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种地南山下-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他们需要的核桃树苗,只需春天进山去找枝干粗壮的挖回来就行。
  在这片山里还有一大片松林,这是不用动的,只需要维护一下,让它往周边发展就行,每年采摘下来的松子数量也很可观。
  最后,为了安抚孙女,黄老汉还是跟船跑了一趟襄阳府买了一批果树苗来,说是准备栽在屋后靠山的地方,留着自己家吃。
  黄豆对种植并不是很懂,只能说是个半吊子。既然黄老汉说板栗和松子好,南山镇就有地方收购也利于储存,那么就种板栗松子好了。
  另有大片地方,被圈了起来,养了一百多只鸡,一小片地方散养了二十只母羊一只公羊。
  小山的好处,就是山不大,便于管理,主要的进出口注意一下,比如养两条狗,几只大公鹅什么的,也就差不多了。
  近水的这边养了十来只鹅,四十多只鸭子,黄老汉预备在公鹅里挑出两三只留着看山护家。
  感觉爷爷是不是有点腹黑啊,用大鹅看山护院,好像有点狠,小时候乡下孩子看见大鹅就要跑,跑慢了就要被追。
  特别那种额头有大瘤的老鹅,红了发紫的那种,别说孩子,大人都怕,一嘴咬过来,就是一个紫疙瘩,疼的钻心。
  靠近村子的这一边养了两条狗,是黄老汉在襄阳府特意买的看家大狗,就有点凶悍。白天栓住,晚上放了绳索。
  一般人根本不敢近身,有一只反应很快,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是一阵狂叫。
  另一只闷声不吭,一度大家都以为它是怂包,直到有一次,有流民想偷上山,一只叫着追着一个流民跑了,另一只却一声不吭,悄无声息跟着另几个流民。
  等四个人进了山,它一下就窜了出来,直接扑倒,咬住其中一个。一口咬中,又去追另外三个,等黄老汉听见动静,四个人躺了一地,个个伤在腿上。
  另一只狗早追着人跑出了村口,等它换回来,这边战斗都结束了。
  果然是,咬人的狗不叫。
  小黑,属于自由职业,每天的日常就是打滚卖萌,没事跑到两条大狗身边联络联络感情。或者就跑到鹅群鸭群里,去调戏一番。不过不能被发现,谁发现它去鹅群鸭群就是一顿胖揍。
  这些钱买狗买家禽的钱,都是黄家以壮劳力的名义向南山镇贷来的,用黄豆的话说,又没有利息,不贷白不贷,拿别人的钱挣钱的感觉才爽。
  黄家湾穿村而过的大路大致铺出了一个路形出来,基本上下雨也不会一脚水一脚泥了。而这个时候,老叔和黄德磊黄德落的行程已经上了日程。
  黄老汉在黄豆强烈要求下,湊了三十两银子给叔侄三人。黄豆很干脆地告诉他们,这是给他们三个做本钱的,一人十两,可以合作也可以分开投资,他们自己商量着来。
  商船出海,一年到三五年都很正常,船老大会允许船工适当带一点货物,只要不占了货仓就行,一般都是存放在住宿的仓里。在各码头之间挣差价,至于能不能挣到就看经验和眼光。
  黄豆翻出了上次在河滩捡珍珠时候捡得匕首,这把匕首拿回来,她就和那块很结实的板砖放在一起,埋在床下垫床腿。
  因为不知道它属于什么人,有没有见过血,所以黄豆并不敢去摸它,她甚至还想过这把匕首会不会如武侠小说里一样,削铁如泥,杀人不见血或者认主什么的!
  当然只是想象,匕首还是那边匕首,没有什么变化和不同。
  黄豆原本准备把匕首给哥哥或者叔叔们的,可是年前黄老汉带着三人去买了崭新的刀具。这把锈迹斑斑的匕首就不够看了。
  后来四个人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个东西适合给赵大山,毕竟赵大山有功夫,给他更有用也更安全。
  他们这种只会蛮力的,多把匕首真打起来还不如棍棒合适。这么锋利的匕首原本就是为了杀人用的,被夺了,反而会害了自己的性命。
  看着这三个胆小如鼠的叔侄,黄豆一度怀疑他们不是嫌弃自己匕首是捡来的,不好看,而是怕死。自己是不是把他们想象的太美好了。这样的胆量怎么去经历大海里的大风大浪的洗涤?
