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官途-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允炆冷冷地瞥了跪在门口的叶天明一眼,一挥手道:“摆驾回宫!”
……
次日一早,宫中传来圣旨,免去吏部尚书叶天明一切职务,贬为庶民。
……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四十二章 全力一击
山东济南府,大将盛庸正目光凝重地望着眼前的地图。他的心中充满了担忧,他所率领的东路二十万大军已经停滞在这里大半个月了,按照计划,他们应该部署在馆陶县到聊城一带,这样和中路军保持着两百里左右的距离,可以互相呼应。
但此时他的大队离中路军已经有五百里的距离了,这是一个极为不安全的距离,无论是他受到攻击还是中路军受到攻击,他们都无法彼此支援。
而造成东路军无法北上的原因很简单,盛庸接到探子的报告,李维正突然在山东半岛大举增兵,现在他部署在山东半岛上的军队已经达到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了,而且并不是分散部署,而是集中在山东半岛南部的诸城县一带,有大举向南进发的可能。
这让盛庸和铁铉的心中都感到十分不安,如果他们大军北上,那么从山东以南直至长江边的广大地区都会变成一片防守空白,李维正的大军便可以长驱直入,不仅威胁到京城的安全,更重要是断了他们朝廷大军的粮道。
所以在李维正突然增兵的威胁下,盛庸不敢率大军北上。而是留在济南府防御,两天前,铁铉已经前去诸城交涉了,就不知道他的交涉结果会怎么样。
盛庸也对李维正突然增兵山东的意图十分怀疑,尽管临行前皇上说过,李维正是自己人,可以相信,但如果是这样,他为什么会这么巧突然增兵呢?当然,这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比如增加山东协防、保护粮道等等,可李维正的增兵却在事实上造成了牵制东路军北上的效果,这是非常有利于燕王的。
现在盛庸担心的是中路军耿柄文那边,如果燕王趁机对耿柄文实行大规模攻击,他能否抵挡得住,就很难说了。
“再派人去诸城,一旦有尚书大人的消息,就立刻飞鸽来报!”盛庸再次下达了命令,他走到窗前望着诸城方向,心中焦急万分,怎么铁铉还没有消息过来。
……
山东诸城,这里是青州府之南,一直都是个平静的小县城,平时最多也只有千余名过境士兵,但这段时间,诸城县境内却突然大军压境,十五万辽东军云集这里。一望无际的大帐甚至比县城还要占地广阔,诸城百姓整天战战兢兢地生活,不用十五大军,只有一万军队进城,这座小县城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不过已经近二十天过去了,城外的大军始终没有一兵一卒进城,诸城百姓们也就渐渐地安心下来。
此时,李维正就在城外的大营内,他正坐在地图前沉思,和盛庸一样,他也在等待消息,只不过他是在等待北平的消息,他之所以突然增兵山东半岛,是因为他意外得到了一个消息,叶天明被削职为民了,从京城密探传来的情报来看,是黄子澄得到叶天明家奴的密报,说叶天明藏有先帝的密旨,因此黄子澄向皇上告了状,最终使叶天明被削职。
在李维正看来。这是一个很拙劣的反间之计,叶天明的家奴怎么可能知道主人藏有先帝的密旨,以叶天明的谨慎,恐怕连他儿子都不知道,叶天明儿子喝醉酒泄露消息之说,更是胡说八道,至于告密的家奴确实是叶天明府上之人,那也很好解释,他本来就是燕王安插在叶天明府上之人。
这是个很明显的反间计,利用叶天明和黄子澄不和,借先王密旨之说干掉了叶天明,那么燕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李维正在思考良久后,他忽然明白了,燕王不喜欢叶天明的策略,至少他不喜欢和耿柄文对阵,他李维正也同样不喜欢叶天明的策略,也不喜欢耿柄文,他希望靖难之役能打下去,因此他决定帮燕王一把。
这时,帐外一名亲兵奔跑来禀报道:“大人,户部尚书铁大人在营门外求见。”
“快请!”这是在李维正意料之中的事情,他不来才是怪事。
片刻,铁铉在亲兵的引导下,匆匆走进了大帐,“李总兵别来无恙!”铁铉笑容满面地拱手道。
李维正连忙上前见礼,“铁尚书大驾光临,李维正不知,不能派人前去迎接,请尚书大人多多谅解!”
