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归朝-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霍江官居二品,霍家东府不应该和西府一样,只捐一千担,而是应该和赵家路家那样,捐个四五千担才能说得过去。
这大殿里的人,哪个都是七窍玲珑心,恐怕都和芳仪长公主一样,在暗中笑话冯老夫人吧。
待到霍柔风把功德册上唱完,她带来的一位管事娘子,也把总数额算了出来,总共是十九万担,还是差着一万担。
芳仪长公主道:“哎哟,怎么还差着呢……”
“还差多少?本王全数补齐便是了。”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殿外传来,众人望过去,只见一个少年大步走了进来。
霍思谨听到“啊”的一声,她不用转身也知道这是姑姑霍沅,不用问来的人便是庆王爷了。
众人纷纷跪下见礼,庆王爷笑着说道:“本王来凑热闹,惊扰了各位夫人,夫人们莫要怪本王唐突才好。”
芳仪长公主笑道:“行了行了,知道你要把差额补齐了,这就给你记上,明天就让人到你府里收米,你快回去准备吧。”
庆王爷道:“皇姐莫催,我这就要进宫给母后问安了,顺便把今儿个的事给她老人家说说。”
芳仪长公主道:“那你快走吧,你在这里,大家连头都不敢抬。”
庆王爷又道声“打扰”,便像进来时那样,大步流星地走了。
直到他走出大殿,芳仪长公主笑着说道:“行了,他走了,都起来吧。”
众人纷纷起身,周老夫人道:“庆王爷就是这么个热心肠,从小便宅心仁厚。”
女眷们便顺着周老夫人,纷纷夸奖庆王爷,霍思谨偷眼去看霍沅,见她两颊通红,双眼明媚得似要滴出水来。
霍芷和霍蓉则凑到一起,小声地咬耳朵,不时用帕子掩着嘴偷笑。
回到府里,直到用完晚膳,霍思谨才回到自己院子里,一进屋,阎嬷嬷便让人关了门,屏退了身边服侍的,正色道:“小姐,今天的事情可看明白了?”
霍思谨道:“看明白了,周老夫人和芳仪长公主,想借着霍家这件事,压郭、赵、路三家一头。”
阎嬷嬷欣慰地点点头:“小姐又大进了,霍家的事只是个引子,太后利用霍家的事,狠狠打了郭咏的脸,打了皇帝的脸,这招棋走得好。”
第一三八章 不识愁
霍思谨道:“难得的是杭州霍家这个引子也做得好。”
阎嬷嬷嗯了一声,道:“以前倒是小看了杭州霍家,这个霍九年纪虽小,可是却像是见过大世面的,若不是事先知道,恐怕谁也看不出,他竟是商户子弟。”
是啊,霍九从容不迫的样子,不像是出身商户,倒和王孙贵胄有几分相像。
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而已。
阎嬷嬷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对霍思谨说道:“霍九便已是如此,霍大娘子想来也是个人物,小姐以后若是遇到她,可要提起精神来,看仔细了那个人。”
霍思谨一怔,问道:“杭州霍家不过是个小小的商户,和我们不是一样的人,嬷嬷为何要对他们另眼相看?”
阎嬷嬷叹了口气,道:“我一个老婆子,还能跟着小姐几年?以后小姐还是要依靠自己,今日之事小姐不是已经看得清楚了?就连芳仪长公主和周老夫人,也对霍九客气有加,以她们的身份,按理是连正眼都不会去看霍九的,之所以这样,还不是想让霍家为自己所用?”
“是想让霍家帮她们赚钱吗?”霍思谨终于明白了,可又觉得奇怪,“她们还缺银子?”
