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农家日常-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啊?”杜锦德愣了一愣,转头看向杜锦宁,却见杜锦宁低着头,不知在想什么。
他转过头来的,看向关嘉天,见关嘉天板着一张脸,目光锐利,他心里慌慌地点了点头:“是。”
分家的时候,作为杜家男丁,他也在场,是亲眼看着杜辰生与杜锦宁签了断绝文书的。他可不敢跟关嘉天撒谎。
“作为杜家儿孙,在分家时杜锦宁这一支不光没有分到杜家的半点财产,而且还一次性给了你祖父祖母四十年的养老钱,算是买断了血脉之恩,可有此事?”关嘉天又问,态度颇咄咄逼人。
“是。”杜锦德只得道,心里却越发慌张。他又转头看了杜锦宁一眼,可杜锦宁仍然垂着头,看那样子似乎是被严厉斥责过,颇有些垂头丧气的模样。
杜锦德越发慌乱。
“既如此,杜锦宁就跟你们杜家没有半点关系,跟去世的杜辰生更是没有了什么瓜葛。你跑到润州来报丧,杜锦宁还往皇上报请丁忧,这是什么道理?”关嘉天的语气越发严厉起来。
“这、这……”杜锦德汗都冒出来了,“我我我……我不知道。我爹叫我来,我就来了。”
杜锦宁低着头,小声地在旁边解释道:“我以为,就算签了断绝文书,他好歹也是我亲祖父……”
“如果你不做官,你想怎么为他守孝都行。可现在你是朝庭官员,为一个跟你没什么关系的人报请丁忧,这是拿朝堂当什么了?把皇上摆在哪里?”关嘉天斥责的声音更大了。
杜锦宁低着头,没有说话。
“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为一个没关系的人报请丁忧,满朝堂的人还有谁做事?一个个都跑回老家歇着去了。”关嘉天仍然不依不饶。
杜锦德本就是个庇护在父母翼下、没经历过什么大事的人,年纪也不过十**岁,被关嘉天这一训斥,禁不住浑身颤抖。他也低下头,不敢动弹一下。
关嘉天还没完,继续斥责杜锦宁:“皇上本打算允你丁忧,可叫人一查,就发现你与杜辰生断绝了关系,十分生气,特意下旨让我训斥于你。如再有此类举动,定革职查办,以儆效尤。”
“是。臣再不敢了。”杜锦宁赶紧站起来朝京城的方向行礼。
关嘉天微一颔首,扫了杜锦德一眼,仍语气冷硬地对杜锦宁道:“你好好在家反思两日,两日后再来上衙。”说着,转身拂袖而去。
杜锦宁恭送他到廊下,站了一会儿,这才回了杜锦德房里,看了看他,却没有作声。
杜锦德心里的惶恐仍未退去,问杜锦宁道:“这件事,对你可有影响?”
“影响肯定是有的。”杜锦宁苦笑道,“给皇上留下了坏印象,以后想要升官,怕是不容易。”
杜锦德沉默下来。
好半晌,他才道:“等过几日我病好了,就回去。你安心在此做官吧。”又歉意道,“伯祖父和我爹没弄清楚就派了我来报丧,影响了你,实在是对不住。”
“二哥你快别这么说。”杜锦宁道,“谁知道会这样呢。我以为虽然签了断绝文书,但血脉是隔不断的。谁知道会是这样……”
说着,她摇了摇头。
“那三婶……”杜锦德又问。
杜锦宁想了想:“我让我娘跟你回去。不过我不丁忧,是因为跟你们断绝了关系,这一点须得跟知县甚至知府说清楚,否则必会有réndàn劾我不孝。以后县令和知府大人那里……”他看了看杜锦德,十分内疚地道,“可能我就照顾不到你们了。”
“……”
杜锦德很是震惊,结结巴巴地道,“你、你的意思是说,你要把跟我们断绝关系的事告诉县令大人?”
