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爷,王妃要逃跑-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匡胤点头道:“是。正因幼帝继位,国家动荡,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儿臣才不得不应时而动。如若当初周国有一个贤明的储君,儿臣也必将效仿赵家先祖继续做忠臣良将。”

    赵普站在一旁,静静的听着不敢出声。

    而帷幔后的赵光义听着觉得母后说的有道理,只是不知母后为何突然如此说,还宣召赵普前来。

    越是好奇,便继续听下去。

    杜太后歇了口气,继续说道:“固国之本一定要先立储,一国储君若是选择不当,则如同周国一般祸至灭国。”

    “立储?”赵匡胤有些意外,随即明白母后的意思,想想确实应该尽早立储。

    历朝历代国君即便年轻力壮也都有先立储的惯例,一旦储君之位确定,也可固国安本,何况他自己也不算年轻了。

    “皇儿不肯?”杜太后问。

    “儿臣也觉得应该尽快立储。母后觉得哪一个皇孙适合?”赵匡胤问。
………………………………

第三十六章 临终安排

    “儿臣也觉得应该尽快立储。母后觉得哪一个皇孙适合?”赵匡胤问。

    他的几个皇子都还年幼,最大的也只有十岁,这个问题之前并没急于考虑过,所以一时之间也不拿不定主意应该选谁。

    一旁的赵普虽没说话,心里咯噔一下,立储非同小可,关系国家社稷。

    如此机密和重要的决策,太后和皇上没有宣召其他重臣和宰相,竟然宣召自己一起参与,说明在他们心中自己的位置非同一般。

    赵匡胤为了稳定朝局,所以并没有大量撤换周国旧臣,就连宰相也还没换人,可是众人心知肚明,如今皇位已然稳固,大量换血也是早晚的事。

    想到将来仕途无可限量,他心中又激动又紧张。

    而帷幔后的赵光义也是听的有些心惊,没想到他们谈的是这个话题,到底母后和皇兄会属意哪一位皇子继承皇位?

    若说拥戴皇兄无可厚非,心甘情愿,可想到将来若是皇兄驾崩,自己要对年幼的皇侄俯首称臣,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杜太后看着赵匡胤的眼睛,说道:“皇子们年幼,并且没有磨砺和经验。若你百年后能否将皇位传给你的兄弟。有年长睿智又有经验的储君来治理继承大统,才能长治久安,才是社稷之福。”

    赵匡胤怔住,没想到母后会有如此打算。

    历来皇位只有传给自己的皇子,没有皇嗣才会在皇亲中选择,如此大事他猝不及防。

    沉默着一时回答不了。

    帷幔后的赵光义却听的心跳加速,血液上涌,耳边嗡嗡作响。

    “是我,说的一定是我。陪伴母后这么多年,她最疼爱的果然是我。”心里一个巨大的声音在不断的喊着。

    里面的赵匡胤沉默着,想到如今大宋面临种种不易,百废待兴。而天下仍然分崩离析,周围还有很多国家和割据势力存在,肩上的担子重大。

    就是统一天下这一项任务,他都不知此生是否能实现,如果实现不了,那么这个巨大的责任就要交给下一位君王。

    想到他的那些年幼的皇子,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磨砺,甚至此刻还在粘着他们的娘亲。

    而两位皇弟,却是身经百战,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并且都有兵权在手,在朝臣中也各自都有支持的一派。

    刚才初听到母后如此提议,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和坚决不同意。

    谁都想把最好的一切留给自己的子嗣,何况是代表着一切权利和荣耀的皇位。

    可是低头一思量,为了大宋为了长治久安的繁荣安定,更为了皇子们的安危,这个安排却很有道理。

    若是将大宋交到一个有能力又仁德的储君手中,自己的这些皇子也能荣华富贵,荫庇一生。

    若是硬要将重担交给年幼的皇子,将来位高权重的两位皇叔是否又能真心拥戴?

