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权将-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堡将领。
张世杰有点不忍,道:“法子虽好,不过可惜了那些好儿郎。”
“儿郎们死得其所。”朱汜孙反倒比张世杰看得开,道:“他们为朝廷而战,为朝廷而亡,某自然会上奏朝廷,言其功,赏此后人。”
“让他们走得放心,让他们名留青史。”
“均州有纪念堂。”张世杰也点头,道:“某一定让他们在纪念堂中留下名字,让他们真正的名留青史,让后世缅怀。”
“大人,鞑子像是拼了老命。”王达受了重伤,现在还没有好的透彻,他倒是光棍,干脆把阳逻城堡的指挥权都交给了张世杰,张世杰是京官,地位比他高了一大截,再说要是没有张世杰三番四次救他,说不定早已报效朝廷去了。
“莫不是鞑子有所顾忌?”张世杰灵犀一动,道。
“鞑子能有什么顾忌?”朱汜孙不明白,道:“夏大人目前虽还能堵住鞑子水师,不过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保上可以,但想威胁到鞑子并不容易。”
“况且,探子传过来的消息,言鞑子的援兵已到,恐怕夏大人也吃力了。”
“阳逻城堡就更不用说了,能保住现在的样子已很不错了,鞑子再攻下去,恐怕阳逻城堡也受不住了。”
“有一个人。”张世杰微笑,道:“半个月前,鞑子强攻青山矶,被程大人和张大人杀了一个大败而逃,诸位难道忘记了吗?”
“程鹏飞要守住诸渡口已不容易,哪里还有余力?”王达疑惑的看着张世杰,突然灵犀一动,道:“难道张大人说的是张贵?”
“呵呵,不是此人又是何人?”张世杰抚掌大笑,道:“奶奶的,老子当初还以为这小子不想留在阳逻城堡,不愿意为朝廷出力,想不到这小子还敢专门去找鞑子下手。”
“干得漂亮啊,干得漂亮啊。”
“大人说的是保卫襄樊的张贵?均州节度使?”朱汜孙大惊,道:“朝廷并没有命令让均州出兵,难道张贵还敢私自出兵?”
张世杰一时失言,笑道:“老子也是猜测而已,猜测而已。”
朱汜孙看着张世杰的表情,哪里还有猜测之言,不过还是配合,道:“唉,可惜了,如果此人出兵,倒是不少助力,老子倒有点嫉妒此人。”
“不过听说均州军不过万人而已,骑兵不过三千,张大人就有如此能耐,逼得鞑子数十万大军强攻阳逻城堡?”
“唉,谁知道呢?”张世杰摇头,道:“鞑子怕夜长梦多,再者攻城之战讲究的是一鼓作气势如虎,鞑子一旦力衰,再想攻城就不容易了。”
“所以,诸位同僚,熬过这段时间,鞑子就算想攻城,也是有心无力罢了。”
第二卷 正阳 第七十一章 阳逻城堡(4)
第七十一章 阳逻城堡(4)
夜,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此时已入冬,百姓无分贵贱,都已入睡,破旧的小茅屋抑或是豪华的大庄园,只余下匀称的呼吸。
即使是被寒风刮得哇哇作响的烂草屋,在土地上劳碌了一天的贫苦百姓,也卷着破烂的棉絮入睡。
就连山村的小狗,也迷糊入睡,在这冷冬,一切都是无精打采,就连天上的月华,也只是露出小半个脸蛋,想必是不愿意看到这万籁皆静的夜。
崎岖的小山村,在战争的暴怒之下,依然保持了往昔的宁静。张贵有点吝惜的看着这份宁静,看着这份安详,等到南方变成杀戮的世界,这里还依然有这份安宁吗?