“这是肯定的。”杜锦宁点头道,“不告诉他们,他们肯定要弹劾我。作为地方官,他们有这样的监督责任,否则就是他们失职。”
杜锦德心里顿时一团乱麻。
因为杜锦宁小小年纪就成为状元,进了翰林院,前途无量,县令自然要卖人情给杜锦宁,不光把杜辰生和牛氏看得死死的,不让他们上京,对杜云翼一家也有所关照,逢年过节地给派人去慰问一番。
张氏是个十分精明能干的女人。当初能抓住一切机会攀上杜锦宁这棵大树,此时县令折节相交,她立刻打蛇随棍上,经常去县令府上拜访县令太太,逢年过节送些礼物。人家看在杜锦宁面上,自然也好生款待,备价值相等的礼物回礼。这么一来二去的,两家也算走动了起来。
也因此,杜云翼一家在漓水县十分有面子。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做账房的,以前是看东家的脸色,现在是东家看他们的脸色。东家遇上麻烦解决不了,张氏去县令太太那里走一遭,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事情就能得到解决。于是杜云翼的薪水直接翻了两番,直让东家把他当祖宗供着。
县里的几家世家,因为杜锦宁的关系,对杜云翼也以礼相待。
现在,陈氏要回县里去,说她们这一支跟杜家断绝了来往,与杜云翼一家没有任何关系。那些看在杜锦宁面上礼待杜家的县令和世家,岂不是直接翻脸不认人,再不给杜云翼面子?原先想让杜云翼帮忙、遭杜云翼拒绝,或是欺软怕硬,妒忌他们家的人,岂不就要欺到他们头上来?
想一想这些后果,杜锦德就不寒而粟。
“四、四弟,能不能、能不能想想办法,不要跟他们说?”杜锦德说完这话,脸色就发红。他也知道自己的要求过份了。
可没想到的是,杜锦宁却沉思道:“让我想想。”
杜锦德立刻升起了希望,同时在心里感慨:四弟真是好人啊。以前祖父和家里人这么待他,他还能为家里人着想,不计前嫌,真是个心胸宽广的人。也许这样的人,才能做大事吧。
杜锦宁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眸一亮:“有了。”
“四弟,你想到好办法了?”杜锦德兴趣地问道。
杜锦宁点点头,旋即又歉意地看向杜锦德:“不过我这个办法,可能对二哥你不大好。”
杜锦德愣了一愣,问道:“怎么个不好法?”
“其实如果你说自己走岔了道,没有找到润州,更没见到我就把盘缠花得差不多了,只能边想办法赚钱边往回走。我没接到你报丧,自然就不用回去丁忧了。只是,这样你就得担责任了。”
第796章 陈氏离开
杜锦德眼睛顿时一亮:“好,这样好。”不过旋即又道,“这样的话,县令不会往上报吗?”
