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妃重生上位史-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去的路上,那个声音还在朱常溆的脑子里不断回响着。听得多了,不知为何竟觉得双眼有些酸涩。朱常溆拿袖子遮住有些怕光的眼睛,后背颓丧地靠在肩舆的椅背上。

    涌出的眼泪浸湿了袖口。

    “信王,这位便是你以后的信王妃了。”

    “奴家给信王见礼。”

    “奴家早就让陛下听了奴家的劝,陛下不听,现下……再无挽回之地了。”

    繁杂的声音一句接着一句向朱常溆涌来。在煤山自缢时的难以呼吸的感觉再一次袭上心头。

    朱常溆摸着自己的脖子,那里没有白绫掐着。他轻轻动了动嘴角,露出一个奇异的笑来。总算他也是同皇后有了一样的体会。知道了那种无望。

    回到慈庆宫,朱常溆摒退了殿中的人,浑浑噩噩地走到自己的床边,往上头一倒。

    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浅笑着的女子,要说活泼,谈不上,有些拘谨,却也称得上大方。那女子朝自己恭敬地行了一礼,是宫礼,显见受过调|教了,但还是有些小错。再一转眼睛,边上出现一个头发蓬乱,哭得梨花带雨的妇人来。娇俏的女子与憔悴的妇人重叠在了一起,朝着朱常溆扑了过来。

    朱常溆赶紧将眼睛睁开,胸口剧烈地起伏。

    是一个梦,一个真实无比的梦。

 第110章

    

    朱常溆在床上躺了许久才起来。单保一直在殿外候着;见朱常溆从里殿走出来;赶紧迎上去。“小爷可是醒了。”

    朱常溆“嗯”了一声,“怎么,有事?”

    单保道:“无锡顾家有消息传来了。”说罢,低眉顺眼地低了头,一派恭顺的模样。

    “唔。”朱常溆道,“顾家都充军了吧?”

    单保回道:“是。”

    总算是有一件好事了。朱常溆觉得方才堵在心口的那一股怨气都消散了。他没忘了前世最终是谁推了自己一把,东林党,东林书院;便是他们自己不跳出来,他也不会就此罢手。

    如今没了顾宪成,本就还未成气候的东林书院想来再不会有什么大阵仗了。日后便是个个入朝为官;也翻不了什么大浪。

    这样就好,太好了。

    朱常溆站在阶上;望着乌云散去后的太阳;叫阳光刺痛了眼睛也不避开。看着太阳发了会儿怔;他闭上眼,眼泪未能涌出眼眶;却湿润了干涩的眼睛。

    如此一来;自己也算是对得起皇后了。

    无锡当地的书香世家因朝中为官的子弟牵连,一朝籍没。这个消息不用多传,无锡并不大,当地人是看着顾家被锦衣卫带走的。事情发生地太突然,整个无锡都还没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顾家就已经人去楼空了。

    作为顾宪成的好友,高攀龙没出面相送。顾允成在京中做了什么事,他比普通百姓要了解的更多,根本不敢出面,生怕扯到了自己身上。他倒是不怕去陪好友,只是家中老小全靠着他一人为生,若是他没了,老母幼子就得流落街头饿肚子。

    待风平浪静后,高攀龙再次回到东林书院,却发现平日人声鼎沸的书院中,此时门可罗雀,就连学堂中的读书声都寥寥无几。

    不过一夜,东林书院就显出了破败之象。这个昔年靠好友四处奔走募捐银钱而重建的书院,即将重新回归以前的废墟。

    高攀龙捏紧了拳头,背在身后,脚步沉重地走入书院。在学堂外驻足看了一会儿,他梗着喉咙往自己的屋子走去。屋中的案桌上已经摆了好几封书信,高攀龙就是不看都能知道上头写了什么,无非是先生们的辞呈罢了。

    无论用的是什么理由,剖开了看,就是这么回事。

    强忍着心里的愤怒与恶心,高攀龙压抑着想要将所有的辞呈都付之一炬的心情,坐在桌前盯着那些辞呈发愣。

    没前往送好友离开,他已是心中过意不去。若是东林书院最终破败在了自己手中,他又要以何等面目去见好友。

    门外匆匆脚步停下,外面的人似乎是想了许久,最终还是敲开了门,“高先生在吗?”

