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权将-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了问题,也有范某一力承当。”范友信像是看透了高县令的心:“在下在李大人面前多少还有点分量,这个责任在下担当得起。”

“不敢,不敢,此事对百姓有百利而无一害,小老儿自然是万万不会推搪。”高县令爽快的在通告上盖了章,其实他老人家想说的是:“此时对老夫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这个简单的通告,给平静的高邮扔下了一个巨大的石头。

“什么?太过分了。”一个后生囔囔说道:“朝廷十数年不征差役,老子还以为这是官府对咱们百姓不错,想不到天下乌鸦一般黑啊。”

“后生,这就是你说的不对了。”一个老头批驳道:“官府征兆差役修路,说到底还是为了方便咱们百姓。”

“我呸,你老人家不用服役,站着说话不腰疼,谁不知服役苦,当年陈广王就不会起义了。”后生人说话毫不顾忌。

“这个?”老人家犹疑了片刻,道:“听说扬州李庭芝李大人乃是爱民的好官,之所以征差役,恐怕真是为了咱们百姓。”

两人说话间,一个富商打扮的中年人插话问道:“这位老人家,听说高邮的双簧鸭蛋乃世上一绝,因一只蛋内有两个蛋黄,故名。鸭生双黄,是因为这里食料好,鸭体壮,不知可否有这种事?”

“这位客官是外人吧。”老人家再也不管后生,笑道:“邮咸鸭蛋,向来以颜色红而油多而驰名于世。将双黄咸鸭蛋煮熟剖开,蛋白如凝脂白玉,蛋黄似红橘流丹,赏心悦目,别具风味,这才是高邮双黄蛋之所谓闻名啊。”

“哦?”富商大喜,连忙道:“看老人家说得有理,莫不是老人家里正养着高邮鸭,生着高邮双黄蛋?”

“那不用说,老头家里养得鸭子可不少,不是老头说大话,高邮林平乡,就数我老林家里的鸭蛋最好。”

“哼,怎么就只有你老林家了?我平家的双黄蛋什么时候比你家里的差了。”身边的后生显然是认识老林,不服气说了起来:“当年你老林家,还不是因为拜我平家为师,才养出了好鸭,生出了好双黄蛋。”

“这个,你们平家的也不错。”老林尴尬说道。

“哦,不知老爷子和这个小哥家里都有多少鸭子?”富商高兴问道。

“那可就多了。”老林高兴说道:“我老林家里至少有八十只鸭子,其中会生蛋的至少有七十只。”

“我家也差不多。”平小伙也不落空。

“少,可惜,太少了。”富商摇了摇头。

“我老林家里若还少,恐怕林平甚至高邮再也不会比我林家更多的了。”老林不服气说道:“客官若不相信,随便找人问一下,咱们林平乡在高邮,甚至在扬州都是响当当的。”

“这位老人家莫要动气。”富商摇了摇头,道:“老人家样这么多鸭子,平时吃得了吗?”

“唉。”老林叹了一口气,却不再说话。

平小伙也叹了一口气,道:“以前留下来的家业,身为儿孙的也不敢抛弃,以前路还好的时候,都是运往江都或扬州,只不过后来路不好走了,也就靠附近百姓照顾。”

“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这些好好的双黄蛋,还会坏掉不少,真是可惜啊。”

“也不满两位,在下是均州黄家商队的扬州分部,早就听说高邮的双黄蛋出名,只是限于道路不好而无奈,前些天听说官府要修路,在下早早就赶了过来。”

“在下打算以五十文一个的价格收购两位家里的双黄蛋,若是三黄还可以把价格提高到一百文。”看到两位吃惊的眼神,富商笑了笑,道:“有多少要多少,不过这都要等到路修好之后,我们商队才能进驻高邮。”

“这位客官,说的可是真话?平常一个鸡蛋,不过十文钱而已,你,可不是忽悠我们吧?”林老头有几分激动。

“这怎么可能。”富商摇了摇头,道:“我们黄家商队最守信用了,而且我们可以预付银钱给两位,只不过两位收了我们黄家的钱之后,就再也不能卖给别家了?”

