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官途-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下是监察御史,姓解名缙,字大绅。”

‘解缙!’李维正不由肃然起敬,这可是历史名人啊!明朝第一任内阁首辅,他连忙拱手笑道:“解兄仪表非凡,将来必得皇上重用,我表字守廉,解兄可以直呼我字。”

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字,在有学问的人面前称兄道弟,偶然也满足一下自己小小的虚荣心,不过李维正却不知道,解缙最后就是死在锦衣卫之手。

这时,天边已经翻起了鱼肚白,最后赶来的几个官员也加进了队伍中,百官队伍中的窃窃之声也渐渐消失了,气氛开始凝重起来,忽然,远方隐隐地传来了乐声,这是中和韶乐,这就是意味着身着龙袍的朱元璋已从中和殿出发,向太和殿而来了。

宽阔的广场,辉煌的太和殿,台基上升起的袅袅香烟,五彩缤纷的仪仗,身着朝服的文武百官在乐声中缓缓躬身行礼,恭迎皇帝陛下驾临太和殿,李维正也跟着行礼,昨天下午他特地受了训练。

这时一名锦衣卫‘大汉将军’高声喝道:“陛下已就座,百官觐见!”

中和韶乐停止,却又演奏起另一种乐曲,这是丹陛大乐,是朱元璋正式接受朝贺的礼乐,百官如两条黑龙,走上了太和殿前的玉阶,在锦衣卫大汉将军们一声声‘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高呼中鱼贯进入了大殿。

太和大殿内宽阔雄伟、视野开阔,越向里走,光线越是暗淡,朱元璋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俯视着脚下的群臣百官,他可以很清楚地看见百官的每一个动作,但百官却看不清他的表情,无形中,增加了皇帝的威严和神秘。

进入大殿的百官有六部、寺司以及宗人府、监察院等等官员近千人,在丹陛大乐中,宣表官开始宣读贺表,大都是颂扬皇帝,‘乾坤日月明,四海皆升平’等一类的内容,抑扬顿挫,声音和着乐曲的节奏,煞是好听。

这时,‘大汉将军’再一次高喝:“百官跪拜!”

进殿的百官一起跪倒,行三跪九叩之礼,齐声道:“臣等恭祝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音乐停止了,大殿里一片寂静,朱元璋严肃的目光缓缓扫过群臣,徐徐道:“各位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群臣起身,分列大殿两侧,朝会正式开始了。

进了大殿后,李维正找到了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和南镇抚使王翰,便悄悄跟在他们后面,蒋瓛向他温和地笑了笑,指了指地上的六品道,意思让他站在道内。

“我大明建国二十余年,北元残部始终是我大明的第一威胁,朕为平息北方边患,屡屡对北元用兵,大小十数战,年初,朕命燕王棣为主将,率十万明军健儿北上,征讨北元残部,燕王不负朕望,屡战屡胜,全歼北元太尉及丞相下精锐四万余人,大功于社稷……”

朱元璋低沉而略带凤阳口音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大殿里鸦雀无声,虽然他的声音不大,但所有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确实和大多数猜想的一样,这次朝会就是对燕王的表彰,所以才会这样隆重。

或许是年事已高的缘故,朱元璋的声音渐渐小了,许多站得稍远的官员都有些听不见了,李维正耳朵竖直了,他很关心朱元璋对燕王朱棣封赏,如果赏赐恩厚,那就证明他在朱元璋微服私访时的决策是对的,朱元璋在用燕王取代蓝玉之际,是绝不容许任何人破坏他的计划。

其实他也发现了,似乎所有人对那封信都不再谈及,包括前两天去常府,常升对这件事也避而不谈,似乎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一个禁忌,或许是朱元璋压下了此事,不准任何人再生是非,至少不准外人谈论此事。

想到这,李维正不由悄悄地向左边第一排望去,昨天听礼部官员介绍,太子殿下应该站在左边第一位,但是李维正却似乎没有看见太子朱标,他的位子上站着一个和太子年纪相仿的男子,从他衣着冠服来看,应该是个亲王,李维正有些愣住了,今天太子怎么没来?这个人又是谁?

