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农家日常-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心里郁闷得紧。他跟钟延庆一样,也不是天天有空过来听书的,即便把猪肉摊子让儿子们做了,但总有这样那样的事要操心,不能全然撒手不管,就整日听书。没得书听的日子,心里那叫一个痒痒啊,但又没法子。虽说另两个茶馆说的书比这茶馆慢上一些,他可以去那边补听。但一来这边茶馆离家近,二来早已跟这些茶客们混熟了,还真不想挪地儿,就这么东听一天西听一天的,心里甚是遗憾。
  所以看到钟延庆那高兴的样子,他心里的郁闷就别提了。
  李铭是个热心人,且早已跟张屠夫混熟了,此时便帮他出主意道:“要不你买了,叫人给你念?”
  “我们家,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谁帮我念呐?”张屠夫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等钱东宝出来说了一场书,又看完鲁小北和钱有财的表演之后,大家出了茶馆,就一窝蜂地往书铺走去。往前走上几个门脸,就看到对面一个铺子上面写着大大的“广阅斋”三个字,匾额上还挂着红绸子,甚是醒目,这光景倒跟当初博悦茶馆开业时一模一样。
  而铺子门前,正站着两个五大三粗的人,可不正是博悦茶馆门口守门的赵大虎兄弟俩?
  走在最前面的客人便笑问他们道:“你俩怎的又跑这儿来了?”
  “今天广阅斋开业第一天,我们东家调我们过来帮帮忙,维持维持秩序。”赵大虎笑道,说着又拱了拱手,抬高音量,“大家都别挤,还是像在茶馆那样,在门口排队。店里有掌柜有伙计,拿书找钱最是利索,一会儿的功夫就轮到您了。”
  大家在茶馆早已形成了排队的习惯,一听这话,赶紧地找位置站好。大家在一个茶馆里听了这么久的书,都混了个脸熟,也不好意思计较谁先谁后,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排了个长队。
  有那路过的看到这个长队,很是纳罕,走过来瞅瞅门脸上的挂着的匾额,问排队的人道:“你们这是要买什么?”
  “《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的话本子。”茶客见这人听了这话,一脸茫然,又打量了他两眼,见他穿着长衫,像是个读书人,赶紧给他科普,“你没听说过?哎啊,那你太孤陋寡闻了。我跟你说……”
  吧啦吧啦就把这两个故事吹嘘了一通,说完他又安利道:“你要是不信,可以买一册回去看看,要是好看,你再买下面的。你也是读书人,要是没看过这两本话本,出去都不好意思说是我们漓水县的人。”
  那人是个秀才,在乡下办了个私塾。听到这人说的故事十分有趣,他看了看长长的队伍,犹豫道:“这么多人,一会儿我还得回乡下去。”
  “没事没事,你排我前面。”茶客十分热心地给他让了个位置,又担心后面的人有意见,提高嗓门道,“大伙儿,这儿有个兄弟不知道《射雕英雄传》,也想买上一本见识见识。他要赶路回家,咱们给他排前面买好不好?”
  人最需要的就是社会认同感。自己喜欢的不行的东西,如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简直就跟高山流水遇知音似的,那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能天天来茶馆里听书,还不惜再花上一笔钱买话本子的人,那都是尤其痴迷于这个故事的。一听得这话,大家都没有不同意的,看向那秀才的目光就跟看自家兄弟一样亲切:“啊呀,兄弟你挺有眼光。听我们的没错,这话本子你买了保准不后悔。今晚你看完了一册,明儿个一大早你就得往城里赶,来干什么?赶在书铺开门前跑来买第二册 。”听书听多了,说出来的话儿都生动许多。 
  又有那喜欢相声的,赶紧捧哏:“书铺没开门他怎么买?”
