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望族权后-第3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顿时兵荒马乱,“偷袭”之警四响,安东军营冲出一队,往这方向袭来,意图偷袭的先锋军见失先机,并不恋战,飞速撤离,张崇这才现身,高举双手,疾呼暗语,表示他是自己人。
他当然没有被立即相信,遭到了五花大绑的待遇,被友军押着去见将官。
谁也没有留意见,高地之上,另一株枝叶繁密的大树梢杈上,白鱼有若鹰隼的眼,仍牢牢紧盯张崇,他也在笑,并不为失去追踪目标而懊恼,因为他明白,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要做的便是及时报告张崇行踪,让其与先锋军这支突袭部队巧遇,顺顺利利让张崇找到安东军,把那件“机密”报知刘洪元,张崇一入敌营,白鱼当然不可能再跟踪盯梢,因为即便张崇会被送去刘洪元主营,白鱼也不可能穿越这片敌营,但他已经不需要继续盯梢了。
晋王烨,并非不知刘洪元主帐所在,相信在那四围,殿下已经悄悄布下耳目。
只要刘洪元一有动向,殿下应知大功告成!
——
刘洪元因突击连连受挫,自己还被“秦八郎”剑伤手腕,眼见先锋军回援,料定常山隘伏军已然被歼灭,又眼看军心疲乱,无奈之余,下令撤军休整,但他当然明白已然是无路可退,仍然不灭重振士气后集众猛攻的念头,然而外围营帐屡受广阳部袭扰,让刘洪元一直疲于奔命,直到终于醒悟,发觉广阳部回回都是见好就收,不过装作穷追猛打之势,刘洪元这才疑心敌方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然而他正在重新计划时,忽然听闻军中有两个士兵病重不治,一时间大是疑惑。
因为风餐露宿,士兵虽难免身患疾病,但仅仅因为疾病而死者却甚罕见,损亡多因伤重,可这两个士兵,都没有负伤,莫名其妙却高热而死,不仅如此,在此二士兵之后,竟然还有十多名士兵都接连高热,一病不起。
军中虽有军医,却皆擅长外伤治创,一时之间难有定论,有人说是因伤寒,有人说症状似感染疠疫,刘洪元当即下令将病者隔离,又令医者不可妄言,自己心中却七上八下。
这日突然有外翼营卫送来一员自称内应者,刘洪元当即接见,核准口令无误,听闻广阳城中竟然暴发疠疫,一度连秦明都重病不起,他先是连连跌足——大好时机,多好时机?可竟被生生错过!
然而再听晋王妃竟然察明疠疫是因人为,刘洪元方才大惊失色。
他是领军之将,当然听说过突厥人利用疫毒取胜的战计,甚至早在汉之一朝,匈奴人便利用病死牛马投放水源散播疠疫的开端,然则无论突厥,抑或匈奴,皆为游牧民族,他们的百姓部卒可以任意迁徙,水源有污,对自己害处极小,不比得华夏一族,以农耕为重,百姓可不能任意迁徙,若利用疫毒,可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所以刘洪元根本就没想过周室会利用疫毒于战争,因为水源一旦有污,难保治下之民损亡无数,就算获胜,大周的天子,韦太后,做出这一决断的晋王妃,甚至武威侯、秦八郎,都必定会背负骂名,为千夫所指,载于史书,受千秋万代斥责,刘洪元也是华夏子民,他深悉在儒家正统影响之下,权位之上的那些人,多么注重名声德行,他难以置信晋王妃会不计后果,用此谬策。
可是这一计策倘若起源于东灜敌间,晋王妃便有了借口推脱,平民百姓哪里明白河渠起源支脉,晋王妃只要借口广阳疫情波及幽燕,说不定就能脱身事外,让突厥人与东灜人成为众矢之的!
最毒莫过妇人心!
虽说刘洪元处置及时,安东军中疫疠一时并未扩散,然而得知真相之后,他如何不疑水源有污?安东军是进击一方,粮草固然有备,总不可能自备水饮,但人和马都不可能不饮水,想到晋王妃已然在水源投放疫毒,刘洪元还如何能够安心?
雪上加霜的是,那高热的十余人又再不治身亡!