“是我来得唐突才对。和李总兵无关。”
两人寒暄几句,李维正请他上坐,又命亲兵上了茶,铁铉喝了一口茶,便开门见山问道:“我和盛将军都很奇怪,李总兵怎么会在诸城屯积大军,所以我就来问一问,是否这一带发生了什么大事?”
李维正呵呵一笑道:“不是什么大事了,我是担心将来燕王大军南下,威胁京师,所以特地举行军队的集结演练,我想看一看,从辽东出发,到山东拦截燕王军队,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本来目的地是安排在兖州,但我担心会引起盛将军和铁尚书的误会,所以地点就改为稍微偏东的诸城县,我希望没有给朝廷的东路大军造成什么不利的影响。”
“真是这样吗?”铁铉疑虑地看了李维正一眼又问道:“就算是集结演练,李总兵也不至于驻军二十天不动啊!”
“这就是铁尚书有所不知了,我的大军是从各路集结而来,有早有晚,最晚的一支军队是从高丽走海路而来。到现在还没有来,所以我一直在等候。”
铁铉有些哑口无言了,李维正说的话确实是无懈可击,他并没有真去兖州截自己的后路,只是做了个令人生疑的举动,造了一个势,虽然他并不是依照朝廷的指令来做,但铁铉也知道朝廷指挥不动辽东军,可是他这个举动确确实实又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把朝廷东路军牵制住了,如果一定要找李维正的责任。那只能是他没有及时和朝廷大军进行沟通。
铁铉只得叹了口气道:“以后李总兵再做这种大规模的军队演练,一定要及时通报我们,这样才不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李维正恍然大悟,他连忙躬身道歉道:“这是李维正考虑不周,以后一定多多注意。”
虽然话是说开了,但李维正一天不退兵,东路大军还是一天不敢北上,铁铉又问道:“那李总兵准备什么时候结束这次演练?”
李维正沉吟了片刻, 便徐徐道:“既然我演练已经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为了消除这个误会,我今天就撤军回辽东。”
二个时辰后,李维正下达命令,大军返回蓬莱,准备乘船回辽东,虽然李维正在铁铉的交涉下退兵了,但他却成功牵制住了朝廷东路大军北上,就在这短短的半个月里,河北局势发生了逆转……
朝廷的中路二十万大军在大将耿柄文和刑部尚书暴昭的率领下,已经于十天前抵达了邯郸,并建立了防御工事,准备在这里等候东路大军北上.在朱元璋的诸多大将中,耿柄文只是一个比较平庸的将领,论智谋、论敌情判断、论统兵能力和排兵布阵,他都非常平庸,远远不能和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之类的一流大将相比,所以在四川时,他就被蓝玉牵着鼻子团团转,损兵折将,还被蓝玉洗劫了成都和重庆,而他最后连蓝玉一根毛都没碰到。
事后朱元璋震怒,将他下大狱问罪也不冤枉他,不过他现在为朝廷的主力中路军大将,也是应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那句话,实在是有本事的将领都被朱元璋杀光了。
耿柄文便成了最后一个有资历的老将了,有他在,至少能稳住军心,这就是叶天明大力推荐他为中路军主帅的原因。不过耿柄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有一个长处,那就是他的防守能力很强,在朱元璋的诸多大将中,他的防守能力是一流的,他在防守上考虑得非常细致,甚至细致到要挖多深的沟,要埋多少鹿角,对于火炮的轰击,大营栅栏需要用多粗的树,等等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使他堪称为天下第一守将。
这一次耿柄文非常谨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采用步步为营的办法向北逼近,这才使得燕王对他头疼,要千方百计除掉他。
这天晚上,耿柄文正在和暴昭商量先撤军回大名府,等待东路军前来配合,他们也得到了消息,东路军还在济南府驻兵不动,按计划他们应该在馆陶一带才对,很快,他又得到了盛庸传来的确切消息,李维正集结近二十万大军在诸城,有截断朝廷大军后路的可能,这让耿柄文大吃一惊,如果李维正和燕王勾结,那朝廷大军的形势就堪忧了。
“报告!”大帐门口忽然传来一名军士的禀报:“有燕军最新消息。”
“什么消息?”耿柄文紧张地问道。
一名军士进来,呈上一份情报道:“有探子发现燕王近二十万大军走静海、沧州一线,沿运河南下,目标似乎是前往山东。”
这个突来的情报使耿柄文和暴昭面面相视,眼中皆露出了震惊之色,耿柄文急道:“暴大人,这一定是燕王和李维正有了勾结,准备南北夹击朝廷的东路军,盛庸危矣!”
