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流光转-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到自己的发家之地湖广。从此拥兵自重,成为像前朝末年割据的藩镇一样,俨然是超然于朝廷之外的势力。

    当前世大周覆灭之时,他相中了梁瓒的皇子身份,认为他奇货可居,是一笔值得下注的赌局。于是王锦堂便提议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梁瓒为王妃,并许诺帮梁瓒把大周天下重新夺回来。

    可彼时梁瓒已经娶了徐氏为王妃,并生有嫡长子。复国心切的梁瓒还是与王锦堂达成了这笔买卖,将徐氏王妃变妻为妾,儿子也变嫡为庶,迎娶了王锦堂的女儿。

    宣惠不知今生的梁瓒会如何做决定,然而此时若能有王锦堂出力,大周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晚上回到承干宫,旌云在用热帕子给贤妃敷膝盖,宣惠在一旁试探地问道:“母妃,我今日恍惚听人说西北的叛军已经到了开封府,可是真的?”

    贤妃的双眼因为连续哭泣而显得有些红肿,她叹气道:“是这样的,你父皇也没想到汕西那边的驻军那么……竟然都投降了……”

    宣惠小心翼翼地想着措辞,说道:“我听说湖广都指挥使王锦堂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当年皇爷爷在时还在袄教叛乱上立过大功。父皇怎么就没想到他呢?母妃,您说让外祖父去给父皇提个醒如何?”

    贤妃转过头来看着宣惠,疑惑地说道:“你怎么想起来管这些事情了?朝中的事自有你父皇和百官,你得记住自己的身份,这些不是一个公主应该过问的,不要走了长公主的老路。”

    她见宣惠脸上有些不以为然,便继续说道:“再者说,你外祖父已经年过六旬,早已不问朝中事,这样贸然上书,只怕那些有心人会……你还是不要把他老人家放在火上烤了。昌邑伯府如今就是韬光养晦,一切都等阿元登第后再说。”

    话说到这个份上,宣惠也难再坚持,便转而去打元和帝的主意。

    次日,元和帝辰正哭灵哭过后,在灵堂后面内室里的榻上休息。连日的操劳,国丧加上两边的战事,让这位不到四十五岁的天子一瞬间老了许多,加上他的嘴上因为着急而起的燎泡,更是让元和帝的形象显得狼狈不堪。

    宣惠走到灵堂后面,元和帝见她过来,就招招手让她坐在榻前,问道:“你年龄尚小,这样又哭又守灵,觉不觉得累?”

    宣惠摇了摇头,旋即起身下拜,并正色道:“父皇,女儿有一事相求。”

    元和帝有些奇怪,但他实在太累了,就点了点头,示意宣惠继续说。

    宣惠深深地吸了口气,说道:“西北叛军一路往东打过来,各地守军都望风而逃。女儿认为如今能够跟叛军抗衡一二的,唯有湖广都司的王锦堂。父皇可曾下旨让他前去平叛?”

    元和帝看宣惠的目光霎时变得锐利起来,他问道:“你怎么会想起来说这个?是有人教你的吗?”

    宣惠坦然道:“没有人教,都是女儿自己想到的。当年袄教叛乱,战死沙场多少将军士兵,后来靠着王锦堂,大周才得以守住湖广。女儿觉得既然他有这样的本事……”

    元和帝没等她说完,便勃然大怒:“你小小年纪想这些做什么?守好自己的本分,想想怎样做个贤良淑德的公主,这才是你该做的!”

    见宣惠毫无反应地继续跪在那里,元和帝怒气更盛:“你才几岁,就想对朝政掺和上一脚,看来我平日对你的宠爱是有些过分了!你给我出去!去给太后好好守灵!”

