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千山记-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皇子妃真是服了谢莫如,这藩王府给家里女孩儿选伴读,多是从娘家或是夫家母族选起,谢莫如说娘家没有太合适的,四皇子妃一想,谢家长房的确没有年岁相当的女孩子,但谢家也是帝都大家族了,若从族中选,怕也不是选不出来。但谢莫如就能另辟蹊径,而且先的这两家,不要说给昕姐儿做伴读,就是给太子的闺女做伴读也足够了。四皇子妃道,“吴国公府的家教是再出众不过的。”皇帝选太子妃就选的她家。
    谢莫如笑,“我也是这样说。”
    隔日,谢莫如命人请了吴氏过府说话。
    吴氏还以为是有什么事,因为寻常时候都是娘家人过来给谢莫如请安。吴氏大着肚子来了,一听是这事儿,还有几分诧异。好在,吴氏反应极快,先应下来,笑道,“家里侄女们能入大姐姐的眼,是她们的福分。”就是不知道谢莫如看中的是哪个侄女啊。而且,她大侄女的主怕是她不好做,因为大侄女的娘是永福公主啊。帝都城都知道,永福公主与谢莫如早就关系不睦。
    谢莫如仿佛知道吴氏的为难,笑道,“公主之女,身份尊贵,不敢唐突。就是给昕姐儿寻个年岁相仿的小姑娘,一道去宫里念念书。弟妹也知道我的性子,孩子沉稳就好。”
    吴氏笑,“我二哥家有两位嫡女,嫡长女叫璃姐儿,八岁,嫡次女就小些,只有四岁,怕是有些小了。”
    谢莫如微笑,“弟妹与国公夫人商量后给我个准信儿就成。”
    吴氏见谢莫如对她娘家二哥家的嫡长女未置可否,以为谢莫如不大满意,就去同她娘商议去了。
    吴国公夫人先问,“闽王妃不是自你婆家选伴读么?”这事儿稀罕,他有同闽王府走动的并不亲近,当然,两家关系也不远。毕竟,吴谢两家联姻,正经姻亲的。但听说有闺女的藩王府都是从妻族或母族给郡主们选伴读的呀,闽王妃倒是与从不同。
    吴氏道,“我婆家哪里有合适的女孩子?就一个思安,还没满周岁。”
    吴国公夫人一想,这也有理,谢王妃素来高傲,怕不愿意自旁系给郡主选伴读。只是,吴国公夫人又问了,“谢王妃如何就想到咱家了?”
    吴氏道,“在闽地时,闲了也说说家常,怕是王妃就记住了。别看昕姐儿是侧妃庶出,自小就养在王妃膝下,王妃很是疼她,自然要为她筹算。两位伴读,一位是从咱们府上选,另一位是南安侯府的嫡次女,四皇子妃的亲妹妹。这说是做伴读,其实就是个玩伴,也不真就当奴婢的,在宫里念书,也能长些见识。璃姐儿一向稳重,我看她倒合适。”
    吴国公夫人一听谢莫如选的两位伴读出身,不由一叹,“闽王妃果然见识不俗。”
    “娘,到底成不成,你倒给我句准话儿。”
    吴国公夫人自是乐意,却有些为难,道,“太子妃昨儿打发人来说,要璃姐儿去宫里给大郡主做伴读。”这大郡主说的是太子的庶长女,非太子妃所生,但既便是太子的庶女,以后前程也不止是一个郡主的。不过,太子还未登基,就暂且叫郡主了。
    吴氏心里悬乎了一下,道,“我以为太子妃会选珍姐儿。”珍姐儿是永福公主的长女。
    吴国公夫人道,“珍姐儿毕竟是公主所出,公主已求了恩典让珍姐儿一道进宫念书了。”瞧着小女儿,吴国公夫人又有些犯难,问,“闽王妃就瞧中璃姐儿了?”家里孙女招人待见,这是好事,但太子妃点名要璃姐儿……可是,闽王妃这里也不是善茬啊。闺女又是嫁到谢家,吴国公夫人既是怕得罪了谢莫如,又担心此事不成,闺女在婆家难做。
    吴氏此时就明白当初谢莫如未一口应下璃姐儿的意思了,怕是谢莫如早想到此节。吴氏与母亲如实说了,道,“我一时没想到这个,倒是我们家娘娘想到了。”
