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农家日常-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这些大臣为点小事,就在这里喋喋不休,实在叫人烦躁。
好不容易熬到下朝,他赶紧将几个大臣留了下来,把昨天的提议提出来,让他们讨论。
“皇上,这怎么行?现在社会安定,全是因为百姓们都老老实实地呆在他们的土地上干活。要是放开路引,整个大宋岂不是乱套了?”
“是啊,如此一来,就没人能控制住那些百姓了。他们东走西窜,全国都是流民。到时候还不知会发生什么乱子呢。这路引不能放开啊。”
赵晤的话头一出,几个大臣想都没想,直接反对起来。
这些问题,昨晚赵晤就跟齐伯昆好好讨论了一番,却没能拿出好的方案来解决。这会子一提出来就遭到这些人的反对,他甚是恼怒,拍了拍桌面,道:“安静!”
几个七嘴八舌的老臣赶紧闭上了嘴。
赵晤沉着脸道:“朕提出这个,不是让你们同意还是反对,而是让你们好好想想,有什么方法既可放开路引,又不会出现你们刚才所说的情况。”
几人你看我,我看你,定了定神,这才重新讨论起可行性来。
听着他们的议论,赵晤的脸色始终不大好看。
他虽是皇帝,但推行什么政策,并不是他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必须到朝堂上商议,并获得大部分大臣的支持。否则昏君出昏招,国将不国。
也因此,在提出这个提议之前,他得把一切的问题都想明白,并提出种种解决方案,才能在朝堂上说服那些大臣。
可这些人说的都是什么?!f
第684章 决心
“行了,你们都回去好好想想吧,两天之后,关于这个问题,每人交一份折子给我。”他忍不住打断了他们的话,一挥手,让他们退下。
几个老臣只得起身,向赵晤告辞。
“齐爱卿,你留下。”他叫住了齐伯昆。
几个老臣对视一眼,都有些头疼。
他们还想出去后找个地方,大家坐下来跟齐伯昆好好商议一番呢,可没想到皇上却把齐伯昆留下来。
唉,还是自己回去好好想一想吧。
待其他人都退出去后,赵晤苦恼地揉了揉眉头,道:“这个提议,既是杜锦宁提出来,还是宣他进来谈谈吧。”
齐伯昆点了点头。
本来觉得杜锦宁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能提出这个建议就不错了。至于如何施行,自有他们这些经验老道的老家伙来做。
但讨论来讨论去,他发现大家的思维似乎被什么框住了,完全跳不出窠臼,提不出建设性的好建议。越讨论,大家觉得问题越多,放开路引的方法似乎完全不可行。
可让皇上和他放弃这个方案,又舍不得。毕竟土地兼并问题放着不管,过上十几二十年,必会酿成大祸,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反正刚才已经放出风去了,说这是齐伯昆和赵晤一同商议出来的办法,那些世家即便要找麻烦,也找不到杜锦宁头上了。此时宣她过来问一问,也没有大碍。
就是有大碍也没办法了,这事实在是让人等不急。
于是邓易三人刚下朝不久,就见皇上身边的太监走进了翰林院。他们忙迎了出去。
“黄公公,可是皇上有什么旨意?”邓易问道。
“皇上有旨,宣翰林院修撰杜锦宁觐见。”黄公公尖着嗓子叫道。
邓易三人诧异地对视一眼。魏通笑道:“下官去叫杜大人。”说着,往后院去了。
邓易指了一件事把陶文居打发了,这才从袖子里递了一块玉佩给黄公公,腆着脸问道:“不知皇上宣杜大人是为了什么事?”
要是以往,跟翰林院这些人打好关系,对于皇上身边的太监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这些人以后会爬到什么位置上,谁也说不清,能不得罪他们,还是不得罪的好。
可今天黄公公看都没看那玉佩一眼,直接摆手道:“邓大人可别为难咱家,皇上宣杜大人有什么事,岂是我们这些小太监能知晓的?邓大人莫要为难我这无根之人。”
邓易暗骂了一声,却也不敢再说什么,只是把玉佩收回袖子里,心里暗暗打定主意,到时候套一套杜锦宁的话。
不管这位杜大人是如何的惊才绝艳,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孩子。十五岁是个什么状况,想一想自家那个蠢儿子就知道了。他就不相信凭自己的巧舌如簧,还套不出杜锦宁的话。
后院三人听魏通说皇上宣杜锦宁觐见,都心思各异:杜锦宁和齐慕远心里有数,表现十分平淡;可姚荣观就耐不住了,一个劲儿地问魏通,皇上为什么要召见杜锦宁。
“我不是递过一个农事问题的折子给皇上吗?想来就是问这个。”杜锦宁一副天真的样子,老老实实把事情交待了。
魏通和姚荣观心下一松,俱都拱拱手,口不对心地恭维道:“看来杜大人的高见,得皇上嘉许了,所以才召杜大人觐见。恭喜恭喜。”
“赶紧去吧,别让皇上久等了。”齐慕远在一旁道。
杜锦宁拱了拱手,直奔前院而去。魏通赶紧跟上。
“看来皇上很重视农事啊。”姚荣观感慨一句,眼珠转了转,看向齐慕远,“齐大人,要不我俩也写一张关于农事的折子,递给皇上?”
