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农家日常-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燕姑姑的声音却在外面响起:“公主,到请脉时间了。您什么时候方便,奴婢叫贺太医来给您请脉。”
  杜锦宁还没说话呢,齐慕远就道:“现在就可以,你去请吧。”
  燕姑姑应了一声,出去了。
  杜锦宁将秋禾放在床头的葡萄捡了一颗喂了齐慕远,又摘一颗放进自己嘴里,道:“你说,燕姑姑是不是皇上特意指派到我身边的?”
  燕姑姑说是过来养老的,却根本闲不住,总操心她的吃喝和生活细节。要不是她去桂省时还没发现怀孕,燕姑姑肯定不许她回去。回来后知道她怀孕了,燕姑姑自责得不行,还主动进宫去请罪,弄得杜锦宁十分不好意思。
  不过不好意思归不好意思,平时她该跑庄子的时候还是要跑庄子。这让燕姑姑整日心惊胆颤的,就怕杜锦宁有个好歹,隔三差五地就叫太医给她请脉。
  因此,杜锦宁怎么看都觉得燕姑姑不像是来养老的,倒好像是来对她的生命负责任的。
  齐慕远看着自家在政事上睿智过人、在情事上却反应迟钝的妻子,怎么看怎么觉得她可爱。
  他忍不住在她那沾了葡萄汁的唇上亲了一下,道:“高产水稻是谁给研究出来的?给朝庭带来丰厚税收的商业是谁提倡发展的?刚才又是谁给了皇上这么多好建议?难道还不值得皇上送一个燕姑姑来伺候你?”
  在调查燕姑姑的时候,齐慕远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赵晤十分看重杜锦宁,不希望她在生孩子之事上有任何闪失。这固然是因为杜锦宁gāo zhān远瞩的政治智慧让赵晤难以割舍,但齐慕远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赵晤对杜锦宁有一种或许连他自己都没发觉的依赖与情愫。
  赵晤对杜锦宁隐藏的男女之情,齐慕远自然不会说的,一辈子都不可能说。姑且让杜锦宁觉得是她的政治智慧让赵晤对她格外看重吧。
  不一会儿,太医过来了。这位太医姓贺,专攻妇科和产科,是大宋这方面水平最高的郎中了。
  贺太医给杜锦宁请了脉,笑道:“公主的身体甚好,胎儿也十分健康。”
  杜锦宁自打穿越以来,就十分积极的锻炼身体,之后还练武,平时也东奔西走地忙碌,很少宅在家里不动,这些年来就很少生病。跟那些宅在家里不动、吃饭穿衣都有人伺候的女子比起来,她的身体不要太好哦。
  “多谢贺太医。”齐慕远拿了个红封,起身打算送贺太医出去。
  贺太医却站着不走,道:“刚刚皇上给下官下了旨,让下官在公主生产前就住在公主府,如无特殊紧要之事,不出外诊。”
  杜锦宁顿时惊诧了。
  像贺太医这样的太医是十分抢手的。他不光要责任宫里妃嫔的身体孕事,京里有权势的勋贵高官家有人怀孕生产的,都会请贺太医去看一看。
  现在赵晤却直接叫贺太医住在她的公主府里,还不出外诊,赵晤这是要让她跟所有勋贵高官为敌的节奏?
