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种地南山下-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头过去怼他们几句,把他们往现实拉拉。
  大家都很熟悉,唯独对钱家兄妹比较陌生。钱多多竟然和他们聊的很好,说到最后,也挽起袖子拿着油炸鹌鹑开始吃。
  黄豆身边的钱满满一直捣黄豆的胳膊肘:“你看,我哥,他竟然在吃那个炸鹌鹑。”钱喜喜也探过头去看:“我哥是不是傻了,鬼上身了?”
  对于和钱多多一起吃过胡辣汤的黄豆来说,这样的钱多多并不陌生。然而对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的钱满满和钱喜喜来说,这样的钱多多不是她们认识的那个有轻微洁癖的哥哥。
  钱多多小时候是个不讲究的孩子,不挑食养得好喂得胖。直到七岁的时候,他无意跑进一家店的后厨,从此钱多多变成了一个挑剔而龟毛的人,特别在吃食上。
  钱多多对吃食介意到,掌勺的人要干净利索长得不丑。家里为了他,换了多少厨子,最后来了青娘,他才好一点。
  而青娘最擅长的就是做点心,漂亮的青娘爱干净,做出来的点心也是花样繁多。
  钱多多认识黄豆那年,青娘来到钱家,一直到现在。也是那一年钱多多第一次不嫌弃地,在外面吃了一碗胡辣汤,记住了一个小姑娘。
  这一记,记了一辈子!
  一群人吃完馄饨,吃完桌子上的各种点心菜肴零食,玩的竟然觉得不尽兴。
  王仁义提议大家去租个船游河,黄豆不想去,本能地想摇头。赵小雨和钱满满两个傻子愿意啊,根本不给黄豆拒绝,一叠声地说:“好啊,好啊,我们玩的迟点再回去守岁,不然待着困都困死了。”
  两个人都是小孩子心性,觉得反正有亲哥哥跟着,不会有事。
  “我不想去,太冷了,我要回家陪爷爷守岁。”黄豆实在不想去,这种场合太尴尬了,她简直是在煎熬。
  “豆豆。”赵小雨和钱满满一起摇着黄豆的胳膊,用一种可怜兮兮的表情看着黄豆。
  钱多多站了过来:“豆豆,要不……”话还没说完,赵大山一步跨过来,打断钱多多的话音:“豆豆,我送你回去。”
  “嗯。”黄豆答应了一声,拉起黄桃的手,看也没看钱多多一眼:“姐,走吧。”黄桃冲着张小虎微微一笑:“走吧,回家吧,天太晚了,不要让张伯等急了。”
  自从两家开始说亲事,黄桃基本上没和张小虎说过话。不是不喜欢张小虎,而是害羞吧!
  今天张小虎送了她姐妹三个各一盏花灯,她也不过是含笑瞅了他一眼。现在竟然主动提出叫他回家,张小虎一时欢喜的手足无措,站起身就要走。
  “你们去玩吧,小八也困了,他人小熬不住。”说着,黄德磊捏了捏小八的手,黄德仪开始还懵着呢,只感觉手被哥哥用力的一捏,竟然反应很快地打了个哈欠。
  黄德磊一把抱起黄德仪,先大跨步地往黄家沟方向走去。
  黄豆拉着黄桃,黄桃拽着黄小雨,并肩走在一起,赵大山和张小虎紧跟在后。赵小雨看看钱满满,又看看远去的几个人,连忙追着黄豆跑了过去:“豆豆,等等我。”
  赵大川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对着钱多多王仁义一拱手:“你们玩吧,我也回去陪我娘守岁去。”说着转身追着赵大山而去。
  一时十几个人转眼剩下钱多多兄妹三个,加上一个桃花和王仁义一伙人。王仁义奇怪地摸了摸头:“咦,怎么都散了?”
