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农家日常-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发生了那样的事,齐慕远肯定不放心她,要等着她一起回家。
  齐慕远迎了上来,问道:“祖父还没出来?”
  杜锦宁点点头:“他们在商议杂交水稻如何分配。”
  齐慕远不再问,扶着她上了马车,又吩咐马车启动,这才把她搂进怀里,开口道:“我让人查了一下近段时间安庆郡王妃的踪迹,发现蒋家二夫人在有意接近她。”
  “蒋家?”杜锦宁挑了挑眉,了解一笑,“原来如此。”
  杜锦宁失踪后是在蒋家别院被找到的,因为看到了张家和赵家的下场,蒋家家主在惶恐之下直接向赵晤举了白旗,放弃了许多权利。
  他不敢去怨恨赵晤,杜锦宁却是可以欺负一下的。在城里引导谣言很快被压了下去,他们便想在宴会上为难一下杜锦宁。
  知道赵晤对杜锦宁的看重,也担心齐伯昆和齐慕远的报复,他们不敢自己上阵,便利用了因为姐姐被砍头对杜锦宁同样怀着恨意的安庆郡王妃龚氏。
  杜锦宁又问:“今天我跟龚氏发生口角后,蒋家二夫人可有跟她说过什么?”
  齐慕远摇摇头:“那倒没有。”
  杜锦宁的嘴角往上一勾:“那这两家算是半斤八两,一丘之貉。”
  “我已经把蒋二夫人有意接近龚氏的证据交给安庆郡王了。”齐慕远道。
  杜锦宁不由笑了起来,凑过去在齐慕远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做得好。”
  人都是自私的,一旦犯了错,就会把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
  庆安郡王本来就夹着尾巴做人,生怕成为被清算的对象。今天的事发生后,他自然深恨龚氏。一旦他得知龚氏是被蒋家当了枪使,他绝对要跟蒋家不死不休。
  让他们两家狗咬狗,一嘴毛,也很不错。
  “呵。”杜锦宁冷笑了一声,“这蒋家家主有多想不通,偏在这时候来招惹我。你将蒋家的事禀报皇上吧,皇上肯定开心,这可有借口把蒋家在远航上占的份子给削减到最小了。”
  杜锦宁一失踪,张家和赵家就遭了殃,船队出海远航自然没有了这两家的份。蒋家没了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真是老实不客气,直接抢占了除了朝庭之外的最大一份。现在出海成功,他们获利可不小。这样来上几次,蒋家的实力能提升几个台阶。
  如果不来招惹杜锦宁,赵晤看在他们已在权力上退让不少的份上,在钱财上对蒋家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偏偏他们要出昏招来招惹杜锦宁。不说杜锦宁在高产水稻上的贡献和先前送上的几个窑口,光是刚才给赵晤的建议,就能让赵晤不放过任何一个对杜锦宁伸爪子的人。
  “安排了人了。”齐慕远道,“等祖父他们一走,我手下的人就会向皇上禀报此事。”
  “好了,不说他们了。”杜锦宁靠在他怀里,心里甜蜜蜜的。
  以前她都是单打独斗,现在不用她说话,就有人替她出手教训别人,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她仰着脸看向齐慕远:“等禾苗插下去后,我打算回桂省一趟。伯祖父年纪大了,身体不大好,我想回去看看他。”
  齐慕远低下头来,亲了她一口,嘴角勾起:“也好。”
  两人一起长大,相交多年,平时遇到什么事都会跟对方商量。所以杜锦宁刚才虽有些话没说,他也能明白。
  想回去看望杜辰生是真,但不止如此。
  高产水稻的稻种出来了,虽说产量不低,但相对于京城周边的稻田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更不用说全国的稻田了。
  从今天宴会上那些贵妇们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了,稻种出售的消息一放出,肯定会引来哄抢。到时候相熟的官员打声招呼,你给不给他留呢?给他留了,那别人呢?再者,谁没有个亲朋好友?
