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官途-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维正点了点头笑道:“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不管在高丽还是辽东,大多数女人都不识字,不光女人,男人也大部分不识字,我准备请学校的先生开夜校,在辽东和高丽教成人读书,到一定时候,我会再办几种报纸,其中一种就是专门给女人看的,不过你的建议可以采纳,先开个女人专用小栏目,让学童们读给他们母亲听。”
这时,倩倩和瑶姬也闻讯赶来,见到李维正,一家人都十分欢喜,倩倩拉着缠她读报的李知秋对紫童笑道:“大姐啊!谁说我没事了,我和瑶姬在准备明天的抓周,忙昏头了,难道你忘了吗?”
紫童这才想起来,她连忙道歉笑道:“真是的,我真的忘了,知秋,让爹爹给你读报,他没事。”
……
抓周是传统风俗,孩子一周岁那天让他选择各种物品,算盘、印章、书本、刀剑、脂粉之类的东西,看他能选中哪一样,看他将来的发展,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风俗,孩子选算盘将来也未必从商,在现在大部份人家也抓周,只是图一乐,但在明朝却不同,有很多人家都迷信抓周,认为一周岁那天,上天会给孩子一种启示,让他选择自己人生,所以很多人家,尤其是大户人家都非常重视抓周。
当然,过周岁也不是抓周这一件事情,李维正在宫中还摆了近二百桌酒宴,请守卫王宫的士兵和服侍家人的宫女们大吃一顿,另外,他还请辽东都指挥同知杜卓替他宴请辽东官员,又让心腹陈万里替他宴请军中高官,最后还让崔平替他宴请高丽官员,这些礼节,他都得面面俱到。
抓周是在王宫内举行,参加者都是李维正的亲人,包括他的秘密情妇,高丽女王王顺姬,没有外人参加,在王宫里摆了一张长约一张的正方形大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东西,足有近百样之多,抓周的准备是倩倩一手操办,她考虑得非常细致,比如印章,她就准备了国王的玺印、大臣的权印和将军的军印等三种,因为里面有一些犯忌的东西,所以不让外人来参加,比如瑶姬还特地缝制了一领小小的龙袍。
一岁的李檀今天打扮得格外精神,穿一身白色的武士服,光着脚,头上戴着一顶小小的乌纱帽,他母亲紫童将他抱在台上的一块空白处,这里也是出发点,所有的东西都在他的前方随意摆放。
“开始吧!”李维正轻轻喊了一声,紫童便放开了儿子,李檀早就被前面的一大堆东西吸引住,母亲一放手,他欢叫一声,立刻向前方的东西爬去。
所有人都注视着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抓周并不是只放刀剑权印之类的好东西,事实上三教九流的东西都必须放,包括和尚的木鱼,道士的拂尘,甚至还有屠夫的木制杀猪刀。
李檀先拿起一个离他最近的木鱼,玩了玩,不感兴趣地丢掉了,他又拾起一本书,也随手扔掉了,忽然,他抓起一把木制宝剑,因为剑鞘是红色的,他很感兴趣,拿在手上摆弄半天,没有放下。
李维正松了口气,儿子拿得是宝剑,这时,所有人都一声惊呼,只见李檀竟将瑶姬缝制的亮黄色的小龙袍一把抓在手中,使劲地用宝剑往龙袍里捅,他玩得很专注,其他的任何东西他都没有放在眼中了。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一十四章 高丽杂报
这些天李维正都是在开京渡过,陪伴家人,也同时给自己一种放松,他已经好几年没有这样惬意了,第三天早晨,李维正还没睡醒,便被大女儿知秋跑来吵醒了。
“知秋,别吵爹爹,爹爹昨晚很累。”睡在身旁的叶紫童连忙起身向女儿摆了摆手。
“可是娘,送报纸的人说今天没有报纸了,我想看。”知秋眼泪汪汪地央求父亲道:“求爹爹去催催他们吧!”
