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千山记-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一些常见的药丸药膏老参片啥的,带在身边。此一举,更是得到婆婆文康长公主的赞赏,觉着铁氏明理。
    更兼铁氏是见过自己姐夫六皇子那混帐东西的,再一对比,愈发觉着李宇是个好人。铁氏年纪也大了,素来爽快,笑与父母道,“伯爷为朝廷尽忠,我在家替他尽孝,也是应有之义。”
    铁太太笑的欣慰,“这话很是。”又问闺女,在长公主府可还适应。虽然李宇有御赐的伯爵府,却是没住过几天,先时没成亲,一个人住着不是个事儿。如今这倒是成亲了,李宇又走了,文康长公主也不放心儿媳妇一人住伯爵府,便依旧叫铁氏住在长公主府,也就近观察一下这个儿媳妇。
    铁氏自然说好,也的确是真的好,文康长公主脾气虽大些,其实并不是不讲理的人,对子女的要求是得明理,规矩上并不搓磨媳妇,更没有那套自己吃着叫媳妇站着服侍的理,媳妇是用来管家照顾儿子生养孙子的,又不是家里奴婢,只要媳妇撑得起来,文康长公主也乐得疼她们,主要是她自己没闺女,这以后是她孙子的亲娘,干嘛要苛责呢。
    铁氏三朝回门,虽未有丈夫相陪,铁家也还热闹,尤其过一时其姐铁王妃与姐夫六皇子都来了,六皇子么……其实好长时间不得铁家待见,当初六皇子掌掴铁王妃的事儿,铁家主要是对皇家没法子,不然换个亲家,铁家非过去拼命不可。
    不过,六皇子自从劳动改造回来,倒真长进不少,铁家虽不待见他,他同铁王妃来,也不会慢怠了他。更兼此次六皇子十分幸运,遇到了李宣,李宣的好性子是帝都有名的,俩人表兄弟,也能说得来。闹得铁御史也心下叹息,想着倘六皇子真能改好,以后少不得给他些好脸色看呢。
    李宇与唐大人带着军队南下了,谢莫如走前还被唐大人拜托了一件事,其实这事吧,唐大人也是突发奇想,主要是见李宇成亲了,唐大人孙子辈的倒不急,但儿子辈的小唐比较急啊,小唐年纪不算大,今年二十芳龄,却也不算小了。原本唐大人是想着,这小子是个纨绔货,寻个同僚家的能干闺女,门当户对的给儿子寻门亲事也就是了。当下人结亲,一则看门第,唐大人官位不低,二则也要看孩子人品本事,这方面,小唐就有些个……先时唐大人也就想给小儿子寻门殷实可靠的亲事罢了,谁晓得傻人有傻福,运道来了,挡都挡不住,傻小子先是在闽地中了个举人,要知道彼时小唐也不过十七,这就很能拿出手啦。唐大人对小儿子的亲事的档次要求就不禁高了一个等级,刚要琢磨亲事,闽地打仗,打仗也无妨,唐大人得了不少奖赏,只是耽误事啊,事儿太忙,就把小儿子的亲事给耽搁了。这耽搁倒也不是坏事,现下傻小子又傍上了江北岭这面金砖牌坊,而且,不只是应个名儿啊,傻小子是真的跟江北岭做学问呢。唐大人心下暗喜,觉着儿子的亲事档次该再往上调一个等级了。只是,现下老妻在老家,兵荒马乱的,老家也没啥显赫人家,怎么给儿子说亲呢。
    且,此去江南,又不知几载能归?