他其实并不想带上齐慕远。但要没有齐慕远的祖父,他的折子也递不到御前。
“不用了,我的长处并不在此。”齐慕远淡淡地说了一声,转身回了自己屋子。
“呸,拽什么!”姚荣观狠狠地啐了一口,没奈何,只得也灰溜溜地回了房。
这头,杜锦宁跟着黄公公走进大殿,就看到赵晤在批改奏折,齐伯昆也在一旁帮着整理。
她原打算伺立一旁,等赵晤把折子批阅完了再说的,可没想到赵晤下一刻就看到她了,直接将手里的朱笔一放,就朝她招手:“来来,到这边来坐。”
让太监搬了凳子来赐了座,他便迫不及待地问道:“杜爱卿既然提了这么个建议,想来必有什么好法子能解决开放路引后引起的各种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杜锦宁成竹在胸。
她虽不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但后世有着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的现成例子,她拿来用一用还是可以的。
“回答皇上这个问题前,臣想知道皇上和齐大人等在商议的时候都提了什么观点?”她问道。
要是赵晤皇威甚重,她在赵晤面前自然不会这么随意;但这几次见面,赵晤为人都十分随和,对人才也表现出求贤若渴的姿态,杜锦宁在他面前便没那么拘谨。
果然,听到杜锦宁这话,赵晤并没表现出不高兴,而是将几个大臣的顾虑都一一说给杜锦宁听。
末了他忧心忡忡地道:“我也很担心此令一出,因将大乱。到时候再想收拾这个烂摊子,不容易。一旦世家以此为借口采取什么手段,好不容易稳下来的格局怕是要大变。”
看到赵晤两眼青黑,面露疲色,杜锦宁心里就微叹一声。
皇帝这位置看似风光,实则实在是不好当啊。
不改革,赵晤这位置也坐不稳;改革,又有风险,他从位置上被掀下来的速度可能更快。这个架空大宋存在几百年,积弊甚多,已到了不容赵晤有半分侥幸的地步了。
杜锦宁道:“纵观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都是困难重重,千辛万苦。所以,改与不改,就在皇上的一念之间。这就要看皇上是否能下定决心了。”
她这是要试探一下赵晤的决心。
别改革到了一半,遇到困难,再听大臣们抱怨一通,他就后悔了,到时候没准就拿她这个倡议者开刀。如果那样,她定然毫不犹豫地借死遁离开,不为这样的君主效力。而这个王朝,气数也就到头了。
她人小力微,在一个朝代轰塌之、百姓颠沛流离之际,“发展农业”这四个字就是一句笑话,她自然不会这么不自量力。保全自己、衣食不缺地安稳过好下半辈子,就是她的宿命。
第685章 在南边画了一个圈
赵晤其实也没拿定主意。他唤杜锦宁来,就是想问问有什么好办法。如果有好办法,自然就改革;要是没有好办法……
他的思维一滞,抬起眼来,看向杜锦宁。
他知道杜锦宁问这话的意思了。
没有好办法,也得改。因为他已经没有退路。主动改革,还可以控制;要是不改革,任由积弊沉苛继续严重下去,一旦有个触发点导致百姓暴动,那大宋王朝就进入风雨飘摇的时代了。
他一拍桌子,叫道:“改!”