“我的小姐,您是从小衣食无忧,不知道银钱的宝贵,老婆子就告诉小姐,越是身居高位的人,就越是缺银子,小门小户虽然也缺银子,可他们缺的都是小数目,可是像芳仪长公主这样的,缺的就是大数目了。她们缺银子,庆王爷恐怕更缺银子。今天他们看上去是帮了霍家,可实际上以后霍家要帮他们的地方,就会更多,远远超出他们今天所帮的。”
“小姐,你以为霍家真的拿不出二十万担粮草?这只是个由头,霍家想借着这二十万担粮草,等着让太后来利用他们,你瞧瞧,不但芳仪长公主出手了,周老夫人出手了,就连庆王爷也出手了,以后在这京城里,谁还敢动霍家?经此一事,霍家算是在京城站稳脚跟了。”
霍思谨瞪大了眼睛,她果然还是看得太肤浅了,在这件事上,果然谁都不是傻子,各有取舍,各有所图。
“霍九还是小孩,这肯定不会是他的主意吧。”她试探地问道。
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想到霍九,心里便有些别扭。
“这霍九虽然人小鬼大,可是拿主意的应该是霍大娘子,或许霍家还另有高人也说不得,霍沛然有江南活财神之称,交友广阔,府里有一两个清客也不足为奇。”阎嬷嬷说道。
霍思谨忽然有些羡慕霍九了,她和霍九差不多大,可霍九除了出身不如她,其他的好像什么都有了,而她……
双井胡同里,霍柔风正在看信,信是展怀写来的。
虽说是信,可是一个字也没有,只有一幅小画。
画上是一片大海,有海鸥,还有大大小小几艘战船。
这还是霍柔风第一次看到战船的样子,以前她听说战船上有火炮,可是也想像不出是什么样的,这幅画虽然画得并不详细,但是战船的大致形状一清二楚。
霍柔风看着看着就笑了出来,因为她看到在船舷上有个小小的人,只是寥寥数笔,可霍柔风知道那是展怀,一定是他,不会错的。
展怀就是个怪物,她给他写信,写了那么多,他回信却一个字也不说,还要莫名其妙寄张画过来,也不知这画是不是他画的。
霍柔风让人把画裱了卷好,找了个匣子收起来。
虽然画功无可圈点之处,但是她喜欢那片大海,也喜欢海上的战船。
很快,功德殿的事情便传遍京城,接着,又有些小道消息陆续传来。据说芳仪长公主派人挨家去催要粮食,有的人家当天便派人送过来,有的人家却迟迟拿不出来。
直到五六天之后,二十万担粮食总算凑齐,兵部和户部派了官员清点,霍柔风连同十万两白银,一齐交了上去。
次日早朝,皇帝像往常一样没有上朝,朝会由郭咏主持,范进一提议,朝廷理应表彰霍家,贾征和董齐立刻附议。
郭咏无奈,可又无法否决。霍家捐了十万两这是铁板钉钉,除非他说霍家是将功补过,否则他就不能拦着。但是霍家的过失便是害死了王三奶奶,那便又要牵连出皇后,在这件事情上,郭咏已经吃过哑巴亏,自是不能再提彭城伯府。
这件事便就这样定下来了,接下来便是要给霍家的封赏了。内阁里又争论了大半日,最终结论是让霍家继续和酒醋局做生意,赐御匾,赏给霍九一个从七品的虚职。
霍家张灯结彩,热闹了整整三天。
霍柔风回到自已屋里,就把那套官服扔进了库房。
花三娘见了,笑着问道:“九爷是嫌官小?”
霍柔风冷哼:“爷不稀罕。”
花三娘笑道:“那九爷也不能把官服就这么一扔,朔望朝和大朝会的时候,您还是要穿上的。”
霍柔风道:“到时爷就装病不去,爷不要他们的俸禄还不行吗?”