而这些因病身亡者,竟然皆为主帐军士!
不许再饮用河渠之水!
——此令一下,军中一片恐慌,因为除了河渠之水,再无水源。
正在这时,广阳部兵分几路向三处翼营发起突袭,显然已经探知主帐所在,这让投毒的可能性进一步被证实,不过这回,广阳部依然见好就收。
刘洪元再也没有犹豫,他不能在此耽搁了,因为一旦疠疫爆发,军士病亡,等着他的只有一败涂地,他只能放弃苇泽关,撤回保定,与武威侯部决一死战!
可是疠疫爆发一事已经泄露,因为病死、隔离、禁止饮水等蛛丝马迹,尽为指向,更不说主将竟然舍苇泽关,选择那条有如绝境的退路。
安东军军心大乱,又正在这时,一直见好就收的贺烨终于彻底拔出了长剑,直指安东军主力,数万人马,排山倒海一般袭来,不及撤退的翼营,溃逃者有之,投降者有之,甚至万念俱灰之余引剑吻颈,刘洪元无比仓惶的向保定逃蹿,这次他仍然忍不住回首——
他曾经距离苇泽关几乎一步之遥!
然而这一次回首,他看不到苇泽关的哨所城墙,看不到“秦八郎”那双冷厉的眼,风雪之中,他看到的只有一片苍茫。
败了,败了!前方虽还有路,也只是一条苟延残喘的末路而已。
安东将士,我伟大仁德之安东王,臣,惭愧无地。
第1015章 王妃差点逼死人
已经预感到败局的刘洪元,在曾经被他寄予重望的常山隘,果然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后有追兵,前有伏击,已经溃散的军心再也无法凝聚,被逼绝路的这员安东大将,最终选择效仿楚霸王拔剑自刎,正可谓——虽远垓下,不过乌江,相似羞情惭父老,类同悲憾知项王。
安东这支号称征西大军,主将已损,亡者过半,颓沮而降者三万有余,另有残兵剩勇仓惶逃窜,虽说保定战事未止,但广阳城中,甚至连许多平民都已在庆幸险难终于过去,胜利已在眼前。
将军府里,当然更是一片如释重负与喜气洋洋,唯有杨怀犀心情郁挫,当日他判断广阳部将利用疫毒挫毁刘洪元之计,晋王妃俨然默认,事到如今,更加显明当日判断准确,但杨怀犀一点不觉欢呼雀跃,这日他再度请谒王妃,肃身一礼拜下,就强调开来已经盘算多日的善后之建:“安东主将既已战亡,十万大军分崩逃溃,王妃还当立即向幽燕境内派遣医者,分发防疠之药,以防疫情扩散造成百姓死伤无数。”
十一娘此时原本也欲向杨怀犀解释分明,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佯作不耐地说出“知道了”三字,再问“先生可还有旁事”,俨然是下逐客令的模样。
杨怀犀心中忧急,另他虽说意识到晋王系更有胜算决意改投明主,此时却也并不详知晋王妃究竟是何性情,且把心一横,不顾王妃耐烦与否,自顾强调:“在下虽知与安东军这一战至关要紧,为奠定胜局,殿下与王妃不得不采用非常手段,虽在下仍然反对只顾胜负妄顾百姓死生之行,然不能阻止,唯有尽力挽回,水源被投疫毒,波及境域难以预料,不仅安东军染疫,幽燕百姓或许亦会受此祸难,王妃怎能只庆战事之胜,而不顾万千百姓死活?晋朔臣民,皆赞王妃仁德恤下,然幽燕百姓同为大周子民,殿下与王妃所图,并非称霸晋朔而已,当视天下皆如晋朔,否则与韦太后、蜀王何异?”
“如今广阳城内外,皆庆安东大败,苇泽关危难已解,谁知一关之隔,两源之别,这场胜利之后,幽燕百姓已有多少因染疠疫死于病痛?又有多少痛失亲人之余仍惶疫情汹汹?王妃不惧臣民质问,大约已经想好对策,横竖可将罪责加于东灜敌间承担,可王妃如此便真能心安?在下相信冥冥之中自有神明,清明幽燕这多冤魂是死于谁手!”
