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侯门纪事-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少上门去见郡王,也算熟悉的人。

    二太太就不说话,也不帮着出主意,只听着他们在盘算送什么。见说来说去总不合适,二太太嗤嗤冷笑,正想说句压乾坤镇局面的话。掌珠不疾不徐开口:“依我说,是我的亲戚我知道。四妹妹交待我,绝不是送金的玉的古玩宝贝,不过是亲戚进京,不走动总不合适。”

    “是是,”从老太太开始,先喝声彩,都听着掌珠说话。

    这风头儿转向掌珠,二太太由不得眼前一黑,恨掌珠冒尖才是。

    “结交外臣,本是不妥当的。现在是亲戚,才不会有人说。送的东西贵了,我们家现在有事情,从哪里出这一份儿合适?又让御史们拿住把柄,我妹夫现就是监查御史,让他为难可是不好。”

    侯夫人点头欣慰,难得的觉得自己娶了一个好媳妇。

    “再说那金的玉的,郡王家里还能没有?”掌珠挑起眉尖:“不如送上两桌子上好席面,捡他们在外面吃不着的东西让人做了来,让个妥当人送过去,再说我们家里有事,他们难到不知道?说我们不能去陪,这个不又省钱,又好看,又不会让御史们看到难过?”

    老太太喜笑颜开,侯夫人也笑容满面,三太太连说:“好好,”就是二太太听说不怎么花钱,也没注意到家里人全有了笑容——家有丧事,真不应该。

    这就让人去备办,把这事儿交给掌珠去办。掌珠撇嘴:“我不敢去?”韩世拓配合的阴着个脸。老太太侯夫人都问:“怎么不敢去?”韩世拓冷笑:“帐房里有虎,母老虎!”掌珠把脸儿扭到一旁,不说话装生气。

    老太太就明白了,气得往外面喝道:“把那不省事的人给我叫过来,我说我们全这儿议事,她半天看不到,原来又去帐房!这个月轮不到她管,她不是她站的地方!”

    见老太太生气,就有一个人飞快过去,把四太太好哄着出来。四太太一怒出来,气势汹汹地往里走。在亭子下面,见对面路上来了三个人。四太太眼睛一亮,出气的这就来了!

    她双手叉腰,避到亭子后面,好整以暇的等着那三个人走过身边。

    文章侯府一般儿也有新红初绿,但在黑白灵堂中间,总是灰色而沉郁的。邵氏一边走,一边为这府里难过:“看看这石榴花就要开过季,可怜掌珠也没功夫赏玩。”跟着女儿住的邵氏也是素淡衣裳,不肯用金首饰,全是素白银簪子挖耳,好似也给这个家里守着孝般。

    紫花在她后面抱着衣包,就要出门,紫花喜欢得有些蹦跳。见二奶奶的心总在这个家里转悠,紫花就想打掉邵氏这个心思,道:“我们就要去做客,四姑奶奶家里来了贵人亲戚,接老太太三姑奶奶三奶奶一起去,自然也请了咱们,老太太又让人来接您,还管这个家里做什么?”

    后面那个,是安老太太打发来接邵氏的人。安老太太想的周到,想袁家是喜事,韩家却是丧事。邵氏一定是穿素衣的,但去宝珠家里又不合适,还是接到家里换过衣裳再去的好。

    邵氏也笑了,她能出去散散心也觉得不错。想想宝珠的福气,邵氏为她喜欢,又道:“这有福气的人,都是心平气和能平静的,我的掌珠要是有宝珠一半儿有福气,那就好了。”

    紫花就吃吃的笑。

    四太太一蹿出了来!

    走在前面的紫花先吓了一跳,随即板起脸,奶奶才说心平气和的人有福气,这就出来一个不和气的。

    紫花本能地问:“四太太在这里做什么?”

