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农家日常-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宁你给看看,实在不行我就给它拔掉种别的。”
关乐和上前看了看,正要说话,就听一个下人过来禀道:“老太爷,齐老太爷来了。”
“哈哈,那个老头子,整日吃饱饭了没事干闲得发慌,一个劲儿地往我这里跑。”袁修竹朗声笑了起来,“快请他进来。”
可那下人还没转身,不远处就传来了齐伯昆的声音:“谁说吃饱饭闲着没事干了?我还不是看你一个人怪寂寞的,可怜的很,来陪陪你。”
袁修竹看着健步走来的齐伯昆,瞪眼道:“死鸭子嘴硬。”
这俩老头儿,一见面就斗嘴,倒是热闹得很,关乐和与杜锦宁都见怪不怪了。
关于这棵香樟树的事,袁修竹想来曾跟齐伯昆说过。齐伯昆走到近前一看关和乐与杜锦宁围着香樟转,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笑道:“你今儿个把咱们的杜小郎中请来给树看病了呐?”
“可不是?这树半死不活的,砍掉嘛,又舍不得;不砍嘛,又碍眼睛。所以让小宁过来帮看看。要是真找不到问题,就把它给砍了。”袁修竹道。
说实话,对杜锦宁,他虽表现得比关乐和要有信心一些,但杜锦宁的年纪实在太小了,就算他已帮他把草莓治好了,但对这棵香樟树,袁修竹还是没有多少信心。
关乐和瞅瞅自家弟子,担心她说了错话惹人笑话,将刚才被打断的话说了出来:“樟树我虽不了解,但家里有不少樟木做的柜子和书箱,对这东西还是知道一些的。这香樟,大家之所以喜欢拿它来做柜子、书箱,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香气,为虫蚁所厌,能很好的防虫。既然做成柜子都不会被虫蛀,活着的时候估计也不会有虫害让它生病吧?所以这肯定不会是病虫害所致。”
袁修竹点点头:“我们家的花木匠也是这么说的。”
担心杜锦宁看不出原因心里着急,他正准备说些场面话好给杜锦宁一个退路,就听杜锦宁忽然问道:“你家这段围墙,是不是刚砌的?”
袁修竹一愣,点头道:“对。”
“原先这里是建有房屋?后来拆掉了,用旧砖在旁边建了一截围墙,再刷上石灰?”
“对。”袁修竹又点头。
旋即他疑惑地问道:“怎么?这围墙对香樟树有影响?”
齐伯昆也有些傻眼:“难道是风水问题?你还会看风水?”
杜锦宁说的这些话,在他们看来也只能这样解释了。否则这么一截围墙,离树还有两三丈的距离,而且围墙不高,树还不矮,总不能说是围墙挡了这棵树的太阳光吧?这不扯蛋吗?
关乐和上前两步,给杜锦宁眨了眨眼,轻轻摇了摇头,示意她别乱说话。
看不出这树有什么毛病不要紧,想来袁修竹对她也不抱什么希望,不过是死马当成活马医罢了。看不出来,就大大方方说出来,谁也不会责怪她。
子不语怪力乱神。可如果她为了面子,说些鬼鬼神神的话,袁修竹和齐伯昆肯定会对她印象大坏,往后再想要改变这种印象,可就难了。
见自家先生维护自己,杜锦宁心里一暖,笑了笑让他放心,便转头对袁修竹道:“依我看,这是土壤的问题。想来你们当初拆房子,下面的地基并没有深挖,树坑处也没有重新换土,就直接把香樟树栽种到这里来了。那地基里含有石灰等物,刷围墙也用的石灰,还有可能直接在这里拌浆,让石灰渗到泥里。这石灰对香樟树有害,所以它才长不好。现在是半死不活、树叶发黄,等再过上半年,那些叶片就会萎缩,边缘枯焦,这树就彻底没救了。”