    内忧外患,一个不慎,便会重蹈周国覆灭的覆辙。

    赵匡胤渐渐冷静下来,虽然自己还身强力壮,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教导皇子,等待他们长大。

    可是凡事还应未雨绸缪,自己是否真的能等到他们足以担当重任的一天?

    杜太后看他脸色阴晴不定,并没有催促,说了太久的话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力气,虚弱的闭着眼养神。

    这样的事情不能勉强,只有靠他自愿才对大家都有利。

    留在寝殿里的只有太后贴身的几个宫人,还有赵普,众人皆知此事关系重大,大气都不敢出。

    寝殿内安静的就算是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

    而在隐身在帷幔后的赵光义也紧张的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有紧张但是更多的还是激动,这件事对他来说毋庸置疑,人选只能是自己。

    他手握重兵,结交权贵,从不避讳跟朝臣的来往。所以终日进出晋王府的人络绎不绝。

    那些阿谀奉承之言甚是受用,进献的珠宝美人更是他的最爱。

    辛苦的一切,刀山火海的跟着皇兄淌过来,不就是为了今日的权势荣华。

    朝中拥戴自己的也势必是最多的。

    那些年幼的皇子又怎会是对手。

    唯一有威胁的便是赵霆——同样手握重兵,有无数的军功和巨大的威望。

    但他心情淡漠,素来不喜权势和应酬,跟朝臣甚少来往。虽然还是有一批朝臣跟随他,但是这些在赵光义看来都成不了气候。

    自己如日中天,不正是皇储合适的人选。

    他屏息静气的等待着,想象着这个激动时刻的到来。

    里面安静了许多之后,赵匡胤才开口说道:“儿臣之前确实没考虑过如此安排,此刻听母后之言深以为然,母后属意哪个皇弟?”

    杜太后睁开眼,眼中的泛着慈爱而温暖的光芒。

    “霆儿年岁比皇子们稍长,又比你小了二十岁。不论武功文采都是上佳,最难得的是他还有一颗仁德的心。这样的人做储君,不但对大宋有利,将来也会善待皇孙们,对他们也是庇佑。”

    说的语重心长,思虑周全。

    赵匡胤心中宽慰,点头微笑道:“他自幼是儿臣带大,能力和性情最是了解,母后如此提议真是正合适不过。”

    “皇儿真的愿意?”

    “儿臣真心愿意——册封霆儿为皇太弟!”

    “你能跟哀家想的一样,真是欣慰。只是大宋才刚刚建立,各方势力未稳,此时宣布,怕霆儿会有压力和危险。所以宣赵普来,是想先拟一份懿旨,待将来万一有需要,也不至于为了皇储之争,手足相残,乱了朝堂。”

    “母后思虑的是。替儿臣想了这万全之策。”

    “自古江山都是传给自己的皇子。你能这么想真是社稷之福,哀家就算死了也可以放心了。”

    “大宋建立不易,这天下还待一统,儿只怕此生若实现不了这个心愿,还指望霆儿去完成。皇子们虽不能继承皇位,却可以自由快乐的过一生,倒是对不住霆儿。”

    杜太后也叹息一声,都是她的儿孙,没有孰重孰轻,只是希望能按最好的方式去安排好一切。

    “霆儿虽文治武功皆是人中翘楚,可毕竟心慈宽仁,他又一向无心功名利禄。对于做一个帝王来说,还需要磨炼,你还要多督导他才是。”

    “是!”

    “至于光义……暂时不要让他知道这件事。他性子急躁偏执,一向好胜,对权力也甚是热衷。毕竟你们兄弟三人一起打的江山,这皇位留给老四没给他,难免会想不透彻。母后不希望看到你们兄弟阋墙。!”

    “儿臣记下了!”
………………………………

第三十七章 金匮之盟

    杜太后说道:“这权利是好,可也是让人迷失的东西。心里就是放心不下,历朝历代,兄弟相争,手足相残比比皆是。你们三人,一定要和睦相处,平平安安。明白了吗?”

