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农家日常-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跟一个男子抬了一竹篓鲜叶进来,在鲁小北的指挥下把鲜叶都倒到簸箕上,进行摊晾;梁家的下人已先一步将他们的鲜叶摊晾到了簸箕里,正将那一个个簸箕往架子上放呢。
杜锦宁转头看向了史管事:“你们拿了鲜叶来吗?如果拿了,就赶紧拿出来摊晾,别闷坏了。”
史管事越发尴尬:“没,没拿。”犹豫了片刻,“要不,我现在叫人回去采?”
杜锦宁摇头:“不用了。现在采,来不及。”
鲁小北鄙视地看了史管事一眼。
制茶师傅刚学炒茶,炒出来的茶肯定是不能喝的,只能作废。严家不光只派个管事过来,从根子上看不起他家少爷,还打算占杜家便宜么?他们可知这样的茶,去年在京城里卖的什么价?制茶师傅浪费两斤茶,他们杜家就得损失十几两银子。
这严家怎么能这么让人讨厌呢?
史管事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想着这一幕一会儿让齐伯昆和袁修竹看到时,那两人嘲讽的嘴脸,他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昨日也曾问过严煦,但严煦却说严家要付杜锦宁七百两银子,练手的鲜叶自然应该归杜家出。所以他就只领了制茶师傅过来了,压根没想着叫人去采鲜叶。
他正想着一会儿如何解释,好挽回一些严家的颜面,就看到一个青年男子背着一个竹篓走了进来,随着他一道进门的,还有六七个背着竹篓的妇人。
杜锦宁连忙跟史管事说了一声:“您请屋里坐吧,我先忙去了。失陪。”说着拱了拱手,便上前站到桌前,问秦老六道:“还顺利吧?采了多少?”
秦老六抹了一把汗,将竹篓从背上取下来,道:“要称了才知道。”
说着他指挥那些妇人:“一个一个排好队,称了之后按重量给钱。”
妇人们一听马上可以领钱,十分欢喜,当即在秦老六的指挥下排好了队。
屋里的齐伯昆等人听到外面的动静,都从屋里走了出来。
“六哥你歇会儿吧,这些我们来就行。”杜锦宁道,又高声唤道,“三姐你给六哥倒杯水,四姐你过来帮发钱。”
杜方苓和杜方蕙都动了起来。
陈氏和杜方菲也走了过来,问杜锦宁道:“我们能干什么?”
“你们把空簸箕拿过来,她们把鲜叶称完后,从竹篓里倒到簸箕里。一簸箕装得差不多了,你们就把它们摊开,放到木架子上。”杜锦宁道,她指着三个特意留出来木架子,“我们的鲜叶就放在这三个木架子里,别跟他们的弄混了。”
“行,知道了。”陈氏应道。
杜锦宁转头对袁修竹他们笑笑:“袁先生,齐爷爷,要不你们就在屋里喝喝茶,要不就只能站在这里看热闹了。我有活儿要忙,没办法招呼你们了。”
“行了,忙你的吧,废话忒多。”袁修竹一摆手,“我们又不是外人,要招呼什么?只管自便就是。”说着,他还特别看了史管事一眼。
史管事一脸的苦笑。
这里全是世家的主子们,他一个下人,难道还敢在这里摆谱么?袁先生这样看他是个什么意思?
这制茶争秒夺秒,一环扣一环,可不容杜锦宁多耽搁时间。
她便也没再多话,看到鲁小北已拿了称出来了,让他站在了自己和杜方蕙的中间,扬声对排队的妇人道:“过称之前,先到我这里来评定等级。评完级后到我身边鲁管事这里称重,然后到四姑娘那里领钱。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
“听明白了。”
那些妇人看到一院子的老爷少爷们,有些紧张,但即将拿到钱的期待还是让她们十分兴奋。听到杜锦宁的话,都七嘴八舌地答应着。
第280章 标准
杜锦宁又道:“先说好,一级茶才能给八文钱一斤,二级茶只能给四文钱,三级茶只有两文钱。”
说着她转头问坐在一旁喝茶的秦老六:“什么叫一级二级三级,你都跟她们说过的吧?”
