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欢喜记[金推]-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有什么想吃用的,只管吩咐小厨房去做就是。”
    赵长卿先道了谢,又道,“小姑妈疼我,我却之不恭。只是我想着,我们过来,并非一朝一日,起码要住到明年相公秋举后。桂院一应花销费用,不是跟小姑妈客气,若是没银子倒罢了,如今还不至于此。且这般亦是长久相处之道。”
    “这 也由你罢。文哥儿要念书,琐碎事情便多,都要你来打点。就是文哥儿的口味儿,府上大厨房做的,也不一定有你们自己张罗的合胃口。”小夏姑妈是个极明白的 人,笑,“我知你定带了贴身的丫环过来,故此没在桂院安排贴身使唤的。那院里粗使婆子有四个,做些打扫的活计。另外,还有两个是浆洗的。你们初来,府里的 事怕不清楚,我身边的素馨,还算得用,叫她过去几日,待你那里都熟了,我再叫她回来。”说着叫素馨出来相见。
    赵长卿见素馨模样颇是老成,梳着妇人的发髻,便知定是小夏姑妈倚重的嬷嬷。素馨见礼,赵长卿还了半礼,笑,“看嬷嬷就知是小姑妈身边的老人儿了,我年轻,有不知道的事,您指点我。”赏了素馨一个荷包。
    素馨谢了赏,便退下了。
    小 夏姑妈看赵长卿的举止便知是见过世面的人,心道大哥大嫂眼光真正好,给侄子娶到这样出挑的媳妇。接着,小夏姑妈方说起娘家事来,道,“咱们家人口简单,大 哥大嫂俱是和气人,二哥二嫂早分了家的,二嫂好强些,也不是不讲理。哎,就是你大姑妈,我们是亲姐妹,我再没有不知道她的。她命苦,年轻时颇经了些坎坷, 脾气便古怪了些。老太太年岁大了,老小孩儿老小孩儿的,便没个准儿。你是长房长孙媳,这话我也不与别人说,只得你多包涵了。”
    赵长卿笑,“姑妈放心,老太太很疼我,大姑妈也和气,莲姐儿那孩子也很有几分天真烂漫。就是族里的长辈,也没有不好的。”
    “那就好。”小夏姑妈想着,赵长卿身上毕竟是六品诰命,皆是因她这战功,大哥罪名被赦,一家子得以回乡,的确不能视为寻常媳妇,娘家客气些也是应该的。
    说了会儿话,小夏姑妈便让赵长卿去休息了,此方取了母亲的书信看。小夏姑妈看过都要苦笑了,叹口气,母亲在信中对赵长卿颇多抱怨,说赵长卿自恃诰命在身便不将长辈放在眼里,如何得理不饶人的欺负赵莲,当然,更不将守寡的大姑妈放在眼里。
    只一看这字迹,小夏姑妈便知母亲定是吩咐人去街上专门替人写书信的摊子上写的。
    都这把年纪了,安享儿孙福多好。赵长卿这样的本领,出身官宦门第,看其举止谈吐,就不似寻常人,你想叫她做小伏低、任你揉圆捏扁,这不是白日发梦么!听说赵家人这才走,竟然还在赵家人眼皮子底下发生这样的事,真是丢脸丢够了!
    一时付姑丈也回了院里,小夏姑妈起身迎接丈夫,笑道,“回来了?文哥儿文章可还好?”
    付姑丈坐于榻上,笑,“文章并没落下太多,要我说,比先时沉稳了。我想他赶了这大半日的路,就叫他回去歇着,待晚上与他喝几杯。待他先把文章做好,我带他去见一见朋友。就是与文哥儿一并来的冯公子,学识也不差。”
    小夏姑妈笑,“那就好。我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学识的人在一处,一道上进才好。”娘家侄子上进,小夏姑妈极是喜悦。
    付姑丈把玩着一柄牙骨描金扇,一下子一下子的敲在掌心,问,“见着文哥媳妇了?”