  “不用不用。”她忙道,“我身体好着呢,现在才怀孕三个月,离生产还早着呢,哪里需要贺太医住进府里。”
  她站起身来:“我进宫里去皇兄说一声。”
  齐慕远按着她的肩膀让她坐下:“你少操心,这事我去办就行。”
  说着他对贺太医道:“贺太医,咱们边走边说。”
  以前杜锦宁事无巨细都要操心。自成亲以来,齐慕远渐渐地把一些事情揽了过去,杜锦宁也养成了依赖他的习惯。
  这会子齐慕远不叫她操心,她便乐得偷懒,目送两人离开后,便回房睡了一觉。
  等她醒来,齐慕远已坐在她身边了,跟她道:“我已跟皇上提了,如果你此时已快临产,叫贺太医住进来,大家都能理解。可你每日活蹦乱跳地跑去庄子上,没事人一般,再叫贺太医住进来不出外诊,倒叫人怨恨你。我们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旁边的那座府邸反正空着,便叫工匠修缮收拾出几个院子,让贺太医暂时搬进来住着。平时他出外诊,也跟家中奴仆交代一声。这样就算他出外,想寻他也容易;不出外诊时他住在附近,咱们也安心。”


第889章 生子
  杜锦宁无奈地耸耸肩:“你们就是无事忙。人家贺太医好好的自家宅子不住,非得叫他搬到这里来住半年,弄得人家诸多不便。他家离得又不远,也就一顿饭功夫的路程,何必这么麻烦呢。”
  “我是关心则乱。至于皇上么,则是因为你对朝庭太重要,不容有半分损失。否则,他管你死活。”齐慕远对于抬高自己、贬低情敌来也是不遗余力的。
  杜锦宁对齐慕远后半句话没什么感觉。反正她跟赵晤就是上下级关系。赵晤这样待她,再正常不过的了。
  她只把齐慕远前半句话听进了心里去。
  她知道齐慕远满心满眼里都是她,把她看得比他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自打她怀孕以来,最紧张的就是齐慕远了。
  以前睡觉从来都是极沉的人,自打她怀孕之后,稍有风吹草动都要惊醒。他虽表现得跟平常一样,但她深知,他心里就绷着一根弦。
  她此时心里便像是浸了蜜似的,冲着齐慕远甜甜地笑,道:“你决定就好。”
  齐慕远心里激荡,过来将她搂进怀里,喃喃道:“锦宁,答应我,无论什么时候,都别离开我。”
  “嗯,我答应你。”杜锦宁道。
  其实不光是齐慕远,她心里也是有些不安的。
  古代的医疗条件如何,她十分清楚。每年因为难产而亡的产妇有多少,真是不计其数。
  她是死过一次的人,对于生死有着别样的豁达。但她舍不得离开深爱她的齐慕远,舍不得母亲与朋友,也舍不得这个因为她而改变了的大宋。
  如果有机会让她选择是回到现代,还是留在古代,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
  因为杜锦宁怀孕,这一季稻谷收割的时候,赵晤下令直接由吴证负责。反正稻谷都在杜锦宁的指导下种出来了,收割又没什么技术含量,不会因为收割的人不同而减产或增产。
  最后亩产量跟杜锦宁预计的差不多,上了九石。
  赵晤和朝臣们又是一阵狂喜。
  在这批稻谷晒干并剔除干瘪的稻谷、并再一次确认这些稻种在正常种植下也能有极高的亩产后,户部就开始售卖稻种了。
  户部如何售卖这批稻种,杜锦宁不会管,她现在在写《种田记》的最后一册。
  是的,连载了几年的《种田记》终于要结文了。当初一穷二白的男主,一边依靠着农业上的知识赚钱,一边念书,参加科举考试。
  他在稻田里养鱼,嫁接果树,种植再生稻和双季稻,还利用无性繁殖方法培育茶树,甚至建立了一个农业循环生态养殖庄园,以最小的成本赚取了极大的利益。
  男主在富甲一方的同时,考中了进士,进了工部任职。他在任职期间研究出了高产水稻,得到了皇上的赏赐,并迎娶了公主,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本书,虽说主人公是男性,却有许多情节是杜锦宁的人生写照。杜锦宁写这话本的原因虽说是为了普及农业知识,却也不妨在里面夹带点私货。
  在情节里她写了主人公如何被极品亲戚所逼——隐射了杜辰生、牛氏等人;她写了读书的辛苦与被特权子弟欺压,写了在炎炎夏日指挥佃农种田的艰辛,写了主人公为成功付出的许多辛劳与汗水——这些都是向世人表明,她虽十五岁就考上了进士,十九岁做到了三品大司农,但她的成功不是侥幸,也不是赵晤对她的另眼相看,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写这些,向世人传递正确的人生观的同时,也是在防备世人对她的非议。
  作为大宋第一个站在朝堂上的年轻貌美的女子,总免不了有些人会往她身上泼污水。她要用这本书向世人证明,她在农业上为大宋做出的贡献,无愧于朝庭给予她的荣耀。她是靠自己的本事站在朝堂之上的。
  “公主,出完这最后一册后,您有没有写新的话本的打算?”庄越拿着她给的书稿,十分期待地问道。
  “嘁,庄老头,你掉眼钱里去了?”姚书棋朝庄越瞪眼,“你没看公主现在不能劳累吗?”