这个是杜锦宁再三吩咐的,秦老六自然不敢大意,连忙道:“说过,昨天我就说过,今天去采茶之前我又跟她们说了两遍。”
听得这话,那些妇人都神色紧张起来,取下竹篓翻看起里面的鲜叶来。
杜锦宁连忙阻止:“反正采都采下来了,不要再翻了。茶芽本就嫩,这么一翻就烂掉了。我先说好,烂掉的我是不收的。”
妇人们只得纷纷把鲜叶放下,等着杜锦宁来评定。
杜锦宁示意排在第一个的妇人到她面前来,看了看她竹篓里的鲜叶,又翻了翻,确定下面的鲜叶跟上面的一样,便扬声道:“不错,都是按标准采的,属于一级。”
听得“一级”两个字,妇人们的神色都放松下来,各自小声说起话来。
杜锦宁将那篓鲜叶递给鲁小北,示意第二个妇人上前来评定。
鲁小北熟练地称起鲜叶来。
他先把竹篓连同鲜叶一起称,称完后示意杜方菲将鲜叶倒到簸箕里,再重新称一下竹篓,得出鲜叶的重量:“两斤半。”
那妇人接过空竹篓,走到杜方蕙面前,杜方蕙的算学是跟杜锦宁学的,比之书院的那些学子都不差。她很快就将这妇人应得的钱算了出来:“一级茶一斤是八文钱,你这两斤半,一共二十文。”说着她从钱袋子里数出二十文钱,递了过去。
那妇人见半个时辰没到,就赚了二十文钱,十分惊喜,拽着铜钱连声向杜方蕙道谢。
排队的妇人见状,都小声的议论起来,脸上都带着喜色。
杜锦宁这边,排在第二个的妇人神情紧张,一双眸子紧紧地盯着杜锦宁。
杜锦宁看完她的茶青,面无表情地道:“三级茶。”
众妇人一听,纷纷惊叹起来:“怎么是三级?”
那妇人顿时不干了,嚷嚷道:“怎么可能是三级?你仔细看清楚了。”说着抓起一把鲜叶,只恨不得塞到杜锦宁鼻子里去,“这样好的茶叶,不说一级,二级茶肯定是有的嘛。”
“六哥,你再跟她说说什么叫一级、二级、三级茶。”杜锦宁不为所动。
秦老六这刚下去的汗又冒了出来。他不敢再坐了,站起来道:“所有的茶,按一芽一叶的标准采,芽叶整齐无碎片为一级;采摘不按标准,有的一芽一叶,有的一芽两叶或对夹叶,为二级;混杂着一芽一叶、一芽多叶并夹杂老叶老梗,为三级。所有茶叶必须无树叶草屑或小石子等杂质,否则不予收购。”
杜锦宁直视着那妇人:“大婶你自己看看你采的茶。”
那妇人也知道自己理亏,当着众老爷、少爷的面也不敢大声喝骂撒泼,只苦苦哀求道:“这不是没采过吗?你这样说,我就知道了。这一次你给我评个一级吧,等会儿我再采时一定好好照你们的要求采。少爷你是有钱人,通融通融,我家里孩子多,过日子不容易。”
“不是我们不通情理,实是你们采的茶不好,我们制出来的干茶品质不佳,售价就极低,跟一级茶的价钱相差很远。要是我们把关不严,给你评为一级茶,那对于老老实实采一级茶的大婶大嫂们就不公平。人家辛辛苦苦采半个时辰,才采两斤一级茶;你半个时辰胡乱在茶树上一抓,就能采出五六斤来。我们给你评一级,对得起细心采一级茶的人吗?要是人人都学你,我们茶园就不用开了。我们亏本砍了茶树种别的,你们往后也赚不到钱了不是?”
那些妇人一听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自然就不干了,对那妇人道:“二狗子家的,人家秦管事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要采一芽一叶,还采了两次给大家看,你偏不听,以为自己耍点小聪明就能多赚钱。你怎么能这样呢?”