    “见了,一点儿都不膀大腰圆。”小夏姑妈掖揄丈夫,也不知这个年纪,怎么还有这许多好奇心,笑,“是个秀美知礼,极有教养的姑娘。”
    付姑丈笑,“文哥儿这媳妇娶的好,颇有不凡之处。”
    此时,赵长卿正在看着丫环收拾院子,小夏姑妈安排之妥当齐全,比之先时他初到夏家那几间空荡荡的屋子可周全多了。尤其这院子,非但出入方便,院中一株合抱粗的桂花树,也是极好的兆头。
    赵长卿暗暗感叹:老夏家的女人们,分化的还真厉害。
    住 在付家,非但事事便宜,关键是,人家不窝里斗,这就是难得的清净太平美好和气的日子了。付老太太早不管家里的事,亦不是拿捏儿媳妇的人,唯一的爱好就是听 书听戏,如今夏玉住在付老太太屋里,她老人家听书便不听那些儿女情长、才子佳人了,时常带着夏玉听些史书上的故事,有时赵长卿过去,加上小夏姑妈,大家在 一起摸纸牌消谴。
    重阳节前,铺子里送来了家中的信,赵长宁苏白已经平安的回了家,家中一切都好,凌氏强烈的表达了对夏老太太、夏姑妈的不满,言及若不是离得远,定要去夏家说一说理的!再有就是叮嘱赵长卿好生过日子,常送信回家,有难处只管说,不要瞒着。
    随信而来的还有一车家乡的吃食土物,凌氏听儿子说蜀中的锅都是辣的,担心长女不惯蜀中吃食,很是捎了些边城的风味来。
    成 都铺子里的掌柜也送了上好的菊花酒、肥螃蟹,赵长卿见东西有许多,分出两份来,一份让人快马加鞭的送到青城县去,另一份送到王老夫子的府上,这也算重阳节 的节礼了。剩下的,赵长卿送了两篓给小夏姑妈,笑道,“螃蟹不好放得太久,我就命人连同先时置办的节礼,一并快马给公公婆婆送家去了。”
    “这很是。”小夏姑妈笑,“螃蟹若是养着,定要用拌好的蛋清,放在凉爽之地,方养得几日。如今家里园子里的菊花也开了,正好一家子吃螃蟹,赏菊花。”
    赵长卿笑,“是啊,一起说说笑笑,老太太再没有不高兴的。”
    家 里还剩了一大篓子,赵长卿让夏文请了相熟的朋友来家里吃螃蟹。付老太太极是喜欢赵长卿,常与儿媳妇道,“文哥儿这媳妇娶得真正好,大方知事。”别以为女人 不要紧,一个男人,真能娶个好媳妇,可不止是自己前程受益。如赵长卿,小院儿的事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应琐事不必夏文操半点心,且为人半点不小气,不说寻常 事,便是小夏玉,也是四季皆有新鲜衣裳新鲜首饰,极有长嫂作派。
    夏玉如今同付老太太身边的一位季嬷嬷读书,要赵长卿说,跟着付老太太就是最好的熏陶。付老太太是那种真正的贵妇人,有着非同一般的品味,即使赵长卿也时常想,将来老去后,若能如付老太太这般优雅高贵,纵使老去也无碍的。
    赵 长卿打点人往青城县送重阳节礼,夏文自然要给家里写信,夏玉如今认得字多了,也写了一封信给母亲。夏太太接到节礼后很是详细的问了押送节礼的平安,儿子媳 妇在成都府可好?知道一切安好,夏太太便放心了。与夏老太太看赵长卿打发人送来的重阳节礼时,夏老太太道,“过几日与他姑妈的重阳节礼一道送来就是,偏要 弄这些虚排场。”
    夏太太笑,“别的都好说,那两篓子螃蟹不敢多放的,这才提前送来了。”
    夏老太太道,“既是不能多放的东西,明儿叫了老二一家子过来,把螃蟹蒸一蒸吃了吧。”
    夏太太笑,“是。咱们家原人少,也吃不了这么些,要我说,分出一篓来给族长老太太送去,也是咱们的心意。”
    夏老太太道,“文哥儿他们捎来的东西,你看着处置。”又问孙子如何可好?书读到何处?