    大太监高全德忙上前半搀半拉地把宣惠给拉了起来,宣惠草草向元和帝行了一礼,就出了内室。

    高全德小声对宣惠说道:“公主您别伤心,着实是圣上这些日子太伤脑筋,肝火有些旺。”

    他看了下左右没什么人,就接着说道:“圣上也知道那王锦堂能征善战,可无奈他那反骨都长在明面上了!圣上几道圣旨下去催促王锦堂发兵,他都只顾着推诿。圣上恩威并施,又是诘问又是许诺,那王锦堂到了后来实在推诿不下去了,才派了五千人慢吞吞地往汕西走。叛军都已经到了开封府了,那些人连襄阳都还没过!您说圣上怎么能不生气?您提这事就像是一巴掌打在圣上脸上,叫圣上怎么能不生气哇!”

    宣惠默然,她原以为王锦堂只是在等朝廷开出来条件,可元和帝已然许诺,为何他还是这般?难道他真的狠心到放任国家灭亡也不顾的地步吗?若真是如此,那还有谁能在此时力挽狂澜?还是大周确实气数已尽,即使她重生于此也是无用?

    宣惠失魂落魄地走到灵堂,耳边响起了贵妃有些尖刻的声音:“哟,宣惠出来了,我看你是哭昏了头,吃了皇上一顿排头,现在清醒些了吧?贤妃可也真是的,既然宣惠是女儿,就有女儿的养法。自己没本事生出来儿子,撺掇着女儿手伸这样长,有用吗?好在皇上明辨是非,不然……”

    后面传来元和帝暴怒的声音:“你给我闭嘴!要是有这点闲磕牙的力气,就在这儿好好给我哭太后!要是没有力气,就闭上嘴巴给我滚!”

    一时间灵堂内一阵静默,贤妃忙拉了宣惠跪下来,对着太后的灵位又大声哭起来。

    等太后的丧事办完,京城已入了深秋。一场秋雨一场寒,承干宫的院子里满是被雨点打落的叶子。多半是黄叶里夹杂着几片半黄不青的叶子。

    从那件事情之后,贤妃就把宣惠禁在了承干宫。太后已经薨逝,皇后重新被禁足,宣惠也不用出去给什么人请安。人虽然不能出去,可外面关于西北、东南战事的消息却源源不断地传进宣惠的耳中。

    先是裴敏中在福健打了个大胜仗,他将一个靠海村落的百姓悉数迁入城中,让士兵扮作村民,男女皆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普通的渔村。这倭寇最难打之处在于他们以海上船只为据点,从不在陆地上多做停留。一旦劫掠完毕,就回到船上,而水波无痕,追踪极其困难。

    裴敏中这个局就妙在将倭寇诱入村落,直接打击,从追着他们打变为守株待兔。这样一举歼灭敌人五千,大大地挫伤了他们的锐气。 
………………………………

第九十二章 绝望

    而西北叛军的气焰却越来越盛,刘广胜虽然只是一介书生,连举人的功名都没有,但他胸中却极有韬略,俨然是个儒将的风范。这不免让元和帝心生感慨,若他科举顺利,一路举人、进士考上来,是否就没有如今这场祸事了?

    这一日贤妃念完经,从承干宫正殿东厢房的小佛堂里出来,和宣惠坐在一起喝茶。自从西北叛军起事,杀了承恩公世子祭旗后,贤妃便命人从报恩寺请了一尊观世音菩萨回来,供奉在小佛堂里,每日念经焚香祷告。成国公、太后相继去世后,她花在菩萨前的时间就更多了。

    “裴世子好歹算是把这场祸事躲过去了,报了父亲被杀的仇又把成国公府的亲兵握在了手心里。只是不知道金陵他的家中怎么样,父亲去世,连办丧事也不得回去。”贤妃捏着茶盅上的盖子,忧愁地说道。

    宣惠没有做声。昨日的战报传来,西北叛军攻打开封府,何南都指挥使虽然没有开城投降,却使出了一个昏聩无比的招数。他在城中和附近州县征集民夫,连夜掘开了黄河河道,企图淹死叛军。然而今年自入夏以来,何南及北直隶雨水颇多,黄河河道水位很高。这一掘之下,浑黄的河水肆意席卷周围府县,开封府下辖的十八个县和四个散州悉数被淹。