  钱多多看着远去的一群人,目光紧紧盯着黄豆,和紧跟在黄豆身后的赵大山,他突然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第八十章 聪明的小八
  大年初一,一早黄豆就被鞭炮声吵醒,过年了,好想睡懒觉。可是鞭炮不会让你睡,爹娘也不会让孩子大年初一睡懒觉。
  都说大年初一睡懒觉要懒一年,这肯定不能容忍。
  院子里传来黄德仪的跑闹声,黄德磊放完鞭炮,就去院子后面抱了一捆柴火进来。这是每年黄三娘都要提前唠叨的一件事,不过以前抱柴火的是黄老三,今年换成了黄德磊。
  大概就是一种吉利的象征,柴火表示材和红火。
  早上黄三娘煮了饺子,黄三娘还特意包了三个铜钱在三个饺子里面。
  每年都是这样,那种做了记号的饺子,黄三娘是不会让人碰的,从饺子出锅到上桌,全程都是她一个人操持,就是为了确保把这些有记号的饺子放到该放人的面前。
  自从黄豆三岁的时候,亲眼看见黄三娘这么做,把有铜钱的饺子放在黄老三面前,她就对这种把戏嗤之以鼻,财神爷就是这么容易糊弄的?
  不过,黄三娘却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而且在当地,大部分仔细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都会这么做。
  第一个吃到的是黄德磊,大家都很高兴,黄三娘更是脸上笑开了花。
  黄德磊去了东央郡开货行,说不担心是假的,但是更多的还是期望,希望他顺顺利利,多赚大钱。
  今年,他第一个吃到铜钱,这明显是个好彩头。
  第二个吃到的是黄老三,他把铜钱洗了洗就装了口袋里:“我要压一压口袋,争取今年多挣钱给我们家豆豆买田。”
  “给豆豆买什么田?”黄三娘停下筷子,奇怪地看着黄老三。
  “买地培育良种,开发更多高产优质的稻种谷种玉米种。”黄老三笑呵呵地回答。
  “你呀。”大过年的黄三娘不想说扫兴的话,就把要说的话咽了回去。
  黄豆看看欲言又止的娘,一点都不觉得偏心难受,黄三娘就是这样的人,儿子第一,丈夫第二,闺女第三,她最无关紧要。
  以后可能这个位置会有所改变,比如黄德磊黄德仪结婚生子,位置可能就变成,儿子第一,孙子第二,黄老三第三了。然后是闺女,儿媳妇,不变的永远是她自己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
  这是一种被洗脑的女性传统精神,根深地步,包括黄豆自己,也不敢保证,等她结婚生子,会不会也和黄三娘一样。
  不过有一点她可以保证,她肯定没这么重男轻女,这个对她来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黄老三吃饺子说买地,确实是他的心里话。家里弄种地、弄码头、开铺子,他最喜欢的还是种地,只有站在土地上,手里抓着饱满的果实,他的心才真正觉得踏实。
  第三个吃到的是黄德仪,可把他高兴坏了,黄豆找了一个红绳给他系了起来,挂在脖子上。
  最后,黄德磊黄老三的两个铜钱都被他给哄去了,三个铜钱一起挂脖子上,跑起来叮铃咣啷乱响。他也不觉得吵,还很满意。
  黄豆很想拧他耳朵,又不是算命打卦,谁天天带着三个铜钱满街跑的。
  跑到下午,黄德仪的三个铜钱就不见了,估计和小伙伴显摆丢了。黄豆怕黄三娘唠叨,就偷偷又给他系了三个铜钱,让他去交给娘收起来。
  黄德仪也觉得这样太亏了,就把三个铜钱拿去买了零嘴,回来给哥哥姐姐分享。黄豆感叹:“这是一个比我们聪明多的小孩子,我们当初还是太老实了。”
  这是事实,不管是文秀的黄桃,还是忠厚的黄德磊,或者是黄豆,他们从小得到压岁钱的第一个念头都是给娘收起来。
  而黄德仪不,他从知道钱可以买零嘴开始,到他手里的钱黄三娘就别想再拿去。他会自己收起来,后来是交给黄豆给他买零嘴。
  收起来的钱,最后都被黄三娘搜刮走了,一个孩子收钱也就那些地方。黄德仪被搜刮多了,也变聪明了,下次拿了钱就给三姐黄豆,让她帮忙收着或者帮他买东西。
  有时候黄德磊故意逗他,让他把钱给三哥,三哥带他去买东西,或者给二姐,让二姐帮他买。他从来不上当,他知道,这个家真正敢不听话的只有黄豆。