    四太太冷笑,眸子却直视住邵氏。文章侯见到尖酸刻薄的四弟妹都是怕的,何况是软弱出名的邵氏。邵氏吓了一跳,往后面退时,又见到安老太太派出来的婆子在身边,邵氏在女儿府上受足气,也不肯让自家婆婆知道。

    她就挺挺腰杆儿,怯声怯气地问好:“您这是忙什么呢?”四太太满腔怒火,不留情面的往外撵,她阴阳怪气:“我能忙什么!我就操劳,也落下到死人钱!”细腰一扭,杨柳摆风般目不斜视走开,又甩下一句话:“急着走什么!自家里又不是坟坑台,塞个女儿进来,就跟着撵来。哎哟,这家里难怪花钱多,主仆可花用不少。还有我们家的死人钱,你走了一会儿死人伸出手撒钱,可少了一份儿?”

    邵氏一怔,随即泪水盈眶。紫花“呼”地转过身子,四太太话里把从安老太太到掌珠大姑奶奶全羞辱了,紫花听不进去。正要回上几句,却见四太太脚步儿快,早走得不见踪影。又有邵氏自己气苦,却反让紫花走:“别理会她,她心里也苦。”

    紫花气急要跳脚:“她苦,别人不苦?”邵氏让她这样一说,泪水哗哗的往下掉,哽咽的说不出话。后面来接的那个婆子,因为这是别人家里不好插话,就劝道:“快走吧,老太太等着,四姑奶奶等着,好酒好菜好果子,还有那贵人王妃只怕也等着呢,”

    紫花主仆就不敢耽误,急急出府上车,往安家换过鲜明衣裳,出来去袁家。宝珠果然是等着的,贵人王妃果然也早就在。

    郡王妃每天得来陪母亲,乍一看上去,就成了等着的人。邵氏觉得体面上来,这脸上渐渐的又光彩回来。

    ……

    家里虽然请客,袁训也回来的晚。大门上下马,见星月早上来,几点碎星光在石阶上闪动,袁训吁一口气,和他每天回来想的一样,宝珠在作什么?

    他离京的心越重,想宝珠的心就越多。把马交给顺伯,顺伯照例问他:“小爷,今天衙门里有什么事情?”

    袁训就每每地笑:“顺伯,哪能天天出事情?我那是监查衙门,天天出事还了得?”顺伯得到这样的回答,也欣欣然有了得色,为袁训把马牵进去,把大门关上,目送着小爷去房里,顺伯把马往马棚里牵,就自言自语:“要是老国公老夫人见到小爷这样的出息,该高兴成什么样儿?”

    这个看似不动感情的老人,背着人就用袖子拭眼角,那里没有泪,却有一处湿润:“监查御史,看小爷多能耐。能查官员,能什么都查。以前跟着老国公当差,以老国公之尊,对监查御史那毛头小官员也是客客气气不敢怠慢,”

    又一跺脚埋怨自己:“看我!我家小爷如今当上这官,这官可就不是毛头小官员,正七品的官员,嗯嗯,大官儿大官儿。”

    这位前辅国公的亲随,在山西三品以上的官员从来不放心上,此时拿个七品官,自己絮絮叨叨自语着:“这官儿不小,好大呢。”

    大小全是袁训自己挣来的,虽然他安置在都察院,太子殿下出了不少力,但读书中举却是袁训自己的本事。

    袁训走到正房外面,就放悄脚步。和宝珠每天捉迷藏逗乐子,出其不意的回家出现宝珠面前,是袁训最爱干的事情。

    很多夫妻成亲前不认得,成亲后相敬如宾,远不如这一对小夫妻恩爱喜乐。

    表凶凑到门帘子上面,他耳朵尖,隔帘子就能猜测出宝珠在正中那间坐着,还是在里面窗上扎花儿。

    舅父姐姐一家人进京,把宝珠忙得不行。怕他们吃上先不习惯,每天宝珠都和忠婆做好吃的送去。小外甥们夸舅母扎的花儿好,宝珠又赶着给他们做衣裳绣帕子。小小的念姐儿抓住舅母的帕子就不丢,宝珠就全送给了她。

    想到这里,袁训也有得色。看念姐儿才会走路,腿软着走不好,见天儿奶妈抱着,也知道舅母的手艺好。

    耳朵里传来低语声,原来红花在房中。

    “紫花对我说,韩家四太太刻薄二奶奶,可把老太太和奶奶您全扫进去,紫花气呢,要和四太太斗上一架,偏又要往咱们这里来,就没理论她。”