秦老六也适时道:“这一次评个三级,还是我们少爷心好,给你的一次机会。要是再一次采的茶叶仍不合标准,你就不用再去了,回家好好歇着去吧。你这样也是糟蹋茶叶,你采回来我们也没办法制成干茶。反正村里能采茶的大姑娘小媳妇多的是,我们不愁没人干活。”
二狗子媳妇一听怕了。这采上大半天的茶,不是很辛苦,却能赚上一百来文钱,还有比这更好的活计吗?而且秦管事也说了,她们采得好的,茶园就长期雇佣,一旦有茶叶就叫她们来采,除非茶叶量太大,才会增加新人。
要是失了这份活计,回去后她非得被婆婆和丈夫骂死不可。
“那、那好吧,三级就三级。”她嚅嚅地道。
鲁小北接过她的竹篓,称了重量,看了她一眼:“三斤九两。”
杜锦宁见陈氏和杜方菲拿了竹篓想往簸箩里倒,忙道:“别掺在一起,另拿一个簸箩来装。再有这等级的茶,就装在一块儿,等所有茶都制好了再处理。”
杜方蕙见二狗子媳妇的竹篓腾出来了,递了八文钱过去:“算你四斤,八文钱。”
拿着这八文钱,再看看已经走出老远急匆匆去采第二次茶的那妇人,想想花同样的功夫,人家赚二十文,自己赚八文,哪个划算自然一目了然,二狗子媳妇就下了决心,再不耍小聪明、心存侥幸了,一会儿一定按一级茶标准好好采。
一人评级,一人称重,一人付钱,不一会儿功夫杜锦宁他们就把茶叶收好了。除了二狗子媳妇的三级,还有一个二级,其余人都采了一级茶。第一次采茶能这样,已是不错的了。
秦老六原打算带她们上山一次,第二次他就不去了,留在这里帮忙。但看这样子,还是不放心,跟杜锦宁说了一句,仍跟着那些妇人上了山。
杜锦宁曾跟他说过,茶叶的质量好坏,全看采摘。采摘得标准,茶叶就好;否则就卖不出价。明前茶金贵,“质”比“量”更重要,他不盯着不放心。
第281章 你想做什么官?
收好了茶,看着所有的茶叶都按她的要求摊晾了,杜锦宁便领着大家进了灶房,准备开始着手炒茶。
先前进了院子后,大家还以为这是西厢房,并没有注意这么个大灶间。此时随着杜锦宁开门进去,大家都惊呼了一声。
只见灶房的中间,砌了一排的灶,所有的灶都很奇怪,放锅的坑是斜的。此时六个铮亮的大铁锅倾斜着放在灶上,严丝合缝,与灶眼没有一点缝隙。而最奇怪的是烧火的口子不是在锅的下面,而是在另一面。锅与灶口南北各一边,隔得老远,两者之间是一个个泥砖垒的直桶桶的大烟囱。烟囱做得很高,一直通到了屋顶外面去。
杜锦宁笑道:“这就是我叫你们三家过来的原因。去年去邻县炒茶,时间紧,没办法做准备,是直接用他们那里的土灶炒的茶。茶叶吸附力强,那样炒容易沾上火烟味儿,炒茶的人也辛苦。这样设计灶台就比较合理。”
袁修竹转着灶台转了一圈,啧啧称奇。
他问杜锦宁:“这也是你想出来的?”