李维正心疼女儿,他一下子爬了起来,把女儿抱在怀中安慰道:“乖乖别急,爹爹等会儿就带你去报馆,问他们今天为什么要停?”
……
很快,李维正起床收拾洗漱,又换了一身便服,他坐进一顶轿子,把女儿也带在身边,知秋听说去报馆,她脸上笑开了花,不用父亲吩咐,她早早地就坐在轿中等待了,另一个女儿见姐姐跟爹爹去玩,她也急了,破天荒地丢下弓箭,也钻进了轿中,轿子里只听两个小姑娘在争抢位子的声音。
“大郎,你带这两个宝贝去报馆合适吗?尤其那个小家伙,当心她给你闯祸。”紫童有点担忧,丈夫还从没有单独带女儿出过门。
李维正一摆手笑道:“没关系,我的女儿可是报馆的忠实读者,她完全有资格去质问那帮家伙今天为什么停刊,至于小的那个,我带她去开开眼界,说不定她以后也喜欢读报了。”
说完,李维正也钻进了轿中,“你们两个小家伙,让个位子给爹爹坐,要不爹爹不带你们去了。”
……
轿夫起轿,在一百多名亲卫的簇拥下,向报馆方向而去。
《高丽杂报》的名字虽然挂着高丽,实际上报馆一大部分人都是从明王朝各地请来的饱学之士,报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中唐,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开元杂报》就已经问世了,只不过是官报,刊登的内容也是朝廷人事变更,皇上的起居旨意等等,和普通百姓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到了宋朝,随着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再加上宋王朝的政治环境宽松,民间便开始大量出现各种报纸,刊登的内容也是轻松活泼,贴近百姓自己的生活,直到宋朝被灭,蒙古人始终对汉人实行高压统治,百花齐放的报业才偃旗息鼓了一百多年,李维正目前所做,不过是恢复了宋朝的某种市民文化罢了。
但事实上,李维正办报的用意却十分深远,一方面,他要从根子上把高丽和大明溶为一体,思想、文化、风俗、语言,其实这和后来日本占领朝鲜推行日语的用意是一样的,只不过李维正做得更隐蔽一点,更有手段罢了,他鼓励杂剧在高丽发展也是一样,高丽人虽然是用汉语,但发音却不一样,用的是一种阿尔泰语系的高丽语,但学校和杂剧却是消灭这种语系最犀利的武器,学生在学校说的是汉语,杂剧用的也是汉语,要读书,要看懂杂剧,就得会说汉语,久而久之,高丽就会变成大明的一个省。
办报纸的另一个目的却是为了开启民智,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因为它是一场从下而上的新兴资产阶级运动,发动了最广泛的民众参与;而同期中国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就是它是一场从上而下的变革,中国社会底层都是用人血来治病的愚昧,没有民众的参与,就凭几个无权无势的精英,当然会失败。
明之初,人民还没有那么愚昧,最广泛的开启民智,最后让人民来选择明朝的发展方向,这是李维正的长远目标,而《高丽杂报》就是他的一次试验。
轿子缓缓在报馆的台阶前停下,报馆是高丽国的宗人府,高丽王族早已被屠杀殆尽,宗人府也就闲置无用了,被李维正征用为报馆,报馆占地面积很大,里面院落重重、古木参天,环境十分幽雅,李维正一手牵一个女儿从轿子里出来,早有亲兵前去通告了。
报馆的负责人叫杨至,约五十余岁,他原本是朝廷的礼部侍郎,洪武十八年被郭恒案牵连,全家被流放辽东充军,他一直在金山卫里做个小小文书员,被李维正发现,立刻重用于他,洪武二十五年李维正东征日本时,他便负责在辽东办学,去年李维正攻下高丽,他便被委托在高丽筹办报馆,《高丽杂报》的创刊,就是他注入了大量心血的结果。
杨至虽曾是礼部高官,但他的思想很活跃,并不陈旧保守,竟把一份杂报办得有声有色,深受高丽和辽东民众的喜爱。
不过今天报馆却出了点意外,昨晚排好版的活字版在送去印刷的途中丢失了,导致今天的报纸无法及时发行,杨至忙得焦头烂额,正带领一帮编撰重写昨天的稿子,准备在中午前排好版送去印刷。
听说李维正来了,杨至连忙出来迎接,他见李维正是牵着女儿来,一颗心稍稍放下了,至少李维正不是来问罪。
“属下参见大人!”他上前深施一礼。
“杨先生免礼。”李维正指了指大女儿笑道:“我这个宝贝女儿是你们的忠实读者,每天都是准时读报,今天没拿到报纸,便来找我哭诉,一定要让我来问问情况,今天怎么没报纸?”