  黄豆去找了赵大山,原本黄宝贵说由他们代为转送,被黄豆拒绝了,她觉得自己这么大一个人情不能由老叔糟蹋了。
  当黄豆拿出那把匕首,赵大山的眼睛亮了,那是一个强者对趁手武器挡不住的渴望。
  赵大山有九把飞刀,这是他爹留给他的,自从赵大川能进山,赵大山就分了四把给弟弟,这次出海赵大川又把四把给了赵大山。
  飞刀很小巧,半掌长一指宽,上山打猎做点偷袭的野鸡野兔的事情非常得心应手。近身搏击,它们就成了鸡肋。而黄豆送来的匕首更适合近身搏击的时候。
  赵大山很喜欢,可是他不能接受,这个东西太贵重了,他去铁匠铺看过,要想打一把好一点!的刀子最低都要五两银子,而这样带血槽的匕首在南山镇根本买不到。
  “我哥哥我老叔都不敢要,他们说又破又旧还丑,爷爷不是给他们买了新的刀具嘛,所以这个他们看不上了。你不要放我这里也没用啊,难道我再扔回东湖去?”黄豆说着,伸出小手指点在刀柄上,把桌子上的匕首往赵大山那边推了推。
  “大山哥,我还有事情拜托你。我老叔和两个哥哥以后你要帮我照顾他们,还有就是最好也监督他们日日锻炼。不要求有身手,起码跑起来的时候能够比别人跑快点。”
  听黄豆这么一说,赵大山不由啼笑皆非。唔,跑快点,还挺有道理,起码跑得快,也能最大程度减少伤亡。
  其实黄豆还想把那块超重的板砖送给赵大山,看见不顺眼的拿板砖往头上呼,多爽气利索,比捅刀子正大光明多了。
  就是太重了,拿着不方便,想想还是算了,继续垫床腿吧!
  赵大山接受了黄豆的好意,他们四个人以后就是一条船上的兄弟,他多一把趁手的武器对于黄家叔侄来说未尝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黄豆前脚刚走,赵大山就把匕首好好打磨了一番,打磨过的匕首虽然不漂亮,却锋利的多了。赵大山又翻起家里剩下的品相不太好的动物毛皮,这些硝制过的皮毛因为品相不好,卖不出价格,赵大山就一直留着。
  他先挑出一块小的牛皮边角料,准备给匕首做一个护套。又把一些大小不一的皮毛拿去给他娘,想让娘和妹妹抽空给他做几个护膝护腕什么的,留着出海备用。
  隔了几天,赵大山给黄家叔侄送来三副护膝护腕,三件贴身背心,而他自己也各留了一套。黄家为三兄弟做换洗衣服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赵大山,给他做了一套冬装。
  做衣服是心意,做成冬装送出去就明显不一样的情分了。夏装单薄,费布少,做起来也简单。而冬装无论是用布用棉还是时间都要比夏装多的多。
  想着他们都是长高子的高峰期,所有衣服做的都偏长偏大。袖口裤脚下摆都用的收进去的样式,没有松紧绳,就用粗布缝制的带子来收紧,这样哪怕长点也不觉得拖拉。
  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的日子终于到了,黄三娘和黄大娘并黄奶奶一夜醒来,眼睛都是又红又肿,明显是夜里偷偷哭了。
  黄家人今天全家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下午就要送叔侄三上船出海了。黄豆跟着黄桃黄米并两个嫂子一起忙碌,做了一顿大餐。
  依然是男人一桌,女人孩童一桌。