战马,用棉花包好,同时用马箍勒住马嘴,均州军五千余人,蹑手蹑脚的走在山村中间的唯一一条小路上,山路崎岖,只有穿过这个小山村,希望不会把他们吵醒。
领头的希奈,看着熟悉的小山村,想起了那曾经贫穷的家。自从跟姐夫走出山外,看到均州军士卒后,他就再也不能安心。偷偷瞒着姐夫黄毅报了名,并经过了严格的考验。
军事考官一致认为,他的身手敏捷,反应灵活,头脑冷静,再加上常年在山村长大,拥有成为一名出色的探子的潜力。
姐夫黄毅,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已成为均州、房州最大的山货供应商,此时黄毅的两个弟弟也开始帮忙,希奈又是耐不住的家伙,竟然瞒着黄毅报名、考核、并且通过。
大房子修葺完后,黄氏把孤零零的母亲接了出来,只有黄毅收购山货时才回到那个曾经贫瘠但现在却富裕的小山村,山货的畅销,给山村带来了从来没有的改变。
直到陈大举和张娘子亲自把均州军的军牌送到黄家,大家才发现,这个好动的孩子,已成为均州军光荣的一员。
老母亲自然不愿意希奈入伍,再加上他是家中的独子,也有资格不从军。但希奈哪里愿意,死缠烂打的,又把姐夫、姐姐拉出来做老母亲的思想动员。
姐夫黄毅在均州也算是半个小人物了,有他的保证赡养老人,均州军自然也乐意多了一个有潜力的小兵成为其中的一员,张娘子提供了祝福,并且把一张光荣的入伍状挂在大屋子的门前,又交给他一个铁牌,只要有这个铁牌,在均房两州做生意,税收免除一半。
好说歹说,希奈总算是完了自己的心愿。
“怎么了,小鬼头,想家了吧。”陈大举看到希奈举止有些异常,想起自己当年离开家的神情,压低声音轻声问道。
“大人,没有。”希奈尴尬的揉了揉眼睛,道:“只是看到这小山村有点熟悉,一下子走了神,还请大人责怪。”
“看你还狡辩。”陈大举故意板起脸,道:“想家就想家了,这有什么大不了。咱们出来也好几个月了,别说你,老子还不是一样想家。”
“大,大人。”希奈迟疑了片刻,问道:“鞑子又不打均州,你说我们老远跑过来跟鞑子打,这究竟是为的什么?”
希奈一直在山村长大,只知道什么叫家,不知道什么叫国,只知道什么叫亲戚,不知道什么叫朋友,单纯得就像一张纸一样。
陈大举沉思了片刻,才问道:“希奈,还记得你姐夫吗?”
“那是当然,姐夫对我这么好,我要是忘了姐夫,还有人性不?”希奈肯定说道,要不是姐夫黄毅的帮忙,他能不能入伍还是两说呢?
“你姐夫的生意越做越大,现在怕是做到房州了吧?还有你小子原来也是房州人吧?那鞑子要过来打房州,假如希奈你现在是军头,希奈出不出兵?”陈大举化身为思想指导工作。
“那是自然,小子就算是拼了命,也会出兵。”希奈迷糊说道。
“嗯,很好。”陈大举笑道:“老子再问你一句,老子平素待你如何?要是老子有危险,你小子会不会出兵。”
“大人对我恩重如山,大人若有危险,老子就算是拼了这个头颅,也要救大人的。”希奈胸口拍得铛铛响。
“哦,想不到你小子还这么有人性。”陈大举继续道:“听说陆大人为人有些严格,但对你小子还可以,要是陆大人有危险,你小子会不会出兵。”
“陆大人教我认字,又教我军法,小子又不是没有情义之人,陆大人若是有危险,小子还是会断头颅也不足惜。”希奈再次把胸口拍得铛铛响,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他的决心。
“嗯,很好。”陈大举很欣慰,一个入伍不到半年的小兵,能有这样的想法,当初自己还这是看中人了:“郭大人箭术无双,马术也顶天,听说教了你射箭和骑马,那郭大人对你也是不错的了。若是郭大人遇到危险,你小子会不会出兵。”
“郭大人待小子如兄弟,又教小子射箭和骑马,郭大人若有危险,小子也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老子是漳州人,陆大人是楚州人,郭大人是临安人,还有很大很大将士,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都是我们的兄弟,都是我们的弟兄,现在他们遇到了危险,难道我们不应该出兵吗?”