  杜锦宁朝姚书棋摆摆手,对庄越笑道:“我知道这不是你自己问的,而是帮读者问的。不过目前我没有写新话本的打算,因为没时间。”
  那日赵晤回去后,思忖了十来天,又找来他那群忠心老臣商议良久,最后决定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而杜锦宁提出的物理、化学,大家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于是赵晤就给杜锦宁交了一个任务,让她写一两本这方面的书出来。
  当然,为了她的身体着想,赵晤给出的交稿日期十分宽泛,以两年为限。
  不过杜锦宁是闲不住的性子,现在庄子上没什么事了,红薯、辣椒在越来越冷的深秋与冬日自然是没法生长的,她现在没事可干,便打算将最基础的物理与化学书各写一本出来。
  “对了,我这里有个制茶的方子,你叫人去研制吧。”杜锦宁从书房里抽出一张纸,递给庄越。
  这是个红茶方子。
  在欧洲,红茶受欢迎程度不是绿茶能比的。明年朝庭打算再一次出海,杜锦宁自然要在茶叶这一块再分一杯羹。
  庄越拿着红茶方子欢天喜地地走了,姚书棋和春禾等丫鬟看到齐慕远进了院子,都识趣地退了出去。
  齐慕远二十二岁了,相比起少年时,他的五官更加深邃而立体,身材因长期练武越发颀长而挺拔,他是京城有名的美男子。不过或许是职业的原因,齐大人向来气质冷峻,生人勿近。
  在看到杜锦宁的那一瞬间,他如同冬日的暖阳,整个人变得温暖而柔和下来。
  “怎的坐这儿?便是庄越来,也可以唤他去暖阁里说话,哪里用得着跑这里来?”齐慕远将杜锦宁的手包进他的大掌里,发现杜锦宁的手暖暖的,这才放下心来。
  他拢了拢她身上的白狐裘衣,与她十指相扣:“走罢,咱们回房去。”又叮嘱,“那劳什子书,又不急用,你别劳累。上午写半个时辰,下午写半个时辰便好。要是觉得累,不写也罢。”
  杜锦宁抬起头来,冲他嫣然一笑,温顺点头:“好。”
  齐慕远禁不住停下脚步,将她的脸对着自己,深深地吻了下去。
  第二天春天,杜锦宁顺利诞下一个健康的麒麟儿。
  因他这一辈名字里要带个“自”,杜锦宁跟齐慕远商量了之后,给他取名为齐自蹊。意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希望他做一个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不用宣传就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的人。
  “不生了,不生了,有这一个就够了。”
  虽然杜锦宁的生产十分顺利,但齐慕远仍然坚持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苏氏在生他的时候很顺利,但生齐慕霖的时候差点丢了性命。所以对于生孩子,齐慕远是十分抗拒的。
  失去杜锦宁,这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要不是齐伯昆眼巴巴地想抱曾孙,杜锦宁也坚持要生孩子,齐慕远绝不会让她冒这个险。
  现在有了个儿子,也算给齐家一个交代了,齐慕远再不想让杜锦宁冒险。
  这一回杜锦宁没有拒绝。
  在她看来,生得多不如养得好。齐自蹊小朋友,她一定会好好培养的。
  “快快快,孩子呢,抱出来给我瞧瞧。”屋外传来齐伯昆的声音。
  杜锦宁跟齐慕远相视一笑,对他道:“抱出去给祖父看。”
  孩子刚抱出去,外面又传来一阵喧哗声。
  陈氏掀帘走了进来,道:“皇上刚刚下了旨,封小公子为郡王。特地吩咐了,你身体不便,无需出去领旨。”