杨至苦笑一声,连忙蹲在李知秋面前向她抱歉地说道:“小姑娘,真对不起,今天我们的稿子丢了,所以没印刷出来,现在大家正在努力重编,保证让你下午看到报纸。”
李知秋见一个白头发老爷爷蹲在自己面前,她不由有些腼腆,怯生生地问道:“下午真的可以吗?”
“保证可以,事实上我们已经编好了,现在正在最后的校对!没问题立刻就送印。”
李维正又接口笑道:“杨先生,我今天是特地来参观你们报馆,你可能接待?”
“当然没问题,李大人请进。”
杨至连忙将李维正请进报馆,他今天是第一次来参观报馆,杨至全程陪同,给他介绍得格外详细,“大人,我们报馆一共分三部分,一是探题,主要是高丽太学院的学生们,他们奔赴高丽和辽东各地,去寻找各种有趣的事情,然后写成文章送回来;二是采编,约十几人,负责接收各地的稿件,寻找其中有意思的事情,然后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排版;三就是编撰,也就杂报各个栏目的负责人,他们要对自己栏目负责,必须保证每天都有稿件发,最后就由我来总审,必须我签了字后,报纸才能送印。”
李维正走进采编的房间,只见一间大房子里坐着十几个人,桌上堆满了信件,他们正在忙碌地拆看,李维正忽然想起一事,便笑问道:“前两天在征集栏目意见,不知结束没有?”
“正在忙此事,这桌上的信件起码一半都是各种意见,大家正忙着拆看呢!”杨至笑着介绍道。
李维正从怀中取出一封信笑道:“这是我妻子的一封建议书,她也是你们报纸的读者,我就直接放进去吧!”
李维正把叶苏童的建议书放在桌上,杨至连忙捡起来交给一名采编道:“好好看一看,若有意义就采用。”
李维正在一旁笑而不语,这种小事情走走后门也无妨,这时李知秋却道:“爹爹,我也有个建议。”
总兵大人的千金有建议,所有的采编都放下手中的活,洗耳恭听,杨至蹲下来笑道:“你说吧!如果好的话,我们就采纳,当场给你奖赏。”
李知秋看了看爹爹,李维正笑着点点头,示意她可以说,李知秋便道:“我建议你们的文章最好配上图案,昨天你们第四版讲看云识天气,我就不知道积雨云是什么样子,羽毛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你们能把各种云的图案画出来,那就更看得懂了,还要加点颜色,这样更让人喜欢。”
“说得好!”杨至重重一拍膝盖道:“小姑娘的意见太中肯了,明天我就去找几个丹青高手,给我们报纸配画。”
他立刻从桌上取来一个红纸包,递给李知秋笑道:“这是我们的第一份高奖赏,五两白银,恭喜你了。”
李知秋不好意思地接了过来,这时旁边的妹妹李叶子却拉着父亲的手不依道:“爹爹,我也要!”
李维正蹲下来对她笑道:“这是你姐姐每天看报纸的奖赏,你想要的话,也要跟姐姐一样,每天找娘或其他姨娘读报纸,这样你也能得到奖赏,天天射冷箭可什么都没有哦!”