  只要他把钱交到黄豆手里,那么这个钱就还是他的钱。不小心被黄三娘给搜刮走,黄豆也会一文不少地给他补齐。
  交给黄德磊和黄桃他都不放心,他亲眼看见黄德磊和黄桃拿了钱,转手给了黄三娘,又被黄三娘小心锁进箱子里。
  黄德仪只是聪明却不小气,他的钱只要他可以支配,那么无论是哥哥姐姐借,或者买零嘴和他们分享,他都舍得。
  别人的钱,他也不要,黄豆经常会把几文钱的零钱,随手放在桌子上的盒子里,黄德仪在她房间写字玩耍,从来不会去拿姐姐的钱。
  反而是黄三娘看见了,直接就收起来了,她觉得黄豆心大,钱怎么能乱扔,还是她给她收起来的好。
  黄豆觉得,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孩子。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不小气也不贪心。
  黄老三吃完饭又去后山转了一圈,他是个闲不住的人。
  他也确实在给黄豆物色土地,准备和黄豆一起把麦种实验出来。自从自己家的水稻产量达到五百斤,黄老三的信心就很足。
  虽然,五百亩的亩产并不稳定,但是黄家留出来的稻种,最差在别人家田地里也能收到350,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黄老三在河滩种了麦子,种了五年,收成都不错,相对平时产量要高,但是也没高到他满意的数字。
  之所以产量高,也是因为这片滩地是以前的积淤地,土地肥沃,只要保护的好,十几年之内都不会贫瘠。
  父女俩除了顾着襄阳府那边的店铺,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提高产量上。不过,黄豆也不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她是在农村长大,只见过人工育苗,人工插秧,机器插秧,杂交水稻……
  至于更多的东西,她根本不懂,她所知道的,只是她看见的,甚至连亲手参与都没有做过。水稻提前培育栽插,确实增加了产量,但是这个产量也是有限的,黄家滩地之所以产量高,还是因为土地肥沃,恰好遇到黄豆栽插法适合。
  要不然为什么黄家的稻种到了别的土地上,正常三百多,亩产最多也就四百一二十斤,没有达到黄家滩地亩产五百的。
  这个产量,黄豆不满意,所有买了黄家稻种的人却都很满意。
  看着黄老三一头扎进麦田,黄豆也只能摇摇头,爹爹愿意去实验培育本身也没有错,优选种子本身确实就很容易增加产量,只是没有化肥农药,她也是不知道麦子怎么增加产量了!
  麦种一直是撒种播种的,放在现代也是播种。一亩地五十斤到五十五斤的种子,而不是现在黄家一亩地需要七八十斤的种子。
  这个黄豆真不敢胡乱去实验,说种子多了,她以前见过的种子都是培育过的,而现在,所有的种子还是最原始的。
  她怕她聪明反被聪明误,看着黄老三对小麦培育劲头那么足,黄豆只能摊摊手,她也帮不上大忙。
  稻子增产她是撞大运了,因为没有栽插法,一直是撒种播种和小麦一样。这个黄豆是知道的,撒种播种费种子,产量也不高,所以她有信心试试栽插,结果成功了。
  今年,黄豆给黄老三提了一个建议,滩地留下来全心种稻子,不要再种小麦了,土地再肥沃,也经受不住这种一年两季的剥削。
  要想稻谷产量高,就要保持滩地的肥沃。黄豆建议,稻苗收割尽量保证秸秆还田。
  就是收割的时候秸秆留长一点在田地里,等稻子收完,就把田地的各路通水渠道封死,把河水倒灌进去,淹没秸秆,开始原始化沤肥。这样,等到明年春耕,草种也不容易生根发芽,土地也能肥沃点。
  这个提议,黄老三今年就开始实验了,所以,今年的滩地没有种麦子。黄家其余四兄弟,二话不说,也没有种麦子,直接把所有滩地积水沤肥了。
  这个方法不知道对不对,黄豆和黄老三兄弟说只是实验,未必有效果。不过他们觉得可行,毕竟种麦子本钱要高于水稻的,种子用的多,对肥料要求也高。
  黄家土地多,就靠那点人畜的粪肥根本是杯水车薪。家里也尽量用那种沼气法沤肥,可还是不够用,田地里的庄稼要肥,山里的果树要肥,包括屋后那半亩菜园子都要肥!
