……
  当年备受高祖和乐静长公主宠爱的嘉宜郡主早无所畏惧、无法无天,更视人命为草芥,换子事成后不过一日功夫,为谢氏与嘉宜郡主接生的几位婆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禾铃亦被骗至郊外,推入山谷……
  

第二十章 林深藏踪迹
更新时间2013…12…22 20:21:15  字数:2244

 本以为这事已神不知鬼不觉了,不曾想那禾铃命大,百丈深谷都未摔死她,只是头部受重创丧失了记忆,并且不能再说话了……
  禾铃自谷底爬出后,不知如何混进的盛京,平日里蓬头垢面的在各处市坊乞讨,已是一副狼狈不堪样子的禾铃,却又被黎国公府老奴认出,并接了回去,谢氏亦不嫌弃禾铃又哑又傻,念着禾铃过去的好,依然留在身边伺候。
  禾铃出事并非寻常,国公府里留了心提高了警惕,嘉宜郡主为避免引起怀疑暂罢了手,最重要是她遣了贴身婢子白莲,如今的白妈妈去国公府中,试了禾铃那贱婢。
  白妈妈试后确认禾铃将过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而且受重创后她变得极其胆小怕事,随便一句恐吓,就会吓得浑身发颤求饶不止,再加上禾铃做为婢子原本就是不识字的,现在又不能说话了,就算她有恢复记忆的一天也无妨,凭她咿咿呀呀地乱喊,别人只会当她是疯子……
  温老夫人从思绪中回了神,睁开了眼,看向白妈妈的眼神极其冷厉,“当初不是你向我保证她记忆全无且口不能言的么。”
  白妈妈猛的跪在地上,慌张地说道,“当初奴婢确实试过了那贱人,只是担心、担心……”
  “哼,你是担心她突然恢复了记忆吗。”温老夫人冷笑一声,“起来吧,几十年前的事了,就算旧账被翻出来,也不见得就能掀出什么风浪。”
  白妈妈战战兢兢地起了身,低着头不敢看温老夫人狠杀的眼神。
  温老夫人重新靠回了紫檀壶门矮榻,半眯着眼瞧着银鎏金双层香炉上氤漫的青烟,心下思量,先不说那哑婆是否恢复了记忆,又是否能表达出那层意思,退一万步讲,就算谢氏知晓自己孩子被换了的事,也不能怎么,谢氏是个聪明人,看得清形势,不问世事数十年了,哪还有手段扭转乾坤,更何况温世珩现在过得很好,犯不着惹得阖府不宁。
  “白妈妈,你差人去二房看看玶郎是否回来了,若回来了,叫到我屋里来。”温老夫人虽思定谢氏不会有动作,但她依然不喜欢坐以待毙,至少,她见不得谢氏的孩子不听她的话,却能过得那么好。
  温世玶的门下省录事一职,不过是挂个名的,平日里到衙里点了卯,闲闲地吃会茶便走了,无事里或去平康坊听歌伎弹奏琵琶,或者与同僚去那西市斗鸡取乐,再不济回府里懒着,有国公府做靠山,没人敢说他什么,而温世玶本就是荫补入仕,故御史台言官在被打点了后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此时温世玶已回了国公府,正靠在胡床上哼着前几日从平康坊听来的小曲,听闻老夫人找他,赶忙起身,往祥安堂而去……
  听了温老夫人的交待后,温世玶颇为惊讶,问道,“阿娘为何要如此做,三弟他不是因查办盐政官一事才调入京的么。”
  “哼,榆木脑子,你倒是想不想让祺郎过到长房去了,还是你就有本事当到四品大员了?”温老夫人气得咳嗽了两声,白妈妈赶紧奉上茶汤,温老夫人瞪了温世玶一眼,是怒其不争,温世玶只知吃喝玩乐,心思倒还不如他内人董氏,万幸是孙子祺郎聪颖勤奋,令她还能有几分念想。
  温世玶听了责训,低了头不敢再多言,只保证定会办好此事。
  温老夫人点点头便让温世玶回去了,温老夫人知道温世玶虽无多大能耐,但是他胜在了狐朋狗友多,口舌上的功夫,由他来是错不了的……
  晚膳过后,方氏特意到三房与林氏谈心,林氏差人在厢房外的庭院中摆了食案,用白瓷花瓣环盘盛了些时令果子置于案上,与方氏二人坐在院里,打着团扇纳凉说话。
  方氏体贴地询问了林氏这些时日在府内是否一切顺心,林氏自是笑夸了方氏主母当的好,将中馈打理得有井有序,哪里会有不满意的。
  方氏望向厢房处,温世珩正在检查温景轩今日功课,而温荣与温茹两姊妹坐在房廊处吹着穿堂风,温荣细心地教温茹打平安结,商量着打好了要挂在阿爷阿娘厢房隔扇门的上槛处……
  虽不过是家常之景,却倍觉温馨,方氏忍不住拿了帕子轻轻擦拭眼角,哀凄地说道,“我嫁入国公府也有数十年了,在府里虽说没功劳但也有苦劳,偏这苦是越积越多,偌大的府中却连说体己话的人都寻不到,自打你们回了盛京,我知你是最好的,每日里都想来西苑与你说几句体己话,可又担心打扰了你们,我每次见了轩郎、荣娘、茹娘,是又爱又疼,再思及自己下半生无靠,便不自觉的伤感。”
  林氏听了方氏所言,想到方氏平日里对三房的照拂,以及方氏因膝下无子而在温老夫人那受的委屈,亦是唏嘘不已。
  林氏虽不知该如何劝慰方氏,却能陪着方氏一道落泪。
  温荣所在的房廊相距林氏并不远,已断断续续听得了方氏地哀诉,抬头见阿娘与方氏皆在拭泪,虽是同情方氏的,但诧异为何方氏会突然与林氏说了这些。
  方氏略微稳定了情绪后又缓缓说道,“轩郎样貌性子在京中贵家郎君中是一等一的,难得的是本可直接入荫,却还如此用心读书,我这当伯母的,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林氏听闻方氏夸轩郎,亦欢喜地说道,“小儿蒙大嫂错爱了,你也知道我们房里珩郎的性子,是实心眼的,只将科考做入仕的唯一路子,小儿不过是顺着他阿爷的心意,哪有大嫂夸得那么好。”
  方氏摇了摇头,“你当阿娘的是谦虚了,我是真心视你为好姊妹,才掏心窝子说了这番话的,轩郎的好自不必说,还有荣娘与茹娘,都是一等一的妙人儿,只是我也该叮嘱了妹妹,轩郎如今上学辛苦,三个孩子又在长身子的年龄,你是要多费些心思的,平日里缺什么、想吃什么,尽管与我说了,委屈了你我不怕,可那三个孩子,我是断断不舍得的。”
  林氏听了感激地看着方氏,与方氏说了明日里要带温荣与温茹去东市,坦言回京也有一些时日了,却还未带孩子出去走过,心里颇为愧疚。
  方氏忙顺着林氏介绍了好些东市有名的铺子,并说明日会备好车马,让林氏只放宽了心带两个孩子去玩……
  方氏与林氏又说了会子话,见天色已晚便告辞了回嘉怡院,走至西苑月洞门处时,方氏略微停了停,脸上表情淡了去,冷冷地看一眼月洞门内壁处的瑞兽雕纹。
  