  “多谢皇上。”杜锦宁道。


第890章 齐自蹊
  鸿庆九年秋天,杜锦宁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了回来。
  今年南方水涝,杜锦宁在水灾退去的时候去了南方,指挥灾民兴建水利。
  她前世的研究方向虽是农业种植这一块,但水利与种植息息相关,她对水利建议多少有所了解,至少这个时代的人强许多。所以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没有带出来之前,她都得亲自阵,去勘探地型,与工部的官员定出水利建议大致的方位与类型。
  交通不便,再加在那里呆了一个月,等她回来,已离家差不多四个月了。
  进了公主府直奔后院,刚刚到了垂花门,看到几个人簇拥着一个小豆丁站在那里。
  齐自蹊小朋友是鸿庆七年春天出生的,到现在已经两半岁了。
  杜锦宁和齐慕远都是高颜值高智商的人,齐自蹊小朋友丝毫没有辜负父母的遗传基因,长得那叫一个粉雕玉琢,智商也打小表现出了不凡,说话的时间倒跟别的孩子差不多,但打一开始说话,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楚明确。大人的话他也听得懂,而且说了一遍之后,他都能记住。
  这让齐伯昆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要不是赵晤一再挽留,又有个亲家母恨不得住在公主府里,他都想致仕回家带曾孙子了。
  小孩子的记忆力短暂,小半年不见,此时见齐自蹊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自己,杜锦宁知道他差不多把自己给忘了。
  府里的丫鬟婆子知道自家公主的性子,自打得知她进府,有人飞快地去了厨房,用铜盆端了水、拿了毛巾,此时便送到了杜锦宁面前。
  杜锦宁洗了手脸,这才走到一直一瞬不瞬盯着自己的齐自蹊面前,唤了一声:“儿砸。”
  只有杜锦宁会这样唤他,其他人要不是唤他“小郡王”,要不是“蹊儿”。
  于是这一声好像某个按键开关,见齐自蹊的小脸绽放出一个大大的笑容,跟颗小炮弹似的冲了过来,扑进杜锦宁的怀里,脆生生地唤了一声:“娘。”声音里有着欣喜,还有一丝委曲。
  小半年没看到亲亲娘亲,小孩儿是很委曲的了。
  杜锦宁蹲下身体,亲了亲他肉嘟嘟的脸颊,微笑着问道:“蹊儿在家里做了什么呀?”
  “刚才在玩球球。”齐自蹊奶声奶气地道。
  燕姑姑这才走了来,笑着解释道:“午太后娘娘派人接小郡王去宫里了,他看到五皇子玩球,也想要,太后娘娘送了一个给他。”
  因为齐自蹊聪明可爱,郑太后喜欢他喜欢的不行,时不时地派人接他去宫里。
  至于五皇子,是郑太后嫁进宫里的侄女所出,今年四岁半。因为年纪相近,郑太后经常叫两人一块儿玩。
  “娘,娘。”齐自蹊扯了扯杜锦宁的衣袖,待她把注意力集到他身后,他才道,“太后外祖母说,蹊儿五皇子哥哥聪明。”
  说完这句话,他转过头去,睁着大眼睛望向燕姑姑,示意她补充说明详情。
  燕姑姑便笑道:“太后娘娘教五皇子认字儿,教了两遍五皇子都记不住,咱家小郡王在旁边却记住了,直接说了出来,太后娘娘夸小郡王聪明。”
  齐自蹊便很得意地看向杜锦宁,希望娘亲能夸夸他。
  杜锦宁只得道:“我们小蹊儿是聪明。”
  齐自蹊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扑进杜锦宁怀里。
  杜锦宁下马车前特意换了干净衣服的,此时把他抱了起来,一边往里走,一边问道:“太后外祖母夸蹊儿的时候,五皇子哥哥是不是很难过?”