难道会是秦王?他心中存了这个念头,越想越觉得有这个可能,如果太子不在,站在第一位的应该就是长亲王了,他是第一次看见秦王朱樉,虽然位置很远,看不清他的面容,但他的那种傲慢姿态,却深刻地印在了李维正脑海之中。

就在这时,站在队伍中的燕王朱棣、晋王朱纲以及颖国公傅友德出列了,他们三个是主将,朱元璋将论功行赏,百官中凉国公蓝玉默默地看着他们三人气宇轩昂地走过,他也渐渐明白了朱元璋的深意,有了燕王,从此以后,他蓝玉就再没有机会率兵北上了。

“儿臣朱棣参见父皇!”

“儿臣朱纲参见父皇!”

“臣傅友德参见皇帝陛下!”

三人在玉阶前跪下,朱元璋看着他们三人微微一笑,他取出一份圣旨,递给了身旁内侍,内侍用金盘托着,跑到玉阶的另一端,递给了宣表官。

宣表官接过圣旨,展开大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燕王棣身为征北主将,歼灭北元主力,功高至伟,特加封左柱国、征北大元帅,赏银万两、绢五千匹;颖国公傅友德协助燕王作战,尽心竭力,力斩北元太尉,功为次之,特加封右柱国,征北副元帅,赏银五千两、绢两千匹……”

宣旨官读到这里,百官中开始有一点点躁动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排第二位的居然不是晋王,而是颖国公傅友德,这大大出乎众人的意料,晋王低着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心中却清楚,这才是父皇真正对自己的处罚,插秧只不过是父亲对儿子的教训。

站在后面的李维正不仅想到了这是朱元璋对晋王参与夺信的惩戒,他看到了更深的一层,那就是朱元璋对蓝玉发出的严厉警告,燕王朱棣是亲王,和蓝玉没有可比性,但傅友德却不一样,热捧傅友德等于就是在蓝玉后背插上狠狠的一刀,他向群臣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从此征讨北元,不会再有蓝玉。

李维正不由悄悄地向蓝玉看去,只见他面如死灰,呆呆地站在那里,李维正不由暗暗冷笑了一声,蓝玉此人或许是打仗的行家里手,但在政治上,他还是太嫩了,一个在皇上面前不懂得收敛的人,是活不了多久的,他也太迟钝了、太张狂了,李善长、胡惟庸之死,皆没有将他惊醒,还敢在定远县大肆侵占土地,看来朱元璋后来一手炮制了蓝玉案,而不是傅友德案,或者是冯胜案,这是有一定缘由的。

“晋王纲千里转战,洞察敌情,于迤都降北元丞相,功不可没,特封柱国,赏银三千两、绢千匹…”

晋王朱纲重重地磕了一个头,“儿臣谢父皇赏赐。”

站在左手第一人的正是秦王朱樉,朱标据说是因为昨天去插秧,回来便病倒了,无法来参加今天的朝会,这样一来,秦王朱樉便成了百官之长,这还是他第一次站在这个位子上,这是他梦寐已久而得不到了位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站在这个位子就意味着上面的父皇离开后,他将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大明万里江山将为他一人所有,天下七千万人都是他的子民,他是天子,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陛下……朱樉高高地昂着头,思绪万千,他有些陶醉了,全然没有注意到晋王封赏的微妙之处,龙座上的朱元璋微微瞥了他一眼,心中冷笑了一声,他取出了今天的第二份旨意。

……

“征北之战的意义在于全歼迤都北元精锐,决战之地龙门所的得失就事关整个战局的形势,保卫龙门所一役乃生死攸关之战,锦衣卫百户李维正挺身而出,率五百将士抗击三万北元精锐一天一夜,使龙门所巍然屹立于燕山之北……”