    赵匡胤跪下道:“谨遵母后懿旨!儿臣一定善待两位兄弟。”

    “好……如此……母后也就放心了,快起来吧!”

    赵匡胤站起来,转身对赵普说:“赵爱卿,刚才朕和太后之言,可听明白了?此事必须保密,不得泄露。”

    赵普急忙跪下,“太后和皇上对臣如此信任,臣用项上人头担保不会泄露半个字。”

    “好,你拟个诏书,就按刚才太后和朕商议的写。”

    “是。”赵普坐到桌边,开始草拟诏书。

    不一会就写好了,赵匡胤接过读给杜太后听。

    杜太后点点头,表示同意,命人取过太后玺印盖上,赵匡胤也命人取来玉玺加盖上。

    一切办理好,赵普捧着诏书,问道:“皇上,这诏书该存放在何处?”

    赵匡胤想了想,“就放在垂拱殿的金匮之中吧!待将来时机成熟,朕再亲自宣读。万一……有那么一天,朕突然驾崩,你就联合其他重臣一起取出。昭告天下,辅助魏王登基。”

    赵普双手举着诏书,跪到地上,郑重的说道:“臣遵旨!”

    赵光义隐在帷幔后,谁也没发现他。

    一动不动,仿佛呼吸也停止了,浑身冰凉。

    想走,却迈不开腿。

    片刻之间的心情犹如经历了火热的夏天又突然跌落到冷酷的冬天。

    从没有奢望过皇位到突然而来的希望,可是瞬间这个希望又化作了泡影。

    并且是被最敬重最爱戴的母后和皇兄联手击破。

    听着他们句句称赞赵霆,听着母后对自己的评价和防备。

    他的心好像在碎裂,在滴血。

    如果皇位可以传给兄弟,那至少应该考虑一下他。

    那怕将自己作为人选稍作商讨,他也不会如此心碎。毕竟也立下过不少功劳,就是陈桥兵变,皇兄的黄袍加身也是他和赵普极力鼓动和谋划的结果。

    可即便是作为人选——也丝毫没有考虑过他。

    他就像一个笑话,一个障碍,一个可以没有的人。

    原来他们的心里只有赵霆——只有他一个而已。

    突然明白的这一切是如此的残酷。

    巨大的伤心,被亲人欺骗和抛弃的感觉——痛彻心扉。

    赵普收好诏书,磕头倒退着出了滋德殿。

    赵光义默默的走了出来,看着赵普远处的背影,心底无尽的悲伤、不甘和愤怒。

    脸上冰凉的滑落,他伸手一摸。

    竟然是眼泪,自己竟然会流泪。

    不记得从几岁起就没流过泪,原来流泪是这样的感觉,原来流泪会让心更加的疼痛。

    木然的往宫外走去,这里的一切突然变的陌生而可怕。

    抬眼望去重重的楼宇就像一个怪兽张着巨大的血口嘲笑着他。

    以为可以平分天下,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为荣华富贵权利,一切的一切都是赵家的。

    可自从进了这皇宫,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再也没有赵家的三位公子。

    从今往后只有君和臣!

    只有权势和屈辱!

    失魂落魄的回到晋王府,闭门谢客,整夜独坐房中饮酒。

    自己不应该是母后最亲近的人吗?为何她心里却只有赵霆?

    翻来覆去的想着,烈酒一口口灌进嘴里,也解不了心底的烦躁。

    其实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何要如此生气伤心。

    难道仅仅是气母后和皇兄对自己的不肯定?

    又或者气母后和皇兄要瞒着自己?

    他一遍遍问着。

    突然,心底一个声音响起,莫非。。。。一直以来都想得到这把龙椅?所以才如此在意?

    想到这个,赵光义浑身一激灵,酒也醒了一半。

    外面突然传来疾呼声。

    “殿下,殿下!”