    唐大人就有了主意,把小儿子的亲事托给谢王妃了,请谢王妃瞧着给他儿子结门亲,唐大人都说了,“老臣这一去,不知何日归来。臣那老妻如今在老家,还叮嘱臣给阿锦寻一门亲事,臣只担心近年是不得这空闲的,又不想耽搁阿锦青春。听阿锦说,娘娘待他极好,臣便厚颜请托了,只要娘娘看着合适,那必是极合适的。”小唐大号,唐锦。
    谢王妃平生第一遭被人拜托做媒婆,她倒没一口回绝唐大人,她问,“我认识的人有限,唐大人要我去给小唐做媒,怕就要在我认识的人里选了。”
    唐大人心下乐颠儿的很,谢王妃是什么圈子啊,唐大人当下便道,“一切都请娘娘费心了。”
    谢王妃又问唐大人有什么要求没,唐大人想了想,道,“阿锦性子跳脱,唯愿有一稳重佳妇。”
    谢王妃表示知道了。
    唐大人谢过之后再谢,这才辞别了谢王妃。
    于是,在小唐不知道的情形下,他的婚姻大事转到了谢王妃的手上,谢王妃难免要听一听小唐的意见,小唐甭看平日里蹦蹦哒哒的个人,在婚姻事情上竟十分传统,小唐很干脆的说,“明理就行。明理的人,哪怕不十分有本事,也不会办坏事。”正当谢王妃暗赞小唐有见识的时候,小唐得意洋洋道,“这是我家祖训上说的,听祖宗的,总不会错。”
    谢王妃颌首,想着果然世宦之家,纵子孙跳脱些,倘肯依祖训,也能过好这一辈子的。
    谢王妃本就要拉拢唐家,便将小唐之事放在了心里。然后,转天她就收到江南大捷的消息,五皇子捷报的奏章来的比永安侯奏章要晚一些,但收复赣地是实实在在的大喜事,闽王府上下,皆是喜不自胜。
    谢莫如也收到了五皇子的家书,五皇子家书写得很详细,先是说了年初自蜀地得了不少粮草,后勤上极是得力,再说此次收复赣地的事,倒不是五皇子柳扶风用兵如神,实际上是赣地自己先乱起来的,自从靖江王用了那套不投降就灭你满门分你田地的政策,江南的大户豪门大受打击,而且,靖江王为了收买人心,是把豪门的土的分给百姓的。这里要介绍一下靖江王的政策,其实对待那种死不投降的大户啥的,靖江王属于进攻的一方,真不必太客气,老子拿刀都砍进来,你还不降?不降自然要接着砍死你。至于分土地的事儿,人都砍死了,身后遗产自然是靖江王接手,而靖江王出于收拢人心的考虑,按家户人口分给百姓,百姓们开心的要死,可要知道的是,这分下去的土地半点儿不少收税的哦。
    靖江王此举,非但拉拢百姓之心,还遏制了土地兼并。
    只是,凡事都得有个度。
    不肯投降的死大户都砍死了,肯投降的士绅,你就不能搞直接砍死没收家产那一套了,不然,你一点儿活路不给人家留,人家宁死也不会再降了。
    问题就出现在这儿,靖江王的政策其实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宣传导向出了问题,当然,哪怕靖江的宣传导向没问题,五皇子也得让他出点儿问题。百姓见打死士绅就能分得田地,纷纷要求再多打死两口子士绅,分其田产。不要以为提起百姓就是温顺如羔羊一般,实际上,面对利益,羔羊也不会吝于进化为肉食生物的。最初是有百姓举报士绅通敌朝廷,然后这举报百姓得了奖赏。之后举报的更多,以至赣地豪门人人自危。当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的时候,往往社会的安全也是无法保证的。本就是动荡的年代,刚打下来的地盘儿,原就不大稳当,再加上相临的五皇子虎视眈眈总是发坏水儿,五皇子还没打过去呢,赣地自己先乱了,你靖江王不就是给咱们分点儿地么,这拨人打出的旗号可不是分田地,人家打出的旗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家说了,跟着造反,以后给个王当当。