李叶子羡慕地望着姐姐手上的银子,心里想着不是去读报纸,而是盘算着怎么把它抢过来,可怜她父亲用心良苦,却一点效果都没有。
由于印刷厂不在这里,很快便参观完了报馆,李维正随杨至走进了主审室,他可不是参观一下报馆那么简单,他是高丽和辽东的最高领导人,他有重要指示要对杨至交代,主审室里不仅杨至一人,另外几名主要报馆负责人也参与了旁听。
“各位,其实我很早就想告诉大家了,我为什么要办报纸,固然是想开启民智,但更重要的目的是我想让高丽成为大明的一个省,朝廷在高丽建立都司,但我也知道,如果用武力强迫高丽人臣服大明,会激起他们的反抗,所以就要用软刀子,用我们的汉文化给他们洗脑,让他们渐渐认同自己也是大明一份子,报纸就是最好的软刀子,让高丽老百姓喜欢,让他们迷恋,要让报纸的内容成为他们生活的指南,让汉文化渗入他们的骨髓,要让他们和汉人一样过同样的节日,有同样的风俗,这样,下一代的高丽人就会忘记自己的风俗,忘记自己的语言,忘记自己是高丽人,到了那时,他们就会争着喊着要加入大明,成为新汉人,你们明白吗?这就是你们办报的方向和宗旨,待条件成熟时,你们不妨多办几份报纸,动作要更大胆一点,要和杂剧联手,捏成一个拳头,只要坚持我的原则和方向,我会给你们足够多的资金。”
……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一十五章 视察台湾(上)
次日,李维正又去视察了高丽太学,和《高丽日报》一样,高丽太学也是挂羊头卖狗肉,里面的一千五百名学生全部都是来自辽东、辽西和山东的汉人,没有一个高丽人,只要考中秀才者,都有资格来这里读太学,在这里他完全放弃了朱元璋推行的八股文,更注重实务、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大都来自贫寒人家,在这里他们不仅能读书学习,每个月还有钱粮补贴,使他们不仅不用花家里一文钱,还能赡养妻儿父母,甚至有妻儿的学生还能把妻儿接来一起生活。
虽然朱元璋每月对贡生也有例米补贴,但那只限于举人,秀才是没有资格的,高丽太学的学生们须学习三到五年,考试合格后便可以在高丽或辽东当官,实际上,高丽太学就是李维正的人材储备库。
视察完高丽太学,按照计划李维正该返回辽东了,但就在这时,旅顺港一艘快船送来一个消息,台湾造出的第一艘三桅海船下水了。
这可是一件大事,意味着台湾作为他的第三个基地,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李维正立刻做出决定,他要立刻去视察台湾。
一个月后,由一艘宝船和三十艘军船以及四十艘运输船组成了混合舰队,满载着各种物资和准备换防的五千士兵从高丽釜山港出发,驶向数千里外的台湾岛。
……
船队一路南行,几乎没有遇见任何倭寇的船只,事实上,当大明军队驻扎在对马岛后,倭寇就没有南下的机会了,大明军船已经封锁了九州岛和四国岛日本海盗南下的道路,他们严格贯彻李维正下的严令,一旦有日本船只出海,就地击沉,不管是海盗船还是渔船。
大海变得十分安静,蔚蓝的海面上海鸥在盘旋鸣叫,这是渐渐接近陆地的一种标志,经过近两个月的航行,船队已经接近了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琉球国。
准确地说,这里现在已经不叫琉球国了,而是叫琉球卫,是辽东都司辖下的一个军卫,原来的中山等琉球三国在三年前已经灭亡了,被他们曾经驱使、曾经奴役过的数万汉人消灭了。
多年前,李维正承诺他们将返回家乡,然后李维正便离开了琉球群岛,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他并没有想过要食言,而是连他自己都险些命丧九泉。