  “像咱们现在这样,排队呗。”
  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这情形,那位秀才对这话本子的内容不由得十分期待起来。


第225章 建立班底
  像这位秀才这样的情况许许多多。原先那些读书人,想要考功名,不可能无所事事地跟到茶馆来听说书;又有那些有事儿做的,比如衙门的小吏,店铺的掌柜、账房,乡下的乡绅地主,也是没时间来听说书的。古代的娱乐又如此贫乏,想要打发时间都不知道干什么,现如今有两部口碑如此好的话本子,自然要买来看一看。
  于是《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的第一册 和第二册,各印了五百本,也不过两天的功夫就被抢购一空,还有人不停地来问有没有货,追问后面的册数什么时候印出来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书铺里的伙计回答这些问题都累的够呛,还是姚书棋写了一张告示贴在木板上,竖在大门口,这才免了许多口舌。 
  杜锦宁下了学,到书铺里来看了看情况,旋即吩咐道:“你们统计一下,看看买话本的茶客有多少,占了多大比重。”
  姚书棋见账房先生答应一声,便开始统计起来,不由问杜锦宁道:“杜少爷,统计这个干什么?”
  “想看看是茶客买的多还是其他人买的多。”杜锦宁道。
  这其实是一句废话,杜锦宁真实的打算,当着账房与伙计的面,并没有说出来。
  她觉得,是时候到其他县和府城里去开铺子了。至于是茶馆和书铺同时开业,还是先开茶馆后开书铺,就得看看这统计的数目。
  她跟关嘉泽、齐慕远不同,跟章鸿文也不一样。
  关嘉泽和齐慕远完全没有赚钱的需求,他们即便不赚一文钱,家里都能为他们提供一辈子的锦衣玉食;而章鸿文的目标是科考,至于赚钱什么的,都可以交给父亲或是兄弟去做。他如果专注于赚钱,那是本末倒置。
  而杜锦宁却跟他们完全不一样,她没有家世可以依靠,也没有父兄可以一起打拼,她只能靠自己。至于科举,她虽会参加,但拜相封候、权倾朝野从来不是她的终极目标。
  她喜欢的还是小钱钱。
  她要狡兔三窟,要去其他大城市甚至京城去买宅子,还要到那边去买田地铺面,这些都要钱,可不是一处茶园和几个茶馆、书铺的收益所能支撑。
  所以她要进行生意扩张。
  账房很快就把数据统计出来了,禀报杜锦宁道:“六成是茶客买的,四成是其他客人买的。”
  “你再看看第一天茶客占多少,第二天茶客又占多少。”
  账房愣了一愣,统计了一番又道:“第一天茶客占了八成,第二天只占了四成。”
  杜锦宁点了点头,心里有谱了。她看了看天色,道:“时辰差不多了,上板吧。”
  古代的店铺,门板都是活动的,早上来把门板拆下,傍晚关门时再把门板一块块按上去。所以早上开门叫“下板”,晚上关门叫“上板”。
  早在半个时辰前姚书棋便将今天的货与钱都盘点过了,听得杜锦宁的话,他便道:“大家把东西收拾好,上板吧。”
  账房先生和一个伙计都快手快脚地收拾好东西,把门板上上去。
  见杜锦宁还站在那里没走,姚书棋上前问道:“杜少爷还有什么吩咐?”