    袁训听上一听,宝珠在哪里受了气?就揭帘子进去,笑道:“我回来了,你们主仆在谈论些什么?”宝珠果然是从窗下起来,旁边高几上摆着小小烛台,上面一根红烛。她家常穿着杏黄色绣荷花儿的罗衣,碧绿色裙子,起身亭亭难描难画,和红花过来接住袁训。

    宝珠不瞒袁训,帮他解着汗湿的衣裳,道:“说二婶儿在文章侯府里受气?”袁训明知道这与邵氏软弱分不开,还是故意地道:“大姐姐那么刚强的人,二婶儿也会受气?”

    红花殷勤送上换的衣裳,就行个礼就要避出去。袁训叫住她,满面笑容:“红花,今天背的什么书?”

    红花就背给他听听,袁训就要乐:“好,明儿再用功些。”红花也觉得得意上来,这就出去,脚步儿快的溜进耳房,洗浴用的水在小爷下值的时辰就备下,不时加热水。红花摸摸水不用添换,怕小爷脱了衣裳就要过来,又急步回她房里,见到桌上摆的书,夜风轻送不住煽动书页,红花幸福的叹气:“红花上辈子一定烧了高香,才遇到奶奶和小爷这样的好人家。”

    小爷回来,都要和奶奶玩上一会儿,这一会儿不要红花,她点上红烛,继续看书去了。

    房中,宝珠在回袁训说掌珠要强的话,宝珠半嗔半怪:“看你说的,不管是什么人,她能保住自己不受气?”

    “也是,糊涂人可多着呢。”袁训语带双关。

    宝珠明白过来,就笑了:“我知道呢,我不和韩四太太生气。但就是忧愁二婶儿可怎么好?”袁训又意味深长:“二婶儿自己有家,偏要住到别人家里,受气也应当。”但是他安慰宝珠:“反把我的宝珠也带累进去,小宝儿你别气,我今天不叫你小呆子,赶明天再叫。”

    宝珠咕咕地一笑,在袁训身上拧了两下:“我才听到受气的话,你也来气我?”烛光下,袁训已解得只余里衣,命宝珠拿上换洗衣裳,怕宝珠害羞又不肯跟去,拖着宝珠往耳房里去侍候,边道:“我是养老女婿吗?这话我早就想说。祖母还在,二婶儿不想着好好侍候,去什么大姐家住?本想等我闲了,闲了我把你家姐丈叫过来骂上一顿,让他撵人才好,那边倒有一位太太帮了我忙,这恶人让她当了,我权且夸夸她吧。”

    宝珠笑,又要拿自己花拳绣腿打他:“我本来是气的,你说了这一大通,倒成了让你指使的人,也罢,我不和她生气了,是你说的,糊涂人到处都是,我犯不着一般儿见识。”抬眼,见袁训脱得光溜溜,宝珠吃吃地笑,避开眸子。

    “看你,难道没见过,再多看几眼,以后……。”袁训本来想说过几天就看不到,话到嘴边总算及时咽下。还没有走,何必招惹宝珠哭泣。把话收好,扯住宝珠不让她走,哄着她给自己洗。

    宝珠随便洗了几下,夺手笑着回去。在门帘子外面交待:“水凉了就叫,知道没……大热天的也不能受了风才是。”

    “我又不是泥捏的,”袁训笑语飞出帘子,坐在热水里面的他,见不到宝珠,就没了笑容。微拧起眉头,袁训想姐丈的拒绝在他意料之中,他还有别的法子。不过那法子用出来,只怕娘娘要震怒,太子要大怒,舅父要生气,姐姐要伤心,姐丈呢,因为他现在京里呆着,多少要牵扯进去挨几句说,母亲那里,倒是几年里不断的劝说,她还能答应。

    最后再来,袁训皱眉,宝珠要没完没了的哭泣才是。

    要宝珠答应自己离开她,袁训猜想宝珠可以和自己拼命。惹急了呆子小宝,就不再是小猫咪,要成小母老虎。

    他把水撩得哗哗响,心想还是不早说吧,早说了一堆人出来拦。这一回再让拦下来,可怎么才能学外祖父呢?