    及至过两日,夏老太太收到闺女差人送来的节礼,瞅着礼单同儿女们炫耀,道,“看看,这才是正经节礼。”
    这话也就是亲娘能说,非但长房二房全当没听到,就是夏姑妈也不是多么痛快,她依附兄长过活,守着母亲,原也不用预备什么节礼不节礼的,只是听到母亲这话,心里也难免有几分犯酸。
    小 夏姑妈送来的节礼,夏老太太喜欢,小夏姑妈送来的信,夏老太太便不大喜欢了。无他,那信里除了问候家人的话,便是通篇赞赵长卿如何明理懂事,大哥大嫂如何 眼光好,娶来这么好的儿媳妇。夏文一心一意的攻读文章,小夫妻两个也很和睦,就是夏玉也聪明伶俐,很叫人喜欢。
    小夏姑妈原是好意,身为出嫁的女儿,自是盼着娘家好的。夏文有灵性,丈夫私下常赞夏文文章进境颇快。小夏姑妈想着,娘家三个侄子,夏文年纪最长,如今看来,念书上,也是夏文拔尖儿。如今夏文婚姻上极有运道,将来金榜题名,不怕没有前程。
    夏 文是长房长孙,将来老太太、守寡的长姐、就是外甥女赵莲,日后难道没有倚仗夏文之时?如何好得罪赵长卿。何况,这些日子相处下来,赵长卿并不是不讲理的。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之人,赵长卿这样能干,即使不大柔顺又有何妨?大家好生相处,少些女人家的小心眼儿,一家子欢欢喜喜的过日子,此方是福气。
    小夏姑妈一番苦心,夏老太太则心下怀疑小女儿是不是被赵长卿使手段收买了。夏姑妈则另有心事,对于夏文重阳节不回家之事极是遗憾,道,“原我还想着,待文哥儿回来了,让他带莲姐儿一道去妹妹那里住些日子呢。”
    夏太太笑,“莲姐儿如今年岁也大了,眼看就到了说亲的年纪,姑太太不妨多带她出去走动,这一二年必有人上门提亲的。若是在成都府,别人见不着莲姐儿的面儿,便不好打听。”
    夏老太太点头,“这也有理,莲姐儿在我身边,还只当她是小孩子,一转眼就是大姑娘了。正好,这里有你妹妹孝敬我的几匹料子,你嫂子们这把年岁了,不穿这样鲜亮的颜色,你拿去给莲姐儿做几身新衣裙吧。”
    夏 姑妈含笑应了,心下到底有些不足。这些料子算什么,她去妹妹家走动过,那样的书香富贵大宅院,女儿若能嫁过去,一则给亲姨妈做儿媳妇,委屈不到女儿;二 则,女儿和自己这一辈子也都算有着落了。兄长还能靠得住,侄子如何靠的?侄子的心永远是偏着媳妇和人家自己亲娘的,眼里如何能有她这个守寡的姑妈?唯有将 来女儿嫁一门好亲,她才能安稳的养老呢。
    夏太太倒是很高兴,私下对丈夫道,“我早就说小姑子与文哥儿媳妇合得来。两个都是妥当人,再没有不合适的。如今这般,付家人都喜欢他们小夫妻,便是住到明年,也无妨的。就是文哥儿,有他媳妇在身边,他只管一意念书,别的一概不必操心。”
    说着说着,夏太太忍不住旧事重提,“老太太不高兴咱们阿玉念书识字,小姑子却是识字的,说是公公活着时教小姑子认了些字,到底更加明理。咱们就玉姐儿这一个闺女,我也不愿她荒废了时光,小时候认几个字,知道些道理,总是好的。”
    时 光匆匆而过,回家过了年并走亲访友,上元节后,夏文又带着妻子、妹妹去了成都府。小夏姑妈已知晓夏文带夏玉过来的原因,想到母亲那执拗的不许夏玉念书的脾 气,小夏姑妈唯有苦笑了。以往母亲只是好强,不知这些年怎变得这般古怪了。贫寒人家,衣食尚不周全,念书什么的是奢望。既是家中日子过得,大哥大嫂都愿意 叫闺女念书,一个做祖母的,何苦做此恶人。
    夏文做事极是用心,读书也是一样,若不是赵长卿记着一天三时喊他吃饭睡觉,真担心他自 己在书房饿死。去岁多是念书习文,有翰林毕业的小付姑丈亲自指点,夏文又非愚钝之辈,说一日千里有些夸张,但,夏文的进步几番得到小付姑丈的赞赏,也不是 虚的。到今年三月,小付姑丈便带着夏文去拜访城中大员,这也正常,有门路的都这么干。
