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药女淼淼-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南陷入深思。
  许淼淼星目一转,低声道:“爹,我觉得静王是想在这个时候看看新皇的态度,也是试探李武陌、李夜琰起兵攻打金城,是不是新皇暗中授命?”
  许清林问道:“南儿,你认为呢?”
  许南抬起头来,“我要是静王,一个儿子谋反就算了,两个、三个、四个儿子接连这样,还有儿子来刺杀我,肯定会对新皇起疑心,得证实此事,才能真正的臣服于新皇。”
  许清林点点头,担忧道:“北地局势如此混乱,静王的四个儿子在半年之内先后出事,一切都逼迫着李静臣服新皇。不知道新皇在这里面是推波助澜,还是幕后指使者。”
  许淼淼问道:“爹,新皇在长安离金城很远。您先说说,北地的仗打的起来吗,若是打了,静王与他的两个儿子,谁胜谁负?”
  许清林摇摇头道:“打不起来。”停顿一下,又道:“就算打了,也是静王必胜。”
  许南疑惑道:“爷,静王年近六旬,身体一直不好,这样的状况,也能打赢他的两个儿子?”
  许清林淡淡道:“李静天生神力,得异人传授武功及军法,是千年不遇的兵事大才。他十几岁时只带着两千人就大败匈奴两万人。不但本朝,就连朝外各国也没有对手。”
  以前姑侄只是从村民嘴里听说过静王的事情,还是头一次听许清林说。
  许南有些激动的道:“爷,你快接着讲。”
  许清林不带任何感情的道:“李静最擅长的是就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匈奴、土蕃、回纥部落多次联兵都被他打得惨败。北地边防得以太平。”
  许南失声道:“可是他老了。”
  许淼淼便道:“你没听过老当益壮、宝刀未老吗?”
  “北地的军队只听他一人号令。他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会打败仗。他的两个儿子起兵,不会成功,注定失败。”许清林右手轻拍了一下桌面,却是欲言又止。
  “静王抵御外族侵略本国,就是本朝的民族大英雄。他若能与新皇和平共处,对本朝只有利无一弊。”许淼淼一直疑惑许清林为什么对李静没有半点的尊敬。
  许清林幽幽道:“你说的不错。”
  几日后的中午,一天当中天气最炎热的时候,突然间小梨村里响起惊天动地的锣声,两个汉子不约而同的大声高喊。
  ------题外话------
  现在我更新的是V章节。六一当天本文会倒V。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以各种方式支持。谢谢。
  强烈推荐亲们去看下我的完结一对一宠文《药女晶晶》(出版名《君心不悔,青春作证》,纸书当当网有售)、《嫡女玲珑》。

  ☆、106 父子相残君臣说豆食

  “县里张贴皇榜,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减全朝秋收税少两成!”
  “村里所有的人都出来,瞻仰新皇的画像,拜跪新皇谢恩!”
  众人闻讯纷纷走出家门,男女老少一个不少的来到了村口。
  敲锣的是县里的两个衙役,满头大满,刚从贺村、李村过来,忙得连饭都没吃。
  赵老汉一家给两个衙役送上水及玉米面馒头,许家拿来了八个煮熟的鸡蛋及两个梨子。
  两个衙役饱餐一顿之后,就把绣在明黄布上的已经被无数只手摸的有点黑的新皇的画像展开来。
  画像长半丈,宽三尺,画里的中年男子穿着明黄色绣着五爪金龙的龙袍,戴着镶大东珠的黄金金冠,身材不高不低,体型不胖不瘦,长脸慈眉善目,和蔼可亲。
  “你们快来跪拜新皇。”两个衙役提着画,待全村人磕了三个头,就连忙把画像收好。
  许淼淼见画像里的人普通的很,一点都没有帝皇的皇霸之气,这幅画是谁画的,画技也太差了。
  “新皇生得面相真有福。”
  “新皇一瞧就是个仁慈爱民的。”
  “是呢。刚登基就免了南北地百姓两成的税。”
  村民都是眉开眼笑。
  许淼淼这才恍悟过来,原来画师故意把新皇的模样画成亲民,让老百姓对他心生好感。
  许清林竟是从人群里走了出来,问道:“两位官差大人,请问陛下的名号是什么,是宫里哪位娘娘所出?”