  所以杜锦宁此时离京,是最好的选择。
  反正稻种的收益她一文钱不要,都交由户部专款专用,那么稻种售卖之事,自然由户部去头痛了。买到稻种的人,自然会感激她;买不到也别怨恨,这可跟杜锦宁无关。
  “你也别打着探亲的幌子。”齐慕远道,“稻种卖出去后不是要修水利吗?你是桂省人,现在出息了自然要回馈乡邻,就把这次的收益拿到桂省去修个水库什么的吧。你是大司农,修水利本是你份内之事,你亲自去看看,别人只能说你敬业。”
  “哈哈,好主意,甚得我心。”杜锦宁伸手揉了揉他的脸颊,“你咋这么聪明呢。”
  齐慕远把她作乱的手抓在手里,道:“到时候我会找一个桂省的案子,跟你一起过去的。”
  “皇上会答应吗?”杜锦宁问道。
  齐慕远看她一眼:“你还不清楚自己对大宋的重要性?”他指了指天快黑了仍然十分热闹的街道,“这些繁华,你起码有三成的功劳。”
  在杜锦宁每日在庄子上忙碌的当口,赵晤已让人把银票和身份证弄出来了,并用了四个月完成了第一代身份证的发放。在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后,整个大宋放开了路引。
  虽说放开路引只有半个月时间,但京城真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地热闹起来。
  杜锦宁对大宋太重要了,她要出远门,就算齐慕远不说,赵晤也要派他保护杜锦宁的。
  ……
  第二日,杜锦宁一早起来,洗漱完毕后穿上了朝服。
  “唉,有个官阶比我还高的老婆,我这压力也是蛮大的。”齐慕远看着杜锦宁朝服上的补子,十分感慨。
  杜锦宁“噗嗤”一声笑了起来,拍了拍齐慕远结实的胸膛:“小齐啊,你这话要是传出去,会被人打死的。”
  杜锦宁升官是跟坐了飞机一般快,直接从从六品“嗖”地一下窜到了正三品;按步就班的齐慕远升官也不慢。
  杜锦宁结束失踪状态时,齐慕远就因为在清除世家的过程中立了功,直接升到了正五品,有了上朝的资格;前段时间他查了一个案子立了功,正好大理寺有人致仕,他的上司往前挪了一个位置,赵晤愣是扛住了朝臣的反对,把齐慕远提了上来,让他成了从四品官,也就只比杜锦宁低两级。
  跟两人同一届的关嘉泽、方少华等人因为在三年期满后考评上优,才从正七品升到从六品。而更多的人,还在原地踏步。
  “我这一上朝,祖父的压力才大呢。”杜锦宁叹道,“以后,我还是少上朝吧。下次皇上要提拔你,你也推辞一下,别升得太快,让祖父有压力。”
  齐文聪虽是个闲职,却也是正三品官。齐伯昆是正一品,杜锦宁是正三品,齐慕远是从四品,一家四口都站在朝堂上,实在不合朝庭的用官准则。
  “我正要跟你说这事呢。祖父跟我说了,近期他的位置要动一动,父亲要外放。”齐慕远道。
  齐伯昆的位置要变动,完全在杜锦宁的意料之中。
  三卿六部,以齐慕远的资历和在赵晤面前的地位,占个三卿之位是妥妥没问题的。当时之所以做了吏部尚书,是因为他要为赵晤牢牢把持着分派官员的权利。这么个要紧的位置一旦让世家人占了,赵晤想要调派安置官员,都要受到掣肘,做皇帝做到连任谁做什么官都没办法自主,一辈子就只能是个傀儡了。
  要不是杜锦宁忽然做了大司农,齐慕远官职太低又配不上杜锦宁,赵晤还想让齐伯昆在那个位置上坐下去呢。用谁都不如用齐伯昆让他放心。
  夫妻俩出门上了马车,在车上干吃了两块点心垫肚子,就已到皇宫了。茶水是不敢喝的,怕上朝的时候出状况。
  进了宫,一路往里走。
  杜锦宁今天穿的就是三品男装官服,梳的男子发髻,打扮成她原先男装的模样。开始大家还没注意。等杜锦宁进了大殿,站到吴证身后时,大家才跟发现新大陆似的,一个人瞪大了眼睛。有一个性子特别耿直的,指着杜锦宁差点叫了出来。
  杜锦宁倒是一派神情自若,拱手跟相熟的人打招呼:“吴大人,早啊。陈大人,您早……”
  “哈哈,杜大人早。”户部尚书陈大人就像不知道她要来上朝似的,笑呵呵地回了个礼,问道,“杜大人这是高产水稻收割完毕,有空上朝了?”
