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贵妻_糯糯啊-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管事一直是在边关的,都呆了有大半年了,自然不晓得画像上的莲娜到底是谁,因此也给不了年轻男人答案。
可奈何年轻男人不依不饶,非要问出个结果来,管事无奈让后面的小厮将男子带去车夫那里问问,看一看车夫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内情。
这样还是客气了,是管事看那年轻男子的穿着还过得去,应该是个有些底子的商贩,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好说话还让人专门领着他去找人。
年轻男子跟着小厮问了一圈都没问出什么来,正失望的时候,有一个车夫小解回来听见其他人在说有人问画像上女子的事情,他便站了出来。
他是织布厂里头出来的小厮,这次过来就是负责监工的,自然比别人知道的多,这会儿一开口就说:“这人现在就在杭城的织布厂里呢,叫莲娜,和我们都熟得不得了了。”
旁边有车夫停了啧啧称奇:“哎呦呵,原来这样的美人还是个真的啊,我还以为是天上的神仙呢。”
那车夫便带了一点自豪地说:“那你是没有来过我们杭城了,我们江南美人可多了去了。”
一旁人笑着道:“那这可不是你们江南美人吧?”
年轻男子听他们说俏皮话,却是急得满头大汗,他开口殷切地询问那个杭城织布厂来的车夫道:“你说画中的人在你们那里?”
车夫对他这么大的反应有点不解,不过还是如实说道:“的确是在我们哪里啊,叫莲娜,你认识?”
车夫重新说了一遍莲娜的名字,年轻男子这才听清楚。因为车夫说的是宋国话,宋国人说异域的名字是不能完全标准的,现在听清楚了,年轻男子才干肯定他说的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莲娜。
不,也不算是他要找的,毕竟他几年前就以为自己再也见不着莲娜了。却没有想到莲娜现在已经到了宋国,现在还以这样的方式和他“重逢”了。
不过既然已经知道了莲娜在哪儿,他是必然要跟过去找的。
年轻男子当下就对车夫道:“请问你们什么时候返程,我能跟你们的车队去杭城吗?”
车夫有些奇怪:“怎么了,难道你真认识莲娜啊?”
年轻男人点点头道:“莲娜是我的妻子。”
车夫吃了一惊,再看面前的年轻男子不由就多了几分认真。他想了想说:“可以当然是可以的。”
反正回去的路上人多,多一个人也不差什么。
年轻男子当下就说了感谢,而后立刻转头跑开,不过隔了一会儿就折返回来告诉车夫道:“我的名字叫做卡尔。”
卡尔今年已经二十五岁了,原本和莲娜有婚约,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早在五年前就应该和莲娜完婚了。然而他出外参军,等他回到自己的国家时却发现家乡早就遭遇灾祸,死的死伤的伤,莲娜也早就不知去向了。
为此卡尔伤心难过了好一阵子,一直到后面有传言说边关开始通商,卡尔蔡过来做生意。这么几年也是跟着人一点点做大了生意,渐渐闯出了一点名堂。
这会儿他要离开去杭城,肯定是要有一段时间的耽搁的,不过现在也不能管这些了,再见到莲娜,卡尔心里又只有莲娜一个人了。
他将杭城那边带过来的二十张图都看了个遍,将莲娜的音容笑貌都记在了脑海中。第二天就跟着第一批返程的车队往回赶。
而杭城这边的莲娜还完全不知道这些,她在织布厂里同女工们说说笑笑,觉得这五年来日子头一回过得这么轻松愉快。
她不用讨好别人,也不用给别人献媚,脸上更不用施加那些她本来就不喜欢的妆容。每天要做的不过是和人说说她们那边的着装风格,然后抽空坐马车去杭城教小姐她们的家乡话。
莲娜走南闯北也有些年头了,别的不说,语言天赋是很好的。又在教导林若青的过程之中头一次觉得自己有些用处,因此对这件事情格外认真。
女工们则也很喜欢莲娜。原来这看着长得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其实也没什么不一样啊。
而这些事情,总体来说都算是民间琐事。
一年眼看着又要走到尽头,忙碌的地方可不仅仅只有民间,官方那边是更加忙碌的。
各地官员将自己所管辖的地区一年以来的各种情况都汇总起来呈交上去,全都赶在了十二月到了京城里头。
皇帝每天要花比以前加倍的时间来看奏折,经常是要忙到半夜里,早上又得早早起来批阅奏折,连睡觉的时间都少之又少。