杜锦宁摇摇头:“你从漓水过来,就走了一个多月,回去又走这么久,来回就去了三个月了。回去的途中要想办法赚盘缠,这一耽误就两三个月,如此大半年就过去了。你不回家,县令也不会轻易写奏折往上报。”
杜锦德的眼眸渐渐亮了起来。
杜锦宁的嘴角也勾起了一个微微的弧度:“等你回到家,县令再让人送信给皇上,需得花上一个月。待皇上下旨让我回乡丁忧,我再从润州出发去漓水,途中又得走一两个月。如此还没回到漓水呢,一年时间就过去了,回去毫无意义,丁忧已没有了必要。而这件事追究起来,谁也不用担责任,毕竟太远,交通又不方便。”
“对呀,如果我在途中赚不够盘缠,耽搁的时间再久点……”
他没说完,跟杜锦宁对视一眼,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敛了笑,杜锦宁道:“盘缠的事你放心,我回去的时候,我给你三百两银子的盘缠,够你在外面花销几个月了。”
何止几个月,只要不大手大脚,就凭他们主仆三人,花上几年都花不完。
杜锦德顿时心花怒放,站起来给杜锦宁深深一揖:“多谢四弟厚赠。”
“不用客气。”杜锦宁摆摆手,又道,“既然找这个借口,我娘就不回桂省了,否则这个谎就圆不了。”
杜锦德十分赞同地道:“确实没必要回去。来回奔波,三婶也吃不消。”
“行了,你好好养病,等你身子养好了再往回走也不迟。”杜锦宁站了起来。
“四弟慢走。”杜锦德送了她两步,便被杜锦宁止住了。
看着杜锦宁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杜锦德顿时兴奋的不行。
跟杜锦宁有了共同的秘密,他顿时觉得跟堂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而且三百两银子是笔大钱,回去肯定不用跟父母和兄长说,就当是劳务费自己私藏了。以后跟兄长分了家,就可以拿出来买田地铺面了。
再者,有了这么个把柄,等下次再来,如果自己提出留在润州帮衬,想来婶娘与堂弟也不会拒绝,定然给他找个好差事……
杜锦德越想越美,只觉得身子都轻了不少,精神也好了起来。
事已办妥,齐慕远回了京城,杜锦德这里不再被下药,过了两天身体就好了起来。
养好了身体,他怀揣着杜锦宁给他的银票,带着两个下人悄悄离开了润州。
杜锦德离开半个月后,杜锦宁就准备送陈氏离开。
“宁儿,娘舍不得你。”陈氏紧紧地抱住杜锦宁,眼泪簌簌而落,半天舍不得松手。
她虽然知道杜锦宁拿到了免死手谕,杜锦宁也对她隐瞒了手谕的作用有限,但对于女儿,她是永远不放心的,总担心会出状况。
“娘,您只是回乡探亲,又不是不回来了。”杜锦宁拍拍陈氏的后背,笑道,“您可别回了桂省就舍不得回来,别忘了这里还有你儿子呢。”
她扶着陈氏站直身体:“半年,最多在桂省住半年,你就回来,听见没有?要是大伯母和二伯母对你不好,你就马上回来。”
陈氏也知道这是杜家门口,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少。现在就已有人朝这边凑过来了。有些话,她不好说。
其实这阵子,她把该说的、不该说的话都说完了。
她抹了抹眼泪,点头道:“好,娘就住半年。”
“行了,时辰不早了,赶紧上车吧。”杜锦宁道。
“你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听见没?要是我回来看到你瘦了,定然饶不了你。”陈氏道。
这些话的意思,也只有她们母女能明白。
“我知道了,娘。”杜锦宁道,“您也一样,一定要保重身体,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好好保重身体。否则不光是我,便是姐姐们都不依的。”
“嗯,好。”陈氏红着眼睛,一个劲地儿地点头。
“上车吧。”
陈氏在丫鬟的搀扶下,上了马车。
看着马车辘辘向前,站在杜锦宁身后的姚书棋忍不住低声道:“少爷,为什么不让太太跟二少爷一起走呢?”