    可让人绝望的是,叛军派来的本就是一小拨军士,为的是佯攻来打探城中虚实。刘广胜现在手下已逾七十万众,这点损失他当然不放在眼里。可大周这边生生把二十几个州县变成了重灾区,而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失去了人心。当百姓觉得朝廷不能为他们提供保护,民心向背的转变也不过是瞬息之间的事情。

    而让京城贵人们没有想到的是,黄河的决口促使刘广胜重新考虑叛军该往何处去,而他新的目标直指京城。

    原本刘广胜的计划是拿下开封府这个地处中原的要塞,然后挥师南下,夺取大周的财税重地——江南。他早前已派人去和王锦堂接洽,希望他能行个方便,让叛军借道湖广。结果黄河决口,六十万大军不可能迅速便捷地通过这道天堑。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来投奔刘广胜,粮饷的问题让他头疼不已。如果进行北伐,攻下京城,皇宫本身就是一座宝库,再加上京城里达官显贵无数,粮饷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近日朝臣已经有人提出迁都,建议元和帝从天津走海路去金陵。那里是成国公府经营百年之地,士林之气又盛,民心思安,不会有改换朝廷的想法。

    元和帝在奉先殿枯坐了一夜,看着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想着已经丢掉的西北,还是狠下心坚守京城。

    他把心中的胆怯全部化作了愤怒,将提议迁都的人革职下狱,言明再有动摇人心者杀无赦。

    此刻又有人提出将辽东军调回京城,以防叛军兵临城下。元和帝左右为难,虽然大周已与海西订立盟约,然而从前海西不顾协议南下掳掠也不是一次两次。

    此时的大周已是危在旦夕,如果将田登文撤回,而海西来犯,两相夹击之下京城一样保不住。

    况且,京城有三大营戍卫,未必就输给了西北叛军那帮乌合之众。心念及此,元和帝便下旨京城开始宵禁,三大营加紧操练,各个城门的守卫增加三倍,并派了干清宫总管太监高全德去做三大营的监军。

    这几日河南北直隶没再传来城池失守的战报,元和帝稍微松了口气。他晚膳过后去承干宫看贤妃,贤妃便说起了和靖:“如今时局不稳,她自己一个人在南苑,估计也害怕。您就把她接回来吧!论说这是后宫的事,不该这个时候来烦您。可臣妾跟贵妃一起理事,那一位凡是臣妾提的,一律都要驳回。若因为这个意气之争耽误了孩子,可怎么好!”

    元和帝正要说话,外面传来高全德带着哭腔的声音:“圣上,奴才无能,辜负了您的嘱托,来给您请罪了!”

    元和帝皱着眉说道:“有什么话明早再说!”

    之前几乎一天一个坏消息,元和帝的心已经快要承受不住。如今刚好了些,高全德又来,这让他心烦不已。

    贤妃忙道:“您派了他去监军,可不要是三大营出了什么差错。皇上您还是叫他进来问问吧!”

    元和帝心中一凛,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旌云打了帘子让高全德进来,他甫一进来看清楚了元和帝坐在临窗的大炕上,便扑了过去跪倒在地上,嘴里哭道:“圣上,奴才今天才弄明白,三大营名册上有将近十五万人,这里头吃空饷的足足占去了一半!”

    元和帝像是被人重重地脑袋上敲击了一下,脑中耳中尖锐的金属声鸣响不止。他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几口气,这才把心神稳住。“你说清楚,这到底怎么回事?”

    高全德匍匐在地上,急急地说道:“自打奴才领了旨意去监军,三大营提督傅恩就一直跟在奴才身边。但凡奴才说要去练兵场看看,他就推三阻四的。今日奴才自己悄悄地去了,五军营名册上有十万人,可奴才粗粗一算,满打满算不过六万人。三千营和神机营也是一样,两边加起来至多两万人!且神机营的火器大多年久未好好保养,有的膛口都生锈了!”