杜锦宁望着他,心里全是钦佩与景仰。
下决心改革,把自己逼到刀尖上跳舞,而不是有一天过一天地享受皇帝的荣华。这种决定,可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她终于知道齐伯昆为什么会把全家老小的性命都压上,也要跻身于夺嫡斗争中,护赵晤登上皇位了。这是一位有雄心有抱负、心怀黎民的君主,确实值得有志之士拥戴。
她站起来深深一揖:“微臣愿为皇上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齐伯昆也紧跟着表忠心。
赵晤伸手虚扶了一下,示意他们起身。
待杜锦宁回到座位上,赵晤便道:“爱卿有什么好建议,尽管提出来。不成熟不要紧,大家可以商讨完善。”
“有没有不开放路引,也能促使商业繁荣的好办法?”齐伯昆问道。
经过刚才那番对话,他忽然不想这么急着改革了。他好不容易把赵晤扶上皇位,别还没把皇位坐稳,就被人撸下来。要改革,也要等几年,等赵晤把皇位坐稳了再说。
“没有。”杜锦宁丝毫不客气地道,“商品经济是什么,就是流通。不放开路引,如何流通?”
计划经济时代,出门就要介绍信,这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路引;做生意叫投机倒把,要被治罪,这跟古代的抑商政策也十分相像。两个时代的区别就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土地是国家的;而这架空大宋,土地是封建大地主的。
要想让百姓富起来,就要进行商品流通。这就是杜锦宁即将要进行的古代版的改革开放。
不放开路引,如何改革开放?
“地图有没有?全国的那种。”杜锦宁问道。
赵晤站起身:“跟我来。”
金銮殿后面那个大殿,是赵晤办公的地方,也是他的书房;偏殿里还布置了卧具,有时候他不回后宫,就在这里歇息。
在他的书房里,整版墙上,图着一张大宋版图。
杜锦宁看旁边放着一根精致的金丝楠木细棍,经赵晤同意后拿了起来,学着后世那个姓邓的伟人,在地图上豪迈地画了一个圈。
“皇上和大臣们的担忧并无道理,所以咱们可以不直接全国放开路引,而是在某个特定区域试行这个政策。”杜锦宁道。
她用细棍指着她虚画的那个地方:“这里离政治中心比较远,就算出了乱子也不怕;物产也还丰富,又有海港,以后远航也可以从这里出发。不如拿它当作一个试点,试行新政。”
赵晤眼睛一亮,一拍桌子站了起来:“这个办法好。”
他没想到还可以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施行新政。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出什么大乱子,朝堂也稳定了。
齐伯昆一巴掌拍到杜锦宁肩膀上,嘴巴都裂到耳根去了:“好小子,还是你脑子灵活。”
他们一众老头子,都没想出这个办法,总想着全国放开路引。
当着赵晤的面,齐伯昆又是个老头子,杜锦宁便没避开他的手,只是呲牙咧嘴地喊了一声:“齐大人,您轻点。”
齐伯昆抚着胡子仰头“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这是皇宫,面前还杵着个皇帝,杜锦宁也没敢跟他没大没小的贫嘴。
她拱拱手又对赵晤道:“乱世用重典。把严惩放在这个试行的区域,也是可以的。到时候皇上多派些军队把守,衙门里也可以多增加一些差役,用以维持秩序。两年以后,如果这个地区形式平稳,经济也慢慢繁荣起来,能看到改革的成效,而世家们的反应也不强烈,就可以在全国实行新政。到时候,朝中就可以成立一个‘商部’,专管工商事宜。当然,这商部某司也可以先在那个试点进行试行。”杜锦宁又道。
“哦?这个商部,是做什么的?有什么作用?”赵晤感兴趣地问道。
“商部可以执行朝庭的命令和各项法规,制定适合当地的商业政策,招商引资,对市场进行规划,登记和管理经营者……”
她把现代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挑选了比较合适古代情况的,一一给赵晤说了出来。
古代是没有专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其事务主要由户部、工部和内务府三个机构兼管,只进行市场规划、市场交易管理、经营者登记管理,以及交易契约管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行政功能。
