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千山记-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子笑道,“良药苦口。”
“能不苦还是不要苦。”胡太后还留了穆元帝与太子在慈恩宫早膳,待早膳后,太子与父亲一并去御书房,方得闲说了方舅舅托人带东西的事,穆元帝大略听了,道,“难得他也有个挂心的人,既托你们照顾,便照看那姑娘一二也无妨。”
太子又问了青松明月图的事,道,“昨儿见了摹本,不知真本什么样?”
穆元帝沉默片刻,方道,“真本已经不在了。”
太子颇是诧异,脱口问道,“这样的宝贝,怎么不在?”他,他媳妇还等着看呢!
穆元帝的脸色愈发难看,太子看他爹那脸色,委实未敢多问,太子退而求其次,道,“方家舅舅送来的那份,虽是摹本,倘父皇要看,儿臣明儿就带进军来。”
“罢了罢了,没什么好看的。”穆元帝摆摆手,意兴阑珊,沉默片刻,复道,“昭云极擅丹青,他临摹的青松明月图较之真本也不差分毫。”
太子回府将这事与谢莫如说了,谢莫如凝眉,“不在了?是丢了,还是毁了?”
太子道,“当时我倒问了,只是父皇脸色不大好看,他老人家没说,我也没好再追问。”
谢莫如突然道,“宁荣大长公主过逝时,殿下还在江南征战,她曾托四嫂请我过去大长公主府一叙,我便去了。宁荣大长公主亲口对我说,当年世祖皇后过逝前,曾有一道遗诏。”
太子的心脏陡然一跳,“遗诏?什么遗诏?”
“宁荣大长公主也不知道,但她说,的确有这么一道遗诏的。”谢莫如道,“她的话,也不知可不可信。”
谢莫如道,“陛下登基多年,再怎样的遗诏也没用的。再者,也有可能是宁荣大长公主闭眼前摆我一道。这样的东西,纵有,你我夫妻一体,对我们也有害无益。我只是觉着奇怪,如果真有一道遗诏,为何自始至终,从未见辅圣公主用过?”
“所以我说,辅圣之事,颇多疑点。”
太子道,“当年辅圣公主过逝,朝廷派谁查点辅圣公主府的东西,问一问那人,想来应该能有些个青松明月图的蛛丝马迹。”
“这事是不好问的。”谢莫如面有难色,“何况,当初去办此事的,一个是李相,一个是吏部尚书北昌侯。他二人,皆身居高位,又是陛下心腹之人。我们若去打听,让陛下知道也不好。”谢莫如眉间一松,温声道,“何况,青松明月图不过旧事,凡事往前看就好,不必再回头了。明儿我找九江看一看这画,他也是擅丹青之人。”
太子也是个谨慎的人,李相虽是他少傅,但太子总觉着,用李相不大贴心。方舅舅一辈子不容易,若无把握,太子不愿对李相透露青松明月图的事。太子颌首,“这也好。明日我同九江说一声,让他过来。”
李九江鉴赏过谢莫如这里的青松明月图后,道,“外面也偶见仿本,只是都不如此摹本传神,看明月公主的神态气韵,都在这画里了。听说方驸马当年就是有名的丹青圣手,看来,方居士的丹青也不差。”
谢莫如已看过许多遍,在她看来,丹青好有什么用,命不好,什么好都白搭。李九江细瞧这画,不禁微微皱眉,“咦,明月公主这眼下有一颗小痣么?”
谢莫如点头,“是啊。”
“不对不对。”李九江道,“我以往在老崔铺子里看的那份仿本,并未见这颗小痣。”
“当真?”