  菜品丰富,黄宝贵叔侄却有点咽不下去,一家人,除了什么都不懂得孩子,都有点食不下咽。这一别,山高水长,他们再也不是父母身边的孩子,而是一个成年人,去面对自己该面对的风雨。
  吃完饭,黄老汉领着儿孙和赵大山一起往码头走去。该说的话已经说给,该嘱咐的也嘱咐了。黄家其余男人都继续上山下地去了,黄奶奶带着儿媳妇抹了眼泪该干嘛干嘛去了。
  就连黄豆也没有把他们送到码头,她吃了饭就借口上山,爬到了一株大树山呆呆地坐着。这里可以看见进村和出村的路,可以目送老叔和哥哥们远行的身影。
  不知道为什么,黄豆还是没忍住,任由泪水一滴滴滴落了下来。
  送别是为了团聚,希望老叔哥哥们早日归来,平平安安……


第五十二章 秋天的收获
  一座小山脚下,是一片刚刚新建的村落,房屋整齐,道路宽敞,鸡鸭和狗子大摇大摆在路上走过。
  村道外的道路上铺的是山上开采下来的碎石,经过一道道的碾压铺垫,现在即使暴雨过后,这条路也不会那么泥泞不堪,雨停就可以行车。
  经过一个夏日暴晒的道路,人畜一走就是腾腾的烟尘。
  村东就是东湖,河水退了又退,许多地方都露出了河床。有调皮的孩童会追着落水去摸泥螺和河蚌,回来用石头砸碎喂给鸡鸭,可以让它们多多生蛋。
  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开始转成深绿,边缘隐约有微黄,路边的荒草被大批割倒,晾晒在日头底下,等着晒干收回去引火烧饭。
  此刻,正是午后阳光开始退温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走了出来,在田地间辛勤劳作。
  一条黑色大狗,从路边草丛窜了出来,跑上大路,跑了一会,又转回头,向着一头毛驴叫了两声。
  一匹小毛驴“得得得”地出现在人们眼前,毛驴上是个十四岁的小姑娘,上衣是一件浅粉色交领窄袖的细布褂子,深蓝色滚边,只在滚边处用深蓝色绣了简约的花纹。
  下身穿着深蓝色细布长裙,系腰处绣着简约的花纹,一条浅粉色绣深蓝色花纹的腰带,在细腰处打了一个蝴蝶结,自然地垂了下来。
  小姑娘唇红齿白,一双乌溜溜的大眼,透着股机灵劲。人很漂亮,吸引人的却不是她的漂亮,而是她斜着身子骑在毛驴上的神态,悠然自得。
  有路过的领居看见,纷纷与她打招呼:“黄豆,赶集回来了。”
  “嗯,王伯,您下地啊,这么热带水了没?”小姑娘声音清脆悦耳,脸上带着甜甜的笑意,坐在毛驴上并没有下来。
  “带了带了,你去忙,我去地里看看。”说着老汉扛着锄头带着儿子往地里走。
  黄豆一路和碰见的村里乡邻打招呼,点头微笑地应答,并不下来,骑着毛驴一路往东湖边走去。
  东湖边是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顺着湖边向东走,不足一里地眼前豁然开阔,是一片伸进去的滩地,依山傍水足足有百十亩之多,种满了稻谷,此刻已经沉甸甸地垂下了头。
  进入八月初,稻谷灌满了浆,整株的稻苗已经是深绿,眼看就要转黄,而灌满浆的稻穗更显得有点低沉。
  把毛驴顺手系在一边的一棵树下,拍了拍大黑的脑袋,顺着稻田的田埂往里走。稻杆高且壮,走在田埂上大约才能觉得比人低了一个脑袋,不知道走在田地里会不会就和黄豆差不多高了!
  今天来稻田边清理沟渠的是黄老大和黄老二兄弟俩,他们看见黄豆走过来立刻笑开了颜:“豆豆,你去镇上回来了,买了什么新鲜吃食?”