第二十一章 户盈竞繁奢
更新时间2013…12…23 20:26:18  字数:2246

 下午方氏知晓了温老夫人单独见了温世玶,心里只是冷笑,那祥安堂的老婆子还真以为二房祺郎是个什么好东西,亏得一心一意为他谋划。
  方氏走了数十步后,又回头望了西苑一眼,拢了拢高髻,想着自己可是国公府的当家主母,是只能做好人的,祺郎的龌蹉事,借由他人之口说出自是更妙……
  西苑里林氏正催促温荣和温茹各自回房歇息,温荣微微颦着眉,本想与阿娘说些什么,却又忍了,阿娘现在心里对方氏是满满的同情与感激,她此时去说了方氏的不是,只怕会引起阿娘误会。
  绿佩与碧荷伺候了温荣梳洗,温荣笑着向碧荷问道,“自回黎国公府,听闻祺郎很是出色,老祖母一定是很疼爱祺郎的。”
  碧荷想了想应道,“婢子先前一直在庭院洒扫,府中郎君的事知晓不多,虽是如此,但亦听闻大郎君打小便在老夫人身边带着,后来也是老夫人出的面,将郎君送去了太**中做侍读。”
  温荣点了点头笑道,“那是了,祺郎确实是人才出众的,怪不得老祖母喜欢。”
  “叫我说还不如二郎君的一半好。”绿佩小声地嘀咕,在绣红撒亮金刻丝锦杌上垫了张长席子,晚间是绿佩伺候,温荣心疼绿佩在锦杌上躺着闷热,便教垫了凉竹席子……
  温荣躺在幔帐箱床中难以入睡,大房若一直无子出,是迟早要过继一位郎君去袭爵的,阿爷自杭州郡回盛京之前,府中只有祺郎一位郎君,而国公府里人人都看得出温老夫人疼祺郎,阿爷此时带一家子回来,已叫人起了猜忌,偏偏方氏又向三房示好,怕是并非真心的。温荣叹了口气,若是二房与三房起了间隙,大房正好坐收了渔翁利。
  温荣唯一无法想明白的是温老夫人对三房疏离的态度,按理大伯、二伯、阿爷皆是她的孩子,若说大房无出、阿爷多年在外为官,故她偏疼了二房也罢了,可为何隐隐感觉到温老夫人对三房无善意……
  温荣迷迷糊糊的不知何时睡着了,梦里笼着朦胧的雾气,她努力地辨认着方向,却一直在兜圈子,似乎有什么谜团未解开,而这谜团令她特别的被动……
  次日,方氏差人备好了马车送林氏等人去东市,主仆换上了胡服,戴上了垂纱帷帽后便出发了。
  黎国公府所在的安兴坊至东市不过半个时辰,天街上人来人往,车马川流不息,绿佩等人瞪大了眼睛,这繁华热闹,是杭州郡没法子比的。
  温家车马在东市口附近停下,林氏打赏了车夫,嘱咐了就在附近等着,逛完了还是要乘坐马车回去的。
  主仆一行人进了东市,温荣只不疾不徐地打量四处的店铺,而茹娘是第一次见着这般景象,雀跃不已,两边密密匝匝的店铺什么都有,有娘子喜欢逛的绸缎衣帽肆、珠宝首饰行、胭脂花粉铺,有郎君们直奔的骡马行、刀枪库、鞍辔店,还有举子秀才的文典书肆,若无东西可买,还可去看热闹,街上的杂技百戏、拉琴卖唱都很是有趣,温茹瞅着那踩高凳的杂技都惊呆了,得劲儿地拍手。
  林氏见东市里人流复杂,倒是有几分担心,吩咐了婢子好生跟着娘子,千万不叫走丢了。温荣也担心茹娘的玩心重,故牢牢牵着茹娘的手。
  “夫人,你看那多重多色织锦,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