    吴国公夫人念佛,“你三哥家的环丫头,今年七岁,也是我瞧着长大的。”
    这也没法子,想来谢莫如亦有心理准备,不会与太子妃相争。吴氏道,“行,我回头同王妃说一声。”
    吴国公夫人道,“闽王妃贤明,你也要与王妃好生解释一二,莫叫王妃误会。”闽王得胜还都,身份不比从前,妻以夫贵,闽王妃的份量自然也不同以往。更何况闽王还没贵时,闽王妃就是帝都一霸王,倒不是没人敢得罪闽王妃,只是得罪她的人都没啥好下场罢了。
    吴氏痛快应了她娘,这些事她娘不说她也晓得,再不会让谢莫如误会娘家的。
    吴国公夫人一把年岁,自是有阅历的,待晚上丈夫回家,还特意与丈夫说了一回谢王妃要他家孙女去给闽王府的郡主做伴读的事儿。吴国公没问谢王妃怎么给闺女选伴读选到了自家头上,他问了另一句,“谢王妃都选了哪两家的闺秀?”
    “还有南安侯府。”
    吴国公颌首,“好眼光。”又问,“太子妃那里呢?”
    “太子妃还选了承恩公府的长孙女。”
    吴国公没说什么。
    老夫老妻大半辈子,吴国公夫人知道丈夫这是不大满意,道,“太子妃那里怕是不好不给承恩公府这个脸面,毕竟关系着慈恩宫呢。”
    其实给郡主选伴读本是小事,太子妃既有决断,吴国公便不想多言,老妻一句话,偏勾起他的话来,吴国公将手中茶盏往梨花几上一撂,道,“南安侯难道不姓胡?”
    吴国公对东宫给郡主选的伴读有些不大满意,承恩公那等徒有其表的人家,哪里有南安侯这实权的兵部尚书实惠,何况,除开兵部尚书的身份,南安侯自己也有本事。此次设江南大总督之位,据说五皇子便举荐了南安侯。
    不管南安侯会不会外放江南,南安侯都比承恩公府重要百倍。
    放着南安侯不拉拢,管什么承恩公府的脸面?
    吴国公夫人劝道,“国公爷也知道,南安侯与东宫一向不大亲密。”
    吴国公长叹,“咱家与闽王府又亲近到哪儿去?我的夫人,亲疏还不是走动出来的。倘东宫开口,南安侯府难道还能拒绝?”
    东宫自恃身份,太要脸面。看人家闽王夫妻,闽王府与南安侯府更是没什么来往的,闽王就能私下举荐南安侯,闽王妃把慈恩宫和承恩公府的脸都抽肿了,转头就能要南安侯的闺女给郡主做伴读。
    吴国公这样的老政客,自然更欣赏闽王谢莫如这对老辣的夫妻档。吴国公道,“你抽空多教一教环姐儿,也准备一下,我看这几日闽王妃就要下帖子邀你过去说话。带着环姐儿一道去。”
    吴国公自是明白闽王府有拉拢亲近之意,就吴国公本身,他也不介意这样的亲近,故此要老妻郑重以待。
    谢莫如的请帖来得很快,她只请了吴国公夫人与南安侯夫人,两位夫人也都带着女孩儿们来了。谢莫如亲见了两个女孩儿,很是夸了几句,每人赏了小首饰小文具,就让女孩子们玩儿去了。
    谢莫如这里宴宾客,五皇子在宫里也不得闲,继五皇子私下举荐南安侯后,内阁拿出了适宜人选的名单,南安侯在其中,还有一人亦在其中:吴国公。
    五皇子就明白,东宫定是嘱意吴国公的。
    不过,这并不以为奇,名单里也有大皇子的亲外公赵国公,还有永安侯,再者,五皇子的名字亦要名单之列。
    大皇子见此名单后对闽王府的近期行为进行了数据分析,大皇子与赵霖道,“老五好险恶的用心,给闺女寻伴读这么点子事儿,就是要借机拉拢吴国公与南安侯。要说老五对江南总督一位不曾觊觎,我是不信的。”
    赵霖道,“闽王已举荐了南安侯。”
    大皇子长叹,“这就是老五的奸诈之处了,他出言举荐南安侯,若此事成了,自然是给南安侯一个天大人情,就此事不成,南安侯也得记他的好。再者说了,南安侯做不得大总督之位,难道还做不得将军?介时老五这小崽子狼子野心的坐上大总督之位,让南安侯给他为将,南安侯还不得剖心剖肝!”