李维正一去不归,而他留在琉球的五百士兵就成为了汉人们的守护神,一年后,好了伤疤的琉球人开始重新怀念有奴隶驱使的日子,他们开始向汉人的聚集地进攻,企图把曾经属于他们的奴隶抓回来,三国的军队联合起来向汉人进攻,但他们却不知道,此时的汉人已经成立了数千人的民团,手中有武器,有五百正规军训练和率领他们,留在琉球岛的最高指挥官是一名千户,名字叫陈和,他在无法和朝廷建立联系后,毅然决定率领汉人和琉球人抗争,经过三个月的战斗,他们付出了数百人的生命,最终击败了琉球军队,并一鼓作气灭亡了琉球三国,汉人成为了这个岛国的主人,他们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渔船,得到了自己的房子和家园,而企图重新奴役他们的琉球人却失去了土地和财富,大部分被赶到其他岛屿,一部分人则成为他们雇佣的佃农和二等居民。
汉人们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度:山海国,陈和成为了第一任国王,但同时他们也把自己的国度称为琉球府,是大明的一个州府,陈和也同样自任知府。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从走私者口中得到消息,李维正重新在辽东任总兵,陈和便立刻派船去辽东通报消息,却在半路遇到了东征归来的明朝大军。
李维正遂将琉球府改名为琉球卫,保留山海国的别名,陈和任指挥使,同时也让他继续成为山海国国王,这主要是担心朝廷那边有麻烦,目前,琉球国有六千驻军,二千辽东军和四千由民团改编成的琉球军,并拥有二十艘战船以及炮台等防御工事。
洪武二十七年十月初五,阔别已经三年多的李维正终于又一次来到了琉球岛,船队驶进了山海地峡。
“大船降帆、靠岸!”
随着军士的一声高喊,‘威正号’宝船上的白色巨帆缓缓落下了,紧接着后面数十艘大船的船帆也跟着落下,船队开始缓缓靠岸了,士兵们纷纷涌上甲板,向岸上赶来迎接他们的百姓们挥手致意。
地峡两边已是人山人海,生活在这里的数万汉人几乎是倾城出动,他们扶老携幼赶来迎接明朝大队,也是赶来迎接他们当年的救命恩人李维正。
岸上的百姓密密麻麻,一眼望不见头,欢呼声、喊声此起彼伏,而指挥使陈和早已率领大群军官和文职官员等候在码头上了,陈和大约三十五六岁,长一脸大胡子,中都凤阳人,他最早也是锦衣卫的一名总旗校尉,李维正出任威海卫指挥使时,他被李维正选中成为他的亲兵百户,在三年前攻占耽罗岛和长崎港作战中几次立功而被李维正升为千户,最后率五百士兵留在琉球岛保护汉人,他被汉人推选为山海国国王,但他思念大明,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妻儿,便一心想把琉球岛成为大明一域,李维正感其诚意,便任命他为琉球卫永久指挥使,并派人去凤阳将他的父母妻儿都接来。
陈和见宝船的旋梯已经搭上码头,李维正和军官士兵们正缓缓下船,他心中一热,立刻迎了上去,半跪着给李维正行一礼,“属下陈和参见总兵大人。”
“陈指挥使请起!”李维正连忙将他扶起了,微微笑道:“我当年的亲兵百户居然当上了国王,人的际遇当真是奇妙如斯。”
陈和惭愧地说道:“大人,我不想当什么国王,我还是更愿意做指挥使。”
李维正拍拍他肩膀安慰道:“男子汉大丈夫建立自己的国度也没有什么不好,就算将来朝廷不管,我还是想让你们自成一国,国王由民众选举,而不是由你的儿子继承,当然,如果你的儿子和你一样英武,民众们自然也会选他,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陈和却笑道:“大人既然尊重民意,那为何又要按自己的意愿让我们建国呢?如果百姓们都愿意成为大明一府,大人难道还要坚持吗?”