众人没想到杜锦宁刚才特意指出围墙是这么个意思。
“是这样吗?”袁修竹还将信将疑。不过,别人都找不出原因,杜锦宁起码能一语道破这里原来的情况,倒像是有几分道理的样子。他便也姑且相信。
“那这树还有救吗?”他问。
杜锦宁犹豫了一下:“先把它移走,看看它的生长情况吧。”
在现代,这种黄化病还是挺容易治的,直接往树根下注入硫酸亚铁就可以了。但这是古代,去哪儿来的硫酸亚铁?虽说把铁放进硫酸里就能分解出硫酸亚铁来,稀硫酸顶着“绿矾油”的名称早在唐代就被炼丹的道士给炼出来了,但她一个乡下小子,去哪儿知道绿矾油这玩意?这些可都是饱读诗书的。她要是说在书上看到的,这些人非得让她指出是哪一本收不可。
她可不想为了一棵树,给自己找麻烦。
“移走?”袁修竹皱起了眉头。
这棵树也有一层半屋子那么高,当初把它弄来种上,就费了许多功夫。现在又要移它,麻烦事还不少。
“能不能把它挖出来,换了土再种下去?”他问道。这样折腾起码小一点。
杜锦宁摇摇头:“我建议您还是换别的树来种。这里的土对香樟不好,但换了别的树,却能种得好。”
香樟树这种植物,喜酸性土壤,在偏碱性土壤中容易得病,最终整株枯死。而这一片地有建筑垃圾,石灰含量很多,碱性化比较严重。即便挖开了一部分面积,换了土,将树重新种下去,或许它短期内能存活了,但过上一两年,根系发达了延伸到别处,还是会受碱性土壤的影响。
倒不如将它移到别处,换些喜欢碱性土壤的植物来种。
袁修竹也没什么好主意,便一事不烦二主,问杜锦宁道:“那种什么?你给个意见。”
“种一两株大叶紫薇吧。”杜锦宁道。紫薇树喜欢碱性土壤。
袁修竹看了看那树香樟树,有些不舍得:“那这棵树就不要了?”
“这样,你先选个喜欢的的地方,我给你看看那里的土壤合不合适。”杜锦宁道。
袁修竹倒也无可无不可。在附近看了看,便要伸手出来指点。
“不要在这附近,最好远一些。”杜锦宁连忙阻止他。
袁修竹摸摸胡子,一时没甚主意,只得道:“走罢,我领你们逛逛园子,小宁你也帮我选一块合适的地方。”
这话正中杜锦宁的下怀。她正想看看袁家园子有什么花木呢。种田辛苦收益又不高,她可不愿意陈氏她们天天在田里累死累活的。种一点够口粮就行了,别的地,完全可以培育花木来卖。
第128章 古代的科学试验
不过,这只是她的一点构想。一来不知道这漓水县的花木生意有没有市场;二来也得四处去寻找一些花木来做扦插或播种。否则,她这想法也仅仅是空想。
这虽是冬天,植物们都在装树,并没有多少开花的,但杜锦宁是做这行的,一眼就认出了这园子里有不少她想要的花木,比如凌霄、络石藤、金银花等攀爬植物,木槿、长春花、月季等花卉,唐菖蒲、花叶良姜、肾蕨等观叶植物。她心里大喜过望,盘算着如何向袁老爷子索要一些枝条或种子。
袁修竹领着大家走了小半个园子,终于找到了一块他觉得合意的地方,指着一块空地对杜锦宁道:“小宁,你看这地方合不合适?”
“请稍等。”杜锦宁指着不远处在冬天里仍然开放的月季花,问道,“我能采几朵花用用么?”
“自然可以。”袁修竹点点头。
那月季开得甚旺,即便不采,过几日也会败掉,他并不心疼。他对杜锦宁采这月季花的用意感兴趣。
杜锦宁先对跟着他们的一个小厮道:“劳烦拿个碾钵来,还有四只碗,一些食醋和做面点的碱。”
小厮看了袁修竹一眼,见他点头,便答应一声,飞快地离开了。
杜锦宁这才去采了十几朵月季花。
原先东张西望的齐伯昆也好奇起来,问杜锦宁道:“杜小子,叫你选块地方种树,你弄这些东西做什么?莫不是饿了,要醋泡月季花给我们吃?”