  身材略胖的官差见是给鸡蛋与梨的许家老太爷,笑道:“老先生,你问我们哥俩就问对了。”
  另一个方脸官差道:“新皇的名字是这个。”话毕,捡起一块石头蹲在地上写了一个严字,“号容惠。容,就是宽容的容,惠,就是惠民的惠。”
  许清林激动的大声道:“好!”
  许南在许淼淼耳边小声道:“原来新皇叫李严,号容惠。”
  方脸官差接着道:“新皇与先皇及静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在场的村民都有些惊诧道:“原来新皇不是先皇的儿子,而是兄弟。”
  胖官差瞧了方脸官差一眼,示意让他继续讲。众村民也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方脸官差。
  “新皇的生母就是曾经被废掉的徐皇后。若说徐皇后,你们可能不知道,但是徐皇后的娘家,那可是本朝赫赫有名的大族,在史书上都记过浓重的几笔。”
  “徐家家祖族长曾辅佐过本国开国太祖爷,他就是名垂青史的大文官徐太师徐青。”
  “几百年来,徐族光是状元就出了七个,官及一品的四位。”
  “不晓得徐皇后犯的什么错,几十年前被废时,连娘家徐族都被灭门,没有一人存活,凄惨无比。”
  方脸官差说到最后,连着长叹三声。
  赵德恍然大悟般道:“原来新皇的生母徐皇后是徐太师的后人。”
  方脸官差点点头,“是。新皇登基之后,第一道圣旨就是追封徐皇后为帝皇太后。”
  胖官差劝慰道:“老先生,当年徐族太惨了,县城里的许多读书人得知了此事跟你一样痛哭。”
  “多谢你们村赠的饭食。我们兄弟今个一天要走六个村,就此告别。”方脸官差朝众位村民挥挥手就与胖官差走了。
  “爹,新皇登基就登基了。你怎么这么激动?”许淼淼把满脸泪水的许清林扶进了许家大门。
  “爷定是很崇拜徐太师,听到徐族被灭门,心里难过。”许南摸摸脑袋,也不知道如何安慰爷爷。
  许清林坐在大堂里,目光呆滞,泪如雨下。
  许淼淼在一旁劝了一会儿不管用,便道:“爹,您看静王已经下令让北地的老百姓知道新皇登基的事了,这就是真心臣服新皇。”
  许清林微微点了点头。
  许淼淼接着道:“不知道新皇做了什么事,让静王这么快就臣服了?”
  许南忙道:“姑,要不我去县城里打听一下。”
  许淼淼立刻道:“你不能去。”
  许清林起身激动的道:“我骑着追风去县城。”
  “爹,日头这么毒,您明个一早天凉快时去行不?”许淼淼双手拉着许清林的胳膊,柔声问道:“要不,我这就让老乌去县城。”
  许清林见爱女满脸的担忧,便打消了去县城的念头。
  老乌骑着多多去县城,到了黄昏平安返回。
  许清林就坐在小院子的梨树下等消息,起身问道:“怎么样,打听到什么消息没有?”
  老乌顾不得擦汗,上前大声答道:“老太爷,新皇在朝堂上不但同意了静王的请求,免除李武陌、李夜琰的官职,册封李文琰为王世子,并且下旨让静王平乱军,全权处置李武陌、李夜琰。”
  “好!”许清林大喝一声,再次陷入极度的亢奋激动。
  许淼淼笑道:“老乌,还有什么消息?”
  老乌点点头道:“有。李武陌、李夜琰的人头已经被下属几名军官割下,不日便送到金城。”
  许南目瞪口呆,“什么?仗还没打起来,他们就死了。”
  许淼淼嗔怪道:“小南南,你还真希望打仗?”