“我们应主动出击,要不等到鞑子杀到面前时,就已经迟了。”陈大举莫名感触说道:“当鞑子灭掉金朝时,我不是金朝人,所以我不出兵;当鞑子灭到西夏时,我不是西夏人,所以我不出兵;当鞑子占领京兆路时,我不是京兆路人,所以我不出兵;当鞑子占领山东路时,我不是山东路人,所以我不出兵;当鞑子占领我的家,抢走我的财富和女人,杀死我的父母,我想出兵,但身边已没有人为我出兵。”
“小子,你懂了吗?”陈大举慷慨说道:“有朝廷,才有我们的家,才有我们的家人,才有我们的亲人。”
希奈沉思了片刻,拱手道:“大人,小子不懂事,让大人费心了。”
陈大举笑了笑,拍了拍希奈的肩膀,点头道:“小子,注意安全。”
待得希奈走远,陈大举自言自语道:“奶奶的,当年军头不也是这样跟老子说的吗?看来军头当年忽悠了不少人。”
“看来你小子长翅膀了,会飞了,敢背后说老子的坏话了。”身后突然传来一个带有笑意的声音。
陈大举连忙堆起笑脸,道:“军头,这是什么话,小子永远你的底下的小兵。”
“算了吧,人都会长大,都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张贵有点伤感,道:“弟兄们都有什么想法?”
陈大举迟疑了片刻,道:“弟兄们没什么想法,就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最近总是躲着鞑子赶路,就算是看到鞑子围攻阳逻城堡也不出兵。”
“兄弟们都说,若是像青山矶那天那样杀敌,该多好啊。”
“屁。”张贵心情有点不悦,道:“还杀敌呢?不被鞑子杀就不错了,老子费尽心机,才抓住这么一次机会,看你们都怂得怎样了。”
“人比鞑子要多,士气比鞑子要强,又是有心算无心,还死伤三百多兄弟,更加离谱的是,很多人都是被自己人刺伤。”
“他祖母的,平常训练时就撼天较地,以为自己牛得不行,想不到面对鞑子就怂了,白白放走了几条大鱼。”
“都他**的是大鱼啊,大鱼啊。老子抓住这么一次机会容易吗?容易吗?”
陈大举有点不好意思,魁字营还好一些,毕竟其中有不少老兵,但静塞骑、踏蓝军多是新兵出炉,虽有斗志,虽训练有素,但毕竟是从来没见过血,没有见过血的兵,哪里会是好兵?
再者短矛是那么好用的吗?当年鄂王岳鹏举用了三年时间,才训练出一支攻无不胜的骑兵,自己不到一年时间,有这样的效果已大出张贵意料之外。
还有踏蓝军,虽是打扫战场,但竟然也有不少人受伤,皆因为这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看到鞑子受伤倒地,不是往上添一刀,而是大发善心,要救人呢?这样一来,人没救到,反而伤了自己。
但看到这些人伤在自己人手中,张贵又恨不得骂娘。
“奶奶的,日后不补一刀,也要离得远远的。你家里又不是开慈善机构。”张贵还真的骂娘了。
陈大举陪着笑,道:“军头,莫为他们生气,这些小子还不是没经过战火,没见过世面,军头再找机会,跟鞑子打几次,这不就是成了吗?”