  前几年看见有人为了一点粪肥,一泡屎尿都要憋回家去,生怕落人家粪坑里浪费。黄豆也会生出一种,如果当初我学农业或者我学什么的想法,后来黄豆就不想了,人还是不能自己把自己迷惑了。
  就像这个码头一样,如果现在再让黄豆去选,也许她会放弃也不一定,让爹娘好好种地,让兄弟姐妹做点小生意,一家平安喜乐有什么不好。
  只是现在的黄家已经停不下来了,人心就是被欲望支配的,没有吃穿的时候,全家的心愿是吃饱穿暖,后来就变成吃好穿好,而现在,这种原始欲望已经满足不了黄家老少了。
  甚至,也包括黄老汉……


第八十一章 糖水荷包蛋
  过完年初五,赵大山要提前出发,去东央郡那边。等他过去,黄德落就可以回来玩到正月十六再过去,正月十八,方舟货行就要继续开业了。
  其实按照黄豆的想法,他们就不应该在过年关门,大年初一歇一天都是奢侈,何况从大年三十一直歇到第二年的正月十八。
  人什么时候最有钱,当然是过年了。这个时候不挣钱,手里还有闲钱。等手里钱都花完了,年也过完了,人的消费欲望也消失了,进入理智消费的时期,你再开门做生意,就没有过年那么好忽悠了。
  不过他们都是第一年开店,又是出海几年没在家过年了,黄豆想了想还是把这些话咽了下去。
  等到这个新年过去,黄宝贵已经结婚,黄德磊黄德落也要结婚,结婚后,他们都会带着媳妇去东央郡,这样就可以安心在那边盘点。轮流值守,到时候尽量再争取过年做生意。
  不过,年初二开门好像也不太可能,黄宝贵他们之所以定在大年十八开门,也不是懒或者要回家过年,而是大部分商铺都是过了大年十五后才开门做生意的。
  据说,过了正月十五才算年过完,大家才会出来采买。
  这也只是据说,黄豆觉得还有待考察,顺应时代,适当应变才是王道。
  赵大山很急,他很想过年就去黄豆家提亲,最好把他和黄豆的亲事定下来,这样他才能安心去东央郡做事。
  可是,这不是他急就能做的事情。黄三娘已经公开对上门的所有媒人说了,家里这一年要给大儿子说亲事,要准备大女儿出嫁,黄豆还小,这两年内不会考虑黄豆的亲事。
  她只有两个闺女,她还想黄豆在身边多待两年。
  这个话,黄三娘说的没毛病。南山镇这边除非从小定的娃娃亲,基本上儿子娶媳妇,姑娘说婆家,都是当年说好,当年结婚。
  主要是,这个时代人结婚早,十三四岁就开始准备相看,等到看好了十四五岁,或者十五六岁出嫁就行,这二三年可以挑选。
  定亲后,每个节日,准女婿都要往丈母娘家送礼,定亲越久,送礼越多。一年,从春节到端午,再八月半,三个大节日送礼都是一笔很大开销。
  如果你家定个媳妇三四年不娶,三四年送礼的开销都够再娶个媳妇的了,这个钱一般老百姓都花不起。
  包括那种定娃娃亲的,因为娃娃亲定的早,所以基本上就是过年往来,平时根本不送礼。等到孩子都大了,成人了,两家再定个日子走动,选个时间结婚就行。
  为什么很多小说里,那些定了娃娃亲的,以前都没见过,突然十年后或者十几年后拿个定亲信物出现,然后就拜堂成亲。
  很简单,就是怕送年礼送节礼。
  也有那不差钱的,提前定亲,然后节礼年礼照送,这个送也有规矩,前三年必须按例送,该有的一样不少,比如端午送鸡蛋鸭蛋粽子,八月十五送月饼送猪肉送鲤鱼。讲究的还送衣料,给孩子做衣服,再有钱的还要填上金银首饰。
  三年送满,以后就可以随意,不需要那么讲究,不然就是家有金山也备不住定个娃娃亲,从摇篮送到结婚的。
  赵大山急,赵大娘更急,黄宝贵已经结婚了,黄德磊据说也有了头绪,不过黄家口风紧,还不知道具体是谁。
  一个年,赵大娘急得嘴上都起了火泡,赵大山已经二十二了!