袁修竹被这话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关乐和见自家小弟子刚才说得头头是道的,便已经打消了干涉她的念头,只管看着她折腾。听到齐伯昆的话,他不禁也莞尔一笑。
杜锦宁却卖上了关子,点头道:“正是,齐爷爷您要不要尝尝?”
齐伯昆脸上戏谑的表情一滞,猛翻白眼:“信你才怪。”
“哈哈哈……”袁修竹见老友被噎,越发笑得厉害,拍着杜锦宁的肩膀道,“小子,我越来越喜欢你了。”
杜锦宁也暗地里翻了个白眼。
谁能怼赢齐伯昆,袁修竹就喜欢谁,她明白的。
不一会儿,小厮气喘吁吁地拿着东西过来了。
杜锦宁把月季花瓣摘下来,放到碾钵里,将其碾出汁水,分别倒进四只碗里,然后在其中两只碗上各放进一些食醋和碱。
其他几人都好奇地围上来观看,便是那个小厮也不例外。
“呀,你们看,变了变了。”齐伯昆跟个孩子似的指着两只碗叫嚷起来。
袁修竹也顾不得跟他斗嘴,眼睛紧紧地盯着两只碗。
只见放了醋的那个碗,里面浅红色的月季汁颜色渐渐加深,变成了红色;而放了碱的那一只碗,则变成了黄色。
“这是怎么一回事?”关乐和问杜锦宁。
杜锦宁敢在这些人精面前做这些,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同时也为自己以前的种种行径给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打小就爱瞎琢磨这些,以前年纪小,跟着我娘她们去田地,又干不了什么,便一个人摆弄摆弄这个,摆弄摆弄那个,各种乱琢磨。这是我摆弄泥土和花朵时发现的。”
她指着红色汁水的碗道:“我们先记住,当放入酸性的东西进去时,这月季花汁就会变成红色;放碱性东西时,就变成黄色。”
说着,她将刚才从香樟树下挖出来的泥土放进一只碗里。只见那碗里的汁液变成了淡淡的黄色。
“这是碱性的?”袁修竹道。
“对。香樟树最不耐碱性,所以把它种在碱性土壤里,它就容易生病。”
杜锦宁说着,又拿着小树枝跑到袁修竹准备移栽香樟树的地方,挖了些土,拿回来放到了仅剩的那只碗里。
不一会儿,那碗里的汁液变成了红色。
“这里的土壤是酸性的,比较适合香樟树生长。”杜锦宁道,“袁先生,这几日你有空就可以叫人把树移过来了。”
“好好好。”袁修竹此时看向杜锦宁的目光就跟看什么稀奇物种似的,既惊奇稀罕,又充满了探究。
杜锦宁就当没看到。
她也想安静地做一个穿越女,不显山不露水。但无奈自打穿过来之后,就被生活逼得不得不显出各种本事,否则就活不下去。不过她也不怕,她有“天才”的名头和光环,做事聪明些、超前些、厉害些,也很正常嘛,根本不怕别人怀疑。
她的来历可是清清白白的,谁也查不出什么来。谁叫她是魂穿的呢?