“自然是真的。”李九江当代才子,不说过目不忘,却也离此境界不远。李九江道,“说不得,方先生送此画来,就是要提醒娘娘这颗痣。”
“不,不只是这颗痣。”谢莫如突然茅塞顿开,对李九江微微一笑,“真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我想得太多了,帮我查一查,明月公主这穿的是什么料子的衣裙,戴的首饰是什么来历。”
谢莫如将事情交给李九江去做,除此之外,也只在晚上睡觉时低低的告诉了太子一声,并严禁太子,再不可告诉第四人。
太子见妻子说的严肃,就差对天起誓了。
谢莫如这里在查青松明月图,宫里胡太后凤体大安,也得知谢莫如未去静心庵的事,顿时气了个好歹,还将正在詹事府理事的太子叫过去臭骂一通,太子道,“太子妃的确是去西山寺为您老祈福了,我怎敢说假话。就是现下,帝都庙观都在为您老念经哪。”
胡太后怒道,“哀家要她去静心庵念经!”
太子气得头晕,文康长公主连忙道,“太子先去吧,我来跟太后说。”
胡太后大怒,一把推开文康长公主,“不必你,我就要他说!他要还认是哀家的孙子,就把那女人给休了!”
太子忍无可忍,要不是胡太后这把年纪,他当下就要暴发了。就这样,太子也不打算再忍了,难听的话,太子当着胡太后还真说不大出来,他直接取下头上太子金冠,上前,放到胡太后手里,转而就走了。
文康长公主眼前一黑,也顾不得老娘了,奔出去拦住太子,急道,“太子啊,老五,你皇祖母是一时执拗,咱们做儿孙的……”
太子止住文康长公主的话,轻声道,“姑妈,若我连结发夫妻都可相负,他日必负你,负父皇,负天下。”说完,他抬腿就离开了慈恩宫。
胡太后也气个半死,她老人家还糊涂着呢,问闺女,“看看,看看,好端端的,说走就走!”
文康长公主也气得走了。
太子不打算干了,没这样憋屈的太子。
他上书,请朝廷另择储君,他还做他的蜀王去,收拾好东西就去蜀中就藩,也省得太后逼他休妻。太子还在上书中历数妻子的种种贤良,譬如,教养子女主持内闱,还有他出外征战,妻子在帝都苦守数载,在战事艰难时,还组织人手为朝廷捐粮捐物,就在前番时疫,妻子都捐了一大笔药材。还有前番太后凤体不适,又是找和尚道士尼姑的念经祈福,又是出银子修桥修路。太子就明说了,这样的贤妻,上辈子烧香才求得来,今令他休妻,岂不是让他做不仁不义之人?东宫虽贵,可做人得讲良心,他宁可不做太子,也不能做忘恩负义之人。倘行此负情负义之事,又何以堪配储君之位?所以,太子说了,储君他也不做了,明儿就带着妻儿去藩地,做一藩王,为朝廷守护疆土则罢。
其间,太子还尤其介绍了太子妃的血统,父系为谢氏名门,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门阀谢家,母系一样高贵,母亲为魏国夫人,外祖母为辅圣公主,太祖皇帝嫡亲的妹妹,曾保皇位诛叛逆,更是世祖皇帝嫡系血统。
血统好,出身好,一言一行更为当世典范,还是父皇亲自赐婚。
太子说了,他就是再孝顺,也得讲良心。
太子直接就同慈恩宫撕破脸了,连穆元帝都说自己老娘,“母后怎么能让太子休妻!那是一国太子妃!”