“屁,还打几次,再打一次就完了。”张贵信心不足。
“军头,你说我们白天睡觉,夜里赶路,不会又是赶上什么大鱼了吧?”陈大举把话说了回来。
张贵笑了笑,道:“是不是大鱼老子可可不知道,不过这一定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或许,这次战斗后,将会失去更多兄弟,大举,说真的,你怕吗?”张贵莫名的有点伤感:“你老爹是寨主,你叔叔是寨主,你是寨主的儿子和侄儿,老子就想不明白你怎么就不呆在家里享福。”
陈大举没心没肺的笑了笑,道:“大人,大举不怕,有大人在,大举一点也不怕。”
“在家里,可没这么好玩。”陈大举得意的笑了笑,一马当先,越行越远。
张贵看着陈大举远去的背影,心中越发安慰,背后陆秀宗颇有感触,道:“大人,大举算是长大了。”
“嗯,都长大了。”张贵提起声音,道:“咱们均州军也要长大了,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愿战火来得更加猛烈一些吧。”
第二卷 正阳 第七十二章 强攻正阳(1)
第七十二章 强攻正阳(1)
董文炳是大将董俊的长子,十六岁时丧父,少年老成。十七岁以父荫任藁城令,虽年纪尚轻,但明于听断,以恩济威,为属下折服。
董文炳此人,是一个胆大包天的投机分子,当年率部下四十六人赶赴大理从征,备尝艰辛,受到忽必烈的表彰。从此追随忽必烈,“有任使皆称旨,由是日亲贵用事”。随忽必烈中路军伐宋,他率弟文用、文忠及敢死士兵在阳逻堡抢渡长江。
忽必烈即位,他受命宣慰燕南诸道,第二年擢任山东东路宣抚使。忽必烈组建侍卫亲军,他被任命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忽必烈身边的最亲信之人也不过如此也。后来,忽必烈剥夺世侯权力,唯董氏不予触动。
此时,董文炳迁枢密院判官,行院事于淮西。在长江战役相持不下之时,忽必烈让董文炳率领不下打通南下通道,前往支援伯颜,可见忽必烈对他的重视。
“文用,将士们都安顿好了吗?”董文炳将近六旬,俗话有人生六十耳顺,但他却怎么也顺不了。虽然忽必烈对他的宠爱依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忽必烈羽翼已满,现在是清理蒙古汉人将领的时候,这也难怪大汗动怒,这些人汉人只见夺权争位也太明显不过。
抢占正阳,虎视淮西,夏贵大军又被伯颜牵制在阳逻城堡和沦河之中,按理说董文炳应该迅速整兵南下,与伯颜会师。然而襄樊、鄂州如咽喉的骨头,紧紧卡住了南下大军;一旦董文炳离开正阳,从颍州等地过来的宋军截断了后路,那么大军就成了瓮中之鳖,虽然这个鳖宋军是吃不下的,但如此冒险之事,却非董文炳所为。
这也是董文炳抢占睁眼的一个重要原因,打通正阳之后,北方就和大江有了一条直接的通道,这条通道也担负了南下大军数以万计的后勤补给。
“大哥,都安顿好了。”董文用跟从大哥数十年,知道他为人向来谨慎,而且兄弟几人之间配合也算是默契,往往董文炳没有吩咐的事情,他也会做得很好。
“城内的百姓怎样?”
董文炳十七岁以父荫任藁城令,虽年纪尚轻,但明于听断,以恩济威,为属下折服。当时正值括编户籍,凡敢隐实者诛,籍没其家,他竟使民聚口而居,减少户数,减轻了赋役负担,可以说董文炳治理地方有一手。
然而,董文用的话却令他大吃一惊:“大哥,城内刁民颇多,屡次破坏后军补给,兄弟们抓了不少刁民,但也阻止不了这些刁民。”
“通告没贴出去吗?”董文炳皱了皱眉头。
董文用摇头,道:“通告一早就贴出去了,但是这些刁民就是不识好歹,要不大哥我们把这些不识好歹的百姓赶走,免得大军的补给失误?”