不过好在从下面官员呈交上来的折子看,宋国上下这一年里的情况是比去年又好了很多的了,诸如说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杭城了。
杭城一向是纳税很多的地方,毕竟江南地界的富庶那是没的说的。可是这两年以来,特别是去年一年,杭城的纳税又明显多了很多,相较于以往几乎是多了两成,这就很引人注意了。
杭城的前任知府之所以升的那么快,不仅仅是因为人家的老丈人在京城中能说上话,还因为杭城那边这两年的政绩也的确好看,升官也让人没的说。
皇帝着重看了看,发现这纳税大户基本上就是那些,不过这两年新增了一家。陈家的少夫人名下的粉黛和织布厂,特别是织布厂,在今年以来纳税可十分有看头了。
只不过从奏折上来看,皇帝还没有发现这里的区别,毕竟下面的官员将之与陈家的生意混在一起说了。反正在下面的人看来,陈彦媳妇做的和陈彦做的有什么区别,女子依附于丈夫么。
如果不是皇帝晓得粉黛并不是陈家操刀的产业,恐怕也就这么给混过去了。不过正好皇帝知道,且对林若青还有印象,这便有些好奇起来了。
之前他就觉得林若青是个能人,现在更加觉得她不错。只可惜一时之间没有什么能够了解她的办法,皇帝想来想去还是让人去找了前任杭城知府过来问话。
前任杭城知府晓得的东西却也不多,毕竟他走的时候织布厂都还没有做这么大呢。
还是皇帝身边的重宠妃,知府夫人的妹妹给皇帝道;“家姐和那林氏倒是有些交情,兴许知道一些的。”
皇帝对此正感兴趣,自然想要知道,只不过自己也不好去和女人问这些,便让宠妃去见见自己姐姐,顺便说说这事儿。
宠妃便赶在过年前还有了一趟省亲的机会。
不过这省亲的目的性明确,宠妃一开口就是要见她姐姐。
知府夫人见了她也高兴,不过却不晓得这突然要见自己是什么事情。
宠妃笑着说:“陛下看了今年杭城那边的账目,觉得林氏那边好,想知道她那边是个什么情况,姐姐你晓得不晓得?”
知府夫人一听是这个,心里就舒坦了,这个她自然是晓得的。
“那林氏,说起来祖辈也是京城人,不过上头的辈分说起来我也有些掰扯不清楚,只是她母亲,当年可也是一等一的美人,若不是嫁到了杭城,兴许要要来京的。
不过这不是要紧的。那林氏啊,今年过了年也才二十出头罢了,她嫁进陈家以后,先是开了粉黛,稍稍做出一些名堂以后,又创了黛色,说起来是一个铺子,可其实是两个,跟着听说是与她的丈夫一起去边关走了一趟,而后便回到杭城建立了织布厂,这些都是生意上的事儿。
不是生意上的事儿也多呢,林氏还在杭城外头办了一个庵堂,专门收容教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女娃和弃婴,我回来京城以后还有所耳闻,听说不仅给人吃饱穿暖,还让人读书。
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奇的想来你应该也晓得,林氏那边不仅仅用男工少,织布厂和粉黛黛色里头用的都是女工多,以前吧,咱们这都讲究一个女子主内。
女子抛头露面都是要被笑话的,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出去抛头露面那都是乡下地方的女子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可现在看见这样,也觉得是自己有些迂腐了。
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可那林氏实实在在是个妙人儿,你相处过便会晓得了,要说我能够做成这么多事情的,气概岂又会比不过男儿?”
这些话宠妃回到宫里以后,一五一十都和皇帝说了。
宠妃善于察言观色,从皇帝第一次提及林若青时候的态度就已经笑得皇帝对林氏这样的人并不反感不说,还心存赞赏,因此更加知道回来以后这话要往哪个角度说了。
“听家姐说完,我都觉得那林氏是个十足的妙人儿了,要是什么时候能够见上一面是最好的了。”
皇帝听了宠妃前面的叙述,也觉得自己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宋国现在经济繁荣,蒸蒸日上,可是也并非没有现实问题存在的。宋国幅员适中,但人口却与幅员无法匹配。这是前十几年里打仗太多造成的后遗症,即便是经济跟上了,人口也一下难以跟上。
林氏那边的例子却告诉皇帝,当权者完全可以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男性劳动力上,女子为何不能用?