    袁训生下来时,前辅国公夫妻都早去世。可袁训在当地长大,外祖父的事迹没少听说。他无奈于舅父武将转文职,这种无奈促成他早早的就想驰骋沙场,无人能劝回头。

    洗了一回,又把主意想了一回,觉得万无一缺,袁训的心思又回到金殿上。他的万无一缺主意,就是由今天金殿上听到的消息而更加圆满起来。

    宫门已经下钥,但御书房中灯火通明。都是才从御宴上回来,陈留郡王,项城郡王、辅国公、兵部尚书等人看上去都精神饱满,没有商议一个下午后的疲倦。

    皇帝居中坐着,抚须看向吏部尚书梁大人:“梁卿,你还有什么说的?”吏部尚书心想我岂止有什么说的,我压根儿就不能答应。

    总算轮到他开口,梁大人一出声就火星子直迸。也不能怪他恼,是两位郡王说话没道理,按他们说的……梁大人恼道:“按郡王们说的,今年武科中的人全跟着你们走不说,还要声明不论官员平民,只要武科上有名次的全从军?皇上!”

    梁大人气得胡子抖动:“平民们这样办也就罢了,怎么还加上官员们的名字呢?”

    陈留郡王冷淡。

    项城郡王冷笑。

    他们两个人虽然不和,但这件提议上完全吻合。

    郡王们在边城出生入死,却听说京里调不出人。西山大营不过只走一部分,就哭爹喊娘,到处钻营,倾家荡产的贿赂,只求不去边城。

    梁山王听到这消息都拍案骂了娘,何况是在外的所有郡王。郡王们不依,在例行会议的那天,一起炮轰京里这些软包蛋,陈留郡王和项城郡王就是那天吵起来的。为了争人是起因,恼怒软包蛋们是诱因。

    两个本就有嫌隙的人,先是会议上吵,吵得不过瘾,回去拉人马就打上一架。梁山王喝斥不下,他也生气,他并不用心去喝斥。借着这个机会,全军回来修整,再把陈留和项城打发回京,你们京里面吵去。

    到京里面好好嘈嘈你们缺人,让软包蛋们都听清楚我们是怎么流血掉脑袋的!梁山王也有看笑话的心,天子脚下的兵不先出来,我们在外面就打不动了。

    陈留郡王和项城郡王都不是吃素的人,两个人不约而同的提出武科的人去边城,他们还嫌不行。再加上一句,凡官员愿意卫国者,都可以去武科。

    梁大人管吏部,他要是不恼他就傻了。

    官员们归我管!

    不归你们郡王调动。

    梁大人口沫纷飞,脸涨得通红,据理力争:“一则不合体制,二来当兵的军功丰厚,官员们全贪银子去当兵怎么办?”

    文也行,武也来得的文官还真是不少。而私下抱怨没差使的官员,也是一样的不多。

    面对梁大的反驳,项城郡王冷笑连连:“能有出来的人,那倒不错!至少我夸赞一声!”陈留郡王在这种时候要和他一心,征兵的事情两个人再不一心,这趟京城就算白回来。陈留郡王也跟上:“会有出来的吗?”

    “你们……发自己私意!”梁大人心想西山大营不肯去,你找兵部去,当兵的不归我管。他看似表面怒火冲天,其实这是在君前,梁大人当心着呢。他觉得脾气也发得足够,就势儿一转,把话题抛给兵部尚书。

    “牛大人,您看这是你们兵部的事情吧?”

    不想牛大人比他还要滑头,他抽不出人来给郡王们,以后打仗不利的责任,他担不起。郡王们要怎么征兵,只要皇上答应,牛大人没意见。而且心想多扯一个人下水,以后多一个人担着。

    就一本正经,反而把梁大人斥责:“梁尚书说话理不当!军功丰厚是朝廷按例,并不是我私放的!再来军功丰厚,官员与平民都能得之才是。依梁大人的话来说,只有平民们能当英雄,当官员的空有抱负,也只能干看着?”