董文炳摇头,道:“不用,这些刁民闹事,无非就是吃不饱而已,你下令让军需官给城内的百姓发一些粮食,让他们填饱肚子就可以了。”
“大哥,”董文用有点不乐意,道:“这些刁民本来就不听话了,就算发粮食也未必有用。”
“无妨,你先按照我的说法去做。”董文炳笑了笑,百姓是用来收买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谁好,这是董文炳数十年从政得到的经验教训。
“文忠,宋军的反应如何?”董文炳问另一个弟弟。
董文忠笑了笑,道:“大哥,宋军没有任何动静,夏贵大军被伯颜牵制,李庭芝大军又是固守扬州,这两人都离不开,颍州、郢州等地的宋军又不敢出兵,无妨也。”
“不得疏忽。”董文炳为人严肃,道:“汉人多谋,宋军表面上虽没有反应,说不定暗地里早已调兵遣将,正阳事关南下大军的成败,文忠要再添几分精神。”
“对了,士选,塔出大人联系上了吗?”董文炳爱怜的看了一眼身边儿子董士选,董士选有万夫不敌之用,常常代替自己出战。
董士选犹疑了片刻,道:“父亲大人,还没联系上。”
“那阿塔海大人呢?”董文炳皱了皱眉头,出征前大汗曾严令两人配合自己,然而这两人自持身份,从来也不把自己看在眼里,这些年来,汉军的身份更比不上以往了。
“也没有。”董士选不服气道:“爹爹何必管他们,就凭我们董家军,守住一座正阳足足有余。”
“混蛋。”董文炳教训道:“他们率领的都是蒙古精锐,如今你爹爹守正阳,事关重大不容有失,虽然宋军怠战,但正阳四周城池还在宋军手中,四四面环敌,万事小心为重。”
“知道了。”董士选怪他有点罗嗦,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董文炳也没有办法,只好再三吩咐众将严守正阳。
次日,下起磅礴大雨。冰凉的雨水伴同冷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冰凉起来。
董士选虽然有点埋怨父亲的谨慎,不过心里也知道正阳的重要性,还是披了盔甲,冒着大雨巡视城墙。城墙之上,士兵们罗嗦的卷缩在一起,这些都是蒙古汉兵,若是鞑子的精锐,这些严寒却是正好,也难道父亲要追问阿塔海和塔出的下落。
城门卫士见董士选过来,连忙从女墙中走出来,哆嗦道:“大,大人,末将有罪。”
“去吧,去吧。”董士选从小在军中长大,知道小兵的辛苦,如今自己身穿盔甲,衣服也比他们多两件,还是觉得冷索索:“千万要注意了。”
“大人,现在天寒地冻的,连牲畜也不多见,宋军向来是老爷兵,又胆小怯战,何不让弟兄们回去好好歇着。”城门外卫士想必和董士选较为熟习,恳求道:“如今我大军南下,正是立功之时,让我等身经百战的弟兄们守在这里,未免有点,有点让弟兄们失落。”
董士选也是有点心动,不过还是责骂道:“奶奶的,给老子认真的,万一出了差错,别说你一个小兵,就连我董家也吃不完兜着走。”
城门卫士还是囔囔道:“你们董家家大业大,董将军又是大汗身边的亲信,也不向大汗求情,让我们弟兄们也好赶上这风云际会之时,为下一代立下不朽功劳。”
董士选笑骂道:“好好给老子看着正阳,老子定然向父亲求情。”
城门卫士这才笑嘻嘻领命而去,董士选还真有点心动,眼下正是灭宋之时,自己蹉跎在这小小的正阳,确实是有点郁闷呢,虽是这样,董士选还是坚持巡视了正阳的正门。
正阳虽不大,但大雨之下,董士选也走了半个时辰,回到军营,衣服早已湿透。
“怎样?”正阳不远处的丛林之中,在大树之间,一张张用麻绳编制起来的顶棚,再加上一些树叶,借助大树的遮挡,棚下竟然没有落下半点雨水。
草上飞和希奈早已是全身湿透,换了一件干爽的衣服,又嚼了一大块生姜,距离太远了,均州军是不敢烧火的,草上飞此时嘴里还含着一块姜糖,这才缓过来:“不,不行,鞑子严防得很,虽是大雨,但城墙上的护卫却一点也不少。”