这时所有的眼光都向锦衣卫这队只站着六个人的队伍扫来,停留在队伍的最后、一个孤零零的年轻人身上,李维正此刻心潮澎湃,他激动万分,但也有深深的遗憾,他想到了韩淡定,在朱元璋的圣旨中完全将他抹去了,就仿佛他是一个从来不存在的人,他知道,这其实是燕王将韩淡定隐瞒了,他的身份太特殊,他的曝光将引发出许多不能见人的秘密。

“着锦衣卫百户李维正上前听封!”宣表官一声高喝打断了李维正的思路,他等待已久的这一刻终于来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快步走出队列,在一双双惊异、不屑、冷笑或是敬佩的目光中走到玉阶前,双膝跪倒在地,朗声道:“锦衣卫百户李维正参见皇帝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目光柔和地看着他,这个年轻人年初时还是县里的小吏,可现在他已是六品的锦衣卫了,这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受的特权居然在他身上出现了,没有父辈的资历、没有高贵的血统、也没有文采天赋,靠的是一次次生死之间的搏杀,靠的是为大明建立的巨大功绩,他当之无愧。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了自己的亲自面试,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缓缓道:“李维正,你知道朕为什么要亲自把你召来封赏,而不像别的立功将领那样,由兵部统一记功表彰吗?”

“微臣不知!”

“你很诚实,这一点让朕很喜欢。”朱元璋笑道。

大殿里异常安静,数百名文武百官都在惊讶地望着他们的对话,就仿佛两个人在房间里闲聊一样,皇上似乎完全忽略了这是太和殿的大朝,这已是好几年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了,有人还记得,只有前年解缙、解纶兄弟和他们妹夫三人同时考中进士时,皇上才像谈家常似的和他们在大殿上聊天。

大殿一双双嫉妒的目光向李维正射来,包括秦王朱樉,他眼露凶光地盯着李维正,这个坏了他两次大事人,他就恨不得一刀把他砍了。

而燕王也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他在用心观察父皇对李维正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他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父皇确实是不想把这个年轻人给大哥,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父皇不愿意太子身边出现这个一个精于谋略的人,或许在他看来,方孝孺那样的人才更加适合太子;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父皇也看中了这个李维正。

谈话还在继续,朱元璋象个长者一样的笑了,他教导李维正道:“因为你太年轻、没有资历,从一个白丁一跃高升为六品百户,在我大明这只有功臣后裔或者你继承父职才有可能,可惜你这些条件都没有,如果兵部再封赏你,就会坏了朕的规矩了,会让人不服,所以朕把你召来,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你是朕破例提升,属于一次特例。”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目光重新投向群臣,他提高了声音道:“李维正现在是锦衣卫百户,正六品衔,从他所立的普通军功来说,他可以荣任,但龙门所战役非同寻常,它击碎了蒙古人重占北平的野心,李维正率五百壮士以及龙门所百姓抵抗住了近三万北元精锐的进攻,这就是我大汉民族的血性所在,朕所以要特别嘉奖,特封李维正为锦衣卫千户,加授武德将军、骁骑尉,赐飞鱼服、赏银千两,钦此!”

“臣李维正谢皇帝陛下隆恩!”

李维正恍若在梦中一般,锦衣卫千户,它虽然只比百户高一级,却有着天壤之别,整个锦衣卫只有五个千户,直属于指挥使,个个都是独挡一方的老军头,权势滔天,三个月前,千户费天年老退休,他的儿子费廷安由百户升为副千户,而千户之职一直空着,所有人都以为应由担任了八年副千户的赵岳接任,却没想到,朱元璋把这个人人梦寐以求的千户给他了。

这时,旁边的燕王陡然间明白了父皇的真实用意,他不是不愿意太子身边出现这个一个精于谋略的人,而是他也看中了李维正。

……

卷四 锦衣千里 第九十一章 初任千户

朱元璋的朝会并不长,不到两个时辰便结束了,除了重点封赏燕王等人外,其余便是和兵部、户部讨论如何表彰参与战役的广大将士,勋官是要给的,再根据财政情况定下了一个表彰总额度,对于龙门所百姓则给予三年免税的奖励,朝会进行得十分简练务实。