  这么一句话,就解释了为什么杜锦宁原先没有上朝、今天又站在这里的原因。
  “可不是。”杜锦宁还没回答,吴证就把话抢了去,“没看吴某前段时间也没时间上朝吗?今儿个跟杜大人一块儿站在这里,自然是早稻收割完了。”
  “高产水稻”四个字一出,大家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那边去了,再没人去琢磨杜锦宁上朝的事。
  “杜大人,你那五百亩田地,一共收割了多少石稻谷?”
  “四千石。”杜锦宁道。数目一会儿就要上报,没什么不能说的。
  大家都惊呼出声。
  “晚稻能扩大面积种植么?”有人问道。
  “时间赶不上,只能明天春天才能扩大了。”杜锦宁把昨天跟贵妇们解释的理由又说了一遍。
  大家甚是可惜。正想问她如何才能拿到稻种,就听太监高喝一声,赵晤从里面走了出来。大家赶紧噤了声。
  大家行了礼后,太监高高的嗓子又响起:“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他的声音还没落下,赵晤抬手止住了准备出列的大臣,看向杜锦宁:“杜爱卿,高产水稻的产量可出来了?”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可见他对此事的重视。
  杜锦宁赶紧出列:“湿稻谷在除去水份重量后,平圴亩产八石。五百亩田地gòng chǎn稻谷四千石。”
  大殿里顿时一片吸气声。
  饶是原先就知道亩产八石,现在听到五百亩田地产粮四千石,大家仍然感觉十分震撼。
  赵晤尤嫌不够,问道:“四千石,这仅仅是早稻的产量吧?加上晚稻,这五百亩田地的粮食产量岂不是能达到八千石?”
  “如果风调雨顺,八千石想来没问题。”杜锦宁道。
  晚稻要比高稻产量要高,所以这个产量杜锦宁还是有把握的。
  果然,“八千石”三个字一出,大殿里又是一片吸气声。
  古代重桑农,皇帝都要装模作样去田里锄两下以示重视,官员们再不通庶务,也知道五百亩田地大概能产多少粮食。以一亩二石的产量算,双季稻,五百亩就是二千石粮食。
  现在,足足增加了四倍。
  想想那堆得跟小山似的粮食,每个官员都觉得,大宋恐怕再没有饿殍了。
  “天下无饥”,从古到今所有人的梦想竟然在他们所在的时代实现了,大家都振奋得不能自已。
  此前对杜锦宁一介女流站在这朝堂上、尤其还站在他们前面颇有微词的人,一个个都闭上了嘴,心悦诚服。
  杜锦宁没资格,谁有资格?
  农为国之本。粮食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盛世就不远了。谁能以一已之力,让一个时代成为盛世?盛唐时都没人敢说这话,杜锦宁却做到了!
  赵晤以为杜锦宁会马上上奏折将修路的提议说出来,却不想杜锦宁说完这句话,行了一礼,就退了回去。
  待有两个大臣议了其他事,鸿胪寺卿代曹鸿生上了远航顺利归来的折子后,杜锦宁才出列提出了修路的建议。
  开始大家还不以为然。谁都知道修路好,可修路要钱啊。但立碑和以工代赈的法子一出,大家看向杜锦宁的目光就变了。
  “臣觉得,以工代赈这法子,有百利而无一害,极为可行。臣赞成杜大人的提议。”吴证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杜大人此法甚是高明,臣觉得可行。”户部尚书陈大人立刻道。
  “臣附议。”
  “臣附议。”
  还没等几个老臣站出来支持杜锦宁呢,哗啦啦就有一堆人站出来附议。
  开玩笑,这种事又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在朝堂上支持了杜大人,起码买稻种的时候好歹能卖个面子吧?此时不附议,更待何时?