  许南笑道:“我不希望打仗。我就是觉得他们也太没本事了,雷声大雨点小,还没怎么样就死了。”
  老乌苦笑道:“大少爷,李武陌、李夜琰为了占领让静王分兵好轻而易举的金城,竟然与匈奴人勾结,准备打开连防三座城府的大门把匈奴人放进来。”
  许淼淼怒道:“两个牲畜,竟然为了王位,出卖国家,死不足惜!”
  许南摇摇头道:“静王是民族大英雄,他的两个儿子竟然是卖国贼。”
  老乌继续道:“静王得知此事之后怒极,立刻传话给边防军队,谁割下李武陌、李夜琰的人头,官升三级,赏金百两。边防军队的军官早就对两人起了杀心,只是怕静王怪罪,这下当夜就有几人联手行动,把两人给杀了。”
  突然间,许清林仰天哈哈大笑,“杀得好。”摇头晃脑走进书房,自语道:“李静啊李静你自认为一生为国为民,能够名流千古,可是老了英名被几个儿子毁于一旦。不知你看到两个儿子的人头时,是喜还是悲?”
  “老太爷累了。他说的话你们不要外传。”许淼淼挥手让老乌去歇息,跟着进了书房。
  “我很好。我没事。”许清林神采飞扬,得意洋洋,就差手舞足蹈了。
  许淼淼微笑道:“爹,仗不用打了,静王也臣服新皇了,您看局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呢。”
  “北地兵乱的事解决,科考的事没有消息。”许清林的目光落在了书案上的这些天抄写的《地理志》,“文武文武。李静让北地的武官已认可了陛下,还未让文官认可呢。”
  许淼淼便道:“静王已经让北地所有的百姓知道了新皇登基的事。女儿以为,静王下一步肯定会让北地的举人上长安参加科考。”
  许清林道:“李静倒不是出尔反尔的小人,不过世事难料。”
  许淼淼把许南赶出书房,轻声问道:“爹,您是不是认识静王?”
  “认识。”许清林淡淡的道:“他的模样我记忆犹新。他肯定早就不记得我了。”
  许淼淼低声问道:“静王跟咱们家有仇,是吗?”
  许清林长叹一声,“淼淼,我若多说只会给你平添烦恼。你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许淼淼面色微变。
  “如今家里一天比一天好,用不了多久,你大哥就会来接我们。”许清林目光慈祥,“你明年及笄,南儿明年成年,你大哥肯定会在此之前接我们。”
  许淼淼对许焱不抱任何期盼,不过在许清林的面前不能流露出来,只有微笑点点头。
  就在北地兵乱期间,佛、道两教的三样豆制品传入了大唐国的各个城府,达官贵人都以吃过这三样美食为荣。
  佛教为了感谢道教,给予了一些帮助。
  道教借此机会,新建了大小十几座道观,吸收了几万名香客。
  紧接着,道教又给长江以北的贵人香客送去了独一无二有养胃药效的水果——籽瓜。
  这一日中午,天气十分炎热,长安巍巍庄严的皇宫大殿。
  新皇李严与几位重臣在议政殿谈完国事,觉得腹内空空,便去偏殿用午饭。
  李严在登基后的百日之内,便将南地的所有内乱平息,但是内乱之后给百姓重建家园,比平息内乱还要费尽心神。
  只是不论多忙,李严都会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一日三餐,早睡晚起,坚持不懈,且后宫的妃嫔寥寥无几,不能说不近女色,但绝对与好色不沾边。
  相比先帝可以称之为混乱糜烂奢侈的生活,李严的生活简直是太有规律干净简朴了。
  举例来说,宫里的饭食除去不定时的茶点夜宵,早、中、晚三膳必有。
  先帝经常夜宿妃嫔宫里不上早朝,早膳的时间就往后延迟,导致中、晚餐相连很近。
  先帝吃个茶点夜宵,都会让妃嫔相陪,至少二十几道吃食。早、中、晚膳必须六十道以上,极为奢侈浪费。
  李严夜里一般不吃东西,便是吃也绝不会传唤妃嫔。一日三餐,
  如果与妃嫔或是大臣同吃,十道菜左右,如果独自吃,四道足矣。
  侍候过先帝的宫人,一开始侍候李严都不适应,现在渐渐摸透李严的脾气,才适应过来。
  李严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饭前有喝汤的习惯,指着面前的汤,问道:“这是什么做的汤?”