  没办法,大儿子倔,看中黄豆了,怎么说都不听。这件事情,她也不好声张,一个是怕对黄豆闺誉不好,二个是钱家夹在中间,她怕她漏了口风,钱家使坏,她不能让大儿子不痛快,更不能让黄豆坏了名声。
  就是唯一的闺女赵小雨,赵大娘都没露一点口风,她深怕赵小雨没心眼,一不小心说秃噜嘴。至于二儿子,她放心的很,这个从小就是个嘴紧的。
  就这样,她还是叮嘱了又叮嘱。
  大儿子这边暂时一两年是没戏,她一生气,干脆去给二儿子说亲去。赵大川喜欢黄小雨,做娘的怎么能不知道。
  不过这个黄小雨和黄豆一样大,翻过年也是十五。赵大娘就寻思着先托人问问,如果能说先定下来,黄小雨爹娘愿意,今年她家就可以先娶一房儿媳妇,如果想留两年,她也不介意多送两年节礼。
  主要是,家里两个儿子都大了,一个儿媳妇没混到,她着急。
  过完正月,赵大娘托了黄豆的大伯娘黄大娘,黄大娘是个细致的人,说话做事都不来虚头巴脑的。接了赵大娘的嘱托,她就去了黄小雨的家。
  黄小雨的哥哥黄大牛年前刚生了个闺女,黄小雨妈正在家里看孩子。
  “他婶子,在家呢?”黄大娘隔着院门就喊开了。
  听见黄大娘的声音,黄小雨娘赶紧走了出来:“谁啊?门没拴,进来吧。”
  “是我,他婶子,在家干嘛呢,也不去我家溜门子?”黄大娘推开院门走了进来。
  “哎呦,快快快,进来坐,小雨,你大妈来了,赶紧给你大妈倒茶去。”黄小雨娘说着就往院子里走,走过来一把拉住黄大娘的手就往堂屋让。
  “你看你才是真忙,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你面,怎么没把你家两个孙子带过来玩。”黄小雨娘拽着黄大娘手就是不放。
  “那两皮小子去他三爷爷家了,他三姑说今天什么蛋糕,中饭都没回来吃。”说着接过小雨倒的茶:“小雨啊,你怎么没去找豆豆玩?把春子带去,豆豆今天做蛋糕呢,小孩子都喜欢吃这个。”
  黄小雨娘一听,就知道黄大娘是让小雨出去避避呢,肯定是给她家小雨说亲来了,不然,她大妈那么忙的人,能闲得跑她家串门子。
  “小雨,去吧,带着小春,看着他一点,别让他乱跑呛了风。”
  冬子是黄大牛的大儿子,今年三岁,去年黄大牛又得了个闺女叫小夏。
  黄小雨听话地领着小侄子去了黄豆家,黄小雨大嫂从屋里走了出来,低低地叫了一声。“大妈。”就把刚吃完奶的闺女塞给了婆婆,一转头进了灶房。
  “我呢,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你家小雨不是大了吗,就寻思着,你们有什么想法没?”黄大娘看看黄小雨妈,委婉地问了起来。
  “哎呦,她大妈,小雨就是你眼面前长大的,虽然不是你亲侄女,我们家可是没出五服呢。你要是有合适人家只管说,我和她爹寻思寻思,只要家风好,人品周正就行。”
  黄小雨娘也是个直性子,说话比喜欢拐弯抹角。
  黄大娘低头喝了一口茶,想了想:“我呢,也是受人所托,孩子是个好孩子,这个不会瞎说,就是家底,暂时看不大清楚。”
  “你这是说的谁家孩子啊?”黄小雨娘连忙凑过来问。
  “就是以前死鬼赵勤家,他家二小子赵大川。”现在都是一个村子上的,黄大娘也不瞒着:“他家那个寡居的娘,昨天找了我,说看你家小雨有眼缘,你家也是个忠厚人家,就想结个亲,又怕贸然找媒人不像话,就托我过来问问。”