杜锦德来报丧他是知道的,杜锦宁也跟他解释了皇上因断绝文书不许她丁忧、她只得让杜锦德撒谎的话。
陈氏此行,她跟姚书棋的说辞是,因她不能回乡奔丧,陈氏也不能回去,心中不安,便想回乡看看。
姚书棋对陈氏与杜锦宁的做法,十分理解。
只是看着陈氏带的都是新买的下人和几个护院,在杜家做了好几年的老下人几乎没带,心里总有些不安,生怕这一路上会出事。因此才有了刚才的话。
“你也知道我叫二少爷撒谎的事,他现在还不能回去。所以只能是太太一个人回乡。不过这么多下人与护院,路上也还算太平,不会有事的。”杜锦宁道。
姚书棋点了点头。
陈氏走之前与跟她有交情来往的邻居太太们解释过了的,因此她这一走,倒也没人来问。
杜锦宁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此时已是四月,几个老农早已在她的吩咐下选种育苗,庄子上的佃农们将田地细细地犁过耙过,底肥也施得足足的。
工部的吴尚书早在前几个月前就已在工部建立了一个有五个官员的新部门,专门进行农业肥料的研究。在吴尚书的示意下,这个部门的那个姓范的主事特意带着人跑了润州一趟,跟杜锦宁探讨了一番。
杜锦宁倒也不藏私,挑一些这个时代的人能理解的理论说了说。
不过,就算这样,几个月过去了,这个部门也没研究出什么成果。
她用的仍然是农家肥。
关嘉天和陶华晖接杜锦宁的规划让人挖出来的水库,已在春天下雨时开始蓄水了。杜锦宁田地里的水利建设也已建好,几十亩旱地早已施肥灌水耕地,改造成水田等待插秧了。
庄子上的人都已算是熟手,在姚书棋和宋庄头的监管下,根本不用杜锦宁操心,一切井然有序,开始了早稻的种植。
他们种植的,就是杜锦宁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
第797章 六月
农历六月的天气,十分火热,可宫里的宫女、太监们,却都瑟瑟发抖。
刚才一个太监被拉了出去,直接杖毙,原因就在于他给世家传递了宫里的消息。
大殿里,吴公公将一杯放凉了的花茶端到赵晤面前,劝道:“皇上,您喝口茶吧。”
赵晤虽然仍十分生气,却不会对跟了自己十几年的吴公公乱使脾气。
他接过茶盏,吩咐道:“宣齐伯昆觐见。”
不一会儿,齐伯昆匆匆进了宫,给赵晤行礼问安。
赵晤不等他说话,就嚷嚷道:“你说这些世家过不过份?平时在朝堂上一副好说话的样子,结果呢?涉及到一丁点利益,就给朕下起绊子来。他们把朕当成什么了?”
也不怪赵晤生气,原先赵晤将军权慢慢握在了手里,世家就摆出一副听话的样子,在朝堂上赵晤要施行什么政策,他们拦一拦挡一挡就放过去了。
可现在,关乐和去了南方后,开放了路引,繁荣商业,经过一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赵晤想在相邻的两个省逐步推广,就遭到了世家的反对。赵晤这一次没打算跟他们多说,直接下令施行,结果后宫就出了事。
当初赵晤上位,为了获得世家的支持,纳了不少的世家女进宫做妃子。而这一次,世家设了一个极周密的圈套,直接朝他的六岁多的长子下手,将其毒倒。齐慕远这些特务机构的人查了半天,也只查到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头上。
这让赵晤愤怒之极,却又无可奈何。他忽然发现自已手中的力量根本没用,人家直接就抄了他的后花园。
今天发现一个太监往宫外的世家递消息,他这才没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直接发作。
“大皇子如何了?”齐伯昆问道。
“已经没有性命危险了。”赵晤揉了揉眉头。
“查出来真与世家有关?”齐伯昆又问道。
赵晤点了点头:“表面上就是宫妃争风吃醋,手下的宫女忍不住替主子出头。其实内里如何,朕又怎么不知道?只是……”
他摇了摇头,不愿意再说下去。
后宫的事,十分复杂,这不是齐伯昆能插手的,毕竟郑太后也是世家的人。
他问道:“南边的事,是不是稍缓一缓?”