  “嫩菱角已经上市了,我买了一筐,碰见涂家大哥了,他说,等会他帮忙送过来。”
  涂家大哥涂华生是黄米的女婿,南山镇杂货店涂老板的侄孙。涂老板的大哥在襄阳府开了一家杂货铺子零售兼批发,生意不错,涂华生经常往返各地送货。
  黄米春天和黄豆去涂家杂货铺子买东西,遇见了涂华生,二十岁的涂华生没有婚配一直是涂家老少的心病。涂奶奶看见眼前的黄米和一旁的涂华生,不由眼前一亮。
  这两年,黄家媒人踏破门槛,黄家三个最大的男孩子人不在家,也不耽误媒人一颗想拔头筹的心。而黄家三个大姑娘,更是引得周围十里八乡有少年人家的无数心思。
  黄米已经十八了,这两年一直高不成低不就,也不是她挑剔,而是不知道怎么,总是有这种那种的意外。
  没想到,涂奶奶上门做了媒,两人都不算初识,竟然都看对了眼,一说就成了!刚刚定亲,准备秋收过后过礼成亲。
  “大伯、二伯,今年稻穗怎么样,和往年比呢?”黄豆顺手折了一株稻谷,拿在手中细细数着有多少稻粒。再过几天,稻田里的水就要全部排出,等到秋收了!
  “不差不差,今年风调雨顺,只会比往年好,不会比往年差。”说起收成黄家两兄弟就是眉开眼笑。
  走山后,黄家搬了家,买了半屋子的粮,就这样要是靠这些粮也是熬不过第二年的干旱。第二年的干旱一直持续到秋收过后冬月,田地里种下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
  黄家河滩的一百亩地,因为靠近河滩,又费了巨大的人力开沟挖渠。当初黄豆提议这样做,黄老汉和黄家兄弟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黄豆不得已,给他们画出沟渠图,告诉他们如果雨水大,如何靠这些沟渠迅速排水。如果遇见干旱,只要在进水口架一架小型抽水风车,就完全可以把东湖的水浇灌进这一百多亩的田地里。
  事实证明,黄豆的做法是正确的。而黄家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中,做的这么一件傻事立刻在秋收后变成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成果。
  这一年干旱几乎席卷了南方地区三分之一的土地,大面积的颗粒无收,更多的人流离失所。而黄家这片河滩地,却是迎来了历史性的大丰收。
  水稻种植,早期是和麦种一样靠播种种植,收多收少,完全看天意。黄豆却提出挑选颗粒饱满的种子培育,栽插入田。这种方法别说见,听都没有人听过。
  黄老大觉得如果黄豆想试,那么就给她十亩地实验,种的好,来年就按黄豆的方法,种得不好就算亏也就是十亩地。
  其实按黄老二父子的想法,十亩都算多了,给她个一两亩实验就行了。
  最后,还是黄老汉拍板,把这一百多亩地分成五份,兄弟五人一家二十亩地,剩下的几亩地黄老汉做为养老用。至于各家怎么种,由自己家决定,以后就是各家的土地了。
  黄老三黄老四毫无异意地把手里二十亩地交给了黄豆,黄宝贵临走的时候已经和爹娘说清楚,他的东西全权由黄豆说了算,这样黄豆手里就有了足足六十亩地的实验田。
  黄老大犹豫了很久,在黄德光的极力劝说下,拿出十亩地交给了黄豆。黄老二父子商量了半日,最后还是决定按照老方法种植。
  黄老汉的五亩地也是按照老方法种植,私下里黄老汉和老伴说:“假如豆豆这次没操持好,即使减产一半,有我们这五亩地,起码也能贴补老三老四一点。”
  七十亩土地,能这样交到黄豆手里是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的。
  黄豆自小农村长大,一直到考进大学,灌输的理念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离开农村。而现在,正是从小在农村的生活,让她在这片土地上得以生存。