杜锦宁厚着脸皮点了点头。
袁修竹看着齐伯昆,张嘴本想感慨一句,但看了齐慕远和关嘉泽等人一眼,还是把话给咽了回去。
人跟人之间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要是他的孙子能跟杜锦宁一样,他就什么都不用愁了。
此时灶里已烧了一堆炭火,杜锦宁叫鲁小北把灶一个个烧起来,她自己则跟陈氏、杜方菲把炭都分夹到一个个焙笼里,焙笼上面放着跟焙笼大小配套的竹簸箕,簸箕上铺着上好的雪白的棉纸。
铁锅都是干净的,杜锦宁还是用干净的布将铁锅再擦了一遍,转头对齐家、袁家和关家带来的制茶师傅道:“你们拿来的鲜叶摊晾的时间足够了,你们先来吧,感受了一下灶的不同。”
这些师傅都是去年去邻县时跟着杜锦宁学制茶的,后来又跟着齐伯昆和袁修竹去徽州那边的茶园炒茶,已算是制茶的老手了。
不过看到这奇特的灶,三人还是十分兴奋,挽了挽袖子就出了门,把簸箕里摊晾的茶青拿进来,放到一边,然后用手在铁锅上方探了探,感觉锅的热度差不多了,就将茶青放了进去,炒了起来。
灶台的另一面,是鲁小北在掌控火候。炒茶的火候大小,原先杜锦宁就培训过他,今天这六口灶的火就都由他来烧。现在只有三人炒茶,另外三个锅他便没有添火。
杜锦宁在这头趁机向梁、史两家的制茶师傅和陈氏等人传授制茶方法:“这火力不能太猛,有一片茶叶被炒焦,整锅茶就不能要了;当然也不能太凉,这个度得把握好。把手掌放到离锅底两尺高的距离,掌心感觉到一定的热度,就可以放茶叶了。”
看到制茶师傅先后将茶青放入锅中,她又道:“一锅只放四两茶叶就可以了,不要太多。先用文火慢慢烤软,再用旺火迅速杀青。注意这些师傅们手势的频率还有力度,在炒制的时候还要进行揉捻,把叶细胞揉破,这样泡茶的时候茶汁才容易渗出来。这些你们一会儿炒茶的时候要慢慢体会的。”
那边三个师傅动作十分娴熟,手掌和木指一块儿翻炒,鲁小北的火也烧得恰到好处,根本不用他们操心。不一会儿的功夫,茶就炒得半熟了,待香味微微发出,几人就先后将茶铲了出来,放到了他们身后的焙笼里进行干燥。
袁修竹和齐伯昆两人邻县和徽州那里还有一大片茶园,而且都是能正常采摘、产茶量极大的,根本没把漓水县的这种鲜叶看在眼里。见得自家师傅炒出一锅了,他们便制止了两人想要继续的举动,对杜锦宁道:“这些鲜叶你们用吧,让他们几个上去试一试手。”
杜锦宁便点点头:“你们两家的师傅去试上一锅吧。”
梁史两家各带了三个制茶师傅过来,一起上正好六人。
梁先宽见鲜叶不是很够,便叫人把自己带来的鲜叶拿了进来。
六人在杜锦宁的指导下炒起茶来。指导他们炒茶之余,杜锦宁还指导杜方蕙如何烘焙茶叶。
这头,袁修竹家的制茶师傅意犹未尽,对袁修竹道:“老太爷,咱们回去也垒几个这样的灶台吧,实在是太好使了。”
袁修竹对这灶十分感兴趣,正想问问自家师傅的感受呢,见他自己主动提出,兴致越发浓郁,问道:“哦?怎么个好使法?”
“你看它这个高矮,人坐在那里正合适,手放在上面十分舒服。这锅的倾斜度也正正好,翻炒的时候十分顺畅。”制茶师傅兴奋得脸色微微发红,说话的时候还做着手势比划着。
“咱们家的灶,人坐在那里,灶口对着自己,那个热呀。坐得近了人被烤得受不了,坐得远了手又够不着,炒一锅茶人都得挪好几次身子,以免被烤得受不住。灶下要添柴的时候,不光影响我炒茶,烟还跟着跑出来,很是熏人。他们这个灶就特别好,烧火什么的完全影响不了我这边,还没有一点烟气。”
袁修竹刚才已围着这灶台转了两圈了,十分赞同自家制茶师傅的话。
他点点头:“好,回去咱们就砌一个这样的灶台。”
他是个急性子,见那几个制茶师傅笨手笨脚地,也不知道要学到什么时候,他也不耐烦等,对杜锦宁道:“让我这师傅教他们,你去炒两锅茶,做下对比。”
“好。”杜锦宁等他们把一锅茶炒完,便取代了一个梁家的师傅,开始炒起茶来。
两锅炒完,待各自烘焙干燥结束,她便让鲁小北烧了一壶水,分别泡了两泡茶。
待袁修竹把两盏茶都尝过一遍,她问:“如何?”