“两位若是愿意,我们黄家可以和两位签订契约,为两位提供保证,不知两位愿不愿意。”

老林连忙点头,道:“愿意,愿意,我们老林家一天约莫有五十个双黄蛋,等路修通了说不定会更多,不知道客官能不能要这么多?”

“一个月也就是七十五两银子。”富商迅速算了一下,道:“我们黄家商队,可以先预付老人家一百两银子,由官府派人作证,只要你们没有问题就行了。”

“没问题,没问题。” 老林说话都有点发抖了。

“那,那我们的平家?”平小伙小声问道?

“要,要。”富商豪爽说道:“要了,也是预付一百两银子,从路修好的那天开始。”

“不过在下说清楚了,”富商严肃说道:“我们黄家最注重的就是东西的好坏,双黄蛋不能超过三天,若是有超过三天的鸭蛋,可别怪我们黄家找你们晦气。”

“那是当然,那是当然,我们老林家的规定写得明明白白,超过三天的双黄蛋,绝对不会再卖给别人。”

“我们平家也一样。”

如林平乡这样的情况,在高邮各地重演。

如高邮界首陈西楼的五香茶干,久负盛誉。界首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微黄,颇似鸡肉,清香可口。“陈西楼”商标的五香茶干,更是界首五香茶干的上品,因官府将会修路的消息,买了一个好价钱。

黄家商队,也因为这次机遇,在高邮乃至扬州彻底打响了名声,有闲人考究,这黄家商队的老爷子,竟然是农户出身。

高邮的民壮,早已把自己卖了出去,等到出役的那天,众人兴高采烈的带了干粮来到工地,被那些板着脸的士卒吓了一跳,又看到旁边摆了一个大锅,锅里“咕咕噜噜”的冒着香气。

“都给老子听好了,先过来报名签到,每一个报到的人都可以领到一百文工钱,用餐后给老子好好干,谁若是偷懒,明日给老子滚回家去。”

“大、大人。”一个年轻的后生低声道:“你说咱们服役有一百文钱?”

“每天一百,怎么了,你怀疑老子贪墨你的钱?”小兵脾气不是很好,大声道:“老子一分钱也没贪墨,都是官府给的数。”

“大、大人,不是,不是,小的只是、只是不相信,服役还可以拿银子。”后生得到小兵的确认之后,欢悦的跳了起来。

一些稳重的民壮,早已暗中算账,一天一百文钱,一个月至少就是三两银子,我的妈啊,平常一个月若能够赚几百文钱已是老天爷开恩,现在一个月至少能顶自己几个月的活计,若是知道服役还有饷银,老子当初还推推拖拖干嘛呢。

“我的妈啊?”呻吟声接连响起,众人心中打定主意,让家里的兄弟、婆娘、孩子明天一早过来,肥水可不能流外人田啊。

“只有今日到的人才算,其他的人再过来,老子一点也不稀罕,都给老子听好了,好好干,谁若是偷懒,给老子滚回去。”

小兵说话虽然吓人,可是明眼看到的好处,大伙都高兴得乐了起来。

“喳喳,这粥里还放肉,真是败家啊。”一个稳重的中年人忍不住骂道:“败家啊,馒头里放肉,这个叫做油条吧?老子看到放在油锅里,一大锅油啊,喳喳……”

“赵大哥,您老若是看不惯,还是吃你家婆娘给装的馒头吧?我可是看到你把馒头收了起来。”

“去,去,老子说说而已,快吃完好好干,别丢了咱们林平乡的脸,别到时那个小兵头看到咱们偷懒,找咱们晦气。”

范友信看到路飞速的向前延伸,又看到银子如流水一般,不由有点心慌,然而还不到半个月,来自江陵的十万两银子送到了他手中。

“大人,你说张大人他图的是什么?”副将忍不住问道。

范友信摇了摇头,道:“听说咱们李大人是张大人的救命恩人。 ”