暴昭是个文弱书生,策划一些战略建议,在军中发表发表演讲,稳定士兵的情绪是可以的,但对于这种纯战术性的问题,他真的是不懂,他也着急道:“此事耿将军可早做决断。”
耿柄文想了想便道:“燕王的战术很明显,他先和李维正夹击东路军,得手后再北上绕道我们身后,先断我们的补给,然后在和北平的另一支燕军合围我们,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我建议大军立即南下济南,救援东路军,不知暴大人以为如何?”
暴昭点了点头道:“唇亡齿寒,耿将军所言极对!”
耿柄文当即下令:“中路军立刻起兵南下。”
……
就在中路军开始拔营动身的当晚,一百里外的沙河县,一支如虎狼般的强大军队刚刚抵达,这是燕王朱棣亲自率领他的全部二十五万精锐之军,包括十万燕山铁骑,准备强袭朝廷中路军。
这就是朱棣所策划的反间连环计的最后一环,集中优势兵力击败耿柄文一次,为了这次行动,他不惜动用了四十五万大军,其中二十万大军由战斗力不强的次兵组成,沿运河南下佯攻山东,目的是为了调动耿柄文的军队,他对耿柄文的防守还是深为忌惮的,只要耿柄文的军队是在运动之中,那他就有把握击败中路大军。
但叶天明已经被罢免一个月了,他却迟迟不动兵的原因是他担心朝廷东路军,如果朝廷的两路大军互为犄角,互相策应,那他就真的就没有什么把握了,可他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东路大军竟然滞留在济南,和中路大军相隔五百路,朱棣大喜过望,连连高呼:天赐良机!不过他很快就知道,不是什么天赐良机,而是李维正突然在诸城集结大军,牵制住了东路军北上。
为此朱棣深为困惑,他不知道李维正此举到底是什么用意,但他已经来不及考虑这么多了,机会稍纵即逝,他立刻发动了早已准备好的全力一击。
夜色中,朱棣的大军如洪水铁流般地向疾速行军,朱棣已经得到了耿柄文拔营起寨的消息,急令大军加速前进。
就在这时,一队骑兵押着两名明军信使赶到了朱棣的面前,“殿下,李维正派信使求见!”
朱棣一怔,他立刻道:“带他们上来!”
两名信使被带上来,朱棣打量他们一下,便问道:“你们李总兵的信在哪里?”
一名信使呈上一封信,朱棣打开,借着火光看了一下,上面只有一句无头无尾的话:‘助君一臂!’
朱棣恍然大悟,他呵呵笑了,“你们李总兵真是大胆,就不怕我把这封信告之朝廷吗?”
“回禀殿下,我家总兵大人还有一句口信。”
“讲!”
“我家总兵说,殿下已经使过了一次反间计,是断断不会再使第二次。”
朱棣仰天大笑,“好!这个人情我领了。”
他马鞭一指南方,厉声下令道:“传我的命令,十万燕山铁骑先行,务必在天亮前追到耿柄文!”