  齐自蹊歪着小脑袋想了好一会儿,这才点头:“五皇子哥哥笨。”又点了点自己,“蹊儿聪明。”
  “那蹊儿聪明还是娘亲聪明?”杜锦宁又问。
  齐自蹊瞅了瞅杜锦宁,想了想又瞅了她一眼,这才低下头,扭着小胖手,有些不情愿地承认:“娘亲聪明。”
  这是齐伯昆经常在齐自蹊面前夸杜锦宁聪明,所以齐自蹊有了固有的印象,娘亲是世最聪明的人。
  “蹊儿娘笨呢,心里觉不觉得难过?”杜锦宁又问。
  齐自蹊皱起眉头,右手摸着胸脯——娘以前说过,心在这里——好一会儿才不确定地道:“有一点点。”
  “所以呢,说别人笨,别人会很难过的,五皇子哥哥没准回宫去偷偷哭鼻子了。以后,算蹊儿知道自己别人聪明,也别说出来,好不好?”杜锦宁耐心地道。
  齐自蹊点点小脑袋:“好。”
  “那蹊儿知不知道娘亲为什么这么聪明?”杜锦宁又问。
  “为什么?”齐自蹊瞪着黑葡萄一样的大眼睛问道。
  “因为娘读了很多很多的书。”
  “蹊儿也要读多多的书。”齐自蹊立刻道。
  “想要读书,得认字儿。蹊儿能不能做到每天认二十个字?”
  齐自蹊点点头,响亮地应道:“能。”
  燕姑姑一生没有孩子,虽说在宫里也伺候过几个小主子,但没有哪个像齐自蹊这样叫她疼爱的。
  闻言她很不赞成地道:“公主,郡王还小呢。”
  杜锦宁还没说话呢,齐自蹊转过头去,十分不赞成地对燕姑姑道:“燕嬷嬷,我不小了,我两岁半了。爹爹说,我是大孩子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
  齐自蹊看看燕姑姑,又看看杜锦宁,抵着嘴十分不服气地道:“我昨天哭鼻子,爹爹说,我是大孩子了,不能老哭鼻子。”
  说着,他挣扎着要下地:“爹爹还说,我长大了,要自己走路,不能老让人抱。”
  杜锦宁只得把他放了下来。
  齐自蹊的小手牵在娘亲手里,两只脚“踢踢踏踏”地一边走一边蹦跶,仰起小脸朝她甜甜一笑。
  杜锦宁看他那可爱的样子,心都要化了,只恨不得把他揉进心坎里去,打定主意在齐自蹊小的时候,还是多在家里陪他,少出远门。
  工部懂水利的官员不少,她多培养培养便可堪大用,用不着自己出去奔波。


第891章 教育部尚书
  杜锦宁倒是想少公干,多陪自家的可家的小家伙,无奈她只在家里歇息了一日,就有人上门来了。
  来人是陆九渊三人。
  “您说什么?皇上封了您做教育部尚书?彭先生和史先生做了主事?”杜锦宁震惊得瞪圆了眼睛。
  坐在杜锦宁对面、乖乖跟娘亲学认字的齐自蹊见状,也跟着瞪圆了眼睛。
  他的眼睛本来就又大又圆,这一瞪,两只圆溜溜的眼睛似乎占了小半张脸,实在叫人忍俊不住,燕姑姑和春禾等人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
  杜锦宁这才看到儿子那可爱的模样,笑着伸出手去摸了摸他的小脑袋。
  齐自蹊见娘亲笑了,也弯了弯眼睛,不过仍然好奇地看着陆九渊。
  陆九渊却顾不得逗弄齐自蹊,满脸复杂地点点头:“皇上说,教育部是公主你提议建立的,他也搞不懂应该怎么做。本来让你来做这个尚书最好不过,但你做了大司农,再做教育部尚书就不大好。所以把我赶鸭子上架,做这个尚书。我倒是推辞了,但皇上一言九鼎,不愿收回成命,我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下来。这不,就来跟你讨主意来了。”
  杜锦宁:“……”
  她终于知道什么叫厚颜无耻了。
  果然做老板的都是黑心肝,剥削劳动力不遗余力。
  她头疼的抚了抚额头,咬牙切齿地问道:“我不是早写了一个折子,把教育局的框架都写得明明白白了?”