花三娘笑得前仰后合,她还是头回见到有人这么不想当官的。
霍柔风也很苦恼,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郭咏他们竟然想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
别说是从七品,就是给她一个正一品,她也看不上。
谁稀罕你们的破牌匾,谁稀罕这个从七品啊。
不过霍柔风还真是过虑了,她让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皇帝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早朝了,就连朔望朝的朝会也免了。
花三娘肯定早就知道了,这是在逗她玩呢。
她给展怀写信,把朝廷给霍家的封赏告诉了展怀,最后还愤愤不平地抱怨,说那身官服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皇帝的字写得也不怎么样,带着脂粉气,不知是不是御笔真迹。
结果展怀给她回信的时候,就拓了一幅皇帝真迹给她,霍柔风叫了毕道元和张先生来看,两人都认为给霍家的那个牌匾与展怀拓过来的这幅相比,虽然乍看很像,可还是有不同,正像霍柔风所说,前者有脂粉气,而展怀寄来的这个却没有。
第一三九章 三娘
御笔亲题的牌匾竟然是假的!
霍柔风抚额,她不知道历朝历代有没有过先例,但是她没有听说过。
下面办差的人是不敢做假的,那问题只能是出在皇宫里。
若是皇帝不屑于题匾,那么可以不题,而不用让别人来题。
因此,并非是皇帝不想写,而是他写不了,或者是他压根儿不知道这件事。
想到这里,霍柔风暗暗吃惊,她又联想到皇帝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早朝,就连朔望朝也取消的事情,心里便好奇起来。
她让青墨去叫张升平,可青墨刚刚走到门口,霍柔风便又变卦了:“不要叫张升平了,把花三娘找来见我。”
花三娘死乞白咧要跟着她来京城,现在双井胡同里,吃她的住她的,前几天府里下人裁冬衣,也有花三娘的份。
如果放着花三娘不用,天理难容。
这些日子,花三娘过得很滋润,霍柔风没有再让人跟着她,她隔三差五就会到街上逛一逛,回来的时候,总会给丫鬟婆子们带些零嘴儿和小玩艺儿,因此在府里人缘很好,昨天从外面回来,还给金豆和黑豆带回两只别致的小铃铛。
今天青墨去找她时,她正在教两个小丫头打络子,看到青墨,花三娘笑着说道:“是不是你家九爷看我太闲了,要给我找点事情做了?”
自从上次她把太后要去永济寺的事情告诉霍柔风之后,霍柔风还没有给她派过其他差事。
说着,把一只攒盒推到青墨面前,青墨从里面抓了一把花生醮,却没有急着放到嘴里,规规矩矩地站好,对花三娘说道:“三姑姑,九爷让您过去一趟。”
花三娘笑道:“瞧瞧,我就说嘛,你们九爷眼里怎能容得下闲人。”
说着,她对两个小丫头道:“你们先回吧,这几天三姑姑有得忙了,没空教你们,等三姑姑回来,你们再过来。”
说得像是她要出远门似的。
京城里的秋天特别短来,刚刚九月,屋里就觉得冷了,霍柔风坐在临窗的大炕上,腿上搭着薄被,偎在迎枕上,看着小叶拿着肉脯逗金豆玩儿。
花三娘走进院子,两个七八岁的小丫鬟正在踢毽子,看到花三娘,便笑盈盈地把毽子递过去:“三姑姑,踢个花儿给咱们瞧瞧吧。”
花三娘顺手接过毽子,把空中一抛,身子忽的弹起来,双腿像拧麻花似的打着转儿,接着,右腿一伸,脚尖刚好接住正在落下的毽子,却没有落下,而是再次将毽子踢起来,左腿拧在右腿上,就在毽子再次落下来时,左脚的脚尖轻轻一伸,在半空中将毽子稳稳接住。
两个小丫鬟拍手叫好,花三娘一个弹腿,毽子落到其中一个的怀里,她掸掸裙子,走进屋里。
霍柔风早就透过玻璃窗子看到外面的情景,她扬扬眉毛,花三娘真是个宝贝,也不知展怀为何就要防着。
看到花三娘进来,霍柔风问道:“这些日子在我这里住得可好?”