杨怀犀如此悲愤,实乃眼见晋王妃重重蹙着眉头,显然不满他一再揭破光明表象底下的阴恶与冷酷,根本不愿在这时便扼制疫情在幽燕扩散,他越发绝望,摇头冷笑道:“王妃装作无知无察,看来的确谨慎狡智,因为若此时便下令救助防疫,岂不泄露广阳部乃利用投放疫毒方使安东军大败?所谓物伤其类,真相揭穿,便连晋朔百姓也会斥责王妃不择手段,只有是,等到幽燕爆发疫疠,死伤无数之后,王妃才好‘惊觉’,大悟原来广阳疠疫已扩散至幽燕,并导致安东军在劫难逃,如此一来,天下臣民才会确信,东灜人散播疫毒,原是为突厥人指使,意图导致大周时局更乱,哪曾料王妃平息及时,非但稳守苇泽关不失,甚至察明广阳之疫是为人祸,戳穿突厥、东灜毒计,又因天佑大周,广阳疫情虽说平息,却波及安东军,导致大获全胜,王妃坐收功利美名,当然不用顾惜幽燕百姓死活。”
这番不无怨愤的话说得痛快,杨怀犀却是悲叹不止,回想这一生,也的确波折,本有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意想报效君国也能因此改变自身的命运,哪知尚未入仕,老师便被无端治罪流放,年轻气盛的他未免对肃宗之治大失所望,也曾生过隐遁之心,到底还是不服于空有学识而一事无成,那时听闻蜀王礼贤下士,结交之后,果知其有壮志,杨怀犀因看穿德宗之后,仁宗帝懦弱无能,韦太后又短见昏庸,误以为蜀王若得权位,才有希望开创一番新局。
然而诚心辅佐,渐渐知道了裴郑二族冤案背后,甚至也有蜀王出谋划策,他当时便极端心惊与懊恼,更至后来,贺洱继位,蜀王为垄权以助天子亲政,不惜暗助东灜志能便潜藏于周兴风作浪,这彻底让杨怀犀心灰意冷,这才决意另投明主。
谁知晋王系看似英明,实则也是两眼只有利欲,心中全无社稷,就算胜算更多,但得权位,必定也无力挽回华夏之厄,大周国运。
贺周的江山,看来是真走到穷途末路,甚至会重蹈晋末五胡乱华之祸,杨怀犀不为一姓一家悲叹,他悲叹的是华夏之治即将泯灭,泱泱大国彻底崩亡,千万百姓即将沦为异族奴役,早知如此,他还不如落草为寇,投身急公会,彻底背离这些所谓的皇族正统,说不定还有一线希望。
然而他此刻已然是自投虎口,再也没有另投明主的机会了。
已经是到了如此绝望的境地,杨怀犀亦不愿苟活,只见他整了整衣襟,拂了拂袍裾,也不行礼,也不告辞,洒洒落落起身,举步直出厅室,听着晋王妃总算说出“先生留步”四字,然而杨怀犀已然是心灰意冷,就这么背对着,不回头,只稍稍顿住步伐:“杨某虽无能,辜负师长悉心教导,此生一事无成,然还谨记老师当年教诲,不敢与利欲之辈同流合污,杨某自知今日之后,再无生机,这便回去坐等王妃赐死。”
说完举步,又摇了摇头,他已存必死之志,两眼看向这厅室之外,虽有几株红梅花开得正艳,亦觉视线里一片昏沉黯淡,悲哉这半百人生,饱经挫折,终于是这般不明不白的终结,妄废了天生资质,又得名师指点,不过也如刍狗而已。
僵呆呆的步伐再往前迈出,杨怀犀再度听见一声“先生留步”。
十一娘也已经从榻上站立起来,上前两步:“先生且听我这两句,再决定去留不迟……如今我再不瞒先生,青面少将秦八郎,实则便是晋王贺烨,此番利用疫毒大败安东军,确为殿下之计,不过殿下当然不会为了战事胜负,妄顾百姓生死,疫毒并未投放水源。”
杨怀犀步伐仍然向外,眼前却兀地清明起来,突觉几株梅红分外刺眼,以致于让眼中酸涩不已,他急急一转身,姿态不免显得几分狼狈,大别于一贯以来的洒落超然,但杨怀犀当然已经顾不得这许多了,转过身来,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瞪眼结舌:“王妃这话当真?何意?”