袁修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你说的都是对的。我们当时特意去尝过许多茶叶,专门选中了一家味道好的买他家的茶种。现如今种出来的茶,却跟当初尝到的茶味道相差很远,还真是变种了。”他指了指杜锦宁的那茶,“你这个却没变,还是跟原来一样味道好。不对,比原来味道更好,应该是季节不同。”
齐伯昆品着茶,突然开口问道:“锦宁啊,你以后想做什么官?”
第282章 穿越的意义
杜锦宁一愣,旋即无语:“齐爷爷,我连童生都还不是呢。您老考虑得是不是太远了点?”
齐伯昆还没说话,反应过来的袁修竹就一拍桌子:“对呀,你小子最适合做司农官。你看看,你对种植多有天赋啊。咱大宋别的官不缺,就缺搞农业的。民以食为天,你小子要是把粮食产量给提上去,官拜一品都有可能。”
“先生,您轻点。”杜锦宁扶住摇晃的茶壶,十分无语。
齐伯昆点了点头,看着杜锦宁道:“你在这方面真能做出点名堂,即便是个举人,我也能让你去做个司农官。”
“啧。”袁修竹十分不赞同地白了他一眼,“就凭小宁儿这资质,考个状元都不是难事。正儿八经地进学入仕、入阁拜相不好,谁放着进士不考非得以举人的身份去做官?”
说着他转头对杜锦宁道:“小宁儿你别听他的。虽然他儿子是司农官,他自己也做过吏部尚书,有本事让你以举人身份去工部谋个职位,但举人出身的人只能做不入流的九品小官,即便你做得再出色,贡献再大,大部分的功劳也得被层层上官拿走,到头来辛苦的是你,升官得赏的却是别人,你便是熬一辈子,五品官也就算是到头了,想要再升一步,根本没有可能。”
齐伯昆被他说急了,一向四平八稳的他也忍不住对袁修竹瞪起了眼睛;“我说你个老竹竿,能不能让人把话给说完?我好好的一番话,非得让你歪曲了意思不可。”
“行行行,你说你说。”袁修竹自然知道老友不是那个意思,也后悔自己太过口快,要是让杜锦宁误会齐伯昆就不好了。
听得齐伯昆叫袁修竹做“老竹竿”,杜锦宁差点没笑出来。袁修竹又高又瘦,可不就是根竹竿?偏他名字里还带着个“竹”字,这外号起得也没谁了。
“我并不是叫你别去考进士,我的意思是,这几年你专心念书之余,闲暇的时候也可以捣鼓捣鼓那些稻米苞谷什么的,总比你弄这些茶叶强。咱们大宋虽说不算太穷,但吃不上饭的百姓还是挺多的。你要是在这方面做出成绩,到时候选官就容易了。退一万步说,即便你只拿个举人功名,在司农方面有功劳,做官也不成问题。”
听完齐伯昆这番话,杜锦宁不由瞪大了眼睛,思绪一下子飘忽起来。
自打穿越到古代,知道古代对女子有诸多束缚,杜锦宁又不是心怀大志的人,就从来没想过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即便后来她生出了参加科举的念头,也不过是为了让母亲、姐姐有个倚仗,同时也满足读者们想看女附马是怎样炼成的愿望罢了。
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做官。
在她的计划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考个秀才;如果条件再允许,接着考个举人。考完举人后再看看情况,如果有必要且这时空的搜查真没那么严格,她去尝试考个进士也未尝不可。毕竟她这种过目不忘、又有着前世二三十年知识积累的学霸,来到古代不考个进士实在对不住上天给她的重生机会和难得的资质。
但这仅仅是一份破绽百出的美好计划而已。等到她十四五岁,嗓音没有跟其他男孩子一样变得雄浑,胡子没有长出,喉结没有冒出,飞机场也开始发育成越来越大的馒头,她这女扮男装的把戏就耍不下去了。
古人可不都是瞎子加弱智,花木兰和女附马能女扮男装成功,多半是自己的雄性激素很重,长得本来就跟个男人似的,粗嗓门、大块头外加飞机场。像她这样貌美如花、身姿窈窕的萌萌哒美少女羞涩脸,怎么可能骗得了别人?