    赵霖也得承认大皇子这话说尽了五皇子的盘算,五皇子举荐南安侯,的确是一步妙棋啊。赵霖道,“吴国公府可不是好拉拢的,吴国公府是太子的岳家,难不成,一个孙女给闽王郡主做伴读,就能拉拢了吴国公府?”
    “那倒不能,东宫嘱意吴国公任大总督一职。”大皇子虽也不喜欢吴国公,不过,他此时与他的太子皇弟一般想法,道,“不能再叫老五掺和到江南的事中去,不然,老五就坐大了。”
    赵霖道,“殿下有没有想过大总督之位?”
    大皇子又是一叹,“这帝都,谁人没想过?只是说句老实话,我在江南没有老五的优势,若老五都去不得,我如何能去?”
    “殿下可以去。”
    赵霖平平淡淡的一句话仿佛平地惊雷一般将大皇子自榻上炸了起来,大皇子眼睛都瞪圆了,眼神中竟有几分凌利,直直的钉在悠然从容的赵霖赵时雨身上,“当真?”
    赵霖道,“主意是有,不过是个馊主意。”
    大皇子嘿嘿一乐,道,“馊主意也说来听听。”
    “殿下也说,五皇子去不得,殿下便没理由去。只要五皇子去得,殿下为何去不得?”
    大皇子不解,“江南大总督只有一个位子?如何放得下两人?”
    赵霖微笑,“又不是让五皇子去做总督,五皇子的封地在闽地,若江南有兵事,五皇子理当就藩。”
    大皇子仍不解,“五弟就藩,难道我就能去江南了?”他封地在晋中啊!与江南八杆子搭不着。
    赵霖笑,“五皇子因何而建功?还不是在闽地打了胜仗么。殿下别忘了,三皇子封齐王,四皇子楚王,两人封地,都与靖江王的藩地相临。既要动江南,这里头就有三皇子与四皇子的封地,殿下何不建言令三皇了四皇子五皇子就藩,如此,联手同困靖江。有三位皇子各治藩地,再设江南大总督之职,也未为不可。”
    大皇子就知道这主意馊在哪儿了,道,“若令他们各自就藩,再怎样的大总督,怕也指挥不动藩王的。”
    “君臣有别,自是如此。”赵霖笑,“朝臣不行,是因为名分尊卑悬殊。若朝臣不堪总督之位,就要寻身份上能压制住藩王的人来做这大总督之位了。”
    大皇子激动的身子一哆嗦,“时雨是说,我么?”
    “殿下为皇长子,诸藩王兄长,自然是最佳人选。”赵霖缓缓微笑,“何况,有闽王建功在前,三皇子四皇子难道不愿效仿闽王建功立业?只要殿下将此主意一说,两位殿下定也是愿意的。就是闽王,定也是想在平定靖江一事上继续有所建树的。”
    大皇子坐也坐不住了,在屋里狠狠的转了两圈,方道,“就是不知父皇心意!”
    赵霖笑,“殿下只管放心,坐这大总督之位的,定是一位皇子!”
    大皇子以为赵霖在御前当差有什么内幕消息,再细打听吧,赵霖偏生不肯细说,大皇子只得作罢,与赵霖商量着此事如何来办最为妥当。
    赵霖耐心的同大皇子讲了些注意的细节,至晚便告辞了,大皇子其实有些不自信,他觉着自己在这事上没什么优势,但能争,还是想争一争的。就是争不来,也要搅乱一池春水。起码老三老四若能立功,也是削弱老五这一枝独秀么!