    “鬼叫什么?”赵光义酒壶砸在门框上,有股杀人的冲动。

    外面的声音是晋王府管家,带着哭腔喊道:“宫来来人传殿下速速进宫。太后。。。。太后。。。。”

    赵光义冲过来猛力拉开门,吼道:“太后怎么了?”

    “太后不好啦!”管家跪在地上哭着说道。

    “滚!”赵光义大吼一声,一脚把管家踢翻。

    踉踉跄跄的冲了出去。

    一身酒气的冲到滋德殿

    殿外跪满了人,所有的重臣和宫人都跪着静静的候着。

    殿内也跪满了御医。

    赵匡胤和赵霆愁容满面的站在床边。

    而床上的杜太后已经气若游丝,太医令跪在床边吓得浑身颤抖,还是不得不摇了摇头。

    赵光义冲上前气吼吼的叫道:“不是服了仙丹吗?怎么又加重了?”

    赵匡胤看他还有心思喝酒,皱起了眉头,本要斥责几句,可此时也顾不上管他了,没有搭话。

    赵霆将他扯到一旁,以免他的酒气冲撞病体。

    “碧蝉丹虽好但也只能暂时缓和病情,并不能根治。之前怕是回光返照。”

    赵光义正好说话。

    突然病榻上的杜太后手虚弱的抬起来,闭着眼到处摸索。

    赵匡胤急忙握住她的手,轻声问:“儿臣们都在!”

    “兄……弟……同……心……”杜太后勉强说出几个微弱的字来。

    赵光义酒劲上涌,扑上前哭喊道:“母后……母后……你不能丢下儿臣……”呜呜的哭了起来。

    哭的像个孩子一般。

    杜太后虚弱的微睁开眼看着他,还想再说什么,可怎么使劲也发不出声音来,头一歪咽了气。

    兄弟三人顿时痛苦出声。

    殿内外跪着的文武百官和所有的宫人也都大哭出声,顿时皇宫中一片哀嚎之声。

    杜太后薨世,享年六十岁,谥号为昭宪太后,葬于安陵。

    举国哀悼。

    国丧足足办了月余才重新开朝议政。

    皇上宣召两位王爷和几位重臣到御书房议事。

    赵匡胤坐在正中书案后,说道:“如今宋境内已无后顾之忧,但是周围还有这么多国家虎视眈眈,如果不清除,终究是寝食不安。朕决定继续征战,统一中原,匡扶天下。诸位意下如何?”

    “臣弟赞成。那就先打北汉吧!臣弟愿领兵出征。”赵光义第一个站起来说道。

    这段日子心中憋闷,早就想找个让自己发泄的方式。
………………………………

第三十八章 先南后北

    赵霆也站起来说道:“臣弟也赞成继续征伐一统天下。如今除了大宋,北有汉,南有武平、南平、蜀国、南唐这些国家。这其中北汉是最难啃的骨头。臣弟觉得应该先易后难,首先消灭统一南方,再图北汉。”

    “正因为难打才要先打。南方这些小国本就不足为惧,打了北汉,还怕不能统一南方?”赵光义叫道。

    赵匡胤沉吟道:“北汉地域宽广,生性彪悍,作战勇猛。中原动荡了这么几十年,北汉是最顽固又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历来都跟辽国结盟,相互支持。打北汉确实是最艰难的事情。”

    “所以才要先难后易。如果先打南方,北汉在背后虎视眈眈,万一乘势夹击,那就腹背受敌。”赵光义道。

    赵霆反对道:“先打北汉百害而无一利。北汉国大兵多,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打下来。我军远征,万一战事旷日持久,兵力和国力将被拖住。到那时,南方各国照样会趁虚而入,更加危险重重。”

    “四弟,你这样说就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还没打呢,你怎么就知道一时半会打不下来?”赵光义眼一瞪嘲讽道。

    “打北汉地势不熟,粮草、物资的供应都比攻打南方要增加数倍,耗损国力。更别说随时还要防范辽国。如不能在夏天一举攻下,到了冬天只有撤军。这样一折腾短期内没有能力再攻打,而南方各国也因为两虎相争,坐收渔利,逐渐壮大。所以才说,必须先易后难。”赵霆解释道。

    赵匡胤问道:“如果先打南方,那若北汉来犯,也是前后受敌,那当如何?”