    梁大人恼得一头子急火,心想你们兵部还要插手管到文官上面来吗?但不能再吵,就只瞪住牛大人,在心里狠狠的骂,我把你这头坏透了的老牛,我今天晚上回家去大嚼牛肉。

    没有人再说话,就都看向皇上。

    皇上的心里却是愿意的。

    他自知太平世界里登基,又一生都在太平世界中。这么的太平,自然与边城苦战难以分开。年前调西山大营的人前往,扯出一件又一件的官场污糟事,皇上自知从梁山王开始都有不满。

    梁山王常年不回京中,不用说是劳苦功高。民间是独子不征兵,可梁山王只有一个儿子,去年就上奏折,奏请独子入军中。

    别人几个儿子里抽一个都不肯去,装有病的,临时摔断胳臂腿的,反正以后接巴接巴还能长好……皇上可以体谅到梁山王等人的寒心。

    他本着安抚他们,也得答应陈留郡王和项城郡王的提议。下午金殿下已经讨论一下午,皇上见到文官们并没有过激的反应。因为这提议是官员们可以去赶武科,并没有强制官员们去赶。你不去,也就不会征到你。

    因为只有吏部尚书等几个人激烈反对,认为触犯到他们的权力。别的人都没意见,我不去不就得了。

    再来陈留郡王和项城郡王是为了争兵将才打到京里来,只要有兵将,他们的矛盾自然解开。

    皇上就目视坐在这里的臣子,痛心疾首地道:“朕自登基以来,国泰民安,雨水和顺。这上仗上天鸿福,下仗黎民百姓。再有无数将士们流血丧命,无数官员们兢兢业业,才有这太平的大好河山,”

    梁大人听到这里就傻了眼,完了,皇上这意思是他要松口答应。

    完了,这个先例一开,以后吏部就归兵部管了。郡王们说一声缺人,满朝官员就都归他们调动了。

    尚书大人怒火满腔听着皇上一一道来,最后拍板郡王们的提议很好,就依着他们说的办。从明天开始,京里京外张贴告示,声明官员们和平民们同例。明天上朝,就发布这个旨意。明天下朝,就往各省去信,京里的官员都这样办理,外省的官员也是一样的办理。

    尚书梁大人失魂落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的御书房。失一着,则失千着。以后这将成为旧例,吏部的威风从此丢在自己手里。

    身边是三三两两同出的官员还在私语。

    “有人会去吗?”这些能进出皇上御书房的官员,他们都有丰厚的官俸,他们是不会去的,也就一时想不出来谁会为这个去当兵。

    完全震惊去了!

    旁边走着陈留郡王和项城郡王,官员们悄悄儿的打量他们。这两位哪里是来打御前官司的,他们分明就是来诉委屈的。

    这委屈诉的,皇上也不得不让步,以他们说的为齐。

    牛大人则喜上眉梢,在梁大人恼怒时,牛大人也同时看出这是扩大兵部权力的机会。他乐呵呵地过来兜搭:“武科最后一场那天,圣命两位郡王前往主考,你们可以自己挑选,自己相看……”

    才说到这里,一旁跳起老高一个人。梁大人喝命家人:“晚上给我备牛头汤,煮牛心,烹牛肝,挖出牛胆来泡酒!”

    与他同行的官员没明白,诧异地劝阻:“梁大人,您不是用过晚宴,还是宫里用的,莫非没吃饱?”

    梁大人咬牙切齿:“我宵夜!”继续叫家人:“那老牛皮给我留着,我吃多了抽打他一百鞭子,消消食。”

    陈留郡王忍住笑,眼角见到项城郡王也似笑非笑,也把个眼角瞄过来。两个人眼角碰上,都冷上一冷,随即避开。

    这两个人,还是不好。

    静夜的外宫中,梁大人要抽打老牛皮传得很远,牛大人就离他不远,不可能听不到。牛大人慢条斯理,也吩咐自己家人:“小行子,我们家那闲房子的梁头,总是碍人眼睛。回去扯大锯,锯开个百十来段,方趁我心。”

    家人却还糊涂着,正羡慕梁大人晚上不睡吃那么多,家里有钱。又笑话梁大人抽打老牛皮又有什么用?还不如买贴消食的药熬煮喝了管用。

    听主人吩咐锯梁头,家人吃惊:“这这,锯了梁那房子还不塌了。”牛大人笑得阴森森:“锯那无用的房子,无用的,谁还怕它塌呢?”