    贤妃听见这话,心不住地往下沉,想的只有一个念头:大周怕是要完了!她转头看向元和帝,只见他想要喝口茶,手却把茶碗抖得乒乒乓乓直响。贤妃更觉得绝望,她上前把茶碗从皇帝手里拿了下来,喂着他喝了一口,然后强作镇定地说道:“圣上不如去请了阁臣、兵部、五军都督府、三大营的长官来商议一下对策。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是用着他们的时候。”

    元和帝这才清醒过来,一叠声地吩咐道:“快去,把阁臣、兵部尚书、五军都督府都督还有三大营坐营官以上的人都给朕叫到干清宫去!” 
………………………………

第九十三章 兵临

    元和帝走后,贤妃去小佛堂给观世音菩萨上了柱香,虔诚地祷告了一番,然后悄悄走到东殿去看宣惠。外面月光如水,盈盈一轮挂在天边。贤妃想起刚进宫时与元和帝耳鬓厮磨的那些日子。那时候的夏夜,两人常常在承干宫的小院里,赏月谈心。那样好的时光,还会再有吗?

    她轻轻地走进了东殿外间,沅湘今夜在此值夜。她见贤妃进来了,刚要说话,贤妃用手势制止了她,一个人走进了宣惠的寝殿。

    贤妃轻手轻脚地撩开帐子,想好好看看女儿,却发现宣惠睁着一双眼睛裹在被子里。“你这孩子,躺下这么久了怎么一直没睡?睁着两只眼睛可把我唬了一跳!”

    宣惠坐了起来,贤妃连忙找了件衣服给她披上,埋怨道:“热身子从被窝里出来,你这是自己找着要生病啊!”

    宣惠看着贤妃关怀自己的模样,心里酸酸的,她低低地问道:“母妃,若是三大营抵挡不住……咱们会怎么样?”

    贤妃一阵默然,殿内虽然没有点灯,却有月光透进来,洒在地上一片银白。半晌,她才幽幽地说道:“皇家的女人本就没有什么自己做主的时候,听天由命吧!”

    宣惠固执地拉着贤妃的手,问道:“到那时,我们都要死,对吗?在贼人进宫之前,都得死,是吗?”

    贤妃看着女儿单薄地肩膀在微微地颤抖,心里一阵酸痛:“你别胡思乱想,到了什么时候都有母妃陪着你,你不用怕。快好好睡吧!”

    宣惠看着贤妃,红着眼睛说道:“母妃,你看着我,你看着我!我不想死,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我来到这个世上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不能就这样死了!”

    贤妃极力掩饰的情绪在这一刻崩溃了,她的眼泪一颗一颗地从眼眶中涌出,滑过脸庞,滴落在宣惠的头发上、锦被上。“不会的,姝儿你不要怕,这些都不会发生的。你好好睡,睡一觉就过去了。我的乖女儿,你怎么命这样苦啊!”

    宣惠大哭起来:“母妃,你听我说,我真的不能死!我得去帮三哥,我得去江南!要不然大周就真的断绝了!”

    贤妃听着宣惠这疯疯癫癫的话语,字字刺在她的心上。“我的好孩子,别怕,你三哥在徐州好好的。等日后你和裴世子成了亲,自然会去江南的。别哭别哭,今晚母妃陪你睡,好不好?就像你小时候那样,搂着你,给你唱歌,拍着你睡,好不好?”