新帝的思想一直是十分开放的,要不然也不会一上任就开放通商,且放宽了对商业的诸多限制。即便是这些政策一开始都在朝廷之中引起了大臣们的热烈讨论,不过最后实际成果摆在众人眼前,这事儿的确是有成果也有效果的。
宋国的经济在几年之内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就是最好的证据,一下就将一开始反对派的嘴巴给堵了上去。
因此皇帝立刻也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在第二天的早朝上面和众位臣子提了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果说开放商业只是一个经年累月的歧视问题,慢慢可以扭转过来,也不伤及家庭根本。可这让女子也能出门做工,甚至鼓励女子出门做工的事情,就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了。
女子天生要柔顺,女子天生要服从,女子是应该维护着家庭,维护着丈夫,并且以之为天的。若是鼓励了女子出门做工,那不就是将这个概念给完全推翻了?
那宋国的立国之本在哪里?
这一回只有少数臣子认同了皇帝的观点,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提议太过于冒险激进,不妥当。
谁都不能想象自己后宅里的夫人有一天能走出去有自己的事业。
那不是反了天了是什么?
一些思想迂腐的臣子不仅口头上激烈反对了,甚至心里也有诸多不满。
对这个结果,皇帝早就有所预料,因此也不觉得奇怪,更没有生气。他本来也没打算一下就将这个政策推行开来,甚至他都没有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推行的政策。
皇帝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思路,而官员们的巨大反应倒是让皇帝觉得啼笑皆非了。
他也是读圣贤书过来的,只不过读书的时候从来不读死了,总是保留着自己的见解,只不过事实是皇帝难得能够这么开明,但是治理国家的确也不是皇帝的一言堂罢了。
皇帝干脆就在过年前将这个问题暂时给搁置了下去,准备好好过个年。但是私底下他并没有将这个问题给忘到一边,而是另外又派了人去杭城那边调查,准备将这女子出去做工到底有没有危害的事情给问清楚了。
皇帝派出去的人动作再快,赶到杭城那都是要过年以后的事儿了,这就放到一边后面再说。
至于杭城那边,年关将至,事情也多。
林若青这阵子也忙着看账本,一直看到了二十九才算将将看完。陈彦那边的生意更多更杂,和她比起来只会更加忙碌,只不过在二十九这天早上却也抽出空来将林若青带出了家门去。
夫妻两人坐在马车上面,林若青的膝上盖着摊子,面上好奇地问陈彦:“咱们这是要去哪儿?”
陈彦脸上带着笑,又有些神秘地道:“到了地方你就晓得了。”
马车兜兜转转,行了有小半日才停下来,这去的方向和平时去别院的路是完全相反的一条路,林若青也从来没有去过。
杭城今年特别冷,前两日也下了雪,此时山林之间却还有绿意,绿意和白雪交杂在一起,北国风光与江南景致融合在一起,有些别样的趣味。
马车一停,陈彦便跳了下去,他打开车门完全打开,然后伸手去抱林若青。
等林若青被他抱到地下才看清楚面前的是什么,只见他们面前是一个农家小院式的篱笆栅栏,里头又有一小片林子,林子里头藏着一座小院子。
陈彦笑着说:“同你在边关的时候,你说若是能像寻常夫妻那样生活便好,我想来想去,不知道这个合不合你心意。”
第90章
边关那一趟已经是近两年前的事儿了,林若青顺着陈彦的话一回想; 自己那时的确是说过夫妻二人闲散日子之类的话的; 她却没想到陈彦记在了心上。
林若青脸上露出笑容来; 跟着陈彦一块儿往里走。
这院子从外面看; 极为普通,如果不是一眼看上去占地大,从建筑风格来说还真有几分简单的农家小院的意思。不过等林若青走到里头才发现,这哪儿是什么简单的农家小院,这可一点都不简单。
外面那些仿制农家装饰的,应该只不过是为了装装样子罢了。
因为一迈步进入院门之中,入目的便是台阶; 走上台阶再推门; 里头还别有洞天。
院子和家里没法比; 这顶多就是一个乐安院那么大罢了。可是要知道,乐安院比起一般农家来说,那也是要撑死了的大小。寻常乡间地主家恐怕也就两个乐安院那么大了。
林若青与陈彦一块儿往里走,便发现院子里面还站着几个仆从; 都是紧紧低着头。仆从们看着面生; 想来应该是这个院子里的,并不是家里带过来的。
院子大小暂且不提,就说往里走,屋里头的家具看着倒是很简单,可是那材料与做工,林若青都不用上手摸; 闻着味道就知道是多么贵重的材料,只偏偏这材料还要被木匠可以雕琢成最朴实无华的样子。
林若青至此已经是忍着笑意,没想到再往里走,有一道布帘子遮着的地方,她随手将布帘子抬起来一看,就发现布帘子后面藏着的是一个和他们家里头几乎一样大的净房,里头那池子周围还镶嵌着不少圆润可爱的鹅卵石,光是挑选看来就是让人费了一番心思的。
林若青的笑终于是忍不住了,她转头看向陈彦道:“爷觉得这是外头普通夫妻过的日子吗?”