    当然,与文化人交往,也少不得备一两件文雅 之物。此时赵长卿便得庆幸,夏赵两家皆不是什么有底蕴的人家,还是赵长卿成亲时,朱家来给添妆,因那时赵长卿把朱太爷、朱老太太留给她的东西悉数捐给了朱 家族学,朱家人添妆的都是不错的东西,还有几件文雅之物。因要动用妻子的嫁妆,夏文心下很有几分内疚,赵长卿笑,“东西有去就有来,我本也不大赏鉴这个。 正到关节要紧处,别这般啰嗦了。”
    世间任何事,都是有窍门的。如科举,人到、礼到、关系到,当然,你还得有些才学,否则,这中举当真是要天赋异禀,抑或祖坟冒青烟了。
    夏文要投书会文,要攻读文章,赵长卿也没闲着,除了照顾夏文的衣食起居,打点外头交际,临近秋举,夏玉叫着赵长卿去给他哥烧香。
    赵长卿笑,“打的一下附近哪儿的香火最灵才好。”
    夏玉道,“不必打听,我就知道,这成都府内,神仙府香火最灵。”
    蜀 人十分信奉唐神仙,据说唐神仙是大凤朝人士,几百年前脚生祥云、成仙升天,自此,唐神仙修炼过的上清宫改名为神仙宫,唐神仙住过的府邸就成了神仙府。神仙 宫离成都府有些路程,故此,成都府的人大都是往神仙府烧香祈愿。听说亦是灵的了不得,当年小付姑丈科举时就是在神仙府烧的香,俱都灵验了。
    赵长卿笑,“既要烧香,咱们早些去,这会儿天热,且正是人多的时候,咱们不去凑那热闹,烧了香就回来,就是想游玩儿,待天凉爽时,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
    夏玉自然满口应下,她非常喜欢长嫂,许多她想做的事,只要有理,长嫂都由着她,不似母亲,在家总要看祖母的脸色,不论有理没理,祖母便是理。要夏玉说,这才是天大的没理呢。。在夏玉的小小内心就想着以后做长嫂这样的人,不必看任何人的脸色才好。
    赵长卿提前跟小夏姑妈说了一声,小夏姑妈笑,“去吧,神仙府的香火最灵验了。当年你小姑丈科举,我就是去神仙府烧的香,果然连中。”
    及至第二日一大早,太阳尚未露头,晨间暑热未侵,赵长卿便带着夏玉去了神仙府。果然来得早,神仙府不过三五人等,皆是赶早来的。
    其实不论去哪儿烧香,都是老套路,先许愿,再捐香火银子。赵长卿捐了二十两,为夏文点了一盏折桂灯。
    二十两并不是小数目,太平年间,足够寻常四口之家过一年了。这神仙府的人见赵长卿出手阔绰,忙念了几声听不懂的经文,问赵长卿是否要赏一赏神仙府的景致。赵长卿笑,“我们自己转一转就行了。”并不需人做陪解说。那人平日见惯香客,只淡然一笑,便自忙自的去了。
    神仙庙宇,景致大都不错的。
    尤其一株上千年的合欢树,巨大的树冠遮阳蔽日,投下碎金闪烁的树阴,树下设有藤桌藤椅,夏玉笑,“嫂子,咱们在这儿坐一坐,这儿凉快。”
    树下有打扫过的痕迹,又有许多绒绒的合欢花一朵朵随风落下。红儿上前拂去藤椅中几朵合欢花,方请赵长卿坐下。
    赵长卿听着夏玉叽叽呱呱的说话,便听到笛声欢越,破空而来。夏玉道,“怎么有人在这神仙住的地界儿吹笛子?”
    赵长卿细听,正是一曲《祝青云》,不禁笑道,“这曲子本就是神仙所作,在这里吹也不算冒犯。”便与夏玉说了《祝青云》的来历。夏玉方懵懵懂懂的明白了,道,“原来,神仙也会做曲子吹笛子啊。”
    赵长卿但笑不语。
    一曲《祝青云》结束,赵长卿道,“咱们这就回去吧,天要热起来了。”
    姑嫂两个带着丫环正往外走,正遇着穆十五随一老者进来,赵长卿大方的行了一礼,让至一侧,请这一行人先行。穆十五微颌首,并未与赵长卿说话。倒是那老者打量赵长卿一眼,眼神落在她身上悬着的一块玉玦时不由愣了,折身回头,问,“你姓朱?”