……
建文元年十一月,燕王朱棣亲率二十五万主力大军在邯郸以东六十里处,与仓促应战耿柄文大军爆发了第一场激战,经过一天的激战,朝廷军队大败,二十万大军死伤惨重,投降溃逃者不计其数,耿柄文败退至大名府,收拢了十万败军严防死守,朱棣大军与耿柄文军对峙五天,他见无机可乘,便退军回了北平。
消息传到了朝廷,引发朝廷震惊,黄子澄痛斥叶天明引荐无能大将,要求立即换将,他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为北伐主将,朱允炆当即召李景隆上殿询问,李景隆慷慨陈词,兵法韬略对答如流,并言三个月后进北平庆功。
朱允炆壮其言,命其为北伐主将,以替换耿柄文,山东盛庸听其调度,同时调动三十万后备大军交付李景隆,命其即刻北上。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四十三章 蓝玉生乱
当朝廷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时间便渐渐到了冬天,这是一个休整的时间,虽然李景隆在朝堂上信誓旦旦三个月灭燕,但那不过是他为了获权的一种表态,取代耿柄文成为北伐主将后,他倒不急了,需要时间来巩固他的军权,他便再次上书朱允炆,提出朝廷新败,军心不稳,不利于立即作战,他请求朱允炆给他一个冬天的时间来整顿军队,重振士气,朱允炆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将他北伐的期限由三个月放宽至半年。
与此同时,燕王朱棣也利用这段宝贵的休战期进行军队整合,就这样,两方的军队都开始平静下来,他们厉兵秣马、积极备战,中原地区处在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安静之中。
但贵州的蓝玉却没有跟随中原的节奏,他在贵州已经等待了将近三年。在建文元年岁末之时,他终于感觉到机会来了,小心翼翼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贵州思南府,天空阴沉沉地下着小雨,寒意十足,两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信使正牵着马在泥泞的山道上艰难跋涉,在他们的前后,一支三百余人的军队护卫着他们,翻过一个山腰,他们已经远远地看见了思南府低矮的城墙和城外那一望无际的军营,众人不由加快了步伐,向山下的军营走去。
此时的思南府已经成为了蓝玉主力的驻扎之地,思南府处于一个极为敏感的地带,北接重庆府、东临湖广,这里是蓝玉非常熟悉的地方,洪武二十三年,蓝玉奉命平定湖广西部的土著叛乱,当时他的大军就曾经驻扎过思南府,和当地的土民极为熟悉,这次他再次进驻思南,便得到了当地土著和官府的全力支持,虽然思南所能提供的粮食远远无法满足二十万大军的需求,但他们却成功替蓝玉大军保住秘密,蓝玉二十万大军在思南整顿了近一个月,而无论重庆方向和湖广方向都丝毫不知情。
大帐里,蓝玉刚刚吃完午饭,正在地图前沉思。虽然吕思远离开了他,但此时的蓝玉已经不再像三年前那样患得患失了,他也开始变得沉稳,学会了等待机会,半年前,他利用云南沐春回朝廷述职的机会,率五万军进军云南,企图将云贵连成一片,他三战三捷,杀得沐家军队望风而逃,但他最终失败于对云南的地形不熟,被当地支持沐家的土著军队断了粮道,被迫退回了贵州,这次失败,使他意识到沐家在云南已经根深蒂固,他无法再云南复杂的地形中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