  现代农业种植水稻,因为袁爷爷的研究成果不断突破,在黄豆的家乡,一亩地只需一斤稻种,正常亩产可达1200斤到1800斤。行距和株距之间都要求宽利于通风,人工栽插一天能达到一亩五分地到两亩地。
  而黄豆的七十亩地,每亩预备的稻种是五斤,行距株距之间要求是密集。黄豆能够拿到的稻种,都是各家自己家田地里挑选出来的种子,根本不是后世的杂交水稻。如果按照后世一亩地一斤稻种,那真就是别想收获了。
  五斤稻种栽插入地,一天一人也不过五分地到七分地左右。
  当黄豆说出准备的稻种一亩地只需要五斤的时候,黄老汉和黄家兄弟心就凉了半截。他们现在种植的水稻,播种是一亩不能少于十斤,亩产不过二百多,能收到三百就算高产了。
  在黄老汉和黄豆的博弈下,七十亩地,350斤稻种培育了450斤。黄老汉认为是他的坚持,其实,黄豆预备下种就是450,她不知道培育情况,不敢冒太大风险,特意留了一百斤的余地。
  毕竟有句老话说的好,有钱买种,无钱买苗嘛。
  稻种出苗,移栽稻田,黄豆几乎天天都泡在田地里。四五月日头已经很烈了,黄豆硬生生从一个白白胖胖的嫩丫头给晒黑了几个色,瘦了一大圈,变成了一个小黑丫头。
  下地插秧,没有人会,黄豆就挽起裤脚亲自带队下地,一天下来,爬上岸,黄豆只觉得腰酸背疼,第二天直接腰腿酸痛的起不了床。
  七十亩地,雇佣了年轻的妇人二十人,从一开始的不熟练,到最后的得心应手,差不多用了十天,才把七十亩地插完。
  还多了一些秧苗,黄豆又让她们给栽到沟渠和边角落,收多收少也不浪费。
  所有人都在看黄家的笑话,这么折腾,到时候一场大水冲了就白忙活了。而且这种插秧法,闻所未闻,只怕也是没事找事。
  这一年,大旱,东湖的水一落再落,原本开阔的南山码头都退到只能容许一艘大船进出,要知道以前南山码头是可以两艘大船同时进出的。
  黄家自家建了一辆可移动小风车开始车水,源源不断的水从东湖进入稻田,润泽了土地。秋收的时候,几乎颗粒无收的土地上,这一片金黄色的稻田,引起了轰动。
  襄阳府府衙特意派了人来到南山镇,驻守在这里,等待收割。


第五十一章 黄米的未婚夫
  收割这天,东湖这一片人山人海,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人,实在没地方站的索性爬上了旁边一片山坡上的树。
  周边凡是家离得不远,没有事情可做的人,都跑到这里等着黄家收割稻谷。
  有的人看的兴起,索性卷起袖子下去帮忙,只要是帮忙,黄家也不阻拦,免费的劳动力谁不喜欢,一时田地里都是人头。
  有襄阳府的府衙派的人和南山镇的衙役在这里看着,也没人敢捣乱。
  几个孩子也趁机溜了下去,在黄家稻田边的沟渠里开始浑水摸鱼。沟渠里栽种的稻子早早收割了,只留下露出水面的秸秆。不一会就有孩子摸了鱼扔了上来,竟然还很肥美,一时更多的孩子卷起裤腿走了下去。
  稻田里是忙碌的大人,稻田边是嬉闹玩耍的孩子,欢声笑语响起,看的岸上的人也觉得喜气洋洋。
  在这大荒之年,没有丰收更让人产生希望了。
  第一亩田地的稻谷收割上来,立刻运送到黄家门口的晒场上,手工捋出来,很快称出了第一笔数字,416斤。
  原本稻谷是要抱着敲打出来的,只是黄家这上百亩地不行,是要全部留种的,只能手工捋,这项浩大的工程比收割更让人劳累。
  因为天气干燥,稻谷又是完全成熟,这个数字即使经过暴晒,基本上也是损耗不大了。也就是说人工栽插的稻苗亩产近400斤了,在原来的良田亩产的数字上直接多了一百五十斤左右。
  150斤在现在亩产一两千斤来说,不过是肥料没跟上,移栽不够匀称,或者治虫不及时,少个一两百斤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对于南山镇周边的村民来说,这是相当于奇迹的产生。亩产二百多斤的土地多出了一百五十斤左右的稻谷,不是奇迹是什么?何况还是这个干旱的几乎颗粒无收的荒年。