这会子袁修竹再也不会怀疑杜锦宁的本事了。他在怀里掏了掏,掏出一张银票,递给杜锦宁:“这是酬劳,拿着。”
杜锦宁连忙摆手:“上次先生您已给的够多了,我因为处境窘迫这才厚着脸皮收了下来。这次我真的不能再要了。”
“哎。”袁修竹板起了脸,“你莫不是看不起你家先生?我是那种叫人做事不给钱的吗?叫你拿着你就拿着。”说着抓起杜锦宁的手,将银票往她手里一拍。
“我能不要银票,要别的东西吗?”杜锦宁拿着那张银票,苦着脸问道。
“要什么?如果你要草莓苗,等春天了,再多送你几株。”袁修竹大方地道。
“不是,我想要你这花园里的一些花木枝条和种子。”杜锦宁道。
虽然她知道,以袁修竹的个性,定然会连银票带东西一起给她。但对花木的渴望,还是让她厚着脸皮开了口。
“只要我这里有的,尽管拿。”袁修竹道,“银子也一起收好。”
他这园子看上去虽然精致,但还真没有多少名贵花木——名贵花木都被他移到温泉庄子上了。所以杜锦宁想要的话,他自然不会吝啬。
“既如此,这银票我就不能收了。”杜锦宁将银票又塞了回去,然后正色道,“您是我先生,我为您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事,还收您二十两银子,我成什么人了?您要再这样,往后您这园子的草木有什么问题,我也不敢来了。”
袁修竹还想吹胡子瞪眼,关乐和开了口:“袁伯伯,您还是把银票收回去吧。锦宁说得对,他是弟子。‘师父有事,弟子服其劳’,这再正常不过了。他既有一番心意,您领了就是。要是实在过意不去,下回再请他来,您再给银子。”
第129章 顾渚紫笋
袁修竹想了想,便将银票收了回去。
他道:“眼看着快午时了,来了我这里,又怎么能让你们空着肚子回去呢?我早已叫厨房准备了些饭菜,大家吃一点再回去吧。”
齐伯昆回到漓水县、孙子又去书院里上学后,他就没事干,整天呆在袁修竹这里,混吃混喝早已成了常态,他自然不会推辞;而关乐和跟袁修竹共事多年,也不会客气。两人都点头应道:“行,那就叨扰了。”
而杜锦宁的意见,则直接被大家忽略了。
杜锦宁也没有那么不识趣,当即跟着大家往花厅处走。
袁修竹是个吃货,他家的饮食自然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大家吃得都很开心。
饭罢,下人们把饭菜撤了下去,沏了茶上来。
杜锦宁对于茶,十分好奇。
上次去温泉庄子,饭后袁修竹也让人沏了茶水出来给大家。当时下人并不是拿出茶叶来沏泡,而是从大壶子里倒出来的茶水来给大家,杜锦宁没有看到茶叶,喝着茶汤感觉不怎么样。
只是那时候,她跟袁修竹等人不熟悉,且处境艰难,还没从杜辰生的掌控中逃脱出来,一切发家致富的行为都无从谈起,她也无心探究茶叶如何,所以当时也就没问。
现如今,她则已有闲心想看看这时代的茶叶了。
因为她知道,唐朝人流行煎茶法,宋代人喜欢点茶。这个架空时代既然是宋朝延续下来的,他们现在喝的应该是用竹筅将茶末打出泡来的茶汤才对。可并不是。难道历史依然朝前发展,茶叶的发展已跟明清时一样,以散茶为主,以渝饮法为主要的喝茶方式了?
眼前这碗里浅绿色的茶汤,应该就是用茶叶自然泡出来的,味道嘛,一般般,而且闻起来并没有现代名茶的香气,鲜爽度也大打折扣,就跟杜锦宁喝过的三级茶四级茶一般。
杜锦宁前世跟着导师各处做项目,可是喝过不少好茶的。茶树种植与栽培也是她们的课题之一,对于如何制茶,也有大致的了解。
所以她很好奇,想知道她们喝的这是什么茶。
“袁先生,我能看看您家这茶叶么?”她问道。
见杜锦宁睁着大眼睛,一副十分好奇的样子,袁修竹一笑,得意道:“怎么样?品出来了吧?我这可是新得的好茶。”说着起身,去了隔壁里间。
呃,还好茶?杜锦宁无语。
不过看到向来喜欢跟袁修竹喝反调的齐伯昆没有说话,反而一副“茶味人生细品悟”的样子,一脸陶醉的喝着茶汤,杜锦宁心里有了一丝的明悟。
不一会儿,袁修竹出来了,手里拿了一包茶叶,递到杜锦宁面前。
杜锦宁将茶包打开,一捧翠绿色的茶叶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真的是翠绿色,上面披着薄薄的白毫,每个芽头还带着点微微的紫,颜色比她在现代看到的所有茶叶都要鲜艳漂亮。这些茶原料倒采摘的很嫩,虽是一芽两叶,但叶片都包裹着芽尖,跟颗竹笋似的,煞是好看。总之,这捧茶叶比她在现代看到的茶叶都要好看漂亮。从外观上来说,确实是好茶。
顾渚紫笋。
杜锦宁差点脱口而出。
她问袁修竹道:“这是什么茶?”