蓝玉的目光便再次投向了物宝天华的四川,而这一次的目光已经不再像三年前那样仅仅只考虑劫掠钱粮物资,他开始考虑把自己的根基搬到四川来,贵州人口稀少,土地贫瘠,使他的实力三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发展。而四川却能够成为他称帝的基础。
蓝玉已经在思南呆了近一个月,他在等待最佳的时机,这时,门外传来的禀报声:“大将军,秦王的信使已到。”
蓝玉大喜,大步迎出帐来,只见细雨中站着两名面色憔悴的男子,皆穿着蓑衣斗笠,他们见蓝玉出来,为首一人立刻跪下道:“秦王帐下亲兵百户杨庆参见蓝大将军。”
蓝玉连忙将他扶起来,叹道:“路途真是艰难,三个月前,我得秦王殿下的消息,希望能配合他夺取四川,我等了他整整三个月,才终于把你们盼来。”
“回禀大将军,我们是一个月前从西安出发,跋涉数千里才抵达贵州,也幸亏大将军事先说好走思南府,否则我们就会从播种进入贵州了,那和大将军便失之交臂。”
蓝玉大笑,他一把拉住二人的胳臂,热情地说道:“你们一路辛苦了,快进帐来喝口热茶,再好好饱餐一顿。”
两人随蓝玉进了大帐坐下,各自喝了一口热茶,这才把内腑的寒意驱出了,百户杨庆取出一封信和一本地图道:“这是秦王殿下给大将军的亲笔信,同时送给大将军一幅详细的四川地图。包括四川的驻军和各府人口税赋情况,秦王殿下希望能对大将军有帮助。”
蓝玉慌忙接过来,他先不慌看信,而是打开了地图,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感慨万分道:“这真是宝贝啊!有这幅地图,何愁四川拿不下来。”
“请大将军再看信。”杨庆小声地提醒道。
蓝玉笑了笑,这才把信打开了,信中秦王朱樉以极为恳切的态度请他出兵四川,合击汉中张翼,并支持他为明帝,并承诺将来以王爵封赐他。
蓝玉沉思了片刻,便问道:“秦王殿下手中军队如何?”
由于秦王没有事先嘱咐,杨庆不敢隐瞒,便道:“秦王殿下手中还有近二十万军队,由于殿下和晋王在进攻河北一事上发生了分歧,他们之间开始有了不和,殿下目前已经返回西安府,但他的压力很大,陇右和陕北一带尚有十万朝廷军队虎视,殿下便打算入川发展,希望大将军能够配合,只要大将军击败重庆高巍的军队。我家殿下就会立刻出兵汉中,与大将军呼应作战。”
蓝玉将信一合,淡淡一笑道:“我早已经承诺过支持秦王为帝,我蓝玉是一言九鼎之人,既已许诺,就绝不会失言。”
……
建文元年十二月,贵州蓝玉率二十万大军从思南闪电般向重庆府进攻,在南坪关一战击败高巍手下大将李孝和的三万军队,随后蓝玉大军兵分三路向重庆府合击,驻防重庆府的高巍一方面率七万军队严守城池,另一方面火速向朝廷发出急报。
但蓝玉却绕过了重庆。大军在巴县渡过嘉陵江,直扑防守空虚的成都,此时的蜀王,护军已经被朝廷剥夺,成都仅八千军,蜀王被迫放弃成都逃亡汉中,成都守将陈思连向蓝玉投降,十二月十六日,蓝玉兵不血刃占领了成都,公开宣布支持皇长子秦王朱樉为帝。
蓝玉再次出击四川的消息震动全国,朝廷陷入了一种极度两难的境地,尤其是湖广兵力虚弱,如果蓝玉乘势东进,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朝廷内部有人提出与燕王和解,全力对付四川蓝玉,但这个建议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朝廷内部关于先燕还是先蓝的争论进入白热化。
就在这时,燕王却高调斥责蓝玉篡明,并公开呼吁大明藩王精诚团结,一致对付蓝玉,燕王的呼吁得到了众多藩王的支持,建文二年新年刚过,燕王朱棣出兵二十万向山西进军,并打出了捍卫大明、扫除蓝贼的大旗。
……
入夜,兵部尚书齐泰焦急地在御书房外等候,在先燕还是先蓝的争论中,他是坚决反对与燕王和解,但是下午兵部侍郎温延明觐见时,却发现皇上竟隐隐有和燕王和解的意思,立刻告诉了齐泰,齐泰顿时焦急万分,他连夜进宫劝说皇上。