    高攀龙动了下嘴唇,胡子抖了抖,嘶哑地道:“进来吧。”

    进来的人高攀龙很是熟悉,是他亲自从浙江会稽请来的先生,专门教授宋史的。

    不等那人说话,高攀龙就伸出手,手心朝上,“拿来吧。”

    先生一愣,之后才反应过来高攀龙这是在向自己讨要辞呈。他老脸微红,抖着手将辞呈从袖中抽出来放在高攀龙的手上。

    “出去吧。”高攀龙现下心情恶劣,半分好话也不想说。

    这先生原以为高攀龙还会说些挽留自己的话,或者说些寒暄话,诸如他日有缘再见,若是得了闲,还望自己再来东林书院授学。可高攀龙的模样显见是不想搭理自己,完全和过去彬彬有礼的模样截然相反,他气得一甩袖子转身离开,将门带上的时候,门被摔得砰砰作响。

    高攀龙也怠懒去理他,只顾着一封封地将辞呈拆看看了,将要离开的人员名字一一记录下来后,他拿着名单去找账房先生。虽然人要走了,可束脩还是要给足了的。

    东林书院不差钱。但往后差不差,可就不知道了。

    高攀龙走到账房,发现里面空无一人。他屋前屋后转了一圈,还是没发现有人在。

    奇了怪了,难道账房先生也跑了?

    高攀龙心头警铃大作,暗叫不好,拔腿就冲向账房里头,将所有的抽屉柜子都打开。

    里面空空如也,一个子也不剩。

    高攀龙跌坐在地上,若是发不出束脩,往后东林书院想再起来却是不能够了。无钱如何办事?东林书院能有那么多的学子愿意过来,可不就是因为此处不仅有大儒授学,更有免费的食宿吗?

    密密的汗水自他的颊上滴落。屋外走进一个梳着双髻的小童,他见高攀龙坐在地上不由大惊,“先生!先生快起来!”他上前将人扶起来,关切地问道,“先生可是病了?”

    高攀龙愣愣地摇头。现下的情况,比自己病了还糟糕。

    小童急得团团转,“我扶了先生去屋里歇着。”

    高攀龙煞白着一张脸,摇摇头,忽地好似记起了什么,反手紧紧抓住那小童的手,“先生呢?账房先生上哪儿去了?!”

    小童奇道:“不是先生前日让账房回乡去奔丧的吗?先生忘了?”

    高攀龙的喉头滚动了一下,“是、是的,是我让他回的乡。”他的脑中一片模糊,根本记不得自己究竟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柜子、柜子,账房里的柜子怎会是空的?”

    “哦——原来先生说这个。”小童一边将高攀龙小心搀去屋子,一边道,“账房先生怕有人偷盗,将大钱都存去了钱庄上,小钱都在临走前放在先生的房中了。就在多宝格第三个抽屉里,等会儿我取来给先生看。”

    高攀龙点点头,回到屋中后就看着小童前后忙活着。

    “喏,先生,钱都在这里。”小童笑眯眯地将手里上了锁的箱子往高攀龙面前一送。

    高攀龙点点头,抖着手将那箱子一把抢了过来,不顾小童的奇怪面色把箱子拢在怀里。“我尽知了,你去吧。”

    小童歪着头,看了高攀龙许久,长长地“哦”了一声,离开了屋子。关上门前,他又小心地往里头去看,见高攀龙还是维持着原先的模样,不解地摇摇头,将门严严实实地关上。

    高攀龙听见门被关上的声音后,立刻扭过头去看。他的双眼睁得铜铃般大,死死地盯着好一会儿后,才重新收回了目光。他整个人都瘫在圈椅上,看起来好似全身的力气都叫人给抽走了。