李维正哈哈大笑,“是我着相了,那就顺其自然,让百姓投票决定琉球岛的最终归属。”
陈和又给李维正介绍了一群下属军官和文职官员,众人一一上前见礼,这时,二十几名民众代表被领了上来,几名老人跪下垂泪道:“李大人,你还记得我们吗?”
“几位老人家快快请起!”李维正连忙将几名老人扶起,对他们笑道:“我当然还记得你们,几年前我还请你们上船开会,一晃就是三四年过去了,你们身体可好吗?”
“我们身体都好,李大人终于回来了,说明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希望李大人永远平安。”
李维正高高拱手谢道:“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这次我给大家带来很多生活物资,等会儿就卸船,会一一发到大家手中。”
很快,李维正便在陈和的陪同下来到了指挥使府,指挥使府也就是原来的中山国王宫,这时,琉球卫副千户以上军官和所有的文职官员都赶来了,一起旁听李维正召开的会议。
“这次我主要是视察琉球和台湾两地,并送来你们需要的物资,另外,我也想了解一下琉球汉人百姓的生活状况,你们有什么困难可以坦白告诉我。”
陈和轻轻叹了口气道:“感谢大人的关心,我们比从前过得好,不过也确实有一些困难,希望大人能帮我们一把。”
“陈将军请尽管说,我当然会替你们解决。”
“大人,琉球岛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而汉人的人数日益增加,今年已经突破了五万人,粮食不足的问题就迫在眉睫了,本来我也打算派人去辽东向大人禀报这件事。”
李维正低头沉思了片刻便道:“琉球岛人口多、土地少,相反,台湾那边土地辽阔,但人口却十分稀少,我考虑把一部分琉球汉人移居到台湾去,另外台湾那边盛产粮食,以后琉球岛就不要种粮了,全部由台湾那边供应粮食。”
“大人,不种粮食,我们这里的百姓做什么呢?”
李维正微微一笑道:“我已经替你们想过了,你们这里种甘蔗很好,以后全部种植甘蔗,然后再办几家榨糖厂,将来辽东和高丽的糖都由你们这里供应,你们还可以发展和日本的贸易,用蔗糖换取日本的白银,这可比种粮食赚钱多了。”
……
李维正在琉球岛只呆了三天,三天后,船队再次出发,向南方的台湾岛驶去……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一十六章 视察台湾(下)
台湾岛原名小琉球岛,李维正东征日本回来后,便以防倭为借口,派出三千士兵占领了这座被大明遗弃了的富饶的宝岛, 并将它改名台湾岛,李维正当然是看中了台湾岛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他也害怕日本抢先占领台湾,毕竟大明朝廷已经放弃了台湾,即使被日本占领,大明朝廷也不会放在心上,事实上,一百多年后大明朝廷和荷兰人达成的协议就是允许荷兰人占领台湾岛,而不允许荷兰人染指澎湖列岛,明朝只承认澎湖列岛是大明的土地。
所以李维正必须要赶在日本人和荷兰人之前抢先占领台湾,让台湾成为他的军事和后勤基地,按照李维正的计划,台湾并不建什么工厂,工厂都设在辽东,台湾的作用是军事基地和粮食基地,台湾能一年三熟,完全可以成为辽东军粮基地,在和蒙古朵颜部达成协议后,李维正说运日本米和朵颜部换马,实际上他打的主意是用台湾米和蒙古人换马。
经过两年的经营,李维正在台湾岛上的驻军由最初的三千人已经增加到一万人,一半是高丽雇佣军,一半是辽东军,每年换防一次,每次撤换五千军,两年时间,他们在台湾岛上和当地的居民一起,已经开垦了近三千顷土地,每年三熟,每次能产粮四十万石以上,从今年夏天开始,台湾便已经和高丽一样,成为了辽东主要的粮食基地。