胡太后见儿子也沉了脸,也有些后悔,道,“哀家那就一时嘴快,小五也气性大的很,转身就走了。”
穆元帝给他娘气得头昏脑胀。
连苏相这极不欲管皇家家务事的,都找穆元帝说,“前些日子,太后凤体不适,太子在慈恩宫侍疾数日,衣带渐宽,形容憔悴,拳拳孝心,老臣也是极感念的。太子,是个重情分的人。重情的人,重与太后的祖孙之情,重与陛下的父子之情,同亲,也重与太子妃的夫妻之情。太子妃并无过失,焉能令太子休妻呢?皇室一言一行,必为天下典范,还是要劝一劝太后娘娘,纵有偏颇,不好偏见。倘如太子妃无过失之人都要被休弃,日后,负心人多矣。”
穆元帝叹,“太后上了年岁,为人愈发糊涂,说话也不着边际了。”只得自陈老娘糊涂。
苏相道,“陛下不如好先抚慰太子。”
“苏卿的意思是——”
苏相道,“提前册封太子妃。”
穆元帝一时没说话。
苏相这里来劝穆元帝,李相就去皇子府劝太子了,太子有些倦意,道,“李相不必说了,这个太子,不做也罢。”
李相劝道,“说来说去,不过是妇人之间的小计较。殿下一国储君,焉能说不做储君的话。”
“不是。孤实在是累了。”太子道,“王妃没有一样不好,太后仍是挑剔不止。既如此,倒不若换个太后喜欢的来做太子,孤与王妃,在哪里都能过日子。”
李相道,“老臣知道殿下的感觉,其实啊,这样的事也不罕见,世间婆婆多有挑剔儿媳的,难道是儿媳不好?并非如此,乃是为人母深爱其子,认为再好的女子也配不上自己的儿子,故此,对儿媳多有挑剔。”
太子听得好笑,道,“那不是,王妃对几个儿媳都好的很,拿她们当闺女一样待。”
让李相说,人家谢莫如在做人上,真是比胡太后强百倍,竟做的让人挑不出半分错漏,随便一想,不是与国有益的,就是与家有益的,这做了婆婆,也没有半点儿婆婆的刁缠。李相与太子道,“百样米养百样人,有如太子妃这般宽厚的婆婆,自然也有挑剔的。”
“话说回来,太后娘娘也是太婆婆,太后年迈,又占着大辈份,这婆媳之争哪,就得咱们男人来活稀泥,当着娘说娘好,当着媳妇说媳妇好,时间长了,也就好了。过日子,可不就这般磕磕碰碰的过嘛。”李相道,“殿下还年轻,凡事认真,其实啊,家里的事,不妨糊涂着些。”
太子道,“都二十年了,要是能好,早好了。你不知道,皇祖母她……哎……”
李相看太子为难的模样,心说,胡太后这等糊涂人,能把一国太子为难成这样,也不算没有本事了。
李相劝过太子之后,又去劝谢莫如。
谢莫如还是第二次见李相,第一次见李相是二十多年前,这位大人给他去送和亲圣旨。如今,这位眉目柔顺的刑部尚书,也六十几快七十了吧,不过,显然李相保养极佳,望之也不过五十来岁。李相先给谢莫如请了安,方道,“殿下因娘娘要辞去太子之位,因此事,举朝皆惊,娘娘知道吗?”
谢莫如淡淡道,“李相与我虽是见面不多,但想来,你我神交久已。李相有话,不妨直说。”
李相叹口气,恳切道,“娘娘贤名,天下无人不知,就是老臣,对娘娘所做所为,无不敬仰。可娘娘想,太后再糊涂,到底是长辈,做晚辈的说长辈的不是,纵有再多理由,从辈上论,就不对。娘娘与殿下夫妻多年,当知殿下并非薄情负心之人。老臣请娘娘为了殿下,为了朝廷,暂退一步!”
谢莫如依旧非常平静,问李相,“如何退?”
“娘娘便是去静心庵坐一坐又何妨,不过是安太后娘娘的心罢了。如此,太子也有了退路。就是太子妃之位,娘娘也只管放心,太子妃的尊位自然是娘娘的,只是娘娘与太后各退一步……”李相道,“这也是为了太子殿下,不然,太子殿下屡为娘娘与太后生隙,于物议到底不美。娘娘这般贤人,当知,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李相,你我虽神交已久,但显然,你不明白我。”谢莫如自宝座起身,冷冷道,“不过,自今日后,想必李相会更明白我的章程!第一,我不是圣人,不必拿圣人那套来跟我废话!第二,太子,是我的丈夫。什么是丈夫,顶天立地方为丈夫!若有事便要牺牲妻子,那算什么男人!今日这事,他还就得为我撑起来!还得为我撑住了!”