  黄豆知道这个数字并不是这片稻田的最终数字,今年干旱,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成,产量会更高。
  因为是滩地,土地肥沃,黄豆大伯家的十亩地和二伯家的二十亩地都收到了近280斤的高产。
  要知道以前250斤已经是相当让人满意的数字了,就这样大伯和二伯同样是心痛不已,没有听黄豆的话,足足一亩地损失近一百多斤稻谷。
  产量报到襄阳府,府衙直接下了公文,所有稻谷留着做良种。尽快收上来,送到襄阳府去存起来。
  除了黄家留了1200斤稻谷做为种粮,其它稻谷不得买卖出售,由府衙直接以高于市场稻谷价格的一倍收购。
  这个价格并不算高,去年洪水,今年大旱,粮价爆涨又缓跌再爆涨,黄家这批稻谷色泽金黄颗粒饱满,完全就是可以做良种的优质稻谷。
  种子也是一直高于稻谷本身的价格的,只是自古民不与官斗,府衙能以高于市场稻谷价格来收购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是高产,第二当然是冲着黄家自创的插秧种地法了。
  黄老汉非常慷慨地把插秧法以文字的方式交给了襄阳府,让他们记录下来,以便推广。指定黄家派出四人,襄阳府需要留用五年,专门去襄阳府各地去帮助各地下种插秧。
  这四个人,简直就是现代的农业技术人员了。最后商议好,由黄老三黄老四,和黄德光黄德明去。黄老大和黄老二在家照顾家里的田地和山林。
  这年冬天,黄家在河堤的空地处,留着做仓库的地方建起了十座仓库,对外的说法是,留着明年储备稻谷。只有黄家人知道,这是为了黄家码头以后能够顺利停船而做的前期准备。
  在稻谷收割前,黄家老少十几个人都下了稻田,一排排搜索寻找,黄豆要求的稻种。
  黄家赶在收割前,在田地里找出秸秆最粗壮,稻粒最饱满的良种一百多斤,被黄老汉当成宝贝晒干晾好掉在房间的屋梁上,一日都要瞅三次。
  这是黄豆提出的,每年在百亩良田里选稻种,留着第二年栽培,每年优选,这样年年优选年年都是最好的种苗,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这次全家没有一个反对的声音,一致通过了黄豆的提议,毕竟今年的收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且选优良稻种也是每家每户每年必做的事情,只是这在地里挑选还是第一次。
  第二年的端午,黄家雇佣的二十个妇人一个也没有来黄家插秧。这些妇人,都被府衙聘请去各地准备试行育苗插秧的方法。府衙给她们的工钱是一个春种,一人三两银子,聘用三年。
  端午过后也不过十几二十日稻苗种植就可以结束,拖的再长久也不过月余。这些妇人,一部分是黄家湾的老邻居,一部分是新搬来的,她们还从来没有挣过这么多银钱呢。
  为了她们在陌生的田间地头行走方便,她们可以带家里的汉子或者儿孙,要求年轻力壮一起去帮忙春种,工钱是二十天二两银子。
  得到这个消息,二十名插秧妇人没有一个犹豫,立刻开始准备远行的行囊。二十天的时间,五两银子,这是想也不敢想的好运,都是黄家带给他们的。
  这样带财运的邻居,有黄家一个足矣。
  因为年年优选稻种,黄家这边一百多一点的滩地,变成了最肥沃的良田,产量年年攀升。每年产出的稻谷都被预订留着做良种,价格比稻谷高一倍。
  就这样还是供不应求,黄家并没有再去挑选滩地改成良田。而是遇见有合适的良田就收购下来,要求是连片的,水源好的。
  不过这样的田地是很难遇见的,最后襄阳府把襄阳府和南山镇中间一片近两百亩滩地免费划给了黄家,要求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培育出更优质的稻种和栽培方式。
  这三四年风调雨顺,亩产几乎稳定在了450到500之间,波动不大。黄豆知道,这已经差不多是极限了,除非她能培育出杂交水稻,而她自知自己不是那块料。