  “鲁小北家和秦老六家你知道不?”杜锦宁问他。
  “知道。”姚书棋不明所以地看向杜锦宁。
  “我在王记食铺等你们,你关了门去叫他们两个,咱们一起吃个饭,我有事要跟你们说。”杜锦宁道。
  “好的。”姚书棋笑笑,“我一会儿绕回家里跟家里说一声。”
  杜锦宁点点头,慢慢踱步离开,去了王记食铺。
  王记食铺是个小馆子,老板做菜做得不错,但因为环境不好,价钱也低,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并不会到这里来。今天王记食铺的生意并不好,除了有一桌客人,其余的桌子都是空着的。
  杜锦宁找了一个角落坐了,点了几个菜,便慢慢地喝茶等着几人过来。
  没过多久,鲁小北就先到了。隔了一会儿,秦老六和姚书棋也走了进来。
  老板把菜端上来,又暖了一角酒,便退了下去。
  杜锦宁端起酒杯,正打算给大家满上,鲁小北连忙接了过去,道:“我来我来。”说着就要给杜锦宁倒酒。
  杜锦宁把自己面前的杯子一捂,笑道:“我年纪小,还不能喝酒,你们喝。”
  其实过年的时候她因为好奇,也尝过一下酒。这时代的酒度数不高,她这具身子想来酒量还不错,喝了一杯都没什么事。不过她要是满身酒气地回家去,陈氏非得把她打死不可。
  在座的四位里,杜锦宁虽年纪最小,却是东家,又是读书人,大家都以她为尊。她既不喝,鲁小北自然不好勉强,便给其他人倒了酒。
  杜锦宁以茶代酒,跟大家碰了一下,酒过三巡,这才道:“我想去府城和其他县开茶馆和书铺。”
  大家一惊,放下酒杯朝她看来。
  杜锦宁又道:“关少爷、齐少爷家世不凡,他们家里要经商,自有人打理。他们原先跟我一起合伙,也不过是家里长辈怜我家境贫寒。现如今我要去别处开茶馆和书铺,他们的长辈肯定不会让他们再经手。至于章少爷,他如今是一心一意要考科举的,我也不好让他太过分心。”
  “所以,去别处开茶馆和书铺,即便他们愿意参与,也不过是出些钱,其他的事情,他们就不会再管了。可我手里,除了你们,也没有什么得用的人了。”
  说着,她望着三人道:“你们有什么可靠的人,尽管向我推荐。我信得过你们,你们推荐的人我自然也信得过。”
  鲁小北看了看姚书棋和秦老六,见两人不说话,便首先摇了摇头。
  他道:“我年纪小,认识姚掌柜也是机缘巧合,其他人我还真不认识,更没什么交情。而且吧,可靠又能干的掌柜,还真不一定能遇得上,更不用说愿意去其他地方了。这事有点难办。”
  秦老六也笑道:“别看我,我就是街头一闲汉,认识的不是混混就是小老百姓,掌柜……他看了看姚书棋,笑道,“现如今刚认识了一个,就是姚掌柜。”
  姚书棋见大家都朝他看来,沉吟片刻,抬起头来看向杜锦宁:“我去吧。”


第226章 劝说
  杜锦宁的脸上扬起灿烂的笑容,端起茶杯道:“多谢姚叔愿意这么帮我。”
  她要扩展生意,想要不做那些世家大族的傀儡,就得建立自己的班底。而眼前这三人,就是她最开始的人员,以他们为基础,以后人会越来越多。
  她对姚书棋道:“开茶馆和书铺只是我的一个打算,至少也得一个月后才能开成。这段时间你先在书铺里干着,看看有没有可以用的人,有的话可以多培养培养,到时候你这个位置可以给他们,也可以把他们带到府城去。”
  姚书棋点点头:“好。”他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他之所以愿意跟着杜锦宁,也是看中了杜锦宁的远大前程,他自己也有野心。他在漓水县最多不过是个书铺的掌柜,但跟着杜锦宁,就能成为打天下的元老,而且是大掌柜。只要做得好,前程和钱景都是看得见的。
  所以他愿意去拼一拼。
  杜锦宁又看向鲁小北:“小北,你跟王路生和张狗儿想在梨园这个行当里混一辈子吗?”