几年前李维正打倭寇放过了台湾渔民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台湾岛上的渔民已经到了两万人,不仅仅是岛上渔民生育后代,更重要是台湾上岛有汉人渔民的消息在几年前便传遍了福建沿海,开始有人向往台湾,数以千计忘不了大海的原渔民们开始偷偷造船下海,携家带口逃离了福建,几年时间里,从福建各地逃来了一千多户人家,五六千人,他们就和早先逃来的渔民一样,开始下海捕鱼,和走私者换取生活物资,过着没有官府束缚的生活。
而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随着第一支李维正派来的军队在台湾驻扎,二万多渔民便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们编造了户籍,摇身一变都成为了辽东人,军队并没有征他们的赋税,更没有欺压他们,只是重新规划了他们的生活,将他们集中在三个地方居住,成立了平安、台北、台南三个县,让他们在捕鱼之余也和军队一起屯田,换取粮食和他们需要的日常用品。
同样,军队也建立了三个千户所,台北千户所,台南千户和平安千户所。
尽管台湾主要以屯田为主,但李维正还是在平安县建造一家造船厂,这是台湾岛唯一的工业,建造船的目的很简单,台湾四面临海,向辽东运输米粮,加强与琉球岛的联系,甚至当大量移民愿意来台湾的时候,也就不用再从辽东调船了。
当平安造船厂的第一艘三桅福船下海时,便成了台湾军民为之欢庆的一件大事,此事更是惊动了辽东,数月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十月下旬,李维正庞大的混合舰队抵达了台湾平安港。
由于台湾没有设卫,平安、台北、台南三个千户所各自负责自己的辖区,平安千户所约四千人,是三个千户所中最大的一个,千户叫曹安国,原是旅顺卫的一名百户,参加过东征日本的战役,积功升为千户,当辽东舰队抵达台北千户时,修建在沿海的烽火台便点燃了,三柱红烟直冲天空,这就表示辽东来人了,所以早在三天前曹安国便做好了迎接准备。
“千户将军,来了!辽东船队来了!”一大早,一名哨台眺望兵便冲进军营禀报。
曹安国正在军营吃早饭,闻讯立刻丢下碗跑向码头,平安港是利用一弯天然良港筑成,水深港阔,可停泊百艘海船,平安千户的军营就位于港区,离码头仅两百余步。
今天的天气极好,海上风平浪静,万里无云,曹安国率领几名副千户和一群百户军官在码头上等了两刻钟,终于看见了远方海面上出现了数十只小黑点,很快,一支庞大的船队出现在他们眼前,在码头上等待的人群立刻欢呼起来,曹安国立刻乘坐平安船厂建造的第一艘战船前去迎接。
宝船船头,李维正也正拿一只小巧的千里眼向码头这边眺望,在离码头还有约五里时,他看见了一艘战船向这边驶来,他立刻回头令道:“船队减速停船!”
最前面的宝船缓缓减速了,最后停泊在海面上,宝船周围的三艘护卫战船立刻呈品字型迎了上去,片刻,一艘船引着平安港驶出的战船靠上前来。
李维正早就看到了这艘全新的战船,他知道,这就是平安船厂造出的第一艘战船了,从外观上看,造得十分结实,做工精良,这也和台湾的木质有关,台湾岛位于热带,木质细密,适合造深海大船。
这时,几十名士兵领着曹安国上了宝船,曹安国快走几步,半跪在李维正面前,大声禀报道:“平安千户所千户曹安国参见总兵大人!”
“曹将军请起。”李维正连忙将他扶起来安慰道:“曹将军长年驻扎台湾岛,辛苦了。”
“末将不敢,总兵大人跋涉万里来看望台湾军民,属下和平安所四千官兵都感动至极。”
李维正哈哈大笑,拍了拍他的胳膊道:“这是应该的,你们都是我的属下,建设台湾岛已经两年了,我不来看看怎么交代得过去。”
李维正又拉着曹安国来到船舷边,指着西方的海面道:“那边就是福建水师的辖区了,我一直担心福建水师会发现你们,你先告诉我,福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