  说实话,她也是看着大宋这教育的状况牙疼,这才劳心劳力地写了个折子,由《管子·权修》里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做引子,提出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论,然后把教育部的框架给赵晤写了下来。
  她觉得自己做到这一步,也就很可以了。至于如何执行,细节怎样,应该如何根据这时代的特点来改进,那都是赵晤和他智囊团的事,跟她再无干系。
  谁曾想赵晤竟然把主意打到陆九渊三人身上。
  不得不说杜锦宁和赵晤是互相成就。
  虽说杜锦宁许多gāo zhān远瞩的建议给赵晤带来了“鸿庆盛世”,但如果皇帝不是像赵晤这样开明且锐意进取的明君,杜锦宁也不会这样尽心尽力地替赵晤着想,给他出许多主意。
  陆九渊也知道这样不好,十分内疚地道:“要不,公主你求见皇上一面,替我们把这差事给推了。”
  “对对,我们也做不来。只是皇上那里,怎么推托他都有话说,唉。”彭士诚也道。
  杜锦宁就知道赵晤拿到了自己的软肋。只要涉及到她身边对她好的人,她是一定会尽力护着的。
  磨牙虽磨牙,这事她还真得做。而且,她有前世的记忆,这件事她来做,总比扔给别人做好,免得走了弯路。
  “好罢,来,我跟你们说说我的构想……”
  燕姑姑见状,便朝齐自蹊招招手,示意他跟自己离开。杜锦宁要做正事,他们自然不好留下的。
  谁知齐自蹊不愿意,摇头摆手地拒绝:“不,我要听娘说话。”
  杜锦宁前世虽没结婚生子,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师长同事的孩子不少,她多少也懂得些教育孩子的方式。
  她觉得,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就算他们不懂也可以让他们多看多学的,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多少会受些影响,大受裨益。
  “让他留下吧。”杜锦宁道。
  她朝齐自蹊伸出手,等他走到自己面前,她将他抱在怀里,这才跟陆九渊三人细细地说起自己的想法来,从学校的架构,说到学习的科目。陆九渊三人生怕自己记不住,还要了文房四宝,将杜锦宁所说的记了下来。
  “大致就是这样。”杜锦宁道,“你们自己再好好想想,然后召集教育部的官员开个会,集思广益,完善这个方案,再向皇上禀报。也可以像关尚书搞商业那样,在某个省做个试点,如果效果不错,再在全国推广开来。”
  “好,好好。”
  陆九渊以前没当官,并不是真的淡薄名利,只不过没有机遇罢了。哪个男人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呢?现在三人还不到五十岁,身体健康,精力也还好。此时得了这么一桩差事,那真恨不得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进去。
  “对了,教育部现在有多少官员了?”杜锦宁问道。
  “我这官位还没坐稳呢,哪里来得及组建机构?”陆九渊笑道,“反正具体要做什么有府学、县学,我们先把框架拿出来再说吧。”
  杜锦宁摸摸下巴。
  许成源中了进士后就一直外放,他为官清廉,又十分勤勉,还有意向杜锦宁学习,处事很有几分手腕,每年考评都很好,又有齐伯昆提携,如今也做到了正四品的知府位置了。
  地方官做到正四品,再往上升就难了。杜锦宁觉得,他是时候调回京城经营一下人脉了。
  进到教育部在某官职上呆三年,再外放做个正三品的提督学政,等京中有空缺的时候,就可以谋个尚书的位置了。
  陆九渊年纪不小,就算在教育部做尚书,估计也做不了几年。到时候许成源回来接他的班,倒很合适。