    宣惠点了点头,却仍是撕心裂肺地哭着。她内心有太多的情绪无处发泄,她觉得自己没本事,因着自己瞎搅和,白玠死了,承恩公世子也死了。每当她想到此事,心中的负疚感就成倍地放大,压在她的心上喘不过气来。

    最让人沮丧的是她出手做了这一切,大周竟还是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覆灭。那种只能向命运妥协的压迫着她,让她变得狂躁,想要发泄。在母亲的怀中痛哭一场,通常能够治疗很多伤痛。而此时此刻,贤妃温暖的怀抱让宣惠对这一切更加恋恋不舍,从而更难以抉择。

    次日一早,元和帝让兵部发出八百里加急公文,要求田登文率领二十万辽东军回京协防,同时下令彻查京师三大营空饷案。下午京城便传出三大营总营提督傅恩在家中自裁的消息。

    空饷案人数之多,在大周百年历史上都属罕见。而傅恩虽然官拜正三品,但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有这个胆子去贪这样多的钱。元和帝心里很清楚幕后主使必然是承恩公,可眼下正是多事之秋,他尚不愿意也无力对这个在朝堂上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的舅舅下手。

    元和帝雷厉风行,把三大营坐营官以上的官职全部撤换,任命兵部尚书兼任三大营提督,其余职位依次递补,空缺者由元和帝点名继任者。因此次一次性出现这许多空缺,就连西平侯徐思齐这个草包侯爷也得了个四品的坐营官。

    在这个节骨眼上三大营出了问题,而田登文即使在收到公文就立即集结军队启程的情况下,半个月内能够赶到京城就已经是老天爷保佑了。皇宫内外,京城士庶都变得人心惶惶。每日出去采买的太监回来,都会添油加醋地描述一番城中的景象。有本事外逃的人家都开始打点财物,天津码头近日前往南方的船只一票难求。

    可奇怪的是,何南、北直隶再没传来过关于西北叛军的消息,元和帝暗暗祈祷,希望叛军决定在开封府盘踞下来,给大周一个喘息的机会。所有人也都盼望着煞神刘广胜能够停下杀戮的脚步,在田登文回来之前,不要到达京城。

    然而,刘广胜像是猜透了他们的心思,又像是知道了元和帝给辽东军下的旨意,在某个深秋的傍晚,京城阴霾了许久的天空,罕见地响起了炸雷,刘广胜带着七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京城的青色城墙下。

    京城守卫战就此打响。

    刘广胜望着远远的京城,脸上带着难以捉摸的表情。他也是读圣贤书长大,曾经最大的理想便是进士及第,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金殿传胪,领受鹿鸣宴。

    屡试不第的痛苦让他沉淀了许多,而这次西北大灾与钦差命案则给了他一次施展才学的机会。回望身后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队,他也曾在午夜梦回时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幻。可如今,他真真切切地看着梦中的京城就在眼前,也许自己也能称祖称宗,开创万世基业。

    对权力的渴望最容易随着能力的提升而扩张,刘广胜也是如此。从最开始只是想讨要一个公道,到后来攻城掠地做一方豪杰,再到如今那压也压不住的对于紫禁城那把龙椅的渴望。

    没有等到田登文,却等到了率领大兵压城的刘广胜,元和帝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他恨不得每隔一刻就要太监去打听城门的动静,无论听到刘广胜做了什么,都会在他脸上的表情里再添加几分忧惧。

    首日、次日攻城,刘广胜一无所获。他并没有指望一击之下就能拿下京城,然而照这样的速度,他几乎没有可能在田登文到达京城前就占领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刘广胜派人偷偷潜往京城与当初他已收买好的内应联系起来。 
………………………………

第九十四章 国破

    掌灯时分,西平侯府的后门出现了一个中等身材、商贩打扮的男人。他用手轻轻叩击了几下门板,便有人开了门将他迎了进去。那人关门前还伸出头来四处张望了一下,见甬巷内别无他人,这才放心地关上了门。

    徐思齐与来人面对面坐在书房的内室,似是因为在做亏心事,怕见光,屋内的灯都是昏暗的。

    “在下陈炎,是平王的贴身护卫之一。王爷听说侯爷您把守的乃是外城右安门,欣喜非常,便派在下前来,送份首功给侯爷。”来人沉稳地坐在椅子上,不疾不徐地说着。

    徐思齐有些惴惴不安,问道:“平王?”