“皇上成立商部,把它与其他六部并列,这也是表明一个态度,那就是对工商的重视。皇上的态度一摆出,再放开路引,大宋的商业必然会慢慢繁荣起来。”
赵晤和齐伯昆没想到只两天的功夫,杜锦宁就将问题考虑得这么全面了,把这个“商部”的职能说得十分详尽,让人一下子对放开商业充满了信心。
赵晤做皇子时办过许多差事,管过不少具体事务,接触底层社会的机会并不少;齐伯昆更是从县令做起,一直做到吏部尚书的。两人对于古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比杜锦宁认识更加深刻。
于是接下来两人又提出了不少问题,都是比较尖锐的。本来两人也没期望杜锦宁能回答得出来。毕竟杜锦宁年龄和阅历摆在那里。他能提出“试点”和“商部”这两个主意,已是给他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其他的细节,他们完全可以叫其他大臣来商议探讨,力求拿出一个完善的方案来,让试点的改革能顺利进行。
可没想到的是,杜锦宁又给了他们惊喜。她回想着现代社会的行政机构的种种处理办法,将赵晤和齐伯昆提出的问题都回答了七七八八,而且提出的方案有许多是赵晤和齐伯昆所没想到的,十分有新意,也更加完善,这把赵晤和齐伯昆喜得不知如何是好。f
第686章 继续
“你还有什么,尽管说出来。”赵晤看向杜锦宁的眼眸已闪闪发光了,就跟看到了绝世珍宝一般。
“微臣一直说的是‘工商’二字,那么发展商业的同时,必然得大力提倡和发展工业技术。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比如把初级农产品黄豆制成具有附加值的农副产品豆腐,是需要技术的;把棉花纺织成布匹售卖,也是需要技术的。”
“而这技术,不光是指纺织的技术,更指制造纺织机的技术。如果有匠人改进纺织机,使其效率大大增加,省时省力的同时,还能让布匹的质量花色更好,那这是不是对大宋的纺织业有巨大贡献呢?如果皇上赏赐给这个匠人以金银,赐予亲手书写的匾额,或是是奖励他家识字之人做个小官吏,匠人受此激励,是不是更加积极地去改进纺织机,从而促使整个大宋纺织业的发展呢?咱们大宋纺织业先进了,织出来的布既便宜又美观,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商品卖到日本、新罗等国家,垄断他们的市场,从而进一步掌控这些区域呢?臣把试点定在南边有大港口的地方,用意就在此。”
“不光是纺织业,还有农业。农业技术就更重要了。臣写的《种田记》的效果,想来皇上也看到了。臣不过是把‘再生稻’这个方法提出来,就让种植再生稻的农家收获了多一半的产量;而如果双季稻在江南实施开来……”
这个问题一直是赵晤想问的。
他忍不住打断杜锦宁的话,问道:“爱卿书里说的双季稻,真能在江南实施吗?”
“从理论上来说,是完全可以的。”杜锦宁道,“臣在书里提及双季稻,却又没让市场准备太多的占城稻,就是想让一部分人先试行双季稻。就算失败了,对于整个江南以至大宋都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因为再生稻的成功,杜锦宁在《种田记》里提出双季稻后,赵晤就派人去调查了,想知道到底会有多少人去试种双季稻。毕竟早稻失败,晚稻也不成功,这一年的收成就完蛋了。一旦跟风种植双季稻的人太多,由于江南是大宋的主要产粮区,那么对整个国家都是有影响的。
结果派去调查的人回来禀报,杜锦宁并没有从南边运占城稻过来卖,一般的庄户人家根本找不到稻种。唯有那些世家在市场上搜罗一番,这才找到了二三百斤占城稻。一亩田地需要稻种**斤,二三百来斤种子只能种三十来亩田地,这点稻种种下去,对江南的粮食产量影响连点水花都没起。
赵晤放心之余,当时还觉得杜锦宁没有世家的那种经济头脑。
可现在听杜锦宁这么一说,他才知道是杜锦宁的用心良苦。这位新科状元尽管只有十五岁,且出身寒门,身边也没人指点,但做事能有这样的大局观,考虑得如此周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你接着说,你接着说。”说着看到杜锦宁还站在那里,赶紧又叫太监搬了椅子来,“坐下说。”