花三娘笑着说道:“住得好吃得好穿得也好,空闲又多,这种清闲的好日子,打着灯笼也难找了。”
霍柔风道:“你觉得好就行,那现在也该给我干活了。”
“九爷只管吩咐,奴婢既然跟了九爷,那自是不管住得好不好,都要给九爷做事的。”花三娘的一张嘴就像是抹了蜜,甜言蜜语张口便来,偏偏她还是一副温温柔柔的样子,让你觉得她说的这些话都是发自肺腑。
霍柔风挥挥手,屋里服侍的人鱼贯而出,
她随手从炕桌上拿起一个卷轴朝花三娘扔过去,花三娘伸手接住,展开一看是几个字,她眯起眼睛仔细看了看,这才抬眼对霍柔风道:“九爷是说皇帝的这几个字,与御赐牌匾不似出自同一人之手,让奴婢去查一查?”
霍柔风欣慰,和聪明人说话就是这样简单,展怀有什么可嫌弃花三娘的,换做是她,她非把花三娘当宝贝不可。
“皇帝不上早朝,连朔望朝也免了,既能把题匾这种事让他人代笔,想必折子也懒得批吧,你去给爷好好查一查,咱们的这位皇帝究竟是何方神圣。”
花三娘笑道:“九爷说得真对,咱们这位皇帝可不就是快要成神了嘛,奴婢这便出去几日,待到把差使办好了,再回来见九爷。”
霍柔风颔首:“到小帐房去支银子吧,用多少支多少,不用给爷省着。”
自从她来到京城,霍大娘子便给她立了小帐房,用自己的帐房先生给她打理私产,家中父母已故,霍大娘子早早地就给她置办了私产,除了每月府里给的例银,她的私产也由她自己打理了。
花三娘答应着,转身出了屋子,心里却清楚得很,千万别把有钱人所说的“用多少支多少,不用给爷省着”当成真的。
她转身便去了帐房,果然和她猜想的是一样的,帐房的刘先生满脸是笑:“三姑娘,九爷交待下来了,五百两以内,您用多少支多少,不用给九爷省着。”
花三娘忍不住噗的笑了出来,刘先生一副弥勒佛的表情,就像不知道她在笑什么似的。
还是那两句话,只不过前面加了“五百两以内”。
有钱人就是有钱人,或许真有人傻钱多的二世祖,但是花三娘表示,她从来没有遇到过。
支了银子,花三娘没有停留,提着个小包袱便从后门走了。
霍柔风知道的时候,花三娘已经走了一刻钟了。
霍柔风感慨,若是她手下的人,个个都如花三娘这般,那她肯定是太省心了。
这时,有小丫头跑进来:“九爷,宋五爷过来了,这会儿去了前院,给大娘子请安呢。”
霍柔风正在喝蜂蜜水,闻言一口蜜水喷了出来,自从上次宋申在她这里吃肉夹馍吃得病了一场之后,便很少再来陪她玩了。
每次打着来找她的旗号,总会悄悄去见姐姐。
今天又说去给姐姐请安,姐姐左右不过二十左右的妙龄女子,让他说得倒像是来见老太君一样了。
第一四零章 依然为耻
霍柔风像往常一样,坐在炕上等着宋申。
果然,没过一会儿,宋申便过来了,霍柔风不用去问,只要看看他脸上的失望,便就全明白了。
今天的请安又失败了。
这种事最近已经循环了几次,霍柔风觉得,再这样下去,姐姐就该烦了。
她对宋申道:“听说宋三哥又做了两笔买卖,都赚了不少,我过几天有批货要卖到河南,你要不要入一股?”
这些日子,宋松跟着霍家赚了不少银子,永丰号在杭州的管事,也曾写信过来,说宋松是个做生意的料子,而且吃苦耐劳,很是本分,每个月都会给无锡家里送银子。
霍柔风之所以提到宋松,是想暗示宋申要像兄长这样脚踏实地,不要整日只想着入赘霍家。
上门女婿岂是那么好当的?