“缓,缓到什么时候去?”赵晤用力一锤桌子,恨恨地道,“商业繁荣不好吗?他们非得只许自己赚钱,不许百姓赚钱,不许朝堂税收丰盈,这是什么道理?我恨不得把这些蠹虫一个个杀死才好。”
“哼。”他冷笑一声,“航海这种有好处的事,他们就跟闻到腥味的苍蝇,全都飞过来了。”
齐伯昆默然不语。
齐慕远买下了杜锦宁手里的茶园,不可避免的占了远航的一份,份量还不小。为了这事,世家对他很有意见。只是因他是赵晤面前第一红人,他们又不愿意因为这个跟赵晤闹僵,便容忍了齐伯昆占的那一份子。
赵晤大概也因此而想起杜锦宁了,问道:“要不,我宣杜锦宁进京一趟,看看他在南方的事上有什么好办法?那小子聪明,没准能给咱们出个好主意。”
“皇上就不怕杜锦宁跟大皇子一样吗?”齐伯昆却不同意。
他可不想让杜锦宁进京来,跟世家对峙。就杜锦宁那小身板,能跟世家抗衡吗?赵晤这是病急乱投医了。
担心赵晤坚持已见,他又道:“再说,现在又是一季稻子成熟的季节。听说他现在种的就是新稻种,产量极高,这种时候叫他进京,新稻谷怕是要受影响。”
赵晤点了点头:“行吧,先不进京。”想了想,他又道,“等稻种收割,下一季的禾苗栽种下去后,朕再宣他进京。”
想了想杜锦宁要是为了新稻种进京,世家应该不会将矛头指向她,齐伯昆便没有阻拦。到时候,她也要来跟赵晤谈一谈丹书铁券的事,总要进京一趟。
“明日朕就派工部尚书去润州,看看新稻种的收割情况。”赵晤又道。
“是。”齐伯昆道。
想了想,他问道:“陆九渊他们什么时候去日苯?”
“据鸿胪寺官员来报,说渡边大师的身体还未好,所以继续往后推。”赵晤道。
本来陆九渊等人打算四五月份气候最好的时候前往日苯的,但临启程前,渡边山野却一下病倒了,休养了一个来月才悄见起色,所以行程就耽搁下来了。
齐伯昆又跟赵晤商议了一些事,这才退了出去。
润州,宋庄头等人看着被沉甸甸的稻穗,一个个欣喜若狂。
不用称量,凭眼睛所见,他们就知道这一季的稻子绝对比去年晚稻的产量还要高。至于有多少,那还得收割的时候称重才知晓。
近来一段时间,杜锦宁再不像以前那般呆在庄子上了,而是在在城里忙其他事。
宋庄头跟有经验的几个老农商量了一阵后,便骑了驴子,去了城中寻杜锦宁:“东家,稻谷可以收割了。咱们什么时候开镰?”
“要等京中来人。”杜锦宁道,“我已写了奏折送去京城了,最多一两日便有人来。你们先准备好。”
“好嘞。”宋庄头咧开嘴笑,“东家您真是厉害,研究出来的这新稻种,没准能亩产五石。”
杜锦宁笑道:“希望如此。”
“要不我们交五成租子吧?”宋庄头又道。
像这样的产量,而且一年两季,杜锦宁也才收两成租子,这让宋庄头心里不安。
杜锦宁研究出新稻种,就是整个大宋的庄农人家的大恩人。宋庄头觉得,不说交五成租子,便是交八成,他们也心甘情愿。
就算交八成,他们的收获也比以前要强。
“不用。”杜锦宁摇摇头,“多谢宋老爹你的好意,我既跟大家说过交两成,那就两成。”
“东家真是大好人啊。”宋庄头给杜锦宁发了一张好人卡,千恩万谢地告辞离开了。
第二日,工部的人就到了润州,仍是吴尚书带着官员过来。随行的,还有一个老熟人金公公。
第798章 杂交水稻的产量
这一次跟上次不同。上次吴尚书与金公公事先没有通知,直接来的润州。而且双季稻在大宋也不是新鲜事,稻田养鱼能增加产量的方法,杜锦宁也没有向赵晤报备过,只是写在了《种田记》的话本里,他们根本没想到在杜锦宁的指导下,亩产会增加那么多。
他们当时来的目的,只是想认证一下双季稻是否能在润州种植成功而已。
但这一次却不同。
杜锦宁来润州,除了种植双季稻外,就是要研究新稻种,这是赵晤派她到润州来,并且没有给她分派任何衙门具体事务的原因,也是关嘉天与陶华晖等人连她职责范围内的农事、水利都分担过去的缘故。