“就算是自己的爹,也没这么好过。”副将妒忌说道:“在下怎么就没救了这么一个人,听说黄家商队已把高邮各地的特产收了起来,还预付了银子。”

“听说黄家就是靠土特产、山货起家……”

文登的守军虽然不敢追上来,可是远远的吊在身后,像蚊子一样让人讨厌。

“大人,咱们再杀一场可好。”陆云有点高兴,早知道蒙古汉军这么不经打,初时多扔几个土罐子,现在连扔土罐子的机会都没有了。

“杀、杀、杀,你就知道杀。”陆秀宗用马鞭轻轻的敲了敲陆云的头,道:“这些蒙古汉军不冲过来已经够给面子你小子了,你小子就知道杀。”

“这些可是骑兵,虽没有什么经验,可再怎么说也是骑兵,就凭咱们九个人,还想杀别人不成。”

“不知道李三叔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到时把这尾巴割掉,看他们还敢不敢追。”

“看你乱说,还不去看一下百姓怎样了。”

陆秀宗再也不管陆云,吩咐其他士兵好好监视蒙古汉军的动向,自己轻轻踢了踢战马,追上了逃难的百姓。

“咦?郭老爷子,你怎么了?”陆秀宗跳下马,郭威背着他老爹,一步一个踉跄,也难怪郭威疲倦,昨晚走了一个晚上,大伙都累得不轻了。

“大人,不行了,还是扔下老头吧,你们,你们只要把郭威带上,老头就算是死也瞑目了。”郭老头硬是从郭威背后下来,郭威不注意,竟然让郭老头掉到了地上。

“都说什么话。”陆秀宗看了看疲倦不堪的百姓,大声道:“快到了,快到了,只要再坚持半天就可以了。”

“咱们都是死过翻生的人了,还有什么不能坚持下去呢?难道累比死更加可怕吗?”

“他们,”陆秀宗指了指身后的士兵,大声道:“他们也不是铁铸的人,他们其实比我们更加累,他们战斗,他们杀戮,他们守卫在你们身后,他们都可以坚持下来,我们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陆秀宗扶起郭老头,道:“郭老爷子,上马。”

“大人,不行,万万不行啊。”郭老头死死拉住郭威的衣服。

郭威也说道:“大人,我还能背得动。”

“上。”陆秀宗干净利索的把郭老头扶上马,大声道:“乡亲们,跟我走。”

眼泪,扫光了所有的疲倦,一些多愁善感的妇人,早已哭不成泣,口里喃喃念道:“好人呐,好人呐。”

众人又赶了半天路,陆秀宗终于看到了李三叔,于是下令休息半个时辰。

“怎样?”陆秀宗接过陆云递过来的干粮,咬了一口问道:“兄弟们都过来了吗?”

“都过来了。”李三叔笑道:“兄弟们恐怕都憋坏了,都嚷嚷吵着过来,连朱老三也过来了,若不是岛上还有唐全稳重一些,在下也只有留在岛上了。”

“这帮小子,一天不打仗就觉得不爽。”陆秀宗苦笑,转头问道:“李冰,你是否还记得,再往前不远的地方,像是有一个大峡谷,咱们就在哪里设伏,割断这条尾巴。”

“大人,不好了,不好了。”陆秀宗真想安排,陆云有点慌张的跑上来,道:“后面的蒙古汉军见我们不走了,他们像是要冲上来了。”

“呵呵,胆子还真不小。”陆秀宗笑了笑:“你先过去扔土罐子,等兄弟们过来,再好好伺候这些人。”

听到可以扔土罐子,陆云乐坏了,大声道:“郑大世力气大,也让他扔几个。”

“每人都扔。”陆秀宗道:“这些蒙古汉军跟在下走了这么长时间,现在还想赚我们的便宜,不送他们一点礼物,看来他们还真不知道一个死字怎样写。”