    五皇子在信里也着重介绍了,这是一伙子山匪趁势起兵,其实没啥组织装备,不过于当地路线非常熟悉,很能给靖江驻军添乱。五皇子往赣地派了不少细作,要知道,五皇子对于跟什么山匪海匪的合作,那是非常有经验的。且天下匪类,有段四海道行的也就段四海一人了,这窝山匪明显道行不够,五皇子派了个细作去入伙,结果,这窝山匪就给这细作忽悠傻了,非但给五皇子做了内应,事后还叫五皇子把山匪头目在乱军中不幸被“乱箭”所伤,一蹬腿归了西。然后,五皇子也没收编他们,而是继续让自家细作领导余下山匪百姓,一路扛着锄头往皖地去了。
    五皇子一到赣地,赣地士绅见他如见甘霖,那叫一个激动啊,纷纷拿出好酒好菜的劳军招待。其时,赣地官员多已殉国,五皇子倒也干脆,就让分派出驻守赣地的将领暂领政务,当然,一般做将军的对政务可能不大行,这也没关系,先拟出几样抚民条例来,再招几位当地名士帮忙。是的,靖江虽然杀了不少豪门,但对于广有名声的儒士还是很客气的,这些人家财不算丰厚,名声却是响亮的很,纵有一二犟种,靖江开出名单,于是手下将士也强忍了他们。如今五皇子一来,立刻请他们出面帮忙,这些人听说五皇子是来拨乱反正的,都很欢迎。以往没觉出朝廷好来,有靖江这一对比,这些人立刻觉着朝廷都是好人。
    至于在靖江占领赣地时给靖江溜须拍马的,五皇子也没客气,收缫家财,一半军用,一半民用。
    五皇子就这么把赣地给收复了。
    这里头,当然有五皇子的运气,但很明显,五皇子因势利导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由于收到五儿子收复赣地的好消息,穆元帝大喜过望,当天午饭都多吃一碗。太子闻知此事,也是大大的夸赞五皇子有才干。
    满朝文武皆因此奏章士气大振。
    此时朝中尚不知,五皇子刚占领赣地就受到了来自靖江的疯狂反扑,尤其是靖江大将冯宛冯飞羽,真是恨的五皇子牙根痒,这场战事拉据时间之长,一直由夏初打到冬至,期间五皇子两次被赶出赣地,这还是在有李宇增援的情形下。
    最终五皇子占稳赣地,倒不是把冯飞羽打死了,而是因靖江王府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此事震动之大,直接把冯飞羽从前线震回靖江——参加靖江世子丧礼去了。
    靖江世子死了。
    说句老实话,倘是靖江王死了,可能也不会有这般震动,毕竟,靖江王有了年岁,这会儿就是死了,也不算寿短。可靖江世子不同啊,靖江世子正值壮年,刚四十几岁,平日里没灾没病的,怎么就死了?
    这也忒突然了吧。
    有点儿想像力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好死。
    靖江世子的确不是好死,他是在自家三弟的家宴上给毒死了。
    究竟是怎么给毒死了?
    呃——
    还不清楚。
    是的,还不清楚。
    按理,在穆三郎家毒死世子,这事儿,起码穆三郎脱不开干系,就是靖江王也立刻亲审了穆三郎,穆三郎冤的自己都想喝毒酒了,此人痛哭流涕,抱着老爹的大腿直喊冤,哭诉道,“儿臣万不敢有此心!再退一步讲,谁会在自己家下毒呢?”
    再加上穆三穆他娘是靖江王的心头好,也帮儿子说情,“就是傻子也干不出这样的事呢。”
    可你说不是穆三郎干的吧,靖江王一向偏爱这个儿子,且穆三郎势力之大,已能与世子分庭抗礼。世子一死,他得利最大。按照受益者便是凶手的逻辑推断,非穆三郎莫属啊!何况,事儿还是穆三郎府上出的。
    穆三郎就是八百张嘴也说不清啊!
    冯飞羽是谁,冯飞羽正是靖江世子的心腹之人。
    因冯飞羽在前线打仗,靖江世子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嫡系派正为此高兴呢,结果,咣铛,世子死了。真是痛彻心扉啊!