    赵长卿温声道,“我姓赵,家中曾外祖父姓朱。”
    “边城朱家?”
    “是。”
    老者见赵长卿神色沉静,道,“请来静室说话。”
    夏玉很有些不安,赵长卿拍拍她的手,“你同丫环在外头等我。”
    赵长卿早已猜出老者的身份,心下却并不觉着如何,只管淡然的跟了过去。一行人去了处景致优美,却颇为僻静的院落。蜀王连穆十五都打发了出去,对赵长卿颇为和悦,道,“坐下说话吧。”
    待赵长卿坐了,蜀王问,“阿元是不是对你提起过我?”朱太爷芳名朱元。
    赵长卿恭恭敬敬道,“太爷并未说过您的事,我以往在王老先生家见过十五公子,他与您面容颇有相似之处。我在太爷留下的东西里,见过您写的字,那上头有您的落款。”
    蜀王笑,“我以往都说,阿元这样聪明的人,听说子孙无一肖他者,未免可惜。我与他第一次见面,他也是片刻便猜出我的身份。你很像他,只是相貌不及他俊美。”
    “太爷原就是独一无二的。”
    “前两年听说他过逝了,他去的还安稳吗?”
    “安稳。”
    蜀王轻轻一叹,“那就好。”
    说完这三个字,蜀王再无话,只是静静出神,晨光透入玉色纱窗,映得蜀王鬓间银丝灼人眼。赵长卿便也安静的坐着。良久,蜀王问,“你会吹笛子吗?”
    “少时略学过一二。”
    蜀王令穆十五取来一管玉笛,递给赵长卿道,“吹一曲《祝青云》给我听吧。”


☆、第195章 
    赵长卿并不喜欢《祝青云》这首曲子;她总觉着有些悲伤。
    每次听到这首曲子,她总会想起楚渝在杏林第一次吹起《祝青云》的模样。蜀王只是听过一曲《祝青云》便离开了;赵长卿也携夏玉回付家。
    赵 长卿只与夏玉说是家中长辈的朋友;夏玉年纪小,很好糊弄;并没有追问。赵长卿将玉玦握在掌中赏玩,她并不知道蜀王竟认得这件东西;当时她初见太爷;朱太爷 觉着她挺合眼缘;随手将这玉玦赏了她。后来;朱太爷给她的东西里;她整理的时候见到了一幅蜀王题的字,才知朱太爷同蜀王是认识的。赵长卿却是没料到会在神 仙府遇到蜀王。
    赵长卿遇到了蜀王;却说不上奇遇,蜀王只是打听了朱太爷的事,余者一概没有多问,对于朱太爷的曾外孙女赵长卿更没有多问一句。仿佛,就是匆匆而过,或者是这玉玦有灵,让她带给蜀王有关朱太爷最后的消息。
    赵长卿很快将此事抛诸脑后,专心的准备起夏文秋举用的东西。自衣裳到吃食,都有专门的规定,考试最防作弊,如衣裳,都要单层的。如吃食,糕点类要切成寸见方的小块。哪怕馒头也要切开,包子更不成,总之各种严格。
    别看夏文念书访友的忙碌,赵长卿这陪考的也不轻松。
    八月丹桂飘香的时候,院里这棵桂树很有些年头了,开出的桂花是极灿烂的金黄色,香气浓郁,整个院子都芳香的很。夏文昨夜一夜未眠,一大早吃过饭,冯殷就来找他,两人在书房既未做诗也未行文,皆神思不嘱的等着榜单呢。两人的小厮早饭都没吃便去贡院外等着了。
    一时,永福捧进一瓶新鲜桂花,赵长卿喜欢用鲜花薰屋子,如今八月,夏文书房里插瓶的换了桂花。
    冯殷素日最淡定的人,见了这花极是欢喜,笑,“这花好。”
    永福笑,“我家奶奶已吩咐人往冯大爷的院里送了一瓶。”
    冯 殷笑,“多谢弟妹了。”他与夏文素有交情,只是家中境况远不比夏家,此次能一道住在付家,本身便是极大的帮助。就是考前,赵长卿预备秋闱时的东西,也多给 冯殷预备了一份。冯殷时常说夏文娶得贤妻。当然,他家中妻子也很贤良,这些年他要科举,都是妻子辛苦操持家事,侍奉父母。如若能桂榜得中,也能对得起妻子 这些年的辛劳了。
    时间其实并没有多久,只是对于夏、冯二人而言,真的是太久了。当骄阳自东方冉冉升起,金光万道散落人世间,两个小厮一脸激动的跑回家来,其实不必问,只看这幅形容便知都是好消息。夏文桂榜十一名,冯殷桂榜三十三名,都是极好的名次。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欢喜时。
    且 不说冯殷欢喜的清泪长流,便是夏文也眼圈儿泛红……后面的事不必说,俱是喜事,来报喜的官差还一人一个给系了大红花,赵长卿打赏了官差,又听了一套恭喜奉 承话,便是付家上下也很为两位爷高兴。付老太太还张罗着摆两席酒,一并热闹热闹。小夏姑妈笑问赵长卿,“可打发人回乡报喜了?”