    再糊涂的人也就听出来这一对人的火药味道,这两位全是尚书大人,别的人不敢惹事情,帮谁都不好,见宫门在即,各自回家。

    梁大人叫着煮老牛汤,牛大人叫着锯梁头,也各自回去。

    陈留郡王上马后,回首这些人背影冷笑。

    怕死?

    就我们是不怕死的吗?

    今天这事情很趁他心意,他候着辅国公上马,对他展露笑容:“岳父,说驿站里有文章侯府送来的席面,我们回去喝几杯。”辅国公欣然,他想的还有别的:“今天外甥媳妇又送来有好吃的,你我中午晚上都是宫里吃的,驿站里的就余下来,正好回来吃,也许还有妹妹给我亲手做的呢。”

    陈留郡王大笑出来,带马凑到辅国公耳边,低笑道:“我和您打赌,您是接不走岳母的!”这件事正是辅国公心中的忧愁,见女婿过来扫他兴致,辅国公假意吹胡子瞪眼睛:“胡说,我自有分数。”

    这一对翁婿也打马去了。

    袁训知道官员们可以上武科,就是他身为官员,下午在金殿上听到的。

    辅国公翁婿出宫时,袁训正让宝珠扯着看东西。袁训看书的侧间里摆了一地,几上桌上也全摆满。

    宝珠嚷道:“这是我铺子里凡有的东西,我全让各取一份儿来,你说哪些是舅父姐姐会喜欢的,哪些是他们当地没有的,”宝珠遗憾:“下午我听姐姐说话,说她长这么大,和舅父是头一回进京,就是舅父,也是二十多年头里才进过一次京,我说以后常来往的好,不然母亲岂不伤心呢?”

    别说母亲伤心,就是宝珠也会想念的。

    当姐姐的对弟妹有微词,但当弟妹的却是一片真心的对她。陈留郡王妃要是知道,也应该含愧的吧?

    袁训随意应着:“哦,喜欢。”心里却在想御前会议应该结束了吧?想来皇上理当答应姐丈和项城郡王的提议才是。

    宝珠见他心不在蔫,拿个肥白拳头又过来,在表凶眼皮子下面晃动着笑:“回魂来的哟,还没当几天的官,就家事国事分不开了吗?”

    “不是,是想宝珠。”袁训回神,想想自己不久就要离开,趁在家里的这几天光景,更要疼爱宝珠,和她好好的玩耍才是。就再取笑上来:“想宝珠才会走神儿,”又装出来后怕模样:“幸好你家夫君我不是一般人才儿,在衙门里见上司倒不想你。”

    宝珠就甜蜜的笑,打趣他:“你想,你怎么不想呢?乱想我,挨板子我才笑你呢。”又把旧日的笑话取出来夫妻调笑,宝珠眨动眼睛,好似天上的星辰:“可想过那王府的姑娘没有?”

    “想,怎么不想,不想宝珠的时候也想她。”袁训嘻嘻,又坏上来。

    宝珠佯装恼怒:“放老实!”抿着唇儿自己笑,你连王府的姑娘都认不得,还敢来骗宝珠吗?