  旁边的太监无比恭敬的禀报道:“陛下,此汤名叫豆浆,乃是用黄豆磨成。”
  李严喝了一口,有淡淡的豆腥味,比羊奶膻味淡多了,跟几个重臣笑道:“朕觉得这个汤的味道不错。你们都尝尝。”
  方脸的中年大臣板着脸提醒道:“陛下,是豆浆。”
  “它在你家叫什么都行,在朕的家就得叫汤。”李严指着太监道:“你问刘大人是不是汤,他若说不是,别给他喝汤。”
  太监自是不敢去问姓刘的方脸大臣。
  刘大人面不改色,缓缓道:“陛下,此言差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宫是陛下的家,臣的家也是陛下的家。”
  刘大人叫刘尔属,正三品的礼部尚书,年青时当过几年的御史,养成不苟言语、刻板教条的官风。
  “原来你认为你家也是朕的家。朕正好缺银钱花,今个把你家的田契、钱庄的银票都拿来给朕。如何?”李严就这么笑眯眯望着刘大人。
  坐在刘大人旁边的大臣道:“刘大人家里良田没有个三千亩,也得有个两千亩,银庄的银票就更别说了,养几百个小妾都够了。”
  另一个大臣微笑道:“不止田契、钱庄,还有古董字画,那可都是珍传,一幅价值千金。”
  “你们家里就没有这些了?”刘尔属脸通红瞪了两位同僚几眼,拿起碗来朝太监扬了几下,“我也要喝豆汤。”
  李严哈哈大笑,又指着一道凉菜问道:“这是什么菜?”
  太监连忙答道:“陛下,这是拌豆芽。豆芽是用黄豆泡发成芽的。”
  “豆芽,我怎么瞧着像根细细的小勺?”李严用筷子夹起一根豆芽,还特意让几位大臣瞧了瞧,“在朕的家里,以后就叫它豆勺。”
  长脸的大臣年岁大概五十几岁,右眼下面的右脸上生着一个花生大的小肉瘤,猛的一看有点吓人。
  他是正一品的太师白步海,坐在李严的左下首,笑道:“陛下,不瞒您说,臣的家里已经吃过豆汤、豆勺,还有这个豆腐,味道确实不错,且都是用豆制成,成本非常低,应该在民间普及。”
  李严问道:“这跟葱蒜一起烧的白片片就是豆腐?”
  太监答道:“是。”
  李严一连吃了几块豆腐,点点头道:“白片片看着没什么食欲,不过味道甚好,你们觉得如何?”
  有个身材高瘦的大臣摇摇头道:“陛下,臣不喜吃。”
  其余的大臣都点点头说爱吃。
  李严便道:“此桌共坐了六人,就有一人不爱吃豆腐。可见此菜不是人人爱吃,不用朝廷普及。老百姓在自己家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白步海仍是道:“陛下,南北地都能种黄豆。豆汤、豆勺、豆腐成本低。”
  李严耐心的道:“白爱卿,老百姓不是傻子,哪些东西好吃还省银钱,比你我都清楚。此事无需朝廷专门耗费人力物力去做。你瞧着,用不了一年,佛道教就会把豆制品通过香客传遍天下。”
  白步海想了想,方点点头道:“是。陛下一番话令老臣茅塞顿开。”
  “天气炎热,来,这是北地静王府送来的籽瓜,说是道教几个道姑种的,有养生解暑的功效。你们也尝尝。”李严待几人吃过之后,特意给白步海赐了两个籽瓜,而后把刘尔属单独留了下来。
  刘尔属不跟同僚在一起的时候,又换了一张脸,望向李严的目光里带着深深的敬畏,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可是要询问秋季科考的事?”