齐泰背着手在御书房外来回踱步,这时一名太监上前道:“齐泰大人,陛下有请。”
齐泰一言不发,大步走进了御书房。此时,朱允炆正在批阅一份李景隆刚刚上的奏折,要求朝廷立即拨付粮食三百万石,作为北伐大军的军费,可仅仅在一个月前,朝廷才刚刚拨付了两百万两白银,现在他又伸手要钱了,这让朱允炆心中着实恼火,同时他也忧虑不已,皇祖父好不容易才积累下来的一点财富,已经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被他花得所剩无几了。
此时朱允炆也不得不承认,他在处理江浙税赋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不该听从黄子澄和方孝孺的劝告,实行藏富于民的策略,更不该大规模裁撤课税所,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税收锐减,而偏偏此时的财政支出更较从前有数倍增加,一边收入锐减,一边支出猛增,就几乎将国库挤干了。
朱允炆叹了口气,事实上他也知道,李景隆统帅五十万大军,两个月来才要银两百万两、粮食三百万石,其实并不多,关键是他听从黄子澄的劝告,从七省调集百万军进京,仅这一项就耗去了近二千万石粮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以前总是觉得皇祖父对江浙税赋太重,可现在他才知道,若江浙税赋不重,别的地方又怎么能减赋。
正是严重的财政问题,使朱允炆坚决扫平燕王的信心动摇了,他也开始考虑与燕王和解的可能。
“臣参见陛下!”齐泰的参拜声打断了朱允炆的思路,他连忙在李景隆的奏折上批了个‘准’字,这才放下笔道:“齐爱卿不必多礼,赐座!”
“臣谢陛下赐座。”齐泰坐下,他也不寒暄,取出一本奏折便开门见山道:“陛下,臣这两天一直在考虑朝廷两线作战的可能,臣草拟了一个方案,请陛下一观。”
朱允炆接过奏折,却没有看,而是叹了口气道:“齐爱卿,现在还可能两线作战吗?燕王高举大义之旗,若朝廷此时去攻打北平,又怎么向天下人交代?”
“可陛下应该也很清楚,燕王打蓝玉是假,攻秦晋是真,如果秦晋二王被他攻下,他的军队至少会再增二十万,那时他实力已和朝廷相当,陛下又如何抵御他的南下?”
朱允炆过了良久才低声道:“他毕竟是朕的皇叔,朕想与他和解,暂时不削诸王藩国。”
齐泰盯着朱允炆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终于忍了一口气,耐心劝道:“陛下,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削藩那么简单了,别的藩王或许是,但燕王已经不是了,他是取陛下而代之,难道陛下连这一点都不明白吗?”
他见朱允炆低头不语,又继续道:“我相信陛下并不愿意让位于燕王,其实两线作战也并非不可能,既然蓝玉已经放弃贵州,陛下便可调广东、广西的军队北上,再调一部分京城驻军,这样三十万大军总是有的,加上重庆府的七万军和汉中的二十万军队,这样朝廷的百万大军便可分为西线和北线,只要陛下坚决向北平进军,燕王一定会从撤军返回,那时两军对峙, 陛下便可腾出手来对付四川蓝玉,以速战速决的方式,一举解决蓝玉这条祸根。”
说完,齐泰满含希望地看着朱允炆,他认为自己的方案已是最佳方案,可同时解决两边的问题,不料朱允炆却摇了摇头,长叹一声道:“爱卿的想法是好的,可是我们国库空虚,怎么可能支持两线的大规模作战呢?”
齐泰愣住了,他不相信地问道:“陛下,不至于这么窘迫吧?”
“爱卿是不知道,朕犯下了太多的错误,挥霍太大,眼看就要把先帝留下来的一点老本啃光了,朕有罪啊!”