    不然,死老五看着忒不顺眼!
    出头的椽子,招人烦!
    大皇子决定去碰大运,赵霖却是信心十足。
    不论是东宫举荐的吴国公,还是五皇子举荐的南安侯,都不会坐上这大总督之位的。
    东宫不缺谋士,五皇子也不少幕僚,南安侯吴国公都是不错人选,但是,陛下怎么可能让一个臣子去掌半壁江山。
    这绝无可能。
    对于经历过先英国公权倾朝野的穆元帝来说,这绝无可能。
        
    ☆、第226章 南事之三

  江南一事,牵动多少人心。
    如谢尚书这素来淡定的人都有些不淡定的同长孙打听起闽王府近期动向来,谢芝升了职,依旧在闽王府为官,对闽王府的事自然是知道一些的。但谢芝职位所限,何况如今闽王得用的谋士如李九江、柳扶风都留在闽地,未回帝都,闽王便有大事,也不会同谢芝商量的。这并不是对谢芝职位或资历的偏见,实际上,闽王也没同张薛二位长史商量过,闽王只同谢莫如商议局势。
    故而,饶是谢尚书想打听些珠丝马迹,奈何谢芝实在不知。
    大事当前,谢尚书只得亲自去闽王府走了一趟。
    要说以前谢尚书还是个骑墙派,在闽王大胜之后,谢尚书已经由骑墙观望发展到准备下手买入了。在江南大总督的千载良机面前,谢尚书自然得表示出一些自己对闽王的倾向来。
    不只是买入后等升值的事儿,倘闽王能在江南一事上掺一脚,那么,跟着闽王的人便有再立功的机会。而跟随闽王的好处,闽地大胜后的封赏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五皇子是个重情义的人,看太岳丈岳丈这样老天拔日的过来,心时很有些感动。
    谢尚书有了年岁,现在干点儿什么机要大事,都会把长子带在身边,尤其是同五皇子培养感情啥的,更是落不了长子。谢尚书就同五皇子提了江南之事,谢尚书身在内阁,消息自然灵通,先与五皇子说内阁举荐名单的来历,道,“南安侯武略出众,吴氏家族是江南大族,永安侯是长公主驸马,李家其实对西北更熟悉一些。赵国公家族原也是江南世族出身,吴赵两家被赐公爵,便是在当年太祖皇帝平定江南王一事上立有汗马功劳,因而赐爵。”
    五皇子道,“南安侯乃有名宿将,永安姑丈年轻时也在西北主持过兵事,另外吴赵二位国公,多从政务。”
    五皇子这话并未有多少私心,他就事论事,说的是实话,总督本就是武职,任此职之人,必得懂军略才行。当然,并未有多少私心,也还是有私心的,五皇子自己对军略懂的也有限,不过,他挑对了人,肯下功夫,仗也打赢了。
    谢尚书温声道,“殿下,江南一事,吴赵二府必会参与其间的。”
    这些年,五皇子的养气功夫愈见深厚,他听这话心下一悬,面儿上却很绷得住,道,“他们两府祖籍地江南,定会担心族人,且二位国公本就是朝中栋梁,朝廷用人之际,二位国公自然是责无旁贷的。”大总督一位只有一个,总不能俩人坐上去。
    “殿下说的是。”谢尚书笑,心下也得佩服五皇子这几年的成长,起码很沉得住气了,谢尚书道,“殿下举荐南安侯是好意,但恕臣直言,南安侯怕是登不上大总督之位。”
    这事儿五皇子不稀奇,他媳妇早与他说过了。五皇子举荐南安侯,更多是希望南安侯能成为总领江南的大将军,统筹军务。当然,这样的预计,五皇子是将自己放在了大总督之位。如果是他做大总督,定不会放着南安侯不用的。
    但听了谢尚书的话,五皇子依然皱起眉头,他知道南安侯登不上大总督之位不足为奇,这是他媳妇看出来的,夫妻二人早探讨过此事。不过,谢尚书也这样说……总是有缘故的吧。五皇子便露出个不解之色来,道,“不瞒老尚书,在军略一道上,朝中还有谁能胜过南安侯么?”