也因此,这一次的意义,跟上次完全不一样。
关嘉天、陶华晖和马剑三人听到金公公与吴尚书从京中过来,在收割那日也放下衙门的一切,跑到杜锦宁庄子上来亲眼认证新稻种的成功。
合作过一次,大家都已熟门熟路了,便是宋庄头面对宫里的太监和二品大员,都已淡定得很了。
大家去了田里,仍是金公公任指一块田地进行收割,同样是庄子上的精壮汉子组成的一只收割小队,如同杜锦宁在现代看到的收割机一般,金公公指哪里,他们就并排向前推进,不一会儿的功夫,那块田地就只剩了短短的禾茬与躺在地上的一束束的稻穗。
另有几人拿起地上的稻穗,走到边上经过杜锦宁指导木匠改良过的打谷机前,将稻谷脱粒,一颗颗饱满的谷子跳跃进谷桶里。
庄子上的这些汉子,比起前一次更加有劲儿。
在杜锦宁的带领下,他们去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今年眼看得稻谷比去年的还要好,而且宋庄头也说了,东家坚持按照约定来,只收两成租子,可想而见今年他们的收益会有多少。不说有盈余置产摆脱佃农的身份,至少生活能丰衣足食。
想起以后的日子都能这么好,而且越来越好,他们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力气。
宋庄头为了表达对杜锦宁的感恩之情,还是滔滔如江水的敬佩,一个劲的在金公公和吴尚书面前说杜锦宁的好话。
杜锦宁听得脸红,直接打断他的话:“别啰嗦,去把称准备好,一会儿收割完这亩田地就称种。”
“是,是。”宋庄头现在对杜锦宁的话无不依从。
其实称早就准备好了的,杜锦宁也就这么一说。不过宋庄头还是仔仔细细地把称检查了一遍,吴尚书和金公公也去过目了一遍,以保证一会儿称出来的重量都是真实的。
不一会儿,一亩田就收割了一小半,谷子都脱了粒,被宋庄头几人用箩筐都装到了一边,等着称重。
州衙户部的胥吏也在旁边等着了。一会儿他们要看称和记录稻谷的重量。
杜锦宁看差不多了,反正人手都是够的,那边割禾脱粒,这边称着,互相也不耽搁。
她便问道:“金公公、吴大人,咱们是不是可以开始了?”
“开始吧。”吴尚书从小兀子上站了起来。
庄子上的人收割,他们还可以让下人端个小兀子坐在阴凉处,称重就不行了,需得到太阳底下晒着站着,亲眼看着称,以免出差错。
毕竟领的是皇差,不能有半点差池。
杜锦宁一声令下,特意抽出来的四个庄稼汉便把一个个箩筐都挂到称上,户部的胥吏在称杆上滑动秤砣,很快读出了重量,另两个胥吏就在纸上记录数据。
为了节省时间,两杆称同时进行。金公公与吴尚书一人监督一杆称,看看户部的胥吏报数是否有误;关嘉天与陶华晖两人则监督记数的两个胥吏。
称完重量的装满稻谷的箩筐,被人挑到晒谷场上去倾晒,再把空箩筐挑回来,一会儿还要称重,扣除空箩筐的重量。
一个个箩筐被放上称再放下挑走;另一边,收割、脱粒、装筐同时进行,一个个装满稻谷的箩筐被送来,大家都紧张忙碌,却井然有序,不到半个时辰,这一亩田地的稻谷就收割完毕称重好了。
空箩筐的重量称出来后,吴尚书用手帕抹了一把汗,道:“好了,算一算看亩产有多少。”
两个胥吏顿时“噼噼啪啪”把算盘打得飞快,计算完毕后又重新算了一遍。确认无误后两者相加,最后报出一个数据:“五石三十九斤。”
大家一听,震惊之余,都笑得合不拢嘴。
吴尚书对杜锦宁赞道:“杜大人,了不起啊。这还是下田呢,要是上田,不得比这里多出一石有余。”
杜锦宁点点头:“应该差不多。”
当初袁隆平是慢慢摸索,从最初的杂交水稻研究到超级杂交水稻,有一个过程。而她把理论直接拿来用,直接奔超级杂交水稻去的。这产量也在她的预料之中。如果化肥农药能跟上,产量会更高。