“至少有一千多人。”希奈也无奈的点头,道:“不但如此,还不时有守军到处走动,我们想从过城墙混入城内也不容易。”
“大人。”这是文漳插话道:“这样看来,正阳还真有鞑子重要的东西。”
“那是当然,要不然老子跑这么远干嘛?”张贵苦恼,道:“实话告诉你们吧,正阳现在是鞑子的后军补给的营地,粮食、军备都放在这里。”
“董文炳只等鞑子攻下阳逻城堡,便率领大军携带粮食、军备南下与伯颜汇合,然后兵进临安,灭我大宋。”
众人不由吸了一口冷气,鞑子打仗向来重视的是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却没想到大宋已危在旦夕。
“那也不用这样担心。”张贵叹了一口气,道:“如今朝政还在贾似道手中,他贾似道想多活两年,一定会拼命调兵遣将。”
“而且,有张世杰大人在阳逻城堡,鞑子要想肯下阳逻城堡,至少也要被折断几根牙齿。”
“不过,这个死人也很难说。”张贵叹了一口气,历史上贾似道还真已是一个死人,就连度宗皇上也死翘翘的了,不过现在襄樊还在手中,又有自己这么一个变故,唯有尽力。
“况且,不是还有均州军吗?有均州军一日,鞑子就别想如意。”张贵肯定说道。
众人眼中也冒出了几分热气。
“正阳恐怕有不少守军吧?”陆秀宗突然问道。
“估计在三万人左右。”张贵迟疑了片刻,历史上曾记载,夏贵率领舟师10万环攻正阳,最后也没拿下正阳,想必人数再少,也有三两万吧?
“三万?”众人不由吸了一口冷气,自己撑死了也不过五千多人,还要把刘义的一千人派到颍州,这样就更加吃力了,想凭借自己四千多人攻下一座有三万大军的城池,也亏得张贵敢想。
“怕个鸟。”陈大举囔囔道:“看你们这个怂样,也不怕人笑话。”
“三万又怎样了,三万又怎样了。”
众人纷纷惊讶的看着陈大举,就连张贵也看着陈大举,想不到这小子成熟得还真不是一般的快,现在都熟透了,他心中虽然是有了一些想法,但能多听一个人的意见,不是更好吗?
第二卷 正阳 第七十三章 强攻正阳(2)
第七十三章 强攻正阳(2)
“什么办法?”王大用性子急躁,问出了其他人也想问的问题。
陈大举笑道:“小子想不到,但大人既然辛辛苦苦把我们带到这里,想必心中早就有了计谋,我说诸位何必如此费劲琢磨,问大人不就知道了吗?”
众人哄然大笑,都不怀好意的看着张贵。
看着众人色迷迷的眼神,张贵连忙投降,苦笑道:“奶奶的,都是一般榆木脑壳,老子都说了多少次,一定要开动脑筋,开动脑筋。”
“边大人,你说一下?”边居谊是魁字营的新人,张贵看他若有所思,赶紧给了他一个立威的机会,好让魁字营原来的小将知道,老边也不是寻常人。
边居谊尴尬笑了笑,道:“大人称呼,边某愧不敢当也,还是叫边某名字为好。”
说白了,他现在是流亡的朝廷官员,朝廷一旦追究起来,他还是一个罪犯,能保住性命已不错,哪里还敢当大人称呼。
张贵笑了笑,却是不吭声。
边居谊只好说道:“综合各路的消息,可以看出鞑子这次南下已抽调了襄樊的阿里海牙大军,董文炳强占正阳,疏通北方通道,显然是鞑子已打算放弃襄樊作为后军补给。”
“也就是说,襄樊的位置变得不再重要,但恰好是鞑子将正阳作为后军补给之地,对我军却更加有利,只要我军截断正阳通往伯颜大军之路,便可以限制伯颜大军作战,但前提是阳逻城堡和夏贵水师一定要把鞑子挡住。”
“只要两军能够相持下去,我军截断正阳补给的作用就越大。所以,我军并不一定要攻下正阳,只要截断正阳的道路就可以了,一攻不如一守,一动不如一静。”
“再者我军仓促而至,又是骑兵潜行,没有携带攻城武器,攻城不利也,而且守军比我军还要多,攻城更是不得作为的最坏打算。”