外头的普通夫妻忙活一辈子兴许都不一定能攒下买他们这屋里一张床的钱。
陈彦也知道林若青在笑什么,他想了想也难免跟着失笑。
“这实在没有办法的。”陈彦解释道,“原本我想照着关外那样来建一个小院子,可是关外那样的又实在简陋,我倒是没有什么,可是换成你,我便总觉得缺漏很多了。”
他的青青一向养得那么娇,家里什么都有,陈彦放心。可是一到外面,陈彦就觉得这里不够那里不够了,总归是没有家里的那么贴心。
而这小院子是他一手设计并且督工建造的,一开始的确规划的简单,现在许多东西都是后面他觉得不够加上的。这两年因为开了边关那头的生意路线,他也实在是比以前还忙,要不然也不用拖了两年才将这小院子完工。
林若青听完陈彦的解释,假意收起脸上的笑容道:“你的话说得好像我很难伺候一般,以前在关外的时候我不是也过过来了?”
陈彦一听她说“你”,心里头不知怎么觉得高兴起来。
林若青总是称呼陈彦“爷”的,这里头倒是不涉及什么尊敬敬畏的,纯粹是一个拉开距离的工具罢了。
陈彦想起有那么几次,他的青青干脆连你都不用,直接称呼他为“陈彦”,那时候才真让陈彦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亲昵感来。
陈彦低笑道:“青青怎么会难伺候,青青好伺候极了。”
他这样的语气神态,明显就是揶揄。林若青一下想起几个月前的中秋夜自己的失态,她心虚地扭过头去:“不说这个了。”
林若青扭头往屋外走,屋里头暖意融融,她走到软榻边上坐下,一旁的丫头便极有眼色地上前帮她和陈彦倒水。
陈彦坐在她身边,往后靠向软垫道:“等过了年有一阵子可以歇着,你那儿能抽得出时间吗?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儿住一段时间。”
林若青饮了一口茶,对这个提议挺心动的。毕竟家里头一家人,还有孩子。提起孩子,阿冕最近是越来越闹腾了,见着她总是想拉着她往雪地里去跑。
林若青是最怕冷的,若是让她抱着阿冕懒在被窝里,那么她倒是能有空。好在阿冕还有个年纪小能陪着一起玩的叔叔,这段时间都是陈武带着阿冕跑跑闹闹。
出来住几天,不管外面的生意,也不管家里的事情,那倒是如同休假一般,让人听着就身心轻松。
林若青点点头:“那你去和母亲说,反正都是你的主意。”
陈彦扑哧低声笑了出来,一手随意地垂在膝上,目光纵容地看着林若青。
一旁的丫头照着原路慢慢地退了出去。
不说其他地方,这一年过年,杭城周边的百姓绝对是要比其他地方的舒坦的。
林若青这边不仅仅是有大片的棉花地种着,连带着周围一般的百姓家里都开始种棉花养蚕了。反正种出来是可以拿去织布厂换钱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粉黛那边的许多药材,能够适应杭城天气的,下面也有人种,反正都是来钱的行当,不种白不种啊。
另外,织布厂经过几番扩建,现在光是女工已经有六七百人,整个织布厂加起来也有八百余人了。可以说四里八乡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个在织布厂里上工的。
自打这织布厂建起来,杭城周边的布料价格降了不少,以前许多农户家里忙了一整年也不见舍得去扯一块布来做新衣服的。现在算算手里的闲钱,那也是可以花得起的了。
杭城的知府也高兴,杭城这边商户多,不缺税收,许多事情就不用求着朝廷那边拨款,政策执行起来也容易多了。
总之这一过年,杭城上下都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一直到了正月里,皇帝过年前派出来的人终于到了杭城,这股氛围都没有消散。
皇帝拍出来的是自己的贴身侍卫,他为了行走方便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黄三。黄三本来是凉城那边的人,对于杭城倒也不是很陌生,加之对方言很有天赋,杭城话也会说一点,只不过是稍稍夹着官话的口音,倒看不出什么大破绽。
黄三一到杭城,先是在城里客栈开了一间房,而后便趁着白天的功夫往茶馆里一坐,给自己点了一壶茶,然后听旁边人说话。
茶馆里自然是说什么的都有,黄三听了小半天,总算是才在隔壁一桌人那里听见了织布厂三个字。
他立刻凑过去问:“哎,你晓得织布厂啊?”