  洪华忠几人傻了眼,赶紧出列附议。否则,他们就成了异类了。


第882章 回乡
  杜锦宁说要回桂省,但总得等插完秧后看着禾苗缓青,天气凉一点才好上路。一直又过了大半个月,她才得以成行。
  根本不用她和齐慕远开口,赵晤就直接派了齐慕远与她同行,除此之外还派了五十个御卫护卫。
  “你非得回去不可?”陈氏一脸不赞同地问道。
  老家那边,杜辰生虽然去世了,但杜老太太牛氏还在;杜云年一家就不说了,杜云翼一家也都是见利忘义之辈。
  这些人看不到杜锦宁如今的富贵,还能因为路途遥远,没有像吸血虫一般巴上来。杜锦宁回乡这么一招惹,她就担心再也甩不掉这些群麻烦。
  “娘,以前出远门要开路引,咱们能把他们禁锢在桂省。现在路引取消了,他们可以随意走动。您想想,他们会不会到京城来找咱们?”杜锦宁问道。
  陈氏一怔。
  她还真没想过这些问题。
  “他们找上门来了,咱们就得接待,否则必然闹得满城皆知。本来就有人想要看我的笑话,这么一闹,丢的可不仅是杜家的脸,还有皇家的颜面。”杜锦宁又道。
  陈氏的脸色就不好看了,恨恨地骂道:“这群狗东西。”
  “我一直对那边fēng suǒ xiāo息,他们并不知道我恢复了女子身份,并被封了长公主,还以为我一直在润州做官呢。这次回去跟他们说清楚。等他们知道我是女子,还出了嫁,想来也就没有了上京跟咱们过好日子的想法了。”
  陈氏点点头:“倒是你想得周到。”
  “那您到底去不去呢?”杜锦宁问道。
  “去。”陈氏这一回十分干脆地答应了。
  杜云诚的坟还在桂省漓水县桃花村,陈氏跟丈夫感情深厚,这些年没能去给丈夫上坟,告诉他几个女儿的情况,陈氏心里不是不掂记的。
  只是她十分明白,逝去的人已逝去,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她得把杜锦宁放在第一位。在回去给丈夫上坟和不给女儿招惹麻烦之间选择,她肯定选择后者。
  现在知道麻烦是避不了的,得主动上前解决,她自然不肯让女儿孤身一人回去面对那群极品。
  “那您收拾好东西,后日咱们启程。”
  这年头,没有橡胶,没有适合的钢材做避震,乘马车走陆路是一件很酸爽的事情。有陈氏同行,杜锦宁仍选择先走一段陆路,再乘船南下,上岸后再走一段陆路的行程。
  如此在路上辛苦了差不多一个月,一行人终于到了桂省。
  “太太、公主,宅子都收拾好了。”快马加鞭提前两天到桂省的沈明在城门外迎住了他们。
  沈明就是原先齐家宅子看门老头沈老头的孙子。沈老头跟儿子还在桂省看宅子,孙子沈明却跟着齐慕远上了京城当差。现在沈明在公主府里做了个管事,这次自然一起回来探望祖父母和父母。
  “可惊动了我伯老太爷他们?”杜锦宁问道。
  她们在葫芦巷的宅子,早在杜锦宁考上进士不久就卖给了梁先宽。她们不再打算回来住,梁家又需要用那个园林来做展示样板,所以一拍即合,做了交易。
  杜锦宁她们回来,是准备住在齐家的宅子里。大家族讲究根基,齐家这个是祖宅,并不打算出售,就算不住人,也一直留着的。
  沈明摇摇头:“公主,伯老太爷似乎很不好。小人便让小人的祖父别跟他们说,等您到了再做决断。”
  杜锦宁的心一沉。
  她这几年虽然没回来,却没断了跟杜寅生的联系。每年过年都会给杜寅生送上年礼,偶尔也会有书信往来。