    虚惊,不过虚惊一场。

    他这样在心里告诉着自己。

    但第二日,高攀龙就知道,这不是一场梦,也不是什么虚惊。费尽周折请来的先生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学生们也开始躁动不安,偶有几个心性坚定的还能勉强维持着昔日的用功模样,旁的都开始打起了随着先生一同离开的念头。

    当日请了那些先生来,顾宪成就砸下了重金,如今一朝回到最初,甚至比最初还更难堪的地步。

    再想请的旁人来,东林书院的名头已是不好用了。若要花重金相求,怕也有些艰难。高攀龙虽并未多管账册,但他心里还是有个大概的数。余下的钱怕是仅能维持学院的基本日常,想再多挪些钱出来请人,恐是不能够的了。

    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朱翊钧一样,高攀龙也遇上了缺钱的难事。朱翊钧好歹拉得下脸,周围也有一群人愿意为他想法子。高攀龙一个读书人,虽家中薄有小财,可骨子里文人的清高气质根深蒂固。

    哪有文人为五斗米折腰的!

    挨家挨户去求无锡本地的富户,这个脸高攀龙是断断拉不下来的。

    事情就僵在这儿了。不过比起银钱,高攀龙还得去求几个好友,让他们来书院暂代先生之职,同时也希望他们可以替自己想想法子,如何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

    顾家被籍没,有人暗地里笑,就有人在家中不忿,觉得这是直隶朝中党争碾压之故。顾允成非任何一党之人,熟知内情的都知道。推断来推断去,最后便觉得是那些不满顾允成同流合污之人下的手。可惜天子慧目被遮,并不知这些内情,累得顾家满门都从无锡没了。

    高攀龙正着急,就有人雪中送炭。一些当地的商贾亲带了银钱上门,他们有些人是因家中子弟在东林书院读书,权当做是来交束脩,有的则是惋惜顾家,觉得东林书院当是危难之时,想来解困的。

    无论抱着什么样的心思,高攀龙想要的钱是有了。重新振作的念头开始出现在他的心里。朝着那些曾被自己瞧不起的商贾重重行了一礼,高攀龙用袖子遮住脸上的泪。

    总算能继承下好友之志了。高攀龙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他日定要让这些东林学子在朝上与那些害得顾家残灭的国蠹抗争。有那些人在朝上,大明朝还会好吗?!

    顾家的事才罢休,京里就又掀起一阵新的风波来。

    事情的起因在于郑藩世子朱载堉的一封奏疏。奏疏上还是他的老一套,让爵。只这次多了一条。朱载堉愿意将自己的所有家产统统捐献出来,在京中办一处义学,供那些家境贫困的学子们读书。他自己也愿意在历学之事了了之后,留在义学馆做先生,将自己一身所学倾囊相授。

    按理,藩地的钱财在除爵后都是归了私帑的。朱翊钧想着那些钱,心里有几分舍不得——他正穷着呢。可皇叔的这封奏疏已是让大学士们看过了,再要开口说不行,必得有人对自己侧目。也显得自己太过贪财。

    朱翊钧还是要些脸的,心里再舍不得,还是劝说自己就此作罢。

    朱常溆现在被父亲日日带在身边,开始学习如何处理政事。虽然他早就和皇叔父说好了要怎么做,但直到在启祥宫见了奏疏,心里才安定了下来。他见朱翊钧一脸惋惜地望着奏疏,便知父亲的意思。

    想了想,朱常溆道:“都说皇叔父是异人,异人做奇事也是正常。父皇,儿臣觉得皇叔父的提议很好。”

    朱翊钧在心里叹了一声,点头道:“是很好。”他没留意身旁朱常溆的表情,“朕也打算就照着他的意思去做。”到底是利民的好事,拦不得,也不该拦。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朱翊钧同意朱载堉除爵并将郑藩除藩的旨意很快就经由阁臣之手颁布于天下。朝野内外对朱载堉的赞誉又多了几分,其名望也一升再升。