激动人心的朝会终于结束了,李维正被留了下来,他在一个太监的带领下,匆匆向位于中和殿的朱元璋御书房走去。

门口几名侍卫将李维正细细地搜了身,这才放他进去,一连走过几个房间,李维正终于走进了朱元璋处理朝务的御书房,让他有些意外的是,朱元璋的御书房布置得异常简朴,看不见名贵的家具,几只陈列书籍的橱柜看得出很有些年头了,连漆面也脱落了,墙壁刷得雪白,也没有一般房的焚香,和普通人家书房并无两样。

但有一点却很特殊,御书房的四个角落里各站一人,他们面无表情,一动也不动,就仿佛四尊泥塑,但他们身上所透出的杀气,却让所有进入御书房的大臣都会感到提心吊胆。

朱元璋的御案靠着窗边,此时他正在批阅一本奏折,在他下首则垂手站着一人,正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他见李维正走进,立刻紧张地向他施了个眼色,让他赶紧跪下,李维正悄悄跪下,却不敢打扰朱元璋的思路。

朱元璋批完一本奏折,抬头见李维正已经来了,便放下笔笑道:“不用那么紧张,稍微放松一点,起来吧!”

李维正顺从地站了起来,旁边的蒋瓛却吓得汗流浃背,皇上只是客气,他怎么能真的就站起身了呢,连招呼都不打,可是他再阻止已经晚了,只得心中暗暗叫苦不迭。

朱元璋却瞥了他一眼,不满地说道:“蒋指挥使,朕就这么可怕吗?行个礼都把你吓成这样。”

蒋瓛慌忙躬身道:“微臣不敢,只是微臣刚刚才想起,忘记教他礼仪了,一时惶恐。”饶是他反应快,将此事掩饰过去了。

“好了,不要为这点小事浪费朕的时间。”

朱元璋回过头又对李维正笑道:“如何,你现在做了千户,感觉怎样?”

李维正深深行一礼,徐徐道:“皇上对臣的栽培,臣铭记于心。”

这下,旁边的蒋瓛不说话了,他想起了自己当年第一次见皇上时的情景,皇上不也是这般和颜悦色吗?这是皇上在笼络新人呢!他悬在半空的心悄悄放下了,自己是有点太过于紧张。

朱元璋点了点头,“你记恩就好,锦衣卫不同于普通官员,它是朕的直属,是朕的私人卫队,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朕的形象,该宽时宽,该严时严,这个就不用朕教你了,但有一点,朕对每一个新官都会有言在先的,是朕的底线,你说是什么?”

朱元璋的笑容渐渐消失了,他严肃地注视着李维正,等待他的回答,旁边的蒋瓛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一口,他并不知道李维正其实已经通过朱元璋的面试,他还真以为皇上是因为龙门所之战而提升李维正,所以他按照普通思路来想,认为现在才是李维正的真正面试,这个答案他当然很清楚,可是他却万万不敢说出来。

李维正却毫不犹豫答道:“请陛下放心,臣会清清白白做官,绝不会贪污一文钱。”

“好!”朱元璋拍案而起,他盯着李维正森然道:“不知有多少官员对朕说过,绝不贪污一文钱,可朕却不知杀了多少人,你这句话朕记住了,朕就拿你来做个案子,也不用时间太长,如果你在两年之内确实没有贪污一文钱,朕会再升你的官,可如果朕要查出来你贪污了一文钱,你也休怪朕手下无情了。”

朱元璋说出这席话,却让旁边的蒋瓛大吃一惊,这本来是件很普通的问答,几乎每个新任官员都会被问到,而且也都会这样回答,皇上也只是再警告一番了事,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过,他忽然感觉到皇上似乎对这个李维正确实有点不一样,也不知李维正是福还是祸?