  鲁小北一愣,旋即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不,不想。”
  他解释道:“当初走这条路,也是没办法。当时我没饭吃,是老班主见我可惜,给了我一口饭吃,我这才留在了勾栏里帮忙。王路生和张狗儿的情况也差不多。不光是我们,但凡有些办法的,谁也不愿意吃这口饭。”
  做戏子是下九流,地位跟妓子差不多。即便鲁小北等人是男孩子,但也同样被人看不起。不光没有尊严,收入也极菲薄,戏班里赚的那点钱,也仅够糊口而已。
  “你找那为人可靠、头脑机灵又愿意离开勾栏的,私下里探探底,愿不愿意出来帮我,再看看他们是卖身给勾栏的还是自由身。要是卖身的,看看身价是多少。”说着杜锦宁叹了一口气,“我虽有心,但也不过是靠着茶馆才赚了一点点钱。到时候要到府城开茶馆,开销挺大,他们身价高了我也买不起。”
  鲁小北是个极聪明的人,且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人情世故十分通透。
  他点头道:“我知道。世上苦命人多了,咱们能力有限,不是谁都能去帮的。总得量力而行。”
  杜锦宁见他明白这个道理,越发欢喜,道:“你找几个小孩儿,顶替你和王路生他们的位置。你们从茶馆里抽身出来,先跟在姚掌柜身边干一段时间,学学如何做买卖。”
  “好。”鲁小北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起身趴在地上就给杜锦宁磕了几个响头,“多谢杜少爷,我们兄弟愿意为少爷肝脑涂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哎,快起来。往后别行这样的大礼,我可受不住。”杜锦宁赶紧把他扶了起来。
  鲁小北抹了一把眼角地泪,这才坐回了原处。
  杜锦宁看向秦老六:“六哥,你就这样混日子,就没想过要好好找点事做?”
  秦老六苦笑一下:“我什么都不会,也不知能做什么。这么多年,就这么混来混去,混下来了。”
  他家也没什么财产,这些年也都是靠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过过来的。今天帮着东家牵个线卖个宅子,明天帮西家建个房子,有时候还帮人做点上不得台面的勾当。反正就是什么能来钱就干什么。没事做的时候,就混着。
  “过段时间我会有个茶园,六哥如果愿意,可以帮我管着那些人种茶树。”杜锦宁试探着道。
  她也不确定秦老六会不会愿意这样帮着她做事。
  秦老六倒是挺乐意的:“没问题。杜老弟你有事,我能做的自然要帮。”
  鲁小北看了他一眼,不过没有说话。
  见秦老六愿意,杜锦宁很高兴。
  种茶树自然要雇村里人去干,但如果没有个得力的人去管,到时候做成什么样都不知道。秦老六虽说是个混混,但想来管管那些人做事是没问题的。她看重的是人品,秦老六讲义气,就不会坑她。当然她也不会亏待他,自然会付给他丰厚的报酬。
  把事情说好,杜锦宁还要回庄子上,也没敢多留,付了账叮嘱他们慢慢吃,自己就先离开了。
  鲁小北给秦老六把酒满上,问他道:“你觉得我们东家为人如何?”
  “那是没得说的,仗义,也没看不起咱们这些底层的人。”秦老六道。
  “六哥,你就一辈子这样混下去?嫂子现在又怀上了,往后孩子一多,你拿什么来养家?还想靠着东混一天西混一天过日子?还是说,你想靠着嫂子去给人洗衣服养活你跟一家老小?”鲁小北又问。
  秦老六的眼眸黯了下去。他闷闷地端起酒杯一口干了,放下酒杯,干笑一声道:“可你六哥我能干什么?”
  “杜少爷,他以后会是个有出息的。你没看姚掌柜这么精明一个人,就能豁出去跟着他去打天下吗?他现在安排你去茶园做事,你怎么就不想着好好做?往后跟着他做个管事,也能赚些钱养家糊口?”
  鲁小北年纪虽小,但对人对事看得十分明白。他虽佩服秦老六的人品,却对他混日子这一点极为看不上。
  一个男人,就得正正经经地做事,赚钱养家糊口。而不是混日子。
  秦老六涨红了脸,说话也结结巴巴起来:“我、我也没说不好好做事啊?刚才不是说要帮他吗?”
  “帮他,跟帮你自己,完全不一样。”鲁小北戳穿秦老六的心思,“你是不是想着抹不过情面,所以去帮他一帮,然后等他找到人接手了,你就撒手不管,自己再回来混日子?”