    赵长卿笑,“已经叫平安快马回去了。家中公婆知道,还不知要如何欢喜。”
    小夏姑妈挽着赵长卿的手笑叹,“不枉你这一年多悉心照顾文哥儿,他总算没辜负你。”
    赵长卿笑,“小姑丈这样的提携指点相公文章,相公自己也肯用功。”
    付老太太打趣一句,“我看,还有你旺夫的缘故。”
    赵长卿笑,“承老太太喜言,那我就盼着一路旺到底了。”
    一时间,屋内俱是笑语欢声。
    夏文又在付家住了两日,基本上日日出去吃酒应酬,得意之人在一起,自然有说不完的慷慨激昂,拉不完的关系交情。待重要的几场酒吃过,夏文便同小姑妈、小姑丈告辞,得带着老婆、妹妹回家,家里定也惦记着呢。付老太太、小夏姑妈都未苦留,均笑,“回家好生乐呵几日。”
    夏文笑,“在家也呆不了几天,已经与几个朋友约好,一道去帝都。明年是大比之年,转眼既到的。”
    小夏姑妈点头笑道,“文哥儿运道起来了,只管去,你姑丈说你文章火侯已到,问题不大。”
    说了一时话,夏文就带着妻子、妹妹正式拜别,小夏姑妈小付姑丈带着三个儿子一直送他们到门口,小夏姑妈很有些不舍,道,“一道住着不觉什么,你们这一走,我心里便空荡荡的。”
    夏文宽慰小姑妈道,“姑妈放心,待去帝都前,我再过来。就是到了帝都,如今信件来往方便,您莫记挂我,我会好好的。”
    “好,好。”
    诸人又说了一席话,小付姑丈道,“去吧,青城县离成都府虽不过大半日马程,也别耽搁太久。什么时候闲了,我送你们姑妈回去瞧瞧也便宜。你们这就启程吧,早些到家,我们也放心。”
    赵长卿听到城中此起彼伏的笛声,皆是一曲《祝青云》,似是为了应喝城中喜悦,冯殷在后面的车内也吹起了笛子,依旧是《祝青云》。青云直上,大约是世间男子共同的志向吧。
    忽又一阵呛人的香火味儿传来,夏文掀帘子瞧一眼便放下了,笑道,“如今这在神仙府还愿的人,烧香烧的跟着了火似的。”今日他懒上一懒,不骑马了,与赵长卿同乘一车。只要彼此在一处,哪怕不说话,夏文都觉着心中满满的欢喜。
    赵长卿笑,“神仙府的香火还是极灵的。”
    夏文笑,“说起《祝青云》来,还有个玉笛的典故,你知道不?”
    赵长卿如何不知,道,“史书上说过,唐神仙首作《祝青云》时,因曲调高昂,一支竹笛吹裂,因此先时只得半曲。凤武皇帝闻知此事,赐了一管玉笛给唐神仙,唐神仙就此完成整曲祝青云。是不是这个典?”