    其他人已经开始盘算世子过逝后的大局势了,冯飞羽是真的痛彻心扉,要知道,能成为心腹,其实靠的就不仅仅是利益了,除开利益,还有感情。
    冯飞羽少年贫寒,一路走来,受得的就是世子恩惠。如今大恩未报,恩人死了。
    冯飞羽再不罢休的。
    于是,将军仗也不打了,专在靖江盯着刑部属司查案了。
    这可不就让五皇子一伙人捡了个大便宜么,主要是,冯飞羽这家伙打仗太凶残了,虽然柳扶风也不是善茬,但五皇子自赣地二进二出就能看出来,冯飞羽打仗本领,并不逊于柳扶风。
    当然,冯飞羽回去查案,打仗的事不能停,靖江王派出的是亲穆三的将军赵阳。有冯飞羽那凶残的家伙在前,赵阳用兵虽稳,却着实少了一股锋锐之气,多有不及柳扶风之处,就这么着,五皇子占稳赣地。
        
    ☆、第271章 交锋之靖王的决断

  靖江世子之死,真是神来之笔。
    便是穆元帝得知此事,也悄悄在心里说了声,“死得好!”
    五皇子更在私下同江行云道,“将军大功,我必细禀父王。”甭看平日在心里总悄悄称呼江行云作剁手狂魔,实际上,五皇子是极尊重江行云的。
    江行云深为遗憾,“我倒想揽下这大功,奈何真不是我干的。”
    五皇子大惊之下,竟道,“不是你着人做的?”要说在闽地,能有这种本事的,也就是江行云了。不想,江行云竟说不是她做的,五皇子不禁问,“那是谁干的?”
    江行云摇头,道,“此事蹊跷的很。一时还没消息。”
    五皇子就寻思开了,“难不成真是穆三干的,他不会这么蠢吧。不要说世子在他府上给毒死,就是在他府上磕破块油皮他也说不清啊。”
    江行云并未纠结于此事到底是何人所为,她道,“就看靖江如何处置这空缺下来的世子之位了。”
    五皇子一想,心下很有些兴灾乐祸,颌首道,“这倒是,靖江儿子可不老少。世子也没同胞弟弟,不过,世子也是有嫡子的,他立太孙,怕是诸子不能心服。倘不立太孙,世子一系官员如何肯罢休。”
    江行云想到另一种可能,“靖江是不是有意空置世子之位,日后论功行赏?”
    五皇子毕竟出身皇家,对靖江此时处境比江行云要有更深感触,曲指轻击桌案,五皇子那似笑非笑的神色不知怎地竟与谢莫如有些个似,他道,“不论靖江想怎么办,世子之死总得有个说法。”
    五皇子一语道破靖江王的困境,是的,不论靖江如何处置空缺的世子之位,他先得就世子之死有个说法,方能服众。
    正是造反的关键时刻,继承人死了,怎么说都不是吉兆。而且,靖江王虽更偏爱三子,但世子是嫡长子,对于每一个父亲,嫡长子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从礼法与心理上,用一句很朴素的话来形容:这是正根正苗。更遑论这是祭过天地禀过祖宗的王位继承人!饶是靖江王以往觉着世子有不如三子之处,乍逢世子惨死,亦是痛彻心扉。
    关键是,还得忍着心痛着紧的查清事实。
    这事实并不难查,倒不是靖江王手下刑属司的官员如何神探,主要是,世上从来没有什么天衣无缝的局,任何事,只要做了,必是有迹可循的。
    就拿毒死世子这件事来说,世子中的是剧毒,沾之即死,当场死在穆三的宴会上,世子一死,现场一片混乱,但仍有人及时下令,封存了现场证据。譬如,世子吃酒用的酒盏,给世子斟酒的酒壶,以及当时的残席。说来也是烧的,亲王按制也只能用银器,到靖江世子这里,较亲王低一个等级,亦是用银器,只是在规制上略低于亲王。
    当然,这是东穆王朝的礼制规矩。
    自从靖江王自己称帝,他自不会按东穆规矩办,于是,靖江自己换巴换巴都换金器了。主要是,在规格上,靖江王是向穆元帝看齐的。到了世子这里,穆江王世子自然要与东穆太子看齐的,太子都是用金的,于是,世子也改用金器。倘世子用银器,银染毒即色变,世子当不会被毒死。
    结果,世子就死了。
    好在,证据皆保留了下来。
    这毒酒也很好验,大名鼎鼎的鹤顶红,半不辱没靖江世子的身份。
    但,要知道,这是给世子饮的酒,所以,这酒在世子饮用前,必是要人先试毒过的。找出专门给世子试酒试菜的内侍,这内侍无碍啊。然后,继续查,终于查出,问题出在盛酒的酒壶内,酒壶中有机关,外面看就是世子专用祥云盘金龙的金壶,但里面是做过手脚的,区别于传统酒壶,这件酒壶里有两个酒胆盛酒,一则是美酒,一则是毒酒,两样酒水可凭机关转换,既试酒的内侍无碍,可想见,执壶之人必不清白。
    执壶之人呢?