见女子唇角带笑,那不耐烦的神色当然一扫而光,此刻甚是恭谨伸手朝向坐榻,缓缓道:“还请先生落座细说。”
杨怀犀也顾不得礼数了,只微微颔首,重新跽坐下来,仍是迫切地盯着王妃,倘若耳朵能随心所欲,此刻必然是学那兔子直竖起来。
他先是震惊于晋王贺烨怎么突然与让敌军闻风丧胆的秦八郎“合而为一”,当然更关心的是还是晋王竟然没有在水源之中投放疫毒。
“殿下得知疫毒一事始末,虽立即想到加以利用重创敌军,然而当然也考虑到投放水源会使疠疫蔓延无法控制,牵连无辜百姓,从一开始,便摒弃了投毒水中,殿下亲自率军偷袭,预断出刘洪元主营大致所在,经过勘探,知其下令军中斥侯日日出营察探,以防主营被袭,故设计投放染疫之野禽,伤其足,让敌方两员斥候轻易捕获。”
十一娘没有解释贺烨怎么成了秦八郎,只说目前这一桩计策。
“武威侯已经收复幽州,保定虽仍为敌所占,但刘洪元为防我周军形成合围之势,下令保定领将闭城固守,如此一来,刘洪元后援粮路已断,故而殿下料定其必然会严控军士口粮,试想日常艰苦,饮食不足,此二斥候当拾获野禽,怎能不饱口腹之欲?然那野禽已被殿下喂食腐毒,虽是活物,人一当食用,十之八/九会染疠疫。”
杨怀犀已然是恍然大悟,再无悲愤,竟击掌大赞起来。
第1016章 信与用
那两个斥候在勘察敌情时路拾“美味”,难抵诱惑烤食来吃,这吃独食的行为当然不可能广而告之拉仇恨,到后来虽染疠疫,有风寒症状,然而此乃寒冬季节,军士们风餐露宿,患病也属正常,不足以引起医官格外重视,直到此二人病重而亡,与之接触者再染“风寒”,医官或许才会怀疑是否疠疫。
到此时,贺烨放出张崇,由他去通风报讯,斥候已然病死,刘洪元自然也无处打问他们路拾野禽一事,立时便会怀疑是广阳部将计就计,把那疫毒投放水源。
这个计划制定之初,贺烨便有把握不让疠疫扩散,因为他心里清楚得很,苇泽关外,甚至连常山等州县,百姓们都已被先期撤离至山岭之中藏身,刘洪元确定军士感染疠疫,必定也会做出隔离防范的措施,水源其实并未受污染,疫情又怎会扩散?
就连那两只折了翅足的野禽,倘若没有被安东军斥候拾获,也会立即被射杀掩埋,确保不会将疠疫扩散开来。
说到底,刘洪元其实根本不用惊惶失措仓猝撤离,他只要把那十数名染疫者“处理”,疠疫就能断绝,然而因为张崇报讯,刘洪元坚信晋王妃已在水源中投毒,这才乱了阵脚。
其实这回计策,与其说贺烨是利用了疫毒,还不如说利用了人的心理——便连杨怀犀都无比确定晋王系求胜心切在水源投毒,更何况是刘洪元?