    “并非南安侯不能胜任,殿下,执掌江南事的,不会是朝臣,只会是一位皇子。”倘赵时雨听到此言,当引谢尚书为知己了。
    就是五皇子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也不禁问,“老尚书此话怎讲?”此时朝中还是对大员的举荐中,并未有人提及皇子执掌江南之事,连同徐尚书的试探,父皇未置可否,就没人再举荐皇子了。五皇子不会认为妻子把推断同岳家说过,那么,太岳丈是从哪里知道这消息的呢?
    谢尚书一叹,“当年先英国公亦是江南旧族出身,战功赫赫,以至后来权倾朝野,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五皇子道,“现下形势与当年大不相同啊。”朝中怕不会有第二个英国公,再者,若有人如英国公般战功,给人家赐爵也是应当的。
    谢尚书不好再多说,轻声道,“对不对的,这个节骨眼儿上,殿下宁神定性,殿下本就是皇子中唯一有战功之人,若是机会来了,殿下当仁不让。”
    五皇子道,“皇子中,我非嫡非长,虽有战功,也只是胜了一次而已。”
    谢尚书道,“当初,永定侯也只是败了一次。”
    五皇子十分想争一争的,但想到妻子的推断,又觉着自己怕是争不过东宫,五皇子欲言又止,谢尚书道,“殿下有话不妨直言。”
    五皇子还是很信任岳家的,他道,“依老尚书所言,有没有可能,东宫亲掌江南事?”
    谢尚书条件反射道,“东宫乃国之储君,君子坐不垂堂,满朝文武尚在,如何能让东宫涉险?”说过后,谢尚书的眼神又有几分幽沉,正色道,“如果东宫有此意,臣会为殿下尽力周旋。”
    谢尚书这是要将宝全力押在五皇子身上了。
    五皇子道,“让王妃过来,咱们一道商议商议。”
    五皇子直接命人请谢莫如过来参谋,让谢氏父子也算开了眼界,看来谢莫如对五皇子的影响力比他们想像的还要大。
    谢莫如一进书房,谢尚书与谢松皆起身,谢莫如十分和气,笑,“祖父、父亲不必多礼,坐。”
    五皇子挽住妻子一手,谢莫如便与五皇子一道坐在榻上。五皇子将谢尚书说的事与谢莫如大致说了,谢莫如道,“如果东宫有意,凭东宫的实力,一句君子坐不垂堂,怕是难以服众。”
    谢尚书道,“史书上记载,汉初黥布谋反,汉太祖欲令太子代自己征黥布,吕后极力为太子婉拒。自来,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东宫谋士颇多,又有苏相为太傅,当不会鼓动太子亲掌兵事的。”在谢尚书看来,太子出门打仗,实在不是高明的主意。当然,这会儿不是汉朝,坐龙椅的也不是刘邦那偏心眼儿。当今对皇子们一向宠爱信任。
    “苏相虽在太子太傅,但苏相为人,一向谨言慎行,何况苏相是首辅,凭苏相身份,东宫对他敬重有余,怕是难以引为心腹。”谢莫如道,“若江南战事起,江南帮需要最大限度保存他们的实力。再者,朝中多少人指望着自此战加官进爵。倘陛下无意朝臣掌江南,能与殿下一争的,唯有东宫。殿下便是有心示好江南帮,这短短时日,也有限的很。此战,关系他们家族气数,他们不放心殿下,定会推东宫上位。”
    这不是简单的大总督之争,更关乎江南系势力的根基存亡。
    谢尚书道,“当初先晋王就是战亡在西北战场,有先晋王之例,陛下定舍不得东宫犯险。”
    谢莫如道,“殿下也是陛下爱子,当初永定侯一败涂地,闽地不稳,殿下照样要就藩稳定闽地局势。现下江南之事,较之当初闽地总安稳许多。还是说,东宫才干不比殿下?”
    谢尚书一时词穷,五皇子不欲谢尚书面儿上难堪,与妻子道,“我不过藩王,身份上自不能与东宫比。”
    谢松突然问谢莫如,“那依王妃的意思,就是坐视么?”