这块田,是去年种玉米的旱地经水利改良而成的,能有这样的产量,她已经很满意了。
金公公与吴尚书去年来过,还亲自到这里来掰过玉米,倒也记得这块田。看到杜锦宁做的水利工程,把旱地改良成了水田,而且还获得了这样的高产,两人心里也是相当震撼。
“说起来,去年咱家带回去的玉米,皇上、太后娘娘和长公主殿下都特别喜欢。”金公公道。
杜锦宁笑道:“皇上的赏赐我也收到了,多谢金公公的美言。”
去年赵晤吃着玉米感觉味道好,又知道这东西容易种,今年已经叫人在御田里种了玉米,所以今年不需要金公公再在她这里带玉米回去了。
赵晤不光让人在御田里种,听到杜锦宁及齐伯昆说这东西的好处后,也下令让耕地少,土地贫瘠的地方种植玉米了。种子也不难获得,直接让这些省州县用粮食跟桂省换。
也因为这个,赵晤给杜锦宁赏了些金银绸缎,并许诺在她的功劳簿上记上一功。
“走吧,咱们去中田。”吴尚书道。
有了土质最差的下田下底,他对中田和上田的产量更加好奇了。
第799章 大捷
“六石七十三斤。”
“七石二十五斤。”
随着中等田和上等田的亩产量一个个报出,吴尚书激动不已。尤其是上等田的亩产报出来的时候,他捧着一捧稻谷,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跪倒田地里,老泪纵横。
他在工部呆了二十几年,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尤其是遇上灾年荒年,户部的官员无粮可放,承受着皇帝和民间悲惨景象的双重压力,又转过来向工部施压的时候,他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是别的官员感受不到的。
七石啊,这是什么概念?以往大宋的亩产只有两石,足足翻了三四番啊,而且这还只是一季稻谷的产量!
杜锦宁去年就已证实江南地区一年能种两季稻谷。一亩田地,一季七石,两季的产量就是十四石,是以前亩产两石的七倍。
七倍!
七倍啊!
能让粮食产量翻上一倍,都是吴尚书的梦想。可现在,杜锦宁却用事实告诉他,粮食产量能翻上七倍。
从此,大宋再也没有饿殍,百姓也不怕灾荒年景。他们能丰衣足食,吃饱饭已不再是梦想。天下无饥,这不再是文人笔下描绘的美景,而成了现实。
吴尚书放下稻谷,起身走到杜锦宁面前,深深作了一揖。他本想说一些感谢的话,可眼泪还在流,所有的一切都哽在喉咙里,让他说不出话来。
“哎,吴大人,您这是做什么?快别这样。”杜锦宁扶起他。
金公公用袖子民抹了一把泪,哑着嗓子道:“杜大人……功德无量啊!”
想当年,他就是家乡遇上灾年,无法活下去,父母都饿死了,他凭着父母省给他的那一口吃的,支撑着逃荒到了京城,却因年小无以谋生,无奈之下进宫做了太监。
要是杜锦宁早生二三十年,研究出了这样高产的稻种,他还用做无根之人吗?他有可能在家乡娶妻生子,奉养父母,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
“咱家回京,定向皇上为杜大人请功。”他鼻音浓浓地道。
“吴某也是。”吴尚书吸了吸鼻子,“吴某会竭尽全力,为杜大人请功。”
关嘉天和陶华晖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眼里也含着泪花,对于金公公和吴尚书为杜锦宁请功的话没有一丝嫉妒。
他们都是从县令这种最基层的官员做起的,最是知道民间疾苦。看着那些人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