  不过她也知道杜寅生年纪大了,四叔的身体也不好,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她失踪那一年多,则特意在她去润州的时候就写了信过来,说她要埋头研究高产水稻,可能没法经常联系,给杜寅生打了预防针。那年的年礼是齐慕远以她的名义派人送的,并没有说她失踪的事。
  杜寅生的身体一年比一年不好,她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在这个当口回乡一趟。
  “你们分散着进城,到了城里一部分人自己找地方住,另十个人在不惊动邻里的情况下住进齐府。”杜锦宁吩咐御卫小队长钟瑞根。
  “是,公主。”相处近一个月,钟瑞根也知道了宁国长公主低调的性子了。
  一路行来,以杜锦宁的身份,完全可以让沿途官员跪拜迎送的。可杜锦宁只把自己当作一般商人,悄悄的路过,不惊动任何人,沿途住店打尖也是住客栈,连驿站都不去。
  吩咐完了杜锦宁就不管御卫了,直接乘马车进了城,直奔葫芦巷,进了齐府。
  “娘您累不累?要是不累,洗漱一下咱们去伯祖父家。”杜锦宁问陈氏。
  “还好,不算累。”陈氏道。
  大家便分头洗漱,一盏茶功夫后,一起去了杜寅生家。
  临出门前,杜锦宁叮嘱随行的青木与观棋:“不要叫我公主,只唤我为少爷。”
  她又看向陈氏:“娘,如果伯祖父真不好,我是女子的事,别告诉他了。”说着,她又望向了齐慕远。
  齐慕远点点头:“放心,我们明白的。”
  杜寅生他也是见过几面的,深知杜家的这位老人一心想让杜家子孙出人头地。杜锦宁考上进士做了官,压住了省城嫡出的杜哲彦那一支,让杜寅生深觉对得起去世的老父了。杜锦宁是他的骄傲。
  现在在他弥留之际,告诉他杜锦宁是女子,就算杜锦宁做了长公主,想来对杜寅生的打击也是很大的。
  与其让老人临死前留下遗憾,不如让他带着那份得意与骄傲溘然长逝。否则,就太残忍了。
  此时是初秋的傍晚时分,太阳的余晖仍十分明亮。
  杜锦宁亲自叩响了杜家的大门。
  “谁?来了。”一个少年的声音从里面传来,门“呀”地一声被打开,露出了一个头来。
  发现是陌生人,他愣了一愣,问道:“你们是谁?”
  “福哥儿,是我。我是你四哥杜锦宁。”杜锦宁道。
  少年虽然长大了,但仍有几分小时候的模样。
  杜锦福瞪大了眼睛。


第883章 药到病除
  “这是我母亲,你三伯母。”杜锦宁指了指陈氏。
  陈氏冲他一笑:“福哥儿。”
  杜锦福“啊”地一声转头往回跑,跑了两步大概觉得不妥,又跑了回来,结结巴巴地唤了一声“三伯母,四哥”,又在杜锦宁的介绍下唤了“齐哥哥”,引了他们进去。
  杜锦宁问道:“伯祖父和伯祖母可好?”
  杜锦福的神情黯了下去,摇摇头道:“祖母尚可,祖父不怎么好。”
  这宅子原先住着杜哲彦几房加好些奴仆,面积挺大。可现在似乎隔了大部分出去,只留了一小部分,隔成了两进小院。不一会儿的功夫,杜锦福说“到了”。
  院子里没有人,正房处倒有说话声,不等他们进去,门帘一掀,走出一个年男子来,手里还拿着一张纸,似是郎开的药方。
  见了杜锦福,他唤了一声:“少爷。”
  杜锦福停住脚步:“郎怎么说?”