    “不。”谢莫如道,“看紧了吴国公府与赵国公府,倘两家不曾联手,这大总督之位,殿下还有一争的可能。倘两家联手,就不必争了。”
    五皇子就说,“这不大可能,大哥一向不服东宫。”当然,东宫对大皇子也没好感,这俩哥自小到大的较劲儿。
    谢莫如意味深长,“这不急,江南事不会耽搁太久,眼下就能见分晓。”
    赵国公与吴国公府的关系未见分晓,倒是大皇子建言三皇子四皇子就藩,各去治理藩地,引得朝中又是一番议论。
    三皇子四皇子挺乐意去,主要是有五皇子做榜样,他们是做哥哥的,自认为不会比弟弟差。只是,皇子们倘去就藩,江南的事就更复杂了,就是设了大总督一位,能指挥得动藩王?
    太子的大局观不错,同他皇爹道,“弟弟们有为父皇分忧的心,是弟弟们的孝心。只是,江南设大总督,原是为了整个江南军略的需要,弟弟们就藩,难道让弟弟们听从臣子之令,这样,我先舍不得。”
    穆元帝笑,“有这个心就好。”
    太子就知道他爹是不会同意此事的,暗骂,死老大除了添乱还会什么!
    大皇子刷了回存在感,太子也为大总督一职迟迟未能花落岳家而有些心焦。大皇子见赵霖的主意被驳了,很有些失望,赵霖笑,“自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殿下在兵部做老了的,何不向陛下求来打理粮草兵器之事,难道这将来不算功绩?”
    虽是退而求其次,想到其他几位皇子尚未下手,大皇子就准备着去占这个尖儿。大皇子问赵霖,“时雨你说,大总督一职,到底是谁?”
    赵霖道,“是东宫。”
    “东宫!”大皇子既是震惊,又是不能置信,“让东宫去,还不如我去!”
    赵霖双手按住大皇子的双肩,带着一股安抚的意味,赵霖沉声道,“这是国公爷与吴国公的条件,殿下掌粮草,国公爷支持东宫掌江南兵事!”
    可是……
    大皇子道,“为什么是东宫?战事毕竟凶险,怎么能让东宫去涉险?”虽然大皇子挺盼着东宫出个意外,但东宫亲临战事,大皇了还是不能理解。
    赵霖道,“内阁呈上的大总督的侯选名单,陛下似有意闽王。闽王在闽地经营不值一提,但如果让闽王拿下江南大总督之位,他的权利就太大了。一旦闽王成势……殿下难道忘了当初闽王妃是如何将桃花从赵国公府挖回万梅宫的么?”江南系官员并不信任闽王,闽王妃的出身为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皇子忽然无言以对。
        
    ☆、第227章 苦心

  五皇子再一次见识到了朝廷的行事风格,五皇子倒不是认为他大哥不适合掌管粮草,毕竟他大哥在兵部呆了这些年,只要用心,管一管粮草也能管得来。
    但是,也不是说世间就他大哥适合这份儿工作了吧。
    但,听那些朝臣一说,什么“大皇子在兵部经验丰富”,什么“大皇子行事稳妥”,什么“帝之长子,才干出众”,反正一堆话夸得他大哥天人有人间无的,听得五皇子直冒酸水儿,他倒不是嫉妒,这样的话五皇子早听过,当年永定侯一败倾城,朝廷要他去闽地救火,那是把他夸成救世主的。
    只是,那会儿他是被这些臣子们推去填坑,一不留神就得把自己个儿掉坑里去。如今他大哥这个,可是一等一的肥差啊!