这时李维正却道:“陛下,有一句话臣也想先说,臣家庭殷实,确实没有贪污之意,但臣害怕别人栽赃于我,所以臣的誓言只对我本人以及家人的行为而言。”

“这个朕很清楚。”

朱元璋目光又投向了蒋瓛,他冷冷道:“我也要给你说清楚,我用李千户做锦衣卫廉政案子只针对他个人而言,若胆敢有人栽赃于他,朕就拿你是问。”

蒋瓛背上的汗又再次流下来了,他终于明白了皇上的深意,什么拿李维正做案子都不过是个借口,皇上的真实用意竟是用李维正来整顿锦衣卫的军纪,这两年锦衣卫以权谋私的丑闻不断,被大臣深恶痛绝,皇上相必也是有所耳闻,在解决完李善长后,他要开始树立形象了,说白一点,也就是要拿锦衣卫开刀了,所以他名义上是在给李维正立案子,实际上是在警告自己,要收敛一点,蒋瓛忽然想起了前任毛骧,不就是胡惟庸案后做了垫背吗?难道李善长案结束,皇上也要把自己……蒋瓛简直不敢想下去了,他连忙躬身答道:“臣决不让人栽赃李千户。”

“好了,李千户朕就交给你了,你们退下吧!”朱元璋的热情似乎消失了,他坐下来又开始批阅奏折,不再理会他俩……

走出紫禁城,蒋瓛长长出了一口气,对李维正苦笑道:“说实话,我真不知道你来锦衣卫是我们的福还是祸。”

李维正见周围无人,也低声笑道:“大人放心,李善长案是詹徽所为,锦衣卫并没有参与。”

蒋瓛一呆,他怔怔地望着李维正半晌,“难怪他能做到千户,厉害,刚才皇上的深意他比自己还明白啊!”

李维正的话提醒了蒋瓛,是这样的,李善长案是监察院所为,他竟一时糊涂了,李善长案和锦衣卫无关,那皇上就没有除掉自己的动机,或许真的只是对锦衣卫的违法乱纪不满。

他抹了一把冷汗,感激地对李维正笑了笑,走了几步,他忽然又低声道:“今天皇上接见你的话,就只能你我知道,绝不能泄露给第三人,这一点你心里可明白?”

“大人放心,李维正明白得很。”

“你心里有数就好。” 蒋瓛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现在时辰还早,我先带你去衙门见见手下。”

……

“我们锦衣卫下一共五个千户,其中第一千户所掌管侍卫‘大汉将军’,和你无关,第四千户所在凤阳,也和你无关,剩下的二、三、五三个千户,我刚刚做了调整,五所千户官费天退仕了,我就把三所千户官冷千秋调了过去,这样三所千户的位子就空出来了,本来我准备提请皇上升老将赵岳担任,皇上却封了你为千户,那我就任命你做三所的主官。”

两人一边走,蒋瓛一边给他介绍锦衣卫的具体分工,其实做了几个月的百户官,这些情况他还真知道了,明朝军官虽实行世袭制,但因为现在是明初,世袭情况还不是很严重,职官大多数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大多是老资格,讲究论资排队,所以蒋瓛对李维正也忧心忡忡,担心他搞不定手下的老军头们,尤其是给皇上下了廉政军令状,这些拿惯了好处的老军头们怎么能容忍他?

两人走进了锦衣卫的署衙,这时锦衣卫内皆已经知道了李维正出任锦衣卫千户一事,尽管大家都是在向蒋瓛行礼,但看李维正的目光里却带着几分羡慕之色。

蒋瓛将李维正带到自己的房内,一进门,所有忙碌的书吏们都站了起来,一齐躬身行礼,“参见指挥使大人。”

“罢了!”蒋瓛一摆手,他又吩咐亲卫道:“你去一趟三所的军营,把赵岳和费廷安给我叫来。”

这时,他的幕僚吕思远走上来对李维正拱手祝贺道:“李千户,恭喜了。”

“这么年轻的千户,或许在军队中有,可在咱们锦衣卫却是第一人,应该庆贺一下。”蒋瓛笑着拍了拍李维正的肩膀,对吕思远道:“找几个人去买些糖和糕饼来,给所有的军官都发一发。”

他见李维正要掏钱,却拦住了他,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一卷钱递给了吕思远,又对他道:“这是我们锦衣卫的规矩,手下升迁,上司要请客,你以前虽为百户,却还没有分到具体所中,所以这钱只有我来出了。”

李维正连忙躬身谢道:“那就多谢大人了!”