  “他家啊。”黄小雨娘低头沉吟起来:“她大妈,我也不瞒你,小雨过年前,她婶子也给说了一户人家,孩子也是个好的,就是有点远。你也知道,我这么多年,就保下这两个孩子,所以啊……就想闺女嫁得近一点。”
  说着,黄小雨娘眼圈就红了,黄大娘无奈地拍了拍她的手,叹了一口气。
  黄小雨娘嫁过来,婆婆有点凶,妯娌兄弟间关系就比较紧张,她刚进门年轻不懂事,怀了身子不知道。一个多月挑水浇菜地见了红,孩子没留住。
  第二年又怀上了,结果又没留住。两年连丢了三个孩子,黄小雨爹就急了,闹着要分家,说自己媳妇就是没养好身子才留不住的。
  事情闹得不可开交,还是黄老汉去劝了黄小雨的爷爷,拿自己家做例子。黄小雨爹分了家,找了大夫给黄小雨娘好好调理了两年,才有的黄大牛,隔了三年又生了黄小雨。
  黄大牛媳妇端了两碗荷包蛋走了进了:“大妈,娘,你们吃点东西垫垫,我去准备准备,大妈晚上就在这里吃饭。”
  “哎呦,你这孩子,我刚吃了饭,你弄这玩意干啥。”黄大娘连忙把面前碗推开。
  桌子上放了两个大碗,一个碗里是四个白生生的糖水荷包蛋。这是一家待客的最高规格了,正常一碗两个鸡蛋就是很给面子了。
  大部分一碗白糖水就行了,窝了荷包蛋的都是贵客。
  “客气啥,我们认识这二十多年了,换成以前,我想请你吃也没钱。这几年沾着二叔的光,搬到这里,虽然种地远了,但是离镇子近,大牛和他爹做活也方便。”
  说着黄小雨娘推了推碗:“快点吃,别凉了。”
  “真吃不下,放这里,留着孩子回来吃,我们妯娌俩说说话就行。”黄大娘确实是刚吃过饭过来的,两个人推来推去,后来又拿了个碗,一人拨出来两个,黄小雨娘陪着黄大娘一人吃了两个糖水荷包蛋。


第八十二章 赵大川议亲
  “她大妈,你说这赵大川家,到底能不能说?我这心里没底啊。”黄小雨娘吃了糖水荷包蛋,又把话题扯到小雨亲事上。
  “孩子肯定没得说,一个村也住了五六年了,都看得见。这几年在钱家仓库那边做的也不错,还识几个字,又不用做重活,工钱还不少拿。赵大川娘也是个本分人,从来没见她东家长西家短的说别人闲话,一看就不是个是非人。”
  “赵大山是跟我们家他老叔和两个孩子一起出过海的,也是个义气孩子,当初不是他,我家豆豆就差点丢了!他家还有一个也叫小雨,也是个好孩子。”
  说到这里黄大娘想了想:“唯一觉得不太放心的就是家底不是很好,你也知道赵勤去的早,这几年那些叔伯也没帮上忙,都靠孤儿寡母几块地熬出来的。”
  “是啊,也就是你,换了别人肯定是赵大山出海几年赚了大钱,都去东央郡开铺子了,说这些没用的。”黄小雨娘看着儿媳妇把碗筷收走,转身从屋里端了花生瓜子出来。
  “吃点瓜子,昨天刚炒的,过年的都吃完了。”说着黄小雨娘抓了一把放在黄大娘手里:“我呢,也不图他家多有钱,但是小雨也是我娇养大的,让她去吃苦受穷,我也舍不得。她大娘,他家既然让你来,肯定也说了家里条件,你说说我听听呢。”
  “也没说啥,那个大山回来,是带了点钱回来。本来呢,家里想买地的,后来不是宝贵跟几个孩子去了东央郡嘛,就把这钱啊都给投了那什么货行里了。”
  说着黄大娘凑过来压低了声音:“不过,大山娘给我漏了底,大山给他弟弟留了一百两银子,让大川买地娶媳妇的。”
  “一百两。”黄小雨娘惊呼一声,说完又意识到自己声音太大,连忙压低了声音:“这个大山真挣到钱了?竟然给大川就是一百两?!”