  李严目光犀利,反问道:“朕要在北地单独设一个会试科考,如何?”
  大唐国的科考由低至高的顺序是乡试、府试、会试、殿试。
  乡试就是学子在户籍所在的各县县城里面参加考试,榜上有名者就是秀才。
  府试就是秀才到户籍所在的城府里面参加考试,过了府试就是举人。
  会试就是举人到国都长安参加考试,中榜者就是进士,成为天子门生,有了当官的资格。
  殿试就是进士进皇宫进行考试,考题由皇帝亲自出,一甲十人,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一甲的进士的官职比二甲三甲都要高,前途更加光明。
  从古到今,会试都是在长安进行,从未在城府里进行。
  李静除了给朝廷上了奏折,还给李严写了一封信,信里的内容是替北地的举人考生请命在金城设会试考场,进士的名额与南地平分,考中者来长安参加殿试面见李严。
  ------题外话------
  推荐好友莫风流《娇医有毒》、青墨烟水《重生之侯门邪妃》。亲们去收藏看下哦。
  周日愉快!

  ☆、107 密旨迎太子说往事

  刘尔属连忙摇摇双手,“绝对不可。静王对陛下本就有不臣之心,陛下再把北地会试的权力交给他,只会让他更加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退下吧。”李严蹙眉挥挥手,转身留给刘尔属一个高大宽厚的背影。
  午休之后,李严去见在议政殿等候不久的一文一武两名重臣。
  文官是从二品的太子少傅吕文杰,今年五十三岁,容貌出众,气质儒雅,年岁已大,仍是风度翩翩。
  吕文杰出门名门望族吕族,十五岁时就在先先帝也就是李严的生父当朝时考中了榜眼。
  先帝在时,吕族老族长下令族人不得入朝为官,当时吕文杰已官拜五品,毫不犹豫辞官返乡。
  李严登基之前,亲自去吕族探望老族长,请求吕族族人入朝为官辅佐他。
  老族长解除了禁令,派嫡二子吕文杰追随李严。
  李严登基之后,力排众议,直接册封吕文杰为太子少傅,委以重任。
  武官是出驻守南地边防军人世家海族的海英峰。
  李严登基依仗的就是海族的十五万大军,对海家极为信任。
  海英峰是镇南大元帅海族族长海华的嫡长子,今年五十二岁,个子不高,身材干瘦,武功极为高强,浓眉大眼,皮肤古铜色,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气质内敛,看上去顶多四十岁。
  海英峰现在手握长安及陕西道五万大军。官职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爵位开国县公。
  两位重臣与中午陪同李严用膳的官员不同,乃是李严能够交付生命的亲信。
  吕文杰行礼之后,开口问道:“陛下,传召老臣二人来,不知何事?”今个早朝之后,李严没有留下他与海英峰,而是把太师及几位尚书留下来。不过他对此没有任何不满。
  做为一个明君不能偏听偏信,要多与大臣交流商讨才对。
  李严跟两官在一起,要随意的多,开门见山的道:“朕要派你们二人去金城开会试考场,你们意下如何?”
  吕文杰立刻跪下道:“臣领旨。”
  海英峰却是问道:“不知陛下允许微臣带多少人去金城?”
  李严道:“一千可够?”