“这样才好,是男人就爽快一点,走!到我屋里去细谈。”

蒋瓛将李维正带进了自己的房间,吕思远在背后盯住李维正的背影,眼中若有所思。

进了房间,蒋瓛桌上已经放有李维正的正式任命书,他在上面签了章,小心地收了起来,又取出一份写有‘三所’的卷宗,从里面抽出厚厚一叠名册,道:“我先告诉你,锦衣卫五所中,一所人最多,有一千五百人,都是宫廷侍卫,而凤阳四所人最少,只有五百人,三所是标准的一千一百二十人,其中副千户两人,百户十人,其余总旗、小旗等名称和军队一样,不过咱们锦衣卫不是军队,所以最下面的弟兄也不叫士兵,叫校尉或力士,这些想必你都知道。”

蒋瓛把卷宗递给了他,笑道:“你还有什么问题?”

李维正迟疑一下便问道:“我想问一问,我是否会经手钱粮?”

蒋瓛也暗暗叹了口气,这也是他所担心的事情,他想了想便安抚李维正道:“你是担心皇上盯你一事吧!你放心,你和地方官不同,你手下士兵军官的粮饷由你定夺不错,但实物却不会经你的手,由南镇抚司负责发放,皇上指的是贿赂和办案时的贪渎,我看你在临淮县也做过小吏,应该很清楚里面的猫腻才对,这我也不多言了,假如你觉得有人栽赃于你,可及时向我禀报。”

这时,外面传来亲卫的禀报声,“大人,赵岳和费廷安到了。”

蒋瓛立刻道:“让他们进来!”

三所的军营可不再皇城中,而在京城北面的国子监附近,千户和两个副千户在锦衣卫总衙和军营中都有办公地,所以两个副千户片刻便赶到。

门被推开了,两个副千户走了进来,一个叫赵岳,约四十余岁,身材中等,脸上又黑又瘦,长一个蒜头小鼻,两颊陷落,目光中带着一丝冷意,身着金色麒麟服,他十五岁从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一直在他的亲兵营,洪武十五年,锦衣卫成立,他便一直担任副千户,几乎每个所都呆过,因为千户费天退仕,三所的千户官空缺了,蒋瓛便准备提拔他为千户,这几乎是铁板钉钉之事,众人都向他表示祝贺,赵岳也欣然等待,不料最后却轮不到他,赵岳刚刚得到消息,心情正沮丧到了极点。

后面一人身材瘦高,看年纪也不小了,估计三十岁出头,却长着一张娃娃脸,脸上总带着笑意,给人一种和善、容易接近的样子,他就是原千户费天的儿子费廷安,他一直就在锦衣卫中任职,积功升为百户,父亲退仕后,他被提拔为副千户。

两人走进房间,蒋瓛给他们介绍道:“这就是你们三所新任千户李维正,过来见礼吧!”

两人面面相视,虽然李维正已经当了大半年的锦衣卫百户,可他们却是第一次见到本人,他们都没想到他竟如此年轻,愣神只在一瞬间,费廷安抢先半跪下来,抱拳道:“属下费廷安,副千户,请李千户多多关照。”

赵岳明显有些不情愿,但在指挥使面前他不敢不跪,他也半跪下来道:“在下赵岳,参见千户大人。”

“二位快快请起。”李维正连忙将他们扶了起来,诚恳地说道:“我新任此官,经验不足,以后还望两位大人多多协助。”

蒋瓛呵呵笑道:“以后三所就交给你们三人了,现在你们可以回去了。”