    不过最为高兴的得算是河南当地的官府,河南多藩王,藩地越多,官府能征收的田赋也就越少。如今郑藩一除,多出来的田地天子并未另拨给旁的藩王,这就意味着往后这些良田通归了官府。

    来年的田赋能多一成了。自己的考绩也能得个优。想起这事儿,河南大大小小的官员就连睡了都是笑醒的。

    可随之而来的消息就显得不是那么美妙了。

    朱常溆在被册封为皇太子之后,第一次上疏,朝中上下都关注着这封奏疏会写什么。等揭开谜底后,谁都没说话。

    就像先前朱常溆和郑梦境商量好的那样,这封奏疏是关于开放宗亲自愿除籍为民的。明面上的话,朱常溆都写进了奏疏中,一些不能摆上台面讲的,朱常溆是直接同父亲说的。

    “此举看似荒谬,实则于天家和朝廷都是利事。”朱常溆极力说服着父亲,“年年都拨出这许多的岁禄,养肥了宗亲,却让国库一再空虚。而今连着几年收成不好,国库越发收不起钱了。父皇,总得往长远了去看。”

    朱翊钧很是犹豫,“话……是这么说。可你也知道,举凡愿意除籍的大都是什么情况。”虽然宗亲多少都有岁禄,可要遇上当地的官员强势些的,一句今岁收成不良,没有,那也是落得饿肚子的结果。

    “正因为知道,我们才更应该让这些人从玉牒除名。父皇,也这也是给他们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不是吗?”朱常溆道,“太|祖定下这规矩,无非是怕朱家后人过得不好。”

    朱元璋是穷苦出生,吃过苦头,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也受这种苦。也因为他饱受欺凌,所以对商贾有着极大的偏见。

    “可而今这规矩已是让许多的朱家人受累。因是宗亲只能被荣养着,旁的事都不能干。”在上疏前,朱常溆为了稳妥起见特地向朱载堉和徐光启求教,知道了不少过得不好的宗亲的日子,“有些人为了能吃上一口饭,甚至都隐姓埋名去当脚夫苦力了。”

    朱翊钧皱了眉头,举起手,“且等等,容朕想一想。”这是件大事,不能轻易定夺,无论同不同意,之后都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若是不同意朱常溆的上疏,会有人以为自己对儿子不信任,同时也会降低朱常溆的威信,对他日后执掌朝政有极大的影响,怕是难以坐稳地位。

    倘若同意……

    朱翊钧心中一叹,“你说吧,你后头打的什么主意。”这个儿子自小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断不会只这么一件就完事了的。

    朱常溆自知瞒不过朱翊钧,也没想着瞒,见他问了,便道:“皇叔父不是要建办义学馆吗?我寻思着让那些愿意参加科举的宗亲除籍后入京来读书。”

    朱翊钧失笑,“他们本就没了钱,哪里来的路费入京?”藩地不管远近,都离京城有些路,就是舍不得租马车,全用脚走,也得十天半个月才能到京城。这段日子里,他们吃什么,喝什么,在哪里住?

    “我已同母后商量过了,母后愿意出银子当路费。”虽然郑梦境让儿子别说,但朱常溆觉得这样的善事自当该让父亲知道,“全是母亲多年来的体己银子,并非下头的孝敬。”

    朱翊钧脸色一沉,“你怎得同你母后说这等事。你可知……”

    “我知,但父皇别忘了,那些人无论除籍与否,都是朱家人。母后身为一国之母,自当心存怜悯。这并非干涉朝政,而是因心善而想让那些人过得好。”朱常溆打断了他的话,“十年苦读一朝高中,谁不想自己过得好呢?况且母后这般做,也是为着父皇。”

    “为了朕?”朱翊钧拿指头指着自己,狐疑地望着儿子,“朕倒想听听你的歪理。”

    朱常溆轻笑,“非是歪理。乃是正道。宗亲入朝,不正是父皇的助力吗?”