“我明白的告诉你,不论慈恩宫如何,我无错无过,第一,我不会自尽,如果突然死了,决不是我自行了断,必是被人谋杀,太子会为我报仇血恨!第二,我不会出家,更不会去静心庵,我不信神,不信佛,更不会求神佛庇佑谁!第三,我丈夫是皇子,我是皇子妃,我丈夫是藩王,我是藩王妃,今他是太子,这太子妃之位,除了我,还有谁人堪配!”
“这三样,你记清楚!”
“今日之事,我不退!半步都不会退!”
☆、第351章 东宫之十四
李相其实是对谢莫如做过很细致的调查分析的。
在李相看来,谢莫如就是个妥妥的野心家。而且,身为一介女流,谢莫如想在婚后获得高贵的身份,必然会把丈夫扶植起来。从李相本心来说,五皇子的崛起就处处留有谢莫如手段的痕迹,这点其实很明显,早有五皇子大婚之后就显现了出来。要知道,在大婚前,五皇子十分低调,在诸皇子间,既比不得嫡出的悼太子(彼时还是二皇子),也比不得居长的大皇子,甚至连谢贵妃所出的三皇子,五皇子与之相较,也差了一头。
五皇子的逆袭就来自于大婚之后,大婚前明明是低调平常的庶皇子,大婚之后借礼部职差之变,先提出嫡庶分野,再上书请求立储。此两事,五皇子便在诸皇子间突显了出来。
李相相信,这两件事,都是出自谢莫如的示意。
李相自己也是个野心家,他早在二十年前便以首辅为己任了,李相明白那种为了目标而付出一切的心情。就仿佛谢莫如,为了自身地位,要笼络住丈夫,为丈夫付出无数心血。李相了解那种心情,那种一步步将一个平常的庶皇子,经二十年,辅佐为帝国储君的心情。
所以,对于谢莫如,当今太子就是她平生最大的心血。
李相认为,为自己的心血再多付出一些,应该在谢莫如的容忍的范围之内。
为什么不呢?
哪怕是装的,先退一步。
只要谢莫如退一步,慈恩宫有了台阶下,太子立刻便能与慈恩宫重归于好,两宫之间矛盾不复存在,待太子登上大宝,自然会将谢莫如接回宫中。
谢莫如携此恩,于太子心中地位只增无减。
当然,这是李相准备好的说服谢莫如的说辞,他委实有些不理解,谢莫如为何拒绝。李相甚至可以保证,纵谢莫如去了静心庵,太子妃的宝座也不会落到别人头上去。
相对于前二十年,谢莫如对于太子的付出,这其实不算什么。
李相本以为,谢莫如会接受他的游说,毕竟,他可以保证,谢莫如可以得到太子妃之位。她不会失去自己的尊荣,而今也不过是以孝义之名去静心庵给太后娘娘祈福罢了。
大家各退一步,有何不好?
至于谢莫如去了静心庵之后如何,当然,李相也能说一通天花乱坠的保证……但,李相委实没想到,谢莫如根本没听他说完,就断然拒绝!
那种咄咄逼人的强势!
那种冰冷慑人的眼神!
那种彪悍夺人的气派!