  秦老六没有作声。
  “你为什么不能把这件事当作正正经经的事情,好好干呢?干好了,你往后就是那茶园的管事了,每个月拿一定的月钱。杜少爷不是个吝啬的人,他给的月钱,至少够你一家吃饭穿衣了。你走在街上,人家也得尊称你一声秦管事,身份地位不比姚掌柜低。你非得跟滩烂泥似的,被人鄙夷地看上一眼,说一声混子你才开心?”


第227章 跟着他没错
  “再说,嫂子跟了你,她得了什么好?你能让她吃穿不愁,穿金戴银,那才是好男儿。你看看她现在过的什么日子?你过年陪她回娘家的时候,不是说别人都看不起你吗?你就在茶园好好做事,赚钱让嫂子过好日子,叫人巴结羡慕她,那才叫真男人。”
  这话完全戳中了秦老六的心思。
  他媳妇,也是城里正经人家的闺女,因为他讲义气,帮了她一些忙,她便倾心于他。当初她娘家并不同意,说秦老六一事无成。还是媳妇死活要嫁,这才成了他秦家人。
  成亲那日他就说过,一定要让媳妇过上好日子。
  可家里的情况,不是他立了誓就能改变的,家里照样穷,日子照样艰难。
  现如今他有了一个三岁的儿子,媳妇肚子里又揣了一个,孩子多了,日子只会越来越艰难。
  “你现在不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了。有家有室,你也该跟个男人似的立起来了。”鲁小北道,稚嫩的脸上,严肃而认真。
  秦老六被他说得无地自容。
  他用力地点头道:“你说的对,我该为他们娘儿几个努力干活了。”他把脸一抹,郑重道,“你放心,我会好好干的。往后也跟你和姚掌柜一样,在杜少爷手底下做事。他是你看好的人,在他手下干事,绝对错不了。”
  “这就对了。”鲁小北端起酒杯,跟秦老六碰了一个,“来,干。”两人一饮而尽。
  鲁小北又指点秦老六:“管事怎么做,你知道不?不知道的话,就跟姚掌柜请教请教。你敬姚掌柜几杯,让他教教你。”
  秦老六立刻转过身来,恭敬地向姚书棋敬酒。
  三个人吃吃喝喝,直到大半个时辰后,方才醉意微熏地从食铺里出来。
  秦老六掂记着家中的妻儿,打包了剩菜就匆匆离去了。姚书棋却没有马上走,而是跟着鲁小北走了一阵,眼看着秦老六不见了身影,这才问鲁小北:“是东家叫你来劝秦老六的?”
  鲁小北不好意思地摸摸手脑勺:“被你看出来了?”
  姚书棋笑道:“你小子虽聪明,却还说不出那一套一套的大道理。这些话,我一听就知道是东家教给你的。”
  鲁小北脸上却十分认真:“虽是东家教的,但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他是真心想拉秦六哥一把,并不是为了缺人手才把他拉去的。”
  姚书棋点点头:“这一点我相信。这世上啥都缺,就不缺人。东家要想请人帮他管茶园,在城里喊上一声,无数人愿意去做。”
  鲁小北见姚书棋没误会杜锦宁,这才放下心来。
  他是个极聪明的孩子,茶馆开业之初那次面试时杜锦宁和关嘉泽闹的矛盾,以及后来陈家兴与刘则的事,让他看明白了,四个东家里,关少爷和齐少爷并不如何看重他,不过是把他当个会演杂耍的小子;章少爷完全不把自己当东家,对茶馆的事不关心也不插手。
  只有杜少爷,是真正的欣赏他,并且打心眼里给予他平等的对待。他让钱有财教自己识字,告诉自己只要肯上进,就不会没有好日子过,还叮嘱庄掌柜对他们三人多加照顾,有病痛了或日子难过了就跟庄掌柜说。杜少爷缺人的时候来问自己,自己介绍了姚书棋和秦老六,他都毫不犹豫地用了这两人。这份信任与认同,让受尽了世间冷暖的鲁小北十分感动。
  便是庄掌柜也说杜少爷是个好人,以后会有大出息的,叫他好好帮着杜少爷,不要辜负了杜少爷对他的好。