    夏文笑,“那管被凤武皇帝赐给唐神仙的笛子,也有个极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这个,赵长卿却是不知了。
    “那 管笛子,就叫青云。”夏文想到一则趣事,笑,“以往有个同窗,家资豪富,得到一管玉笛,上面还有凤武皇帝的落款,便以为是青云,牛吹到了天上,后来拿到学 里给山长品鉴。山长就说了一句,‘那笛子名叫青云,却是紫玉所雕,故此史书称紫玉青云,你怎么倒拿一管碧玉长笛来?’我们笑得肚子都疼了。夫子恼他枉念了 书,罚了好几日的功课方罢。”
    赵长卿不禁也笑了,道,“这不是被骗惨了。”
    “是啊,那笛子也是极好玉料所雕,但也值不了一千两。他原是想捡个落,不想倒是给人骗了一大笔银钱。被骗些银钱也还好,却又在学里丢了大丑,面子往哪儿搁。”
    赵长卿笑道,“你别总说别人,我就不信你念书时没有糗事发生。”
    “要说有,也只有一件。”夏文笑,“有一次在学里没背好功课,夫子罚我去后山泉里打两罐泉水给他煮茶。那会儿年纪小,不懂水的分别,我想着,水与水还不是一样,就随便就近找了处小河,打了两罐水给先生交差。夫子一尝就尝了出来,骂我拿河水糊弄他。”
    “后来怎么着了?”
    “也没怎么着。”夏文笑,“就是整整一个月放学后我不能回家,得先去后山给夫子拎完泉水才能回家,以后再不敢投机取巧。”
    赵长卿很是笑了夏文一回。
    一路有说有笑的回家,夏家早盼的望眼欲穿,眼见夏文回来,街坊邻居族人皆来贺喜,门口还点了两挂爆竹,夏家那一通热闹就不必提了。当天晚上,夏太太脸笑得抽筋,夏文不得不去给老娘针灸了一番。
    夏文第二日去王老夫子的家看望老先生,回来后便与父母商量着去帝都准备春闱的事。家里虽是难舍,到底更盼着夏文能一股作气考出前程来,夏太太担忧道,“这去了要住哪儿呢?”
    夏文笑,“帝都何等宽广之地,难道还没住的地方?母亲尽管放心吧,前些日子苏先生的信送了来,说他们已到了帝都租赁了宅子,知道我们必要去的,特意留了一个院子给我们。我跟媳妇商量好了,去了帝都,就住在一处,大家在一起,也亲香。”
    夏太太喜之不尽,“那可得好生谢谢苏先生,我都忘了,可不是么,阿白中举比你还早一届,那孩子才学是极好的。”不仅是方便,关键是可靠。夏太太又道,“只是不知阿宁今年秋闱成绩如何?”
    赵长宁笑,“到帝都便知道了。”
    夏老爷道,“你族长家的二伯正在帝都为官,我写封信,你去了帝都别忘记去请安。”
    夏文笑,“哪里用父亲写信,我自己去就成。”
    夏老爷笑,“礼多人不怪,写封信又费不了什么事。”
    赵长卿刚在婆家歇了两日便又开始收拾行礼,准备去帝都的事宜。当然,赵长卿是极想去帝都的,她已经很久没见过苏先生了。还有林姐姐,不知林姐姐的生意做得如何了。
    赵长卿正思量收拾行礼的事,就听到一个消息:那位被蜀王世子强纳入府的杨表妹,被放回了家。
    这 消息是夏玉同赵长卿八卦来的,夏玉道,“亏得舅舅家脸大,还请了娘过去。若知是去见姨妈,我再不去的。”夏玉是跟着母亲一道去外祖母家的,故此知道的真 切,与赵长卿说的绘声绘色,“我一见杨表姐,都吓了一跳。娘问她说,是不是回家省亲的。杨表姐还哭了。有什么好哭的?当初大哥一中秀才,姨妈死活要结亲, 结亲后表姐给蜀王府瞧上,姨妈屁颠儿屁颠儿的过来退亲,咱们家也没说啥。后来咱家无故遭了横祸,都是因她的缘故。”
    夏玉颇是愤愤,问赵长卿,“嫂子,你说怎么蜀王府让她回家了啊,是不是蜀王世子不喜欢她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