李相当时在谢莫如面前都受不住谢莫如的气势,不自觉退后半步,这一步,李相就清醒了,他,他竟然被一个女人在气势上压制了。好在,李相到底是李相,其反就迅捷,颇值得赞赏。他叹口气,“如果娘娘不愿意,哎,这也是情理之中。娘娘的辛苦与委屈,老臣明白。还请娘娘照顾好太子殿下,太子是国朝正式册立的储君,国事家事,老臣活了这把年岁,没什么事是不能解决的。老臣再寻苏相商议一二,总能想出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只是,太子素来贤孝,且心软重情,这事,伤了太子的心哪。”
李相这般贴心诚挚的一番话,让谢莫如觉着,较之先前给她颁和亲圣旨时的李相,委实进益极多。李相变相服软,谢莫如也不会继续翻脸,只是淡淡道,“有劳李相。”
出了皇子府,李相呼吸到腊月冰冷的空气,方明白,这位谢太子妃,委实是不同于辅圣公主的。辅圣公主高贵冰冷,她鄙视你不屑于你,顶多是挥挥手把人打发了。虽然,辅圣公主也极有手段,但辅圣公主绝对不是这种火山爆发类型的女人,李相觉着,与辅圣公主比,谢太子妃还是少了几分高贵。
当然,这也很好解释,辅圣公主生来便是皇室贵女,因与太祖皇帝年岁悬殊,太祖皇帝拿她当亲闺女,那种高贵,是自幼高高在上的地位与锦衣玉食的浸染,多年渗到了骨子里蕴养出来的。而谢莫如,少时于娘家并不得意,谢莫如有今日,可以说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打拼出来的,多也几分悍勇之气,也是正常。
哎,还是没个儿子啊。
如果谢莫如有自己的亲子,多此筹码,相信就是真把谢莫如干掉,也能给太子一个“好好抚育嫡子,以使太子妃九泉之下安息”的说辞心理安慰。更有甚者,如果谢莫如有自己的亲子,怕不会这般孤勇,一个女人,总要为自己孩子多考虑的。
连孩子的牵挂都没有,这姓谢的心里只有自己啊!
哎,谢太子妃怎么就没给太子生个儿子呢。
李相简直比太子夫妇都要遗憾此事,他满腹心事的出了皇子府,去宫里面见穆元帝,略说了谢太子妃的意思,寸步不让!穆元帝根本不大关心女人之间的事,哪怕这女人中,一个是他老娘,一个是他儿媳,穆元帝关心的重点只有一个,“太子如何了?”
“臣看,太子有些憔悴。太子重情重义,一面是太后娘娘,一面是结发妻子,太子,难啊!”李相口气中带着明显的心疼。
穆元帝也很心疼儿子,这个儿子,孝心是有的,前些天给太后侍疾,累的瘦一大圈,就是心软。穆元帝道,“你再好生劝一劝太子,一点子女人间的事,哪还值得这般自苦。朕让文康好生劝一劝母后,那边也不要说太子妃添乱。”
李相可是不想再去太子妃那里碰钉子了,李相道,“不如让哪位与太子妃交好的贵女,也劝一劝太子妃。太子贤素来贤良,就是偶尔气头上些不妨碍。”
穆元帝摆摆手,令李相退下了。
穆元帝让长泰公主去劝一劝太子夫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什么的。说句实话,这委实不是什么好差使,只是,穆元帝把话说出来,长泰公主也不能不对。
太子夫妇正在暖阁里喝茶,长泰公主一见这阁内茶香袅袅,阁外红梅飘香的景象,长泰公主先是一喜,笑道,“看来,我来的正是时候。”
太子一笑,“皇姐请坐。”
长泰公主坐下,太子夫妇也不问她因何而来,二人都不傻,自然猜得出。虽无人问,长泰公主不能不说,叹口气,“父皇在宫里惦记你们哪。”
太子还没说话,谢莫如先是一肚子不满,茶也不吃了,将茶盅啪的搁在香木几上,就开说了,道,“我是做孙媳妇的,太后娘娘早便不喜我,我也知道,这也没什么好说的。可太后娘娘凭什么这般为难我家殿下?当初太后娘娘病着,殿下衣不解带的在慈恩宫服侍,一连二十五天,回府的时间都没有,衣裳都是叫大郎他们捎进宫去的。待太后凤体康安,我家殿下瘦了一大圈。这样的孝心,谁要看不见,那就是个瞎子!”
谢莫如怒道,“太后还说,殿下要不休了我,她就不认我家殿下是她孙子!真是笑话!殿下尊荣,难道是由慈恩宫而来?殿下尊荣,乃因承袭世祖血脉,她一胡姓妇人,倘不是给太祖育下子嗣,难道姓胡的有什么尊荣不成?她敢不认我们殿下!她也就欺负我家殿下好脾气!她有本事,就把这话拿到朝上去说一说!再有本事,问一问太祖皇帝与世祖皇帝去,看看太祖皇帝与世祖皇帝认不认我家殿下龙子龙孙的身份!”