    五皇子心里酸酸的,觉着这些朝秦暮楚的东西都是没贞操的王八蛋。
    五皇子也不能说大皇子不合适,他只道,“粮草非同小事,大哥统筹,底下可得安排好妥当人手。”
    大皇子心道,老子在兵部十来年,还用你个小崽子多嘴。面儿上仍笑道,“五弟只管放心,哥哥也在兵部这些年了。”
    五皇子笑笑,不着痕迹的瞥了满面含笑的太子一眼,也就不说话了。
    五皇子知道他皇爹是个什么意思,他皇爹其实是很想锻炼一下他们,生怕他们变纨绔,以后撑不起藩地事务。
    他皇爹有意,太子都没出言反对,五皇子自然不会反着来,他刚说的那话,就够招大皇子烦的了。
    五皇子一肚子左思右想的回了家,回家就同谢莫如说,“太子竟没说一个‘不’字。”
    谢莫如道,“殿下坐观其变吧。”
    五皇子就算在宫里时没瞧出来,一路上也明白过来了,太子对大皇子掌粮草一事表示支持,约摸是赵国公府与吴国公府的交易了。五皇子感叹,“要是东宫亲掌江南,此事足以载入史册啊。”他母家没人,妻族也没有吴赵二国公府显赫,亲信们都在闽地,五皇子面对如此局势,也唯有一声感叹了。
    他已无能为力。
    谢莫如凝眉思量,并未再说什么。
    哪怕是东宫系要令东宫亲掌江南,这话也不能直白着说,什么叫东宫掌江南啊,虽说江山迟早是东宫的,现下还是陛下的。东宫掌江南,这话说出来不大好听,东宫系的政治智慧在此处完美的展现出来,改头换面来了个,东宫代陛下巡幸江南。
    饶是野心勃勃如谢莫如,此际也得为东宫系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叫一声好。
    至于大总督之位,东宫当然不能去做什么总督了,哪怕是总督前头加个大字,也不行,有损东宫颜面。事实上,东宫系争的从来也不是什么大总督之位,他们要的是给大总督之上加一位代天巡幸的皇太子。如此,江南事,胜了,自然是太子主持有功。败了,是你大总督无能。
    至于谁人任大总督一职,东宫的眼光倒与五皇子一致,东宫举荐的人,亦是,南安侯!
    东宫系强悍的手段与实力尽展无疑,五皇子的小心肝儿都跟着颤了颤,想着幸亏自己是坐观其变,没多嘴,没伸手。
    五皇子都在东宫面前偃旗息鼓了,三皇子四皇子更从来都不是硬碰硬的人,何况,就是想碰也不一定碰得过,说不得是鸡蛋碰石头,把自己碰个粉身碎骨,倒叫东宫记恨,以后没好果子吃。至于大皇子,东宫将粮草的差使相让,大皇子现下也说不出别个话来。
    一看东宫这配置,五皇子觉着自己跟媳妇也甭想别的了,洗洗早点儿睡吧。
    五皇子中肯道,“东宫睿智啊。”当初户部那一起子乌七八糟的事儿,五皇子觉着太子有些糊涂,后来还为此记了仇,在闽地建海港一事上屡番为难他,五皇子觉着,太子小心眼儿来着。可如今看来,人家大事明白着呢。
    这样的配置,想败都难哪。
    谢莫如笑笑,“当初咱们就藩闽地,殿下想过有朝一日能大胜靖江王么?”
    “那倒没有。”彼时初初就藩,立足未稳,五皇子怕被人架空,急着收买人心,抓军政大权,只求靖江王别到闽地寻晦气就念佛了,哪里敢想有朝一日能大败靖江王呢?
    “立在此时此地,我们也只能看着晚上的星空预测下明天是阴是晴,但其实明天什么样,得到了明天才知道。今天想的,永远是猜测。”谢莫如道,“殿下回来这些日子,还没去见过北岭先生吧。虽前头谴小唐去了,小唐的性子,比明天的天气还难预料,我前儿还听他说北岭先生学问不咋地呢。”
    五皇子一听这话,不由道,“他这是要把牛吹上天哪。北岭先生学问都不好,谁学问好啊?”
    谢莫如笑,“那小子是给江北岭忽悠了,他倒是脸大,带了些礼物过去,自称是江北岭的徒孙,江北岭考较他一二,硬是没敢做小唐的师祖,把他忽悠到沈翰林开的进士堂去了。”
    “还有这事,我竟不知。”五皇子听这事儿也不由乐了,笑道,“那个进士堂是什么地方啊。”
    “我也没去了,听说是翰林院沈翰林开的学堂,给举人们讲课,指点文章,怎样考进士的地方。小唐说这位沈翰林是很有学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