    宝珠可不上当。

 第一百七十六章表凶去赶武举

    面对房中摆满的东西,袁训心中感动。这是他没有交待给宝珠,而宝珠自行准备的,说明小宝儿是个有心的人,而且这有心不是想姐姐舅父的衣裳首饰,不是担心家里来了姐姐,母亲的东西会给她,宝珠有心的厚待了表凶的家人。

    感动中,袁训得寸进尺。抱过宝珠在怀里,把下巴放在她肩头咬她耳朵,轻声地问:“这是我在家里,你才这样的好是吗。如果我不在家的时候,姐姐回来了呢?”宝珠闻言,就鄙夷他:“我还用你交待吗?你不在家里,我也是一样的好。”

    “那我不在家呢,你还会对母亲好吗?”袁训亲了亲宝珠又问。

    他温热的气息蹭得宝珠脖子作痒,宝珠就缩身躲避着他笑:“对母亲自然也是不变的。”袁训咦了一声:“这话里有话啊,那对谁是要变的呢?”

    宝珠笑眯眯:“你不在家里么,对你就要变了。”袁训嘿嘿两声,在宝珠脖子上咬上一口,拉着她再去看东西,帮着她挑捡出舅父和姐姐喜欢的东西,一样一样的安置到一旁。

    ……

    月色斜上高楼,天色不早不晚的,安老太太也还没有睡。

    她已换下去宝珠家做客的衣裳,穿着佛头青色素面细布衣裳,侧边黄花梨镶云石扶手椅上,坐着张氏,地上站着一个婆子,听那婆子正在说话。

    这婆子就是白天去文章侯府请邵氏的人。老太太匆忙接了邵氏,她虽上了年纪也爱热闹,紧赶着要去见外省的郡王妃,等着听好听的外省古记儿,再来还有风土人情等,都是老太太热衷的,以后跟别人说起来外省,也可以多出来谈资。她催促邵氏换衣裳,什么也没有问,就带着两个媳妇去袁家。

    玉珠是自己从常府过去,倒不用她们去接。

    袁夫人大方和气,郡王妃风采过人,安老太太又健谈,算是尽欢了一天,把她乐得跟什么似的,又想到有几天没见到好孙婿,不知道他这监查大人当得怎么样,老太太带着张氏直到用过晚饭,见袁训还不回来,这一对婆媳才转回家中。

    玉珠当人家媳妇,却不能尽意的呆到晚上。常大人夫妻虽然不介意儿媳偶然走动亲戚,可常家还有妯娌们同在,老太太问过常家另外几位奶奶也回家过,但都不曾呆到晚饭后才回,就告诉玉珠不能破这个先例。

    老太太道:“你这个才女是状元榜眼探花帮着,才出来的名声。要自己心中有数,自己尊重,别人才敬重你。玩的事情,别开婆家的先例,以后再接你出来也就方便。”张氏也这样地说,就把玉珠先打发回去。

    家里再也没有姑娘在闺中,老太太和张氏算是相伴而回。张氏也得了一个满意女婿,又见家中只有她和老太太两个人,对老太太比以前更好,换过衣裳后又来陪她闲话,安老太太想了起来,就叫去请邵氏的婆子来问。

    大家听了一个明白。

    那婆子最后叹气:“二奶奶回来换衣裳的空儿,我抓住紫花问了几句。紫花说二奶奶一直就是这样,说二奶奶白干了好多好事儿,韩府里二太太和四太太不好,还是二奶奶去说合的,这如今好了,就把二奶奶看成眼中钉。”

    安老太太早就冷笑:“为的是那两笔钱。”

    张氏嘘唏:“二婶儿的性子,一天不如一天。”她无心说出这句话,恰好说中。安老太太听着有些刺心,虽然她也和张氏看的一样。

    自从安家二老爷去世后,邵氏没了丈夫,精神头儿就下来。而安老太太自知是强硬的,媳妇在她手底下越来越软,也是有的。

    安老太太心想有件事儿,倒不如今天就说个清楚倒是好。就使个眼色给梅英,梅英齐氏等人带着丫头婆子们下去。张氏倒乐了乐,她想老太太如今拿自己当个知己人,不知道又有什么体已话要对自己说,就竖起耳朵来听。

    见婆婆笑一笑,道:“你收拾收拾,也到玉珠那里去吧。”

    张氏大吃一惊,出其不意的,她起初是辩解:“不必,”再一想,她是有这个心,也和玉珠、女婿商议过的,再辩解倒像是虚假,就道:“我再陪您两天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