  所以四个东家里,他鲁小北就只认杜少爷一个东家。
  杜少爷让他劝秦老六,他更是替秦老六承了这份恩情。
  小时候他为了抢食,跟乞丐打架时,秦老六帮了他,还给了他两个饼子,他打心眼里希望秦老六过得好。
  “好好跟着东家干,咱们一定能跟着他过上好日子的。”姚书棋拍拍鲁小北的肩。
  鲁小北听了有些好奇,问他道:“你怎的也这么说?你跟东家认识的时间还没我长。”
  姚书棋哈哈笑了起来,道:“我跟你们庄掌柜认识。他跟我说咱们东家是个很厉害的人物,还特别羡慕我能有机会跟着东家。”
  鲁小北这才恍然:“难怪,我当初一去找你,你就答应过来帮东家。原来是早就知道东家的为人。”
  姚书棋点点头,揽着鲁小北的肩膀往前走,一面道:“你好好识字,跟着我学一段时间。东家缺信得过的人,你只要能独挡一面,东家定然提拔你做管事的,便是王路生和张狗儿也不例外。”
  鲁小北用力地点点头:“我明白的。”
  ……
  第二天是沐休日,杜锦宁一早起来就上了山。
  她本应该忙着赚钱的,却早出晚归地整日在书院里呆着,被书院捆住了手脚。不过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想要有地位不被人欺负,这个书院她还不得不呆,所以只能趁着有空的时间鼓捣她的种植大业了。
  今天上山不为别的,就为了弄些茶树的枝丫回来做扦插。她小胳膊小腿的也够不着树枝,所以此行一起上山的,还有董大成。
  “我听说先生他们去别处买茶种了,你怎么不问先生要些茶种来种呢?弄这些枝丫插着,不容易活吧?”董大成一起爬山,一边跟杜锦宁闲聊。
  这座山的南麓被书院买下来了,准备种茶树。这茶园还得庄子上的人去打理呢,董大成作为庄头,对这件事自然知道得很清楚。
  “我试试看,要是能种活,岂不是省了买茶种的钱了?”杜锦宁道。
  对于这个,她心里其实也是挺郁闷的。
  后世科学证明,茶树的繁殖,还是以无性繁殖为最好,扦插繁殖后代能充分保持母株的性状与特性。所以后世的茶树,都是以扦插的方式繁殖。
  她知道不好解释,还是把这话跟关乐和说了。但书院的茶园不是关乐和一个人的,其他人都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且也不觉得后山上那野茶树有什么好的,因此还是派了人去江南那边买茶种回来种。
  杜锦宁好心提建议,不被采纳,也只能作罢。


第228章 消息
  茶树种植最适合的季节是十一月至第二年的三月之间。古代用的是农历,现在虽是二月初,却也相当于阳历的三月了。要是过了这个季节,茶树的成活率就会受影响。
  所以杜锦宁的新茶园虽还没拿到手,却还是决定把树枝采回来,在院子里扦插成活,到茶园拿到手并整理好后,再移栽到茶园里。
  董大成身材高大,力气也不小,干活是一把好手。到了野茶树下,放下东西,三下两下就爬上了树,在杜锦宁的指挥下将一些树枝折下来,扔到地面上,杜锦宁便在下面拾起来装到竹篓里。
  两株茶树挺高大,折些树枝的话,到春天来临的时反而会萌发侧枝,长得更茂盛。所以杜锦宁也不客气,辣手催树,直把两个竹篓子都装满,这才叫董大成罢了手。
  董大成从树上下来,看看去年新长的树梢被自己采摘一空,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不过到最后还是什么也没说。
  杜锦宁知道他想什么,笑道:“董叔可知道为什么那些茶树每季都采,但仍然长得茂盛,有许多肥壮的芽头可以采么?”