  那人低下头去:“说抓付药试试。”
  杜锦福嘴唇动了动,挥手道:“去吧。”
  “到底是怎么样了?”杜锦宁忍不住问道。
  “去年受了风寒,咳嗽了好几个月,吃了多少药都不见好,日夜咳嗽,睡不好吃不下,身子骨垮下去了。”杜锦福今年不过十三四岁,说起话来却十分老成,面郁色甚浓。
  这事杜寅生也在信里说过。
  杜锦宁恨不得马进屋,却又担心杜寅生受cì jī,道:“你先进去禀告一声,说我跟我娘来探望他老人家了。”
  “稍等。”杜锦福进去了一会儿,很快出来,“快请。”
  话声刚落,杜云昌夫妇从屋里迎了出来。
  杜锦宁也顾不得寒喧,只跟他们见了礼便进了屋里。
  “宁哥儿……”杜寅生被蒙氏扶着勉力坐起来。
  “伯祖父,快快躺下。”杜锦宁连忙走了进去,扶住了杜寅生。
  几年不见,杜寅生苍老了许多,人更是消瘦得厉害。
  “伯祖父,我亲自来给您道喜了。”杜锦宁一掀前襟,跪了下去,“我种出了亩产八石的高产水稻,皇封我为大司农。”
  “真的?”杜寅生一把抓住杜锦宁的手,“亩产八石?大司农?”
  “对。”
  杜寅生皱着眉,歪着头想着:“让我想想啊,大司农是几品官来着?”
  “正三品,伯祖父。”
  “正、正三品?”杜寅生的胡子都颤抖起来。
  “是的,伯祖父。”
  “正三品,正三品……”杜寅生喃喃念着,昏花的眼睛流出了眼泪。
  “伯祖父,我今年才十九岁呢,已是正三品了。再过几年,又当如何,您不想看到我这个杜家的子孙站在更高的位置吗?福哥儿今年十三岁,也该下场了吧?待我提点提点他,明年春天,他必能一举考秀才。伯祖父,咱们杜家的显赫还在后面呢,您可得把身体养好,好看着我站到更高处,也看着福哥儿金榜提名。”
  杜锦宁一席话说得杜寅生激动起来。只是这么一激动,他忍不住咳嗽起来。
  杜锦宁站了起来,转头道:“孙太医,有劳了。”
  人郡身后走出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他朝杜寅生拱了拱手,道:“杜老太爷,我是皇特意派来给您诊病的。”
  刚才杜锦宁那句“孙太医”,屋里的人可都听见了,蒙氏和杜锦福等人都激动起来,原先给杜寅生看病的那个郎则睁大了眼睛。
  桂省地处偏远,医疗水平不高。而“太医”二字往往代表着大宋的最高医术。孙太医一出,顿时给了大家极大的希望。
  “快快,让孙太医看看。”蒙氏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手忙脚乱地将杜寅生的袖子掀起,让孙太医诊脉。
  孙太医拿了脉,又看了看杜寅生的舌苔,问了几句病情,点头道:“虽说这病拖得久,伤了些根本,但并无大碍。只要吃一段时间药,调养一番,能好起来。”
  “真的?”不说蒙氏等人,便是杜寅生自己都惊喜不已。
  虽说他已看淡了生死,但能活着,谁愿意死呢?更何况杜锦宁给他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他更不愿意死了。
  孙太医点点头:“调养需得用些名贵药材。不过皇得知杜大人回乡探病,特意赐了一批药材,足够杜老太爷把身子养好了。”
  杜锦宁见杜寅生向她看来,点头道:“正是。皇还问起您呢。我小时候的经历皇都知道。他说要没有您,我也不能读书成才。他说要好好感谢您呢。”
  杜寅生激动得脸都红润起来,连连道:“当不得,当不得。”
  他倒不是因为得皇赐药而激动。
  他一个普通老童生,皇知道他是谁啊?皇能派太医来,又赐了名贵药材,可都是看在杜锦宁的面子。
  这说明杜锦宁极得皇的看重。
  这会子他终于相信杜锦宁年仅十九岁,当正三品的大司农了。
  他抬起手来,朝孙太医作了个揖:“还请孙太医好好给我诊治,我还想看我家宁哥儿做更大的官呢。”
  “伯祖父您放心,孙太医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太医,家学渊源,医术十分高明。有他出手,必然药到病除,让您彻底好起来。”
  人生了病,最怕的是自己都没有了活下去的信心。现在杜寅生精神大振,再加他得的也不是什么绝症,孙太医治愈的把握又大了几分。
  “我带了一些家传的止咳药来,拿些温水来调着先喝下。我再给你做针灸,配合药浴,三管齐下,你这病能好。”孙太医又给了杜寅生一剂强心针。
  杜云昌立刻叫妻子去端温水。
  杜锦宁说孙太医医术厉害,还真不是安慰杜寅生的。经过孙太医的诊治,不过几日,杜寅生的咳嗽轻了许多,晚也能睡着觉了。
  人一旦吃得下睡得着,再调养调养,身体慢慢好了起来。蒙氏和杜云昌等人感激不尽。
  杜锦宁也没闲着,果真抽空指点了杜锦福几日学问,末了她对杜寅生道:“放心,福哥儿这水平,明年童生试是必的。”
  一家子喜不自胜。


第884章 怀孕了
  待孙太医回到齐家,杜锦宁问他道:“我伯祖父的身体真的完全好了?”