听到霍柔风提起宋松,宋申眉头动了动:“既是九弟的生意,那岂有不做的?只是我手头也不宽裕,入股怕是也赚不了多少。”
霍柔风笑道:“无妨,我让掌柜的给你算算,差多少银子只管找我借就是了。”
她喝了一口蜂蜜水,继续说道:“自家兄弟,利钱上比外头放印子钱的低些,回头让帐房算算。”
也就是说,九爷把银子借给你,让你跟着我做生意,这银子不是白借的,有利钱,但是九爷大方,给你的利钱比放印子钱的要低,要低,至于低多少,九爷是不知道的,九爷也懒得管,让帐房告诉你吧。
宋申还有说什么,只好硬着头皮道谢,他若是不跟着做这生意,倒像是不知好歹似的。
见他答应了,霍柔风心里高兴,便又说道:“宋五哥也来了京城一阵子了,可有想过在京城成家立室呢?”
宋申苦笑:“不瞒九弟,我只是家里的庶子,和三哥是不能比的,即使我想在京城成家立室,也不是说说就能够的。”
霍柔风道:“哪有那么难,若是宋五哥真有这个心思,我就给宋三哥,不,给宋二老爷和宋三老爷写信,他们应该也不会让你必须回无锡侍候吧。至于别的,宋五哥也不用担心,你现在住的那宅子只管住着,以后成家立室,若是不嫌弃,便也在那里住着便是。”
自从霍九提到在京城成家立室,宋申心里便砰砰直跳,这会儿越听越是心惊,忙道:“九弟想得周到,只是这是还远着呢,倒也不急,不急。”
自从来到京城,他也就见过霍大娘子两三次,而且每次都是一堆人在一起,他甚至没能和霍大娘子单独说话,也不知霍大娘子是否还记得他。
霍柔风哈哈大笑:“宋五哥比我年长好几岁,也该议亲了,要不我让人给你留意着,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家?”
她说到这里,宋申的心里便明白了,这恐怕是霍大娘子的意思吧。
“九弟,我……我实不相瞒,我有了……不,我暂时不想说亲,不想。”他只好说道,还是没能把想要入赘霍家的话说出来。
直到这时,他才发现,入赘这两个字,对于他来说,仍然有千钧之重。
曾几何时,他以为他早就不在意了,他以为他完全可以接受了,他以为有霍大娘子这样又漂亮又能干的妻子,即使是入赘也没有什么。
可是现在他终于知道了,在他内心深处,依然以此为耻。
他胸如鼓擂,他怎能这样想呢,父亲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若是想让姨娘住到庄子里,他能做的也只有入赘霍家了。
他的脸上白一阵红一阵,额头上渗出一层薄汗。
霍柔风看在眼里,轻声问道:“宋五哥,你是担心姨娘吧,我听说……”
宋申跟着霍家来到京城,霍大娘子便派人到无锡查过宋家的底细,宋家受赵家连累,败落之后,家里的丫鬟婆子大多都是卖的卖放的放,侍候太太的事,便落到姨娘们的头上,宋申的姨娘在三太太身边,劈柴挑水,缝衣做饭,三太太把她当成粗使婆子使唤,稍有不如意便是劈头盖脸一顿打骂。
霍大娘子之前便嫌弃宋家的亲戚太多,如今听说之后,更是不想和宋家联姻了。
没等霍柔风把话说完,宋申就下意识地打断了她:“没事,没事,九弟,我真的没事,我……实不相瞒,我钦慕大娘子,只是大娘子是神仙般的人物,我不敢有非份之想。”
他终于说出口了,心里忽然就安定下来,原来把话说出来也不是很难,说出来了也就这样了。
霍柔风深深地看着他,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这才一字一句地说道:“宋五哥,我姐还是姑娘家,有些事她不能说出口的,我当弟弟的替她说吧。咱们两家做故交可以,但是做亲家不合适。”
“不合适?为什么?”宋申的脸色渐渐发白。
霍柔风道:“我们家只有我姐和我,我又是个不成器的,我姐舍得我,不想嫁出去,我们家是要让人入赘的。这入赘的人选,说起来高不成低不就,我姐想要找个家世简单,人丁单薄的,最好是孤孤单单一个人的……我们家只有姐姐和我,也不想再给自己找来一大家子亲戚,我这样说,宋五哥可明白了吗?”