  因为黄家这片水稻产量之高引起轰动,黄家这片开阔的水域也进入有心人的眼睛。南山镇的钱家,宋家,襄阳府的几家大户都来和黄老汉商谈过,想买下他家靠近东湖的那一片荒地。
  他们的借口五花八门,比如看黄家种水稻前景不错,想在这边买一块地皮留着以后给家里闺女做陪嫁。
  拿荒滩给闺女做陪嫁,这种借口推敲都不用推敲,但是他们并不觉得难堪,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找个借口,有借口已经是很给黄家面子了。
  靠谱点的借口是,这片土地黄家不过放了点鸡鸭在这边,太浪费,不如卖给他们做大规模的养殖。
  各种借口,黄老汉都婉言拒绝了,说是家里山林里已经做起大规模养殖,以后家里还准备买条船,把自己家的稻种和家禽山货自己运往各地,所以这片土地不能卖,要建仓库,准备储备稻谷良种的。
  这话一说,前来商谈的人就明白了,不单单他们看出这片空地可以做个新码头,黄老汉一样知道。那么黄家在这里安家落户,建村铺路就有了更好的解释,他们是冲着这个块地可以建码头去的。
  南山镇和襄阳府各家靠码头发家致富的大户,一时对黄家这片土地虎视眈眈起来。他们很想伸手,像捏死一个蚂蚁一样把黄家给碾碎弄死,直接把这片土地占为己有。
  但是,他们不敢,黄家已经在襄阳府和东央郡挂上了号,他家的稻种现在不单供应襄阳府,还有一部分被东央郡强行从襄阳府分购了一部分去。
  就连远在京城的皇帝也知道襄阳府水稻产量年年攀升,现如今已经平均达到三百多四百左右的产量。
  现在襄阳府水稻平均产量不能和黄家比,但是已经遥遥领先全国各地的水稻产量,一跃成为苏南地区有名的鱼米之乡。
  全国更多的地方都在等着黄家的种稻,黄家的技术。
  这样一户人家,即使他只是农户,没有后台,没有根基,也不是随便谁想动就动的。在这个年代,能创造出优质高产的种粮,那已经不是几个富户想动就能动的了。
  既然不能动,那么就联姻吧,总能分一杯羹。各家纷纷从家里找出不受宠的子女,或者是那种被世家大族不受重视的纨绔子弟。
  都想和黄家联姻,却舍不得家里的优秀子女,他们还是嫌弃黄家的身份,可能坐拥金山,却还是一个泥腿子。
  与这样的人家联姻是降低了身份,不联姻却又怕到时候分不到一杯羹。只能以这样的子女拿出来联姻,日后也好拿捏不是。
  黄家不胜其扰,弄得焦头烂额,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敢随便给家里男孩子定下亲事,更不敢给三个姑娘定下人家。
  黄豆对家里兄弟姐妹,包括老叔的亲事看得比她那百十亩地还重要。
  用她的话说,地可以买可以开,不过是金钱和时间而已。但是婚姻不行,那是关乎人一辈子的大事。
  古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古话还说:聚个好媳妇旺三代。
  黄家大孙女就这样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十八岁,才定了涂家杂货铺子的长孙涂华生。
  二孙女也差不多预订了人家,是南山镇张家肉铺的小儿子张虎子。
  现在独独剩下十四岁的三孙女,和刚刚十岁的四孙女。


第五十三章 大船进港口
  黄老汉刚从山里回来,黄豆要喝羊奶,养了几只奶山羊,昨天有只羊二次下崽,黄老汉在那边盯了一天。今天早上去看,下了三只小羊,个个都活了。
  这几只奶山羊,每天挤得奶够全家喝了,还能余出很多做各种糕点。黄豆天天往山上跑,就为了全家每天能喝一口新鲜羊奶。
  爷孙俩刚从山上下来,黄豆先给爷爷泡了一壶大麦茶,让爷爷坐下休息。
  她自己一个人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