换而言之,倘若对方换作对晋王尚有了解的十一娘,这个计策当然也就不会生效了。
关键其实在于,晋王知敌,而敌不知晋王,当然,倘若没有久长确信疫毒存在,下令张崇通风报讯,刘洪元不知广阳城内爆发疫情,此计也不能有此成效。
十一娘起初任由杨怀犀误解,不加分辩,是因她对杨怀犀还无法全然信任,认为没有必要辩白,再者也是防范要秘走漏,然而今日杨怀犀听闻广阳部已然大胜,当军民无不庆幸之时,他却仍然心忧幽燕百姓,劝建不成,竟生绝裂之心,如此机智谨慎之人,全然不顾此时己为鱼肉人为刀俎,竟是为了与他全无干系的幽燕百姓,当面斥鄙晋王妃,这样的风骨,才真真正正赢得了十一娘的敬重,不疑杨怀犀乃贪婪无信之徒。
也是直到此时,杨怀犀方才真真正正受到了十一娘几分发自真诚的礼遇,但他在恍悟晋王妙计,感慨这回总算投得明主之余,还不忘指谪晋王妃对他的试探:“所谓用人不疑,王妃此回试探之行,有失胸怀,需知世上君子鲜寡,多数才能之士,难免会存私欲,又有多少人心经得住试探呢?故,殿下与王妃倘若志存高远,还当慎行试探,以防事与愿违,反而激发人心之恶。”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虽是老生常谈了,但关于试探激发人心之恶的言论,十一娘还是首回听闻,因她素觉人心叵测,虚矫者大行其道,奉行要成大业,警而慎之方为准则,就拿她自己来说,起初甚至还曾怀疑过陆离为苟且偷安加害八娘,虽未经试探,然则也是经过了不短时间的考量与观察,终于打消了疑虑。
也难怪十一娘多疑,当时她经过族灭人亡之祸,连自己也是死后再生,她曾经相信过贺衍不会妄加治罪她的族人亲朋,结果就是贺衍一纸圣令,判决裴郑二族罪有应得,紧跟着八娘死于生产,她自己也被毒杀,睁眼闭眼间,虽是三年过去,可十一娘刚得新生时,怨恨与悲痛一如闭眼之前,她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平和心境,对世上一切都怀抱着疑恨。
故而十一娘也无法立时参透杨怀犀这话,辩道:“先生先助蜀王,后背主来投,虽有择木而栖之说,使怀疑虑却亦难免,不过经此一回试探,确知先生虽口中不申,要么骨存仁义,要么深不可识。”
言下之意,倘若杨怀犀早知十一娘今日意图试探,故意表现得义愤填膺,心机深沉到此等地步,那就十分可怕了。
杨怀犀失笑,却知晋王妃这话已然是不见外了,颔首道:“我先有背信之行,故不敢怪责王妃多疑,再者王妃虽行试探,也还在分寸之间,倒还没有先掘欲望之井,试人是否入瓮,确不能与英宗朝时关大夫相提并论。”
这话方才引起了十一娘的反思。
原来英宗朝时有个官员,姓关名辽,一度也曾位高权重,世人敬称为关大夫,关辽任一州刺史时,便设计辨析属官人品,他手下有个参军,寒门出身,进士及第,以忠直闻名,关辽疑那参军浪得虚名,伪造家书,哄骗参军,道称家中走火,老母被烧至重伤,急需钱银救急,参军之弟无奈之下,只好请托参军想法帮衬家中,关大夫同时又故意让这参军掌管大量库银,察其是否贪挪官钱,然这参军虽说忧急,分毫不贪,不过是向同僚、豪族等借贷,关辽大喜过望,方才叙明原由,赞此参军果然忠直。
哪知参军大怒,斥怨上官如此试探之行,关辽亦生不满,诸多刁难,参军上书弹劾,奈何英宗偏庇关辽,官司虽打到了御前,参军却没能讨回公道,于是怒而辞官,反倒沦为笑柄。
可诸多士人,为参军遭遇皆感寒心,不少真正的忠直之士,就比绝望于仕途,关大夫完全不觉过错,试探人心上了兴头,常施此等行为,他的下属们也都不傻,往往避开陷井,却不乏阿谀奉承之辞,大赞关刺史英明,关辽后来任了吏部尚书,深得英宗信重,这套试探之法推广全国,然而擢选出来的官员,多为阿谀奉承之辈,使得弊政更加恶化。
十一娘明白了杨怀犀的建言,善察明断虽说重要,但分寸之间却不能偏失,而相比善察,其实善用更加关键。