  “是挣到了些,不过都投货行里去了。”说着黄大娘“啧啧”地砸吧了两下嘴:“你说这些孩子,拼死拼活地出海,一去五年,挣点钱都投货行里,要是……”
  “可别,大过年的。”黄小雨娘,连忙伸手拦住。
  “呸呸……”黄大娘连忙往地上啐了两口:“看我这嘴也没个把门的。”
  “你我还不知道吗,也就是话赶话,赶上了。”说着黄小雨娘把茶碗推了推:“那这钱是买地呢还是盖房呢?”
  “要我看呢,这一百两虽然是大山给大川的,我觉得大川不能够都想着自己,房子得建,地得买,假如以后大山有个什么不小心的,起码大川这里也算是一条退路。”黄小雨娘这话说的,连黄大娘都对她刮目相看,是个讲理的人。
  黄小雨娘受过婆婆的苦,也和妯娌之间不和睦,有了媳妇就从来没想搓磨过儿媳妇。闺女更想找个就近的人家,兄弟和睦的,像黄老汉家这样的最好。
  别说黄小雨娘拿黄家做为选亲家的标杆,黄家湾大部分人家,都觉得闺女嫁进这样的人家是有福气的。
  “房子开了春就建,大山的意思是建两栋,兄弟俩一起建,这个钱他来出。大川手里的钱就是给大川结婚买地的,大川不买地做生意也行,大山不管。”黄大娘把自己知道的有一说一都说了。
  “那大山媳妇说好了?没听着啊!”黄小雨娘奇怪地问。
  “我问了,还没呢,大山说这两年专心做货行,等两年再说。可把大山娘急坏了,不小了二十二了都。可大山倔,脾气不像大川软和,大山娘也没办法,想着干脆就给大川先定下来。”
  “大山娘也说了,兄弟俩都不小了,也不分前后了。你们要是愿意,婚期由你家定,该办的她一样都少不了小雨的。如果要是舍得,她是巴不得今年就娶个媳妇进门。要是舍不得,留两年也中。四时节礼,一回不落。”
  黄大娘一口气说完,只觉得口干舌燥,端起面前的茶水一饮而尽。
  黄小雨娘连忙提起一旁的茶壶给她倒满:“我家小雨不管去谁家,肯定要留两年的再嫁,孩子结婚早,身子骨还没长好呢。我受过的罪可不能让我闺女媳妇也受。”
  黄小雨娘这样说,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她家黄大牛媳妇也是定好了亲,两年才进的门,就是让媳妇长长身子,回头好生养,这不,大牛媳妇进门就怀上了,三年生了两个,把黄小雨娘喜欢的不得了。
  “要我看呢,大川不错,大川娘也不错,这样的人家是没话说。回头春天房子一建,地再一买,你看吧,总有那眼皮子浅的,打破头往里挤。”黄大娘也是实话实说。
  “大川的事我和小雨爹商量商量,再问问小雨,过几天给你个准信,你看行不?”
  “行,我就喜欢和你这样的利索劲。告诉你,也就是大山妈找我,说的你家,别人家我肯定不去,你知道我这个性子,可不喜欢那些鬼头巴脑的事情。”
  说着黄大娘站起了身子“那我走了,你也别留我,家里都是事。”说着就往门外走,黄小雨娘急忙跟着送了出去:“那我也不留你在这吃饭了,回头让小雨给你送点红薯干,我瞅着你家今年好像没种。”
  “那行,我就喜欢这个,确实没种,顾不上啊!整天啊,也不知道干嘛了,忙的菜园子都要荒了。”黄大娘这是实话也是一种炫耀,她家确实忙,但还不至于荒了菜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