顾渚紫笋。”袁修竹道。
果然!
杜锦宁将茶叶凑到鼻尖闻了闻,茶叶的清香味虽然也有,但并不明显。她放下茶包,拿起桌上的茶碗喝了一口,仍然如她刚才所喝的那样,香味不显,滋味苦中带涩,鲜爽度不够。
她不由得皱了皱眉。
这顾渚紫笋,在她那个时空,可是唐代的贡茶,陆羽在《茶经》说:“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的称呼由此而得。
开始这茶是饼茶,后来明朝洪武年间“罢贡”,顾渚紫笋又被改制成了条形散茶,直到明末清初逐渐消失。二十世纪的顾渚紫笋,是重新研制发掘的,制法已与古代不同了。
现在她所处的这个时空,历史在宋代拐了个弯,顾渚紫笋没有以饼茶的形态出现在她面前,而是条索形,看来历史的长河虽拐了个弯,却依然向前延伸了。
她心里有了谱,眉头一松,放下了茶杯。
“怎么样?这茶好吧?”袁修竹没有注意到杜锦宁的表情变化,笑呵呵地问齐伯昆和关乐和道。
齐伯昆撇了撇嘴,没有说话。倒是关乐和点点头,很赞赏地道:“果真是好茶。”
杜锦宁忍不住问道:“袁先生,这茶是贡茶吗?”
“贡茶?”袁修竹朝杜锦宁竖起了大拇指,“小宁儿你那嘴巴还真不错,能尝得出来这茶的好坏。这确实是贡茶,每天春天要向皇家进贡的。不过贡的不是这种散茶,而是饼茶。饼茶的工序繁复,还需在里面加许多香料,价钱昂贵。老夫不大喝得惯那香料的味道,而且觉得太奢侈,所以宁愿喝散茶。”
杜锦宁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关乐和是习惯午歇的,吃过饭便犯困,喝过茶后,便站起来告辞。
杜锦宁自然也跟着告辞。跟关乐和乘车到书院,她便下了车自己回了庄子。
回到家里,不等她放下手里的布包,杜方苓就迫不及待地跟进了屋,把谢氏的话跟她说了,问道:“可不可以?”
“可以啊,这是好事。”杜锦宁本就有做批发的意思。
虽说这两日杜方苓她们到市集去卖东西,没有发生什么事,但杜锦宁终究不大放心。
集市里鱼龙混杂,小偷小摸的很多。杜方苓和杜方蕙两人长得又好,还是最好卖的年纪,没准就会有人盯上她们。如果在回家的半道上将她们掳了去,那真就完蛋了。不说别人,光是杜云年都得好好提防。
所以她们还是只呆在家里做事的好。有像谢氏这样的人来批豆干,由她们去城里售卖,杜方苓她们腾出手脚来多制些豆干,那点让出去的利益就赚回来了,收益丝毫不比自己在外辛苦兜售的差。
第130章 梁先宽来访
见杜方苓还有些不乐意,杜锦宁便将这些情况给她分析了一遍。
杜方苓顿时吓了一跳,连忙点头道:“好,我们不去卖豆干了,就批发给谢姨。”
杜锦宁又道:“等咱们有钱了,还可以买一头小毛驴来拉磨,这样就可以多做些豆干。不光能批发给谢氏,还可以卖到别的地方去,比如酒楼。到时候我们开的茶馆也卖这种小食,需求量挺大的,光你们俩做这个,哪里做得过来?”