    “先派熟悉北方的将领,重兵镇守北方各要塞,防止北汉来犯。令一方面,可借新皇登基之名,派使臣带重礼前往北汉、辽国示好。至少可以维持北方暂时的安定。”

    一旁的赵普急忙说道:“魏王殿下这个计策好。微臣也赞同先易后难。只要咱们稳住北方,那么对于南方各国,可以观察刺探,寻找机会,伺机而动,逐个歼灭。”

    赵匡胤微笑着点头,“四弟和赵爱卿的建议很好。”

    赵光义冷眼看着赵普,心中骂道:“这个滑头,如今倒是处处捧着四弟。”

    嘴里说道:“臣弟坚持主张先攻北汉!”

    其他臣子也陆续发表了看法,大多也是支持魏王。

    商议了一阵,最后赵匡胤说道:“就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诸位可还有意见?”

    赵光义心中气愤,觉得皇兄明显是偏袒赵霆。

    这些大臣也都是口口声声赞同魏王,认为魏王说的对。

    他气呼呼的暗自生气,不再出声反对。

    看众人没异议。

    赵匡胤说道:“武平的国主病死,十一岁的太子周保权继位。武平衡州刺史张文表不服幼帝,乘机兵变。周保权为了讨伐张文表,数日前派了人来,求朕派兵去援助。众爱卿以为如何?”

    “要出兵援助武平必先借道南平。南平一向势力最弱,必不敢拒绝。既然要先统一南方,那便从南平和武平开始。臣弟有一计,借道进入南平,趁其不备,一举灭之。”赵霆建议道。

    赵普心领神会,微笑着接口道:“灭了南平,宋军再长驱直入。武平此时内忧外患,也就可以一并攻克!”

    赵匡胤大笑道:“你二人配合倒也默契。此计甚好!”

    赵光义心想既然在皇兄心中自己已然不如赵霆,那必定要多立战功,才能让皇兄刮目相看。这统一中原的首功必须是自己的。

    于是主动请缨,上前说道:“此次征讨南平、武平,臣弟愿意带兵前往。”

    赵匡胤想了想,“好,那就派晋王带领十万兵马,先灭南平,后取武平。待这两地收复之后便是蜀国。”

    “臣弟遵旨!”赵光义心中甚是欢喜。

    “既然三哥去了南平和武平,臣弟便先去蜀国先探下虚实吧!”赵霆说。

    他本也想主动请缨,可看赵光义已经急切的先提出来,何况南平和武平本就是好啃的骨头,他也就不去跟他争。

    “这个何须你亲自前往!朕听说那蜀国国主孟昶沉湎女色,不思国政,奢侈无度,朝政早已腐败。想必要灭这蜀国也是易如反掌。”

    “如今蜀国确如皇兄所说,但是川陕历来地势险要,地形错综复杂,易守难攻,若不勘察清楚,只怕不但不易攻下,还会吃亏。蜀国朝政如此腐败竟能在乱世中据守这么多年不是没有道理。”

    赵光义突然说道:“听说蜀国有个天下第一美人,名叫徐苏。倾国倾城名动天下,人称花蕊夫人。被孟昶封为慧妃。四弟去了,一定要见识一下是否真的人如其名。”

    赵霆不以为然,玩笑道:“小弟可没兴趣。若三哥喜欢,待他日灭了蜀国,把这花蕊夫人带来送给你便是。”

    此话甚是受用,赵光义心中有些期待,嘴上却说:“既然是天下第一美人,自然应该是天子所得,当然是献给皇兄才对。哈哈……”