杜锦宁谢了恩,坐下继续道:“臣刚才说了,如果双季稻在江南实施开来,那么整个大宋的粮食产量至少要在以前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半。如果再在其他方面,比如肥料、比如培育新的稻种等等方面下功夫,把粮食产量提得更高,那咱们在满足百姓的需求之余,是不是还能有富余的粮食售卖呢?东边、南边的那些国家,一旦吃的穿的都依赖于咱们大宋,那么除了赚取他们大量的钱财之余,大宋对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不用臣说,皇上也清楚。”
赵晤和齐伯昆想一想那情形,情绪十分激动,呼吸都急促起来。
“要是把多余的粮食卖给西北和西南的游牧民族,他们有了吃的,不再饥寒交迫,那是不是从此安居乐业,不会再来侵犯咱们大宋了呢?”杜锦宁继续给他们画大饼。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多少重要。而对于那些做出重大贡献的匠人们,皇上是不是能对他们予以重奖呢?”她一拱手,“所以臣建议皇上让工部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来,对于做出什么贡献的人做出什么样的奖励,都定个标准。当地官员一旦发现有这样的人和事,便可上报朝庭,予以表彰。”
“好好,好好好。”赵晤被杜锦宁的一番话说得心潮澎湃,都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了。
他在屋里转了两个圈:“朕现在就要对杜锦宁进行嘉奖与厚赏。”
齐伯昆露出笑容,正打算说几句赞成的话,并恭维赵晤的英明,就见杜锦宁跪了下去:“皇上,臣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皇上的嘉奖与厚赏,臣受之有愧。”
齐伯昆一愣,这才想起,对大宋的农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种田记》,是杜锦宁披马甲写的,现在还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而她刚才的那番对大宋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建议,目前也还不能传出去。所以赵晤的嘉奖与厚赏,就无从谈起。
他连忙上前行礼道:“皇上,杜锦宁说的有道理。他现在还不宜走到人前,让别人知晓。而且双季稻是否成功、商业是否能因路引的开放而繁荣起来,都还没得出结论。不如等这些都有了成果之后,再对杜锦宁进行厚赏与嘉奖。”
赵晤一想甚有道理,便虚扶了杜锦宁一把:“杜爱卿,先起身。”又道,“朕便把你的功劳记下,以后一并嘉奖。”
杜锦宁这才行了一礼,站了起来。
把这些功劳都积攒起来,到时候换一个免死金牌,那多好呢。现在赏赐,不过是些金银绸缎,她要来有何用?自己又不是没钱买。
赵晤又问杜锦宁还有什么想法,杜锦宁自然不会再说。有这几件事在,就够赵晤忙活的了。到时候轮起功劳来,她的头功也跑不掉。还不如留点干货,等以后再掏。
有了这些完善的建议,赵晤也心满意足了。见杜锦宁再没什么话说,便让她退了下去。
杜锦宁行礼后退,退至门口,正要转身,就看到一个中年美妇人正站在廊前;她身边两眼熠熠生光望着自己的,正是鲁国长公主赵明月。
第687章 派谁去?
再瞥一眼美妇人头上的饰品,杜锦宁连忙行了个大礼:“臣杜锦宁,给太后娘娘、鲁国长公主请安。”
郑太后看到杜锦宁异常俊美的容貌,美目微闪,淡淡道:“平身吧。”
杜锦宁站了起来,退到了一边,给郑太后母女俩让出一条路。
屋里的人听到外面的动静,吴公公快步迎了出来:“太后娘娘、长公主殿下。”
郑太后微一颔首,走了进去,对赵晤道:“哀家听太监说你中午又忘了吃饭,便过来瞅瞅,是怎么回事。”
赵晤看了一下屋里的滴漏,这才发现早已过了午时,现在都已是下午上衙时间了。
上午下早朝的时候就已接近中午,他一心想知道杜锦宁的想法,便也没注意时间,宣了杜锦宁来。刚才谈得兴起,更是忘了这回事。
他跟大臣商议重要事情时,太监们是不敢冒然打断的。平时中午他都会去跟母亲一起吃饭,这时候没见他去,太后自然要询问,见时间太晚了自然忍不住要过来提醒提醒。
他笑道:“往后遇到这种情况,母后派个宫女太监过来说一声便好,没必要亲自过来。”
说着他又对旁边的小太监道:“看看杜大人走了没有,没走的把他留下,一道用膳。”
小太监连忙走了出去,就看到年轻俊俏的杜大人正苦着一张脸站在那里,鲁国长公主则满脸兴奋地在说着什么。
屋里太后也才发现跟在自己身后的女儿不见了踪影。
齐伯昆这个大臣还在这里,太后本应该给女儿留面子的。可想想自家女儿那德性,她忍不住对宫女道:“去把长公主叫进来。”