  这么想着,杜锦宁便打算跟许成源通通气,再跟陆九渊提这事。
  陆九渊跟了杜锦宁这么多年,也知道她的性子。
  此时见她问起教育部的官员,又沉思想着什么,微一思忖便猜到杜锦宁想什么了。
  他道:“虽说我这部里需要的人不多,免得机构太过臃肿,但左侍郎和右侍郎总得要的,否则就是个空壳子。如果你有信得过的人推荐,那再好不过。也免得别的不知底细的人过来,互相还得防着,平白地耽误事情。”
  杜锦宁也不跟陆九渊客气,道:“好,反正你这里还不急,我先问过再说。”
  “公主如果没什么别的交代,我们就回去写折子了。”陆九渊起身告辞,又跟齐自蹊挥手告别。


第892章 过继一事
  此时鲁宅门前,鲁小北从马车上下来,让下人拿了东西,跟着他一起进了家门。
  “老爷,您回来了?”门房殷勤地上来给他行礼,看到下人手里拿的冰糖葫芦,他又笑道,“下午大少爷和二少爷还嚷嚷,说您要给他们带冰糖葫芦回来的呢。”
  提起儿子,鲁小北脸上露出了笑容。
  杜方苓肚子争气,一连生了三个儿子。不过最小的才出生没多久,还在襁褓里。
  鲁家这宅子,是鲁小北去年才新买的。
  鲁小北当初为了不跟杜锦宁抢市场,并没有做茶生意,而是做了绸缎生意。他本就是个头脑十分灵活的人,又舍得下力气,当初杜锦宁考上状元时生意就做得很大了。
  在杜锦宁提倡科技,让朝庭奖励能工巧匠时,鲁小北受到很大的启发,当即在他的织坊中提出改进工艺有重奖。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有人改进了织布机,织出了比以前更加细密柔软的布;有人在染料上做出了改进,染出来的绸缎颜色更鲜亮。
  后来杜锦宁失踪,鲁小北放下生意满世界地找寻杜锦宁,让赵晤注意到了他这个人。让人一打听知道鲁小北和杜锦宁之间的交情,赵晤很是唏嘘,感慨于鲁小北的知恩图报——鲁小北这就算是在皇上面前挂了号了。
  待后来杜锦宁回到朝庭,作了宁国长公主,见鲁小北作坊里的绸缎着实好,便送了一些给郑太后、赵明月和皇后,赵晤见这些绸缎不错,想起鲁小北的仁义,干脆下令让他将这些绸缎做了贡品。
  远航成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引得绸缎的价格都涨了些,鲁小北这时候又变成了皇商。于是他抓住这个契机,一下子把生意做得极大。
  鲁小北知道自打杜锦宁出嫁后,杜方苓就掂记着独居的岳母。他倒想把岳母接到家里来住呢,无奈岳母死活不同意。正好杜府附近有宅子出售,鲁小北也不差钱,就把这处宅子给买了下来。
  这宅子跟杜府同在一条巷子,也就几步路的距离,方便杜方苓照顾母亲。
  到了垂花门,鲁小北对小厮道:“行了,冰糖葫芦给我吧。”接过冰糖葫芦,径直去了内宅。
  他打算给儿子一个惊喜。
  穿过一进宅院,路过花园,他正要从回廊上去儿子所住的院子,就听到回廊的美人靠上传来妻子杜方苓的声音:“蹊哥儿都三岁半了,怎么锦宁那肚子还没动静?”
  “这事我问过燕姑姑,燕姑姑说小远不想让锦宁生孩子了,说太危险。燕姑姑还说,皇上也是这么个意思,说朝庭里多少事情都指着她呢,尤其是高产水稻上的事。没见她失踪那一两年,好好的稻种都种不出稻谷来么?生孩子要是遇着难产,可怎么得了。”
  这是陈氏的声音。
  说到这里陈氏还劝杜方苓:“你也是。现在都有了三个儿子了,足以对得起鲁家列祖列宗了,不要再生了。这女人生孩子啊,就是在鬼门关里打转,谁也说不好生产的时候会遇上什么事。”
  “嗯,娘,我听你的,不生了。”杜方苓道。
  顿了顿,她又问道:“锦宁就生一个,她婆婆没意见?”
  陈氏便哼了一声:“要是她婆婆在京城,肯定要说什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