“嘭”、“嘭”、“嘭”接二连三的响起,看到前锋东倒西歪,文登的县令解虎气得二佛升天。

“弟兄们,他们就只有这三板斧,现在没有了,都给老子上,杀光这些土匪,解大帅说过,杀一个土匪可赏银十两。”

还真如他们的解县令所说,那些土匪的法术响过之后,再也没有了,听到是十两的赏赐,那就冲吧。

然而还没等他们冲到跟前,一股整齐的骑兵奔跑的声音响起,陆秀宗带着憋着一股气的均州军第二指挥三百人,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扫过,解虎率领的不过是地方军,杀伤力让人不敢恭维。

解虎倒是一个聪明人,带头跑路,剩余的蒙古汉军纷纷举手投降,陆秀宗想了一下,反正自己现在缺劳力,也就来一个不杀俘虏。

解虎好不容易逃回文登县城,愣了好一会,大声道:“师爷,师爷,赶紧上书大帅,说宁海州的土匪又出来了。”

“大人,”师爷小心说道:“解大人就是因为土匪的事和董家相持,这事若是传出去,恐怕解大帅会为难你。”

“说不定还会为了保密……”

“这个,那怎么办呢?又死伤了这么多兄弟。”解成明白了师爷的意思,自己的族人大舅,绝对不会让这事暴露出去,但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

“乱民。”师爷冷冷笑道:“乱民造反,大人为了平叛,冒着生死……”,

“好,就这样写,就这样写,乱民嘛,多得很,多得很。”解虎高兴说道。

师爷叹了一口气,道:“大人,乱民也不多了。”

“咱们宁海州,有三分一被划为蒙古的牧场,剩余三分一,百姓逃亡过半。”

“哼,县城里怎么还有这么多。”解虎瞪了师爷一眼,道:“这些人还不是仗着自己有钱,以为逃到县城就无事。”

“给老子查,没有官府通牒的都给老子抓起来。”

“大人,这些人可不能得罪。”师爷小声说道:“能逃到县城的,莫不是有几分关系,大人得罪这些人无所谓,只是他们身后的人……”

第二卷 正阳 第四十九章 淮左名都(15)

第四十九章 淮左名都(15)

天,朦胧之中,黑夜仿佛给大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老林家,是林平乡数一数二的大屋,其实这所谓的大屋,也不过是三进房子,老林就住在房子最里的房间。

“老爷,天还没亮,你怎么又开始折腾了。”林夫人虽已年过四旬,但是也别有一番成熟的滋味,昨天老林入夜之后就辗转反复,怎么也睡不着,林夫人只有使出全身解数,把老林同志服侍到半宿,可怜老林已年过五十,哪里经得起林夫人如狼似虎的折腾,总算是睡了过去。

“夫人,今天不是扬州到高邮的官道开通了吗?他们黄家的商队昨天就驻进了乡里的驿站,老夫这不是想赶早,把双黄蛋买一个好价格。”

“这双黄蛋的价格不是早就说好了吗?”林夫人嗔怒道:“再怎么早,还不是那个价格。”

“夫人,那可不一样,咱们林家的双黄蛋,在高邮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咱们的双黄蛋好,还有就是我们家的双黄蛋,赶的就是一个时间,咱们早点送过去,黄家买的鸡蛋就新鲜几分。”老林认真说道:“黄家的生意好了,咱们林家的双黄蛋就不愁销路了。”

“行了,奴家说不过你。”林夫人只好伺候老林起床,然后把小儿子叫醒,让他赶紧把昨天和前天的双黄蛋准备好,不买三天蛋,这是他们老林家数十年来的规矩。

“爹爹,大前天剩下来还有十几个,这几天天气好,我看没有什么影响。”小林低声说道。

“啪。”老林大巴掌刮过去,怒道:“要爹爹给你说多少次?三天,三天是我们老林家双黄蛋的底线,超过了三天的双黄蛋,一定不能出售。”

“他们又看不出。”小林不服气说道:“为什么我们老林家养这么多鸭子,生这么多鸭蛋,为什么我们就只能吃那些卖不完的双黄蛋,孩儿从小到大都是这样。”