女扮男装真不是穿个男装、再把胸用布条束一束就能行的,这是一项很高端的技术活,就算她自诩为奥斯卡影帝,也没有信心胜任这份活计。
但齐伯昆给她构图的这幅美好蓝图,却让她怦然心动了。
学农的,谁能没个梦想,希望自己能成为袁隆平,把世界的农业产量提高一大截呢?虽说穿越管理局的漏洞跟筛子似的,什么人都能穿越一把,但像她这样的农学硕士,像她这样有着过目不忘资质、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的女农学硕士,又有几个?
她要是不做出一番事业,为人类做出莫大的贡献,岂不辜负了老天的安排吗?老天安排她学了农学,正学有所成、大展鸿图之时,“咻”地一声穿越到这架空世界里,意义就在于此吧?
所以说,她穿越到这世界来,是来拯救饿肚子的民众于水火的吧?是吧是吧?
想到这里,杜锦宁只觉得满腔的热血沸腾,心中有豪情万丈,自身形象如高山一般高大伟岸起来。
她终于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她站了起来,整了整衣衫,郑重地对着齐伯昆行了一礼:“多谢齐爷爷提点。如果锦宁真有那本事,考上进士,并且在农学上有一定想法,锦宁定当全力以赴,在增产增收上做出一番建树。”
“好!”袁修竹用力拍了一下桌子,大声叫起好来。
“有志气。”齐伯昆也十分欣慰,起身亲自扶起杜锦宁,鼓励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好孩子,你一定行的。”
关嘉泽在一旁见了,十分羡慕,又有几分迷茫。叔叔和母亲只叫他好好念书,将来考上进士。至于以后中了进士后做什么,他们从来没有提及,他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
他用胳膊肘拐了拐齐慕远,轻声问他道:“喂,你以后打算做什么?”
齐慕远瞥他一眼,淡淡道:“大理寺。”
“什么?”关嘉泽也不知是没听清,还是被齐慕远这回答惊住了,嗓门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齐慕远没好气地又重复了一遍:“大理寺。”
这一下,袁修竹也听到了。
他回头看了齐慕远一眼,诧异地看向齐伯昆:“小远这孩子以后想去大理寺啊?”
第283章 易容术有没有?
齐伯昆苦笑了一下:“他小时候不是被人抓了去吗?不知怎么的就对判案审案特别感兴趣,立志长大要去大理寺。”
“不错,是个有主见的。”袁修竹赞许地点了点头,“以后就做个大理寺卿,小宁儿则做大司农。”
杜锦宁挑着眉,跟齐慕远对视一眼,两人都抿嘴一笑。
大理寺卿,正三品官,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呢;大司农则相当于农业部长。两个位置都属于三公九卿之列。袁修竹对他们的期望还真够高的。
袁修竹说完,但看向关嘉泽:“小泽啊,现在还不知道以后做什么没关系,等你考上了进士,有的是时间慢慢想。我希望你们中了进士后能去翰林院呆上三年,再去各部门做官。你们还年轻,一辈子还这么长,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想来你们都是明白的。”
非翰林不能入阁,这是朝庭的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几百年来这规矩都没有打破过。袁修竹希望他们站得更高,官做得更大,如此才更有话语权。他这番话,不光官宦之家出身的关嘉泽和齐慕远懂,杜锦宁也明白。
关嘉泽恭声应了一声:“是。”
“行了,这茶也喝了,我们再去看看。要是没什么事就回去了。”齐伯昆站了起来。