  海英峰当即跪在吕文杰旁边,高声道:“臣愿与吕大人共赴金城。”
  李严哈哈大笑,双手扶起二人,目光在吕文杰脸上停留了片刻,先是叫退所有的宫人且将门窗紧闭,而后肃容挥笔在宣纸上写下了一行字。
  二人见到那行字,均是无比震惊。
  吕文杰失声道:“陛下,原来您已育有太子……”
  李严登基之后,文武百官因着他没有儿子,后宫妃嫔又少,就三番五次的联名上奏折让他纳妃嫔多生子嗣。
  谁能料到李严早就有儿子了,且马上就要成年了。
  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去,那些想送女儿入宫的官员只怕会气傻眼,还有宫里的几位怕是会失落难过无比。
  李严目光诡秘,摇头不让吕文杰说话,而后在宣纸飞快的写下一整页,密密麻麻竟有四、五百个字,低声道:“你们看了牢牢记住。”
  吕、海二人这边看着,李严那边接着写,又写了一整页几百个字,问道:“你们若有不明白的,这就问朕。”
  这般过去一个多时辰,吕、海二人将三页半纸的内容全部熟记于心。
  李严低声道:“此事朕唯有托付给你们。”
  海英峰脸色肃容,跪下沉声道:“多谢陛下的信任,臣与吕大人必将人平安带回长安。”
  李严将宣纸全部烧毁,而后从怀里取出早就准备好的一个信物及一封信交给了海英峰,“明日朕会下旨,你们这就回去准备。”
  海英峰把信及信物贴身放好,行礼退下。
  吕文杰离开时,脚步比以往更加轻快些。
  他比海英峰晚认识李严,李严登基时,吕家的功劳远不如海家大,但却一起参与此等大事,同样的被李严深深信任,这是何等的荣耀。
  海英峰先去了长安城外的营地巡视,把几位将军召来密议大事,待回到生父海华的国公府时,已是夕阳西下。
  国公府离皇宫不远,原先是先帝宠妃生父的房子,富丽堂皇,奢华之极,李严登基之后,为感激海家立下的大功,就把房子赐给了海华。
  海英峰爵位县公,按朝规可以享受到县公级别的府邸,然而他是海华的嫡长子,也是国公世子,不能单独居住,全家人就住在国公府。
  如今海华与两个嫡子、一个庶子远在南方边防军队,他的妻子赵氏、两贵妾、三妾在国公府。
  海英峰十分孝顺,每日必要到生母赵氏那里坐一会说说话。
  今个他正好有事要问赵氏,进了府就跟下人吩咐,去给他的正妻刘氏传话今晚在赵氏这里用晚饭。
  赵氏出生武将世家,文武双全,今年六十八岁,满头灰发,圆脸肤白,看着顶多五十岁出头,脾气不温不火,有什么事都放在心里,表面上看不出来。
  海英峰的到来,让赵氏有些惊喜,以往长子回来很晚,晚饭早就在军营里用过,难得回来跟她共用晚饭。
  母子二人正要用饭,刘氏带着亲生的小儿子海青滇过来。
  刘氏与海英峰是少年夫妻,以前感情很好。
  后来海英峰纳了妾有了庶子之后,刘氏就对海英峰慢慢淡了。
  直到刘氏生海清滇时难产,把海英峰吓坏了,一下子珍惜起刘氏,竟是把生了庶子与没生子嗣的妾室都打发了。
  现在夫妻的感情恢复如初。
  刘氏已有半个月没跟海英峰共用晚饭,就带着海清滇一起过来,想着赵氏喜欢海清滇,肯定很会高兴,这样海英峰也会感激她。
  “奶,我跟我娘来蹭饭,有没有我们娘俩的饭?”海青滇是刘氏三十七岁时生的,今年刚十三岁,也是海英峰最小的儿子,倍受宠爱。
  赵氏眉开眼笑,招手让海青滇过来,“有我吃的,肯定就有你和你娘吃的。”
  海青滇问道:“那有什么好吃的?”
  赵氏柔声道:“有陛下赐的籽瓜,你吃不吃?”
  海青滇便道:“籽瓜是什么瓜,吃来尝尝!”
  海英峰见小儿子个子快跟他一样高了,身材挺拔,穿着红色半臂短衫黑色长裤,系着镶白玉黑腰带,头发乌黑,肤色雪白,剑眉朱唇,比小女子还要漂亮,哪里像出身武将世家的少年,忍不住问道:“你今个有没有习武?”