  孙太医看了她一眼,眼神诧异:“哪有那么容易?我说那些话,不过是宽慰病人。”
  杜锦宁希冀的目光黯淡了下去:“那您的意思是……”
  “如果是年轻人,这么调养那自然是可以完全好起来。但你伯祖父上了年纪,原先身子骨就不大好。现在虽然止住了咳嗽,人看起来也精神不少,但还是亏了身体,往后是要比平常人更容易生病了。一旦生病,想要痊愈就得花更大的力气。”
  杜锦宁默然。
  孙太医跟杜锦宁相处了一个月,已十分了解杜锦宁的为人了。杜锦宁虽然曾女扮男装犯过欺君之罪,但却是个赤诚君子。谁对她好,她会以十分的心意去回报对方。
  他知道,对杜寅生隐瞒她是女子的真相,对杜锦宁来说是一份压力。她不希望杜寅生从别人嘴里得知这件事。
  家中世代都是太医,能做太医几十年而不被砍头受牵连,孙太医十分知道为医之道。
  他们可以帮病人治病,可以客观地道出病人的身体状况,却不可以对病人及家属指手划脚。一旦多说了几句话,就容易卷入家庭纷争中,徒惹麻烦。
  所以他们的处世态度,就是谨言慎行。
  但杜锦宁是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心胸宽广、为人坦荡;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却谦和有礼;心怀慈悲,一心以苍生社稷为重。虽然是女子,短短一个月还是让孙太医为其折服。
  此时他忍不住要多几句嘴:“公主,恕下官直言。令伯祖父这次能撑过来,还是多亏了您跟他说的那些话,他把杜家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您身上。要是您说您是女子,已嫁作他人妇,就算您被封为了长公主,您所获得的所有荣光也不再属于杜家。听到这话,令伯祖父的精神估计会马上垮下去。他现在的身体,经不住这样的折腾。”
  杜锦宁本就在犹豫,听到这话,她立即做了决断:“既如此,那就让伯祖父永远不知真相吧。”
  虽然下了这个决定,她还是找了个机会,跟杜云昌将这事说了。
  杜云昌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
  “我这次回来,一来是探望伯祖父,二来也是想将真相亲口跟伯祖父说出来。欺瞒你们所有人,是我不对。但他的身体,让我决定将这事隐瞒下去。”
  “我以为……我以为你只是长得比较俊。”杜云昌艰涩地道,似乎还是难以接受杜锦宁是女子的事实。
  杜锦宁笑了笑:“看,连您都难以接受,更不用说伯祖父了。”
  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揉了揉脸:“伯祖父一直希望杜家的孩子有出息。”
  结果有出息的,却是一个女子。这对于古代不把女孩儿当自家人、而是泼出去的水的男子而言,是根本没办法接受的。
  杜云昌低着头:“放心,我不会跟父亲透露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