    朱翊钧一叹,“朕何尝不知。只是你得知道,溆儿,朝中无人是傻子,谁看不出来你这奏疏背后存的是什么心思?你不仅得考虑长远的,还得考虑眼下的。朕不想应下,并非觉得此事不好。”

    话说一半,朱翊钧觉得再向儿子解释也没什么用,且让他自己多在身边呆两年,看看朝上的情形。到时候便是他不说,儿子自己也会明白过来。他将奏疏搁在一边,正是留中的那一堆,“日后再说吧。眼下且不是时候。”

    朱常溆在一旁急得眼睛都要红了,“父皇,怎得就不是时候了呢?趁着皇叔父除爵,这就是最好的时候!”

    朱翊钧突然福至心灵地明白过来,猛地转过脸来,面色有几分狰狞,“你同朱载堉商量好了?!”

 第111章

    

    太子不好做;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朱常溆两辈子加起来不知道看了多少书;对这点再清楚不过了。可心里明白透彻,也不如身处其中来的凶险。

    朱常溆从父亲的目光中看出了对自己的警惕和不满。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着,紧绷的神经一刻都不敢放松。昔年他未经太子之途,直接接过了兄长手里的权柄。彼时他不知道自己为帝是什么模样,而今却是通过父亲的那一眼知道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

    “父皇,此乃家事。”朱常溆竭力想让自己平静下来,“皇叔父是我长辈,我有不懂的地方;自然是向长辈请教。”

    朱翊钧眯起了眼睛,这话听着是没有错,可谁知不知道这是朱常溆自己想的;还是背后有人教的。若是儿子自己想的,念在头一回;他倒是愿意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可若是有人教的。

    朱翊钧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来;他倒要看看,是哪个人如此能耐。私自揣测上意;胡乱教导太子;在他的心目中这是大罪。

    就如同后宫不得干政一般。

    朱常溆觉得眼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太过紧张,他的脸上反倒没有出汗,两颊也没有烫手的迹象,里衣虽是已叫冷汗浸透了,可面上却还是能唬人。“父皇觉得我说的有错吗?若是有错处,还望父皇指出来,我尚年轻正是错多对少的时候,当是需要父皇费心教导。”

    “你没说错。”朱翊钧缓缓道。他将身子慢慢地往椅背上靠下去,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这个儿子,“你是如何问的?你皇叔父是怎么说的?”

    虽然父亲的语气很是温和,但朱常溆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我问的是为何皇叔父想要除爵,宗亲之中如皇叔父这般想要除爵的人是否还有。”

    朱翊钧点点头,朝他扬了扬下巴,“还有呢。”他看得出儿子的紧张来,但不知道这紧张是因为被他看穿了,还是自己的表现太过严肃,吓着了孩子。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朱翊钧就在心中笑了。旁的孩子也许会被吓到,这个儿子怕是不会的。

    他自小就同其他孩子不一样。

    “皇叔父说,宗亲中还有许多旁的人,他同我说了不少河南当地的一些宗亲的情状。我觉得其情可悯,太|祖本意为好,可现在看起来却是行不通了。”朱常溆微微仰起头,“父皇,既然当年文忠公破例给慈圣皇祖母加徽号,为何不能再破一次例?”

    儿子说的是没错。甚至可以说,大明朝的礼法从来都是想用的时候拿来用,不想用的时候就撇去一旁,无人会再提起。端看上位者想不想用了。

    朱翊钧的指头在桌子上来回敲击着,不断发出“笃笃笃”的清脆声音来。他脸上的神色变得有些高深莫测起来,这还是朱常溆头一回看到自己父亲露出这样的表情来。

    坐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真正的帝王,而不是那个在翊坤宫可以弯下腰来让自己骑在他脖子上的父亲。

    朱常溆艰难地咽着口水,双脚有些不受控制地往后退去。朱翊钧余光一瞄,发现儿子下一脚即将踩空台阶,赶忙眼疾手快地将人一把拉住。

    “小心!”朱翊钧将惊魂未定的儿子搂在怀里,想起方才的景象不禁后怕地责备起来,“慌得什么!”