“这、这……”或许是齐泰急中生智,他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连忙道:“臣听说李维正得日本和高丽两国的财富,钱粮颇多,陛下为何不向他要一点呢?”
……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四十四章 又到新年
从山东诸城县撤军后。李维正便直接返回了辽东, 他心里很清楚,有秦晋二王虎视在旁,朱棣绝不敢舍弃北平南下,所以朱棣在击败朝廷的第一波进攻后,肯定会集中精力对付秦晋,另外,朱棣手中的军队已经到了五十万,他所在的北平已经养不起这么庞大的军队了,他也只有去富庶的山西和关中去寻找新的钱粮基地了,李维正知道,至少在半年之内山东将平安无事,他也忙里偷闲,回家和亲人团聚过年,不再过问朝廷和燕国之争。
李维正的亲人目前都在辽东,他的父亲和继母是在洪武二十七年被接到了辽东,全家都住在金山卫的一处大宅里,这里是李维正老巢,戒备异常森严,城中都是辽东军高官的府宅。
大年三十,金山城内到处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打扫房屋、置办年货,一派喜悦祥和的气氛,李维正的府第前几天刚刚粉刷过一次,大门上贴着新符,四个大红灯笼一字排开,大院里搭的喜红色的天花幔子,数十张大方桌一字排开,届时全府上下几百口人将齐聚在此大吃一顿,大厅上四处悬挂了绿穗红罩的宫灯,大门前挂了粉红绣花的八仙彩,进门的正对面是一扇挂着朱红缎子的绣花屏,到处是新年的气象。
李维正是三天前回来,此时他正坐在大厅里和父亲闲聊,李维正的父亲李员外虽然来辽东两年了,但他还是无法适应儿子的高位,尤其是他喜欢去府宅附近的八仙楼看杂剧,几乎每天都要在那里泡上大半天,和一群戏友们喝茶聊天看杂剧,但他却非常不喜欢有士兵跟着他,他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在抗议几次后,护卫李维正府的千户便改变了策略,改派几名暗哨保护他,李员外这次稍微舒服一点。
不过他也有一件很开心的事情,那就是他的孙子、孙女一大堆,这几天他刚刚听到一个消息。高丽女王生了一个儿子,据说也是他的孙子,这不,他正在和儿子商量着给这个没有名份的孙子起名。
“大郎,我是过来人了,或许你有各种考虑,不给王顺姬名份,但她的儿子你必须得正式承认,否则孩子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你家庭不和的根源,这孩子无论如何不能姓王,必须姓李,而且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叫做李楦,弱冠后取字为‘明高’,表示他具有大明和高丽的血统。”
李维正连忙陪笑道:“父亲,我并没有说要给他姓王,事实上我把这件事告诉你,就等于是承认他是我们李家的孩子,叫李楦我完全赞同,不过叫明高就没有必要了,二十年后。高丽就不复存在了,那时我也会给顺姬一个名份。”
“这件事你就看着办吧!不过今年过年你要多多陪陪你的妻儿,不要像去年那样,大年初三就走了,知道吗?”
这时,李维正的两个宝贝女儿一起跑过来,一边一个拉着父亲的胳膊道:“爹爹,陪我们去放炮仗吧!”
李员外也笑道:“大郎,去陪陪孩子们,一转眼她们都这么大了,再不和她们多呆一会儿,你以后想陪也没有机会了。”
李维正被她们俩拉得没办法,只得起身道:“那好吧!就陪你们放炮仗去。”
她的一对孪生女儿就是正月初一所生,今年已经六岁了,性格还是和从前一样,姐姐喜欢看书看报纸,妹妹喜欢舞刀弄剑,基本已经很难改变了,不过在母亲的压迫下,妹妹基本上也能读点书,李维正特地从山东给她们请了一名大儒,教她们读书认字,这几天新年,先生便放了她们半个月的假,先生自己也回山东探亲去了。
李维正一手牵一个走到了院子里,他看了看便对她们笑道:“既然叫爹爹陪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