  董大成摇摇头:“我没种过茶树,还真不知道。”
  “瓜果苗要摘顶,才会长更多瓜果,这个道理董叔是知道的吧?”
  董大成这一下听懂了,连连点头:“这个肯定知道啊。无论是丝瓜还是南瓜,甚至茄子之类,长到一定程度都得打了顶,才会长出许多侧蔓。侧蔓越多,瓜果才越多。”
  说完这话,他自己也反映过来了:“你是说,这茶树需得打一打顶,才会有更多的新芽?”
  “对。”杜锦宁道。
  董大成自家每年的茶叶都是从这两棵野茶树上采下来制成的。刚才还为今天没茶喝而郁闷呢,这会子便高兴起来。
  “你也喝过我制的茶,到时候我帮你把茶都制了,你就能喝上好茶了。”杜锦宁又道。
  董大成越发高兴:“那就多谢杜少爷了。”
  把树枝弄回去,杜锦宁又修剪了一番,这才一枝枝地扦到她原先用油纸做好的一个个育苗袋里。
  陈氏见她摆弄这个,心疼道:“好不容易沐休一日,不说好生歇着,非得上山一趟,还弄了这么些树枝来插着。”又道,“你要做什么,告诉我们,我们帮你做。”
  杜锦宁这才将茶园的事跟陈氏说了。
  陈氏愣了好半晌,不敢置信地道:“你是说,你用这个制茶的方法,换了一处茶园?”
  “用这制茶方法制出来的茶,能卖出高价,书院里用这法子创造出来的利润,一年赚个上千两银子都不止,更不用说以后年年如此了。所以他们给我一处茶园并不亏。不过这也是山长的厚道之处。我是书院的学子,他又是我恩师,就算他一文钱不给我,我也不能怎么的。”杜锦宁道。
  陈氏这才相信上无片瓦、下无立椎之地的杜家小三房,竟然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了。
  她嘴唇抖动着,眼泪夺眶而出:“这真是……真是太好了。”
  “娘,往后咱们的产业会越来越多的。”杜锦宁走过去,抚着她的肩头道。
  陈氏用力点点头,吸了吸鼻子:“娘相信,娘相信。咱们家有宁哥儿在,什么都会有的。”
  过了好一会儿,她的情绪才平复了一些,问杜锦宁道:“茶园在哪儿?咱们要不要搬去那儿住?”
  这庄子虽好,但终是别人的屋子和田地。她们既有了自己的一片土地,自然是把房子建到自己的土地上方好。再说,茶园不得有人看守吗?她们住在那里,也好放心。
  杜锦宁摇摇头:“不搬。咱们就在这儿住着。”
  见陈氏不解,她解释道:“你道为什么祖父祖母和大伯、二伯不敢来找咱们的麻烦?当初严岑打大姐的主意,也不敢跑到家门口来?还不是因为咱们住在庄子上。他们来找麻烦,就是找书院的麻烦。住在这里,咱们的安全有保证。那茶园山长还没给我,不知在哪里,不过肯定会在城外。荒郊野外的,就住咱们几个妇孺,不安全。再说,住在这里离城里也近不是?你们上街方便,茶馆来运货方便,我上学就更方便了。”
  “那咱们就一直住在这里,不买宅子?”陈氏又问。
  担心杜锦宁不明白,她提醒道:“咱们的户籍迁到这里,就属于书院的佃农了。虽说这对你们影响不大,但总不那么好听。咱们总得有一处宅子,把户籍迁出去才好。”
  佃农,虽说没有卖身给地主,却也比平民和村民要低上一等,毕竟这意味着没有半点恒产。当时为了杜方菲的婚事,陈氏是心心念念想搬出这里,到城里去买一处宅子的。
  这时代的人都有宅子情绪,因为户籍是随着房子走的,哪里有房产和田地,户籍就归在哪里。因此有了宅子和田地,脚下才有根,不再有漂泊之感。这段时间陈氏每日数着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