宋申脸色苍白得像纸一样,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双井胡同的,他只觉得浑身上下像是被人抽干了一样,他以为凭着他的毅力,霍大娘子终究会感动,反正是要招赘的,他也是长得一表人才了,虽然是庶子,可是宋家和霍家有上一代的交情,无论如何也比别人要强吧。
可是现在他终于明白了,霍家之所以不肯答应这门亲事,主要原因还就是因为他是宋家人,宋家是大户,霍家是不想麻烦吧,不想连带着去养宋家一大家子。
霍家是真有远见吧。
父亲和伯父之所以想让他入赘,就是想通过结亲,能和霍家紧紧相连。
以前还是想让霍家在生意上要照应,可是现在,宋家哪还有资格与霍家做生意,也只能是让霍家养着了。
第一四一章 正当少年
霍大娘子站在凉亭里,背负着双手,一只手里还拿着团扇。
凉亭四周摆了几十盆盛开的秋菊,凉风中夹杂着阵阵菊香,还有淡淡的桂花清甜,如能醒目提神的良药,让人从心底清明起来。
霍大娘子抬起头来,透过凉亭的飞檐看向蔚蓝的天空。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只有几只鸽子掠过,留下一串咕咕的叫声。
“大娘子,宋五公子已经从九爷院子里出来了,这会儿已经走了。”
绿云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霍大娘子缓缓转过身来:“就这样走了?”
绿云道:“失魂落魄的,出门时还被门槛绊了一下,王立家的和他说话,他也像是没有听到一样。”
霍大娘子没有再问,从亭内的石桌上拿起帐本,继续看了起来。
宋申从那天之后,便没有在双井胡同出现,经过永济寺捐款的事后,霍九爷在京城里名声大震,她对那个从七品的官身虽然诸般鄙视,可是霍家也与其他商户不同了,她的身边很快便聚集了一堆新的朋友,这些人大多都是和她一样的商户子弟,家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两个花钱捐来的功名,但是还是比不上她这御赐的官身。
转眼便到了重阳,霍柔风和芦瑜、黄显俊以及扬州李家三房的李烨,约好一起去香山登高看红叶。
芦瑜是山西芦家的长房长孙。四大钱庄之一的金泰祥便是芦家的。芦家长房早在十年前便搬到京城了,金泰祥的总号也由山西太原迁到京城,芦大老爷早年捐了个秀才的功名,几个子女要么是娶了书香门第的媳妇,要么也是嫁进了官宦人家,到了芦瑜这一代,芦家在京城已经站稳脚跟,芦瑜的母亲是宿州知府范广云的亲妹妹,和当朝阁老范进一是同族。
芦瑜比霍柔风大两岁,和黄显俊都在树人书院读书。黄家本是书香门第,可惜后来家道中落,早年黄家的一位姑太太在宫里做宫女,不知怎么的,入了当时还是皇子的福王法眼,福王是先帝的弟弟,为人老实木讷,因此,反到很受太皇太后的怜爱,他开口讨要一个宫女,太皇太后便准了,后来黄家的这位姑太太给福王生了一子二女,由太皇太后亲自做主,封她做了福王侧妃。黄家也日渐兴旺起来,后来做起了清溪花椒生意,家业越做越大,黄侧妃的儿子封了镇国将军,私底下入股外家的生意,清溪花椒原就是贡品,一来二去,黄家便成了皇商。
黄显俊和芦瑜不同,他虽然也还在书院读书,但是平时常和宗室子弟混在一起,他有个外号叫“黄大头”,就是说他是冤大头,宗室子弟们出去玩儿,他就是那个买单的冤大头。