    赵匡胤笑道:“好啦!哪里会有什么天下第一美人,越扯越远。霆儿,你刚才说的也对,那你就亲自去一趟!只是务必小心。”

    “皇兄请放心!臣弟只是暗中探访。”

    一切事宜商议完毕之后,便各自准备。

    赵光义整军待发准备往南攻伐南平、武平。

    而赵霆则是乔装成商人,带着何冲和两名侍卫,出了京城一路往蜀国而去。

    走了几日,便进入了蜀国境内。

    蜀地自古就是天府之国,富庶秀丽、沃野千里。

    跟关中不同,此处有富饶的盆地,更有山峦叠嶂。因为山多,道路险阻,地势异常险要。蜀国龟缩于两川之地,远离中原的纷乱,也算一方乐土。

    赵霆站在山顶,看着眼前连绵不绝的群山,陡峭的壁崖,忍不住赞道:“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殿下,前面就是芙蓉城了。”何冲说道。

    远处山坳里隐隐透出一座花海城池,被山谷阻挡看不真切。

    芙蓉城是蜀国的都城,也是蜀国最繁华最很重要的所在。

    “嗯,进城后,凡事小心,不要泄露了身份。”赵霆叮嘱道。
………………………………

第三十九章 锦绣芙蓉

    “嗯,进城后,凡事小心,不要泄露了身份。”赵霆叮嘱道。

    “是!”

    离城还有很远,便看到路两旁都种满了芙蓉树,一直往前一路上都有,延伸到城池边。围绕着芙蓉城,周围全是芙蓉树,连绵数里。

    而且几乎所有芙蓉花的品种都有。

    此时正是花开时节,千树万树芙蓉花开。

    白的、黄的、红的、粉的,就连稀少的醉芙蓉此地都有。

    姹紫嫣红,繁花簇锦,各枝头上,芙蓉花的娇艳之姿,美艳无比,极致的壮观秀美簇拥着芙蓉城。

    这景象就连赵霆都看的呆住了,不禁赞道:“有意思,还真是四十里为锦绣,这芙蓉城也算名副其实。”

    “蜀国的国主孟昶异常的奢侈享乐,宠爱徐慧妃。那慧妃特别喜欢芙蓉花,所以孟昶便命人在城内外遍种芙蓉。”何冲说。

    “徐慧妃?”赵霆想起赵光义说的话,“可是那号称花蕊夫人的女子?”

    “正是!听说她不仅喜欢芙蓉,容貌也比芙蓉娇媚,乃是天下第一美人。”何冲说,凡是男子议论美人总是异常的神采奕奕。

    赵霆斜睨了他一眼,“这些事你到是懂得不少。”

    何冲急忙低头,“属下也只是听别人说的。”

    “一国之君废弃万顷良田,迁移居住多年的百姓,劳民伤财就为了种植没用的花树,讨好宠妃。果然这昏君之名并非为虚。”

    “那孟昶就连夜壶都是镶嵌七彩珠宝,徐慧妃更是奢侈,据说衣裙都是金线缝制,一日换数次,穿一次就不要,也不许别人碰,必须烧掉。”何冲又忍不住说着打探来的小八卦。

    赵霆忍不住笑道:“某些时候你还是挺有用的。”

    何冲憨笑道:“属下一直都挺有用的,不然殿下怎么就喜欢带着属下!”

    “孟昶越是荒淫无度,对大宋越有利!好啦,进城吧!”赵霆说着提马上前而去。

    只听城墙上的守城士兵远远喊:“是不是要进城?快点!马上要关城门了。”

    心中奇怪,看了看天色还不到日落时分,为何就要关城门。

    四人策马而入,刚进城,收城士兵就开始关城门。

    赵霆使个眼色。

    何冲下马走了过去。

    “敢问下军爷,天色尚早为何就要关城门?”

    站在一旁的一个小副将,斜睨何冲一眼,不耐烦的说:“你是外地来的吗?管那么多干嘛?”