三人向指挥使大人告辞,退出了房间,刚一出门赵岳便冷冷道:“李千户,我手中还有公务未了,就先失陪了。”

说罢,他也不等李维正答复,转身便扬长而去,费廷安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这也难怪,所有人都以为他要为千户,哎!他心情不好,也是可以理解。”

李维正望着赵岳的背影,半天没有说话, 他笑了笑,便跟着费廷安去了军营。

就在他们刚刚离开,吕思远却背着手从一扇门后转了出来,他望着赵岳的背影,眼睛里竟闪过一丝阴险的笑意。

……

卷四 锦衣千里 第九十二章 两个副手

秦王府内,秦王朱樉阴沉着脸,背着手在房间来来回踱步,在他下首,垂手站着他的两个幕僚赵无忌和邵闻达,今天秦王的心情着实有些不好,原本在朝会上父皇将正式宣布他为宗人令,给他一次增加声望的机会,不料最后却没有公布,他站了两个时辰,却变成了燕王的背景,倒是燕王大大出了一把风头,这着实令他心中嫉妒,还有李维正,更是踩着他的肩膀当上了锦衣卫千户。

朱樉的心中郁闷不堪,他忽然回头冷冷地问两个幕僚道:“王翰一直就表示效忠于我,眼看这次他要被提为千户,却横刀杀出一个李维正,夺了他的机会,新仇旧恨让我忍无可忍,你们说我该怎么对付他?”

这些天赵无忌十分沉默,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闭门思过,他在一点点回忆自己失败的地方,最后他得出结论,定远县和武昌的两次失败都是李维正这个罪魁祸首,为此他咬牙切齿,恨不得将李维正挫骨扬灰才好,但他手上已经没有了人手和权力,无法再报私仇了,今天又传来消息,这个李维正居然当了锦衣卫千户,赵无忌几乎要气疯了。

此刻见秦王似乎要动李维正,赵无忌立刻抓住这个机会,上前躬身一礼道:“殿下,锦衣卫仇家满天,欲啖其肉之人无所不在,今天李维正忽然成为了锦衣卫的风头人物,我想有心杀他之人会更多,如果李维正突然死掉,谁会往殿下身上去联想呢?”

“不可!”赵无忌刚说完,邵闻达立刻站出来反对道:“前几天我就给殿下说过,皇上处分晋王,其实就是在警告诸王不要再妄动心思,我想,皇上警告殿下的意味更浓一点,这个时候殿下应该韬光养晦,把精力放在别处才好,不要再在朝中生出事端,李维正已是锦衣卫千户,动这种级别的人更要慎重,他若出事,皇上岂会善罢甘休,一旦严密追查,查出赵岳的背景,殿下危矣!”

说到这,他又瞥了一眼赵无忌,阴阳怪气道:“倒是有些人为一己之私不顾后果的怂恿挑拨,殿下可得当心啊!”

赵无忌脸胀得通红,怒视邵闻达道:“明明是殿下在问如何对付李维正,我只是在为殿下分忧,怎么是一己之私,你要把话说清楚。”

“好了,你们不要吵了。”

朱樉不悦地拦住了他们二人的争吵,他们两人这几天视同水火不容,一有机会就互相攻击,这可对自己不利,不过刚才邵闻达的话确实提醒了他,李维正是父皇亲自任命,真不能妄动,应该把精力转到日本那几船白银上,这才是当前急迫的问题,至于李维正成千户已经木已成舟,即使不能杀他,但也不能让他的千户当得舒服.想到这,他便对邵闻达道:“麻烦邵先生去找一下吕思远,把我的意思传给他,总之我不想让李维正的这个千户做得太舒服,让他自己看着办吧!还有,赵岳是我的人,这件事也不能让他知道。”

……

夜幕渐渐落下,大街上的行人开始稀少了,月亮爬上西天,将一片银色的清辉洒向人间,江宁县长乐街上,一辆马车飞驰而来,慢慢停在一座宅子前面,马车里,吕思远低声对锦衣卫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