那人莫名其妙地看着黄三:“我怎么不晓得?”
杭城里还有人不晓得织布厂的?那莫不是刚出生的奶娃娃。
黄三道:“不是,我的意思是你对织布厂那边熟不熟啊?”
那人三十出头,正巧家里有个闺女手巧,去年底赶在织布厂扩招的时候挤进去了,如今每个月能给家里拿七八百文钱的收益,他刚才是正和别人吹牛这个事儿呢。
黄三一问,男子便顺着扬起了脑袋道:‘那我自然是熟悉的,你问对人了,我闺女就在织布厂里呢。”
黄三笑着将自己屁股底下的凳子一端,挤到那男子的桌旁,顺道将自己桌上的几盘瓜子点心也一起端过去了,男子见状就没说什么,热情招呼黄三坐下。
黄三道:“这位大哥,我家有个妹妹也想进织布厂,我们虽然不是本地人,可是我妹妹订亲在杭城,以后肯定是要过来的,我就是想过来打听打听织布厂那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别人都说好,我怎么听了心里就发虚呢?”
男子一听黄三的话这是对织布厂存疑啊,可他自己刚才还吹牛织布厂多好,现在黄三这么一说,其他人跟着看向他,就好像在怀疑他刚才说的话是吹牛一般,男子哪里能忍这个。
他立刻道;“织布厂不好,哪里好?
自从这织布厂开了以后,闺女和婆娘都能赚钱了,赚的不说别的,可比我这个当老子的多,我们普通人家哪里有什么大讲究,就是为了过日子罢了,那些什么规矩我看都是迂腐。”
旁边有听见男子说话的,正巧是个乡下汉子进城,也跟着附和道:“我们村上有个郑老三的婆娘就是在织布厂里做工的,每天还有车马送回家里呢!逢年过节哪次不是米肉往家拎,我听郑老三说,他们家里那茅草屋今年都要凑钱改成瓦房了,这可都是他家婆娘挣回来的。
这钱就是好东西,只要是正当来路,男人挣回来的和女人挣回来的有什么差别?我们乡下没那个穷讲究,女人平时不也下地做活,没见着哪里就要躲在家里的道理。”
第91章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黄三在茶馆里听了一大通织布厂的好处; 可听着却觉得有点那么失真。他向来只觉得这类雇人做工的地方只会剥削; 像是织布厂那样逢年过节还发东西; 平时也让人休息够的地方; 宋国之内还真不多。如果说是家庭小作坊,那倒是能够理解,可织布厂现在多大啊,要这么坚持下来可是一笔不小的钱财呢。
可怀疑是一个,另一方面黄三也有些动摇,毕竟这么多张嘴和他说一个事实,再说这些人和陈家或者林家都无亲无故的; 没有必要帮着说谎。
说到最后; 第一个和黄三说话的男子见黄三还是一副并不全信的样子; 便觉得有些不高兴了:“你既然这么不信,那还让你妹子过来做什么,我可告诉你,这活现在多得是人抢; 可不缺你妹子一个。”
旁边也有人说:“就是; 而且你妹子就算想进去,那还不一定要呢。”
黄三只得嘴上告了饶,寻了借口出了茶馆。
既然是眼见为实,黄三也不犹豫,第二天就自己寻了地方,直接去了织布厂; 准备亲眼去瞧一瞧。
织布厂那边是常常有人去问招工的事情的,因此黄三过去的时候也并不显得多特别。等纺织厂那边的看门人将福利待遇和他又说了一遍以后,黄三这才算是将将信了。
三月一整月,黄三就在杭城住着,这期间不仅仅了解了织布厂的情况,顺带着将庵堂和粉黛黛色这些都了解了个大概。
粉黛无论在杭城还是在京城都是有名号的,其中最有特色的不是脂膏独一份,而是铺子里面的伙计都是女的。这在宋国可是少有例子。
虽然说不少店家也有女掌柜,可那多半都是自家小铺子,男女主人轮换着看店罢了。粉黛这样大规模用女伙计的却是很少。
只是理解起来也不算难,毕竟说起来,到粉黛里头消费的大多都是女客人。
黄三这边在调查着,另外一边,年前赶去边关的车队在三月初终于赶了回来。如果是开春后北方融冰了,那还要更快。只不过现在天气限制没有法子,紧赶慢赶也就是这会儿了。
卡尔跟着一起赶路过来,虽然身体上是很疲惫的,可是心理上却是越来越轻松。一方面是自己即将找到莲娜的喜悦,一方面则是头一次这样亲眼见识了宋国从北到南的风景。