另一个叫李烨的,出自扬州李家。李家是大盐商,今年李家在杭州置办了园子,霍柔风还曾到李家园子赴宴,就是在那里巧遇谢思成。谢思成和李家长房的李振认识,李振是李烨隔着房头的大哥,李烨是李家三房的,他家和霍家一样,都是今年才来京城。这几年盐商的日子不好过,李家有心想做些别的生意,在南北直隶置办了多家铺子,李家三房则也从扬州搬来了京城。
李烨十六岁了,是这几人中年龄最大的,今天去香山的事,就是他提议的。
四个人里,霍柔风年纪最小,霍家又是初来乍到,但是她却是唯一一个见过太后,又得过皇帝封赏的,因此,其他三个人反而都和她很亲近。
一大早,黄家的马车就停在了双井胡同,黄显俊跳下马车,大咧咧地对霍家门口的小厮道:“快去看看你家九爷起来了吗?就说我找到一家新开的羊汤馆子,那里的羊肠子可好吃了。”
霍九爱吃牛羊肉,尤其是爱喝羊汤,黄显俊最大的爱好就是请人吃饭,那天听霍九说来到京城还没有喝到地道的羊汤,他便让人围着京城四处找,终于让他找到这家沧州人开的羊汤馆子了。
他这话果然管用,还不到一盏茶的功夫,霍九就牵着金豆儿跑出来了。
“黄显俊,你说的那家羊汤馆子在哪儿,是不是西北人开的?”她劈头盖脸地问道。
“不是西北人开的,但是味道也不错,尤其是那羊肠子,啧,我还是头回见到,你去尝尝,保证你吃了一次还想吃下一次。”
黄显俊边说边往马车前跑,又对霍柔风道:“你就和我坐一辆车吧,李烨去接芦瑜了,喝完羊汤,咱们到香山脚下的香山小馆门口碰头。”
“李烨去接芦瑜?他认路吗?”霍柔风好奇地问道,李烨虽然比他们年长,可是这人有个毛病,就是不认识路,同样一条路,别人走一遍就记住了,李烨却是走上四五回,还是不认识。
“他不认识,他家的车把式认识啊,芦瑜没有马车,李烨若是不去接他,他就只能坐轿子了。”两人上了马车,黄显俊拿了两块肉脯,一块给了金豆儿,一块塞进自己嘴里。
“芦瑜没有马车?真的假的?”霍柔风问道,她是通过黄显俊认识芦瑜的,并不太熟/
黄显俊笑道:“真的,是真的。你是不知道啊,芦瑜的祖父一心想让自家的子弟都变成读书人,不对,是要让他们比读书人还像读书人,平时不让他们穿绸缎的衣裳,出门只能坐轿子,轿子还是最寒酸的那种,芦瑜口袋里的银子,可能还不如你的小厮多呢。更别说马车了,他们芦府只有两驾马车,一驾是芦老太爷自己用的,一驾是女眷们出门上香时用的。”
霍柔风听得瞪大了眼睛,芦家啊,金泰祥的芦家啊,只有两驾马车?
“难怪上次来我家,芦瑜一个人吃了两只熊掌呢。”霍柔风说道。
“两只熊掌那算多吗?上次我在宝丰楼请客叫了几个花娘,我们都看花娘跳舞没顾上吃饭,过了一会儿,再看桌子,你猜怎么着,芦瑜一个人吃了半桌酒席!”
第一四二章 疑似故人来
两人有说有笑,不一会儿便到了黄显俊说的那家名叫“老沧州”的羊汤馆子。
这家馆子是新开的,门口的招牌簇新簇新的,掌柜的亲自出来迎接,一口一个黄大爷,黄显俊指着霍柔风对那掌柜的道:“记住了,这位就是霍九爷,杭州来的霍九爷。”
那掌柜的连忙打个千儿,对霍柔风道:“哎哟,我说怎么一大早就听到两只喜鹊一起叫呢,原来不但有黄大爷光顾小号,就连大名鼎鼎的霍小善人也来了。”
霍小善人?霍柔风给逗得差点笑出来。
她这才知道原来她在京城还有这么一个外号。
黄显俊没有带她来错地方,这家馆子的羊肠子果然美味,霍柔风爱喝羊肠,可是却不吃羊杂,她喝羊杂汤也是只喝汤,把里面的羊杂拣出来。可是这羊肠子却不一样,比普通的羊杂都要好吃,霍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