    朱常溆紧紧抓住父亲的外袍,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他的脸色煞白,被惊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温暖的怀抱熟悉极了,这是那个会对自己百般宠爱,从不吝啬任何夸赞的父亲的怀抱。

    朱翊钧感受着儿子在怀中的颤抖,略一犹豫。自己是不是对他太过苛刻了?朱常溆自小就不是作为太子来培养的,许多规矩不明白也很正常——并没有人教他,不是吗?勤学好问不也正是自己常夸奖他的地方吗?如今倒好似成了他的错处了。

    这般一想,朱翊钧的手就开始一下一下地拍抚着儿子的背,将他的身子往上耸了耸,给儿子调整了一个舒服的位置。

    朱常溆被父亲宽厚手掌的拍打安抚了下来,情绪逐渐稳定。可还是有些怕,身子禁不住地微微发抖。

    朱翊钧将他的头放在自己肩上,用脑袋去蹭了蹭,“不怕了,都过去了。”许久,他才听到朱常溆低低应了一声,“嗯。”

    带着无尽委屈的声音让朱翊钧回忆起了去年的事。朱常汐毒发卧榻,闭着的眼睛再也没有睁开过。自己亲手送了长子去凤阳圈禁。还有他躲在角落里,望着朱常洵远去的马车。

    五个儿子,而今就留下了两个。一个尚且年幼,懵懵懂懂,还不知事。这一个,则是自己一直以来梦想着的太子人选。

    朱翊钧手下的动作不停,带着几分自责地想,是他对溆儿的要求太高了。溆儿尚未行冠礼,还不过是个孩子,现在初涉朝堂,许多事都难免不懂。自己作为他的父亲,如果都不能体谅他,教导他,还有谁可以帮他呢。

    朱翊钧时常觉得,自己在朝中并无什么对象是可以倾诉的,朝臣各有各的念头,并非一心向着自家。他又牢牢秉持着后宫不得干政这一条,强压着一些心里话也无法对郑梦境说。

    这种感觉日渐一日地强烈。

    他不仅有些悲哀起来,往后这样的日子,也即将是他的儿子要过的生活。难道这就是属于帝王的宿命不成?不断地猜忌着别人,即便对方是自己的亲生子也不例外。

    孤家寡人,孑然一身。身处茫茫无际的原野之上,举目四望,除了自己竟无一个人在身侧。

    朱常溆窝在父亲的怀中不敢动弹,只是会不由自主地哆嗦。他不知道怀抱着自己的父皇究竟在想些什么,只是眼下殿中这一言不发的沉寂实在太过让人心惊。

    朱翊钧的手还在不自觉地机械性地拍抚着自己的儿子,脑子里乱乱的,一会儿想到自己眼下的情状,一会儿又想着是不是真的有人背着自己教儿子一些不好的事。

    直到华灯初上,殿内的宫人们默不作声地将烛灯一一点了起来,朱翊钧才反应过来竟然已经这么晚了。他停下了手,将朱常溆从怀里放出来,双目紧盯着儿子的脸庞,“往后,再不可如此行事了。你有什么不懂的,只管来问朕就行了。”

    经此一遭,朱常溆哪里还敢再有旁的什么大动作,忙不迭地点头,示意自己知道错了,也不会再有下次了。

    “去吧。去同你母后请安,晚上陪她一起用个膳。如今你搬去了慈庆宫,她身边是越发冷清了。”朱翊钧叹了一声,视线对上儿子询问的目光。他知道儿子要问的是什么,犹豫了一会儿,摇摇头,“朕今日就不去了。”

    朱翊钧有些怯意,不想在这个时候去见郑梦境。他觉得自己一定会将今天发生的事向小梦吐露出来,到时候小梦会是什么反应?她那般疼爱着几个孩子,一定会责怪自己对溆儿的胡乱猜测。