宋国远比卡尔要想得繁华多了,且异国风光也让他满心赞叹。
这几个月下来,他和车夫也算是交了朋友,在两人的交谈之中,连卡尔的宋国话都好了很多,比一开始流畅许多。
等车夫和他一起到了杭城地界,卡尔还郑重地给自己刮了胡子换了衣服。
车夫见了笑道:“不用着急,这边过去还要半天,晚上不好赶路,咱们得明天才能到了。”
卡尔笑笑:“嗯,我提前准备准备。”
而织布厂里的莲娜丝毫不知道卡尔的到来,她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了织布厂。平时穿着的也是宋国的服饰,连头发也是学着女工们简单盘起来的。
她一般是一个月去林若青那边五次,剩下的时间就在织布厂里坐着让画师画。不过一个月下来还是有不少闲散的时间,莲娜就学着织布。现在虽然没有能够独当一面,可也能织点没有花色的简单布匹了。
至于宋国话,到了现在,她的宋国话已经能够十分流畅了。
三月初五,这天正好是莲娜无事可干的一天,她早早起来去织布厂食堂帮着大娘揉面做包子。
织布厂里的人现在看见莲娜都不觉得稀奇了,差不多就把她当作了自己人,老大娘一边揉面一边笑着和莲娜说:“你看看咱们厂子里头有不少手艺活,你要是在我这儿学得好,到咱们这儿干也成,要么织布也成,工钱都还行,攒攒也能有些钱。”
莲娜不置可否,她不觉得自己能攒钱。她对这样的日子已经很满意了,且自己是小姐花了千两银子买回来的,她哪儿能说做点活还要工钱?
而杭城之外,天一亮,车夫就带着卡尔赶路了,紧赶慢赶到了杭城也是中午饭点的事儿了。
车夫下了车带着卡尔到了看门人那道:“这是边关来的客人,我带他进去见见管事,找个人。”
看门的小厮看了卡尔一眼,点点头,不过还是公事公办地将一旁的本子找了出来,并舔了舔毛笔尖道:“叫什么名字,我得记一下,不然不好让他进去。”
厂子门口有人多看了卡尔几眼,不过倒是没有以前那么热切了,毕竟里面就有一个莲娜,见得多了对异域人也不那么好奇了,因此卡尔觉得自己收获的关注度还能忍受。
等这边折腾了一番进去以后,车夫便带着卡尔往食堂走,一边走一边道:“反正人都来了,这会儿管事的也都在吃饭呢,咱们也去吃了饭再说,这顿我请了。”
卡尔听他说管事的也吃饭去了,就晓得这事儿急不了,便只能跟着车夫一起去了食堂。结果进了食堂还没走几步,他就看见一个金发女人背对着他正在过道中给人发包子。
卡尔愣住,继而下意识的喊了一身:“莲娜!”
莲娜闻声回头,一见是卡尔,人也跟着愣住了。
坐在旁边的女工们看看莲娜又看看卡尔,一下也没想到卡尔这个异域人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这下连管事也不用找了。
卡尔和莲娜出了食堂也没走远,就在食堂后面的林子旁边说话。
莲娜红着眼睛,她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见到卡尔。
卡尔也有些哽咽,没忍住伸手将莲娜抱进了怀里:“我应该早一点来找你的。”
莲娜擦了擦眼泪,摇摇头说:“不怪你。”
她想了想又有些好奇:“你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
卡尔便将自己在边关看见了画中的她的事情说了出来。莲娜闻言破涕而笑:“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一回事。”
她坐着给人当景画的时候可没有想到还有一天能够用这样奇妙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未婚夫。
卡尔道:“这次我就来带你回去。”
莲娜连忙摇摇头,她将自己如何流落到这里,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