她便收敛了狡辩戏谑的心思,极为郑重报之礼揖:“先生提醒,吾必谨记于心。”
见晋王妃如此,杨怀犀心中的阴霾才算彻底消散,他已经好些日子都不能安睡及饱餐,至此日起,却是完全放宽了心怀,暗下也不由感慨:虽是只听晋王妃一面之辞,但相信王妃不至于用此话哄骗,晋王烨虽说年轻,勇武智计看来却远超蜀王之流,单论此回收复幽燕重创安东,虽说有些行险,诸多筹谋更有连连果断,确是让人惊叹。
贺周社稷、华夏大统,或许仍有希望。
成败得失虽说不能只看眼前,然而只要还有希望,只要与抱负没有背离,杨怀犀已经心满意足了,他活到这把年纪,其实对于功名富贵已经看淡,甚至连生死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可国难在即,做为大周子民,又还自负智计,总归不愿袖手旁观,终觉尽力方能安心,这日他放下忧心,特意找小拥蹙韦纹要来一瓮清酒,先在檐下设好席榻,供上一炉香,两碟糕点,举盏先敬亡师,喃喃自语:“愚生承蒙教诲,然不仅数十载碌碌,竟至投效不善,实愧有负寄望,有幸则是悔悟未迟,残生尚有机遇将先师所授,利于民生社稷,但望辅之有益,方为不负恩师苦心,而今学生年已半百,鬓白而面憔,唯幸智尚不昏,许有尽力之处,或得建树,日后魂入幽冥,得见恩师,方不至于掩面羞遁,得拜于膝下之幸尔。”
又当这日之后,十一娘确也不再困拘杨怀犀禁步于宅,特意遣江怀来示:“先生若欲外出,需用舆马,大可交待一声,让下人准备驭驾。”
杨怀犀当然听出这是王妃委婉授意,困禁之令实际已解,不过他也懂得分寸,即便是欲外出,并不会随意,次次都先知报江怀,对于王妃安排身边侍候起居的奴从,外出时必会带在身边寸步不离,见了何人,道说何话,从不避身边耳目,言行磊落,十一娘知道杨怀犀此举是为避嫌,一笑而过,听之任之,她身边虽有不少助手,然可称谋士之用除陆离、贺湛之外并无更多,陆离体弱,十一娘并不愿让他过多耗神,眼下贺湛又远在长安,事急时当然商议不便,多了一个杨怀犀出谋划策衡断利弊,的确分担不少,十一娘也是大觉庆幸。
第1017章 至兴卿来迎
又说贺烨将刘洪元率领那十万大军追击至常山隘,在王横始配合下以少克多,大获全胜,下令柳彦等领军继续追击安东军溃逃余部,他却并没有贪功,自领两万部回苇泽关,由得虽经连番大战却仍觉未消战兴的王横始继续北进,与武威侯部形成夹击之势攻夺保定。
贺琰、白鱼二人本非广阳部将士,如今苇泽关危难已解,他们亦当功成身退,贺琰受贺烨之令,特意赶回广阳城,转告晋王殿下欲与王妃一见。
十一娘虽有治政之责,却并无权限干涉军务,上回前往军中实乃作为守将的秦明病危,属事急从权,眼下非但秦明已能视事,安东军业已战败,十一娘当然没有了干涉军务的权力,并无必要前往关城军营,可贺烨想要与自己的王妃面见叙话,凭他这时“秦八郎”的身份,当然不便前往闲杂甚多的将军府,唯有让十一娘再往关城了。
艾绿因着企图上阵杀敌未遂,对一再拒绝她请命的晋王殿下格外不满,当着贺琰的面,就迫不及待落井下石:“殿下回关这多时日,如今总算想起王妃来?可平白无故,王妃哪有借口再往关城?殿下身手不凡,将军府围墙虽高,想必也难不住他,既要见王妃,翻墙岂不更便利?”
说完就推贺琰:“统领师父这些时日辛苦了,我陪师父痛饮一顿,岂不痛快?”
阿禄到底还没忘记晋王这个主人,连忙拉住艾绿:“小艾莫淘气,知道你心中不服,遗憾错失这回杀敌建功,不过你身手虽好,脑子却过于简单,万一泄露行踪,岂不是会影响偷袭之计,殿下为大局考虑,才不许你参与其中。”又转过身笑劝王妃:“将军府虽说拦不住殿下,莫说府内,城里这多闲杂,入夜后还会关闭城门,哪里方便殿下潜入,殿下急着要见王妃,说不定有要事商量,王妃前往关城才更便利。”
艾绿仍不服气:“禄姐姐可能替王妃想到借口?王妃这些时日已经足够劳神废心,难道只为一次见面,又要殚精竭虑不成?”