“看到今日,我就不稀奇先前寿安夫人寿礼,为何长公主这正经公主的身份,犹要坐于寿安夫人下首了。”谢莫如冷冷笑,“太后娘娘的确是打心眼里以为,她姓胡的生了姓穆的,自此之后,姓胡的便能压姓穆的一头了。”
谢莫如这话,没留半分情面。太子悄拽她袖子好几次,谢莫如也不理她,只管自己说自己的。太子以为妻子盛怒之下没感觉到他的拉拽着,就一下子拽得力气大了伤,险把谢莫如拽倒,谢莫如怒,“你总拽我做甚!”
谢莫如眼里就要喷火,太子很温文地表示,“太后,到底是长辈呢。”
“长辈怎么了?太后娘娘所做所为,可没把自己放到长辈的位子上!”谢莫如道,“我正憋了一肚子火,今儿公主来了正好说一说。庄子都说,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便是陛下有不是,也得容忠臣御史来说一说。太后再贵,贵不过陛下,既有不是,连说都不叫人说了!”
长泰公主见太子都挨了谢莫如的训,立刻转移话题,长泰公主道,“这些是是非非,咱们心里谁没一本账。只是皇祖母这把年纪,这个辈份,又有什么法子呢。你且消消气,气坏了身子,还不是叫太子心疼。”
“我才不生气,要是为这个生气,早气死了。”谢莫如冷笑道,“反正我又不姓穆,也没人压在我头上。公主也不必特意过来劝我,太子是一国储君,难道太后叫他休妻他便休妻?休了我倒没什么,就怕明儿个太后来了兴致,叫太子把储位让给胡家,到时,太子是让还不是让呢?”
所以,谢莫如比胡太后难劝一千倍。
因为,谢莫如不仅占着理,她还十分能言善辩。
连永福公主知道长泰公主得了劝谢莫如的“美差”,都给长泰公主送了二斤阿胶,补血的。永福公主还道,“你一向嘴巧会劝人,赶紧把太子妃劝好吧。唉哟,她要是发作起来,珍姐儿的日子该不好过了。”
长泰公主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啊,谢莫如根本不需她劝,她只要做老穆家的代表听谢莫如骂老穆家骂胡太后就是了。哎,介于她的政治立场,还不能把谢莫如骂老穆家骂胡太后的话往外传,长泰公主委实憋闷的够呛,就私下同丈夫絮叨,解一解胸中郁闷。
李宣笑,“莫如……不,太子妃现下脾气好多了。要我说,总这么两边拗着也不是个法子,太子妃这里是再难劝动的。这事,本就不是太子妃的错处。这事,原就是外祖母没理。还是叫外祖母不要再理睬这事,趁着过年,多多赏赐太子妃也就是了。明年开春便是册太子妃的吉日,介时太子妃正式册封,也就没事了。”
长泰公主叹,“也没有这般两面活稀泥了。”
活稀泥什么的,谢莫如早预料到了。
太子还一径劝她,“皇祖母虽老糊涂,到底是长辈,还有那什么,姓胡的,姓穆的话,还是少说。”媳妇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大了点儿。他倒没啥,就是传出去就要叫小人说嘴了。
谢莫如白眼翻他,“他们还不是背着我说我是姓谢的!当我不知道呢!我一想到太后说你那话就来火,真个仗着辈份就没完没了了!”
太子拉起妻子的手,“走吧走吧,生这么大气,肯定饿了。”
“别拽我!”谢莫如甩开他。
太子凑上前,“看看,还不让人拽了,你也就欺负我好性啊。”
谢莫如笑挽住他的手,“你这不是好性,这叫有风度。”
太子一笑,反握住妻子的手,有些小肉麻的问,“这叫什么?”
谢莫如侧脸看他,“执子之手。”
太子与她四目相对,接了下半句,“与子携老。”
☆、第352章 东宫之十五
太子要辞职,这事,甭看苏相李相一个个反应极快,但在朝上,反应最快的还不是他们,而是御史台铁御史,铁御史看过太子表章后,直接就问穆元帝,太后是不是要让太子休妻?