卖到酒楼的想法,在听到关嘉泽说城里最大的酒楼醉仙楼是关家的产业,杜锦宁便有这种想法了。只是当时还不知道这豆干是不是个稀罕物,她没好贸然开口。现在知道这里还没有豆干这种东西,她自然就打起了主意。
“真的?”听杜锦宁描绘钱景,杜方苓又兴奋起来,忘记了刚才心中的恐惧,笑道,“要是那样,那咱们不是要挣好多好多钱?”
这两日卖豆干赚的钱,就已让她和杜方蕙兴奋得合不拢嘴了。刚才磨着豆子,姐妹俩就会忍不住掏出铜钱来,数了一遍又一遍,数完后,两人就相对而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现在杜锦宁跟她说还可以挣好多好多钱,她两眼放光,都快冒星星眼了。
“可不是?所以呢,好好干。”杜锦宁给她打气。
“我去做豆干了。”杜方苓跟打了鸡血似的,飞快地跑了出去。
“喂……”杜锦宁还有话呢,可还没等她开口,屋里就没了杜方苓的影子,她只得笑着摇了摇头。
将东西放好,杜锦宁出了门,去了厨房,对正忙活的两人道:“三姐、四姐,我去后山一趟。”
“去后山做什么?”杜方苓一面忙活着手里的事,一面头也不回地问道,“你不写话本了?”
“嗯,我有事想去看看。”杜锦宁说了一声,便打算出门。
“宁哥儿,小心些,别走远了,山上有野兽。”杜方蕙不放心,追出来冲着她的背影喊道。
“姐,你放心,我不走远,就在你割草的地方看看。”杜锦宁道,笑着挥了挥手。
杜锦宁虽没上过山,但从庄子去往山上的路就在杜家附近,出了门一眼就能看得见。
杜锦宁沿着山路往上走,只见山麓两边都被庄子里的人开了荒。此时是冬天,地里并未种庄稼,只剩了玉米秆在那里。再往上走一段路,这些被开垦过的土地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杂草和杂树。想来庄子上的人都在这里砍柴,低矮一些的树木有些被砍伐了一半枝丫,还留一半继续生长着。
“啊,杜少爷,你到山上来干什么?”一个声音从前方的小径上传来,紧接着,挑着一担柴的董大成走了过来。
“董叔。”杜锦宁拱了拱手,“您上山砍柴呐?”
“是。”董大成将柴往旁边一放,喘了口气,用挂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擦汗,又一次问道,“你来这里干什么?这山上虽没有大型猛兽,但还是很危险的。赶紧回去,以后没有大人带着,可千万别一个人跑到山上来。”
走到这里也差不多了,杜锦宁也没有坚持,问他道:“这山有多高?”
“有多高?”董大成想了想,“有多高我也说不上,不过咱们现在站这个地方,还不到山顶的五分之一。”
杜锦宁点了点头,到旁边树下抓了一捧土,摘了一片树叶包着。转回来见董大成喘匀了气,便道:“我们走吧,下山。”
董大成就担心杜锦宁犯犟,不听劝,听得此言极为高兴,将柴又重新担到肩上,道了一声;“走。”
跟在董大成身后往山下走,杜锦宁问道:“这座山,可是书院的?”
董大成摇了摇头:“这山不过是荒山,又种不了什么东西,书院怎么可能买下来?这座山都是归属于衙门的,所以咱们在山麓开荒种玉米,才没有人来管,毕竟咱们书院在县里还有几分面子。”
杜锦宁微微颔首,眉头微蹙了蹙。
今天在袁家喝茶,她萌生了在后山上种茶的念头。不过不是她自己种,而是让关乐和吩咐董大成组织村民们种。
书院虽每个学子每年收二十两银子束脩,但书院要请先生,要修缮房子,每年的开销不小。有一次她在关乐和处练字,听他跟袁修竹谈起,说随着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响,收的学子越来越多,庄子上出产的收益已供不上书院的开销了,需得每年再募捐些银两。当时关乐和还叹息,说县中富户都不愿意募捐,靠几个当官的供给,长年累月,谁也负担不起。
如果这山上能种上茶树,制出炒青绿茶来,或许能解决关乐和的难题。
关乐和对她如慈父一般,处处为她着想,维护着她,她便想以这样的方式回报于他。
可这山不是书院的,就很麻烦。需得再让他们这些人再掏钱来买山地,这笔开销,想来也能让关乐和头疼好一阵子。
她又问:“山脚下的那些土地,是能开垦多少就开垦多少吗?大家种的粮食,都不够吃,要用苞谷来贴补吗?”