阿禄习惯了出力不出脑,这会子哪里立时想得到办法,只好眼巴巴地看向碧奴求助。
至于十一娘,此刻压根没有空闲理论这事,听完贺琰的禀报后只微微颔首,便又蹙眉思量应该怎么写成密奏,应否借着东灜志能便投毒事件,弹劾蜀王居心叵测。
碧奴原本把艾绿与阿禄间的“争斗”看得有趣,不想阿禄向她求助,只好笑着道:“丫头你这时直管促狭,仔细殿下事后追究,可有你苦头吃。”瞅着艾绿吐了吐舌头,不再作怪,碧奴并没有说出对策,只当十一娘把那封密奏写完,她才上前说道:“虽说安东军大败,苇泽关危难已解,军务之事无需王妃再烦心,不过广阳部大获全胜,‘秦八郎’这首要功臣领军回关,王妃率广阳城属官亲往迎接也是情理之中。”
十一娘笑道:“阿碧如今也能堪当谋士了。”
碧奴垂下眼睛:“婢子可不敢当,琐碎小事而已,王妃思绪稍转便能想到。”
“这回,的确也该迎一迎殿下。”十一娘颔首,招招手示意艾绿过来,却赏了她一个磕指在脑门上:“殿下便是允你胡闹,我也不会让你去上战场,两军对战,可不仅靠匹夫之勇,你虽有长进,却失对敌经验,不可冒进杀伐。”
艾绿摸着脑门,委屈道:“错过这回,我何时才有机遇对敌。”
“你莫不以为强敌只有安东部?相比战场,今后说不定危难更重,比如东灜志能便,有许多还隐藏暗处,说不定将来,晋阳城中还有更多佃作潜入,你能纠察出几个来,指不定便会挽回千万百姓陷于浩劫,功劳岂不胜过上阵杀敌。”
十一娘原是随口一说,聊为安慰,不想艾绿却铭记心头,在接下来甚长一段时日,果然发展了如曲丰儿、张三娘、李四姑等一些拥蹙,致力于纠察佃作。
及次日,晋王妃果然集合广阳城中如胡莱等官员,包括这回主动请命随来平息疫情的晋阳世家子弟,甚至还发动了部分军属及军役,浩浩荡荡一群人,至东门出迎“秦八郎”率部回关,夜间有降一场中雪,朝时方霁,上门楼远望,虽阴云消淡,天色似有熹微之势,然大风飞扬,卷动积雪如雾,又仿如这雪势仍急,山峦与城关之间一片苍茫。
有号角声有远及近,目光所及之处却仍不见队列人马,到一阵急促的鼓点停歇,苍苍飞蔼里,方见黑压压的战袍及那丹朱色的旌旗,渐渐醒目。
虽贵为亲王妃,十一娘当然还没有犒军之权,她并没有主率官员出东门迎军,而是与孟九嫂等女眷于城楼上迎候,她听见随着将士渐近东门,欢呼雷动震耳欲聋,她微微咪着眼,然而无法看清领先一骑黑甲朱披那员主将究竟是否面罩青铜,她的心情也不急切,这一刻却充斥着兴奋与宁静两种差异悬殊的感绪,奇异又愉快,所以她唇角带笑,多日以来如压重担的肩头,此时此刻才真真正正地轻松了,如果此时有一面铜镜,十一娘便能发现她的笑容已经许久没有如此轻快。
这一场战争如此艰险,好在结果终于还是契合愿景。
贺烨人在马上,身于队首,却是远远便锁定了门楼上的朱衣女子,他不用把眉目观看分明,只凭隐约的姿态,便确定就是他虽在战场,偶尔仍会魂牵梦萦的那个人,面具下露出的唇锋依然冷厉,没有笑意,可贺烨知道自己的心情,这一刻是满足的,是雀跃的,对于功成事遂,荣耀归来,他期翼的正是他的王妃能够亲眼目睹。
虽然他们两个,无法在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接近彼此,只有隔着风霜雪雾的默默注视,这样的注视甚至还不能太过长久,但他知道她在那里,已经足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