穆元帝终于体会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被魏征直谏到脸上的感受,真是想杀人哪!
自己老娘糊涂,但穆元帝还是很要面子的,尤其此事穆元帝还不能一口否认,毕竟,太子表章都上了,穆元帝要不认,就是说太子在撒谎了。穆元帝是绝世好爹,不能这样坑儿子!何况,比起太后,太子才是帝国的将来。穆元帝道,“此事容后再论。”
铁御史可不管后不后的,他铁着一张老脸道,“太子妃,太子元配发妻,贤良之名,无人不知。倘因一人喜恶,便逼迫太子废弃发妻,实不知天理人情何在?况,今老臣当朝直言,惹人不悦,明日是否就逼迫陛下厌弃老臣!”
穆元帝心说,不必太后相逼,朕也不喜欢你这没眼力的老家伙了。
穆元帝道,“明年三月便是太子妃册封礼,铁卿想多了。”
铁御史还是给穆元帝留了几分颜面,只是心下难免对胡太后所做所为不耻,就没见过这样的,什么都不懂,就安生的在慈恩宫享福就是,偏爱指手划脚。休了太子妃!休了太子妃难不成再换个姓胡的,以后大家日子都不必过了!
不管怎样,穆元帝是要做名君的人,虽不喜铁御史对慈恩宫明里暗里的指责,穆元帝还是板着脸听完铁御史的谏言。
穆元帝有些不痛快,他并没有一定要废了谢莫如的意思,但他不喜欢这种受逼迫的感觉。穆元帝正不痛快,胡太后那里又病了,穆元帝不得不去瞧老娘,又召来夏青城进宫给太后诊治,夏青城给胡太后把了把脉,微微摇头,文康长公主立刻腿一软,险瘫地上,穆元帝连忙一把扶住妹妹,问夏青城,“到底如何?”
夏青城道,“别的病都好治,就这装病,无药可医。”
穆元帝当时的脸色,真绝了。
这也是夏青城不大会说话,他于医术上天赋过人,且痴迷此道,故而,人情世故上用的时间就少,反事,直来直去惯了的。不似宫中太医,只要贵人们喊身上不好,便是没把出病来,也会开两剂太平方吃。到夏青城这里,则是,有病吃药,没病吃毛药啊。
是药三分毒。
夏青城从不会给没病的人开方子。
夏青城这样说,穆元帝便打发他下去了。文康长公主气的,很是抱怨了她娘一回,胡太后十分委屈,道,“太子好些天不来给哀家请安,你不是说他气恼了么。哀家想着,他素来孝顺,哀家倘身子不适,他定要来的。”
文康长公主给她娘这逻辑气的肺疼,穆元帝觉着累的慌。
有时,世间的缘分就是这样奇怪。
穆元帝不是个爱出宫的人,偏生给老娘闹得头疼,在宫里不解纾解。原本贴身大太监郑佳想着,要不要请赵充仪过来服侍,偏生自赵充仪娘家那强抢民女的案子事发后,穆元帝对赵充仪也淡了。宫中无可消散,穆元帝便想着出宫遛达一二。
这绝对是天上地下想不到的缘分。
穆元帝出宫,也不过是想在街上走一走罢了。
进了腊月,眼瞅就是年了。帝都城颇是热闹,穆元帝一行不过悠然闲逛,另一行人显然就热闹的多,口音也夹带了些外地音调,就听一少年的声音道,“子衿姐姐,就是这儿,太平居!”
另一个声音既脆且快,有着少女的轻灵,“啊!就是说他家的包子,特好吃,特有名,是吧!我在书上看,说是太祖皇帝当年亏得吃了他家包子,要不都进不了帝都城!”
“非但包子有名,馄饨也好吃!”刚说话的少年又说了,“看这匾,据说这字是太祖皇帝御笔亲提的呢。”
少女一抬头,过一时才道,“这字可真不怎么样。”当然,这声音就放得低了,要不是穆元帝一行也到了太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