  海青滇长着一双会说话的桃花眼,笑道:“习了,骑术、箭、枪、刀都练了,出了一身的臭汗,我怕熏着奶,来之前沐浴过,还薰了松香,不行,你问问我娘。”
  刘氏可不包庇小儿子,跟海英峰道:“天气热,他就两天打网三天晒鱼,好不容易练了一下午,还来你与娘这里表功。”
  赵氏忙道:“这天气人在日头下时间久了会中暑,练不得武。”
  海青滇立刻挽着赵氏的胳膊,笑道:“我就知道,这世上奶对我最好了。”
  海英峰板着脸道:“你不好好练武,还想直接当有品级的军官,没门!”
  海青滇明年就成年了,按照海族的惯例,是要送到南方边防军队参军。
  赵氏却舍不得让海青滇吃苦,准备直接让他在长安的军队参军,且一进军营就是有品级的军官。
  海英峰就算不同意也不行,赵氏已给海华写信说了此事,海华竟然也应允了。
  海华与赵氏以前对海英峰管教极严,对其他的儿孙也一样,唯独对海青滇不同,宠爱的出格,有求必应。
  一家四人用了晚饭,气氛温馨融洽,饭后,又吃了一个籽瓜解暑。
  海青滇跟家人道:“这瓜远没有寒瓜甜,不过我不喜吃甜食,它倒是对了我的胃口。”
  赵氏让人给海青滇的院子拿一个过去。
  刘氏忙阻止道:“娘,陛下一共赐了咱们家两个,今晚咱们吃了一个,还有一个,明个你自己吃,别给这小东西吃了。”
  “宫里的人说籽瓜能治肠胃病,比寒瓜滋补人。你爹肠胃不好,可惜远在南地边防。你爹最喜欢青滇,青滇吃了,等于你爹吃了,你爹知道后只会高兴。”赵氏坚持到底。
  “你们母子先回院,我与娘有事商议。”海英峰与赵氏说话,不让任何人在一旁。
  海青滇走到门外特意高声道:“奶,明个我拿着籽瓜过来跟你一起吃。咱们祖孙吃,就不让他们夫妻吃。”
  刘氏在门外用不大不小的声音道:“你个小东西,还知道记仇!”
  赵氏听了哈哈大笑。
  海英峰待外面安静无声之后,方问道:“娘,您还记得我大伯的女儿海晨玉吗?”
  赵氏点点头,“记得。晨玉是你大伯唯一的嫡女,也是先先帝亲封给徐皇后的女官。当年徐皇后被废自缢,晨玉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你大伯抑郁而亡。这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你怎么突然间想到晨玉?”
  海英峰缓缓道:“晨玉不是失踪,而是带着还是婴孩的陛下与徐皇后的嫡亲弟弟徐国舅逃到了北地。”
  “什么?”赵氏惊呼出声,老眼圆瞪,“陛下不是说他在寺里长大吗?”
  海英峰有些激动的道:“陛下今日亲口跟跟儿子与吕大人说他是晨玉与徐国舅养大。晨玉对他如同生母,徐国舅待如生父。”
  赵氏抚着胸口,半天才接受了这个天大的消息,问道:“晨玉如今人在何处?”
  海英峰紧紧握住了赵氏的手,俯在她耳边低声道:“娘,她在北地。儿子明个就秘密去见她。”
  “好。快把她接回来。”赵氏禁不住热泪盈眶,“她为了保住陛下,一定吃了许多苦。”
  海英峰点点头,“以后会很好。”
  赵氏感慨道:“她比你小两岁,今年也有五十了。”
  海英峰接着道:“陛下说,晨玉有个小女儿今年十四岁,小时候生得很好看。我这次去,准备带滇明同行。”
  “好好好。晨玉那般好,她生的女儿肯定不会差。”赵氏早就开始操持给小孙子找孙媳妇的事了,长安的贵女已经被她看了几遍了,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对。定是不差。”
  “晨玉的夫君是徐皇后的弟弟?”
  “是。嫡亲的小弟弟。”
  “徐族嫡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