老林默然,苦笑道:“今天过后,咱们的日子就会好起来了。”

老林最终没有带那些卖不完的双黄蛋,小林也不再说话,挑着双黄蛋跟在年老的父亲身后,大哥从小就梦想军伍生活,等他十八岁那天,偷偷的跑了出去,第二年写信回来,说已在扬州从军,让爹爹不要担心,这些年偶尔才来了一封信,也不知道现在是生还是死。

二哥从小就读书,前两年听说去了均州书院求学,这两年也没见回来,但是书信不少,书信中说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那个地方充满了友善,充满了和平,生活富裕,百姓富庶,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父亲年老,家里就只有自己一个壮丁,十几年前,家里还能养几个佃户,现在连佃户也养不起了。

“爹爹。”走到半路,小林忍不住说道:“孩儿,孩儿想去均州看一下二哥。”

老林愣了一下,却不说话,脚步有点踉跄,连这个最年轻的小儿子,难道也要离开自己?

又走了一会,老林实在忍不住问道:“你打算什么时候过去?”

小林迟疑了片刻,道:“还不知道,只是问一下爹爹,爹爹若同意就去,若不同意,不同意……。”

“嗯。”老林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还是这个最小的儿子最孝顺了,平日地里的话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干活,还有八十多只鸭子,这可是一份不轻松的活,自己年老了,夫人虽然还年轻一些,可是从小就不干活,也帮不上什么大忙。

可怜小儿子从小就下地帮忙干活,大哥不孝顺,早早离开了家,二哥一心只读圣贤书,手无缚鸡之力,只是辛苦了他,想到这里,老林忍不住说道:“爹爹现在也有了点闲钱,本来想多养几只鸭子,不过兴儿若是想去均州,爹爹就请一两个人乡里帮忙,反正也不差那点钱。”

“爹爹,孩儿不孝。”林兴抱歉说道。

到了驿站,天刚放亮,然而黄家的商铺前已有一两人在等候,老林仔细看了一下,收购的都是高邮各地的特产。

黄家那个富商,正在招呼众人,见到老林,亲自迎出来:“林老爷子,早啊。”

“还好,还好。”老林笑了笑,道:“这是在下小儿子。”

“林小哥,一路辛苦了。”富商礼貌十足,把两人迎进驿站里面,随后有一个妇人接过林兴的双黄蛋。

“那就开始了。”富商问道,果然是生意人,礼仪虽足,但却不浪费时间。

“行,不耽搁老爷的时间。”老林笑了笑。

不一会儿,妇人轻声道:“一品双黄蛋172个,一品三黄蛋8个,极品双黄蛋3个,极品双黄蛋1个。”

“一品双黄蛋50文一个,一品三黄但100文一个,极品双黄蛋100文一个,极品三黄蛋300文一个,刚好是十两银子,还请掌柜核实。”

“行了,行了。”黄掌柜笑了笑,道:“林老爷子不错,都是一品以上,这些鸭蛋我们都要了,还望日后林老爷子保证这样以上的质量。”

“这是十两银子。”黄掌柜拿出一锭银子,交到黄掌柜手上,认真道:“林老爷子果然是守信之人,那一百两银子算是老夫借给林老爷子扩大规模之用,等到林老爷子有了钱再归还我黄家商队便可。”

老林自然感激万分,就连林兴也暗中赞叹,想起二哥在信中说起黄家商队的发家史,果然是守信之人。

等两人走出驿站,发现平家也来了人,平小伙也是亲自带队,带着他的娘子一起,老林得了银子,心中欢喜,见了平小伙,笑道:“平小哥来得也很早啊。”

伸手不打笑脸人,平小伙也好生还礼:“林老爷子这不是更早吗?”