“老边说得很好。”陆秀宗为人较为稳重,也赞同道:“这样一来,我军只需在正阳通往阳逻城堡的道路上层层截断,让董文炳大军不得南下和伯颜会师,那就使得阳逻城堡压力减少,我军守住阳逻城堡又多了几分希望。”
“不错,不错。我骑兵也可以主动出击,骚扰鞑子的后军补给,延迟董文炳南下的速度。”王虎臣也插话道。
“不妥,万万不妥。”陈大举大声道:“这样一来,我军就被局限于防守不能动弹,只有挨打的份上了,我均州军向来只有攻打鞑子,哪里有鞑子攻打我均州军的份上。”
文漳也接话,道:“大举说得不错,我均州军在成军前的战术就非常明确,不计较一城一池的损失,在没有占据优势之前,不与鞑子拼消耗,层层拦截鞑子虽然不错,但恐怕并非大人之意也。”
张贵见文漳、陈大举、陆秀宗等人争执,就连边居谊、王虎臣等人也加了进来,心中有一丝丝的甜,无论他们说什么,无论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但只要他们说了,张贵就觉得非常欣慰,毕竟他们不再是惟命是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念头,有了自己的策略。
都成长了,快点成长起来吧。
“大人,你认为怎样呢?”李成这个大嗓门,把张贵从幻觉中叫醒,让他还没有来得及品尝的甜蜜不得不面对现实。
“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张贵赞扬,道:“不过老子也有一个想法,说出来给诸位听一下,还请诸位指点。”
董士选这两天有点心神不宁,但这种不安来自哪里,他却不知道,大雨连续下了两天,而且还有继续下的样子,不过按照以前的天气,大雨过后就是大雪来临。
然而南下大军还没有好消息传回来,听说大军被堵在沦河和阳逻城堡之前,大汗不久前还命襄樊的阿里海牙率领大军支援,围困襄樊的兵力被阿里海牙抽调之后,襄樊鹿门山大营便有被袭的可能,正阳就成了大军南下北上的一个重要通道,这也是父亲抢占正阳的一个重要原因。
阿里海牙的援军与丞相会师,使得朝廷的兵力占了绝大的优势,但又有消息说汉人也派出了援兵,想必宋廷再愚蠢,也知道此战之后再无天险可守吧?伯颜是一个大胃口的狼,人越多胆子就越大,看来伯颜丞相是想一次性解决南方的问题了?
也难怪伯颜心急,北方以海都为首的诸侯王爷蠢蠢欲动,这一两年还好说,但等海都成了气候,想必草原又要开战了。再者经过这么多年的消耗,宋廷仅存的能打仗的将领不足,这是一个难得的时机,要不然再过几年,等汉人缓过气来,想一鼓作气取汉人的京城,也是不容易之事。再说海都能答应大汗吗?草原上的诸侯王爷能答应大汗吗?
大汗,名不正……
唉,真是多事之秋啊。也难怪朝廷要派父亲出征,父亲都将近六旬了,希望不要像史家的老头一样,不久前刚命丧军中大营,听说小儿子史格受了伤,不过却能赶在老头弥留之际见了父亲一面,也算是尽了孝子之道,史家老头也算是有人送终。
史家也怪可怜的,先前刚死了史揖,现在史格又受了伤,史天泽老头又熬不过这个冬天。看来三大世候,只有两大世候罢了。
史老头的死,却成全了张弘范那小子。
董士选虽然鲁莽,但对大汗的心思也琢磨得非常清楚,现在董家之所以荣华富贵,但靠的是父亲的荫蔽,万一哪天父亲不再了,所谓的三大世候,恐怕又要少一个吧。
毕竟这是蒙古人的朝廷。
董士选很烦躁,有时候他很想离开这个勾心斗角时时防贼的朝廷,听说大汗当年还不是大汗时,对汉人颇为倚重,现在大汗成了大汗,难道汉人就成了多余的绊脚石了吗?
刘整、吕文焕这些新投靠的宋人将领,反而越发重要起来,听说去年阿里海牙还在和刘整争夺汉人总管统领的位置,阿里海牙是谁?大汗曾经的最贴心侍卫,竟然被刘整一个降将压在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