    死了。
    他也不是撞墙也不是碰壁,他就趁世子倒下时,大家一团慌乱,他自己也斟盏毒酒喝了,与世子一道归了西。
    案子查到此节,三公子系大大松了口气。世子出行,一向有专用器皿,这金壶就是世子自己带来的,而且执壶的内侍,也是世子府的人。
    穆三清清白白的眼泪再一次落下,抱着他爹痛哭,“儿之清白终可证。”又说,“儿自幼深受父王教导,焉是不恤手足之人。大哥待儿臣,素来关爱。儿臣待大哥,且敬且爱。大哥为奸人所害,此贼子更欲离间我父子兄弟,是何等狼子野心!”又骂杀他大哥的坏蛋。
    穆三的确是冤哪,他倒是做梦也想他大哥早日归西,但他再没脑子也不会在自己府上动手啊!哪怕现在证据表明此事与他无干,但,人言可畏,有多少人能看着证据说话呢?哪怕有证据,人肯不肯信也得两说,还有那说酸话的,“要是与三公子无关,怎么那歹人不在世子宫下手,不在别人府上下手,专挑三公子府上,还是说三公子府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成?”
    这话甭看刻薄,其实有理。
    就说那下杀手的小内侍,能为世子执壶,这在世子跟前绝对是有脸面的内侍,世子待人一向亲厚,可这内侍为什么要下毒瘾杀世子呢?总不能是失心疯吧?
    起码,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于是,继续查内侍,内侍的出身,在宫内交际来往。
    对了,还有那金壶,到底是世子带出来的,还是别处来的?
    世子府专门管金银器皿的内侍一口咬定,从他们府上出去的金壶绝对是没问题的,他细致的检查过。而且,世子府的金银器都有世子府的标记,再不能差的。那只机关壶,此内侍一着手立刻发现不对,从重量到工艺,皆有不同之处,绝不是他这里发放出去的。
    那么,金壶哪里来的?
    最大的可能就是三公子府里出来的。
    穆三知此转折,刚清白的脸立刻又青了。
    关键是,还真的从他府上查出破绽来,因为那把该死的世子府的金壶,还真就被人从穆三府里的水井里捞了出来。这就证明,世子府的金壶是在穆三府里被人换掉的。
    那么,穆三你得就此做出解释。
    穆三能怎么解释,穆三八百张嘴也解释不清啊。不过,穆三的娘,靖江王宠妃邱氏倒是为儿子做出了解释,她问靖江王,“咱们宫里这些人,底下奴才难道就个顶个儿的忠心,私相传递的事儿,哪年没有几起子?三郎每天听王爷使唤还忙不过来,他府里,从大总管到二等管事三等管事再到寻常仆役,好几百号的人,哪儿就个顶个儿的管得到呢?无非就是大的管中的,中的管小的!也不是我说话难听,什么样的壶罐,里头是毒酒还是美酒,难道是三郎府里的人倒进世子盏中去的么?”还不是世子自己御下不严,叫贼人近了身。现下世子两腿一蹬归了西,倒这样搓磨活着的人。真是活着时讨嫌,死了更讨厌,天生的讨债死!