老林一天赚了十两银子,想起终于可以大方请乡里帮忙,心中也高兴了很多。

“咦,爹爹。”林兴拉了拉老林,惊奇说道:“那,那不是马车。”

“马车有什么奇怪的?”老林摇了摇头,想当年自己家里富裕之时,也是有马车伺候,想不到这个出生最迟的小儿子,竟然连看到马车也大惊小怪的了。

“爹爹,不是,你看马车还写着一个牌子呢?”林兴兴致勃勃的拉住老林,道:“爹爹看到了没有?高邮到扬州,每人一百文钱,早发夕归,概不误时。”

“哦?”老林看去,果然看到一辆新净的马车,上面还挂着一个牌子:王王氏马车行。

“莫非是王氏马车行的扬州分行。”看到爹爹疑惑的看了自己一眼,林兴高兴说道:“二哥信中说过,这王氏马车行是均州军退役士卒王磊所开,想不到竟然来到了扬州。”

“那就是说这马车行应该信得过。”老林问道。

林兴点了点头,道:“二哥来信经常说道呢,应该还好。”

“爹爹,要不咱们也去一趟扬州。”林兴看老林若有所思,哀求问道:“孩儿从小到大没去过扬州呢?”

“再说娘亲有好些年没换衣服了,娘亲为了咱们也苦了这么多年。”

说到夫人,老林倒是心软了,要知道林夫人乃是扬州的世家女儿,要不是当初自己家里也有几分光鲜,她怎么也不会嫁到高邮。

想不到过了几年,自家就开始破落,在家里原是大小姐的林夫人,也不得不亲自下厨、把三个娃娃拉扯大,还真不容易。这时马车上的车把子大声吆喝:“乡亲们,最后两个位置,高邮到扬州,早发夕归,再迟就要等明天了。”

“我们两个人。”老林和平小伙一起开口。

车把子为难的看着两人,不好意思说道:“两位客官,实在不好意思,只有两个位置了。”

“林老爷,还是你们先去吧。”正当老林卷起袖子准备和平小伙争辩时,平小伙笑道:“我们明天去也可以,再说我们今天还有点事,其实是走不开。”

“这,这怎么好意思呢?”老林倒有点不好意思了。

平小伙笑了笑,道:“没事,都是乡里乡亲的,林老爷就别谦了。”

老林道了谢,和林兴上了马车,马车只有六个位置,乡里乡亲都认识,老林都打了招呼,最后聊了一会,发现每人收入都不错。

这是特制的马车,由于位置少了很多,跑起来要快很多,而且马车装了四个轮子,也增加的稳定性。

路修得很好,每一段路都用大锤认真敲打过,吃不完的饭菜给服役的民壮增加了不少力气,一百文一天的饷银,压得他们心慌沉重,拼命的干活才能让他们拿银子拿得更加安心。

马车很稳,跑起来虽然快,但马车上的人竟然没有半分不舒服。老林也安下心来,据说车把子也是均州军的退役士卒,都是战场上实打实出来的骑兵,赶马车只不过是他们的小把戏而已。

等老林安下心来,才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林兴手中拿着一份报纸,正有滋有味的看着呢?

“扬州日报?”老林忍不住凑过头,报纸上四个大字看起来非常舒服。

“爹爹,二哥信中说得所有店铺,在扬州都已开了分店呢?咱们去看一下好吗?”林兴挥了挥手中的报纸,道:“这是扬州日报,第一期。孩儿要留起来,等日后二哥回来,让二哥也看一下,这扬州日报其实要比他们那里的好。”

“好,好,今天都听你的。”老林不由摸了摸怀里揣着的十两银子,仿佛是看到的光明的道路。

一百多里路,马车竟然只用了两个时辰,到了扬州才是巳时,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乡亲们,记得申时准时回来坐车,这里是扬州的葛氏裁缝店,如果不认识路,问一下乡亲百姓卫国公广场便可。”

众人自然答应,记住车把子的话,老林看了一下,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份扬州日报。

“爹爹,咱们先去给娘亲买一件好看的衣服?”林兴笑了笑,道:“凭借扬州日报,葛氏裁缝店还可以打六折呢?”