董大成摇了摇头:“不是。开始是大家没打招呼就悄悄跑到这山上来开荒,书院里没管;后来家里有壮劳力多的,就开了一大片;那些孤儿寡母的,需得再往山上走才能开垦一小点面积,甚至没有合适的地方开垦。为了抢地,庄子上还闹过不少纠纷。最后书院就规定,每家只允许开垦九分地,多的不许占。其实有九分地种的苞谷,也尽够了。”
“至于粮食,书院慈善,交的租金并不高。只要肯下力气去打理田地,又不遇上灾荒年,田地里收获的粮食也是够吃的,毕竟田地的大小是按家里人口数量来佃的,壮劳力多,自然就多佃些,收获自然就多。山上种的苞谷,大家都是拿来养猪,人吃的倒少。有大米吃,谁吃这个呢?”
杜锦宁点了点头。
如果是这样,书院买下荒山种茶,对庄子上人的生计倒是影响不大。
此时他们已下到山脚下了,杜锦宁正要问董大成要不要歇一歇,就见杜方蕙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她一惊,连忙迎过去问道:“怎么了?家里出了什么事?”
“是……是你一个同窗来了。”杜方蕙喘着气,好不容易挤出一句话。
“同窗?是昨日来的那个吗?”杜锦宁问道,“你慢点走,让他多等一会儿又有啥要紧的?跑成这样。”
杜方蕙摆摆手:“不是昨日那个,是一个……”她想了想,不知怎么形容。
杜锦宁也不问了,对董大成道:“董叔,那我就先走一步。”
“去吧去吧。”董大成笑呵呵地道。
杜锦宁让杜方蕙慢慢走,自己快步回了家,便看到一个身穿青色长衫的人站在她家门口,因背对着她正在眺望远方,看不见容貌,杜锦宁一时没能辨认出他是谁;在他身后,还站着一个小厮打扮的人,样子陌生,并不是杜锦宁所认识的。
她走到近前,朗声道:“敢问兄台,请问你是……”
那人转过身来,笑道:“几日不见,杜师弟不认得我了?”
杜锦宁一愣,十分意外地叫道:“梁兄?”
这人却是在书院里跟她比试过一回的梁先宽。
梁先宽轻轻颔首,笑道:“还好,还认得我。”
“梁兄说笑了,刚才背对着,自然没能认出来。”杜锦宁指着家门口,“梁兄家里请坐。”
说着,她心里挺感慨。同样是找上门来,梁先宽看到家里只有女眷,便避嫌地只在门口站着,并不进去,十分懂礼,心思也细腻;许成源在这方面就差上一些。
第131章 互相试探
三人进了屋,分宾主坐下。
梁先宽打量着屋里的摆设,笑着问杜锦宁道:“你是打算过了年才去书院?”见杜锦宁点点头,又问,“那整日在家里干什么呢?”
“也没干什么,在家里看看书,然后帮家里做点活儿。刚才便是去了山上自家的地里。”杜锦宁道。
梁先宽这人,她并不了解,但她知道他并不是心思简单之辈,还跟关嘉泽不对付,她自然不会什么都说。“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颗心”,这个道理她还是懂的。
“梁师兄今儿个怎么不去书院?”虽说好奇梁先宽的来意,但杜锦宁决定先寒喧几句,同时也套套梁先宽的话。可别她家什么情况都给梁先宽打听清楚了,她对他却一无所知。
“今天家里有点事,我便请假了。”梁先宽道。
杜锦宁微微颔首。
梁先宽看着她,笑道:“你怎么不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