    陈炎得意地说道:“看来侯爷还不知道,刘将军顺应天意人心,已在开封府称王,尊号‘平’,取天下太平之意。”

    “明日该如何做,平王可有旨意?”徐思齐皱眉道。

    “今夜就会有先锋军潜藏在右安门附近,明日一早,只要侯爷找个借口开了城门,这攻下京城的首功就非您莫属了!”

    徐思齐踌躇道:“可这借口……开城门可不是小事,现在非常时期……”

    陈炎不悦道:“侯爷家中也是武职出身,岂不知这首功是什么意思?他日平王事成,一个公爵那是手到擒来,便是封赏个异姓王也未可知。若换了别人,早已是欢天喜地,为何侯爷倒是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若您有什么隐忧,不妨说出来,在下也好帮您参详参详。”

    徐思齐喝了口茶,稳了稳心神。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犹豫什么,当初在天桥茶馆,因缘际会碰到了刘广胜安插在京城的眼线钱安明。来往之下,徐思齐只觉得与他越来越投机,甚至在钱安明表露身份后,他也并没有要将他送往官府的想法。

    后来钱安明百般劝说让他投靠刘广胜,他也确实心动了。自从在秋狩上自己因为裴敏中大大地丢了一回脸面,连皇帝都记住了,他便对任何官职实差断了念想。可徐思齐毕竟只有二十岁,心中未尝没有做着大展宏图、位极人臣的美梦,要他如此年轻就心止如水地当着一个没有实权的侯爷,他也非常地不甘心。

    若投靠了刘广胜,立下这不世之功,日后便是新朝的开国元勋、辅国重臣,光是想上一想,就让他激动不已。还有宣惠公主,那样一个娇滴滴的美人,如果大周亡国了,她便是比奴婢也不如的身份。虽然到那时自己不能娶她做正妻,但从刘广胜手里将她要出来,纳入房中还是做得到的。

    心念及此,徐思齐终于下定了决心,将通敌叛国、背弃忠义的问题全都抛诸脑后。陈炎见徐思齐目光渐渐变得坚定,便松了口气,嘴角露出了微笑。

    同样是在这个夜里,承干宫宣惠的寝殿里灯也未熄。

    宣惠将自己多年来得的珠宝赏赐都倒在床上,把金瓜子、金叶子、单颗的宝石挑出来,带着沅湘和采薇两个连夜将这些东西缝进裤腰和贴里的小衣里。

    沅湘两手麻利地做着针线,采薇在一旁一边打着下手,一边问宣惠:“公主,宫里是不是住不得了?咱们是不是要出宫去?”

    宣惠借着灯影,正算着主仆三人能带多少而不至于太明显,随口答道:“这几日京城危急,我也是未雨绸缪。无论何时,身上有钱总是好的。这些天你们俩不要乱跑,一定贴身跟着我,不论我去哪里都跟着。”

    两人齐齐答了声“是”。

    西北叛军攻城的第三日到来了。徐思齐一早便到了右安门,来替换守了一夜的奉恩将军孙旭。他刚到便大声宣布:“三大营总营提督有令,今日他要从右安门出城迎战叛军。大军说话就到,咱们现在马上就得把门打开。”

    说罢他挥手示意让守门的兵勇开城门。孙旭刚要上马,听到这话急忙跑了过来,问道:“侯爷这话是从何说起?京城内将士本就不足,哪里还能出门迎战?我不信提督大人会有这样的安排!”

    徐思齐变了脸色,怒道:“你是不信我说的话吗?你不过一个小小奉恩将军,有什么资格质疑我?”他转头向城门旁的士兵吼道:“十万火急的事情你们还愣着做什么!出了事自然有我顶着!你们怕什么!”

    孙旭急道:“西平侯!你这样做实在太可疑了!就算是提督要出城决战,等大军过来了再开门也不迟!你这样着急打开城门是不是要引狼入室?”

    陈炎扮成徐思齐的护卫跟在他身旁,见孙旭这样说,知道此人留不得了,便上前道:“还请将军让开!如果贻误了军情,你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孙旭“哗啦”一声把佩剑抽了出来,指着徐思齐道:“除非提督大人亲到,否则我不会让你打开城门的!”