    他已经失去了儿子对自己的信任,不想再让心尖尖上的那个人对自己侧目相待,离自己远去。他受不了。

    朱常溆倒是猜到了这一点,不过也没说什么,拱了拱手,将礼给行了,退出了启祥宫。

    坐在肩舆上,朱常溆望着一路点着的宫灯,心里做着斗争,不知道该不该将今日发生的事告诉母亲。按理,应该是说的。除了他和母亲,还有谁是能将这个国朝从悬崖边上给拉回来的呢。没有人知道几十年后发生的灭国之事。

    可眼下,国朝的真正权力掌控者却是他的父亲。他和母亲没有丝毫的话语权,如同行走于薄冰之上。

    重生的十几年来,朱常溆呆在郑梦境的身边,已是看多了后宫之事。郑梦境的确称得上是独宠,连番巧合加上历史某些并不曾改变轨迹的,这一点始终都不曾改变。

    可帝王之宠是个变数。

    郑梦境已经老了,朱轩姝和朱常溆都已经到了婚嫁的年纪了。往后宫里还是会源源不断地招来直隶的女子入宫来做都人,那些女子,个个都比郑梦境年轻,正当生育之龄,娇艳地滴的出水来。朝阳照耀下的怒放之花。

    朱常溆不认为郑梦境能比得过那些女子,倘若真有那么一天,他的母亲只有靠着这十几年来的感情来维系与父亲之间脆弱地如同藕丝般的关系。

    藕断丝连是没错,可一旦用力,那无数根的细丝便会在顷刻间断开。

    肩舆在翊坤宫的门口停下,朱常溆从上头走下来。他理了理衣服,才迈步往里头走。

    翊坤宫中的灯挂得高高的,将朱常溆的模样照得分明。守门的太监一见是太子来了,两条腿打着旋地就往里头去报。

    原本朱常溆想着有自己在,多多少少也能给母亲添一份保障。现下看来,他们两个都是泥菩萨,谁都顾不了谁几分。

 第112章

    

    自从朱常溆搬去慈庆宫后;郑梦境就很少看到他了。

    现下都快晚膳的时候了;宫人们早就摆好了碗筷,实在是没想到都这个点了,小爷还回来翊坤宫。当下就又另添了碗筷摆好,位置也要调动一下。原本坐在郑梦境右手边的朱常治往后头挪了一个位置,改换了朱常溆来坐。

    朱常治倒是没觉得哪里不对,都不用旁人提醒,自己就先挪了位。“皇兄坐这里。”

    朱常溆勉强笑了笑,应了一声;“好。”

    郑梦境不动声色地朝他瞥了一眼,心里就有了数。必是今日在启祥宫受了什么委屈了。此时她倒也不问,只让几个孩子们落座后一同用膳。待吃完了;同他们一起在院子里走了几圈消消食,才将朱常溆独留了下来;拉到里殿去问话。

    “我方才见你在席上好似有些不大开心;可是你父皇又说了什么?”郑梦境有些不自在;假装裙裾有些不齐整,避开了朱常溆的视线垂目去理衣裳。

    虽然说破后的尴尬已经变得极淡;可两个人独处的时候;郑梦境还是感觉有几分不自在。她相信朱常溆也有和自己差不多的感觉,只是彼此并不点破罢了。

    朱常溆并未想到这一层,或者说早先的遭遇已经让他没有心思再去顾及这尴尬。“父皇……他疑我。”

    郑梦境猛一抬头,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都抛到脑后去,此时心里唯一念的就是朱常溆要不要紧。

    朱常溆迅速地眨了几下眼,也不知道该如何说明白。“我同父皇提了宗亲除籍的事,不小心说漏了嘴。父皇猜到我和皇叔父先前商量过了。”

    郑梦境没说话。她太了解朱翊钧了,知道朱常溆这短短的两句话中包含了什么意思。这已不是简单的疑心儿子,而是在作为帝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