一行人出了门,又去了灶间。
梁先宽和史管事带来的制茶师傅,都是有着多年制茶经验的老师傅,只不过以前做的是蒸青绿茶,现在改用炒青而已。但对于茶叶的了解,新手跟他们自然是没法比的。在关、齐、袁三家炒制师傅的指导下,现在六人已炒得有模有样了。只需多练几回就可以了。
齐伯昆等人看看没什么事,便领着自家的制茶师傅告辞了。
送走了他们一行人,杜锦宁又在灶间指导了半日,等把上午采的茶青都炒完,梁、严两家的炒茶师傅已可以出师了。至于熟练度,则不是一日两日就能练成的,还得回去多炒上几天才能彻底掌握。
梁先宽当着史管事的面,对杜锦宁道:“明日我先让他们在我们家的茶园里制茶,让他们多练练,等后日再过来让你看看还有哪些做得不当的。想来有这两日功夫,他们就能彻底掌握了。”
今天见识到齐伯昆、袁修竹对杜锦宁的看重,史管事对于杜锦宁的那一点点不以为意早已抛之脑后了。此时见梁先宽都如此行事,他哪里还敢有什么异议?赶紧也表态道:“我们也如此,后日再过来请杜少爷指点一两回。”
“行,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为了七百两银子,杜锦宁的服务态度是极好的。
见梁、严两家的制茶师傅走了,杜方苓和杜方蕙都跃跃欲试。
刚才有客人在,她们自然是尽着梁、严两家的制茶师傅先学,她们在一旁打下手的同时,也在仔细观看。这会子便想自己试着上上手。
杜锦宁见状,笑道:“行吧,你们先弄饭吃,我去叫秦老六让人采点茶回来,你们也试试手。”
虽说茶叶是上午采的好,但像杜方苓她们这些新手,采再好的鲜叶,制出来的茶也是不能喝的,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知道今天会很繁忙,陈氏早在杜锦宁的吩咐下烙了好些葱油饼,又用小陶罐装了点自家腌的萝卜干。此时把饼拿出来在火上烤一烤,她们一家并鲁小北、秦老六,就着萝卜干吃起午饭来。
等午饭吃完,被秦老六派到山上采茶的妇人都回来了,此时的茶叶早已没有了上午的露水,摊晾的时间缩短了不少,陈氏、杜方菲三姐妹一人占着一个锅,秦老六也一起上阵,五人一起学着炒起了茶来。
依然是鲁小北烧火,杜锦宁指导。
等大家把那批茶叶制完,已是傍晚时分了。
秦老六要在这里守着这些家什,明早还要张罗人上山采茶,他是不回去的,这段时间都得在茶园里住着。
鲁小北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犹豫着原也打算跟秦老六在这里凑和得了,免得来回跑。杜锦宁却唤他道:“小北你上车,我有话要跟你说。”
鲁小北只得也跟着一起上了车。
陈氏带着杜家三姐妹坐在车厢里,杜锦宁和鲁小北坐在车辕上。车夫在前面赶车,有骡子踢踏的脚步声和车轮辘辘声,杜锦宁说话也不怕他听到。
这会子她压低声音对鲁小北道:“你们戏班子有没有会口技的人?化妆特别厉害的有没有?或者你认不认识这样的人?”
上午齐伯昆挑起她的斗志时,她就想到了这一点。既然女扮男装是个技术活,她把这份技术活学会就不完了吗?咱们亚洲可是有四大邪术的,但这四大邪术的祖宗难道不是中国古代的易容术么?都说高手在民间,没准鲁小北原先所在的戏班子就有这样的能人异士呢。
鲁小北瞪大了眼睛:“就像阿朱会的那种?”
“对对对。”杜锦宁连忙点头。
她都忘了鲁小北也是个话本迷。原先在茶馆里演杂耍,钱东宝拿到话本子时,鲁小北和钱有财每每都是要先睹为快的。后来鲁小北跟在杜锦宁身边跑腿了,一旦杜锦宁写好话本子要送去茶馆时,他就抢着干这份活儿,趁机先把话本子看过后再送给庄越。所以对于和,鲁小北是十分熟悉的。她刚才这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