    说时迟那时快,陈炎一个跨步上前,手起刀落,孙旭的人头就落了地。

    那头颅滴溜溜地滚到徐思齐的脚下,把他吓得面如金纸,一声也发不出来。陈炎面露不屑的表情,擦了擦刀上的血,替徐思齐说道:“这位阵前不听军令,已被军法处置。你们若是不想如他一般,就老老实实地听侯爷的命令!”

    守门的将士见出了人命,再不敢多耽搁,马上开始转动机关,拉动城门的链子。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右安门就洞开了。门外的叛军连忙报与驻扎在城外二十里处的刘广胜,先锋军便先行占领了右安门。在该门把守的大周士兵死的死、逃的逃,只留下徐思齐一人还在对着孙旭的尸身发呆。

    正阳门城楼上的守军见京城西南角的情形不对,连忙派人去打探,这才知道叛军已经进了城。城楼上的士兵就慌了神,当下就有近一半人逃下城楼不知去向。

    还有两个知道心存忠义的人跑去皇城禀报,他们一路上叫喊着,希望消息能快点报到元和帝那里。谁知这样倒把路上各个城门的守军吓跑了一大半。

    当元和帝听到叛军已经进城的消息,一盏茶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

第九十五章 家亡

    元和帝颓唐地瘫倒在了宽大的龙椅上,最后的一点希望就此灰飞烟灭。最近他时常去奉先殿,看着那一个个写满尊号的牌位,一幅幅庄严肃穆的画像,他跪在正中,哭泣恳求,焚香祷告。仿佛这样做就能减轻他心中的愧疚,就能求来祖宗神灵的庇佑。

    然而,没有祖宗显灵,大周经营了百余年的京城就这样轻易地被攻破了。元和帝听到消息的那一刻甚至在想,是不是老天不再保佑大周,是不是大周真的气数已尽?他真的成了亡国之君,该怎么办?

    高全德急匆匆地从外面赶了进来,轻轻地回禀道:“皇后娘娘在坤宁宫里闹,说是听说了京城被困,想听您给个准信儿……”

    元和帝虚弱地坐了起来:“准信儿?她想要什么准信儿?问大周还在吗?问刘广胜打进来了吗?都这个时候了,她还只顾着闹!”元和帝越说越怒,一把便把御案掀翻在了地上。

    高全德吓得不敢再出声,只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虽是要亡国了,可走之前该做的事情总是得做……”元和帝喃喃地说。他抬起头对高全德说道:“交待你两件事,去把宫里的嫔妃、皇子、公主都给我叫过来。再去取多些白绫、鸩酒和匕首来。”

    高全德一下子面如死灰。他明白,皇帝这是存了死志,要在自己死之前安排一下后宫众人的去处。他嗫嚅着说道:“圣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元和帝疲倦地挥了挥手,说道:“你不必再说了……朕无能,没能守住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基业,只有以死谢罪,哪里还有颜面苟延残喘……”

    不一会儿,除了皇后,该到的人便都到了,唯有康王是被乳母抱着进来的,因为他最近又发烧了,现在还在昏迷着。

    看着地上堆放的白绫、太监手里的匕首和酒壶,众人便都明白了,顿时放声大哭起来。

    元和帝扫视了一遍,却发现没有裕王,便向贵妃问道:“裕王怎么不见?朕说了,要皇子都来,赶快把他找过来!”

    贵妃“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哭道:“圣上,臣妾擅自做主,放裕王出宫去了……让他去辽东的路上接应武进伯,催促他早日来解了京城之困啊!”

    元和帝呆愣了一下,长叹一声:“由他去吧!”转身便朝离自己最近的康王走了过去。

    他从乳母怀中接过康王,将他抱在怀里,手指轻轻地抚着他因发烧而潮红的脸。这是自己唯一的嫡子,年少聪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