“哦?”老林也高兴起来,两人刚到门口,看到几个穿着朴实但好看的小娘子迎上来,说话的声音很好听:“两位客官请往里面走,今日是扬州葛氏裁缝店开店之日,凭借扬州日报的优惠卷,还可以打六折优惠呢?”

葛氏裁缝店请小娘子当伙计,老林虽觉得有些奇怪,不过看到这些小娘子彬彬有礼,说话悦耳,很快便习惯起来。

林兴扬了扬手中的报纸,道:“有呢,有呢。”

葛氏裁缝店很大,里面竟然还要分几个区域,林兴看了一下,有夫人装、有老爷装,又有一般民壮等,反正应有尽有。

“兴儿,那个小娘子身上穿的衣服怎样?”老林心中念了一句非礼勿视。

“好,好看。”林兴也觉得眼前一亮,只见一个小娘子穿着一袭素色的裙子,裙子上仅是绣了几只鹧鸪,但总体看起来却显得高贵大方。

“那、那就买那一件可好。”老林询问:“就是不知道要多少银子。”

林兴鼓起勇气,走到那个小娘子身边,拱手道:“请问夫人,这裙子、这裙子。”

小娘子盈盈笑了笑,道:“在下姓朱,人叫朱娘子,是葛氏裁缝店扬州分店的掌柜。”

“这裙子小店就有,也不贵,仅需700文银子,奴家看小哥手中还拿着报纸,六折之后只需要420文钱,这都是棉布,穿起来可舒服了。”

林兴尴尬的道了谢,回到老林身边,低声道:“人家是这里的掌柜呢?这裙子只需420文,听说全部是棉布,穿起来很舒服呢?”

“喳喳,这么贵啊。”老林有点舍不得,干一天活,就算是服役修路这样的好工,还要四天多呢?

“爹爹,这还是打了折扣呢?”林兴不满说道:“这裙子娘亲穿起来绝对好看。”

“再说,这银子也不过是8个双黄蛋,4个三黄蛋的价格。”

老林拍了拍头,笑道:“你看爹爹都迷糊了,不贵,不贵。”

“对了,兴儿,咱们也挑一件,穿好一些,咱们两人今天也好好放松一天。”

“爹爹。”林芝一脸期望的看着老林。

“买。”老林果断说道。

两人精挑细选,选了三件衣服,算下来还不到一两银子,老林虽有几分心痛,但想到这也不过是20个双黄蛋的价格,心中又平衡起来。

两人走出葛氏裁缝店,又看到了一家铁器铺,上面几个大字写道:均州铁器铺扬州分店。

“爹爹,家里农具不好用了,咱们去看一下。”林兴说道。

老林知道林兴向来负责家里的农活,点了点头,道:“这事兴儿做主。”

两人刚走到门口,一个高大的汉子迎了出来:“两位客官,均州铁器铺扬州分店应有尽有,质量绝对有保证,两位需要什么,尽管吩咐小的。”

林兴看了几样,都非常满意,伙计一边说道:“均州铁器铺,用的绝对是好铁,而且还保管三个月,三个月内若有损失,还可以拿过来换。”

“看到了没有?”伙计指着铁器上的一个标志,道:“这就是咱们店里的标志。”

两人一听,更是放了几百个心,平素用不得的铁器,也多买了一些回去,等两人走出门外,林兴身上已经多了一个大箩筐。

“这次爹爹可是出了大血,一共用了三两银子,三两银子啊。”老林囔囔说道。

“爹爹,用了三两,咱们还有六两呢?”林兴比老头看得开。

“唉,说得也是。”老林也点了点头。

“咦?那不是均州的柴火店,二哥说过,均州柴火店出了一种蜂窝煤,用起来非常方便,烧饭不冒烟,以后娘亲烧饭就舒服了,而且一点也不贵,怎么在扬州也开了店铺。”

“那去看看吧。”老林只好叹气,林兴对均州生活的向往老林是知道的,而且他也很想看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二哥不肯回来。

“这就是蜂窝煤?”林兴惊奇问道:“听说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