殿外,杜锦宁早已饥肠辘辘了,赵晤让她回去,她本以为可以回去吃午饭了的,谁知道被赵明月叫住,一个劲儿地问她《种田记》的后续情节问题。
她肚子饿扁了有没有?为了点卯,她早上可是五点多钟吃的早餐。现在看看天色,怕不得下午两三点钟了。
“问你话呢,你怎么不说话?”赵明月见只自己一个人说,杜锦宁答都不答一句,心里顿时不高兴了。
杜锦宁正要说话,肚子传出了一阵响亮的“咕噜”声。
两人一愣,赵明月“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这时候,小太监适时地来传达了赵晤的旨意。
被郑太后派来的宫女也随之而来:“公主,太后娘娘唤您进殿。”
杜锦宁其实很不愿意回去,跟赵晤一起吃饭,她怕消化不良。可皇上的旨意又不敢不听。她只得答应一声,见赵明月往殿内去了,这才慢慢跟在后面,一起进了殿里。
看着赵明月与杜锦宁一前一后地走了进来,郑太后的脸色就有些不好看,对赵晤道:“皇上你好生吃饭,我跟明月就回去了。”说着看都不看赵明月一眼,转身就走。
赵明月也知道母亲为什么不高兴,咬了咬唇,抬头看了杜锦宁一眼,转身跟着母亲离开了。
见气场强大的郑太后离开,烦人的赵明月也跟着走了,杜锦宁这才暗松了一口气。
赵晤说是一起吃饭,其实并不是,而是赐了些饭菜,让齐伯昆和杜锦宁在一个偏殿里吃,他自己则单独用膳。毕竟他是皇上,为防别人下毒,吃饭的规矩比较大,不宜跟臣子一道用膳。
杜锦宁见状,倒松了一口气。
回到翰林院,就见齐慕远面带焦虑地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见了她回来,忙迎上来,问道;“怎么这么久?”又问,“吃过饭没有?膳堂送来的饭我给你留着了。你要吃的话我给你热一热。”
闻讯跟进来的魏通听了,笑道:“没想到齐大人还是个体贴人。”
杜锦宁扫了魏通和从屋里出来的姚荣观一眼,笑着对齐慕远道:“没吃呢,我自己来就成。”
说着又向魏通问道:“魏大人是否有事要交待?”
魏通自然是来打探消息的。
此时见杜锦宁一副急着回屋吃饭的样子,他就不好长篇大论了,只道:“邓大人叫某来问,皇上那里可有什么旨意?”
杜锦宁摇摇头道:“皇上知晓《种田记》是我写的,所以十分感兴趣,问的问题就多了些。问完了就叫我退下了,倒没说有什么旨意。”
她笑了笑:“就算皇上有什么旨意,也不会让我带来,肯定会派太监给承旨大人下旨的。”
魏通讪讪一笑:“既如此,就不打扰杜大人用膳了,我去前头了。”说着,转身离去。
杜锦宁也没理姚荣观,径自进了齐慕远的屋子:“饭在哪儿?我拿去热。”见姚荣观没跟进来,她这才小声对齐慕远道,“我跟你祖父在殿前吃过了。”
……
大殿上,杜锦宁走后,齐伯昆又被赵晤叫到了书房,赵晤问道:“如果我要派人去广东主管工商事务,齐大人觉得派谁去好?”
齐伯昆一听就知道赵晤的意思了,问道:“皇上可是想派杜锦宁过去?”
赵晤点点头:“这些建议是他提出来并完善的。杜锦宁虽年轻,但思维敏捷、眼界开阔。你以前也夸过他能力出众。朕觉得,派去管这事的人非他莫属。”
齐伯昆没有说话。
他知道赵晤的话还没说完。
果然,赵晤接着就道:“可他才入翰林几日,还没得到培养与历练。就这么派他放外任,朕舍不得。”
杜锦宁这人才华如此出众,他是想把杜锦宁当成弘股之臣好好培养。就这么放出去,他担心杜锦宁以后入内阁时要被人诟病。
“再者,他什么政绩也没有。忽然把他外放,且提升一两级,朕拿不出什么理由来说服众位大臣。”
齐伯昆也不赞成杜锦宁放外任。
杜锦宁是他十分看好的后辈,他期望杜锦宁能入内阁,在他致辞仕之后辅佐赵晤将大宋治理得更好。
他想了想,道:“其实臣有个很好的人选。”
“哦,是谁?”赵晤问道。
“关乐和。”
“关乐和?”赵晤皱眉想了想。
朝庭的大臣太多了。像关乐和这种,虽然有资格上朝,却站在最末尾,完全没有存在感的官员,赵晤对他完全没有印象。
第688章 论好弟子的重要性
齐伯昆解释道:“关乐和是工部屯田清吏司的郎中,前段时间还创造了犁田的代耕架。”
他这么一说,赵晤对这个官员就依稀有了印象。主要是这个代耕架,经过工部的官员检验作用还挺大,在没有牛力的情况下,能让人省许多力气,因此他当即就晋升了这个官员的官职。
见赵晤点点头,似乎想起是谁了,齐伯昆继续道:“想当初,杜锦宁家境贫寒、处境艰难,不光没能念书,连活下去都困难,是关乐和对他伸出了手。杜锦宁这孩子仁义,这一路考上来,许多人见他资质极佳,都表示可以收他为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