    邱氏一面拭泪一面道,“三郎,是王爷自小看到大的,他是什么样的人,王爷比谁不清楚?若别人疑他倒罢了,这世上糊涂人多了去,再有那等幸灾乐祸等着渔人得利的刻薄小人,再难听的话也说得出来,他们是巴不得三郎出事呢。王爷是什么人,您是三郎的亲爹呀,您这般疑心于他,可不是逼他去死么。”
    “我也不独是为三郎辩白,王爷您想一想,咱家这些孩子们,都是手足血亲,自小看到大的,哪个孩子都不是会毒害世子的人!王爷想想,咱们这里乱了,到底谁最受益?那些小人只挑拨着咱们一家子父子手足相互猜疑,殊不知北面儿可正拍手称快呢。”邱侧妃不愧是靖江王的宠妃,对靖江王了解颇深,一句话就说到了靖江王的心坎儿。
    邱侧妃不着痕迹的觑着靖江王的脸色,知道这话是入了靖江王的心,继续道,“王爷细想,谁有这么大的本事,挑拨得咱们这里君臣相疑,那赣地,原是能收回来的,如今呢?”
    邱侧妃这里已是捋顺了靖江王的心,其实倒不是邱侧妃巧舌如簧,她说中的也不只是当前情势啥的,她说中的还有一点,靖江王自己也不大相信自己儿子们会做出毒害兄长的事来。世人便是如此可笑,靖江王年轻时恨他兄姐恨的要死,到他自己有了儿女,倒相信儿女都是小白兔,只吃萝卜只吃菜的素食生物。靖江王是绝不信儿子们这般心狠手毒的,于是,靖江就打算把这案子结到穆元帝头上去了。靖江王想得挺美,可江行云也不是白给的啊,江行云消息不慢,且不知是不是家学渊源,还是江行云天生有这手段,五皇子都不晓得江行云怎么找的这些细作,现训练也来不及啊,但江行云就是有法子影响靖江世子的案件调查。
    江行云在知晓靖江世子死于被内侍斟的毒酒后,立刻给靖江指出了一条查案方向,清查世子身边内侍。
    靖江王想结案,委实没有这么容易。
    那给世子斟毒酒的内侍自尽了,但世子府的内侍,有一个算一个,连带着侍女,挨个儿清查。这一查可就热闹的,私相授受的,大笔家财来历不明的,偷窃的,偷卖的,以次充好的,贵重药材倒买倒卖的,譬如五百年参换成三百年参,里面差价两百年……里头既有利益,便有见不得光的事儿。再查吧,哈,被打脸的就不是一个两个了。
    连带邱侧妃的娘家邱家,也被抽了个鼻青脸肿,因为就有世子府的某小内侍供出来了,邱家哪位大人给他多少银钱叫他提供什么消息。
    还有其他几位公子府上,包括靖江王自己的后宫,一样不干净。
    纵使靖江王想将案子结在穆元帝头上,见到刑属司查出的东西,也气个仰倒。
    可以说,这一个冬天,五皇子的乐趣就是坐小板凳围观靖江王府的热闹了。
    当然,五皇子正事也没耽搁,虽是在江南,他也在自己的藩地闽地主持了祭天地的事儿,同时跟苍天好生祈祷了一番,看能不能直接请苍天降下神雷,霹死靖江王才好。当然,如果是其他死法,他也不介意。
    五皇子除了跟苍天祈祷,他还跟据说是神仙的后人的唐大人请教过,五皇子是这样说的,“我听小唐说,以前唐神仙活着时,能引天雷的,不知是不是真的?”
    要知道唐家人对于祖上出过活神仙的事儿是很引以为豪的,小唐那跳脱的如此,唐大人这稳重的也不能免俗啊。唐大人很矜持地道,“听说是先祖衍算天机时,会有此异象。”
    一听有门儿,五皇子立刻追问,“老唐你会不会引天雷啊?”
    唐大人连连摆手,“老臣半点不通神仙术。”他要有这种本事,早把自己仇家政敌啥的统统霹死了。
    五皇子那叫一个失望,“怎么唐神仙没传给你们后人一些神通么?”