    何冲赔笑着上前,塞了一锭银子到他手里。“我们是外地的商人,来芙蓉城做生意,总要了解一下城里的规矩不是?明日还要出城办事,万一错过关城门的时辰进不来那可就麻烦了。”

    小副将马上脸色和缓很多,低声道:“天黑以后就宵禁。好心提醒你们,要是住所还没着落,赶紧去投店,今夜可不能乱跑。”

    何冲一脸茫然,“这是何意?城中有何事发生吗?”

    小副将看了下四周,不耐烦道:“速去投店。莫问太多。”转身监督兵士关城门,不再理会他。

    “军爷……军爷……”何冲还想追上去问个仔细。

    “何冲!”赵霆叫住他,“不用问了。去找个客栈住下来再说。”

    “是!”

    继续往城里走。

    蜀国富庶,芙蓉城既然是蜀国京城自然也很是繁华,房舍建造精美,道路宽敞。

    只是此刻道路两旁大部分店铺已经早早关闭,街道上零星几个行人都是神色慌张,着急的赶路。

    一路看到几家店铺虽还没关门,可也是手忙脚乱的急急收拾着准备关门歇业。

    正在关门的店家看到他们几个陌生人,露出满脸惊慌,急忙躲回屋内,砰地一声关上大门,好似看到了鬼一般。

    “咦?奇怪了,这偌大的芙蓉城,太阳还没落山呢!人都没了。”何冲嘀咕着。

    汴京同样是一国京城,可情形就完全相反,到了晚上街道上依然是熙来攘往,一直要热闹到深夜。

    赵霆没说话,星目锐利的四处扫过,本应该熙熙攘攘的大街此刻安静如一座空城。

    街边和巷道里,甚至百姓院中伸展露出的都是芙蓉花,虽到处花团锦簇,艳丽秀美。可跟这空寂的街道,萧瑟的寂静,两相对照显得甚是诡异。

    更奇怪的是家家户户门上、窗户上都贴了符箓。

    “大家都警觉一些。只怕今夜会有事情发生。”赵霆说道。

    “是!”

    “前面有个客栈!”

    “上去看一下。”

    何冲上前看,是有一家客栈,规模还不小,只是已经关门打烊了。

    上前拍门,叫道:“店家!店家!我们要投店。开下门!”

    可是又敲又喊,半天就是没人应。

    赵霆屏气一听,便听到里面门和窗后都有粗重的呼吸声传来,里面有人并且不止一个,可是却不肯开门,只是透过缝隙在观察外面的人。

    不知道他们在畏惧什么,看来是不愿意开门迎客了。

    只得吩咐道:“别敲了!换一家!”

    四人往前走去,连续的找了几家都是大门紧闭,敲门不搭理。

    走了几条街,均是如此。

    只有一家小客栈实在受不了他们敲门,隔着门回应道:“对不住客官,小店已经客满。客官还是改投别处吧!”

    何冲叫:“客满?你家马厩里都没几匹马,怎么会客满?快点开门,给你双倍店资!”

    里面没了声音,叫了半天,也不再有回应。

    只得继续找。

    走了大半个芙蓉城,都是一样的情形,一间客栈都没开门。

    折腾这么久,天已经黑了,街道上别说是人,就连灯光也没了。

    何冲跃上屋顶,极目远眺。

    如此大的一座城,此刻就像一座死城。黑漆漆寂静无声。就连狗吠声都很少有,偶尔有婴儿啼哭,也听到母亲急忙捂住嘴,低声哄着,不让发出声音。

    “这芙蓉城为何夜里宵禁?”两个侍卫私语道。

    何冲四下去找了一遍,回来禀报道:“殿下,大半个城的客栈都找过,全城都是漆黑一片,今夜只怕投不了店了。”

    赵霆沉吟道:“你们去找个落脚的地方。不管什么都可以。”

    何冲带着两个侍卫去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