    对于此事,唐家人早有统一的解释,唐大人道,“修仙得看有无仙骨,自先祖后,唐家再无有仙骨之人。再者,红尘历练也是一种修行。”甭看祖上出过神仙,唐家人对于想当神仙的欲望并不强。据说是千年前的神仙祖宗太叫人糟心了。
    听说唐家人没引天雷的法子,五皇子颇为失望。无奈之下,五皇子也只得加强练兵加强防御,同时内心暗搓搓的想着,虽然没法子霹死靖江王,靖江王继续倒霉啥的他也不介意。
    五皇子的愿望没能实现,要知道,一个能在造反这项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那基本上都不是凡人。何况,去岁靖江王刚刚打到直隶,震动帝都,把五皇子他爹穆元帝愁的一夜之间老十岁,想想靖江王也不是好相与的啊。
    新年之前,靖江王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火速结束世子之死的调查,把案件归结于帝都细作行刺,幕后主使就是他大侄子穆元帝。
    第二件,靖江王祭天地告太庙,立世子之嫡长子为太孙。
    此两事,迅速的稳定了纷乱的靖江局势。
        
    ☆、第272章 交锋之寒噤

  靖江王当即立断,很是令五皇子遗憾。
    虽然遗憾,五皇子也开始主持闽地的新年了,军政双方的官员都要赐宴,反正五皇子在闽地也是光棍一人,大家凑一处,热热闹闹的喝酒说话。
    经过两年的生死边缘的奋斗,五皇子与这些臣属的感情很不一般,尤其是近来战事,文官尚好,武官死伤不少,伤了的,五皇子都给安排了后勤差使,死了的,抚恤亦是优厚。另外,打仗是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职业,五皇子柳扶风很是提拔了一批中低级武官,五皇子这人有样好处,特会收买人心。也不是收买人心,反正,五皇子对武官非常不错,以往朝廷承平日久,纵是武官,也都是有些文化修养的,现下基本上命稍微不硬的都死了,新提拔的,既不论出身也不论学识,就是看会不会打仗,当然,命还得硬些才好,这样的打仗不容易死。这些人,很有些出身寻常的。五皇子待之十分亲切。
    五皇子也没刻意笼络人心啥的,他就是亲力亲为,赏罚分明,他亲自颁布的十杀令,第一条就是冒军功者,杀!
    五皇子深知军中猫腻,冒军功是常有的事,这冒军功一词,先时太子在穆元帝跟前说南安侯杀民冒功,就是冒军功的一种。但其实这种杀民冒功的事,在边关常见,边关地广人稀,有时屠一村啥的,许久无人能知。但江南不行,江南一向繁庶,你在这里真敢杀民冒功,那是绝对瞒不过去的。江南之地,最常见的冒军功是,上司贪下属军功。
    军中弊端,要是太平岁月,五皇子想行此雷霆手段怕是不易,如今社稷危难,非峻法无以安人心。何况,这打仗真刀真枪的,五皇子要提拔干材,就不能让这些官场老油条挡了道。
    五皇子对付老油条也很有法子,有没有本事,去战场上见真章吧,有本事活着回来,继续用你,纵使老油条,只要有价值,五皇子不吝于采取温和一些的手段。倘没本事还敢耍油条,不必五皇子出手,战场就收了你。放心,不叫你白死,五皇子会给你申请丰厚抚恤金的。
    把没用的处理干净了,有用的自然就能冒头,五皇子就这么没有一丝烟火气的提拔了一批能臣干将。想一想先前在礼部任职时因科场舞弊案得罪半朝人时的自己,五皇子都会情不自禁的看一看自己的手,想着,这就是手段吧。而他,是何时学会这些手段的呢?
    饶是五皇子也得感叹一声自己的变化了。
    五皇子感叹的时间并不多,除了各种军政要务,临年了,除了年下赐宴,五皇子抽空还关心了一下谢槿谢云谢远,这都是他媳妇的娘家人。要说谢家人也是各种命大,先前五皇子在闽地就藩时闽地就与靖江打过一场大仗,当时也死了不少人,谢家人如谢远正处在战区,谢远也没赶上大撤退,不过谢远机伶,他带上能带上的人躲山里去了,及至靖江败退时,他运道不错,还带人出来敲死了好几十的靖江残兵。谢远这小县令就有了战功,上遭论功时,五皇子自不会委屈他,谢远直接由个五皇子委任的从七品县令升到了闽州府从六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